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现场
- 格式:docx
- 大小:16.47 KB
- 文档页数:2
深入现场,开启创新之门
读《答案永远在现场》有感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这是百度百科中关于创新的基本解释,更进一步的解释还包括“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由此可见,创新无论是对国家、民族进步或是企业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关于创新,世界著名管理大师、美国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有一段话让我深有感触。他说:要做好企业管理,就一定要让每一位员工参与到企业管理中来,充分发挥每位员工的聪明才智,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公司领导层必须深入一线,定期与每一位员工进行沟通,及时了解他们在本岗工作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了解他们对本岗或其他岗位工作有无创新思路。
韦尔奇的话与《答案永远在现场》似乎有不谋而合之处,二者都提倡管理层深入一线,深入“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现场”获得灵感、思路、力量以及创新的源泉。
还记得在上次思想作风教育大会上,总关于车间郭主任的赞扬,他说:当我深入车间进行调研的时候,一线工人们对郭主任近年来的工作成绩均是交口称赞,原因就是他通过多次的技改和小改小革,提高了产量和设备运转率,大大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产量增加了,设备维修减少了,劳动强度降低了,奖金也多了,这样的成绩工人们能不称赞吗?
是的,正是因为有了多次的技改和小改小革,才使得车间一改多年来设备故障不断,产量大幅脱节的情况,在去年首次完成了32万吨的年度产量指标,在今年更是连续突破月产3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了车间产量方面质的飞跃。
而这一次次的技改和小改小革,或者说是创新思路又从何而来呢?答案便是“深入现场”。只有每天坚持深入现场,深入一线工人的操作岗位,通过与他们的沟通、交流,才能真正发现或了解到岗位工作存在的问题,才能借助于工人在工作实践中形成的创新想法或凭借自身的专业经验来改进生产流程或制度设计方面的不足。
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韦尔奇所说的,我们一定要让每一位员工参与进来,作为企业雇员,我们不能只是利用他们的体力劳动,还要通过激发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让他们的脑力劳动为企业发展做出贡献,也只有这样才算是企业对人才
的充分利用。
结合自己从事多年的销售工作,我也突然领悟到,之前工作不得其法的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认识到“现场”的重要性,缺少对销售工作的真正“现场”,即客户以及终端用户的走访,没有及时、系统性的跟踪客户对产品、价格、服务的满意情况,没有及时了解客户销售过程中存在的困难,没有及时了解终端用户在产品使用过程中出现过何种质量问题,以及对经销商所提供的服务是否满意,是否因此弃用了我们的产品等等。
当然,创新也不可能闭门造车,就是说“现场”不能单指自己的现场,还包括别人的现场,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十分注重与同行之间的沟通交流,要通过了解、学习别人的先进之处,来对比改进自己的不足。
正如目前推进的6S管理工作,就是一方面借助先进的管理理念,一方面组织人员前往总厂进行学习,通过对比来改进自己在环境等方面的不足。正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改造和整顿,公司才彻底摆脱了环境脏、乱、差的负面形象,多次在公司会议上受到表扬。
另外,要真正开启创新之门,还需要强有力的推动力。我们要通过深入现场,来了解和发现问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积累来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更要通过强有力的推动力来实现对管理的创新。以公司来讲,相比公司其他部门或分厂,自身存在的问题很多,如果没有深入现场,就不可能及时发现每个生产、管理环节存在的问题;如果没有管理者自身管理经验的积累或是学习提升的坚持,就不可能分清问题的主次,甚至能不能发现问题也未可知;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推动力,没有惩恶扬善的强力手腕,没有强大的协调能力,员工便会因此没有是非观念,没有向心力,罪不罚,功不赏的结果往往会使员工丧失创新的动力以及积极工作的热情,技改或小改小革的成功实现就更加无从谈起。
因此,只有深入现场,把现场作为工作的主要阵地,摒弃闭门造车的工作方法,俯下身来,认真了解每个环节,加强沟通,激发热情,发动每个岗位,每位员工的创新能力,并通过不断的对比、改进,实现部门工作的不断进步,实现企业在创新管理方面的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