城市规划的变迁--尹稚
- 格式:docx
- 大小:22.92 KB
- 文档页数:7
关于城市规划的思想的论文
第一部分是:城市规划的思想起源
第二部分是:城市规划的思想演变
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出现、人类居住环境的复杂化,产生了城市规划思想并得到不断发展。特别是在社会变革时期,旧的城市结构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生活要求的情况下,城市规划理论和实践往往出现飞跃。
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学说散见于《考工记》、《商君书》、《管子》、《墨子》等典辅之中。《考工记》确定了“都”、“王城”和“诸侯城”的三级城邑制度,用地的功能分区和道路系统等;《商君书》论述了某一地域内山陵丘谷、都邑道路和农田土地分配的适当比例,以及建城、备战、人口、粮食,土地等相应条件。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战略思想和整体观念,强调城市与自然结合,强调严格的等级观念。这些城市规划思想和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城市规划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作为“四方之极”、“首善之区”的都城建设上。
战国时期,列国都城采用了大小城制度,反映了“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的要求。西汉长安城将宫室与里坊结为一体;三国时曹魏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规划方式;南北朝时代的洛阳城加强了全面规划,都为中国古代前期城市建设的高峰——隋唐长安城的建设起了先导作用。
长安城的建设成就是唐代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及于日本、朝鲜等国的都城建设。宋开封城在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重要性在于,它是按照五代周世宗柴荣颁发的诏书,有规划地进行扩建的要例。后来,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延绵千年的城市里坊制逐渐废弛。北宋中叶,开封城走向较为开放的街巷制体系,形成了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城市结构形态。
人民系/P eople's system
上海降低新城落户门槛
超大城市为郊区“抢人”?
郑新钰
超大城市的户籍大门似乎开了一道口。
上海市政府日前印发的《关于本市“十四 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意见》)的话题热度还在持续,其中对放宽新城户籍的限制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意见》提出,5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将制定差异化的人口导入和人才引进政策,完善居住证积分和落户政策,加大新城对紧缺急需人才和优秀青年人才引进力度,拓宽海外人才引进渠道。
“十四五”时期户籍改革路该怎么走?超大城市放开落户是遥遥无期还是指日可待?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分析。
“十四五”继续降低落户门槛
实现“愿落尽落”
近年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动作频频。这项动作的背后,与两个数字有关:60.6%、44.38%——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超过60%,但是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仅为44.38%。
在回答两者之间存在差距意味着什么之前,首先要把目光聚焦到户口上。在我国,户口页不仅是一张纸,其绑定的公共服务成为它含金量如此之高的真正原因。一直以来,城镇化的相关规划和政策文件都强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消除农业转移人口与城市户籍人口之间的公共服务差别。这是因为在不少城市,一些农业人口已被统计为常住人口,但由于未“市民化”,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大量移民不能在城市安居乐业,总想着回到老家,挣的钱总是用来储蓄。”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中国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陆铭告诉记者,如果移民能在城市安居乐业,对未来预期变得更加乐观,收入也不会随着年龄增长出现明显下降的话,消费就可以释放出来,既能够提高家庭生活质量,也能够改善国内市场消费不足的局面。
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是指一个城市或城市区域的发展和建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整体安排和控制。它涉及到地域的规划、交通的规划、环境的规划等
多个方面,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从古代到
现代,介绍城市规划的历史演变。
1. 古代城市规划
古代城市规划主要集中在军事防御和宗教信仰上。例如,古埃及的
城市规划通常是围绕河流而建的,以方便灌溉和水运。古希腊的城市
规划常常是基于对战略地理位置的考虑,通过城市墙等设施进行防御。古代罗马的城市规划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以马赛克式的道路网和
城市中心建筑物的布局著称。
2. 中世纪城市规划
中世纪城市规划受到封建土地制度和道路交通的制约。城市通常围
绕着城堡或主教堂而建,道路狭窄,布局混乱。城市规模较小,人口
密度相对较低。在欧洲,城市周围的农田通常是封建领主的私有土地,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有限。
3. 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使得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城市的规划需要适应工业化带来
的人口增长和工厂建设的需求。城市被分割为不同的功能区,例如居
住区、工业区和商业区。交通系统得到改进,铁路和地铁的出现提高
了城市内部和城市间的联系。
4. 现代城市规划
现代城市规划着重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居住质量的提高。城
市规划师更加注重环境保护、提供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改善交通流
动性等。城市被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例如住宅区、商业区、绿化带等,使得居民能够享受到更好的生活条件。
5. 未来城市规划趋势
未来城市规划的趋势将更加注重可持续性和智能化。随着全球气候
变暖和资源短缺的挑战,城市规划将更加强调环境友好型建筑、可再
城市总体规划类优秀获奖项目点评
杨保军
【期刊名称】《规划师》
【年(卷),期】2011(027)002
【摘要】@@ 在2009年度的城乡规划设计作品中,确实不乏优秀之作,因时间关系没有办法把这些好的作品-和大家分享,我主要负责点评宏观类,宏观类的主要是总体规划.我们知道,以百平方公里计的往往是城市的空间尺度,以千平方公里计的往往是都市区的尺度,以万平方公里计的是区域.所以,我选择三个不同尺度的项目进行点评.【总页数】7页(P14-20)
【作者】杨保军
【作者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法定规划类获奖项目点评 [J], 杨保军
2.控规、修规及城市设计类优秀获奖项目点评 [J], 尹稚
3.城市轨道交通和慢行系统交通规划类优秀获奖项目点评 [J], 吴建平
4.2017年度上海市优秀城乡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一等奖获奖项目《杨树浦路综合改造专项规划》 [J], 无;
5.2019年度全国优秀城市规划设计奖城市规划类获奖项目名单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1700字的篇幅中,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规划到现代规划的转变。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布局的规划和定位,往往以禹王的治水理念为基础,按照四方五行、五方分寸的布局原则来规划城市。城市中心通常设置皇宫、城隍庙等宗教和行政建筑,周围为商业街区和居民区。这种规划思想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风貌。
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现代化的观念和方法。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的
传统城市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地。这些城市积极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如有轨电车、街道照明、排污系统等设施逐渐出现。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稳定,这些城市规划的实施并不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新时期的
开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开始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被提上日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建项目。这些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公共利益为依据,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
活质量,并采取经济适用房、设施配套等方式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步伐。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推行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以人民为中心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国家进展改革委12日发布了《“十四五”新型城镇化实施方案》,提出了“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落户限制”“强化随迁子女基本公共教育保障”“解决符合条件的新市民、青年人等群体住房困难问题”等一系列利好措施。这些措施将带来怎样的变化?日前,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副监事长、清华高校中国新型城镇化讨论院执行副院长尹稚教授在接受央视新闻记者采访时对《方案》作出解读。
放开放宽部分城市落户限制
人的自由迁徙的权利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基本标志,进展得越好的国家,公民的自由迁徙度就越高,可以更为敏捷的选择生活地点、就业地点,甚至是人生不同阶段所选择的居住地。
我们可能听过一句话“在西方,城市是儿童的天堂,青年人的战场,老年人的坟墓”。其实这句话是有更深层次的缘由的,他的人口是自由迁徙的,在受教育阶段到大城市去享受最好的教育;在就业阶段,人的就业力量越强,就越往等级高的城市去走;到了老年,绝大部分人不会选择在城市养老,会到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城镇或是小城市,甚至是乡下的庄园。实现这样的城镇化进展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没有户口所在地限制,人口可以自由流淌。中国迟早会往这一方向进展。
人口的自由流淌,对于解决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升级换代及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简洁劳动力的削减、人口的削减,让劳动力升级换代才能够推动产业的升级换代。现在许多农二代在城市中从事
简洁劳动力工作,是由于在专业教育、高等教育上的缺失。所以要特别强调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要开头把进城打工者子女的教育问题纳入到统一体系中去,这关系到农二代、农三代的将来进展问题,也是我国人力资本提升的重要环节。
城市规划与设计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演变
城市规划和设计是指对城市进行系统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城市的空间布局、建
筑风格、交通、公共设施等方面的设计和规划,旨在实现城市的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的品质和人民的生活水平。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时代的变迁,城市规划和设计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古代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古代的城市规划和设计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的古代文明,如埃及、中国和印度。在古埃及,最著名的城市是吉萨,图坦卡蒙王国时期,吉萨城已成为文化和宗教的中心。城市的规划和设计是为了在宗教仪式和商业交易中提供便利。城市在北岸和南岸建立了两个区域,两个区域之间通过渡轮和泊船交通。
在古代中国,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历史也非常悠久,早在商朝和西周时期,中国
就出现了大型城市。周朝时期,成都已成为大都市的代表,城市规划和设计基于天文学和典籍,将城市建在一个阴阳五行相生相克的维度上,以确保城市的和谐和繁荣。城市规划和设计也考虑了城市的交通、水利和御敌等方面的问题。
中世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中世纪是欧洲城市规划和设计发展的重要时期。在中世纪欧洲,城市经济和人
口的增长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墙的建设和交通的管理成为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学家和设计师开始把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来设计,为城市创造一种新的美学和能源。著名的文艺复兴艺术家达芬奇为威尼斯设计了一些城市城墙和运河。
近代城市的规划和设计
近代城市规划和设计在工业革命时期得到了重大发展。城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的增长和生态环境的恶化,这也对城市规划和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19世纪中期,欧洲一些城市的市政府开始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和美术馆等,它们成为城市的重要标志性建筑。随着汽车的发展,城市交通呈现出新的特点,建设汽车道和停车场等设施也成为规划和设计的重要任务。
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贺州市人民政府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二○○四年八月
编号:
项目名称:贺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3-2020)
委托单位:贺州市人民政府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设计证书号:甲级 [建]城规编第(021004)
编制时间: 2004年08月
出图专用章:
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院长:尹稚博士、教授
主管副院长:袁昕博士、高级规划师
总工:郑光中教授
项目负责人:林文棋博士、副总工
项目组主要成员:
卢庆强马元徐惠文万汉斌
贺艳刘妮娜林娟谭伟
谢文惠赵西亮吴晓明李韩
南宁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院长:封宁高级规划师
主管副院长:朱炜宏高级规划师
主管副总工:颜昌群高级规划师
项目组主要成员:
荣海山庞丽锦潘勋董丽英
前言
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撤销梧州地区和贺县,设立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地区行署迁至贺州市,贺州市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02年6月,国务院批准撤销贺州地区和县级贺州市,设立地级贺州市。按照自治区人民政府贺州地区撤地设市现场办公会的要求,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推进撤地设市后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建市后,贺州市要从推进全市城镇化进程的总体要求出发,认真研究修编全市城镇体系规划和地级贺州市的城市规划。
同时桂梧高速公路已列入国务院批准的西部开发省际八条公路通道规划之中,也是“十五”期间自治区重点建设的五条高等级公路之一,2003年已经进入实际开工阶段。此外,国家八纵八横骨干铁路网之一,也是中西部地区至华南地区及沿海地区深水港口的重要出海通道的洛湛铁路(广西段)2004年也进入工程实际建设阶段。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规划成为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可以追溯到古代,但主要集中在近现代的时期。本文将从17世纪开始,详细介绍
中国城市规划的演变及其特点。
17世纪末,中国的城市规划主要以宫殿、园林等皇家建筑为主。这些建筑通常呈现出对称、庄严、宏伟的特点,象征着王朝的统治。在城市规划中,宫殿常常占据了最重要的地理位置,周围环绕着街道、市场和民居,形成了一种明确的等级结构。
到了19世纪末,中国开始接触到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巴
黎和伦敦的城市设计。这些西方城市以均衡和流畅的布局为特点,注重绿色空间、交通流畅和民众福利。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致力于将这些理念引入中国。著名的例子包括李鸿章在天津规划了一条东西向的主干道和丰富的公园系统,以及孙中山在武汉规划了人民路和黄鹤楼。
20世纪初,中国城市规划受到了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影响。中
国国内爆发了一系列革命和战争,城市规划的发展受到了迅速变化的政治环境的限制。一些新兴的城市规划理念如“城市美化”和“纵向发展”也开始在中国兴起。在这个时期,城市的发
展主要以增加建筑物的数量和面积为主,忽视了城市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
到了20世纪中后期,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注重可持续发展和人
居环境的改善。在城市化进程中,中国对城市规划的要求也更多元化。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显著进步。
首先,中国城市规划注重公众参与。过去,城市规划主要由政府部门决策,公众的意见和需求往往被忽视。但现在,城市规划的决策过程开始更加透明和民主,普通市民有机会参与讨论和决策。
2014年清华大学校级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
获奖名单
经学生和导师申请、学位评定分委员会推荐、研究生院审定,确定2014年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26篇,二等奖85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74篇。获奖名单如下。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一等奖(共26篇)
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二等奖(共85篇)
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共174篇)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第一章: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始终处于不断探索的过程中。在城市化进程日益加速的今天,“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已
经成为新时代城市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从城市规划的历史
沿革、理念转变等方面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与变革。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历史沿革
中国城市规划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的城市规划
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整治上。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
随着国家重点工程的兴建,城市规划逐渐发展成为一项国家工程。据统计,1950年至1979年间,我国共规划了460个城市,修建了
大量的新城和新区。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市场化改革在我国逐渐深入推进,城市规划开始转变为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规划。
第三章:理念转变
城市规划理念的转变是中国城市规划发展的重要历程。早期城
市规划侧重于功能分区和基础设施建设,强调城市空间物质层面
的规划;而现代城市规划强调生态、文化、社会、经济等多层次
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扩展了城市规划的内涵。在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规划也逐渐将人文、文化等非物质层面的问题引入了城
市规划的考虑,注重人性化、社区化、友好化等方面的规划。
第四章:中国城市规划变革的实践
近年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实践中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这些变革和实践将深刻影响未来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的确立。如广州市开展的“广州2020城市总体规划”规划将人文与科技相结合,实现了城市发展与居住、生态、文化、居民需求的高度融合,成功实践了以人为本的城市规划理念。
编制单位: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城市规划资质:甲级
资质证号: [建] 城规编第(甲级 081004)
院 长: 尹 稚 教授、博士生导师
项目总负责:张 杰 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任规划师:张 飏 注册规划师、一级注册建筑师
项目负责人:张 弓 注册规划师
张 冲 规 划 师
主要编制人员:
李 磊 规划师
姜 滢 规划师
阎 照 规划师
黄 琛 规划师
张 笛 规划师
张倩倩 助理规划师
徐向荣 助理规划师
匡广佳 助理规划师
刘海琛 市政规划师
林增玉 市政规划师
1项目概况
第一章 项目概况
1.1 项目背景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在城市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现
随着对全球化的深刻反思,地域文化特色缺失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际以及国内的普遍重视。城市文化、特色及综合环境质量在大城市及城市地区之间竞争中的战略地位日趋明显。洛阳不仅是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世界知名的历史城市。作为一个具有区域中心地位的城市,洛阳如果要在未来激烈多变的同级别城市间的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从战略上强化其古城风貌及文化特色,强调对于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实现满足可持续发展条件的更新利用。
(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任务紧迫
洛阳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城市文化与突出的城市特色,而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是洛阳市范围内尚存的以传统风貌为特征的历史文化街区。长期以来,名城保护工作与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受到城市快速发展的影响与破坏,加之历史文化街区的民居建筑及基础设施的自然衰败年久失修,诸多能够反映洛阳传统风貌的历史文化街区逐步被蚕食甚至消失,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受到严重冲击,遗留下的古城格局特征及历史文化街区迫切需要科学系统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