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
- 格式:pdf
- 大小:265.38 KB
- 文档页数:5
中医内科各科常见病证感冒:恶寒(风)、发热、头痛、鼻塞流涕、【辨证论治】普通感冒,一般邪在肺卫,多属表证,故治疗采取解表散邪的原则,并结合证情进行具体的论治。
但是,在对感冒的治疗中,注意一般不宜表散太过,亦不宜补益太早。
1、风寒证☆主症:鼻塞、喷嚏,流清涕,喉痒,咳嗽,痰稀薄,恶寒发热,头痛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散寒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霍香正气水)气虚之人,可用益气解表的参苏饮2、风热证☆主症: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头痛,咳嗽痰黄稠,咽喉红肿疼痛,口干微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治则:辛凉解表,清热宣肺方药:银翘散3、兼证⑴挟湿:症见恶寒,身热不扬,头重如裹,骨节酸痛,苔白腻,脉濡。
治宜疏风祛湿,方用羌活胜湿汤⑵挟暑:治宜清暑解表,芳香化湿,方用新加香蕾饮咳嗽△根据其发生原因,临床上可分为外感咳嗽和内伤咳嗽两大类(P63)1、外感咳嗽⑴风寒咳嗽证☆主症: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可伴有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无汗、骨节酸楚、头胀头痛等,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化痰方药:杏苏散⑵风热咳嗽证☆主症:咳痰黄稠、咳而不爽、口渴咽痛、身热、或见头痛、恶风、有汗等,舌苔薄黄,脉浮数☆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方药:桑菊饮⑶燥热咳嗽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粘稠粉不易咯出,鼻燥咽干,甚则咳引胸痛,或兼有身热、形寒等,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或细咯数☆治方: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以上外感咳嗽诸证,日久不愈,或愈而复发,咯痰不爽,而表证、燥证不明显者,均可=可选止嗽散加减2、内伤咳嗽⑴痰湿咳嗽证☆主症:咳嗽痰白而稀,胸月完作闷,或食纳不佳,舌苔白腻,脉濡滑☆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背)⑵肝火犯肺证☆主症:气逆作咳,咳引胁痛,面红喉干,烦热口苦,舌苔薄黄少津,脉弦数☆法法:清肝泻火,润肺化痰方药:黛蛤散合清金化痰汤⑶肺虚咳嗽证①肺气虚证因肺气不足,多以喘息为主症,其论治见“喘证”(生脉散或黄芷汤)②肺阴虚证☆主症: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咽干口燥,午后潮热,两额红赤,手足心热,失眠盗汗,形体消瘦,神疲乏力,舌质红少津,脉细数☆治法:养阴清肺,化痰止咳方药:沙参麦冬汤喘证喘是以呼吸困难,喘急气促,甚则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特征的一种病证。
中医院感冒篇医案选
患者:魏某,男,45岁,1989年5月25日初诊。
现病史:患者昨日上午始感不适,腹痛,欲便不能,下午恶寒,头痛,头晕,恶心,心烦,口干苦。
舌苔黄厚,舌质可,脉浮数,一息五至。
欲大便不能排出,小便深黄,不利。
腹不胀,无压痛、反跳痛,无胀痛,体温38.5℃。
辨证:少阳挟湿证(排除肝炎)。
治则:清胆利湿,清解郁热。
处方:蒿芩清胆汤加减。
青蒿15g,黄芩10g,枳实10g,竹茹12g,茯苓15g,清半夏10g,陈皮10g,滑石15g,生甘草6g,青黛3g,栀子10g。
1剂,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本案辨证为少阳湿热证。
《重订通俗伤寒论》:“足少阳胆经与手少阳三焦合为一经,其气化一寄于胆中以化水谷,一发于三焦以行腠理”。
湿遏热郁,阻于足少阳胆经,胆阻郁热,胆热犯胃,蒸液为痰,胃气上逆,故恶心、口干苦,胆经与三焦经相为表里,湿阻三焦,水道不畅,以致小便色深黄。
方选蒿芩清胆汤奏清胆利湿,清解郁热之功。
《当代医药论丛》Contemporary Medical Symposium2021年第19卷第5期•中医中药*153大肠传导无力,进而引起排大便不通畅甚至出现便秘。
对该患者进行辩证的结果为,其无太阳表证、无三阴病症状,而其“口干口苦、胸闷、大便不通”等症状则是少阳合阳明合病的证候,其咳白痰、舌暗红则属于痰饮、瘀血内阻的证候。
使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对该患者进行治疗后,其临床症状得到缓解,然后为其加用葶苈子大枣泻肺汤合茯苓饮以巩固疗效。
5小结《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的方剂均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且疗效卓绝。
但是,在使用这些经方的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加减,以做到方证对应。
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患者的病因病机常有变化,相同的疾病可出现不同的症状,故在使用经方时一定要做到方证一致。
大量中医学及现代医学的研究结果均表明,使用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可以治疗慢阻肺,但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需做到随证加减。
参考文献[1]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第七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62-68.[2]曾建国.胡希恕教授妙用大柴胡汤[J].中医中药杂志,2011,25(9):314-316.[3]常一川,王凤荣.大柴胡汤干预高脂高胆固醇大鼠模型量效关系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17(4):37-39.[4]梁启军,陈爱民.中西医结合治疗肺心病用药思路[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9,21(3):85-86.[5]褚璨灿,师为人,等.从调节肠道菌群探讨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相关性[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9,1(47):64-68.[6]王燕青,陶红卫.桂枝茯苓丸在呼吸病中的应用[J].陕西中医,2002,23(10):947-948.日夜百服咛联合金花清感颗粒治疗风热犯肺型感冒的效果观察李月明 ',张宏利2(1.北京市中医医院延庆医院急诊科,北京102100;2.北京市延庆区大榆树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2100)[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用日夜百服咛联合金花清感颗粒治疗风热犯肺型感冒的效果。
中医药三种方法治疗普通感冒
中华中医药学会近日发布实施的《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明确了利用中医药治疗普通感冒的方法,《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提出的具体验方有:
一、葱白生姜饮,以连须葱白与根3支,生姜6克,加红糖30克,水煎热服,1日1剂,用于风寒感冒。
二、野菊花15克,大青叶10克,鱼腥草30克,淡竹叶10克,水煎服,1日1剂;葛根30克,大青叶15克,芦根30克,共煎,1日1剂,分2次至3次温服,均可用于风热感冒。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还提出了针刺治疗普通感冒的方法:风寒症,取穴列缺、风门、风池、合谷;风热症,取穴大椎、曲池、合谷、鱼际、外关。
此外,刮痧也可用于普通感冒的治疗:用边缘平滑的瓷器汤匙蘸润滑油刮项背,自风池穴向下,再从背脊两旁由上向下,刮时用力要均匀,刮到出现紫色出血点为止。
《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立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编写的一部指导中医内科各级医师诊断治疗行为的医疗文件。
感冒感冒是感受触感冒风邪引起的以鼻赛、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为主要症状的疾病。
病位主要在上焦肺卫,由于外感风邪或时行外邪客于肺卫,引起肺卫功能失调,肺失宣肃而发病,一般病程为3-7日,在整个病程中少传。
相当于西医的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等疾病。
1诊断与鉴别诊断1.1诊断要点1.1.1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等肺气失于宣肃的临床表现;有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等卫表不和的症状。
1.1.2男女老幼均会患,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具有一定的传染性。
1.1.3理化检查:可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1.2鉴别诊断与风温的早期鉴别。
感冒发热大多不高,或不发热,以解表宣肺之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多不传变。
风温病势急骤,寒战发热甚至高热,汗出后热虽暂降,但脉数不静,身热旋即复起,或伴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且多有传变,由卫而气,入营入血,甚则见邪入心包,见神昏、谵语、惊厥等症状。
2辩证论治感冒的病位在于肺卫,辩证属于表实证。
根据病邪的性质,应用解表达邪的方法。
风寒证治以辛温发汗;风热证治以辛凉清解;暑湿杂感者,又当清暑祛湿解表;虚体感邪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
2.1风寒证证候: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塞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
病机:机体感受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阳被郁,清阳不展,络脉失和,肺气不宣。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加减。
荆芥10g,防风10g,天花粉15g,羌活6g,独活6g,前胡10g,桔梗6g,甘草6g,川芎10g,柴胡10g。
加减:表寒重者,加麻黄6g,桂枝6g,以疏散风寒;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包煎6g,苍耳子6g以疏风通窍。
2.2风热证证候:发热较重,微恶风,头胀痛,鼻塞流黄涕,咽痛咽红,咳嗽,舌边尖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病机:风热邪气犯表,热郁肌腠,卫表失和;风热上扰。
肺失清肃。
治法:辛凉解表。
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儿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理论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治疗方法,对儿童疾病有着独到的见解和治疗经验。
中医儿科常见病包括感冒、咳嗽、发热、腹泻、食欲不振等。
下面,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中医儿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
一、感冒感冒是由多种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特征为发热、头痛、咳嗽、鼻塞、喉咙痛等。
中医认为感冒的病因主要是邪气入侵体内,致使气血失调。
感冒的治疗要根据病因来针对性治疗,一般治疗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理体质:以滋养肺脾为主要原则,用做法可见吃一些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如苹果、橙子、菠菜等,增强机体免疫力。
2.辛凉解表:在感冒初期可用辛凉解表,如荆芥、薄荷、藿香等,缓解头痛、发热、咳嗽等症状。
3.清热解毒:感冒后期可用清热解毒的方法,如黄芪、三七、柴胡等,消除邪气,恢复机体正常功能。
4.根据症状加减方:根据感冒症状加减中药方剂,如感冒伴有流涕鼻塞、咳嗽等,可用麻黄汤加减等方剂。
二、咳嗽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主要特征是反复咳嗽,严重影响病人正常生活。
中医认为咳嗽的原因有风热、燥热、肺热等,调理方法常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清热降火:咳嗽伴有发热症状时,可用清热降火的方法,根据体质加减用黄连、银翘、生石膏等中药配方。
2.益气润燥:咳嗽时喉咙不适,可用益气润燥的方法,如黄芪、麦冬、山药等,润肺益气,改善咳嗽症状。
3.理气和胃:咳嗽伴有胃痛、烧心等症状时,可用理气和胃的方法,如香附、柿子、茯苓等,缓解胃部不适,改善咳嗽症状。
三、发热发热是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机体对外界致病因素的一种自我保护反应,具体症状包括头痛、体温升高、出汗等。
中医认为发热的病因主要有外感热毒、气虚体弱、营卫失调等,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解表里透:针对口渴、头痛、发热等症状,可用解表里透的方法,如桑叶、板蓝根、金银花等药物来清除热毒。
2.益气固表:当发热伴有脾虚、胃弱症状时,可用益气固表的方法,如党参、茯苓、黄芪等,调养气血,提高人体免疫力。
实用中医病名及证型中医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人们解决各种健康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中医病名及证型是中医诊断方法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病名及证型的准确把握,医生能够确定疾病的性质和病情,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实用的中医病名及证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诊断方法。
一、感冒病名及证型感冒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对于感冒的病名及证型有着详细的描述和分析。
病名:风寒感冒证型: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头痛身疼、咳嗽咳痰、舌苔白腻、脉浮紧病名:风热感冒证型:发热恶寒、咳嗽咳痰、喉咙肿痛、咽干口渴、舌苔黄腻、脉浮数以上是感冒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感冒的病因,从而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二、胃病病名及证型胃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中医对于胃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病名:胃炎证型:脘腹疼痛、嗳气吞酸、恶心呕吐、纳呆便溏、舌苔黄腻、脉弦滑病名:胃溃疡证型:脘腹疼痛灼热、饭后疼痛缓解、恶心纳差、呕吐鲜血、舌质红苔黄、脉细数以上是胃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胃病的类型,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三、心脑血管病病名及证型心脑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们健康的疾病,中医对于心脑血管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研究。
病名:高血压病证型:头晕头痛、面红目赤、心悸失眠、口干苔黄、舌尖红绛、脉弦数病名:中风(卒中)证型:突然昏倒、半身不遂、言语不清、舌强口黏、脉沉弦涩以上是心脑血管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病变的特点和严重程度,对心脑血管病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
四、内分泌疾病病名及证型内分泌疾病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之一,中医对于内分泌疾病的病名及证型也有详细的描述和解释。
病名:糖尿病证型:多饮多尿、消瘦乏力、食欲不振、口干苔黄、舌质红、脉细数病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证型:心悸失眠、大汗淋漓、体重下降、眼球突出、舌质红、脉细数以上是内分泌疾病常见的两种病名及相应的证型,中医通过对这些症状的综合分析来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程度,为患者提供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规范中医药作为中国国粹,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并传承至今。
在中医学中,常见病是指临床上经常遇到的某些具有一定规律的疾病。
针对中医科常见病,中医学家们总结了一套诊疗规范,以便更好地治疗患者。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医科常见病的诊疗规范,促进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
一、感冒感冒是中医科最为常见的病症之一,其主要症状包括鼻塞、流涕、咳嗽、咽痛等。
中医针对不同体质和病情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疗规范,如下:1. 体寒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怕冷,畏寒喜暖,鼻塞流清涕,身痛畏风,没有发热等症状。
- 治疗原则:温中散寒,通鼻解表。
- 常用方剂:葛根汤、麻黄汤。
2. 风热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有鼻塞、流黄涕,咽痛,咳嗽等症状,体温较高,口渴,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解毒,解表散寒。
- 常用方剂:银翘散、小柴胡汤。
3. 阳虚型感冒:- 诊断特点:患者多汗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咳嗽声低微。
- 治疗原则:益气固表,温中散寒。
- 常用方剂: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
二、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指食物无法正常消化吸收,常伴有胃胀、腹泻、恶心等症状。
中医针对不同类型的消化不良,有着相应的诊疗规范,如下:1. 食积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口中有异味,舌苔黄腻,腹胀腹痛,大便干结。
- 治疗原则:行气活血,化积消滞。
- 常用方剂:犀角地黄丸、枳实导滞丸。
2. 脾胃虚弱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纳欠佳,脘腹胀闷,大便溏泄,面色萎黄,舌淡苔白。
- 治疗原则:健脾和胃,温中止泻。
- 常用方剂: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
3. 肝胆湿热型消化不良:- 诊断特点:患者胃口不振,口苦,口干咽燥,大便黄糊状,舌苔黄腻。
- 治疗原则:清热健胃,利湿解毒。
- 常用方剂:龙胆泻肝汤、黄连解毒汤。
三、高血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中医科的常见病之一。
中医针对高血压患者,可以采用以下诊疗规范:1. 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诊断特点:患者常常头痛头晕,面红目赤,耳鸣目眩,舌苔黄腻。
中医科常见病诊疗常规中医常规诊疗——感冒感冒是一种由感触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的病证,导致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
这种病证与西医学所称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相似,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喉炎等也可参考本病辨证论治。
诊断】1.鼻塞流涕、喷嚏、咽喉症状;2.痒或痛、咳嗽;3.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4.四季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5.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6.注意与温病,尤其是风温早期相鉴别。
辨证论治】1.风寒证症候:鼻塞声重,喷嚏,流清涕,恶寒发热或发热不甚,无汗,周身酸痛,咳嗽痰白质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例方:荆防败毒散。
2.风热证症状:发热或高热,微恶风,鼻塞喷嚏,流稠涕,汗出口干,咽喉痛,咳嗽痰稠,舌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例方:银翘散。
3.暑湿证症状:发热,汗出热不解,鼻塞流浊涕,头昏重胀痛,身重倦怠,心烦口渴,胸闷欲呕,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法:清暑祛湿解表。
例方:新加香薷饮。
4.表寒里热证症状:发热,恶寒,无汗口渴,鼻塞声重,咽喉痛,咳嗽气急,痰黄粘稠,尿赤便秘,舌苔黄白相兼,脉浮数。
治法:解表清里,宣肺疏风。
例方:双解汤。
其他疗法】1.中成药1.1 风寒证可口服午时茶、通宣理肺丸;1.2 风热证可口服银翘解毒片、羚翘解毒片、桑菊感冒冲剂;1.3 感冒兼见脾胃湿困诸症者可用藿香正气丸;1.4 时行感冒可口服板蓝根冲剂。
2.中药针剂2.1 风热证、暑湿证及表寒里热证均可用双黄连粉针剂3~6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2.2 发热重者,可用清开灵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内静滴,每日1次。
3.外治疗法3.1 大蒜液滴鼻,10%大蒜液每次1滴,每日滴3~5次。
适用于各证型感冒;3.2 拔火罐可取大椎、身柱、大杼、肺俞、风门等穴,每日1次。
中医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中医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和信任。
中医理论强调个体的整体性和平衡,通过辨证论治来对疾病进行治疗。
在中医理论中,病症分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它帮助医生判断患者的病情,并选择相应的治疗方案。
以下将介绍中医学中50种常见疾病的病症分型和选方。
一、感冒感冒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主要病症分为风寒感冒、风热感冒和湿热感冒三种类型。
根据病情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
1. 风寒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恶寒、无汗或微汗、鼻塞、流清涕、无咳嗽或微咳、头痛、舌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葛根汤。
2. 风热感冒:病症表现为恶寒不显或轻微、身热、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咽喉疼痛、舌苔黄微腻,舌质红,脉象浮数。
选方:银翘散。
3. 湿热感冒:病症表现为寒冷不显或轻微、身热不高、有汗、鼻塞、流黄涕、咳嗽黄痰、咽喉疼痛、舌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三黄石膏。
二、头痛头痛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中医将头痛分为多种类型,包括肝火头痛、风寒头痛和气滞血瘀头痛等。
1. 肝火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剧烈、事事愠怒、口苦、口干、眼红、口干、黄苔,舌质红,脉象弦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2. 风寒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引颈项、怕风、恶寒、身肢不温、苔薄白,舌质淡白,脉象浮缓。
选方:川芎茶。
3. 气滞血瘀头痛:病症表现为头痛拘急、胸胁胀痛、烦躁易怒、苔薄黄,舌质紫暗,脉象涩。
三、胃痛胃痛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中医将胃痛分为胃寒痛、胃热痛和胃虚痛等几种类型。
1. 胃寒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呕吐或有恶心、纳呆食欲减退、肢冷、苔白腻,舌质淡白,脉象缓。
选方:理中汤。
2. 胃热痛:病症表现为腹痛即吐即止、口苦口干、咽喉干痛、大便秘结、尿黄,苔黄腻,舌质红,脉象滑数。
选方:龙胆泻肝汤。
3. 胃虚痛:病症表现为腹痛缓解压痛、饭后腹胀、纳呆食少、倦怠乏力、舌红少苔,舌质淡红,脉象弱。
四、失眠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中医将失眠分为肝火旺、心火旺和气滞血瘀等类型。
析,发现均符合血虚生风㊁阴虚动风的临床表现㊂根据中医学对风瘙痒的病因病机认识及证候要素频数分析,风淫与本病关系十分密切㊂‘灵枢㊃经脉“载: 足厥阴之别,名曰蠡沟 虚则暴痒㊂任脉之别,名曰尾翳 虚则痒瘙㊂ 关于皮肤瘙痒症的证候要素多认为是虚证,但在证候要素分析时以实证居多㊂出现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在分析时将六淫邪气统归于实证,然而风淫所致瘙痒实为虚证,这一点应进行辨析㊂在临床遣药组方时,要将此考虑在内,既要疏散风邪㊁祛除表证,又要注意祛除内风㊁补益阴血㊂对高频药物进行R型聚类分析得出的6个聚类方分别对应瘀热互结㊁血虚生风㊁阴虚风动㊁风邪外袭㊁脾虚湿困,以及肝胆湿热证,也体现出了中医理法方药辨证论治的相应性㊂皮肤瘙痒在临床上是一类较为顽固的症状,长期运用西药会使患者产生耐药性,相对而言中医在该症状的治疗上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都比较明显㊂但由于本病是多种疾病的伴发症状,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以在个体差异和地域区别的基础上联系其他疾病进行综合治疗㊂参考文献:[1]陈可儿.老年性皮肤瘙痒症中医治疗进展[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592-594.[2]李灿东,吴承玉.中医诊断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41-212.[3]李冀.方剂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30-336.[4]钟赣生.中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9-454.[5]赵国平.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通信作者:司富春,教授,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重点实验室㊁河南省中医方证信号传导国际联合实验室,450046,sifc2000@∗基金项目: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项目(2010-29);河南省中医学博士后科技创新团队(2012);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方证研究协同创新中心(院政字﹝2014﹞150号)收稿日期:2019-10-29;修回日期:2020-08-17(编辑㊀田晨辉)文章编号:1001-6910(2021)01-0042-04㊃文献研究㊃虚人外感发热病理机制与治疗的名家医案研究∗白慧颖1,戴跃龙2,黄自冲2(1.廊坊市中医医院,河北廊坊065000;2.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廊坊065000)摘要㊀虚人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疾病,与一般外感发热以实证为主不同,患者多虚实夹杂,无法通过单一解表发散治疗康复㊂若救治失误,极易出现病势缠绵或导致原有疾病加重而变生诸证㊂古籍医案是了解名家学术思想的重要资料,其中多为医家多年临证新得与灵感顿悟㊂系统挖掘古籍医案中蕴含的医理,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意义㊂通过对‘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医案类聚“‘明清十八家医案“等大型医案著作的文本阅读,从虚人外感发热的典型病案入手,收集整理历代医家的典型治验㊂此外,阅读医案涉及的名医著作,全面把握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其对于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经验㊂从医案记载来看,虚人外感发热者多见于高年老人或禀赋不足㊁肾气虚弱患者,而阳虚气弱㊁阴血不足㊁中气不足是虚人外感发热的常见证候㊂从虚人外感发热的临床表现来看, 交节病变 是其典型特点,即一些患者不能适应天气的剧烈变化,每逢季节交替或节气变化时,易发生外感发热㊂从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来看,古籍医案多认为患者多虚实夹杂,无法通过单一解表发散治疗康复,辨治时需兼顾正气亏虚情况;以补祛邪是虚人外感发热的主要治法;补虚药物与解表药物配合使用,是虚人外感发热的方药特点㊂关键词:感冒;外感发热;虚证;病机;医案中图分类号:R254.9㊀㊀文献标志码:Adoi:10.3969/j.issn.1001-6910.2021.01.15㊀㊀外感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虽多为轻症,但轻者若不及时治疗,逐渐加重很容易发展为重病㊂体质虚弱或患有其他慢性疾病者尤其如此,如:部分老年患者,肾元亏虚,脾胃虚弱,或素有痰瘀,即使是外感轻症,若调治失宜,也极易发展恶化,生风动痰,甚至有痉厥之变;部分癌症患者,因癌瘤消耗气血,放化疗药物克伐正气,若饮食起居不慎,发为外感热病,常正虚无力御邪,导致病势缠绵,旬日不愈㊂从中医辨证来看,上述患者多存在正气亏虚情况,可称之为虚人外感发热㊂目前,针对虚人外感发热的研究尚少㊂市面上治疗外感发热的药物主要针对外感发热实证而设,不外乎羌活㊁防风㊁升麻㊁葛根等发散药物,但其不适合虚人外感的治疗㊂几千年来,中医学对外感发热的治疗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正气亏虚是发生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㊂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㊂ 医案是了解名家学术思想㊁临床思路的最好资料,是诸多经验探索的直观展现㊂古代医家对虚人外感发热患者的记载细致入微,至精至密,是现代医者学习的楷模㊂基于此,笔者采用医案回顾研究,整理历代名家医案中的虚人外感典型案例,分析体会名家的辨证用药特点,以期为当前该病的中医㊁中西医结合治疗提供思路与方法㊂1㊀研究方法参照‘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1]中体虚感冒气虚证㊁气阴两虚证的诊断标准,按照‘普通感冒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制定“[2]相关方法,对外感发热症状记载明确㊁采用补益疗法为主治疗的医案,经专业筛选㊁研判后纳入研究㊂具体方法:首先,通过检索㊁阅读‘名医类案“‘续名医类案“‘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医案类聚“‘明清十八家医案“等医案著作,收集整理历代医家对于虚人外感发热的医案记载;其次,阅读医案涉及的名医著作,全面把握医家学术思想,梳理其对于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经验㊂2㊀诊断标准体虚感冒气虚证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发热,恶风寒,气短,乏力,神疲,自汗,动则加重,平素畏风寒㊁易感冒,舌质淡,脉缓[1]㊂体虚感冒气阴两虚证临床表现:鼻塞,流涕,发热,恶风寒,气短,乏力,神疲,自汗,盗汗,手足心热,口干,口渴,平素畏风寒㊁易感冒,脉沉细或细数[1]㊂3㊀研究结果3.1㊀虚人外感发热的病名、病因病机认识病名方面,有医家将虚人外感视作 伤寒 而采用‘伤寒论“六经辨证治疗㊂清代名医叶天士称之为 虚人得感 气弱加外感 ㊂清代许恩普的‘许氏医案“首载 虚人外感 病名,原案记载曰: 庚寅张季端殿撰夫人体虚难眠,延余诊视,脉沉细,用温补药数服而愈,嗣后感冒风寒,渠以为旧证,用参芪等药服之,以致沉重,复延诊视,脉紧无力,知为虚人外感,治以再造散治之愈㊂ 以药测证来看当为阳虚外感[3]527㊂病因病机方面,‘黄帝内经“提出了外感发热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如‘灵枢㊃百病始生“指出正气亏虚是发生外感疾病的主要原因,曰: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㊂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㊂ ‘素问㊃调经论篇“指出阴阳失调是发热的重要病机,曰: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㊂ ‘素问㊃至真要大论篇“提出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的治疗原则㊂‘伤寒论“总结了外感疾病的阶段性变化,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和方法㊂在此基础上,历代医家知时立证,辨体立法,选方用药,进一步充实了外感热病的辨证论治体系,丰富了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㊂从医案来看,明清众多医家普遍注意到虚人外感发热患者以阳虚气弱㊁中气不足㊁阴血亏虚为多见,虽外感轻症,亦须固护正气,扶助脾胃,防止出现亡阴㊁亡阳等㊂3.2㊀虚人外感发热的治疗3.2.1㊀阳虚气弱案方南薰的‘尚友堂医案“曰: 黄某,病伤寒,恶寒发热,头痛脉浮,用解表药三剂,竟不发汗,寒热分毫不减,但头虽发热,而两手指尖俱冷,此阳虚气弱,不能助汗,于原方内加生芪,附子,一服汗出,二服而愈㊂ [3]523对于外感发热实证而言,外感风寒的治疗应解表散寒,但案中患者给予温散解表药后不发汗,寒热分毫不减,医家注意到该患者虽恶寒发热但四末厥冷,考虑其为阳虚气弱㊁不能助汗,于是在原方中加入黄芪㊁附片等药物治疗,果然奏效㊂近年来,有学者指出:平素体质虚弱患者营卫不和,稍有外感六淫即可能发病,治疗须在疏散表邪的同时调和营卫,适用于‘伤寒论“中的桂枝汤[4]㊂桂枝汤的煎服法须 温覆 及 热粥 以助药力,系针对病情较轻而言㊂‘章次公医案“曰: 男㊂阳虚之人,重受风寒而咳,身半以下,其痛如刺;热虽不高,而合目有迷蒙之状㊂夫实则谵语,虚则郑声,而脉沉细,虚象也㊂柯氏有 太阳虚便是少阴 之说,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3]521㊂麻黄细辛附子汤见于‘伤寒论“第301条,原书曰: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㊂ [5]原方主治太少两感,素体肾阳亏虚,复感风寒者㊂章先生明辨患者病机,因证施方,自然效如桴鼓㊂现代研究[6]发现:麻黄细辛附子汤对流感病毒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够有效缓解阳虚外感证流感样症状㊂3.2.2㊀老年外感案‘寓意草“曰: 伤风亦有戴阳证㊂ 沈祖复在‘医验随笔“中言: 某妪年九十六,壮热神糊㊂延先生诊视,脉细弱苔光㊂先生曰: 大年精血枯槁,虽有外感,未便过于疏散,非扶正达邪不可㊂ 用人参须一钱㊁苏叶㊁川贝母㊁菖蒲㊁郁金等,一剂而神识清,再剂热退㊂ [3]527老年患者脏腑功能衰退,先天肾元亏耗,后天脾胃衰弱,即使是伤风外感,亦难痊愈㊂治疗尤要重视正气,解表亦须轻柔,方保无虞㊂方中以人参须扶正,苏叶轻疏卫表,郁金㊁石菖蒲醒神,川贝母清热润肺㊁化痰止咳,用药轻灵周密㊂再如‘王氏医案“记载: 何叟,年近八旬,冬月伤风,有面赤气逆㊁烦躁不安之象㊂ 后以真武㊁四逆回阳,安内攘外而愈[3]520㊂覃绿星等[7]对阳虚感冒的治法方药进行了总结,提出标本兼治㊁分期论治的观点,强调治疗应注意固护人体阳气,借阴阳自和之势使感冒康复,其基本思想与古籍医案一致㊂3.2.3㊀中气不足案中气不足是虚人外感发热的重要原因[8-10]㊂如‘医案偶存“曰: 郑某,年逾四十,体丰面白,患伤风咳嗽,鼻流清涕,服表散药一剂,反加头痛身热,诊脉虚缓,此肺脾气虚而兼感外邪,用补中益气加半夏茯苓杏仁治之而愈㊂ [3]524又如‘尚友堂医案“载: 丁申之室人,病恶寒发热,头痛呕吐㊂前医屡用清热解表不效㊂诊左手脉浮无力,右关脉弱㊂此脾虚感寒,中气不足,不能送邪外出故也㊂方用六君子汤加桂枝,一服汗出热退㊂ [3]522再如‘秦景明先生医案“载: 一人因过劳,患头痛身热,满身疼痛,恶食,状似伤寒,至十二日后诊,右手寸关浮大,重按无力,左脉微弱 以六君子汤加白芍㊁藿香㊁煨姜㊂ [3]516‘名医类案“记载朱丹溪医案1则,曰: 一丈夫因入水发热倦怠,以白术㊁陈皮㊁干葛㊁苍术各二钱,人参㊁川芎各一钱五分,生芪一钱,甘草些少,分作三贴服,愈㊂ [11]20‘伤寒论“196条曰: 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㊂ [5]汗出不彻,源于中气不足㊂中气者,脾气也,五味入胃,俱赖脾气为之运化,寒㊁热㊁温㊁凉各训其性,酸㊁苦㊁辛㊁咸各得其归㊂中气不足,则营卫不充,药食难化,汗少不彻,既病难愈㊂‘王旭高临证医案“指出汗出不彻有时会伴有 药烦 (发根燥痒,心烦如灼,名曰 药烦 ,中气虚也),有一定借鉴意义[12]㊂‘名医类案“载: 薛立斋治鸿胪苏龙溪,患伤风㊁咳嗽气喘,鼻塞流涕,用参苏饮一剂,以散寒邪,更用补中益气汤以实腠理而愈㊂ [11]14‘医学衷中参西录“载: 凡在汗下之后当加人参㊂ [13]316张锡纯认为人参之用有三:发汗后扶助正气,助津液;为凉药之引;避免格拒㊂现代药理学研究[14]亦发现:补气药物联合穴位贴敷能够有效治疗气虚感冒㊂3.2.4㊀阴虚外感案除阳虚㊁气虚外感外,阴虚外感亦见于诸古籍中㊂‘临证医案笔记“载: 保定府宗明府述小女年已十八,体素虚羸,前因食后烦热脱衣,即憎寒发热,诸医皆以伤寒治之,兼旬无效,且病势日沉,似为所误 予视其形瘦气怯,呼吸促急,懒言手冷,脉息微细,乃阴虚感冒,误用表散克伐,以致营卫亏损,真元耗散,急投贞元饮(熟地黄㊁炙甘草㊁当归)加人参㊁肉桂速济本元,连进数服甚效,唯中气不足,脾胃虚寒,易以交味回阳饮,间用附子理中汤,病日减,饮食进,脉亦旺㊂ [3]519又如‘续名医类案“记载: 吴孚先治魏司马夫人,感冒发热,头痛项强,遍身拘急,脉浮紧,医用羌㊁防㊁芎㊁苏等发散,毫无汗意㊂曰:浮则紧矣,独不按其沉则涩乎,且左部尤甚,灼见阴虚血不足,不能作汗也㊂即以前方加当归㊁熟地血药,使云蒸而雨自降㊂一剂汗如雨,表症悉除㊂ [15]7 3.2.5㊀交节病变案叶天士言: 交节病变,总是虚证㊂ [16]8季节更替,天气变化常是外感发热的重要原因㊂一些人不能适应天气的剧烈变化,每逢季节交替或节气变化时,易发生外感或原有疾病加重㊂这些人或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失于调养,存在正气亏虚情况,治疗应适当采用补益药物㊂如‘临证指南医案“载: 虚人得感,微寒热 参归桂枝汤加广皮㊂ [16]又曰: 劳倦过月,气弱加外感,头痛恶风,营卫二气皆怯,嗽则闪烁筋掣而痛 当归建中汤㊂ [15]7临床中,素体虚弱㊁禀赋不足㊁久病大病者常反复感冒,并呈现一定规律性㊂有学者将虚人外感发热易感人群定义为每年感冒4次以上人群,即是受到了叶氏的启发[17-18]㊂3.2.6㊀房劳外感案‘续名医类案“曰: 肺病极宜断色欲㊂ [15]9因房劳而致外感寒热迁延难愈者,屡屡见于古籍医案的记载中㊂如‘医验随笔“载: 失偶续弦,时当客冬,房事过劳,真阴亏损,又兼冬令严寒㊂经云: 冬不藏精,春必病温㊂ 其斯之谓欤㊂ [3]179治当予补益气血,兼以散表,则病愈㊂盖房劳过度,损伤精血,正气不足,外邪易乘虚而入,发为寒热㊂对于治疗的药物,‘本经疏证“言: 遗后房后非黄芪不为功,盖解表兼以固气也㊂ [19]77书中曰: 凡药所以致生气于病中 凡用药取其禀赋之偏,以救人阴阳之偏胜也㊂ [19]1黄芪味甘,微温,无毒,益气固表,敛汗固脱,用于治疗虚人外感尤为适宜㊂3.2.7㊀饮酒、食复案‘名医类案“记载: 江少微治黄三辅,年逾四旬,醉饮青楼,夜卧当风,患头痛发热㊁自汗盗汗,饮食不进,医治十余月,罔效㊂诊得六脉浮洪,重按豁然,饮酒当风,名曰漏风 与归脾汤加麻黄根㊁桂枝,十数服而愈㊂ [11]16‘孔氏医案“曰: 素孱弱,外感发热后,狂啖肉食而食复,用栀子豉汤而愈㊂ [13]106‘临证指南医案“曰: 从来三时热病,怕反覆于病后之复㊂ [16]137外感热病初愈,尤要注意不可过食厚味,以免损伤脾胃㊂盖脾为营之源,胃为卫之本,脾胃既病,水谷精微无以化源,营卫虚弱,不能御邪于外,则容易复感㊂4㊀小㊀结医案是了解名家学术思想㊁临床思路的最好资料㊂伤寒名家刘渡舟先生言: 医案有立体直观的效果,能反映医家当时的辨证思维㊁选方用药之特长㊁治疗得失成败之所由,包罗万象,引人入胜㊂ [13]2古代医家对虚人外感发热患者的记载细致入微,至精至密,是现代医者学习的楷模㊂从医案中,除了可以见到阳虚气弱㊁中气不足㊁阴虚外感等常见医案外,也要注意老年患者阴阳两虚㊁房劳㊁酒后感邪后需细心调摄的重要性㊂尤其值得重视的是诸如 交节病变总属虚证 等理论,其对于当前中医学理论创新具有重要意义㊂虚人外感与一般外感发热以实证为主不同,患者多虚实夹杂,无法通过单一解表发散治疗而康复,辨治时需兼顾正气亏虚情况㊂用药如用兵,所谓 无粮之师,利在速战 ㊂虚人外感难耐邪气消耗克伐,更需要及时㊁准确㊁有效地辨证治疗,避免因失治误治而出现变证㊁坏证㊂如‘王孟英医案“载: 翁嘉顺母染温病㊂孟英诊曰: 高年阴气太亏,邪气偏盛㊂ 真阴甚虚,曷足以御邪热而息燎原㊂可虞在两候之期,至十四日果陨㊂ [13]223反映出老年外感发热㊁阴液枯涸,医者束手的情况㊂虚人外感的治疗尤其不能见表解表,应重视正气的培养,才能使正胜邪退㊂若邪少虚多㊁正气失补者,应放胆补之,所谓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㊂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提振气血㊁充实营卫㊁开泄腠理,借阴阳自和之势最终实现以补达邪㊁疾病痊愈的目的㊂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J].中医杂志,2016,57(8):716-720. [2]李建生,王至婉,李素云,等.普通感冒证候诊断标准的研究制定[J].中医学报,2013,28(9):1356-1358. [3]鲁兆麟.中华历代名医医案全库[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4]耿良,吕静,冯培勋,等.试论麻黄汤和桂枝汤乃为壮人和虚人外感而设[J].中医学报,2012,27(2):156-157.[5]张仲景.伤寒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70-88.[6]阚诗云,邓兆岿,仲梅,等.流感样疾病阳虚外感证的论治[J].四川中医,2018,36(10):9-12.[7]覃绿星,李伟茜,唐农,等.运用扶阳理论治疗阳虚感冒[J].中医杂志,2018,59(17):1511-1513. [8]王芸生,张保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J].中医学报,2019,34(6):1300-1303.[9]王融冰,李兴旺,陈晓蓉,等.2975例流行性感冒患者中医病证特征分析[J].中医杂志,2015,56(7):579-582.[10]李晓波.中西医对气虚感冒的研究进展述评[J].中医临床杂志,2016,8(28):139-142.[11]江瓘.名医类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8.[12]王旭高.王旭高临证医案[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20.[13]伊广谦,李占永.明清十八家名医医案[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7.[14]沈利娟.穴位贴敷合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虚人感冒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5,34(4):333-334. [15]盛增秀,陈勇毅,竹建平,等.医案类聚[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16]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17]史翱宇,董斐斐,郑瑾,等.柴胡桂枝汤治疗虚人外感癌性发热的临证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8,24(12):579-582. [18]陈欣燕,林嬿钊,杨志敏.易感冒人群中医药干预的文献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6(1):1-6. [19]邹澍.本经疏证[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通信作者:戴跃龙,主治医师,中国人民警察大学,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西昌路220号,065000,wjxy0316@∗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重点项目(ZD2018313);中国人民警察大学中青年教师科研计划课题(ZQN2020035)收稿日期:2020-05-21;修回日期:2020-07-24(编辑㊀颜㊀冬)。
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感冒是感受风邪或时行病毒,引起肺卫功能失调,出现鼻塞、流涕、喷嚏、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外感病证。
感冒是最常见的外感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节为多。
范围中医——感冒(伤风);时行感冒西医——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与时行感冒近似);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与伤风近似)诊查要点(一)、诊断依据1.临床特征:卫表及鼻咽症状——恶风或恶寒、发热、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咽痛、肢体痛楚等。
夹暑、夹湿、夹燥等兼症。
2.时行感冒——呈流行性,在同一地区、同一时期发病人数剧增,症状类似,病情较普通感冒为重:突然起病,恶寒、发热(常高热)、周身酸痛、疲乏无力。
3.病程一般为3~7日,普通感冒一般不传变。
时行感冒可传变入里,变生它病。
4.四季皆可发病,以冬、春两季为多。
(二)、病证鉴别1.感冒与风温风温——初起症状与感冒类似,但病势急骤,热势较高,汗出后不易迅速退清,咳嗽、胸痛、头痛较剧,传入营血可见神昏、谵语、惊厥。
感冒——发热多不高,或无热,以解表宣肺药即可汗出热退身凉,病势轻,病程短,不传变,预后好。
2.普通感冒与时行感冒普通感冒——在气候变化时发病率可以升高,但无明显流行特点。
若感冒1周以上不愈,发热不退,或反见加重,应考虑继发它病时行感冒——病情较重,发病急,全身症状显著,可以发生传变,化热入里,继发或合并它病,具有广泛的传染性、流行性(三)、相关检查WBC+DC:WBC ↑ N↑。
胸部X线检查:肺纹理增粗、紊乱。
辨证论治辨证要点本病邪在肺卫,辨证属表实证。
1.分清风寒寒、风热、暑湿风寒——恶寒重,发热轻,鼻塞流清涕,口不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风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流浊涕,口渴,咽痛,苔薄黄,脉浮数2.明晰体虚感冒气虚感冒——气虚证+风寒表证阴虚感冒——阴虚证+风热表证二、治疗原则基本原则——解表达邪、宣肺和营、照顾兼证(一).解表达邪——解除表证、祛除表邪。
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 [8]韩亚芳,陈佐云.藁本细辛四物汤治疗寒湿凝滞型原发性痛经62例[J ].陕西中医,2011,32(4):447-448.[9]曾秋霞,钟华,冉白灵,等.火龙罐疗法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症状[J ].护理学杂志,2021,36(12):52-55.[10]陈珍珍,刘伟承.刘伟承火龙罐综合疗法治疗月经过少验案举隅[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7):63-64.[11]王淑秀,梅露露,赵丽红,等.火龙罐疗法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21,12(14):119-122.(收稿日期:2022-10-30)[编辑:周荣荣张思思]җ基金项目:山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02130501004)通信作者:薛晓明,E -m a i l :291412883@q q.c o m 第一作者:李典,E -m a i l :314487881@q q .c o m 益气除瘟方治疗气虚感冒的临床观察җ李典1薛晓明2,孟丽红2,张晔1,乔文晓1(1.山西中医药大学,山西太原030024;2.山西省中医院,山西太原030012)ʌ摘要ɔ 目的:观察益气除瘟方治疗气虚感冒的临床疗效㊂方法:将60例气虚感冒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采用玉屏风胶囊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除瘟方治疗㊂治疗5d 后,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㊁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㊂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高于对照组的6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㊂结论:益气除瘟方治疗气虚感冒可获得显著疗效,安全性较高㊂ʌ关键词ɔ 气虚感冒;益气除瘟方;玉屏风胶囊中图分类号:R 259 文献标识码:AD O I :10.19621/j .c n k i .11-3555/r .2024.0921感冒的西医病名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临床表现为喷嚏㊁咳嗽㊁咽喉疼痛㊁咳痰㊁流涕㊁发热㊁头痛等[1]㊂在中医领域,气虚感冒是体虚感冒的一个证型,常见于免疫力低下者[2]㊂本研究选用益气除瘟方,以益气固表㊁清热解毒之法治疗气虚感冒,现报道如下㊂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1年3月至2022年6月在山西省中医院肺病科门诊就诊的气虚感冒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㊂对照组男9例,女21例;平均年龄(50.70ʃ15.69)岁;平均病程(1.98ʃ0.81)d ㊂观察组男11例,女19例;平均年龄(50.30ʃ16.37)岁;平均病程(1.97ʃ0.73)d ㊂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㊂本研究符合‘赫尔辛基宣言“中相关伦理要求[3]㊂1.2 诊断标准(1)西医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中诊断标准制定[4]㊂①无流行性感冒接触史㊂②有畏寒㊁发热㊁懒言㊁头痛㊁体倦㊁头晕㊁乏力㊁四肢酸痛等全身表现,还有咽痛㊁鼻塞㊁咳痰㊁流鼻涕㊁咳嗽㊁喷嚏㊁咽干及咽痒等咽喉部不适的局部症状㊂③体格检查鼻腔黏膜多有充血与水肿,有较多分泌物;咽部显示轻微充血;肺部通常为正常表现㊂④辅助检查:血常规显示白细胞(W B C )计数稍低或正常,而淋巴细胞(L YM )比例可有相对增加㊂(2)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2]拟定诊断标准㊂主症及舌脉:①恶风寒或发热㊂②喷嚏,流涕,鼻塞㊂③气短或倦怠乏力,动则更甚㊂④自汗,动则更甚㊂⑤平时畏风寒,或易感冒㊂⑥脉细弱,或沉缓,或沉细,舌质淡㊂次症:头痛,咳嗽,上下肢酸痛,咽痒,咽痛,咽干,咳痰㊂主症满足①或②,以及③~⑥中任意2项,次症可具备或无,即可诊断为气虚感冒㊂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者;年龄18~70岁,性别不限,依从性较好者;就诊前48h 未使用其他治疗感冒的药物;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㊂1.4 排除标准 伴咽结膜炎㊁肺炎㊁疱疹性咽峡炎㊁化脓性扁桃体炎㊁急性扁桃体炎等病证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伴原发性肺㊁心血管㊁肾㊁肝㊁神经㊁血液病者;有精神疾病者;近3个月有激素药物服用史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女性;近期曾参与其他临床研究者㊂2 治疗方法2.1 对照组 给予玉屏风胶囊(江苏吉贝尔药业有限27 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M a y.2024,V o l .32N o .9公司,Z 10980026,0.5g/粒)口服治疗,每次2粒,每日3次㊂连续治疗5d㊂2.2 观察组 给予益气除瘟方治疗㊂药物组成:芦根㊁黄芪㊁连翘㊁白术㊁金银花㊁防风各10g ㊂由山西省中医院制剂室代煎,每日1剂,水煎200m L ,早㊁晚饭后半小时各服用1次㊂连续治疗5d㊂3 疗效观察3.1 观察指标 ①中医证候积分㊂感冒症状分级量化表中主要症状(恶寒发热,喷嚏㊁流涕㊁鼻塞,气短或倦怠乏力,自汗,易感冒)按无㊁轻㊁中㊁重分别计0㊁2㊁4㊁6分,次要症状(头痛,咳嗽,上下肢酸痛,咽痒,咽痛,咽干,咳痰)按无㊁轻㊁中㊁重分别计0㊁1㊁2㊁3分㊂②不良反应㊂记录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㊂3.2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显著减轻,证候积分减少率ȡ70%;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减轻,证候积分减少率ȡ30%且<70%;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率<30%㊂证候积分减少率=(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ˑ100%㊂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㊂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 P S S21.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㊂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以中位数(下四分位数,上四分位数)[M (Q 1,Q 3)]表示,采用非参数检验㊂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㊂P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㊂3.4 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㊂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1㊂表1 两组气虚感冒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分,M (Q 1,Q 3)]组别例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观察组3020.00(17.75,23.25)6.50(5.00,11.00)әһ对照组3020.00(17.00,24.25)9.00(6.75,14.50)ә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әP <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һP <0.05㊂(2)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0%(27/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20/30),组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㊂见表2㊂表2 两组气虚感冒患者临床疗效比较组别例数显效(例)有效(例)无效(例)总有效率(%)观察组301314390.00һ对照组303171066.67注:与对照组比较,һP <0.05㊂(3)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㊂4 讨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疾病的总称,包括普通感冒㊁病毒性咽炎㊁细菌性咽-扁桃体炎㊁疱疹性咽峡炎㊁喉炎,其中普通感冒的致病原因主要是鼻病毒,一般5~7d 可痊愈[5]㊂‘素问㊃骨空论“云: 风从外入,令人振寒,汗出头痛,身重恶寒㊂ 这是关于感冒的最早论述㊂‘仁斋直指方“首次提出感冒之名㊂到明清时期,对于 虚人感冒 的认识有所提升,提出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㊂气虚感冒指肺脾气虚之人感受风寒邪气,表现为流涕㊁鼻塞㊁恶风寒㊁发热㊁脉缓㊁舌质淡㊂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为气之主,主气司呼吸,通过宣发肃降调节一身之气㊂若脾肺气亏,会出现神疲㊁乏力㊁气短㊁食欲减弱㊁言语声低㊁动则气喘㊁脉虚无力的症状㊂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感受风寒邪气而反复发病,难以治愈㊂基于 治病必求于本 的原则,临床应充分利用中医药的独特优势,减少患者气虚感冒的复发次数,增强临床治疗效果㊂高洁等[6]采用人参败毒散治疗气虚感冒,王芸生等[7]采用桂枝汤合玉屏风散治疗气虚感冒,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有效改善㊂益气除瘟方为山西省中医院院内制剂,由王晞星教授创立㊂方中黄芪味甘性温,补脾肺之气,固表止汗,为君药㊂芦根滋阴生津,清热泻火;连翘㊁金银花清热解毒;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增强益气固表之功,以上为臣药㊂防风散风邪,与白术㊁黄芪配合使用可祛邪固表益气,为佐使药㊂全方共奏益气固表㊁清热解毒之功㊂研究表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是气虚感冒发生的关键[8-9]㊂免疫球蛋白是一组具有抗体功能的球蛋白,分布于人体体液㊁血清中,具有促进细胞吞噬㊁抗病毒㊁抗菌等作用㊂童鲲等[10]发现肺气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G ㊁免疫球蛋白M 水平明显低于正常健康人㊂现3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特色疗法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M a y.2024,V o l.32N o.9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含有氨基酸㊁微量元素成分,能促进免疫球蛋白的产生,有效调节机体免疫功能[11];白术可提高淋巴细胞存活期,提升单核-巨噬系统的吞噬能力[12];防风具有抗炎㊁镇痛㊁调节机体免疫等作用[13];芦根具有解热㊁抗菌㊁保肝等作用[14];金银花㊁连翘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㊁抗菌㊁解热镇痛㊁抗病毒㊁抗过敏等作用[15-16]㊂益气除瘟方诸药合用,可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达扶正祛邪㊁标本兼治之功㊂本研究选用玉屏风胶囊为对照组,玉屏风胶囊由黄芪㊁白术㊁防风组成,具有益气㊁固表㊁止汗的功效,多用于体虚易感风邪者㊂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表明益气除瘟方治疗气虚感冒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采用玉屏风胶囊治疗㊂由于本研究有样本量较小㊁观察指标较少等不足,可能使该研究结果有一定偏差,下一步应增加样本量,开展多中心随机对照观察,对此方剂用于气虚感冒患者的效果展开更深入的分析㊂参考文献[1]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 63-67.[2]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J].中医杂志,2016, 57(8):716-720.[3]王福玲.世界医学会‘赫尔辛基宣言“:涉及人类受试者的医学研究的伦理原则[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6,29(3): 544-546.[4]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国医师协会急诊医师分会.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J].中国急救医学,2012, 32(11):961-965.[5]中华医学会.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基层诊疗指南(2018年)[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19,18(5):422-426.[6]高洁,张冬利,杨红群.人参败毒散治疗气虚感冒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19,35(9):49.[7]王芸生,张保伟.桂枝汤合玉屏风散防治气虚感冒[J].中医学报,2019,34(6):1300-1303.[8]郭静.益气解毒创新方药感毒清治疗普通感冒疗效及其免疫调控作用的临床研究[D].成都:成都中医药大学,2020.[9]邓艳华,陈璐佳,刘宏飞,等.玉屏风散加味对气虚易感人群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9): 138-141.[10]童鲲,李小娟.肺气虚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观察[J].广西中医药,1985,9(2):48-49.[11]颜爱,李波,李润成,等.香菇多糖和黄芪多糖对免疫抑制小鼠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J].中国免疫学杂志,2012, 28(11):999-1001,1005.[12]陈建明,陈彬,陈建真,等.不同产地白术的化学成分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10,38(5):144-148. [13]吴春凤,黄艳霞,郑景辉.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荆芥:防风药对的分子作用机制[J].西部中医药,2022,35(2):74-80.[14]孙淑玲.中药芦根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J/C D].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6,4(36):165. [15]徐楠,杜丽桦,刘一涵,等.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金银花抗菌有效成分及其分子机制[J].生命的化学,2022,42(4): 797-807.[16]郭宝,朱向东.中药连翘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最新进展[J].化工管理,2022,37(30):59-61.(收稿日期:2022-11-28)[编辑:白晓晖]第一作者:张诗芸,E-m a i l:975273914@q q.c o m基于数据挖掘探讨杨淑荣治疗慢喉喑的用药规律张诗芸1杨淑荣2(1.广东省汕头市第二人民医院,广东汕头515000;2.江西省中医院,江西南昌330006)ʌ摘要ɔ目的:以频次分析㊁聚类组合分析等数据挖掘技术分析江西省名中医杨淑荣教授治疗慢喉喑的门诊医案处方,探讨其诊治慢喉喑的用药规律㊂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杨淑荣教授在江西省中医院耳鼻咽喉科门诊治疗慢喉喑的有效临床处方,应用I B M S P S Sm o d e l e r18.0软件及S P S SS t a t i s t i c s23.0软件对数据进行频次分析㊁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㊂结果: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病历162份,处方218首,药味共计109味,所治证型9种,其中使用频次居前的药物为桔梗㊁甘草㊁南沙参㊁茯苓㊁木蝴蝶和瓜蒌皮等,用药性味以甘㊁寒为主,归经多属肺㊁胃㊁肝㊁脾经㊂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得到关联性较强的药物组合是甘草㊁麦冬和南沙参,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方法挖掘出新方3首㊂结论:杨淑荣教授认为慢喉47中国民间疗法2024年5月第32卷第9期。
新建县xxxxxx院入院记录姓名:xxxx 出生地:江西省新建县性别:男入院日期:2012年02月07日9时年龄:76岁记录日期:2012年02月07日11时婚姻:已婚发病节气:立春第三天职业:无病史陈述者:本人可靠民族:汉住址:新建县xxxx主诉:恶寒发热三天现病史:患者于3日前因天气变化受凉后引发怕冷、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不出汗,时测T:38.5℃,次日又感头痛,骨节酸痛,未做系统检查及治疗,今日来我院就诊。
门诊拟以“感冒”收入我科住院治疗。
现症见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咳嗽、咽痛、头痛,骨节酸痛,口不渴,饮食及二便正常。
既往史:平素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传染病接触史否认手术、外伤、输血史,否认药物过敏及其他过敏史。
预防接种史不详。
其他情况:出生于原籍,无不良生活史,无疫水接触史及疫区生活史。
23岁结婚,有2子1女,爱人及子女体健。
均体健家族遗传病史及先天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T :38.5℃ P :92次/分 R: 20次/分 BP:120/80mmHg 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清合作,自主体位。
舌苔薄白而润,脉浮。
全身皮肤无黄染及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及压痛,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不大,颈软,居中,甲状腺无肿大,胸廓对称,无畸形,双侧语颤音正常,双肺叩清音,肺肝相对浊音界在右侧第5肋间隙,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心前区无隆起,诊心界不大,心率9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腹部平坦,腹部无压痛无反跳痛,未见肠型及蠕动波,肝脾肋下未触及,双肾区及肝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全腹叩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双下肢无水肿,脊柱、四肢无畸形,活动自如,肛门及生殖器未查。
神经系统检查:生理反射正常,病理反射无异常。
辅助检查:血常规:WBC:4.1*109/L HGB:111g/L PLT:114*109/L初步诊断:中医诊断:感冒风寒束表xxxxx新建县xxxxxx院姓名:xxxxx 性别:男年龄:76岁科别:中医科床号:十床住院号:1892首次病程记录2012-02-07 09:00Am 患者xxxxxx,男,76岁,农民,江西新建人,恶寒发热三天2012年02月07日9时由门诊拟“感冒”收我科住院治疗。
DOI :10.13288/j.11-2166/r.2016.08.023标准与规范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行业科研专项(20110700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业务建设科研专项(JDZX2012029)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2015版)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普通感冒是最常见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1],临床常表现为鼻塞、流涕、喷嚏、咽痛以及恶寒、发热、咳嗽等一系列症状,起病较急,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
普通感冒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的,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最常见的病原体。
本病为自限性疾病,但易合并细菌感染,导致病情加重迁延并可产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威胁患者生命。
本病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
2008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先后发布了《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西医疾病部分》[2]和《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中医病证部分》[3],对普通感冒的中医临床诊疗进行了规范,促进了该病临床诊疗水平的提高,但这些指南多以专家经验或部分专家讨论共识为主,缺乏更为严谨的诊疗指南研制过程和临床科学证据的支持。
因此,为进一步完善普通感冒的诊疗规范,提高普通感冒的中医临床诊治水平,项目组成立了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临床和基础研究、临床流行病学、循证医学、统计学、卫生经济学等多学科人员组成的《普通感冒中医诊疗指南》制定小组,参照苏格兰指南制定组织(Scottish intercollegiate guideline network ,SIGN )所归纳的指南制定步骤[4]、指南研究与评价的评审(appraisal of guidelines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AGREE )工具[5-6]、指南标准化会议(conference on guidelines standardization ,COGS )确定的评价指南标准[7],以循证医学思想为指导,注重中医特色[8],对既往相关证据进行了充分收集、评价。
根据制定的推荐意见的证据质量分级共分5级别8等次[9],获得了23个不同质量等级的相关证据(其中Ⅰa 级3篇、Ⅰb 级5篇、Ⅱa 级5篇、Ⅱb 级1篇、Ⅲa 级0篇、Ⅲb 级6篇、Ⅳ级3篇、Ⅴ级0篇),并采用专家共识法形成证据的推荐意见,起草了本指南,经中华中医药学会肺系病分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肺病分会讨论通过,并在全国20余家医院进行试用,结合医患人员的调查结果进行了完善。
1诊断参照《普通感冒规范诊治的专家共识》[1]的内容,普通感冒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症状诊断,并在排除其他疾病的前提下确诊。
1.1临床表现常在季节交替和冬、春季节发病,起病较急,早期症状主要以鼻部卡他症状为主,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初期也可有咽部不适或咽干,咽痒或烧灼感。
2 3天后变为稠涕,可有咽痛或声嘶,有时由于咽鼓管炎可出现听力减退,也可出现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咳嗽、少量咯痰等症状。
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
严重者除发热外,可感乏力不适、畏寒、四肢酸痛和头痛及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无并发症的普通感冒一般5 7天后可痊愈。
老年人和儿童容易出现感冒并发症。
若伴有基础疾病的普通感冒患者则临床症状较重、迁延,容易出现并发症,使病程延长。
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胸部体检多无异常。
伴有基础疾病或出现并发症者可以查到相应体征。
老年患者因体质虚弱、多伴有基础疾病、防御能力下降、反应能力降低等因素而使本病的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即1)发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2)基础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的症状与感冒的症状并见,或因感冒而诱发基础疾病发作;3)因体质虚弱而使感冒反复发作,病程长而恢复缓慢;4)易合并细菌感染,并发症多见[10]。
1.2实验室检查1.2.1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不高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重症患者可有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数下降。
1.2.2病毒学检查临床上一般不开展普通感冒的病毒学检查,主要用于流行病学研究。
1.3鉴别诊断1.3.1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起病急,具有较强的传染性,以全身中毒症状为主,呼吸道症状较轻。
老年人及伴有慢性呼吸道疾病、心脏病等患者易并发肺炎。
1.3.2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致病菌多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等,临床多见混合感染。
多在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后症状加重。
主要症状为鼻塞、脓性鼻涕增多、嗅觉减退和头痛。
急性鼻窦炎患者可伴有发热和全身不适症状。
1.3.3过敏性鼻炎分为季节性和常年性,多于接触过敏原(如花粉等)后出现症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喷嚏、流清水样鼻涕,发作过后如健康人。
仅表现为鼻部症状或疲劳感,一般无发热等全身症状,且病程较长,常年反复发作或季节性加重。
1.3.4链球菌性咽炎主要致病菌为A型β-溶血性链球菌。
其症状与病毒性咽炎相似,发热可持续3 5天,所有症状在1周内缓解。
好发于冬、春季节;以咽部炎症为主,可有咽部不适、发痒、灼热感、咽痛等,可伴有发热、乏力等;检查时有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并有触痛。
链球菌型咽炎的诊断主要靠咽拭子培养或抗原快速检测。
1.3.5疱疹性咽峡炎发病季节多发于夏季,常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咽痛程度较重,多伴有发热,病程约1周;有咽部充血,软腭、腭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环绕红晕;病毒分离多为柯萨奇病毒A。
2辨证论治风邪及夹寒、暑、湿、燥、热六淫之邪和正气不足是引起感冒的重要因素,病位在上焦肺卫,病机为外邪犯肺(卫)、肺失宣肃。
在不同季节常常夹四时不正之气而入侵,以风寒、风热、风燥为多见。
外邪致病的途径为肺系卫表,一是外邪侵袭,卫阳被遏,邪正交争,营卫失和而出现发热、恶寒、出汗异常等表卫症状;二是外邪犯肺,肺失宣降而致鼻塞、咳嗽等。
病久反复,伤及正气,或年老体弱,正气不足,卫外不固,容易受邪而使疾病反复发作且病程较长。
正气不足的所偏也导致感受外邪的差异,如气虚者多易感受风寒,阴虚者多易感受风热。
体质因素在感冒的发病和病机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如素体痰湿内盛则易受寒湿、阴虚内热则易受风热、风燥等[10]。
本病临床常见证候包括实证感冒类(风寒证、风热证、风燥证、暑湿证)、体虚感冒类(气虚证、气阴两虚证)2类6证候。
证候分类虽然有虚实之别,但可相互兼杂如气虚而感受风寒的气虚风寒证、气阴两虚而感受风热的气阴两虚风热证等,常见于老年、体虚患者。
本指南中证候辨证标准均依据《普通感冒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3版)》[11]。
感冒病位在肺卫,遵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之意,解表宣肺为基本治疗原则。
辨证属于实证感冒者,根据风寒、风热、风燥、暑湿等邪之不同而分别以疏风散寒、疏风清热、疏风润燥、清暑祛湿解表等治法。
体虚感冒者,则应扶正与解表并施,注意固护正气,以邪实为主者则发散清解不宜过重,或祛邪时佐以扶正,如疏风散寒佐以益气温阳、疏风清热佐以养阴等,以顾护正气使祛邪而不伤正;以正虚为主者则着重益气或益气养阴等,佐以解表祛邪。
素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而致感冒反复发作者,在未发病时可根据正虚性质不同而分别益气、温阳、益气养阴等。
2.1实证感冒类2.1.1风寒证主症及舌脉:鼻塞,流清涕,恶寒,肢体酸楚甚则酸痛,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次症:喷嚏,咽痒,咳嗽,发热,无汗,头痛。
诊断:1)恶寒、无汗,或并发热;2)鼻塞、流清涕;3)头痛,或肢体酸楚甚则酸痛;4)脉浮或浮紧。
具备1)、2)2项,加3)、4)中1项。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方药:荆防败毒散(《摄生众妙方》)加减:荆芥9g,防风9g,羌活9g,柴胡6g,紫苏9g,枳壳9g,桔梗9g,炙甘草6g。
加减:表寒重者,加炙麻黄9g、桂枝9g;风寒轻证见汗出、脉浮缓等,宜疏风解表、调和营卫,用桂枝汤加减;鼻塞流涕重者,可加辛夷9g (包煎)、苍耳子9g;头项强痛,加白芷6g、葛根9g;周身酸楚甚至酸痛,加独活9g;风寒夹湿而头胀痛、肢体酸重者,加苍术9g、藁本9g、薏苡仁15g;内有痰湿而胸闷、舌苔白厚腻者,加姜半夏9g、陈皮9g、茯苓15g;风寒入里化热者或风寒束表而内有蕴热者,加黄芩9g、桑白皮12g、栀子9g;往来寒热不解者,宜与小柴胡汤合用。
兼气虚症见气短、乏力者,加党参12g、炙黄芪15g;兼阳虚者,畏寒、四肢不温,加细辛2g、炮附片9g(先煎)。
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12]38,每次12g(含糖型)/6g(无糖型),每日2次,冲服;外感风寒初起,正柴胡饮颗粒[12]38,每次3g,每日3次,冲服;挟湿证者,柴连口服液[13],每次10ml,每日3次,口服;风寒表虚证,表虚感冒颗粒[12]39,每次10 20g,每日2 3次,冲服,或桂枝颗粒[12]44,每次5g,每日3次,冲服。
2.1.2风热证主症及舌脉:发热,恶风,咽干甚则咽痛,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或浮数。
次症:鼻塞,流浊涕,鼻窍干热,口干,口渴,咽痒,咳嗽,肢体酸楚,头痛。
诊断:1)恶风或并发热;2)鼻塞、流浊涕,或鼻窍干热;3)头昏、胀甚至头痛,或肢体酸楚;4)口干甚则口渴;5)咽干甚则咽痛;6)舌尖红,或舌苔薄白干或薄黄,或脉浮数。
具备1)、2)2项,加3)、4)、5)、6)中2项。
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清热。
方药:银翘散(《温病条辨》)合桑菊饮(《温病条辨》)[14]:金银花9g,连翘12g,荆芥6g,桑叶6g,菊花9g,牛蒡子9g,薄荷6g(后下),苦杏仁9g,竹叶6g,桔梗6g,甘草6g。
加减:头痛、目赤者,加夏枯草12g、谷精草9g;全身酸楚、无汗者,加防风9g;咽痒者,加蝉蜕6g、白蒺藜12g;咽喉肿痛者,加山豆根6g、黄芩9g;口渴者,加天花粉12g、北沙参9g、玄参12g;咯黄痰者,加浙贝母9g、桑白皮12g;阴虚者,手足心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麦冬12g、玉竹12g、南沙参12g。
中成药:银翘解毒颗粒[12]86,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感冒清胶囊[12]56,每次1 2粒(0.5g/粒),每日3次,口服;发热、咽痛、痰稠较甚者,金莲清热胶囊[15],每次4粒(0.4g/粒),每日3次,口服。
疏风解毒胶囊[16],每次4粒(0.52g/粒),每日3次,口服;咽痛较甚者,穿心莲内酯滴丸[17],每次0.15g,每日3次,口服。
也可根据病情酌选中药注射剂,热毒宁注射液[18],静脉滴注,每次20ml,每日1次;双黄连注射液[19],静脉滴注,每次10 20ml,每日1次;痰热清注射液[20],静脉滴注,每次20ml,每日1次。
2.1.3风燥证主症及舌脉:唇鼻干燥,咽干甚则咽痛,干咳,舌尖红,舌苔薄白干或薄黄,脉浮或浮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