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经济现象
- 格式:doc
- 大小:33.00 KB
- 文档页数:4
生活中例子用经济学原理解释
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这些资源的学科。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例子都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
以下是一些例子:
1. 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时,价格通常会上升。
例如,当某种水果的季节性供应减少时,价格会上涨,因为需求量不变,但供应量减少。
2. 边际效益:边际效益是指在增加或减少一单位产品或服务时所获得的额外收益或成本。
例如,在购买一件衣服时,你需要考虑到购买一件衣服所带来的额外效益和成本。
3. 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你做出某种选择时,你放弃的最好的替代选择。
例如,当你选择去旅游时,你放弃了在家休息或工作的机会成本。
4. 外部性:外部性是指某种活动对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例如,当一个工厂排放污染物时,这些污染物会对周围居民的健康产生影响。
5. 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地分配资源。
例如,当某个行业存在垄断时,价格会被人为地抬高,消费者的利益受到损害。
以上是一些生活中可以用经济学原理来解释的例子。
这些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
地理解和应对生活中的经济问题。
1.蝴蝶效应亚马逊雨林中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2.鳄鱼法则一只鳄鱼咬住脚时,不应该用手掰鳄鱼的嘴,正确的做法是舍弃腿,如果用手掰鳄鱼的嘴,手也会被鳄鱼咬住。
3.鲶鱼效应过去渔民运输沙丁鱼的过程中,因为沙丁鱼不爱游走,上岸后由于缺氧纷纷死亡,在沙丁鱼中放入一条沙丁鱼的天敌鲶鱼,沙丁鱼因为害怕疯狂游走,沙丁鱼的成活率大大提高。
4.羊群效应在羊群中永远有一只领头羊,领头羊可以决定羊群的方向,领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会不假思索地跟着往哪走,不管前面有狼还是草。
5.刺猬法则冬天天寒地冻,两只小刺猬想要拥抱到一起,需要找到合适的距离。
6.手表定律一个人有一块手表时可以清楚知道时间,如果同时拥有多块手表反而不知道时间。
7.破窗理论一栋楼里有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人制止,会导致更多的玻璃被打破,甚至整栋楼坍塌。
8.马太效应来自《圣经》中的一则故事《马太的福音》,富人用手中的钱变得越来越有钱,穷人则会越来越穷,长此以往会导致两极分化。
9.鸟笼逻辑如果一个人在家中放一个空鸟笼,没有鸟,两周之后,就会买一只鸟放进或把鸟笼摘下来甚至直接扔掉,因为每个来家的人都会问同样的问题,为什么要挂一只空鸟笼,既然不放鸟为什么要挂鸟笼,既然挂了鸟笼就因为买一只鸟放进去,认为鸟笼中就应该有鸟。
10.晕轮效应一白遮百丑、爱屋及乌。
11.首因效应强调第一印象,与晕轮效应容易混淆。
12.习得性无助效应在一个笼子中关着一条狗,笼子中有警铃,锁上笼门,每次警铃一响,就对这只狗进行电击,狗跑不了只能倒地呻吟,长此以往,就算笼门打开,警铃响起,狗也不会挣扎,直接倒地呻吟抽搐。
13.罗森塔尔效应心理期望效应。
罗森塔尔去了一所小学,对学生作了最具有未来发展趋势的测验,给了班主任一份名单,并告诉班主任,在这份名单上的人是你们班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其实罗森塔尔在撒谎,所有名单上的人都是随机编写的,并没有任何依据,8 个月后,奇迹发生了,所有在名单上的人成绩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人也变得乐观开朗,因为会认为自己是科学家选出的最具有发展前途的人,要努力学习、乐观开朗。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一、以前我常常打车,就是1.2元/公里的时候。
但是涨价后就很少打了。
上次南京出差,每次司机多收我一块钱的“燃油涨价费”,我恍然大悟,这才是聪明的办法。
为啥南京市政府能想到这么好的办法,而北京市政府的官员想不到呢?双败的结局,是我这样的稍微懂一点经济学的普通人都能想到的,而且,还有很多能人在报刊网络上有指出,为啥我们的政府官员想不到呢?二、为什么尺码不同的服装有一样的售价?尺码不同,原材料成本自然不同,为什么没有在价格上体现出来?解释:a.原材料成本相对设计、加工、流通等其他费用比起来,只占较小的部分,不同尺码造成的成本差异不大。
b.没有正规的包装袋,价格不同,不易于销售、存储时的管理。
c.涉嫌对大身材顾客的歧视。
三、背双肩包时,我们都知道同时背两边要舒服,为什么很多时候还是只背一边。
解释:两边轮流换着背,流换着休息。
四、最近发现一个奇怪的经济学现象,不知道该怎么解释。
我住在北京的回龙观地区,在回龙观地区有三个城铁站,龙泽,回龙观和霍营,我家离霍营站比较近,离回龙观站比较远。
由于回龙观里很多小区离城铁站还有一定的距离,城铁站门口总是有一些黑车营业。
有一次,我和晓波同学准备坐黑车回家,晓波说,那我们在回龙观下吧。
我说,那不是更远吗?晓波说,但是回龙观的黑车是5块的,霍营的黑车是10块的,虽然霍营到我们家比较近。
我们就开始颇有兴趣的讨论起来了,这是为什么。
晓波的观点是市场定价,就是回龙观发展的早,黑车多,竞争激烈,所以便宜。
霍营竞争不激烈,所以就贵。
这似乎有点道理,但是也可能和开始的定价就有关系。
开始定价就低(这个可能是竞争造成的)所以单方面的提价很困难,同样开始定价就高,单方面降价也有困难。
当然最有意思的是,如果从我们小区出来,去比较近的霍营是10块,比较远的回龙观是5-7块,真TMD的是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那位能研究清楚这件事,虽然可能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应该是很有意思的事情。
答:成本不同决定的。
生活中有意思的经济学现象
当涉及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时,有许多有趣且广泛的例子。
以下是一些例子:
一、礼物交换的心理学:在节日季节或特殊场合,人们倾向于购买礼物,并可能超出他们正常的消费水平。
这种现象背后涉及到心理学的因素,如社会认同、归属感以及亲密关系的维护。
二、罕见商品效应:一些商品因为其稀缺性而显得更有价值。
这种现象在收藏市场、艺术品市场和珠宝市场等领域特别突出,人们愿意为了得到稀有的物品而支付更高的价格。
三、消费者心理学和价格策略:许多商家利用心理学原理来制定价格策略,如定价以99结尾,或者通过促销和打折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四、顾客忠诚度计划:很多公司通过顾客忠诚度计划来鼓励重复消费,例如积分卡、会员优惠等。
这些计划不仅增加了公司的销售额,还提高了客户的忠诚度。
五、城市交通拥堵:在城市中,交通拥堵不仅是一个交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学问题。
它导致了时间浪费、燃油消耗增加以及对环境的不良影响,激发了研究人员对于交通管理和城市规划的关注。
六、虚拟经济: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发展,虚拟经济越来越受到关注。
虚拟商品、虚拟货币以及虚拟社区内的经济活动都成为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
这些经济学现象展示了经济学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
影响。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研究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模式和经济体系的运作。
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经济学是一个研究人类如何分配有限资源的学科,而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本文将从消费、生产、市场等方面,举例说明一些生活中有趣的经济学现象。
一、消费1. 奢侈品的价格与销量奢侈品的价格通常非常高昂,但是却有很多人愿意花费大量的钱去购买。
这是因为奢侈品本身就是一种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而对于一些人来说,拥有这些奢侈品可以让他们感到更加自信和成功。
此外,奢侈品的价格也与其稀缺性有关,因为只有很少的人能够拥有这些产品,所以价格也就相应地提高了。
2. 打折促销的心理效应打折促销是商家常用的一种销售策略,因为它可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但是,很多人可能会发现,即使是在打折促销期间购买的商品,其价格也可能比平时贵一些。
这是因为商家在打折促销期间,会对原本的价格进行一些调整,以便在促销期间获得更高的利润。
此外,打折促销还有一种心理效应,即“捡便宜”的心理。
很多人会认为打折促销是一种很划算的购物方式,因此会更加积极地去购买。
二、生产1. 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美国汽车工人的工资通常比其他行业的工人高出很多,这是因为汽车工人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能和专业知识,而且汽车制造业是美国经济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此外,汽车工人的工资也与工会的力量有关,工会可以通过集体谈判来争取更高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2. 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有竞争力,这是因为中国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低廉的生产成本。
由于中国制造的价格优势,很多国家的企业都选择将生产线转移到中国,以便降低成本并提高利润。
三、市场1. 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在市场竞争中,价格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如果一家企业的价格比竞争对手低,那么它就有可能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如果所有的企业都采取了低价策略,那么它们的利润就会受到影响。
因此,在市场竞争中,企业需要考虑到竞争对手的定价策略,以便做出更加明智的决策。
2. 垄断企业的定价策略垄断企业通常可以通过控制市场份额来控制价格,因为它们没有竞争对手可以与之竞争。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生活中有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行为,这些行为背后多少涉及到一些经济学现象。
以下是其中的一些例子:1. 市场竞争:购物时,我们往往通过比价来寻找最优惠的商品,并且不同的商家之间也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这表明市场竞争是一种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 机会成本:在生活中,我们必须学会权衡利弊,考虑做出某种决策的机会成本。
例如,如果选择看电影,那么不能去逛商场,因为时间和金钱都是有限的。
3. 利他主义:有时,我们会帮助朋友或者陌生人,这种行为被称为利他主义。
利他主义是减轻社会负担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4. 媒体效应:社交媒体的盛行使得信息传递变得极为方便,这对商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营销途径。
通过晒照片、推广信息等方式,商家可以更好地把商品和服务推销出去。
5. 性格特点:某些人可能更倾向于节约,而另一些人则倾向于消费。
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控制自己的消费和储蓄行为,有助于维持个人经济状况的稳定。
6. 非理性行为:生活中有些消费选择是非理性行为,比如购买不必要的商品、过度消费等。
理性的消费行为有助于控制支出,增加储蓄,提高生活品质。
7. 逆向心理:逆向心理是指通过反着来劝说他人达到某种目的的技巧。
例如,商家通过设置限时特价,促使消费者做出购买决策。
适当运用逆向心理,有助于商家提高销售量。
8. 边际效应:边际效应是指做某件事情的收益随着时间、金钱和精力等的投入逐渐减少。
因此,在做某个决策前,我们需要精算收益和成本之间的比较,以便在边际效应最大化时停止投入。
这些经济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自身和社会的发展都有深刻影响。
因此,了解这些现象,合理运用它们,可以更好地掌控自己的生活轨迹。
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生活中的经济学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1.价格歧视:不同的顾客可能会以不同的价格购买同一件商品或服务。
例如,学生可能会在购买电影票时享受折扣,而老年人可能会支付更高的价格。
这种价格歧视的策略可以让商家根据不同顾客的需求和支付能力来最大化利润。
2.供需关系:供需关系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它描述了商品或服务的供应量和需求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如果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供应量可能会增加,但需求量可能会减少。
这种供需关系的平衡决定了商品或服务的价格和销售量。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的其他东西的价值。
例如,一个人选择去看电影而不是去健身房锻炼,那么他放弃的是在健身房锻炼的机会,因此看电影的机会成本就是他放弃的健身收益。
4.边际效用:边际效用是指每增加一单位消费所能带来的额外满足感。
例如,一个人在吃第一个苹果时可能会感到非常满足,但在吃第二个苹果时满足感可能会降低,第三个苹果时的满足感几乎为零。
因此,他可能会选择停止吃第二个或第三个苹果,以保留他在吃第一个苹果时的满足感。
5.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已经发生并且无法收回的成本。
例如,一个人花了100元去看电影,但电影票丢了或者不想看了,这100元就无法收回。
这个人可能会选择不再为电影票浪费时间和金钱。
6.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物价普遍上涨导致货币价值下降的现象。
例如,如果物价上涨了2%,那么一个人原来持有的100元现在只能买到价值98元的商品或服务。
这种通货膨胀会影响人们的消费决策和储蓄行为。
7.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是指市场不能有效合理地分配资源的情况。
例如,一些市场垄断或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可能需要采取措施来干预市场以实现更公平合理的资源配置。
8.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例如,一家大型制造企业可以通过提高生产规模来降低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
总结经济现象引言经济现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的与经济活动相关的各种现象。
经济现象的产生和发展与人们的需求、资源分配和市场交易等因素密切相关。
了解和分析经济现象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规律,为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下面将总结几个我观察到的经济现象。
1. 物价上涨物价上涨是一个常见的经济现象,它指的是商品和服务价格的持续上升。
造成物价上涨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包括货币供应过多、生产成本上升、需求超过供应等因素。
当物价上涨时,人们购买力减弱,生活成本增加,对社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冲击。
2. 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进而引起物价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
通货膨胀会导致货币贬值,购买力下降,社会经济秩序受到影响。
政府通常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
3. 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不同时间段内呈现出的波动性变化。
一般分为繁荣期、衰退期、萧条期和复苏期四个阶段。
繁荣期时,经济增长迅速,市场繁荣;衰退期时,经济增长放缓,市场下滑;萧条期时,经济衰退,市场低迷;复苏期时,经济逐渐恢复,市场活跃。
经济周期的存在表明经济不可能一直处于同一状态,而是波动性变化的。
4. 供给与需求供给与需求是经济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经济现象的核心之一。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愿意并能够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数量;需求指的是消费者愿意并能够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
供给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决定了市场价格和交易量的形成。
当供给高于需求时,市场价格下降;当需求高于供给时,市场价格上涨。
供给与需求的变化会引起市场波动,影响经济的运行。
5. 全球化影响全球化是近年来普遍存在的经济现象,指的是全球范围内商品、服务、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
全球化使得各国经济之间相互联系紧密,国际贸易发展迅速,跨国公司增多。
全球化带来了机会和挑战,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和资源配置的优化,提高了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经济风险和不平等问题。
日常生活中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如何在有限资源下做出选择的一门学科。
它涉及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从购买食物到选择工作,从理解通货膨胀到分析市场竞争等等。
下面是几个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的例子:1.供求关系:供求关系是经济学中最基础的原理之一、当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价格往往下降;反之,需求增加,供给不变,价格往往上升。
例如,在夏季,西瓜供应增加,而需求持平,价格下降;相反,在冬季,西瓜供应减少,而需求相对不变,价格上升。
2.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当我们做出一种选择时,放弃了其他可行的选择的成本。
例如,当我们选择去看电影时,花费的金钱和时间就是机会成本,因为这些金钱和时间本可以用来做其他事情,比如购物或者休息。
3.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其中一种商品或服务时,相对于其他商品或服务具有更低的机会成本。
例如,假设国家A擅长生产电子产品,而国家B擅长生产纺织品,两国通过贸易可以互惠互利,因为国家A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纺织品,而国家B可以以更低的机会成本获得电子产品。
4.边际效益递减:边际效益递减是指在增加一单位资源时,所产生的额外效益逐渐减少。
例如,当我们要决定是否继续玩游戏时,最初几分钟可能非常兴奋和有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兴趣将逐渐降低,再玩一小时的边际效益就会较小。
5.市场失灵:市场失灵指的是市场机制未能有效地分配资源造成的问题。
例如,环境污染是一个市场失灵的案例,因为企业没有考虑到他们的生产过程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市场没有给予他们相应的成本,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这些经济学原理现象及案例并非详尽无遗,但它们包含了经济学中一些基本的概念和现象,帮助我们理解经济活动如何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举例并分析
1. 货币贬值:货币贬值是指由于投资需求不足,国家发行超出需求而造成货币在市场上价值变低的现象。
例如,我国人民币2015年底对美元汇率跌至6.4元/美元,比2014年开始的6.1元/美元低了3.3%,在这种状况下外汇储备减少,国际资金转移,使得投资者担心国家财政状况,因此出现了大量外币流失,货币贬值出现,进而影响经济发展。
2. 消费者期望:消费者期望就是指消费者对购买物品的期望是什么。
例如,当市场上的汽车价格较低时,由于消费者的期望,销量可能很高。
然而,当汽车价格较高时,由于消费者的期望受到阻碍,有可能造成汽车的销售量较低。
因此,消费者的期望对市场的物品价格有着重要的影响。
用经济学原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经济学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以下是一些例子:
1.供需关系:当某种商品供应不足时,价格往往上涨。
这是因
为需求大于供应,买家争相购买,导致价格上升。
相反,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往往下降,因为卖方竞争出售商品而降低价格。
2.边际效用递减:当我们经历一段时间后,对于同样的活动或
物品所获得的满足感逐渐减少。
比如,第一块巧克力可能带来很大的满足感,但吃了几块之后,满足感就不再那么强烈了。
这可以解释为边际效用递减。
3.机会成本:做出某个决策通常会意味着放弃其他选择。
当我
们决定花时间学习时,就放弃了可能用来娱乐或工作的时间。
这种放弃的选择成本被称为机会成本。
经济学原理认为我们会在不同的选择之间权衡利弊,选择带来最高的效益。
4.比较优势与贸易:比较优势是指一个国家或个人在生产某种
商品或服务上具有相对较低的机会成本。
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不同国家或个人应专注于自己的比较优势领域并进行贸易。
通过贸易,各方可以获得更多的商品和服务,从而提高整体福利。
5.收入效应:当个人收入增加时,他们的消费模式可能会发生
变化。
这是因为个人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用于购买更多或更昂贵的商品和服务。
这种消费模式变化被称为收入效应。
这些经济学原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并解释生活中的各种现象,
从市场行为到个人决策,从物价波动到贸易关系等。
它们提供了一种框架,帮助我们理解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在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四则”一、讨价还价讨价还价是一种特殊的经济现象,起始于信息不对称、不完备性。
暂且不论及大城市,我从小生长的那个穷乡僻壤的环境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
同行业中每个独立摊位对各个商品都有不同的报价,但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每个同行业摊位的商品都或多或少存在差异,绝少会同行业中在两个摊位出现完全一样的商品。
这都缘于同行业的两个摊位能够利用顾客因不能准确无误地判断两个大致相似的商品谁有更高质量,他们便能依靠商品细微差异对顾客进行垄断定价或者价格歧视。
顾客若要准确考量其优劣度,就将花费偌大的讯息费用,最准确无误的方式是请专业的质量检验机构。
通过消耗高额的讯息费用以获得更精准的鉴别所产生的收益(摊主想赚取的垄断暴利,现在消失了)已远远低于顾客对摊主进行频繁的讨价还价所可能获得的折扣收益。
那些高额讯息费用就是摊主对顾客价格剥削的极限,超过了此讯息费用的隐藏提价,在市场规律下会最终让这些贪婪的摊主退出市场。
接下来,讯息费用既然是摊主暴利收益的最高点,那顾客讨价还价的技巧和程度是不是就决定了顾客获得折扣的程度。
摊主接受的收益底线是市场平均利润,因此顾客无论怎样的讨价还价能力都不可能让摊主牺牲其平均利润中的部分。
这就回到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双向博弈,有可能是对抗性的也可能是合作性的。
如果顾客见多识广(暗含讨价还价能力强),并且订单数量大,那顾客就能获得较大的折扣,反之则反。
所以只要存在信息的不完全情形,摊主必定会不同程度的差别定价(商品平均利润基础上的加成定价),讨价还价必定是常存的经济现象。
信息时代最大好处是信息共享、公开、透明、客观,讨价还价也就会逐渐消失。
从反面看,讨价还价现象发生的规模和程度,也反映了此地的落后和贫穷程度。
二、信息显示机制银行建筑基本是一个城市中最具气派的标志,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只有一条,那就是银行必须依靠其金碧辉煌的建筑来向储户证明其有足够的钱币,以保证支付储户的任何取款要求。
身边的经济学现象与案例经济学是研究人类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和利用资源的一门学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许多经济学现象和案例,下面我将列举十个身边的经济学现象和案例。
一、超市促销策略在超市购物时,我们常常会看到商品打折、买一送一等促销活动。
这是超市为了吸引顾客增加销量而采取的一种市场营销策略。
超市通过降低商品价格来吸引顾客购买,从而增加销售额。
二、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人们可以方便地在线购物、支付和交流。
这促进了商品流通的便利性和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商业模式。
三、房价的上涨在城市化进程中,房地产市场常常出现房价上涨的现象。
房价的上涨可以归因于供需关系、土地稀缺、人口增长等因素。
高房价可能会导致居民负担加重、社会不平等等问题。
四、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指一段时间内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通货膨胀可以导致货币贬值,影响人们的购买力。
政府通过货币政策、财政政策等手段来控制通货膨胀。
五、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当市场需求大于供给时,劳动力市场出现供需缺口,可能导致工资水平上涨;当市场供给大于需求时,可能出现失业现象。
六、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经济发展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活动会产生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给环境造成污染。
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需要进行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
七、劳动分工与生产效率亚当·斯密提出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通过将生产过程分成不同的环节,每个人专注于自己擅长的工作,可以提高生产效率。
例如,在工厂生产中,每个工人专门负责一项具体的任务,通过相互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
八、经济周期经济周期是指经济活动在一定时间内的波动变化。
经济周期通常包括扩张期、高峰期、衰退期和低谷期。
不同的经济周期对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产生影响,也需要政府采取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
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
从早餐到上班,再到晚上的娱乐生活,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参与或观察着各种经济活动。
而这些活动中,经济学现象的表现与运作也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以下是几个日常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1.需求与供给:我们每天都在购买各种商品和服务。
如果某种商品的需求增加,价格往往会相应上涨。
相反,如果供给超过需求,价格往往会下降。
在超市中,人们喜欢在打折时购买大量商品。
这是因为这些商品在需求方面具有吸引力,但如果超市售卖数量过多,供给将超过需求,价格将下降。
2.成本效益分析:在工作和购买决策方面,经常涉及成本效益。
对于公司来说,制定正确的成本分析和计划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增加公司利润。
在个人购买方面,人们的消费目的不是花费尽量多的钱,而是通过购买满足自己的需求的商品,并实现效益最大化。
例如,购买一件高质量的衣服,即能满足衣着需求,又能够使用较长时间。
3.选择与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因为选择一个选项,而失去选择另一个选项所要付出的代价。
在就业市场上,人们选择工作的代价是失去选择其他工作的机会。
同样地,在购买决策中,人们选择一件商品,就必须接受失去选择其他商品的代价。
选择和机会成本是在经济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4.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活动对于第三方的影响。
举例来说,汽车的使用产生污染,因此对于不开车的人来说,交通拥堵和空气污染等都是一些消极的外部因素。
然而,这些因素的代价并没有反映在汽车使用成本中,因此,这是一种外部性问题。
5.失业率:失业率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健康状况的指标。
随着失业率的上升,消费者对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将下降。
因此,失业率对于企业经营产生了负面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政府经常采取措施来促进创造就业机会。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现象是无处不在的。
可以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微观经济体,对于经济学现象有着独特的体验和感知。
因此,对于经济学的学习和了解,不仅能够提高自己的消费水平,同时也能够更好地适应一个快速变化的经济环境。
关于生活中的一些行为经济学现象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尤其是在我们的行为中。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们在做出经济决策时表现出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的学科,它更加注重个体在决策中的实际行为,而不是理性经济学所强调的理性行为。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能够发现一些有趣的行为经济学现象,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行为经济学现象。
一、避免损失:在经济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避免损失”,这个概念指的是人们在做决策时更倾向于避免损失而非获取利益。
这一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非常普遍的。
很多人更愿意花钱购买保险,而不是去冒险赌博。
这是因为人们更加害怕损失,愿意为避免损失而支付一定的成本。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消费者对打折商品更感兴趣,因为他们认为购买打折商品是在避免损失。
二、心理账户:心理账户是指人们在生活中将钱款分成不同的账户,比如生活费、教育费、医疗费等。
经济学家认为人们将钱款分成心理账户是为了更好地管理财务和消费。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愿意花大价钱购买奢侈品,但对基本生活用品却比较吝啬。
因为在他们的心理账户里,奢侈品可能被视为一种享受,而生活用品则是一种必需品,因此他们更愿意为奢侈品花更多的钱。
三、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人们在决策时会受到他人行为的影响,从而产生同样的行为。
在生活中,羊群效应也是非常常见的。
很多时候一个餐厅门口排队的人越多,其他人就越愿意加入排队,因为他们认为排队的餐厅一定很好吃。
同样,很多时候当一种商品或者服务被越多的人接受和使用时,其他人也会因为羊群效应而跟随选择同样的商品或者服务。
四、损失厌恶:损失厌恶是指人们在决策时更加在意可能的损失,而不是同等大小的收益。
在生活中,这个现象也是非常明显的。
很多人宁愿花更多的钱购买保险来避免可能的损失,而不愿意承担风险去追求同样大小的收益。
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投资者在股票和基金的投资中更容易被情绪左右,因为他们更在意可能的损失,而不愿意承担风险。
生活经济学现象一:“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这句话出自《资治通鉴》,大意是说:我们的生活习惯从节俭变成奢侈很容易,但是从奢侈变成节俭却很难。
这句话流传至今,也成为了教育大家遵守勤俭持家优良传统的箴言,同时这句话也反映了人们的一个消费特点,就是当人们养成一种消费习惯之后就很难改变和逆转,当人们收入提高能够增加消费投入的时候便会很容易变得奢侈,但是当人们收入减少需要降低消费标准的时候却很难适应。
从经济学角度考虑,这种消费习惯,被称之为“棘轮效应”。
“棘轮效应”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杜森贝利提出的,他的主要观点是“人的消费习惯养成之后具有不可逆转性,易于向上调整,而难以向下调整,在短时期内表现最为明显,消费的习惯效应较大,养成奢侈的消费习惯后,很难随着收入水平的降低而立即做出适合的消费习惯调整”。
例如,当有的人住惯了豪华奢侈的大房子后,再让其搬到小房子里蜗居,他就会很难适应;有人过惯了大鱼大肉的生活,若是再让他回到那种粗茶淡饭的日子,他就很难接受。
“棘轮效应”也是一种人性的表现,人生而有欲,适当的欲望有利于促进人奋发向上,但是凡事要有度,过度奢侈就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是不可取的很多女孩觉得不能委屈自己,把自己的“机会成本”定的过高,总觉得能找一个要比自己各方面都优秀的。
自己3分要找5分的,5分要找7分的,可是,优秀的人往往是少数的。
自己不想努力但又想找个高质量男孩,找不到,又不想将就自己与差不多或条件更差的人在一起,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那只有单着呢!很多男孩单身更多是由于自身条件不太好,也不愿委屈自己,认为自己不断努力会提高自己的“机会成本”,找到一个更让自己满意的。
这样,单身男女就慢慢多了。
而经济学中也有一个“机会成本”原理。
是指在面临多方案择一决策时,被舍弃的选项中的最高价值者是本次决策的机会成本。
简单来说,在我们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放弃另一种东西时,“机会成本”就指在作出选择后其中那个最大的损失。
生活中的经济学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
从我们每天的消费习惯到国家的经
济政策,经济学都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让我们来看看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经济学现象。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供求关系”在生活中的体现。
每当某种商品供应不足时,价格往往会上涨;而当供应过剩时,价格则会下降。
这就是供求关系的体现。
比如,每到过年过节,水果、蔬菜的价格往往会上涨,因为需求量大,供应商可以把价格提高;而在淘宝双十一等大型促销活动中,商品价格会大幅下降,因为供应商希望通过大量销售来获取利润。
其次,我们可以看到“机会成本”在生活中的体现。
每当我们做出一个选择时,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其他选择。
比如,当我们选择去看电影时,就意味着我们放弃了在家看书或者出去散步的机会。
这就是机会成本的体现。
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权衡各种选择,来最大化我们的利益。
最后,我们可以看到“外部性”在生活中的体现。
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对
除了交易双方以外的第三方产生的影响。
比如,当我们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时,会影响到周围的其他人。
这就是负面外部性的体现。
而当我们在社区义工活动中付出劳动,不但给自己带来了快乐,也为社区带来了正面外部性。
总之,经济学现象无处不在,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
通过了解和理解这些现象,我们可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希望我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经济学现象的影响,从而更好地管理我们的生活和财务。
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济现象无处不在。
无论是购物消费、就业就业还是投资
理财,经济因素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深远影响。
让我们来看看生活中的一些经济现象。
首先,购物消费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消
费观念也在不断改变。
在过去,消费者可能更注重产品的价格和品质,而现在更加注重产品的个性化和品牌效应。
这种消费升级的现象也在带动着市场的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增长。
其次,就业就业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形势也在不
断变化。
一些传统行业可能会因为科技的进步而逐渐式微,而一些新兴行业则会因为市场的需求而蓬勃发展。
因此,人们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适应市场的需求,以适应经济的变化。
最后,投资理财是我们生活中的另一个重要议题。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
投资理财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人们可以选择股票、基金、房地产等不同的投资方式来实现财富的增值。
然而,投资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人们需要谨慎选择投资标的和风险控制策略,以保障自己的财务安全。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无处不在,它们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我们需
要不断学习和适应经济的变化,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经济挑战。
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在经济的大潮中保持稳健的生活态度。
我身边的经济法现象例子经济法是指国家为了规范经济活动而制定的法律规则的总称。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经济法现象,下面列举了10个例子。
1. 价格欺诈:某些商家在商品标价时使用虚假信息,以达到误导消费者或牟取高额利润的目的。
例如,标称正品的商品实际上是假冒伪劣产品。
2. 垄断行为:某些企业掌握了市场上的绝对优势地位,通过限制竞争和操纵市场价格来获得不正当的利益。
例如,某个电信公司垄断了整个市场,导致消费者无法选择其他供应商。
3. 偷税漏税:一些企业或个人通过虚构交易、隐藏收入等手段来逃避纳税义务,从而导致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例如,某家企业通过虚构购买服务的方式来降低纳税金额。
4. 不正当竞争:某些企业通过恶意诋毁竞争对手、低价倾销等手段来破坏市场秩序,获取不正当的竞争优势。
例如,某家企业散布虚假信息,诋毁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以吸引消费者购买自己的产品。
5. 虚假广告:广告商在宣传产品或服务时提供虚假信息,误导消费者,违反了《广告法》的规定。
例如,某家药品公司在广告中夸大了自己产品的疗效,误导消费者购买。
6. 劳动合同违法:一些用人单位违反劳动法的规定,未按时支付工资、未签订劳动合同等,侵害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例如,某家公司未按时支付员工工资,违反了劳动法的规定。
7. 侵权行为:某些企业或个人未经许可使用他人的知识产权,侵犯了知识产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
例如,某家公司未经许可使用了其他公司的商标,侵犯了其商标权。
8. 金融诈骗:一些人以投资理财为名义,通过虚构项目、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手段,欺骗他人的财产。
例如,某个投资机构以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投资者投资,最终骗取了大量资金。
9. 虚假宣传:某些企业在宣传产品或服务时夸大其优点,掩盖缺点,误导消费者。
例如,某家化妆品公司在宣传中声称产品可以让皮肤变得年轻,但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10. 环境污染:一些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违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排放大量污染物,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15个趣味经济学现象:男士内裤、女性裙子、口红效应!经济学核心思想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它研究这个社会是怎样运行的,从数据与现象里发现真相。
它得出的结论不在于对错,而在于发现事物内部的规律,总结有价值的线索,增加预判的准确性。
对生活中的现象从经济学角度加以思考与总结,会对我们理解世界、优化决策提供帮助。
今天我们介绍15个生活中有趣的现象,有专业人士就从中提炼出了经济学概念,用来与经济大环境相联系。
1、啤酒消费量低端啤酒的销量可以反应出当前经济走向。
当经济繁荣的时候,低端啤酒销量上涨;反之当经济衰退的时候,低端啤酒销量下降。
因为低收入群体,尤其蓝领工人,是低端啤酒的主要消费群体。
他们喜欢在工作结束后聚在一起畅饮,啤酒对他们来说必不可少。
但是经济形势下滑,制造业进入寒冬,订单减少,蓝领工人收入下降,甚至失业,自然没有闲钱经常聚在一起喝啤酒了。
2、女服务员的美貌程度有一种说法是,当漂亮的女服务员增加了,意味着经济陷入了困境;反之,则表示经济兴旺。
假如你经常在餐馆、超市等场所碰到漂亮的女服务员,就要考虑过冬了,甚至要考虑抛售股票。
为什么有这种现象?当经济红火时,颜值较高的女性才容易找到环境舒适、压力不大的工作,比如商品模特等。
而且,在这种经济兴旺的时期,男性更容易“金屋藏娇”,漂亮的女性不需要出来做服务员。
3、男士内裤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曾提出过一个着名的理论,他认为男性内裤销量反映经济形势,即经济形势良好,内裤销量会平稳上升,反之则下降。
背后的逻辑是,经济萧条时,男性会节俭开支,少买内裤。
如果连内裤都要节省了,那经济形势确实让人担忧。
4、女性裙摆长度1926年,经济学家George Taylor提出“裙长理论”(HemlineTheory),他认为裙摆离地尺码与股市盛衰成正比,即裙脚愈高股市愈旺,裙脚着地则股市“衰到贴地”。
为什么呢?George Taylor认为,经济增长时,女人会穿短裙,因为她们要炫耀里面的长丝袜;当经济不景气时,女人买不起丝袜,只好把裙边放长,来掩饰没有穿长丝袜的窘迫。
生活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陶一桃教授著过一本书,书名为《经济学是一种生活方式》,记得笔者初闻该论断是在刚入学时的新生见面会上,自那时起这句话便在笔者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
促使笔者在点滴日常生活中感受经济学,发现经济学的奥妙并且乐此不疲,还颇得玩味之处。
在此笔者就日常生活中的四点现象浅析其中的经济学道理,鉴于才疏学浅,其中的疏漏毗误之处还望读者多多见谅!这四点生活现象分别是行人闯红灯现象,公交车运营现象,路边烧烤摊现象和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
(一)行人闯红灯现象在上届经济学院学生专业作品大赛论文集中收有03级金融3班的林伟华,黄凯洲同学题为《“行人闯红灯”的成本收益分析》一文,该文主要从个人成本收益,社会成本收益等方面对“行人闯红灯”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而笔者则从经济学的不同角度对该现象进行透析。
“行人闯红灯”可谓是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尽管笔者尚不知国外此类现象严重与否,但就国内情况而言“行人闯红灯”的现象几乎是随处可见。
无论男女老少只要有机会就闯,看到空子就钻。
纵然从行人的闯红灯心理分析,也许他们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工作,紧急情况而要抢时间,但是更多行人应该只是出于一种潜在的闯红灯心理。
在深圳有些道路设置了城市义工对行人过马路实行监督,可是任凭义工的哨子怎么警告,行人只管以最快的速度,步调闯过红灯。
当然行人之中也不乏遵守交通规则的,但是在更多数行人的“示范效应”之下,愿意“宁停三分,不抢一秒”者毕竟又是少之又少。
对于“行人闯红灯”问题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相应措施,但是无论是大力宣传教育还是设置大量监督都收效甚微,还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现象。
笔者前段时间去到武汉,在多次过马路后发现该市的众多道路未设置红绿灯,熙熙攘攘的行人和川流不息的车辆却并行不悖。
由此我略加思考想到了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即自由的市场经济。
试想马路上不设置红绿灯,道路状况交由行人和车辆去相互调节从而达到均衡。
即当马路旁行人占多数时,众多行人由斑马线迅速穿过马路而此时车辆只需稍作等待。
而当道路上车辆占据多数时车辆快速通过,此时作为行人则需稍作等待。
这样的相互调节可减少因红灯持续时间过长(此处相对于等待过马路的行人)或持续时间过短(此处相对于等待通过信号灯的车辆)所造成的行人等待过久或车辆等待信号周期过长,同时也避免了“行人闯红灯”,“车辆闯红灯”的现象。
此外行人与车辆在相互调节中久而久之形成默契,达到均衡,实现双方等待时间的最短化,并达到降低交通事故发生频率的作用。
尽管如此也并不是说交通治安的维持就不需要交通信号灯,这就如同市场经济的自主调节会失灵一样。
当道路不是直行的马路而是三岔路或十字路口时,不设置交通信号灯而依旧放任行人与车辆的相互调节则势必导致交通秩序的无序混乱!此时此刻政府干预显得犹为重要,即交通信号灯可以发挥它调节交通的积极作用。
此外在人流车流繁忙的路口甚至有必要设置交警进行交通协调。
我们的市场经济需要自由调节也需要国家的调控,道路交通也是如此。
城市里的直行马路可以尝试撤除红绿灯,放手让行人和车辆相互调节;三岔路,十字路口则保持交通信号灯,甚至于交警的调控作用。
这样我们的交通资源便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行人与车辆便可实现各自效用的最大化!(二)公交车运营现象从前看过经济学者梁小民的一篇经济散文—《城铁应该如何经营》,文章从城铁的经营效率,城铁服务质量方面阐述城铁应该由政府独自经营转向股份制经营,或是民营。
笔者在前段时间去武汉的行程里曾多次搭乘该市的公交大巴,也正是该市的公交车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该市的公交车不但外部陈旧,车内部更是破旧不堪,车内环境十分恶劣,除去我所搭乘的公交大巴,据我观察其余公交的状况也相差无几。
唯一的好处在于公交车的票价低廉;就我曾搭乘的422路公交大巴由汉口经汉阳开往武昌,横跨武汉三镇,其全程票价仅售2.5元(此为空调车,普巴票价更低)。
反观深圳的公交大巴虽然票价较高,就我时常搭乘的113路大巴车,由深大正门途经福田开往罗湖,票价6元(该车实行分段收费)。
但是相比武汉公交车车内外恶劣的环境,深圳公交的内外部环境甚为可观,车内明净整洁,座位分明并且车内都配有清洁袋和垃圾筒便乘客使用,且售票员,司机大多态度和蔼。
两个城市为何公交车运营状况的差别如此悬殊?显然这其中与两地公交的运营体制密切相关。
武汉的公交运营延续着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度,政府将公交服务作为一种社会福利制度。
反观深圳的公交运营由深圳巴士集团(SBG)等构成,政府不再把公交服务当作社会福利制度。
而是引如集团化竞争,从而竞争产生效率。
同时武汉的公交由政府运营必然导致内部人员的效率低下。
因为无论公交盈亏与否,公交内部人员依靠政府补贴固定按时领取工资,从而缺乏竞争,过着计划经济下的“大锅饭”日子。
甚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作为委托-代理责任制,受到政府委托的公交代理人,即公交车队的负责人可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而作为公交内部的司机,乘务员则由于缺乏竞争可能产生偷懒的投机主义行为,从而荒废业务。
而深圳的公交集团化竞争运营,由于产权明晰,企业自负盈亏,从而要求企业内部有序竞争,产生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
提高公交服务质量,提高公交运营效率,满足市民需要从而占据市场份额。
试想武汉作为整个华中地区的重要核心城市公交运营状况尚且如此,其他城市或是中小城市的公交运营状况更是可想而知(据笔者了解广州的公交运营也采取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
正如时下我国的国企改革迫切需要进行股份制改造,明晰产权,实现政企分开,建立激励约束机制一样;我国很多城市的公交运营也迫切需要政府转变观念,改变公交服务实行政府补贴的低票价制,月票制…的作为社会福利制度的计划经济下的陈旧模式。
将公交经营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入民营,促进公交竞争,使公交运营市场化。
从而为市民提供舒适高效的公交服务,创造优美和谐的公交运营环境。
我相信只有这样公交内部人员才得以产生改善服务,提高质量的动力,克服从前的机会主义,投机主义行径,另一方面市民才有可能体验到尽善尽美的公交服务,享受到现代公交服务的舒适与便捷!(三)路边烧烤摊现象深圳路边的烧烤摊我自认为是深圳特区的“一道风景”,只要夜幕降临(差不多11,12点)搭设铁皮烤盒的小摊贩就纷至沓来。
就拿我家小区附近来说夜间摆设的烧烤摊就多达十几家!他们多将烧烤摊设置在小区的草地,草坪旁,前来光顾的食客依草而坐。
这类无证非法经营的烧烤摊一而再,再而三地遭到城市监管执法部门的打击取缔,但是却始终禁而不止,且经营大有蔓延扩张之势。
究起原因一方面在于烧烤摊贩与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大打“游击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执法。
另一方面相关执法部门执法不力,据我了解执法人员发现烧烤摊贩的经营时仅仅是收缴他们做成烤炉用于放置炭火的铁皮盒,对于其他东西则不予理睬,熟视无睹。
同时当天晚上收缴的铁皮盒,第二天烧烤摊贩们只需以每个2元的价格便可赎回。
这种执法模式不但起不到任何打击取缔非法烧烤摊贩的作用,相反还会助长他们的气势,因为作为应对手段,他们只需准备足够多的铁皮盒。
烧烤摊贩们意识到城市监管部门的打击取缔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不足以对他们构成警示作用。
所以重新认识路边烧烤摊现象,明确执法方式手段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一切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如今路边的烧烤摊贩普遍存在因而必然具备其存在的合理性。
再次根据凯恩斯定律,即需求可以创造供给;深圳有上千万人口,夜宵作为人们的一种饮食消费形式早已成为一种普遍的需求方式。
同时物美价廉是每一个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理性经济人所渴望的,因此便捷价廉的路边烧烤摊应运而生。
设置在路边让顾客十分便捷,价格较低廉则满足于绝大部分人的消费需求。
低收入阶级可以承担,与此同时具有对烧烤食物偏好的人群也作为路边烧烤摊的主要需求人群。
此外根据萨伊定律,即供给本身可以创造自身的需求,就深圳庞大的人口而言,对于烧烤这种夜宵形式的需求应该是十分巨大的。
因而随着路边烧烤摊的递增,即供给的递增,潜在的需求越来越被发掘。
而随着供给的递增,需求的递增,路边烧烤摊日益壮大起来,大有形成“规模经济”之趋势。
因为市场是供给与需求在相互作用后所达到的均衡状态,对于夜宵的需求创造了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即上文所提到的凯恩斯定律。
而路边烧烤摊的供给同时创造更多的消费需求,亦即上文所提到的萨伊定律。
烧烤的需求与消费不断调节,不断实现均衡,因而这个市场本身自发地调节,有序地发展。
此外路边烧烤摊的出现解决了社会中一部分人群的就业问题,从某种程度上说减轻了政府的负担,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
但是在肯定路边烧烤摊在经济学上合理性的同时,其存在的弊端也渐渐显露并且需要得到迫切的关注。
其一路边烧烤摊作为无证非法运营理应被相关的城市监管部门所打击取缔;其二路边烧烤摊在经营中产生大量的油烟,污染到城市空气,并且烧烤过程中的烟气严重破坏了城市环境,尤其是烧烤摊位所处地的地面大多被烟气熏黑,非常严重地造成城市污染。
但是鉴于市场形成后不是轻易可以打破,笔者个人认为相关执法部门应该改打击取缔方式手段为监督指导的方式手段。
城市监管执法人员应当合理监督摊贩们的行为,指导他们树立起保护环境的意识,做到经营烧烤和保护环境两手抓,两手硬。
烧烤摊贩们对于经营中产生的垃圾要自主清理,对于经营中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要负责;例如可以向相关环保部门交付一定的环境修补费用。
此外食品监察部门应该配合城市监管部门对于路边烧烤摊的食品质量进行检验并通过舆论媒体引导大众少吃这类烧烤类事物(烧烤后的食物中会产生致癌物)。
笔者认为这样路边烧烤摊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和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同时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了,而那时无论是摊贩还是消费者,甚至是上级部门都必然会皆大欢喜,各得其所!(四)图书馆雨伞堆积现象前段时间深圳的天气极不稳定,时而阴雨连绵,时而晴空万里,笔者平日只要室外不下雨就不情愿带伞出门,对于雨伞有一种规避心理。
某天课后去到图书馆,天公不作美窗外淅淅沥沥下起滂沱大雨,恰好又正值中午准备就餐之时。
一时间心里没了着落,想回宿舍也不成,焦急之际发现图书馆自习室门口的雨伞架上堆积了大量前来自习同学的雨伞。
片刻思索后笔者随手拿了其中的一把雨伞冲往宿舍,当然下午便将所“借”雨伞原物奉还。
事后回想虽然是未经他人同意私自借用而有违常理道德,但是仔细琢磨却发现其中所暗藏的经济学道理,不禁窃喜于这次鲁莽的借伞举动!首先笔者联想到在文科楼,教学楼校义工联专门设置供同学在阵雨来临时未备雨伞时借用的公共雨伞。
借用雨伞的同学在借用后只需原物送还便可任意自主借用。
笔者每每观察,在下雨之际每处雨伞都被一扫而空,真可谓供不应求。
那么闲置在自习室门口雨伞架上的雨伞为何不能为他人借用呢?固然义工联设置的雨伞属于公共品的范畴,具有非排他性的特点;而自习室里的雨伞属于私有财产,所有权明晰具有排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