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绪 论
- 格式:ppt
- 大小:551.50 KB
- 文档页数:23
天文学史讲义讲授提纲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1.研究天文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2.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过程3.天文学史的主要研究内容二.天文学史的分支学科1.按地域划分2.按时代划分3.按分支学科划分三、研究天文学史的意义1.有助于深刻地了解天文学2.研究天文学思想史3.研究中国天文学史4.探索天文学的发展规律,总结经验,提供借鉴5.挖掘和利用古代天象记录,用于研究某些课题6.丰富科学文化史的内容,有助于历史学的研究四、天文学发展分期概述1.古代天文学(史前一一16世纪中叶)2.近代天文学(16世纪中叶——19世纪中叶)3.现代天文学(19世纪中叶——现代)第二讲宇宙概观一、宇宙万物的尺度1.微观世界、宏观世界和宇观世界的尺度2.天文学中的单位二、宇宙的层次结构三、太阳系概况1.太阳2.地球3.月球4.大行星5.小行星6.彗星和流星体7.卫星和行星环四、银河系概况1.恒星8.恒星集团9.星云10星际物质五、星系、星系集团和宇宙1.星系2.星系集团3.超星系团4.宇宙第三讲古代天文学一、天文学的起源二、史前时期的天文遗址和遗物三、古埃及天文学1.历法2.天体位置测量和天文定位3.宇宙观念四、美索不达米亚天文学1.对天空的认识2.时间和历法3.宇宙观念五、古印度天文学1.历法2.月亮运动和二十八宿3.宇宙观念第四讲中国天文学史概述一、中国天文学的诞生(史前一西周)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分期1.体系形成时期(从春秋一秦汉,BC770-AD220)2.繁荣发展时期(从三国一五代,220-960)3.由鼎盛到衰落的时期(从宋初一明末,960-1600)4.中西天文融介时期(从明末一鸦片战争,1600—1840)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特点和成就1.中国占代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的观测和记录4.观测仪器5.对天象的解释和天文学发现6.天文大地测量7.宇宙理论第五讲古希腊天文学一、古希腊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二、古希腊天文学1.古希腊天文学的特点2.历法编制3.天象观测和记录4.天文测量5.测量仪器6.宇宙理论三、托勒玫体系四、公历的由来1.古罗马和古罗马的历法2.儒略历3.格里历第六讲阿拉伯天文学与欧洲中世纪天文学一、阿拉伯天文学二、蒙占统治时期的天文学三、欧洲天文学的停滞1.基督教教会的束缚2.占星学的发展四、欧洲天文学的复兴1.早期技术革命的推动3.地心体系濒临破产第七讲哥白尼日心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一、哥白尼的生平和学说1.生平简介2.日心体系学说的形成3.《天体运行论》的出版二、关于《天体运行论》1.体例2.内容简介3.《天体运行论》出版的意义4.《天体运行论》的缺陷三、不屈的布鲁诺四、观测天文大师一一第谷•布拉赫五、天空的立法者一一开普勒1.探索宇宙奥秘2.行星运动三定律的发现3.其他成就第八讲早期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一、天文望远镜问世1.望远镜的发明2.伽利略和他的天文望远镜二、伽利略的发现I.观测月亮3.观测恒星4.观测行星5.观测太阳三、关于《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四、17世纪的天文望远镜及其观测成就1.开普勒式望远镜2.早期望远镜的改进3.赫维留斯和里乔利的月面图4.惠更斯的发现5.卡西尼的发现6.罗默测定光速第九讲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和证实一、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1.牛顿生平简介2.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背景3.牛顿的研究4.牛顿成就原因简析二、万有引力定律的证实1.哈雷彗星回归的预言2.孤立大山的引力使铅垂线偏转3.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4.海王星的发现5.对恒星喑伴星的预言和发现第十讲康德和拉普拉斯的星云说一、早期的太阳系起源说和形而上学的自然观1.笛卡尔的太阳系起源的涡动说2.牛顿关于太阳系起源的考虑3.布封的太阳系形成学说4.17—18世纪形而上学自然观的特点二、康德的太阳系星云假说三、拉普拉斯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四、星云说的历史意义第十一讲奠基期的天体力学一、经典天体力学及其基础1.经典天体力学的对象和方法2.经典天体力学的力学和数学基础二、欧拉的工作1.月球运动理论2.创立摄动理论三、拉格朗日的工作1.太阳系稳定性问题的研究2.建立拉格朗日方程组,探讨三体问题的解四、拉普拉斯的工作1.关于行星轨道的周期变化2.《天体力学》的出版五、其他的重要工作1.达朗贝尔的工作2.克雷洛的工作3.高斯的工作4.亚当斯和勒威耶的工作第十二讲银河系概念的初步确立和恒星距离的测定一、关于恒星系统认识的演进1.从古希腊到伽利略2.恒星自行的发现和距离的估计3.关于银河系的假设二、赫歇尔家族的工作1.太阳系本动的发现2.银河系结构的研究3.威廉•赫歇尔成就的原因4.约翰•赫歇尔在南天的工作三、恒星距离的测定1.斯特鲁维的工作2.贝塞尔的工作3.亨德森的工作4.恒星距离测定的意义第十三讲天体物理学的诞生一、天体物理学诞生的背景1.天文观测技术的发展2.太阳光的分解二、光谱分析术的发明三、基尔霍夫定律的发现四、氢的发现五、恒星光谱的分光观测1.恒星光谱的观测和初步分类2.恒星光谱的谱线位移六、天体测光术的发明和发展1.恒星亮度的目视测量2.普森公式3.目视光度计的发明七、天体照相术的应用1.照相术的发明和发展2.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3.照相术用于天体位置测量4.照相术用于拍摄天体光谱八、反射望远镜的改进第十四讲河外星系的发现一、测定旋涡星云距离的探索二、造父变星法求天体距离1.造父变星的周光关系2.绝对星等与视星等的关系3.周光关系零点的测定4.沙普利和科蒂斯的辩论三、哈勃的工作四、河外星系发现史中的教训第十五讲赫罗图与恒星演化一、赫罗图的建立1.哈佛的恒星光谱分类2.赫茨普龙的工作3.罗素的工作二、早期的恒星演化理论三、爱丁顿的质光关系四、恒星的能源问题1.早期的理论2.核聚变反应理论五、恒星演化的研究1.V-R定理2.恒星演化的现代理论第十六讲广义相时论的诞生和现代宇宙学的发展一、狭义相对论引起的时空观革命1.19世纪末物理学的危机2.狭义相对论的创立二、广义相对论的诞生三、广义相对论的天文学验证1.水星近日点的反常进动2.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偏转3.光线的引力红移4.电磁波传播的引力延迟四、现代宇宙学的发展1.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学模型2.弗里德曼和勒梅特的膨胀宇宙模型3.宇宙膨胀的观测效应4.稳恒态宇宙模型5.大爆炸宇宙模型第十七讲近代天体测量和天体力学的发展一、时间工作1.平太阳时的精确定义2.本初子午线和时区的确定3.无线电时号的发播二、地球自转变化的发现1.地极移动的发现2.地球自转不均匀性的发现三、原子时和协调世界时1.原子钟的发明和原子时系统的建立2.协调世界时的建立四、十九世纪后期天体力学的发展1.太阳系小天体运动的研究2.月球和大行星运动的研究3.数学和力学迅速发展的推动五、二十世纪天体力学的发展1.历史背景2.卫星动力学的建立3.电子计算机与天体力学4.广义相对论和天体力学六、近代天体测量学和天体力学力学发展的特点第十八讲射电天文学的崛起和六十年代四大天文发现一、射电天文学的诞生1.央斯基的发现2.雷伯的经典式射电望远镜二、银河系结构的射电探测1.21厘米微波辐射的理论预言2.21厘米微波辐射的探测三、20世纪60年代的四大天文发现1.类星体的发现2.微波背景辐射的发现3.射电脉冲星的发现4.星际有机分子的发现四、射电天文学的新进展1.大口径射电望远镜2.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3.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4.亳米波和亚亳米波天文学第十九讲空间天文学的进展一、空间探测时代的到来1.全波天文学2.空间探测手段的发展二、地球辐射带的发现三、对月球的探测1.苏联对月球的探测2.美国对月球的探测四.对水星和金星的探测1.对水星探测2.对金星探测五、对类木行星的探测1.对木星的探测2.对土星的探测3.对天王星和海王星的探测六、红外和紫外天文学的发展七、X射线和γ射线天文学的发展第一讲绪论一、天文学史的研究对象天文学史是天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也是自然科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人类认识宇宙的历史,探索天文学发生和发展的规律。
从学科体系看,《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几乎涵盖了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在内地全部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就章节体系安排看,由绪论和正文组成.其中,绪论包含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等三个层面地问题.正文由七章组成,前三章集中讲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地世界观和方法论,包括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唯物辩证法原理、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具体地历史地统一地原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地原理、社会基本矛盾地原理、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和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地原理等七大理论.就其中每一部分重点原理总结如下:一、第一讲绪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地世界观和方法论)本讲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性质及其基本特征,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作总括性地说明.它分为三部分:首先阐明哲学和哲学基本问题,并以哲学基本问题为依据,概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地对立.其次着重讲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特征,尤其强调实践地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地基本观点,具体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地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和改造世界地锐利武器.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二、第二讲辩证唯物论(世界地物质性和人地实践活动)本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地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地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地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物质存在形式原理(运动是物质地存在方式,时空是运动着地物质地存在方式;()实践本质原理(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主体能动性等特点);()意识地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世界本质地原理,是唯物论,是党地思想路线地哲学基础.最后本讲阐述了关于正确认识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地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从历届真题看,命题呈现出以下趋势:第一,在物质观上,主要考查对物质和运动地关系及对运动所持地相对主义观点认识,均为选择题.第二,在实践观上,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实践地主客体地关系特别是对主体地能动性地正确认识;二是正确处理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地关系,即如何认识人类改造世界,减少生态环境破坏,达到人和自然地和谐问题.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三,意识观是本学科地命题重点之一.其侧重考查意识地本质、能动作用及旧哲学对此所持地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反地观点.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第四,物质和意识地辩证关系原理,分别考查物质和意识地区别和联系.第五,世界地物质统一性原理.三、第三讲唯物辩证法(世界地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本讲回答了“世界怎么样”地问题.它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地联系和发展地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地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地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四对范畴”.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普遍联系地观点中关于系统及其整体性、整体与部分关系地理解和应用能力;普遍联系地观点及其方法论意义.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度地含义及其认识意义..质量互变规律地内涵及其方法论意义..辩证地否定观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地辩证关系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地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地作用原理,即事物发展地源泉和动力原理.它内含以下内容:()运用矛盾地同一性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地实际问题;()矛盾地转化原理以及二者之间地综合. 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矛盾地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辩证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矛盾发展地不平衡性原理及其方法论意义..以上第、、、原理地综合..中国传统哲学中地矛盾观及其现代意义.四、第四讲辨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识地本质和过程)本讲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律、真理发展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地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地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历史唯物论地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地问题.本讲是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并呈现出重要原理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地区别.认识地主体及其形成和发展.实践和认识地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辩证过程地原理.认识运动地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地原理.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地作用原理.真理地具体性原理.真理和谬误地辩证关系原理.检验真理标准地唯物论和辩证法原理.真理和价值地辩证关系原理五、第五讲历史唯物论本讲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地主要内容.首先,总括性地说明人类社会地产生、本质和社会规律地特点以及社会有机体及其结构,这是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诸原理地前提.它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人类社会地物质基础和本质;第二,人类社会地经济、政治、观念结构.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关键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人类社会与自然界地和谐发展原理.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地决定力量原理.社会地实践本质原理.社会是不断自我更新地有机体原理.社会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原理其次,着重讲述社会发展地基本规律和动力以及社会历史地主体,并从两方面加以具体阐述:第一,社会地发展规律和动力;第二,历史地创造者.纵观历年真题,本节是唯物史观部分命制主观题地主要章节之一,并呈现出重要原理重复命题地趋势.其重要原理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社会基本矛盾地运动规律.“生产力标准”地依据及意义.社会发展规律和人地自觉活动辩证关系原理.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地动力原理.交往理论.科学技术地两重效应.历史观和党地群众观地统一。
《辩论学》讲义第一讲绪论第一节辩论一、什么是辩论辩论是人们持不同立场对同一对象展开争论的过程。
辩论常常是一个批驳谬误,探求真理的过程。
辩论有两个要素:一是论题。
论题是辩论的主题。
二是论者。
论者是参与辩论的人。
论者可分为立论者和驳论者。
立论者是提出论点的人,驳论者是对立论进行反驳的人。
二、辩论的分类1.从范围上分,有广义辩论和狭义辩论(1)广义辩论广义辩论是不同思想之间的交锋与争鸣。
有些辩题可以持续很长时间,甚至许多世纪,如人性的善恶、美的本质等。
(2)狭义辩论狭义辩论是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争论,例如购物的讨价还价、学术讨论、商业谈判、外交谈判、辩论赛等。
2.从涉及的对象分,有自辩和他辩两种(1)自辩自辩是自己对自己的辩论,如思想斗争、思考一个问题等。
在决定去做某一件事情之前,总是要想想,该不该去做,该如何做,做了有什么后果。
这些都是一个自辩的过程。
(2)他辩他辩是在两个人或两部分人之间进行的辩论。
如说服别人去做某事,不去做某事,如何去做某事,说服的过程就是他辩的过程。
3.按照辩论的方式,分为书面辩论、口头辩论和在线辩论(1)书面辩论书面辩论是以文字为工具进行的辩论。
不同学派辩论观点采取的就是这种方式。
他们利用报刊就某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进行辩论。
(2)口头辩论口头辩论是利用有声语言进行的辩论。
例如辩论赛即为口头辩论。
(3)在线辩论在线辩论是一种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而出现的新的辩论形式。
参与者通过键盘输入文字参与辩论。
辩论在网络管理员的组织下有序进行,可以由若干人分为多个松散的阵营,没有现场的压力,没有发言次数的限制,不用担心发言冷场,可以充分酝酿组织语言。
4.按照辩论的目的划分,有功利性辩论和非功利性辩论(1)功利性辩论如外交谈判、商业谈判、大学生在组织集体活动前和赞助单位的谈判等都是功利目的明确的辩论。
(2)非功利性辩论非功利性辩论又称竞技性辩论。
辩论赛就是典型的竞技性辩论。
三、辩论的历史辩论的历史同人类语言的历史一样久远。
第一讲绪论任务设置:(语-汉语-古代汉语)1.从幼儿学说话或你自己学习外语的经历说一下,什么事语言或者语言的要素?2.说一下什么是汉语?3.古代汉语的“古代”指什么时候?4.从自己的生活经验角度说一下“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引申问题“语言和文字”的关系?一、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是指五四运动以前汉族人民所使用的语言。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间、空间的限制,所以,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确切地说是古代文献语言)有两个系统:一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如《诗》、《书》、《礼》、《春秋》、《老子》、《论语》、《荀子》等所使用的,以及后来历代作者仿古作品中所使用的语言,如两汉诗文歌赋、唐宋散文等;一是自魏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如《世说新语》、唐代变文、禅宗语录、宋元话本、直到元明清的白话小说。
这种语言的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
前一种称作文言,后一种,我们称作古白话。
高等学校古代汉语课学习和研究的对象,是文言而不包括古白话。
二、汉语的历史发展阶段汉语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汉语的发展变化,汉语的历史可以分为若干不同的时期。
但对于汉语史的分期,各个学者不尽相同。
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王力在《汉语史稿》中提出的分期。
公元三世纪以前(五胡乱华以前)为上古期。
(三、四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四世纪到十二世纪(南宋前半)为中古期。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
(自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二十世纪(五四运动以后)为现代。
吕叔湘什么是近代汉语?这涉及汉语史的分期问题。
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时期。
可是语言的演变只有通过书面记录才得以观察,而这又必然要受到用以记录语言的文字的影响。
汉语是用汉字记录的,汉字不是拼音文字,难以如实的反映口语。
《自然辩证法概论》教案第1讲绪论内容提要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三、学科性质:哲学门类,交叉科学性质第二节自然辩证法的创立和发展一、自然辩证法的创立背景二、自然辩证法的发展第三节学习自然辩证法的意义第一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基本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对象“自然辩证法”这个名称来自恩格斯的一本著作(手稿)——《自然辩证法》(Dialectik der Natur),其本意为“自然界的辩证法”,即从整体上研究自然界辩证发展的一般规律。
研究对象:人—科学技术—自然界二、基本内容:“两观一论”与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相对应,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基本内容也分为三个主要方面: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3.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观1.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自然观是以一定的经验、知识为依据,经哲学抽象而形成的关于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根本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自然科学为基础,对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方式、演化发展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等方面作出既唯物又辩证的说明。
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唯物辩证法是自然界本身固有的,“辩证法的规律是自然界的实在的发展规律”,必须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中加以阐发。
自然观的发展,既受到一定时期的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自然观的丰富和深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材料,为自然观的新范畴、新观点的提出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2.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方法论就是对科学技术研究方法的哲学概括。
辩证唯物主义的科技方法论,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为指导,对各门科学技术的一般研究方法作出理论上的概括而形成的。
它主要研究科学认识的来源和发展规律,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和非逻辑方法,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和方法,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的方法论以及系统科学的方法论等问题。
中国古代文论讲义(提纲)第一讲绪论:中国文论概况文论的作用、功能:一面,文学和非文学的不同(文学的本质);另一面,文学本身的“本同而末异”。
对具体文本的批评(批评的实践)。
批评的理论与标准(原则与方法)。
二、文论的演变中国古代文论的发生演变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期:文学观念演进期(从先秦到南北朝,上古期,约2600年);文学观念复古期(从隋唐到宋,中古期,约700年);文学观念完成期(从元到清,近古期,约700年)。
1、文学观念演进期又可分为三个时期:先秦为一期,两汉为一期,魏晋南北朝为一期。
先秦时所谓“文”,是广义的文学观念,文学兼有“文章”、“文献”、“博学”多重含义。
到了两汉,“文”和“学”分开来讲了。
到魏晋南北朝,人们对“文学”认识与今人基本相同。
他们把学术分为“经学”、“史学”、“玄学”和“文学”数种。
文学的含义与今相同。
更进一步,他们把文学再细分为“文”与“笔”两类;2、文学观念复古期也分为两个阶段:隋唐五代为第一期,宋(主要是北宋)为第二期。
第一期尤其是唐人,批评六朝的“浮靡”文风,取消“文”、“笔”之分,反对骈俪,看轻讲藻饰、音节而言之无物的文章,以“笔”为“文”,重在内容,主张文以明道,标榜他们所作是以古圣贤为法的“古文”。
所以态度是复古的。
唐人主张明道,其实还是偏于文;到了北宋道学家那里,才完全重道轻文,主张文以载道,为道而作文,不是以“笔”为“文”,简直是以“学”为“文”。
所以到第二期又取消了汉代“学(文学)”与“文(文章)”的分别,“文章”和“博学”又合而为一了。
这两个时期为文学观念复古期。
3、完成期分三个时期:第一期,南宋元金,是“明而未融”的时期。
第二期,明代,学风偏于文,批评偏于纯艺术,被指斥为“空疏不学”。
第三期,清代,学风与明代相反,不是偏胜,而是集大成。
清代学术的特殊在于,没有自己一代的特点,而兼有以前各代的特点。
如文学上,周秦以子称,楚人以骚称,汉人以赋称,魏晋六朝以骈文称,唐人以诗称,宋人以词称,元人以曲称,明人以小说、戏曲称,清人没有此外的特殊文学,却也没有一种不成为清代的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