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速记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精选
- 格式:doc
- 大小:73.02 KB
- 文档页数:19
教师资格证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热门考点:5.1中学生心理发展第一节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直至死亡整个生命历程中心理发生的有次序的变化过程,即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人的心理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连续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在持续一生的心理发展中,具体的心理功能会表现出处于具有质的差异的不同阶段特征。
在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些代表性特征的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取代旧特征而处于优势的主导地位,表现为阶段性的间断现象。
连续性是指后一阶段既包含前一阶段的因素,又萌发着下一阶段的新质。
但作为本阶段特征的那些占优势地位的主要因素,它体现着本阶段的本质特征。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理发展在正常条件下总是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这种发展顺序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和不同的个体身上表现出较高的一致性。
尽管发展的速度可以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如情绪的发展是从原始的愉快、不愉快分化出多种一般情绪,进而发展了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3.不平衡性在个体心理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是不同步的,也不总是按相等的速度直线式发展的。
它可因进行的速度不同、起步发展和到达成熟的时间不同及最终达到的高度不同而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个体不同系统在发展的速度上、发展的起讫时间与到达成熟时期上的不同进程;另一方面,同一机能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既遵循共同规律,也存在个别差异。
一般来说,同龄学生的发展总要遵循~定的顺序、经历一些共同的发展阶段,但不同个体的同一种心理机能在发展的速度、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各不相同的,发展的优势领域也是千差万别的。
各种心理成分在某一个体身上的结合模式也有所不同。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学生相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
身体发育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
男生开始长高、发声变低、长胡须等二性特征出现,女生开始胸部发育、月经初潮等生理变化。
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体育锻炼机会。
认知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情感发展中学时期,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渴望融入群体,希望被认可和接受。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审视和评判,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助,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自我认同的形成在中学时期,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希望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认识到中学生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心理发展的了解和指导。
本文将从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定义、特点、关键时期和教师的角色等方面进行探讨。
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指青少年期的学生在心理上所经历的各种因素和过程。
它关注学生在身体、情感、认知和社会发展方面的变化,并涉及到他们在自我认知、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和学业方面的发展。
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特点是多样性和动态性,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路径和需求。
在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中,有一些关键时期需要教师特别关注。
首先是青春期,这是中学生发展中最重要的阶段之一。
青春期的学生经历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他们对自我身份和独立性的探索也愈发明显。
教师在这个阶段要理解和支持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其次是高中阶段,这个阶段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和职业规划的困惑,教师应该引导他们进行正确的决策,并提供相关的信息和资源。
再者是中学毕业阶段,学生即将步入社会,他们需要教师提供职业指导和实用技能培养,以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教师在中学生发展心理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师应该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因材施教。
其次,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解决情绪问题。
同时,教师还应该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力,提供适当的社会支持。
最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发展,提供相关的指导和帮助,帮助他们实现人生目标。
要做好中学生发展心理的教学工作,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首先,教师要不断学习和更新自己的心理学知识,了解最新的心理发展理论和研究成果。
其次,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倾听能力,能够与学生建立有效的交流和信任关系。
同时,教师还应该具备观察和分析学生心理状态的能力,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心理问题。
最后,教师还应该与家长和社会各界保持紧密的联系,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需求。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考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感觉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考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考点3:中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2015下简答)(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具体措施:①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①培养随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要做到:①能不能是注意集中,自信是关键。
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中学生记忆、思维发展的特点。
◆考点 4: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考点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识的发展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的主体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考点 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2) 心理发展观(3) 内化学说(4) 教育和发展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考点 1:情绪概述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1.2.情绪状态分类:(1)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第四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2、闭锁期: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3、社会性:活动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动荡性:思想敏感,精力充沛,性格还未定性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里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起始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1、关注自己身体形象
2、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及在同伴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自我评价
3、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情感过分关注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与同伴关系的变化特点:与之前相比变成了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沟通关系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对父母的信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学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师,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
五、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半幼稚、半成熟②闭锁性——不轻易表露内心世界③社会性——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化④动荡性情绪波动大⑤独立性——成人干、独立意识⑥不平衡性——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中学生思维发展呢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3.形式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4.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的机制①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物,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②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得原有图式和扩大的过程。
③顺应—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会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3)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还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时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泛灵论(月亮走我也走)②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④思维具有不守恒性⑤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例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别的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五六岁的儿童无法无法做到】思维具有可逆性;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例如,向七八岁的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A与C哪个大一些”,他们可能难以回答。
但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一个更高?他们就能回答”】;思维具有去自我为中心;能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维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钟摆实验处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以下特征:①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儿童虽然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发展阶段。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例子d)1.过渡性(既具有儿童的特点,又具有青少年的特点半幼稚半成熟)2.闭锁性(不愿意倾诉)3.社会性(与社会接触更多,受影响也更多)4.动荡性(波动大易变)5.独立性(渴望独立)6.不平衡性(生理、心理等方面不同步)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属于建构主义发展观)(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定义:认知结构(独特的认识)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2.同化(认知不变丰富认知)和顺应(认知变了)(d例子)3.平衡(二)认知发展的阶段(d年龄、特点J)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二级j)(2-7)特征:(1)泛灵性(万物都有灵性)(2)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自我中心言语)三山实验)(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思维不具有守恒性(一个苹果切成四份,他们会认为苹果增多了)3.具体运算阶段(7-11)(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标志)(2)思维具有可逆性(3)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必须具有具体的事物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6)(钟摆实验)注:儿童不是小大人发展的实质是动作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d)(微观、个体、种系、社会历史)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人都有)、高级心理机能(人独有)核心)2.心理发展的实质(低级-高级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3.内化学说(内化知识语言符号的系统是至关重要的)4.最近发展区(一级Jb)含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d)启示:1.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2.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注:情绪(主体;人和动物;需要:自然;时间:早;特点:情景下、外显、波动)和情感(主体:人;需要:社会;时间:晚;特点:稳定、深刻、内在)的区别一、情绪(一)特点(d)主观性(不同人)社会性两极性(极端同一人)(二)情绪的种类(d例子)心境(持久的过程、微弱的、平静的弥散性(传递)、长期性)激情(突然的波动大短暂)应激(紧急情况下)(三)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d例子)青春期是第二次断乳期1.爆发性、冲动性(难控制)2.不稳定性、两极性(波动大、极端)3.外露性、内隐性(掩饰性)(情绪放在脸上、掩饰自己)4.心境化、持久性(受环境影响,形成心境时间长)(四)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二级j)1.合理宣泄法2.注意转移法3.意志调解法4.幽默法5.补偿法(五)二、情感的种类(d例子)道德感(最美教师)理智感(智力活动)美感(审美)三、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一)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d例子)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3.趋避冲突(对一个东西很纠结)4.多种趋避冲突(对好多个东西纠结)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概述(一)人格的特征(d独特)1.独特性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多种成分构成)4.功能性(决定人的命运)5.复杂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d 三级j)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二、人格的结构(d:气质、性格、自我调控)(一)气质(脾气、秉性)类型(d特点、cf)1.胆汁质(精力旺盛、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暴躁易怒张飞、郭芙蓉)2.多血质(缺乏耐心和毅力、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稳定性差王熙凤、白展堂)3.粘液质(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缺乏生气、行动迟缓吕秀才、薛宝钗)4.抑郁质(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林黛玉、佟掌柜)(二)气质教育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教育他们,但不宜轻易激怒他们,对他们要有说服力,应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第五章-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导航分值10-20分之间关键词:认知、情绪、人格、身心。
(部分内容和教材表述略有不同,以幻灯为准。
)材料分析题、简答题、单选题。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略)1.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3.观察力的发展(二)中学生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中学生记忆发展的最大特点,就是青少年时期的记忆力是人生中记忆力的最佳时期,达到了记忆的高峰具体地说,有如下特点:(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有较快发展。
2.中学生注意的发展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以幻灯为准)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趋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主要表现在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等的应用能力上。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发展趋势是:初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优势的地位,他们已经能够多层次的看待问题,理解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制约、互相联系或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之中。
(四)中学生想象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初中二年级到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空间想象力发展的加速期或关键期,初中生想象的创造性成分在不断增加,初中学生想象的现实性在不断发展想象的内容比较符合现实,富有逻辑性初中生的幻想具有现实性、兴趣性,有时也带有虚构的特点而要达到理性的想象般要到高中阶段。
教师资格笔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点串讲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题型: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核心考点考点1 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中学生感觉发展的特点: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中学生知觉发展的特点: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又来新的发展。
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①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②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③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①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②注意的广度接近成人;③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④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注意力培养的方法: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做斗争的能力,具体措施有:①要求学生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2.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①培养学生养成随时能把注意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要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心理状态;3.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①能不能使注意集中,自信心是关键;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4.培养学生养成稳定而广泛的兴趣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3.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5.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短时记忆的特点:1.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 1 分钟。
2.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 7±2 个组块。
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纲解读】1.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2.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3.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4.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5.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6.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7.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核心讲义】一、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认知发展理论1.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婴儿靠感觉与动作认识周围的世界,并逐渐认知到自己与他人(父母亲)、自己与物体的不同,到本阶段后期,感觉和动作才渐渐分化为有调适作用的表现,思维也开始萌芽。
(2)前运算阶段(2~7岁)处于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有一个质的飞跃。
由于语言的出现和发展,使儿童逐渐用表象符号来代替外界事物。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单维思维(即思维的片面性)、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具体运算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即儿童认识到客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儿童的思维的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
本阶段的儿童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能够根据逻辑思维、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其思维发展水平已接近成人的水平。
第五章中学生开展心理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和简答以及辨析的形式考查。
考生应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开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开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开展的因素。
了解中学生身心开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能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开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
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
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并能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开展考点1 中学生认知开展的特点☆☆☆1.中学生感知觉开展的特点〔1〕研究说明,初中生区分各种色度的能力比小学要高出 60%以上。
15 岁前后,视觉和听觉感受性甚至会超过成人。
〔2〕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有了较大提高。
〔3〕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更加开展。
〔5〕在空间知觉上,带有更大的抽象性。
比拟熟练地掌握三维的空间关系。
〔6〕在时间知觉上,可以更精确地理解较短的单位,如,月、周、时、分等。
〔7〕在观察力开展上,初中生观察的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和概括性都比小学生有了显著的开展。
2.中学生注意开展的特点:〔1〕初中学生有意注意有了进一步开展,注意比拟稳定和集中。
〔2〕在注意的分配和转换品质上,初中学生都有一定的开展。
〔3〕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中学生记忆开展的特点〔1〕记忆容量日益增大,〔2〕初中生识记的有意性更加开展起来,因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3〕从识记方法上,初中学生的意义识记能力更加开展起来;〔4〕从识记内容看,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都在开展,抽象识记从初一年级开始加大了发展速度。
4.中学生思维开展的特点〔1〕中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从总体上讲处于优势地位。
〔2〕从形式逻辑思维看,初中一年级已开始占优势。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开展。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考点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3:中学生人格发展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抑郁质强、平衡、不灵活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2.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学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中学生的认知发展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十章中学生认知的发展第一节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发生认识论1、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1)皮亚杰认为,人地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做图式(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或环境信息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者一个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一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虽然可能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显著标志是获得客体永恒性,即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不可逆性、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还未形成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叫命题运算阶段)(1)以命题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2)抽象逻辑思维,理解符号的意义(3)补偿性的可逆思维(4)思维的灵活性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最近发展区(三)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内容简介本章主要介绍中学生发展心理的相关知识,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
考生应重点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
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
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6.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7.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高频考点速记一、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一)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分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二)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
2.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
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
4.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二、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三、(一)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四、1.无意注意不断发展和深化,兴趣爱好逐渐稳定。
五、2.有意注意占有优势地位。
六、3.注意特征存在个体差异。
七、(二)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八、1.注意稳定性提高,但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九、2.注意广度接近成人。
十、3.注意分配能力还不够成熟。
十一、4.注意转移能力缓慢增长。
三、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第一,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
第二,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像记忆要优于词语。
第三,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
第四,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逐渐成为主要的记忆手段。
第五,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四、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青少年的思维能力迅速得到发展,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
2.在整个中学阶段,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占据主导地位。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五、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一)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
有关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到高中二年级是中学生智力发展的关键期。
(二)智力基本达到成熟。
(三)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六、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
2.同化和顺应皮亚杰认为图式的变化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同化就是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
顺应就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就本质而言,同化主要是指个体对环境的作用,顺应主要是指环境对个体的作用。
3.平衡平衡是指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二)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皮亚杰提出,以下四个基本因素对个体发展具有重要影响: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特别是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成熟。
成熟是发展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它为形成新的行为模式和思维方式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2.练习和经验,皮亚杰把经验区别为物理经验和逻辑数理经验两种,前者主要作用于物体,由个体对物体的个别动作(如摸、触、推等)获得物体的特性(如物体的体积大小,物理重量等)。
后者指理解动作与动作之间相互协调的结果,由此形成的就是逻辑数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包括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等。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皮亚杰认为,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是智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将个体的认知发展(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有如下主要特征:认为外界的一切事物都是有生命的;所有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单性思维,认知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还不能进行抽象的运算思维;思维不具有可逆性等。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多向思维,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
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
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另一个特征就是出现了去自我中心主义。
去自我中心主义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标志。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认识命题之间关系。
(2)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3)具有抽象逻辑思维。
(4)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七、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维果斯基,前苏联心理学家。
他强调人类社会文化对人的心理发展的重要作用,认为人的高级心理机能是在人的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并借助语言实现的。
(一)维果斯基发展观的基本内容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2.心理发展观3.内化学说4.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即由一定的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决定着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
第二节中学生的情绪发展高频考点提要1.情绪的概述;2.情绪理论;3.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4.中学生的情绪特点;5.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
高频考点速记一、情绪的概述(一)情绪的概念情绪一般指个体在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的情景中直接产生的心理体验和相应的反应。
(二)情绪的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我国古代有喜、怒、忧、思、悲、恐、惊的七情说。
但一般认为有四种基本情绪,即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1)快乐快乐是指一个人盼望和追求的目的达到后产生的情绪体验。
(2)愤怒愤怒是指所追求的目的受到阻碍,愿望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3)恐惧恐惧是企图摆脱和逃避某种危险情景丽又无力应付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4)悲哀悲哀是指心爱的事物失去时,或理想和愿望破灭时产生的情绪体验。
2.情绪状态分类情绪状态是指在一定的生活事件影响下,一段时间内各种情绪体验的~般特征表现。
根据情绪状态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可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
(1)心境心境是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心境具有弥散性和长期性。
心境的弥散性是指当人具有了某种心境时,这种心境表现出的态度体验会朝向周围的一切事物。
心境的长期性是指心境产生后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主导人的情绪表现。
(2)激情激情是一种爆发强烈而持续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
人们在生活中的狂喜、狂怒、深重的悲痛和异常的恐惧等都是激情的表现。
和心境相比,激情在强度上更大,但维持的时间一般较短暂。
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同时伴随有明显的生理变化和行为表现。
当激情到来的时候,大量心理能量在短时间内积聚而出,如疾风骤雨,使得当事人失去了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
(3)应激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和危急情况引起的情绪状态。
人在应激状态下常伴随明显的生理变化,这是因为个体在意外刺激作用下必须调动体内全部的能量以应付紧急事件和重大变故。
二、情绪理论情绪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三、(一)詹姆士一兰格理论四、该理论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产物,认为情绪是内脏器官和骨骼肌肉活动在脑内引起的感觉。
即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五、(二)坎农一巴德学说六、坎农认为,情绪并非外界变化的必然结果,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情绪体验与生理变化是同时产生的,他们都受丘脑的控制。
坎农的情绪学说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人称之为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
七、(三)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八、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一兴奋说,强调情绪的产生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说主要有三个主要观点:九、第一,刺激情境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情境的评估,情绪产生的过程是刺激情境一评估一情绪。
十、第二,情绪的产生是大脑皮层和皮下组织协同组织的结果,大脑皮层的兴奋是情绪行为的最重要的条件。
十一、第三,情绪产生的理论模式是,作为引起情绪的外界刺激作用于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通过内导神经,经丘脑传到大脑皮层,刺激情境在此得到评估,形成一种特殊的态度。
这种态度通过外导神经将皮层的神经冲动传至丘脑的交感神经,将兴奋发放到血管或内脏,使纯粹的认识经验转化为被感受到的情绪。
十二、(四)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十三、20世纪6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事实上,情绪状态是通过认知过程、生理状态和环境因素在大脑皮层整合作用的结果。
环境中的刺激因素,通过感受器向大脑皮层输入生理状态变化的信息;认知过程是对过去经验的回忆和当前情景的评估,来自这几个方面的信息经过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才产生了某种情绪经验。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理论。
这个情绪唤醒模型的核心部分是认知。
十四、(五)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十五、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在情绪活动中,人们需要不断的评价刺激事件和自身的关系,有三个层次的评价:初评价、次评价、再评价。
初评价是指人确认刺激事件与自己是否有利害关系,以及这种关系的程度;次评价是指人对自己反应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它主要涉及人们能否控制刺激事件,以及控制的程度,也就是一种控制的判断;十六、再评价是指人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有效性和适宜性的评价,实际上是一种反馈行为。
拉扎勒斯还强调这种评价通常是在无意识状态下发生的。
十七、(六)情绪的动机一分化理论十八、该理论主要以伊扎德为代表,他的情绪动机一分化理论以情绪为核心,以人格结构为基础,论述情绪的性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