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2019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3课 宋明理学学
- 格式:doc
- 大小:786.00 KB
- 文档页数:12
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单元检测(一)(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山东莱芜期末)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孟子主张“政在得民”。
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社会背景是( )A.社会长期动荡不安B.“百家争鸣”趋于合流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D.封建经济逐步兴起解析“和谐”“兼爱”“非攻”“政在得民”体现了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说明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
答案 A2.(2017·河南信阳期末)孔子曾曰:“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
”汉代司马迁也言:“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
”围绕治国之略,二者皆倡导( )A.缘法而治B. 礼乐教化C.无为而治D.兼爱非攻解析“听讼,吾犹人也,但使无讼”的意思是:听诉讼审理案子,我也和别人一样,目的在于使诉讼不再发生。
这体现了教化的作用。
“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的意思是:礼仪礼教是约束在行为未发生之前,法度法规是实施在行为已发生之后。
这也体现了礼教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答案 B3.(2017·内蒙古通辽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为政以德,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道家要求“无为而治”,墨家希望选贤任能。
他们都( )A.力图确立自身的正统地位B.彻底否定三代的治国理念C.主张建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解析春秋战国时期是国家处于分裂、社会动荡、变革时期,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的主张都是为了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维护本阶级的利益,故D项正确。
A、B两项不符合题意和史实,应排除。
C项只是法家思想,应排除。
答案 D4.(2017·陕西渭南期末)歌谣:“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
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
”这一典故反映了西汉初年盛行( )A.墨家学说B.法家学说C.黄老之学D.大一统思想解析曹参这种做法,其实是坚持清静无为,不扰民生事,其指导思想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
专题01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 时空定位(二)思维导图★考点1:"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重点梳理】---逐个突击,步步为营【记忆导图】---知识框架,唤醒记忆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6、老子主张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倡清静无为、知足寡欲;政治上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哲学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7、韩非子作为法家的集大成者,主张依法治国,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提倡君主专制,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考点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天人三策》。
第2课“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学习目标:1.了解董仲舒新儒学产生的社会背景。
2.理解董仲舒新儒学的主要内容,概括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重点)3.了解汉武帝推行新儒学的措施。
(重点)4.探究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从“无为”到“有为”1.汉初:“无为而治”(1)原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严重;汉初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的需要。
(2)表现: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
(3)作用:促进汉朝经济实力的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汉武帝:积极有为(1)条件:汉武帝时期社会繁荣,国力日盛。
(2)必要性: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目的:加强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的发展趋势。
1.提出:汉代儒家代表董仲舒。
2.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于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概况9他的统治思想中又杂糅了一些其他学派的思想?提示:董仲舒的新儒学提倡“春秋大一统”“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等思想,迎合了当时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的时代需要,这也是汉武帝接受“独尊儒术”的真实目的。
其他学派中也有一些对其统治有利的思想,如法家的法治、重农抑商政策等也会被他采纳。
因此,他在统治过程中,采取儒家以外的思想主张就不足为奇了。
三、儒学成为正统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1)思想上: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2)政治上①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②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3)教育上①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②兴办太学,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
③在全面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必修三课堂笔记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一、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含义:百家争鸣指不同文化风格,不同学术主张的派别相互竞争又相互学习的形势。
(了解)2、表现:(1)各派主要观点▲儒家提倡仁、礼、德治、仁政▲道家崇尚自然,主张“无为”▲法家主张奖励耕战,推行严刑峻法▲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提倡实践精神(2)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重要)3、原因:(1)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瓦解(2)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小农经济逐渐形成(3)阶级上,士阶层的兴起4、影响:(1)对中国: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贡献了精彩内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对世界:为人类思想宝库做出了卓越贡献。
二、秦朝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受重创1、原因:(1)适应秦朝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判时政2、概况:除秦国史书《秦记》和医药、卜筮、种植等书籍外,其余一概烧毁3、目的:用思想上的统一巩固政治上的统一4、影响:(1)积极性:符合当时的社会需要,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2)这是对先秦思想文化的粗暴否定,是文化史上的浩劫。
儒家思想遭受重创,发展进入低潮。
三、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1、原因(1)汉武帝时期政治上的大一统局面需要思想上也大一统(根本原因)(2)汉初推行的道家学说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3)董仲舒对儒家的改造适应了汉武帝维护统治的需要A.“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C.“三纲”和“五常”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2、措施:重用儒生、表彰六经、中央设太学、令各郡国建立学校3、影响:(1)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抑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2)汉武帝通过重用儒生、设置太学、表彰六经等措施,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3)促进了文化教育的进步,开始形成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系统四、魏晋隋唐时期,佛教、道教的冲击使儒学的权威性严重削弱(了解)五、宋明时期,儒学吸收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1、形成过程(重要)(1)北宋五子将儒家的忠、孝、节、义提升到“天理”的高度,理学由此创立。
线索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汉武帝即位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奠定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两宋时期,程朱理学形成。
它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体地位,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批判宋明理学,倡导求实精神,开创出思想活跃的新局面。
线索2中国古代在天文学、气象学、医学、农学、地学等领域领先世界;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线索3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如诗词、小说、书法、绘画、戏曲等,异彩纷呈。
这些作品,具有多元一体、多民族融合、吸收外来文明成果、雅俗共赏等特征,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尚、时代风貌和作者心声。
[考纲要求]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第32讲“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原因(1)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
(3)阶级关系上:士的活跃和受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流派:主要有道家、法家、墨家、儒家等流派。
3.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
4.影响(1)思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了社会大变革。
(2)文化: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主张政治:①思想核心是“仁”;②强调统治者以德治民;③“克己复礼”三、其他思想流派1.道家(1)春秋时期老子: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
(2)战国时期庄子: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导语:本专题主要讲述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这一过程共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各有时代特色。
概要如下:(1)在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中脱颖而出。
(2)汉武帝时代形成儒术独尊的局面。
(3)宋明时期程朱理学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儒学发展到新阶段。
(4)明清时期一些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批判继承,与时俱进,构建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
一、百家争鸣课标要求: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掌握诸子百家的思想特征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主张;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及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推理分析,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学会用观察法、比较法等方法学习有关问题。
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并对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的表现予以及时而恰当的评价。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活跃而繁荣的文化盛况的学习,使学生对祖国文化有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加热爱祖国历史与文化,有志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逐步培育起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难点: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内容较多而且新知识、新内容多,不易掌握。
2、如何结合相关史实,以及情感体验、主观认识,正确判断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思想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教学建议:本专题是新课标“思想史”的第一专题,教师要帮助学生逐句分析教科书正文前面的“导语”,向学生交代两点:第一、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第二、要从四个阶段认识儒家思想形成与发展演变的脉络。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检测(一)一、选择题(本部分共12个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论语·先进》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述而》曰:“子不语怪、力、乱、神。
”上述思想蕴含的主张是( )A.以民为本B.关注民生C.人性向善D.关注现实答案 D解析“以民为本”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与材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关注民生”主张重视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内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人性向善”的伦理观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材料的意思就是要求注重人类社会本身,故D项正确。
2.下列早期儒学家的思想主张体现的共同思想是( )A.教育思想B.农本思想C.民本思想D.重农抑商答案 C解析材料中孔子的“仁”的思想,孟子“民贵君轻”“仁政”思想,荀子的“君舟民水”思想都体现出了对人民的重视,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故C项正确。
3.有位学者这样评价中国古代的一位思想家,他的学说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为秦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封建君主集权制国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根据。
以下符合其学说的观点是( )A.兼相爱,交相利B.无为而治,与民休息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D.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答案 D解析由材料可知该思想家的观点符合法家思想。
A项是墨家兼爱思想,故A项错误;B项是道家无为而治思想,故B项错误;C项是儒家孟子的思想,故C项错误;D项强调用“法术”“赏罚”治理国家,符合材料中法家思想主张,故D项正确。
4.(2018·乐山高二月考)有学者认为,董仲舒精心构筑的“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正是把一切都秩序化、合理化了,正是为汉朝统治者巩固其中央集权专制制度服务的,也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局面。
董仲舒的思想主要是继承和发展了( )A.孔子的思想B.孟子的思想C.荀子的思想D.朱熹的思想答案 C解析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新儒学,一是杂取百家,二是外儒内法(吸收法家专制思想而又强调儒学的统治艺术,既要树立君主的绝对权威又能缓和社会矛盾),这与荀子“礼法并施”的思想最为接近,因此是荀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第3课宋明理学1.甘肃敦煌出土的《父母恩重经》是由唐代中国本土僧人编写的佛经,该经借佛陀之口,讲述人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恩惠,倡导子女感恩、孝顺父母。
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主动适应中国文化传统解析:材料中反映的是佛教传入后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不是冲击,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佛经的注重孝道,不能据此得出宣扬“孝道”成为佛经主要内容,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反映佛教文化的传入适应了中国传统,不是二者的合流,故C项错误,D项正确。
答案:D2.宋代,儒学家们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世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角度是( ) 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事万物本原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理学讨论的主要问题是本体论、心性论和认识论。
所谓本体论,是世界万物的本原问题。
尽管理学家们的认识各有不同,但他们都认为理是世界的本原,这是理学认识的根本出发点。
答案:C3.“双凤亭”(如右图)是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为纪念宋代著名理学家程颢、程颐兄弟而建。
因为“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合称“双凤”,所以将此亭命名为“双凤亭”。
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 )A.“克己复礼”B.“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D.“万物只是一个天理”解析:本题考查识记能力。
A项为孔子的主张;B项为孟子的主张;C项为王阳明的主张;D 项为“二程”的主张。
答案:D4.“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超过)前古,论者以程朱讲学之效”,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影响突出表现为(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C.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信仰D.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解析:从材料信息看出,受程朱理学的影响,中国出现了更多的“仗义死节之士”,说明程朱理学有利于塑造中国人的价值信仰。
材料信息中未体现A、B、D三项的相关内容。
第3课宋明理学学习目标:1.知道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儒学面临的挑战,了解宋明时期儒学发展的原因。
2.理解并掌握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内容并比较其异同。
(重点)3.认识宋明理学对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思想、文化等的深远影响。
(难点)[自主预习·探新知]一、三教合一1.魏晋南北朝时期(1)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
(2)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也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2.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3.唐朝(1)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佛教、道教开始挑战儒学的正统地位。
(2)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1.形成(1)背景: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
(2)形成:冲破汉唐儒学的束缚,融合了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
2.代表人物及主张3.影响(1)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束缚了人的思想。
(2)三纲五常的纲常名教,严重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3)朱熹编著的《四书章句集注》成为后世科举考试依据的教科书。
(4)朱熹的思想传及日本、朝鲜乃至欧洲;在日本和朝鲜形成了“朱子学”学派。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13“学思之窗”:请谈谈程颐和朱熹关于“格物致知”的做法对我们的学习方法有什么启发。
提示:格物致知,就是通过对外界事物深入细致地探究,达到认识事物本质的目的。
启发:首先要脚踏实地、认真学习每一个具体的知识,然后才能融会贯通,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学习水平。
三、陆王心学1.内容(1)明朝中期以后,陆王心学得到广泛传播。
(2)宋明理学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知识网络史料一 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己何与焉?所谓万物一体者,皆有此理。
——《河南程氏遗书》史料二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史料三 鹅湖之会,论及教人,元晦之意,欲令人泛观博览而后归之约;二陆之意欲先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
1.3 宋明理学[基础巩固]1.唐朝诗人杜牧的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反映的社会现实是 ( )A.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B.佛教盛行C.道教有了新发展D.佛教取代儒学成为了传统文化的主流解析:A、C两项错误,理学是在宋代才发展起来的,本题与道教无关;B项正确,佛教在魏晋之际得到极大的发展,寺院林立;D项错误,儒家思想依然是社会的主流思想。
答案:B2.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的主要贡献是( )A.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B.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C.提出必须以唐为鉴,复兴儒学D.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理”解析:唐代中后期,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他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故选B项。
答案:B3.在鹅湖之会上与陆九渊进行了一场为时三天的辩论后,朱熹写下《过分水岭有感》,诗曰:“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
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
”这表明朱熹认为他的理学与陆九渊的心学 ( ) A.南辕北辙B.大同小异C.水火不容D.大异小同解析:结合“水流有西东”可知,朱熹指出了理学与心学的不同;结合“应知合处同”可知,朱熹认为二者殊途同归。
由此可知,朱熹认为二者“大同小异”。
故选B项。
答案:B4.宋明理学与先秦儒学相比,其重大发展有( )①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②完成了理论化、思辨化的过程③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④具有浓郁的人文主义精神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解析:宋明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是对人性的扼杀,和人文主义思想背道而驰。
故排除带④的选项,故答案选A项。
答案:A5.与朱熹理学同时,还存在以陆九渊为代表的心学等学派。
以下主张属于陆九渊的是 ( ) A.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知行合一B.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C.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D.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解析:A项是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董仲舒的主张,C项是孔子的言论,均排除,因此选D项。
1.2汉代儒学不栏日通过课堂自主达标’巧练经典,强基提能.主曲提升[基础巩固]1 •下列关于秦始皇“焚书坑儒”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B. “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C. 自汉代以来,“焚书坑儒”受到了主流文化的批判D. “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解析: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故A项有误。
B C D项对“焚书坑儒”的评价都是正确的。
答案:A2. “书籍被烧残,其实还在其次,春秋末年以来,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事实上因此而遭受了一次致命的打击。
”郭沫若的这一说法()A. 正确评价了百家争鸣的影响B. 揭示了独尊儒术的消极后果C. 批判了文化专制政策D. 本末倒置,没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解析:“书籍被烧残”以及“蓬蓬勃勃的自由思索的那种精神”遭受致命打击,反映了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的严重危害,故C项符合题意;A 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C3. “仁政”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这一思想的表现是()A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B. “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C. “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D. “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解析:A项体现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思想;B项体现了董仲舒的“君权神授”思想;C项体现了董仲舒的“三纲”思想;D项体现了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思想。
答案:D4. 董仲舒在《深察名号》中认为:“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其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思想是()A罢黜百家B.独尊儒术C.以礼入法D.君权神授解析:材料表明君主的权力是天意的表现。
故选 D 项。
答案:D5.太学的创立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关键因素是( )A. 太学是中央政府的官办学校B. 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逐渐形成C. 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D. 打破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解析:太学教授的主要是儒学经典,从而使儒学教育被官方化和制度化,这样有利于儒学的发扬光大。
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2.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3.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4.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5.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主要主张,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第一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学习目标:1.了解“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表现。
2.知道诸子百家及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主张。
3.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概括儒家思想的形成过程。
4.探究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情景导学]材料伴随着春秋战国时期政治和经济的大变动,王官之学的退场,私学的兴起,最终造就了诸子“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
——《中华文明史》思考:材料中“诸子”的含义是什么?提示:各种流派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教材导学]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
(1)经济上,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确立。
(2)政治上,分封制崩溃,王室衰微,诸侯纷争。
(3)阶级上,“士”阶层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
(4)文化上,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兴起。
2.表现(1)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3.影响(1)诸子百家彼此吸收、融合,逐步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
(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轻巧识记] 百家争鸣[易错易混] “百家争鸣”中的“百家”并非实指而是泛指,意为数量多,派别多。
“争鸣”并不意味着各家各派别的主张绝对不同,而是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各家学说都是为了寻求治国平天下之道。
二、孔子和早期儒学[教材导学]1.春秋时期孔子思想(1)思想核心:“仁”即爱人,要做到待人宽容。
第3课 宋明理学[学习目标]一、理学产生的背景——儒学的困境与儒学复兴运动 1.儒学的困境(1)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广泛传播,冲击了儒家思想作为核心价值观念的地位。
(2)唐末五代之后,儒学的统治地位进一步受到削弱。
2.儒学复兴运动 (1)过程 ①唐代韩愈:率先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提出了儒家的“道统”思想。
李翱:提出从“性命之源”的高度来理解孔子之道。
②北宋:士大夫们强调要巩固中央集权,必须复兴儒学。
(2)影响:研习儒经义理之风大开,重忠孝、讲廉耻、励气节的社会氛围逐渐形成。
[思维点拨]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的地位只是受到佛教、道教的冲击,其统治地位发生动摇,但并未失去。
“三教合一”的主张并不是要求“三教”合为“一教”,而是主张以儒学为主,融合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
1.如图《一团和气图》粗看似一笑面弥勒佛盘腿而坐,细看却是三人合一:左为一道冠老者,右为一方巾儒士,二人各执经卷一端,团膝相接,相对微笑;弥勒佛手搭两人肩上,借用道者与儒士的五官,合成一张正面像。
它体现了我国古代思想发展的什么趋势?这一趋势反映了儒学以及中国古代文化的什么特点?提示(1)趋势:三教合一。
(2)特点:儒学的包容性和中国古代文化的多元化。
二、理学的创立——北宋五子1.基础奠定(1)周敦颐把人与天地万物的本原合而为一,为“理”生万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
(2)邵雍重新排列《周易》的六十四卦,试图揭示宇宙规律,进而解释人类命运。
(3)张载严格区分了天、道、性、心等概念,准确地表达了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开创了理学中的“气学”一派。
2.形成:程颢、程颐找到并确定了理学的最高范畴“天理”,其核心是“仁”,修养的最高境界也是“仁”。
三、理学的成熟——朱熹的学说1.主张和成就(1)理气论:主张理先于气,万物各有其理,而万物之理终归为一。
(2)修养论:仁者境界强调获得精神的自足和自由的同时,还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3)社会政治理论①道的价值内涵是“三纲五常”,只有达到仁者境界才算得道。
②儒家有干预政治的天然权利,干预政治的关键在于“正君心”。
(4)著作:将《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集为《四书》,并为之注解,从此《四书》成为理学的经典。
2.影响:作为官方正统儒学,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思维点拨]1.程朱理学是一种以佛、道、儒三教合一为特征的新儒学。
它把人的自我完善放在首位,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对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道德规范和修养方法,有利于封建统治者巩固其统治秩序。
2.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并非是“理”“气”等深奥的哲理,而是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的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教材第15页学习思考)朱熹的理学思想,在他生前曾被官方诬为“伪学”,而在他死后却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为什么?提示朱熹认为秦汉以来的所有帝王都是无道之君;提出要“正君心”。
他的这些观点不能被当时的统治者接受,所以被斥为“伪学”。
但是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用三纲五常作为道德标准,从根本上说更加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所以后来被官方奉为儒学正宗。
四、理学的发展——陆王心学1.陆九渊心学(1)主张:提出“心即理也”,意思是本心即天理;认为应剥落、扫除“物欲”“意见”等人心之弊。
(2)评价:他是心学的开创者,其思想言论强烈地冲击了当时的思想并深刻影响了后世的思想体系。
2.王守仁心学(1)主张:认为人是天地的心,“灵明”是人的心。
“灵明”就是天理、本心、良知;个人修养的最高境界是“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
(2)评价:王守仁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意义: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
[概念阐释]“致良知”释义:这是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良知”即天理,是指人的道德意识。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借助外力的内在力量。
“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
3.(教材第17页自我测评)概括比较朱熹和王守仁对待人生修养的不同点。
提示朱熹主张人性是本恶的,把善的归属放到了天道和伦理道德上,主张人不能随心所欲。
王守仁主张天道自在人心,恶由人心而生,善也由人心而生。
在人生修养上,朱熹注重克欲顺天,王守仁注重修心养性。
4.宋明理学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提示(1)宋明理学把传统儒学从天人感应的神学倾向中解脱出来,使之哲理化,是中国封建统治思想的理论总结,具有一定进步性。
(2)心学打破理学的僵化,活跃了人们的思想。
(3)宋明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主题一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比较1.关于“理”的认识史料程朱坚认一草一木皆有理……不仅如此,①程朱以为须穷究事物内在之理。
其说乃不免以物为外在,析心与理为二。
王守仁认为其结果是心必将丧失其方向与动力。
守仁说,②如其理外在于心,则亲没之后,吾心即无孝之理及孝亲之心。
——陈荣捷《中国哲学文献选编》[教你读史]①指“程朱”主张穷究事物的“理”,即“心”与“理”分离,理是外在的、客观的;②王守仁则认为“理”在心中,“心”即“理”。
朱熹属于客观唯心主义,王守仁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问题思考]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对“理”的认识上,“程朱”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有本质的区别吗?提示不同:“程朱”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是客观存在的,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
王守仁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理在心中,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
没有本质区别:二者都承认理的存在,都为封建统治服务。
2.关于求“理”的方法史料一“①格,至也。
物,犹事也。
穷至事物之理,欲其极处无不到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史料二“②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天理。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
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王守仁《传习录》[教你读史]①指要对事物加以接触,认识事物。
②指出“良知”指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是人所固有德性。
前者强调外在的学习研究,后者强调内心的反省。
[问题思考](1)据史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在求“理”的方法上,朱熹与王守仁有何不同。
(2)根据上述史料,分析陆王心学与程朱理学关系如何。
提示(1)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深刻探究万物,明道德之善。
王守仁主张“致良知”,通过内心自省、恢复良知本性。
(2)二者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是宋明理学发展的两个阶段。
陆王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和升华;共同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
比较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异同主题二 宋明理学的特点与影响 1.特点史料 理学家们一方面借鉴佛教和道教在哲学本体论方面的成果,另一方面在传统儒学中寻找能够用来构筑哲学形而上学的因素,传统儒学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以哲学形而上学作基础的哲学理论体系。
——赵志霞《浅谈宋明理学在儒学发展中的地位》[问题思考] 据史料,分析宋明理学有何特点。
提示 吸收了佛道思想,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儒学进一步思辨化,儒学成为哲学理论体系。
2.影响史料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宋]文天祥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于谦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清]林则徐 [教你读史]史料中“留取丹心照汗青”和“要留清白在人间”以及“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等诗句反映了理学的积极影响。
[问题思考] 据史料,归纳概括理学的积极影响。
提示 崇尚道德、气节;强调自我约束,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
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
这是程朱理学的突出特点。
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
(2)更加强调以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
理学所强调的天理,实质上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灭欲”或“存心灭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认识论等,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
(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元素。
程朱理学作为儒学发展的一个阶段,它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程朱理学吸收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和禁欲主义思想,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
[记知识纲要][背核心术语]1.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糅合了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形成的以儒学为主体,儒、佛、道相结合的新儒学思想体系。
2.程朱理学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陆王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即理”。
因此“心学”也是“理学”,二者本质相同。
3.程朱理学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存天理,灭人欲”;陆王心学认为“心是万物的本原,心就是理”,强调内心的修养。
1.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
这主要反映出( )A.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B.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C.北宋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D.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答案 B解析材料不能说明外来文化渗透到民间各个方面,故A项错误;据材料“北宋时期,丧家命僧道诵经设齐(通‘斋’),用酒祭祀作佛事,以为资冥福,出葬用以导行。
这种风气政府禁而不止”可知是儒释道三教合流的表现,故B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北宋时儒家思想丧失了传统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北宋统治迷信色彩浓厚,故D项错误。
2.南宋朱熹说:“三纲五常,礼之大体,三代相继,皆因之而不能变。
”其思想( )A.主旨在于维护社会和谐发展B.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C.与封建专制制度建立相适应D.反映了对儒学的批判继承答案 B解析朱熹认为“三纲五常”“因之而不能变”,说明他强调等级名分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的永恒性,故B项符合题意。
3.南宋理宗在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下诏:“朕观朱熹集注《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发挥圣贤蕴奥,有补治道。
朕方励志讲学,缅怀典型,深用叹慕,可特赠太师,追封信国公。
”南宋理宗嘉奖朱熹的主要目的是( )A.发展文化,繁荣学术B.统一思想,加强统治C.奖励学术,端正官风D.怀念先贤,光大儒学答案 B解析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求,该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利用朱熹的思想主张统一思想,加强统治,故B项正确。
4.明代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
“致良知”是其心学主旨,认为良知人人具有,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即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
“致良知”的途径是(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C.知行合一D.行优于知答案 C解析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方法论,故A项错误;发明本心是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提出的,故B项错误;王守仁的知行合一是说知和行都产生于心,用良知支配自己的行为实践,故C 项正确;王守仁讨论知行合一,也只是认为两者不分先后,知行并进,故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