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 格式:ppt
- 大小:267.50 KB
- 文档页数:15
1、1集合一、教材分析:新课标把集合作为现代数学一种基本语言来学习,课标中明确提出了:给一个数学对象怎么去描述?可以用自然语言,可以用venn图,也可以用集合的语言表述数学对象。
把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要注意三件事:1)要把集合的有关概念、表示方法、集合之间关系的符号、集合的运算搞清楚,这是教学中首先要把握好的一个重点;2)语意的转换、方法的选择、了解用集合语言和别的语言,优点是什么,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用集合语言来表述数学对象、数学关系的任务不能在这一章中全部完成,我们仅仅是为了给学生打一个基础,在今后的学习中,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就主动地引导学生应用、比较,不断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用集合语言来交流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自然数集合、有理数集合,对集合有了初步的认识,对用集合语言还不熟悉,难在将集合语言和自然语言进行转换。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目标: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从属关系;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了解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征;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能选择自然语言、集合语言表述不同的具体问题;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表示法的适当选择教学情境设计:教师:军训时,我们听到教官口令“高一(9)班同学集合”这里的“集合”作为动词,听到口令后高一(9)班的同学就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一起,不是高一(9)班的同学会走开,这一声“集合”就能把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如果把这个集在一起的整体作为研究对象,这个整体即我们数学中所说的集合。
教师:你能举一些集合的例子吗?学生:举例、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8个例子,并思考概括它们的共同特征。
1、集合的含义:一般地,我们把研究的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
完成P2思考题教师:集合中元素可以是数,可以是点,也可以是事物或其它东西,是不是任何事物一定能构成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学生:阅读教科书、举例,发表自己看法。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 (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 表示自然数集,N *或N +表示正整数集,Z 表示整数集,Q 表示有理数集,R 表示实数集.(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对象a 与集合M 的关系是a M ∈,或者a M ∉,两者必居其一. (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 ③描述法:{x |x 具有的性质},其中x 为集合的代表元素. 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 (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7)已知集合A 有(1)n n ≥个元素,则它有2n 个子集,它有21n -个真子集,它有21n -个非空子集,它有22n-非空真子集.(8)交集、并集、补集【1.1.3】集合的基本运算名称记号意义性质示意图交集A B{|,x x A∈且}x B∈(1)A A A=(2)A∅=∅(3)A B A⊆A B B⊆BA并集A B{|,x x A∈或}x B∈(1)A A A=(2)A A∅=(3)A B A⊇A B B⊇BA补集U A{|,}x x U x A∈∉且1()UA A=∅2()UA A U=【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不等式解集||(0)x a a<>{|}x a x a-<<||(0)x a a>>|x x a<-或}x a>||,||(0)ax b c ax b c c+<+>>把ax b+看成一个整体,化成||x a<,||(0)x a a>>型不等式来求解(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判别式24b ac∆=-∆>0∆=0∆<二次函数2(0)y ax bx c a=++>的图象O 一元二次方程20(0)ax bx c a++=>的根21,242b b acxa-±-=(其中12)x x<122bx xa==-无实根20(0)ax bx c a++>>的解集1{|x x x<或2}x x>{|x}2bxa≠-R()()()U U UA B A B=()()()U U UA B A B=〖1.2〗函数及其表示 【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数x ,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 x 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一个函数,记作:f A B →.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 (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①设,a b 是两个实数,且a b <,满足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闭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开区间,记做(,)a b ;满足a x b ≤<,或a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叫做半开半闭区间,分别记做[,)a b ,(,]a b ;满足,,,x a x a x b x b ≥>≤<的实数x 的集合分别记做[,),(,),(,],(,)a a b b +∞+∞-∞-∞. 注意:对于集合{|}x a x b <<与区间(,)a b ,前者a 可以大于或等于b ,而后者必须a b <.(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 x 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 x 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 x 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 ⑤tan y x =中,()2x k k Z ππ≠+∈.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 ⑦若()f x 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 x 的定义域为[,]a b ,其复合函数[()]f g x 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 g x b ≤≤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 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 (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③判别式法:若函数()y f x =可以化成一个系数含有y 的关于x 的二次方程2()()()0a y x b y x c y ++=,则在()0a y ≠时,由于,x y 为实数,故必须有2()4()()0b y a y c y ∆=-⋅≥,从而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⑤换元法:通过变量代换达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的目的,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 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 (6)映射的概念①设A 、B 是两个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 中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的元素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 ,B 以及A 到B 的对应法则f )叫做集合A 到B 的映射,记作:f A B →.②给定一个集合A 到集合B 的映射,且,a A b B ∈∈.如果元素a 和元素b 对应,那么我们把元素b 叫做元素a 的象,元素a 叫做元素b 的原象.yxo〖1.3〗函数的基本性质 【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单调性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增函数.... x 1x 2y=f(X)xy f(x )1f(x )2o(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象上升为增) (4)利用复合函数 如果对于属于定义域I 内某个区间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 1、x 2,当x .1.< x ..2.时,都有f(x ...1.)>f(x .....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 y=f(X)yxox x 2f(x )f(x )211(1)利用定义(2)利用已知函数的单调性(3)利用函数图象(在某个区间图象下降为减) (4)利用复合函数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 ③对于复合函数[()]y f g x =,令()u g x =,若()y f u =为增,()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增;若()y f u =为增,()ug x =为减,则[()]y f g x =为减;若()y f u =为减,()u g x =为增,则[()]y f g x =为减.(2)打“√”函数()(0)af x x a x=+>的图象与性质()f x 分别在(,]a -∞-、,)a +∞上为增函数,分别在[,0)a 、]a 上为减函数.(3)最大(小)值定义 ①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2)存在0x I ∈,使得0()f x M=.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大值,记作max ()f x M=.②一般地,设函数()y f x =的定义域为I ,如果存在实数m 满足:(1)对于任意的x I ∈,都有()f x m ≥;(2)存在0x I ∈,使得0()f x m =.那么,我们称m 是函数()f x 的最小值,记作max ()f x m =.【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 函数的 性 质定义图象判定方法 函数的 奇偶性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奇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原点对称)如果对于函数f(x)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叫做偶函数....(1)利用定义(要先判断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2)利用图象(图象关于y 轴对称) ②若函数()f x 为奇函数,且在0x =处有定义,则(0)0f =.③奇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 ②化解函数解析式; 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 ④画出函数的图象. 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 ①平移变换0,0,|()()h h h h y f x y f x h ><=−−−−−−−→=+左移个单位右移|个单位0,0,|()()k k k k y f x y f x k ><=−−−−−−−→=+上移个单位下移|个单位②伸缩变换01,1,()()y f x y f x ωωω<<>=−−−−→=伸缩01,1,()()A A y f x y Af x <<>=−−−−→=缩伸③对称变换()()x y f x y f x =−−−→=-轴()()y y f x y f x =−−−→=-轴 ()()y f x y f x =−−−→=--原点1()()y x y f x y f x -==−−−−→=直线 ()(||)y y y y f x y f x =−−−−−−−−−−−−−−−→=去掉轴左边图象保留轴右边图象,并作其关于轴对称图象()|()|x x y f x y f x =−−−−−−−−−→=保留轴上方图象将轴下方图象翻折上去(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 (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
必修一《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熟记常用数集专用符号.2.深刻理解集合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能够用其解决有关问题.3.能选择不同的形式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具体问题中的集合.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集合对我们来说可谓是“最熟悉的陌生人”.说它熟悉,是因为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常常用到“集合”这个名词;比如说,军训的时候,教官是不是经常喊:“高一(4)班的同学,集合啦!”那么说它陌生,是因为我们还未从数学的角度理解集合,从数学的层面挖掘集合的内涵.那么,在数学的领域中,集合究竟是什么呢?集合又有着怎样的含义呢?就让我们通过今天这堂课的学习,一起揭开“集合”神秘的面纱.思路2.你经常会谈论你的家庭,你的班级.其实在讲到你的家庭、班级的时候,你必定在联想构成家庭、班级的成员,例如:家庭成员就是被你称为父亲、母亲、哥哥、姐姐、妹妹、弟弟……的人;班级成员就是与你在同一个教室里一起上课、一起学习的人;一些具有特定属性的人构成的群体,在数学上就是一个集合.那么,在数学中,一些对象的总体怎样才可以构成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哪些特性?集合又有哪些表示方法呢?这就是本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内容.思路3.“同学们,在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已经接触过一些集合的例子,比如说:有理数集合,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圆),那么大家是否能够举出更多关于集合的例子呢?”(通过两个简单的例子,引导大家进行类比,运用发散性思维思考说出更多的关于集合的实例,然后教师予以点评.)“那么,集合的含义究竟是什么?它又该如何表示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课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①中国有许多传统的佳节,那么这些传统的节日是否能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②全体自然数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③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能否构成一个集合?如果能,这个集合由什么组成?④你能否根据上述几个问题总结出集合的含义?讨论结果:①能.这个集合由春节、元宵节、端午节等有限个种类的节日组成,称为有限集.②能.这个集合由0,1,2,3,……等无限个元素组成,称为无限集.③能.这个集合由1,2两个数组成.④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提出问题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集合是由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那么是否所有的元素都能构成集合呢?请看下面几个问题.①近视超过300度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②“眼神很差”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③比较问题①②,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④我们知道冬虫夏草既是一种植物,又是一种动物.那么在所有动植物构成的集合中,冬虫夏草出现的次数是一次呢还是两次?⑤组成英文单词every的字母构成的集合含有几个元素?分别是什么?⑥问题④⑤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什么性质?⑦在玩斗地主的时候,我们都知道3,4,5,6,7是一个顺子,那比如说老师出牌的时候把这五张牌的顺序摆成了5,3,6,7,4,那么这还是一个顺子么?类比集合中的元素,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3,4,5,6,7,另外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5,3,6,7,4,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相同么?集合相同吗?这体现了集合中的元素的什么性质?讨论结果:①能.②不能.③确定性.问题②对“眼神很差”的同学没有一个确定的标准,到底怎样才算眼神差,是近视300度?400度?还是说“眼神很差”只是寓意?我们不得而知.因此通过问题①②我们了解到,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元素要么在这个集合中,要么不在这个集合中,这就是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④一次.⑤4个元素.e,v,r,y这四个字母.⑥互异性.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也就是说,集合中的元素不能重复出现.⑦是.元素相同.集合相同.体现集合中元素的无序性,即集合中的元素的排列是没有顺序的.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我们就称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提出问题①如果用A表示所有的自然数构成的集合,B表示所有的有理数构成的集合,a=1.58,那么元素a和集合A,B分别有着怎样的关系?②大家能否从问题①中总结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③A表示“1~20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那么3__________A,4__________A.讨论结果:①a是集合B中的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②a是集合B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B,记作a∈B;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因此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两种,即属于和不属于.③3∈A,4∉A.提出问题①从这堂课的开始到现在,你们注意到我用了几种方法表示集合吗?②字母表示法中有哪些专用符号?③除了自然语言法和字母表示法之外,课本还为我们提供了几种集合的表示方法?分别是什么?④列举法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运用列举法表示一些集合?请举例!⑤能用列举法把下列集合表示出来吗?小于10的质数;不等式x-2>5的解集.⑥描述法的含义是什么?你能否运用描述法表示一些集合?请举例!⑦集合的表示方法共有几种?讨论结果:①两种,自然语言法和字母表示法.②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除0的非负整数集,也称正整数集,记作N*或N+;整数集,记作Z;有理数集,记作Q;实数集,记作R.③两种,列举法与描述法.④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例如“地球上的四大洋”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方程x2-3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可以用列举法表示为{1,2}.⑤“小于10的质数”可以用列举法表示出来;“不等式x-2>5的解集”不能够用列举法表示出来,因为这个集合是一个无限集.因此,当集合是无限集或者其元素数量较多而不便于无一遗漏地列举出来的时候,如果我们再用列举法来表示集合就显得不够简洁明了.⑥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例如,不等式x-2>5的解集可以表示为{x∈R|x>7};所有的正方形的集合可以表示为{x|x是正方形},也可写成{正方形}.⑦自然语言法、字母表示法、列举法、描述法.应用示例例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__________.(1)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的难题;(2)某一班级16岁以下的学生;(3)某中学的大个子;(4)某学校身高超过1.80米的学生.活动探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通过读题、审题,了解本题考查的基本知识点——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然后指导学生对4个选项进行逐一判断;判断所给元素是否能构成集合,关键是看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确定性.解析:(1)不能构成集合.“难题”的概念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无明确的标准,对于一道数学题是否是“难题”无法客观地判断.实际上一道数学题是“难者不会,会者不难”,因而“高一数学课本中所有的难题”不能构成集合.(2)能构成集合,其中的元素是某班级16岁以下的学生.(3)因为未规定大个子的标准,所以(3)不能组成集合.(4)由于(4)中的对象具备确定性,因此,能构成集合.答案:(1)(3)例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2)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活动探究:讲解例2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例2(1):①自然数中是否含有0?②小于10的自然数有哪些?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针对例2(2):①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有哪些?分别是什么?②方程x2=x的解是什么?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针对例2(3):①如何判断一个数是否为质数(即质数的定义是什么)?②1~20以内的质数有哪些?③如何用列举法表示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在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过程中,应让学生先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把元素写入“{}”内,并用逗号隔开.解:(1)小于10的自然数有0,1,2,3,4,5,6,7,8,9,设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为A,那么A={0,1,2,3,4,5,6,7,8,9};(2)方程x2=x的两个实根为x1=0,x2=1,设方程x2=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为B,那么B={0,1};(3)1~20以内的质数有2,3,5,7,11,13,17,19,设由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为C,那么C={2,3,5,7,11,13,17,19}.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通过本题的教学可以体会利用集合表示教学内容的严谨性和简洁性.例3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活动探究:讲解例3的过程中,可以设计如下问题引导学生:针对例3(1)——列举法①方程x2-2=0的解是什么?②如何用列举法表示方程x2-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针对例3(1)——描述法①描述法的定义是什么?②所求集合中元素有几个共同特征?分别是什么?③如何用描述法表示所求集合?针对例3(2)——列举法①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有哪些?②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用列举法如何表示?针对例3(2)——描述法①所求集合中元素有几个共同特征?分别是什么?②如何用描述法表示所求集合?解:(1)设方程x2-2=0的实数根为x,并且满足x2-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A={x∈R|x2-2=0};方程x2-2=0的两个实根为x1=-2,x2=2,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A ={-2,2}.(2)设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为x,它满足条件x∈Z且10<x<20,因此,用描述法表示为B ={x∈Z|10<x<20};大于10小于20的整数有11,12,13,14,15,16,17,18,19,因此,用列举法表示为{11,12,13,14,15,16,17,18,19}.点评:例2和例3是通过“问题引导”的方式,使学生逐步逼近答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既帮助学生理清了解答问题的基本思路,又使得列举法和描述法在实例中得到进一步的巩固.知能训练课后练习1,2.【补充练习】1.考查下列对象能否构成集合:(1)著名的数学家;(2)某校2013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3)不超过20的非负数;(4)方程x 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6)3的近似值的全体.答案:(1)(2)(5)(6)不能组成集合,(3)(4)能组成集合.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0__________N ,5__________N ,16__________N ;(2)-12__________Q ,π__________Q ,e __________C R Q (e 是个无理数);(3)2-3+2+3=__________{x |x =a +6b ,a ∈Q ,b ∈Q }.答案:(1)∈ ∉ ∈ (2)∈ ∉ ∈ (3)∈3.已知集合A 是由0,m ,m 2-3m +2三个元素组成的集合,且2∈A ,求实数m 的值. 解:∵2∈A ,∴m =2或m 2-3m +2=2.若m =2,则m 2-3m +2=0,不符合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舍去.若m 2-3m +2=2,求得m =0或3.m =0不合题意,舍去.∴m 只能取3.4.用适当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函数y =ax 2+bx +c (a ≠0)的图象上所有点的集合;(2)一次函数y =x +3与y =-2x +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3)不等式x -3>2的解集;(4)自然数中不大于10的质数集.答案:(1)描述法:{(x ,y )|y =ax 2+bx +c ,x ∈R ,a ≠0}.(2)描述法:⎩⎨⎧ (x ,y )⎪⎪⎪ ⎩⎪⎨⎪⎧⎭⎪⎬⎪⎫y =x +3y =-2x +6=⎩⎨⎧ (x ,y )⎪⎪⎪⎭⎬⎫⎩⎪⎨⎪⎧ x =1y =4.列举法:{(1,4)}.(3)描述法:{x |x >5}(4)列举法:{2,3,5,7}.拓展提升问题1:设集合P ={x -y ,x +y ,xy },Q ={x 2+y 2,x 2-y 2,0},若P =Q ,求x ,y 的值及集合P ,Q .活动探究:首先,应让学生思考两个数集相等的条件——集合中的元素分别对应相等;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本题中集合P ,Q 对应相等时,其元素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并根据讨论的结果进行计算;最后,应当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应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检验所求结果是否符合要求.解:∵P =Q 且0∈Q ,∴0∈P .若x +y =0或x -y =0,则x 2-y 2=0,从而Q ={x 2+y 2,0,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x +y ≠0且x -y ≠0;若xy =0,则x =0或y =0.当y =0时,P ={x ,x ,0},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y ≠0;当x =0时,P ={-y ,y ,0},Q ={y 2,-y 2,0},由P =Q 得⎩⎪⎨⎪⎧ -y =y 2,y =-y 2,y ≠0, ① 或⎩⎪⎨⎪⎧ -y =-y 2,y =y 2,y ≠0.②由①得y =-1,由②得y =1,∴⎩⎪⎨⎪⎧ x =0,y =-1或⎩⎪⎨⎪⎧ x =0,y =1,此时P =Q ={1,-1,0}.点评:本题综合性地考查了两数集相等的条件、集合中元素的性质以及学生的运算能力和分类讨论能力.问题2:已知集合A ={x |ax 2-3x +2=0},若A 中的元素至多只有一个,求a 的取值范围. 活动探究:讨论关于x 的方程ax 2-3x +2=0实数根的情况,从中确定a 的取值范围,依题意,方程有一个实数根或两个相等的实数根或无实数根.解:(1)a =0时,原方程为-3x +2=0,x =23,符合题意.(2)a ≠0时,方程ax 2-3x +2=0为一元二次方程.由Δ=9-8a ≤0,得a ≥98.∴当a ≥98时,方程ax 2-3x +2=0无实数根或有两个相等的实数根.综合(1)(2),知a =0或a ≥98.点评:“a =0”这种情况最容易被忽视,只有在“a ≠0”的条件下,方程ax 2-3x +2=0才是一元二次方程,才能用判别式Δ解决问题.问题3:设S={x|x=m+2n,m,n∈Z}.(1)若a∈Z,则a是否是集合S中的元素?(2)对S中的任意两个x1,x2,则x1+x2,x1·x2是否属于S?活动探究:针对问题(1)——首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集合S中元素的共同特征与构成方式;然后,再引导学生思考题中所给的元素a能否表示成m+2n的形式;如果能,m和n分别是多少,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最后小结,判断一个元素是否属于集合时,转化为判断这个元素是否满足集合元素的特征即可.针对问题(2)——首先引导学生将x1,x2分别表示出来,再引导大家根据正确的表示结果,推断x1+x2,x1·x2是否是集合S中的元素.解:(1)a是集合S中的元素,a=a+2×0∈S.(2)不妨设x1=m+2n,x2=p+2q,m,n,p,q∈Z.则x1+x2=(m+2n)+(p+2q)=(m+p)+2(n+q),m,n,p,q∈Z.∴x1+x2∈S;x1·x2=(m+2n)·(p+2q)=(mp+2nq)+2(mq+np),m,n,p,q∈Z.∴x1·x2∈S.综上,x1+x2,x1·x2都属于S.点评:本题考查集合的描述法以及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课堂小结本节学习了:(1)集合的含义;(2)集合中元素的性质;(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方法.课后作业习题1.1A组3,4.。
1.1集合的概念及表示【知识储备】1.集合的概念(1)含义:一般地,我们把所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为集).(2)集合相等:只要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是一样的,即这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就称这两个集合相等.[知识点拨]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满足如下性质:(1)确定性:指的是作为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即一个集合一旦确定,某一个元素属于或不属于这个集合是确定的,要么是该集合中的元素,要么不是,二者必居其一.(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就是说,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比如集合{1,2,3}与{2,3,1}表示同一集合.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关系概念记法读法属于如果a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合Aa∈A a属于集合A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集合Aa∉A a不属于集合A[知识点拨]符号“∈”和“∉”只能用于元素与集合之间,并且这两个符号的左边是元素,右边是集合,具有方向性,左右两边不能互换.3.集合的表示法(1)自然语言表示法:用文字语言形式来表示集合的方法.例如:小于3的实数组成的集合.(2)字母表示法:用一个大写拉丁字母表示集合,如A,B,C等,用小写拉丁字母表示元素,如a,b,c等.常用数集的表示:名称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符号N N*或N+Z Q R(3)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4)描述法: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这种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题型精讲】【题型一集合概念的理解】必备技巧判断一组对象是否能构成集合的三个依据判断一组对象能否组成集合,关键看该组对象是否满足确定性,如果此组对象满足确定性,就可以组成集合;否则,不能组成集合.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例1下列对象中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A.某校比较出名的教师B.方程−2=0的根C.不小于3的自然数D.所有锐角三角形例2(多选)下列各组对象能构成集合的是()A.拥有手机的人B.2024年高考数学难题C.所有有理数D.小于π的正整数【题型精练】1.给出下列说法:①在一个集合中可以找到两个相同的元素;②好听的歌能组成一个集合;③高一(1)班所有姓氏能构成集合;④把1,2,3三个数排列,共有6种情况,因此由这三个数组成的集合有6个.其中正确的个数为()A.0B.1C.2D.32.下列各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A.充分接近的实数的全体B.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C.小于20的所有自然数D.未来世界的高科技产品【题型二用列举法表示集合】例3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11以内非负偶数的集合;(2)方程(+1)(2−4)=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一次函数=2与=+1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题型精练】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给定的集合:(1)大于1且小于6的整数组成的集合A;(2)方程2−9=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B;(3)一次函数=+2与=−2+5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C.2.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1)不大于10的非负偶数组成的集合A;(2)小于8的质数组成的集合B;(3)方程22−−3=0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C;(4)一次函数=+3与=−2+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D.【题型三用描述法表示集合】必备技巧利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的关注点(1)写清楚该集合代表元素的符号.(2)所有描述的内容都要写在花括号内.(3)在通常情况下,集合中竖线左侧元素的所属范围为实数集时可以省略不写.例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1)方程组2314,328x y x y -=⎧⎨+=⎩的解集;(2)方程2210x x -+=的实数根组成的集合;(3)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4)二次函数2210y x x =+-的图象上所有的点组成的集合;(5)二次函数2210y x x =+-的图象上所有点的纵坐标组成的集合.【题型精练】1.用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1)不等式3+2>5的解集;(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二象限的点组成的集合;(3)二次函数=2−2+3图象上的点组成的集合.(4)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第四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5)集合1,12,13,14(6)所有被3整除的整数组成的集合;(7)方程2++1=0的所有实数解组成的集合.2.试说明下列集合各表示什么?1|A y yx ⎧⎫==⎨⎬⎩⎭;{|B x y ==;()1,|C x y y x ⎧⎫==⎨⎬⎩⎭(),|13y D x y x ⎧⎫==⎨⎬-⎩⎭;{}0,1E x y ===;{}1,1F x y x y =+=-=-.【题型四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必备技巧判断元素和集合关系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集合中的元素是直接给出的.(2)推理法:对于某些不便直接表示的集合,只要判断该元素是否满足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特征即可.例5用符号“∈”或“∉”填空:(1)0______∅;(2)2-_______2{|5}x x <;(3)(2,3)_______{(,)|23}x y x y +=;(4)2017_______{|41,}x x n n =-∈Z .例6(吉林长春市期中)已知集合M=6*,5a N a ⎧∈⎨-⎩且}a Z ∈,则M 等于()A .{2,3}B .{1,2,3,4}C .{1,2,3,6}D .{1-,2,3,4}【题型精练】1.(多选)(浙江高一期末)若集合{}22|,,A x x m n m n ==+∈Z ,则()A .1A∈B .2A∈C .3A∈D .4A∈2.已知集合{},M m m a a b Q ==+∈,则下列四个元素中属于M 的元素的个数是()①1+;;A .4B .3C .2D .1【题型五确定集合中的元素】必备技巧确定集合中的元素(1)充分理解集合的描述法,(2)注意检验元素互异性.例7(1)(山东济南高一期末)已知集合(){},2,,A x y x y x y N =+≤∈,则A 中元素的个数为()A .1B .5C .6D .无数个(2)集合*12|x N Z x ⎧⎫∈∈⎨⎬⎩⎭中含有的元素个数为()A .4B .6C .8D .12例8(1)(江苏苏州市期中)设集合{123}{45}}A C x B y x A y B ===+∈∈,,,,,,,则C 中元素的个数为()A .3B .4C .5D .6(2)(江苏南通市月考)已知集合(){},2,,A x y x y x Z y Z =+≤∈∈,则A 中元素的个数为()A .9B .10C .12D .13(3)(黑龙江大庆市期中)由实数2,,|,x x x -所组成的集合,最多可含有()个元素A .2B .3C .4D .51.若集合()(){}326A x N x x =∈--<,则A 中的元素个数为()A .3B .4C .5D .62.若集合{}0123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A .4B .6C .7D .103.(青海高一月考)已知集合{1,2,3,4,5}A ={},(,),,B x y x A y A x y A =∈∈-∈,则B 中所含元素的个数为()A .3B .6C .8D .10【题型六元素特性中的求参问题】必备技巧利用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求参数的策略及注意点(1)策略:根据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可以解出参数的所有可能值,再根据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对求得的参数值进行检验.(2)注意点:利用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解题时,要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应用.例9(上海市进才中学高一期末)已知集合22{2,(1),33}Aa a a =+++,且1A∈,则实数a 的值为________.例10(山东济南月考)已知集合{}2210,A x ax x a R =++=∈.(1)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a 的值;(2)若A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3)若A 中至多有一个元素,求a 的取值范围.1.(吴起高级中学高一月考)若{}22111a a ∈++,,,则a =()A .2B .1或-1C .1D .-12.已知{}222,(1),33A a a a a =++++,若1A∈,则实数a 构成的集合B 的元素个数是()A .0B .1C .2D .33.(云南丽江市期末)若集合2{|210}A x kx x =++=中有且仅有一个元素,则k 的值为___________.。
高中数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集合的概念集合中的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和无序性.(2)常用数集及其记法N表示自然数集,N*或N+表示正整数集,Z表示整数集,Q表示有理数集,R表示实数集. (3)集合与元素间的关系(4)集合的表示法①自然语言法:用文字叙述的形式来描述集合.②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表示集合.③描述法:{x|x具有的性质},其中x为集合的代表元素.④图示法:用数轴或韦恩图来表示集合.(5)集合的分类①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②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③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 【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6)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1.1.3】集合的基本运算(8)交集、并集、补集【补充知识】含绝对值的不等式与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函数及其表示【1.2.1】函数的概念(1)函数的概念①设A、B是两个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对于集合A中任何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这样的对应(包括集合A,B以及A到B的对应法则f)叫做集合A到B的一个函数,记作f:A→B.②函数的三要素: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③只有定义域相同,且对应法则也相同的两个函数才是同一函数.(2)区间的概念及表示法(3)求函数的定义域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①f(x)是整式时,定义域是全体实数.②f(x)是分式函数时,定义域是使分母不为零的一切实数.③f(x)是偶次根式时,定义域是使被开方式为非负值时的实数的集合④对数函数的真数大于零,当对数或指数函数的底数中含变量时,底数须大于零且不等于1.⑥零(负)指数幂的底数不能为零.⑦若f(x)是由有限个基本初等函数的四则运算而合成的函数时,则其定义域一般是各基本初等函数的定义域的交集.⑧对于求复合函数定义域问题,一般步骤是:若已知f(x)的定义域为[a,b],其复合函数f[g(x)]的定义域应由不等式a≤g(x)≤b解出.⑨对于含字母参数的函数,求其定义域,根据问题具体情况需对字母参数进行分类讨论.⑩由实际问题确定的函数,其定义域除使函数有意义外,还要符合问题的实际意义.(4)求函数的值域或最值求函数最值的常用方法和求函数值域的方法基本上是相同的.事实上,如果在函数的值域中存在一个最小(大)数,这个数就是函数的最小(大)值.因此求函数的最值与值域,其实质是相同的,只是提问的角度不同.求函数值域与最值的常用方法:①观察法:对于比较简单的函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直接得到值域或最值.②配方法:将函数解析式化成含有自变量的平方式与常数的和,然后根据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④不等式法:利用基本不等式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三角代换可将代数函数的最值问题转化为三角函数的最值问题.⑥反函数法:利用函数和它的反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的互逆关系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⑦数形结合法:利用函数图象或几何方法确定函数的值域或最值.⑧函数的单调性法.【1.2.2】函数的表示法(5)函数的表示方法表示函数的方法,常用的有解析法、列表法、图象法三种.解析法:就是用数学表达式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图象法:就是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6)映射的概念〖1.3〗函数的基本性质【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1)函数的单调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增函数的和是增函数,两个减函数的和是减函数,增函数减去一个减函数为增函数,减函数减去一个增函数为减函数.【1.3.2】奇偶性(4)函数的奇偶性①定义及判定方法②若函数f(x)为奇函数,且在x=0处有定义,则f(0)=0.③奇函数在y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同,偶函数在y 轴两侧相对称的区间增减性相反.④在公共定义域内,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和(或差)仍是偶函数(或奇函数),两个偶函数(或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偶函数,一个偶函数与一个奇函数的积(或商)是奇函数.〖补充知识〗函数的图象(1)作图利用描点法作图:①确定函数的定义域;②化解函数解析式;③讨论函数的性质(奇偶性、单调性);④画出函数的图象.利用基本函数图象的变换作图:要准确记忆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三角函数等各种基本初等函数的图象.①平移变换②伸缩变换③对称变换(2)识图对于给定函数的图象,要能从图象的左右、上下分别范围、变化趋势、对称性等方面研究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注意图象与函数解析式中参数的关系.(3)用图函数图象形象地显示了函数的性质,为研究数量关系问题提供了“形”的直观性,它是探求解题途径,获得问题结果的重要工具.要重视数形结合解题的思想方法.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Ⅰ)〖2.1〗指数函数【2.1.1】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1)根式的概念【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4)指数函数〖2.2〗对数函数【2.2.1】对数与对数运算(1)对数的定义【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5)对数函数〖2.3〗幂函数(1)幂函数的定义一般地,函数y=xa叫做幂函数,其中x为自变量,a是常数.(2)幂函数的图象(3)幂函数的性质①图象分布:幂函数图象分布在第一、二、三象限,第四象限无图象.幂函数是偶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二象限(图象关于轴对称);是奇函数时,图象分布在第一、三象限(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是非奇非偶函数时,图象只分布在第一象②过定点:所有的幂函数在(0,+∞)都有定义,并且图象都通过点(1,1)③单调性: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过原点,并且在[0, +∞)上为增函数.如果a<0,则幂函数的图象在[0, +∞)上为减函数,在第一象限内,图象无限接近x轴与y轴.〖补充知识〗二次函数(1)二次函数解析式的三种形式(2)求二次函数解析式的方法①已知三个点坐标时,宜用一般式.②已知抛物线的顶点坐标或与对称轴有关或与最大(小)值有关时,常使用顶点式.③若已知抛物线与X轴有两个交点,且横线坐标已知时,选用两根式求f(x)更方便.(3)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分布是二次函数中的重要内容,这部分知识在初中代数中虽有所涉及,但尚不够系统和完整,且解决的方法偏重于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和根与系数关系定理(韦达定理)的运用,下面结合二次函数图象的性质,系统地来分析一元二次方程实根的分布.⑥k1<x1<k2≤p1<x2<p2 此结论可直接由⑤推出.第三章函数的应用一、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1.1集合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一、集合的含义集合是一定范围的,确定的,可以区别的事物,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就叫做集合,简称集,其中各事物叫做集合的元素或简称元,是具有某种特定性质的事物的总体.关键词:确定的、总体【特征】确定性、无序性、互异性、【表示方法】列举法、描述法、图示法.二、元素与集合关系得判断【知识点的认识】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称为集合,简称集.元素一般用小写字母a,b,c表示,集合一般用大写字母 A,B,C表示,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属于与不属于关系,符号表示如:a∈A或a∉A.【命题方向】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命题方向有二,一是验证元素是否是集合的元素;二是知元素是集合的元素,根据集合的属性求出相关的参数.【解题方法点拨】如题型一:已知A是偶数集,试判断a=2b2+4b,b∈N是否是集合的元素?方法点拨:因为偶数都可以写成整数2倍的形式,故解决本题的方法就是看元素a能否变成数的2倍的形式.三、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知识点的认识】集合中元素具有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三大特征.(1)确定性:集合中的元素是确定的,即任何一个对象都说明它是或者不是某个集合的元素,两种情况必居其一且仅居其一,不会模棱两可,例如“著名科学家”,“与2接近的数”等都不能组成一个集合.(2)互异性:一个给定的集合中,元素互不相同,就是在同一集合中不能出现相同的元素.例如不能写成{1,1,2},应写成{1,2}.(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不分先后,没有如何顺序.例如{1,2,3}与{3,2,1}是相同的集合,也是相等的两个集合.【解题方法点拨】解答判断型题目,注意元素必须满足三个特性;一般利用分类讨论逐一研究,转化为函数与方程的思想,解答问题,结果需要回代验证,元素不许重复.【命题方向】本部分内容属于了解性内容,但是近几年高考中基本考查选择题或填空题,试题多以集合相等,含参数的集合的讨论为主.四、集合的分类【知识点的认识】集合的分类主要依集合中元素个数的多少来划分,有限集和无限集两种.有限集元素个数是确定的,元素个数有限个,可以利用列举法或描述法表示;无限集元素个数是无限的,只能利用描述法表示.【解题方法点拨】从集合的元素个数直接判断.【命题方向】这一考点,是了解内容,会考多以选择题判断为主,高考多与集合之间的关系联合命题.五、集合的表示法【知识点的认识】1.列举法:常用于表示有限集合,把集合中的所有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列举法.{1,2,3,…},注意元素之间用逗号分开.2.描述法:常用于表示无限集合,把集合中元素的公共属性用文字,符号或式子等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叫做描述法.即:{x|P}(x 为该集合的元素的一般形式,P为这个集合的元素的共同属性)如:小于π的正实数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0<x<π}3.图示法(Venn图):为了形象表示集合,我们常常画一条封闭的曲线(或者说圆圈),用它的内部表示一个集合.4.自然语言(不常用).【解题方法点拨】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例如方程的解,不等式的解法等等),初步利用数形结合思想解答问题,例如数轴的应用,Venn图的应用,通过转化思想解答.注意解题过程中注意元素的属性的不同,例如:{x|2x-1>0}表示实数x的范围;{(x,y)|y-2x=0}表示方程的解或点的坐标.【命题方向】本考点是考试命题常考内容,多在选择题,填空题值出现,可以与集合的基本关系,不等式,简易逻辑,立体几何,线性规划,概率等知识相结合.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一、子集与真子集【知识点的认识】子集定义: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如果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我们就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为集合B的子集(subset).记作:A⊆B(或B⊇A).而真子集是对于子集来说的.真子集定义:如果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元素x不属于集合A,我们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也就是说如果集合A的所有元素同时都是集合 B 的元素,则称 A 是 B 的子集,若 B 中有一个元素,而A 中没有,且A 是 B 的子集,则称 A 是 B 的真子集,注①空集是所有集合的子集②所有集合都是其本身的子集③空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例如:所有亚洲国家的集合是地球上所有国家的集合的真子集.所有的自然数的集合是所有整数的集合的真子集.{1,3}⊂{1,2,3,4}{1,2,3,4}⊆{1,2,3,4}真子集和子集的区别子集就是一个集合中的全部元素是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有可能与另一个集合相等;真子集就是一个集合中的元素全部是另一个集合中的元素,但不存在相等;注意集合的元素是要用大括号括起来的“{}”,如{1,2},{a,b,g};另外,{1,2}的子集有:空集,{1},{2},{1,2}.真子集有:空集,{1},{2}.一般来说,真子集是在所有子集中去掉空集和它本身,所以对于含有n个(n不等于0)元素的集合而言,它的子集就有2n个;真子集就有2n-2.但空集属特殊情况,它只有一个子集,没有真子集.【解题方法点拨】注意真子集和子集的区别,不可混为一谈,A⊆B,并且A⊆B 时,有A=B,但是A⊂B,并且B⊂A,是不能同时成立的;子集个数的求法,空集与自身是不可忽视的.【命题方向】本考点要求理解,高考会考中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曾经考查子集个数问题,常常与集合的运算,概率,函数的基本性质结合命题.二、集合的包含关系及其应用【知识点的认识】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那么集合A 叫做集合B的子集;A⊆B;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并且B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那么集合A叫做集合B的真子集,即A⊂B;如果集合A的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反过来,集合B的每一个元素也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我们就说集合A等于集合B,即A=B.【解题方法点拨】1.按照子集包含元素个数从少到多排列.2.注意观察两个集合的公共元素,以及各自的特殊元素.3.可以利用集合的特征性质来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4.有时借助数轴,平面直角坐标系,韦恩图等数形结合等方法.【命题方向】通常命题的方式是小题,直接求解或判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集合的关系,可以与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的解集,子集的个数,简易逻辑等知识相结合命题.三、集合的相等【知识点的认识】(1)若集合A与集合B的元素相同,则称集合A等于集合B.(2)对集合A和集合B,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同时集合B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A的元素,那么集合A等于集合B,记作A=B.就是如果A⊆B,同时B⊆A,那么就说这两个集合相等,记作 A=B.(3)对于两个有限数集A=B,则这两个有限数集 A、B中的元素全部相同,由此可推出如下性质:①两个集合的元素个数相等;②两个集合的元素之和相等;③两个集合的元素之积相等.由此知,以上叙述实质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式不同而已.上述概念是判断或证明两个集合相等的依据.【解题方法点拨】集合A 与集合B相等,是指A 的每一个元素都在B 中,而且B中的每一个元素都在A中.解题时往往只解答一个问题,忽视另一个问题;解题后注意集合满足元素的互异性.【命题方向】通常是判断两个集合是不是同一个集合;利用相等集合求出变量的值;与集合的运算相联系,也可能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联系命题,多以小题选择题与填空题的形式出现,有时出现在大题的一小问.四、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最值【知识点的认识】【命题方向】【解题方法点拨】求集合中元素个数的最大(小)值问题的方法通常有:类分法、构造法、反证法、一般问题特殊化、特殊问题一般化等.需要注意的是,有时一道题需要综合运用几种方法才能解决.五、空集的定义、性质及运算【知识点的认识】空集的定义: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记作∅.空集的性质:空集是一切集合的子集.空集不是没有;它是内部没有元素的集合,而集合是存在的.这通常是初学者的一个难理解点.将集合想象成一个装有其元素的袋子的想法或许会有帮助;袋子可能是空的,但袋子本身确实是存在的.例如:{x|x2+1=0,x∈R}=∅.虽然有x的表达式,但方程中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实数x使得方程成立,所以方程的解集是空集.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解题方法点拨】解答与空集有关的问题,例如集合A∩B=B⇔B⊆A,实际上包含3种情况:①B=∅;②B⊂A且B≠∅;③B=A;往往遗漏B是∅的情形,所以老师们在讲解这一部分内容或题目时,总是说“空集优先的原则”,就是首先考虑空集.【命题方向】一般情况下,多与集合的基本运算联合命题,是学生容易疏忽、出错的地方,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细心程度,难度不大,可以在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中出现.1.1.3集合的基本运算一、并集及其运算【知识点的认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的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并集,记作A ∪B.符号语言:A∪B={x|x∈A或x∈B}.图形语言:.A∪B实际理解为:①x仅是A中元素;②x仅是B中的元素;③x是A且是B中的元素.运算形状:①A∪B=B∪A.②A∪∅=A.③A∪A=A.④A∪B⊇A,A∪B⊇B.⑤A∪B=B⇔A⊆B.⑥A∪B=∅,两个集合都是空集.⑦A∪(CUA)=U.⑧CU(A∪B)=(CUA)∩(CUB).【解题方法点拨】解答并集问题,需要注意并集中:“或”与“所有”的理解.不能把“或”与“且”混用;注意并集中元素的互异性.不能重复.【命题方向】掌握并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并集,命题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也可以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联合命题.二、交集及其运算【知识点的认识】由所有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交集,记作A∩B.符号语言:A∩B={x|x∈A,且x∈B}.图形语言:.A∩B实际理解为:x是A且是B中的相同的所有元素.当两个集合没有公共元素时,两个集合的交集是空集,而不能说两个集合没有交集.运算形状:①A∩B=B∩A.②A∩∅=∅.③A∩A=A.④A∩B⊆A,A∩B⊆B.⑤A∩B=A⇔A⊆B.⑥A∩B=∅,两个集合没有相同元素.⑦A∩(CUA)=∅.⑧CU(A∩B)=(CUA)∪(CUB).【解题方法点拨】解答交集问题,需要注意交集中:“且”与“所有”的理解.不能把“或”与“且”混用;求交集的方法是:①有限集找相同;②无限集用数轴、韦恩图.【命题方向】掌握交集的表示法,会求两个集合的交集.命题通常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也可以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的单调性等联合命题.三、补集及其运算【知识点的认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通常把给定的集合作为全集).对于一个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简称为集合A的补集,记作CUA,即CUA={x|x∈U,且x∉A}.其图形表示如图所示的Venn图..【解题方法点拨】常用数轴以及韦恩图帮助分析解答,补集常用于对立事件,否命题,反证法.【命题方向】通常情况下以小题出现,高考中直接求解补集的选择题,有时出现在简易逻辑中,也可以与函数的定义域、值域,不等式的解集相结合命题,也可以在恒成立中出现.四、全集及其运算【知识点的认识】一般地,如果一个集合含有我们所研究问题中所涉及的所有元素,那么就称这个集合为全集,通常记作U.(通常把给定的集合作为全集).全集是相对概念,元素个数可以是有限的,也可以是无限的.例如{1,2};R;Q 等等.【解题方法点拨】注意审题,可以借助数轴韦恩图解答.【命题方向】本考点属于理解,常出现的类型有直接求出全集,利用全集求解子集的个数,集合在参数的范围等问题,难度属于容易题.五、交、并、补集的混合运算【知识点的认识】集合交换律A∩B=B∩A,A∪B=B∪A.集合结合律(A∩B)∩C=A∩(B∩C),(A∪B)∪C=A∪(B∪C).集合分配律A∩(B∪C)=(A∩B)∪(A∩C),A∪(B∩C)=(A∪B)∩(A ∪C).集合的摩根律 Cu(A∩B)=CuA∪CuB,Cu(A∪B)=CuA∩CuB.集合吸收律A∪(A∩B)=A,A∩(A∪B)=A.集合求补律A∪CuA=U,A∩CuA=Φ.【解题方法点拨】直接利用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定义或运算性质,借助数轴或韦恩图直接解答.【命题方向】理解交集、并集、补集的混合运算,每年高考一般都是单独命题,一道选择题或填空题,属于基础题.六、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知识点的认识】用平面上一条封闭曲线的内部来代表集合,这个图形就叫做Venn图(韦恩图).集合中图形语言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将集合问题图形化,利用Venn图的直观性,可以深刻理解集合的有关概念、运算公式,而且有助于显示集合间的关系.运算公式:card(A∪B)=card(A)+card(B)-card(A∩B)的推广形式:card(A∪B∪C)=card(A)+card(B)+card(C)-card(A∩B)-card(B∩C)-card(A∩C)+card(A∩B∩C),或利用Venn图解决.公式不易记住,用Venn图来解决比较简洁、直观、明了.【解题方法点拨】在解题时,弄清元素与集合的隶属关系以及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结合题目应很好地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利用直观图示帮助我们理解抽象概念.Venn图解题,就必须能正确理解题目中的集合之间的运算及关系并用图形准确表示出来.【命题方向】一般情况涉及Venn图的交集、并集、补集的简单运算,也可以与信息迁移,应用性开放问题.也可以联系实际命题.。
必修 1 第一章集合与函数基础知识点整理第 1 讲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知识要点:1. 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作集合(set ),其元素具有三个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 无序性.2. 集合的表示方法有两种:列举法,即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 }” 括起来,基本形式为{a 1,a 2,a 3,,a n },适用于有限集或元素间存在规律的无限集. 描述法,即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来表示,基本形式为{x A |P (x )},既要关注代表元素 x ,也要把 握其属性P (x ) ,适用于无限集.3. 通常用大写拉丁字母 A ,B ,C ,表示集合. 要记住一些常见数集的表示,如自然数集N , 正整数集N *或N +,整数集 Z ,有理数集 Q ,实数集R .4. 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是属于(belong to )与不属于(not belong to ),分别用符号 、 表示,例如3N ,-2N . ¤例题精讲:【例 1】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由方程x (x 2 -2x -3)=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2)大于 2且小于 7的整数. 解:(1)用描述法表示为:{x R |x (x 2 -2x -3)=0}; 用列举法表示为{0,-1,3}.(2)用描述法表示为:{x Z |2 x 7}; 用列举法表示为{3,4,5,6}.【例 2】用适当的符号填空:已知 A ={x |x =3k + 2,k Z }, B ={x | x = 6m -1,m Z },则有:17 A ; - 5 A ; 17 B . 解:由3k +2=17,解得k =5Z ,所以17A ;7 由3k +2=-5,解得k =7Z ,所以-5A ; 3 由6m -1=17,解得m =3Z ,所以17B . 【例3】试选择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教材P 6 练习题2, P 13 A 组题4) (1)一次函数y = x + 3与y = -2x + 6的图象的交点组成的集合;(2)二次函数 y =x 2 - 4的函数值组成的集合;(3)反比例函数 y = 2 的自变量的值组成的集合. x2){y |y =x 2 -4}={y | y -4}. 2(3){x |y = 2}={x |x 0}.x点评:以上代表元素,分别是点、函数值、自变量. 在解题中不能把点的坐标混淆为{1,4} , 也注意对比(2)与(3)中的两个集合,自变量的范围和函数值的范围,有着本质上不同, 分析时一定要细心.*【例4】已知集合A = {a | x +a =1有唯一实数解},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 A . 解:化方程 x +a =1为:x 2 - x - (a + 2) = 0 .应分以下三种情况:x 2 - 2 ⑴方程有等根且不是2:由 △=0,得a = - 9 ,此时的解为x = 1 ,合.42 ⑵方程有一解为 2 ,而另一解不是- 2 :将 x = 2 代入得 a =- 2 ,此时另一解 x =1-2, 合.}={(1,4)}.解:(1){(x , y )|y =x +3y = -2x + 6⑶方程有一解为- 2 ,而另一解不是 2 :将x=- 2 代入得a= 2 ,此时另一解为x=2+1,合.综上可知,A={-9,- 2, 2}.点评:运用分类讨论思想方法,研究出根的情况,从而列举法表示. 注意分式方程易造成增根的现象.第 2 讲§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知识要点:1.一般地,对于两个集合A、B ,如果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中的元素,则说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其中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 B(或B A),读作“A含于B”(或“B包含A”).2.如果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A B),且集合B 是集合A的子集(B A),即集合A 与集合B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集合A与集合B相等,记作A=B.3.如果集合A B,但存在元素x B,且x A,则称集合A 是集合B 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记作A B(或B A).4.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作空集(empty set),记作,并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5.性质:A A;若A B,B C,则A C;若A I B= A,则A B;若A U B= A,则B A.¤例题精讲:【例1】用适当的符号填空:(1){菱形}{平行四边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2){x R|x2+2=0};0 {0};{0};N {0}.解:(1),;(2)=,∈,,.【例2】设集合A = {x | x = n ,n Z}, B = {x | x = n + 1 ,n Z},则下列图形能表示A与B关系的 A B B A A B A B是().A .B .C. D .解:简单列举两个集合的一些元素,A = {, - 3-1,-1,0,1,1,3,},B ={,-3,-1,1,3,},易知B A,故答案选A.另解:由B ={x | x = 2n +1 , n Z},易知B A,故答案选A.【例3】若集合M =x|x2+x-6=0,N=x|ax-1=0,且N M,求实数a的值. 解:由x2+x-6=0x=2或-3,因此,M = 2, -3.(i)若a=0时,得N=,此时,N M;(ii)若a0 时,得N = {}. 若N M,满足= 2或= -3,解得a= 或a= - .a aa 23 故所求实数a的值为0或1或-1.23 点评:在考察“ A B”这一关系时,不要忘记“ ” ,因为A=时存在A B. 从而需要分情况讨论. 题中讨论的主线是依据待定的元素进行.【例4】已知集合A={a,a+b,a+2b},B={a,ax,ax2}. 若A=B,求实数x的值.解:若a+ax2-2ax=0, 所以a(x-1)2=0,即a=0 或x=1.a +2b =ax2 当a=0 时,集合B中的元素均为0 ,故舍去;当x=1 时,集合B2中的元素均相同,故舍去.若a +b =ax 2ax2-ax-a=0.a +2b =ax因为a≠0,所以2x2-x-1=0, 即(x-1)(2x+1)=0. 又x≠1,所以只有x =-1.经检验,此时A=B成立. 综上所述x=-1.2 点评:抓住集合相等的定义,分情况进行讨论. 融入方程组思想,结合元素的互异性确定集合.第 3 讲§1.1.3 集合的基本运算(一)¤知识要点:集合的基本运算有三种,即交、并、补,学习时先理解概念,并掌握符号等,再结合解题的训练,而达到掌握的层次. 下面以表格的形式归纳三种基本运算如下.并集交集补集概念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set )由属于集合A且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交集(intersection set)对于集合A,由全集U中不属于集合A的所有元素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complementary set)记号A U B (读作“A并B”)A I B (读作“A交B”)ðU A (读作“A的补集”)符号A U B={x|x A,或x B}A I B ={x|x A,且x B}ðA ={x|x U,且x A}图形表示U A¤例题精讲:【例1解:在数轴上表示出集合A、B,如右图所示:BA I B={x|3x5},A A BC (A U B)={x| x-1,或x9}-1 3 5 9 x4【例2】设A ={x Z | | x | 6}, B =1, 2,3, C =3,4,5,6,求: (1)A I(B I C ); (2)A Ið(B U C ).解:Q A =-6,-5,-4,-3,-2,-1,0,1,2,3,4,5,6.(1)又Q B I C =3,∴ A I ( B I C ) = 3; (2)又Q B U C =1,2,3,4,5,6,∴ A I C (B U C )=-6,-5,-4,-3,-2,-1,0.例3】已知集合A = {x | - 2 x 4} , B = {x | x m } ,且A I B = A ,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解:由A I B = A ,可得A B . 在数轴上表示集合A 与集合 B ,如右图所示: B A由图形可知, m 4. 4-2m x 4 m x点评:研究不等式所表示的集合问题,常常由集合之 间的关系,得到各端点之间的关系,特别要注意是否含端点的问题.【例4】已知全集U ={x |x 10,且x N *},A ={2,4,5,8},B ={1,3,5,8},求C (A U B ),C (A I B ), (C U A )I (C U B ), (C U A ) U (C U B ) ,并比较它们的关系. 解:由A U B ={1,2,3,4,5,8},则C U (A U B )={6,7,9}. 由A I B ={5,8},则C U (A I B )={1,2,3,4,6,7,9} 由C U A ={1,3,6,7,9},C U B ={2,4,6,7,9}, 则(C U A )I (C U B )={6,7,9}, (C U A )U(C U B )={1,2,3,4,6,7,9}. 由计算结果可以知道,(C U A )U(C U B ) =C U (A I B ),(C U A )I(C U B ) =C U (A U B ). 另解:作出 Venn 图,如右图所示,由图形可以直接观察出来结果. 点评:可用 Venn 图研究(CA )U(CB ) =C (A I B ) 与(C A )I(C B ) =C (A U B ) ,在理解的 基础记住此结论,有助于今后迅速解决一些集合问题.¤知识要点:Venn 图理解和掌握各区域的集合运算表示,解决一类可用列举法表示的集合运算. 通过图 形,我们还可以发现一些集合性质: C U (A I B ) = (C U A ) U (C U B ) , C U (A U B ) = (C U A ) I (C U B ) .2. 集合元素个数公式:n (A U B ) =n (A )+n (B )-n (A I B ).3. 在研究集合问题时,常常用到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等. 也常由新的定义考查 创新思维.¤例题精讲:【例 1】设集合A =-4,2a -1,a 2,B =9,a -5,1-a,若A I B =9,求实数a 的值. 解:由于A =-4,2a -1,a 2,B =9,a -5,1-a ,且A I B =9 ,则有:当2a -1=9时, 解得a =5,此时A ={-4, 9, 25},B ={9, 0, -4},不合题意,故舍去; 当 a 2=9 时,解得 a =3或-3 .a =3时, A ={-4,5,9}, B ={9,-2,-2},不合题意,故舍去; a =-3,A ={-4, -7, 9},B ={9, -8, 4} ,合题意. 所以, a =-3.【例2】设集合A ={x |(x -3)(x -a )=0,a R },B ={x |(x -4)(x -1)=0},求A U B , A I B .(教 材 P 14 B 组题 2 ) 解:B ={1,4}.当a =3时,A ={3},则A U B ={1,3,4},A I B =; 当a = 1时, A = {1,3} ,则A U B = {1,3,4}, A I B ={1}; 当a = 4时, A = {3, 4} ,则A U B = {1,3,4}, A I B ={4}; 当a 3且a 1且a 4时,A ={3,a },则A U B ={1,3,4,a },A I B =. 点评:集合 A 含有参数 a ,需要对参数 a 进行分情况讨论. 罗列参数 a 的各种情况时, 需依据集合的性质和影响运算结果的可能而进行分析,不多不少是分类的原则.【例3】设集合A ={x|x2+4x=0},B ={x|x2+2(a+1)x+a2-1=0,a R},若A I B=B,求实数a的值.解:先化简集合A={-4,0}. 由A I B=B,则B A,可知集合B可为,或为{0},或{-4},或{-4,0}.(i)若B=,则=4(a+1)2-4(a2-1)0,解得a<-1;(ii)若0 B,代入得a2-1=0a=1或a=-1,当a =1 时,B=A,符合题意;当a = -1时,B={0} A,也符合题意.(iii)若-4B,代入得a2-8a + 7 = 0 a=7或a=1,当a =1时,已经讨论,符合题意;当a=7时,B={-12,-4},不符合题意.综上可得,a=1或a≤-1.点评:此题考查分类讨论的思想,以及集合间的关系的应用. 通过深刻理解集合表示法的转换,及集合之间的关系,可以把相关问题化归为解方程的问题,这是数学中的化归思想,是重要数学思想方法.解该题时,特别容易出现的错误是遗漏了A=B和B=的情形,从而造成错误.这需要在解题过程中要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问题.【例4】对集合A与B,若定义A-B={x|x A,且x B},当集合A={x|x8,x N*},集合B = {x | x(x - 2)(x - 5)(x - 6) = 0}时,有A - B = . (由教材P12 补集定义“集合A相对于全集U的补集为C U A={x| x U,且x A}”而拓展)解:根据题意可知,A={1,2,3,4,5,6,7,8},B={0,2,5,6} 由定义A-B={x| x A,且x B},则A-B={1,3,4,7,8}.点评:运用新定义解题是学习能力的发展,也是一种创新思维的训练,关键是理解定义的实质性内涵,这里新定义的含义是从A中排除B的元素. 如果再给定全集U,则A-B也相当于A I (C U B).¤知识要点:1.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y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 的一个函数(function),记作y = f(x),x A.其中,x叫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作定义域(domain),与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 f (x) | x A}叫值域(range).2.设a、b是两个实数,且a<b,则:{x|a≤x≤b}=[a,b] 叫闭区间;{x|a<x<b}=(a,b) 叫开区间;6{x |a ≤x <b }=[a ,b ) , {x |a <x ≤b }=(a ,b ],都叫半开半闭区间. 符号:“∞”读“无穷大”;“-∞”读“负无穷大”;“+∞”读“正无穷大”. 则{x | x a } = (a , +) , {x | x a }=[a ,+),{x | x b }=(-,b ),{x |x b }=(-,b ],R =(-,+).3. 决定函数的三个要素是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 当且仅当函数定义域、对应法则分 别相同时,函数才是同一函数.¤例题精讲:(2)由,解得 x 3且 x 9,3x -1-2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3,9)U(9,+).【例 2】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与值域:(1) y = 3x + 25- 4x解:(1)要使函数有意义,则5-4x 0,解得x 5.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是{x | x 5}.3x + 2 1 12 x + 8 1 3(4 x - 5) + 23 3 23 3 3 3 y = = = =- + - +0=- ,所以值域为{y | y - }.5- 4x 4 5-4x 4 5- 4x 4 5- 4x444(2) y = -x 2+ x + 2 = -(x - 1)2+ 9. 所以原函数的定义域是 R ,值域是(-,9]. 24 4【例3】已知函数 f (1-x )=x . 求:(1) f (2)的值; (2) f (x )的表达式1 + x解:( 1)由1-x =2,解得x =-1,所以 f (2)=-1.1 + x3 32)设1+x =t ,解得x =1+t ,所以 f (t )=1+t ,即 f (x )=1+x. 点评:此题解法中突出了换元法的思想. 这类问题的函数式没有直接给出,称为抽象函 数的研究,常常需要结合换元法、特值代入、方程思想等.2【例 4】已知函数 f (x )=x ,x R .1 + x 21)求 f (x )+ f (1)的值;(2)计算:x(2)原式= f (1)+(f (2)+ f (12))+(f (3)+ f (13))+(f (4)+ f (14))=12+3=72 点评:对规律的发现,能使我们实施巧算. 正确探索出前一问的结论,是解答后一问的 关键.¤知识要点:简明,给自变量可求函数值);图象法(用图象表示两个变量的对应关系,优点:直观形象, 反应变化趋势);列表法(列出表格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优点:不需计算就可看 出函数值).例 1 】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 ( 1 ) y =x +12-1;(2) x -3 y = 3 x -1-2.解:( 1)由 x +2 -10,解得x -1且x -3, 所以原函数定义域为(-,-3)U(-3,-1)U(-1,+).解:( 1)由 f (x )+ f (1)=x 2x 2x2 1 + x 21 + x 21+x2+= 1 + x 1 + x 1 + x=1.2) y = - x + x + 2.f (1)+ f (2)+ f (3)+ f (4)+2.分段函数的表示法与意义(一个函数,不同范围的x,对应法则不同).3.一般地,设A、B是两个非空的集合,如果按某一个确定的对应法则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x,在集合B 中都有唯一确定的元素y与之对应,那么就称对应f : A→ B 为从集合A 到集合B的一个映射(mapping).记作“ f : A→ B”.判别一个对应是否映射的关键:A中任意,B中唯一;对应法则f. ¤例题精讲:【例1】如图,有一块边长为a的正方形铁皮,将其四个角各截去一个边长为x的小正方形,然后折成一个无盖的盒子,写出体积V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式是______________ ,这个函数的定义域为______ .解:盒子的高为x,长、宽为a-2x,所以体积为V=x(a-2 x)2. 又由a-2 x0 ,解得x a.2所以,体积V以x为自变量的函数式是V =x(a-2x)2,定义域为{x|0x a}.【例2】已知f(x)= x+2x+2 x(-,1),求f [f(0)]的值.x3+ x-3x(1,+)解:∵ 0(-,1),∴ f(0)= 3 2.又∵ 3 2 >1 ,∴ f(32)=(3 2)3+(3 2)-3=2+1=5,即f[f(0)]= 5.【例3】画出下列函数的图象:(1)y=|x-2|; (教材P26 练习题3)(2) y =| x-1|+|2x+4|.解:( 1)由绝对值的概念,有y =| x - 2 |= x - 2, x2.2 -x, x 2 所以,函数y=| x - 2 |的图象如右图所示.3x+3, x 1(2)y =|x-1|+|2x+4|=x+5, -2x 1,-3 x- 3, x -2所以,函数y=|x -1|+|2x+4|的图象如右图所示.点评:含有绝对值的函数式,可以采用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的方法,将函数式化为分段函数,然后根据定义域的分段情况,选择相应的解析式作出函数图象.【例4】函数f(x)=[x]的函数值表示不超过x的最大整数,例如[-3.5]=-4,[2.1]=2,当x(-2.5,3]时,写出f(x)的解析式,并作出函数的图象.-3, -2.5 x -2-2, -2 x -1-1, -1x0 解:f(x)=0, 0x 11, 1x 2函数图象如右:2, 2 x 33, x = 3点评:解题关键是理解符号m的概念,抓住分段函数的对应函数式.8域 I 内的某个区间 D 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 x 1 , x 2 ,当 x 1<x 2 时, 都有 f (x 1)<f (x 2),那么就说 f (x )在区间 D 上是增函数(increasing function ). 仿照增函数的定义可定义减函数.2. 如果函数 f (x )在某个区间 D 上是增函数或减函数,就 说 f (x )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区间 D 叫 f(x )的单调区间. 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是从左向右是上升的(如右图 1),减函数的图象 从左向右是下降的(如右图 2). 由此,可以直观观察函数图象上升与下降的变化趋势,得 到函数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3. 判断单调性的步骤:设x 1 、x 2 ∈给定区间,且 x 1<x 2;→计算 f (x 1 )-f (x 2 ) →判断符 号→下结论.¤例题精讲:【例1】试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函数 f (x )= 2x 在区间(0,1)上的单调性.x - 1解:任取x 1, x 2 ∈(0,1),且x 1 x 2 . 则 f (x 1)- f (x 2)= 2x 1 - 2x 2 = 2(x 2-x 1) .x - 1 x -1 (x -1)(x -1) 由于0x x 1,x -10,x -10,x -x0,故 f (x )-f (x )0,即 f (x ) f (x ).所以,函数 f (x )= 2 x 在(0,1)上是减函数.x -1【例2】求二次函数 f (x )=ax 2+bx +c (a 0)的单调区间及单调性. 解:设任意x ,x R ,且x x . 则f (x )- f (x )=(ax 2+bx +c )-(ax 2+bx +c )=a (x 2-x 2)+b (x -x ) =(x -x )[a (x +x )+b ]. 若 a 0 ,当x x -时,有x -x 0 , x +x - ,即a (x +x )+b 0 ,从而122 a12 12a12f (x 1)-f (x 2)0,即 f (x 1)f (x 2 ) ,所以 f (x )在(-,- b]上单调递增. 同理可得 f (x )在[- b ,+) 2a 2a上单调递减.【例 3】求下列函数的单调区间: (1)y =|x -1|+|2x +4|;(2)y =-x 2 +2|x |+3.3x +3, x1解:(1)y =|x -1|+|2x +4|=x +5, -2x 1,其图象如右. -3 x - 3, x -2由图可知,函数在[-2,+)上是增函数,在(-,-2]上是减函数.(2)y =-x2+2|x|+3=-x +2x +3, x 0,其图象如右.- x - 2x + 3, x 0由图可知,函数在(-,-1]、[0,1]上是增函数,在[-1,0]、[1,+) 上是减函数. 点评:函数式中含有绝对值,可以采用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的方法,将函数式化为分段函数. 第 2 小题也可以由偶函数的对称性,先作 y 轴右侧的图象,并把 y 轴右侧的图象对折 到左侧,得到 f (| x |) 的图象. 由图象研究单调性,关键在于正确作出函数图象.1.定义最大值:设函数y = f (x)的定义域为I,如果存在实数M满足:对于任意的x∈I,都有f (x) ≤M;存在x0∈I,使得f(x0) = M. 那么,称M是函数y = f (x)的最大值(Maximum Value). 仿照最大值定义,可以给出最小值(Minimum Value)的定义.2.配方法:研究二次函数y=ax2+bx+c (a0) 的最大(小)值,先配方成y=a(x+ b )2+4ac-b后,当a0时,函数取最小值为4ac-b;当a0时,函数取最大值2a4a4a4ac - b24a3.单调法:一些函数的单调性,比较容易观察出来,或者可以先证明出函数的单调性,再利用函数的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4.图象法:先作出其函数图象后,然后观察图象得到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 ¤例题精讲:【例1】求函数y= 6的最大值.x+x+1解:配方为y= 6,由(x+1)2+33,得068.y=1)2 +3 (x+2)+4 4 0(x+1)2 +38(x+24 24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为8.【例2】某商人如果将进货单价为8 元的商品按每件10 元售出时,每天可售出100 件. 现在他采用提高售出价,减少进货量的办法增加利润,已知这种商品每件提价1元,其销售量就要减少10 件,问他将售出价定为多少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得的利润最大?并求出最大利润.解:设他将售出价定为x元,则提高了(x-10)元,减少了10g(x-10)件,所赚得的利润为y = (x -8)g[100-10g(x -10)].即y=-10x2+280x-1600=-10(x-14)2+360. 当x=14时,y =360. 所以,他将售出价定为14元时,才能使每天所赚得的利润最大, 最大利润为360 元. 【例3】求函数y = 2x + x - 1的最小值.解:此函数的定义域为1, +) ,且函数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所以当x =1时,y min =2+ 1-1 = 2 ,函数的最小值为2.点评:形如y = ax + b cx+d的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可以用单调性法研究,也可以用换元法研究.【另解】令x-1=t,则t0 ,x=t2+1 ,所以y=2t2+t+2=2(t+1)2+15,在t0时是增函数,当t =0时,y =2,故48函数的最小值为2.【例4】求下列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53(1)y=3-2x-x , x[-2,2]; (2)y=|x+1|-|x-2|. 解:( 1)二次函数y =3-2x-x2的对称轴为x =-b,即x=-1.2a画出函数的图象,由图可知,当x=-1时,y max=4;当x = 23时,y min10所以函数y =3-2x -x 2, x [-5,3]的最大值为 4,最小值为- 9 . 3(x 2)(2) y =|x +1|-|x -2|=2x -1 (-1 x 2).-3 ( x -1)作出函数的图象,由图可知, y [-3,3]. 所以函数的最大值为 3, 最小值为-3. 点评:二次函数在闭区间上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常根据闭区间与对称轴的关系,结合图 象进行分析. 含绝对值的函数,常分零点讨论去绝对值,转化为分段函数进行研究. 分段函 数的图象注意分段作出.¤知识要点:1. 定义:一般地,对于函数 f (x )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 ,都有 f (- x ) = f (x ) ,那么函数 f (x )叫偶函数(even function ). 如果对于函数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 x ,都有 f (-x ) =-f (x ) ),那么 函数 f (x )叫奇函数(odd function ).2. 具有奇偶性的函数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中心对称,偶函 数图象关于 y 轴轴对称.3. 判别方法:先考察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再用比较法、计算和差、比商法等判 别 f (-x )与 f (x )的关系.¤例题精讲:【例 1】判别下列函数的奇偶性:(1) f (x )=x 3-1; (2) f (x )=|x -1|+|x +1|;(3) f (x )=x 2-x 3.x 解:( 1)原函数定义域为{x | x 0} ,对于定义域的每一个 x ,都有 f (-x )=(-x )3- 1=-(x 3- 1)=-f (x ), 所以为奇函数.- xx(2)原函数定义域为 R ,对于定义域的每一个 x ,都有 f (-x )=|-x -1|+|-x +1|=|x -1|+|x +1|= f (x ) ,所以为偶函数. (3) 由于 f (-x )=x 2+x 3f (x ),所以原函数为非奇非偶函数. 【例2】已知 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且 f (x )-g (x )=1 ,求 f (x )、g (x ).x +1 解:∵ f (x )是奇函数,g (x )是偶函数,∴ f (-x )=-f (x ),g (-x )=g (x ).两式相减,解得 f (x )= x ;两式相加,解得 g (x )= 1x 2 - 1 x 2 - 1则f ( x ) -g ( x ) =1x +1 f (-x )-g (-x ) = 1-x +1即f (x )-g (x )=x1+1-f (x )-g (x )=1 -x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