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中语文 唐诗宋词选读(选修)第2课题 03 与诸子登岘山
- 格式:ppt
- 大小:566.00 KB
- 文档页数:21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现手法;(3)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友情、人生和自然的热爱与思考;(2)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关注人生,热爱自然。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诸子登岘山》这首诗的背诵和默写;2. 诗文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典故和意象的分析;3. 诗文欣赏: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美感。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典故的理解:如“羊公碑”、“堕泪碑”等;2. 诗歌手法的研究:如对比、象征、寓情于景等;3. 诗歌意境的体会:如何把握诗中的情感和景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诗人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诗中的表现手法和意境,分享学习心得;4. 讲解与示范:教师讲解诗文,重点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5. 欣赏与感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诗文,并进行相关练习。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情况和默写成绩;2. 学生在合作讨论中的表现和心得体会;3. 学生对诗文理解程度的测试;4. 学生对诗歌美感的体验和感悟。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之涣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 学生准备:预习诗文,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3. 教学资源:诗文原文、注释、译文、相关典故资料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诗文,解析典故、意象和手法;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查阅资料,提高自学能力;3. 合作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培养团队协作能力;4. 欣赏教学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美感。
与诸子登岘山教学目标:1、感悟盛唐诗歌的特点及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孟浩然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分析本诗是如何表达吊古伤今的情感的。
教学重点:吊古伤今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与诸子登岘山》是孟浩然游岘山而作的一首吊古伤今诗,那么作者所吊之“古”指什么?所伤之“今”又指什么呢?他是如何表达折中怀古伤今之情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欣赏这首诗。
二、简介作者、作品及特征。
1、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人,世称孟襄阳。
少时隐居鹿门山,前半身主要居家侍亲读书,以诗自适。
四十岁时到长安应进士举失意而归。
在长安时,与张九龄、王维交谊甚笃,有诗名。
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
张九龄镇守荆州时,招他为幕僚。
一次,王昌龄来襄阳,与之饮酒唱和。
当时,孟浩然疾疹发背刚愈,因食鲜而复发,不治身亡。
2、孟浩然诗歌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题材不宽,多写山水田园和隐逸、行旅等内容。
虽不无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
他和王维并称“王孟”,其诗虽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造诣,而且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之后,开盛唐田园山水诗之先声。
蒙诗不事雕饰,清淡简朴,感受亲切真实,生活气息浓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
如《过故人庄》、《春晓》等篇,淡而有味,浑然一体,韵致飘逸,意境清旷。
蒙诗以清旷冲澹为基调,但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精力浑健,俯视一切。
但这类诗在蒙诗中不多见。
有《孟浩然集》。
三、解题。
“诸子”是诸君子的省略,意思是“几个朋友”,不可解作“几个儿子”。
“岘山”,在襄阳城外汉水上,是一处与“羊祜”有关的古迹。
四、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用自己语言讲述诗意。
五、鉴赏分析全诗。
1、思考:本诗所吊之“古”指什么?所伤之“今”又指什么?明确:“古”指古迹羊公碑,“今”指作者的身世。
2、阅读有关“羊公”的注解,了解“羊公”的典故。
《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教课设计江苏省丁沟中学陈庆德教课假想:《唐诗宋词选读》分为个专题。
第二专题是“声律风骨兼顾的盛唐诗”,该专题有首诗,首教课篇目,首学生自学或老师选教。
本课要学的《与诸子登岘山》《山居秋暝》系教课篇目。
学习过程中主要解决三大问题:、读懂,理解字词句子;、理解诗歌的感情思想;、意会表现手法和基本风格。
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多读中渐渐推动学生的意会能力;配以适合的赏析题,指引学生走上商讨之路。
专题目标:、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初步熟习张九龄、李颀、王维、孟浩然、高逋、岑参的平生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本课目标:、初步熟习孟浩然、王维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色。
、初步认识盛唐边塞诗派和山川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别。
初步感觉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顾”的特色及其阔大雄浑、豪放恢宏的艺术境地。
、理解、背诵,并进一步学习诗歌的赏析。
教时设置:教时第教时重点:整体认识,重点学《与诸子登岘山》过程:一、导入唐朝有这么一位大诗人,他的名望一时传遍京师,李白、杜甫、王昌龄、张九龄、王维等名人对他评论极高,他是是继陶渊明、谢灵运、谢眺以后,开盛唐田园山川诗派之先声的宗师。
他就是孟浩然。
今日我们要学他的一首哀叹人生的咏怀诗《与诸子登岘山》。
二、作者简介孟浩然(公元~)唐朝人。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
前半生主要居家侍,以自适。
曾居鹿山。
居一段,,又想有所作,因此到安时机。
在同名士,孟浩然一句“微云淡河,硫雨滴梧桐” 座清,大家之笔。
翌年,却在科中落选。
孟浩然然学富五车,惋惜在宦途方面却阻挡重重,始得不到朝廷重,他遇到莫大的打,只得失落地回到鹿山,悠游山川。
开元二十五年,九州,署从事。
二十七年,离幕返襄阳养病。
二十八年(公元年),好朋友王昌到达襄阳,此孟浩然背上生疽,己快康复了,医生叮不行吃等食品,但是老朋友相聚,酒聊天,非常,孟浩然竟忘了忌,吃了,果病毒作不久死亡。
与诸子登岘山一、诗人名片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
后世故称孟襄阳。
曾一度隐居鹿门山,后又隐居其祖居园庐。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多是山水旅游,风格清爽自然,为盛唐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有《孟浩然集》。
李白《赠孟浩然》云:“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于此可见一斑。
二、诗词故事孟浩然诗罪唐玄宗孟浩然在长安时,应邀到王维家中做客。
二人席间赋诗唱和,读兴正浓,忽报唐玄宗驾到。
那时,孟浩然只是布衣之身,不敢面见皇上,可时间紧迫,无法避开,只得躲到床下。
结果还是被玄宗叫了出来。
玄宗很高兴,让他读读自己的新作。
孟浩然便把《岁暮归南山》背诵给玄宗听。
不料,其中一句“不才明主弃”触怒了唐玄宗。
玄宗冷冷地说:“我哪里遗弃过你呢?是你自己不求上进,为什么反而写出这样的诗来埋怨我呢?既然如此,你还是回你的南山故乡去吧。
”说完,拂袖而去。
就这样,孟浩然怀着怨愤和悔恨,怀着对功名利禄的绝望,离开了长安城,终身不仕,成为唐代诗坛中少有的布衣诗人。
三、文题背景这是一首吊古伤今的诗。
所谓吊古,是凭吊岘首山的羊公碑。
据《晋书·羊祜传》,羊祜镇守襄阳时,常到此山置酒吟咏。
有一次,他对同游者喟然叹曰:“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者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伤悲!”羊祜生前有政绩,死后,襄阳百姓于岘山建碑立庙,“岁时飨祭焉。
望其碑者莫不流泪”。
作者登上岘首山,见到羊公碑,自然会想到羊祜。
由吊古而伤今,不由感叹起自己的身世来。
一、诵读,整体感知1.按照所标出的节拍、重音、韵脚字诵读该诗,感知诗的内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尚/在,读罢//泪//沾襟△。
(“//”表停顿时间更长些,“·”表重音)2.在前面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该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