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理论发微——释中医左肝右肺
- 格式:doc
- 大小:71.00 KB
- 文档页数:9
《中医基础理论》肺肺,位居胸中,左右各一,呈分叶状,质疏松。
与心同居膈上,上连气管,通窍于鼻,与自然界之大气直接相通。
与大肠、皮、毛、鼻等构成肺系统。
在五行属金,为阳中之阴脏。
主气司呼吸,助心行血,通调水道。
在五脏六腑中,位居最高,为五脏之长。
肺与四时之秋相应。
(一)肺的解剖形态1.肺的解剖位置: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在膈膜之上,上连气道,喉为门户,覆盖着其他脏腑,是五脏六腑中位置最高者,故称“华盖”,为五脏之长。
2.肺的形态结构:肺脏为白色分叶质地疏松含气的器官。
其“虚如蜂窠”,浮”,“熟而复沉”。
故称为清虚之脏。
(二)肺的生理功能1.肺主气:肺主气是肺主呼吸之气和肺主一身之气的总称。
“肺藏魄,属金,总摄一身之气”(《周氏医学丛书·脏腑标本药式》)。
人身之气均为肺所主,所以说:“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肺主一身之气”(《医门法律·明胸中大气之法》)。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1)肺主呼吸之气:肺主呼吸之气是指肺通过呼吸运动,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功能。
“肺……一呼一吸,与天气相通”(《医原》)。
肺为呼吸器官,具有呼吸功能。
“天气至清,全凭呼吸为吐纳,其呼吸之枢则以肺为主”肺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的浊气,实现了体内外气体的交换。
通过不断地呼浊吸清,吐故纳新,促进气的生成,调节着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从而保证了人体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
所以说:“肺叶百莹,谓之华盖,以复诸脏。
虚如蜂窝,下无透窍,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一呼一吸,消息自然。
司清浊之运化,为人身之橐空格”(《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
橐箭,古代冶炼用以鼓风吹火的装备,犹今之风箱。
橐,外面的箱子;箭,里面的送风管,以此来类比肺的呼吸运动。
总之,“肺为呼吸器官,一吸氧气纳入,一呼碳气吐出,肺予以换气转血,实司人身重要柳,能”(《中国医药汇海·论肺之功用》)。
《黄帝内经》——肝生於左,肺藏於右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肾治於裏,脾為之使,胃為之市。
”(《素問·刺禁論》),其经文解释如下:
1.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以肝、肺脏气及运行而言,肝气从左而升,肺气从右而降,合天地之气东升西降之理。
高世曰:“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
”
2.心部于表,肾治于里:张志聪曰:“心为阳脏而主火,火性炎散,故心气分部于表;肾为阴脏而水,水性寒凝,故肾气主治于里
3.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高世曰:“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以灌四旁,故脾为之使。
胃为水谷之海众物所聚,故胃为之市。
”趋走不息谓之使,百物聚集谓之市。
市,聚集货物,进行买卖之处,这里用以比喻胃之受盛饮食物的功能。
【按语】
经文从五脏配属五行方位的角度认识五脏气机输布运行规律。
古人对方位的表述是人体面南而立,则左东木春肝、右西金秋肺、上南火夏心、下北水冬肾,中央土长夏脾。
肝主春,其气升,位居东方,所以“肝生于左”。
肺主秋,其气降,位居西方,所以“肺藏于右”。
心为阳中之太阳,布阳于表;肾为阴中之太阴,主阴于里,所以“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脾土旺于四季转输气机,且主运化水谷,以营四肢,所以“脾为之使”;胃受纳、腐熟水谷,
饮食不能久藏故“为之市”。
后人从“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一句阐发,认为脾胃为气机输布的“转枢”,有制约各脏气机的过度升降,维持其调和状态的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偏左。
与胆、⽬、筋、⽖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恶抑郁,体阴⽤阳。
在五⾏属⽊,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肝的解剖形态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稍偏左。
“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四经发挥》)。
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
它始见于《内经》,“肝⽣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之⽓,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肝属⽊,应春,位居东⽅,为阳⽣之始,主⽣主升;肺属⾦,应秋,位居西⽅,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故肝体居右,⽽其⽓⾃左⽽升;肺居膈上⽽其⽓⾃右⽽降。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
故从肝和肺的⽣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
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是指其功能特点⽽⾔:故张景岳说:“肝⽊旺于东⽅⽽主发⽣,故其⽓⽣于左。
肺⾦旺于西⽅⽽主收敛,故其⽓藏于右”(《类经·针刺类》)。
总之,肝⽣于左,谓肝⽓主升,其治在左。
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部位在左。
故⽈“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紫⾚。
对于肝的分叶,中医⽂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
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叶⾔之,则是两叶也。
若据⼩叶⾔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
杨⽒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肝的⽣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机疏通畅达,通⽽不滞,散⽽不郁的作⽤。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解读《中医基础理论》五脏六腑之——“肝”肝位于腹腔, 横膈之下, 右胁之内。
肝的主要生理机能是主疏泄与主藏血。
肝的生理特性主要有肝气升发与肝为刚脏。
《素问·灵兰秘典论》说:“肝者, 将军之官, 谋虑出焉。
”肝在体合筋, 其华在爪, 在窍为目, 在志为怒, 在液为泪。
肝与胆由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的相互属络而成表里关系。
肝在五行属木, 为阴中之阳, 与自然界春气相通应。
(ー) 主要生理机能1. 主疏泄肝主疏泄, 指肝气具有疏通、畅达全身气机, 进而调畅精血津液的运行输布、脾胃之气的升降、胆汁的分泌排泄以及情志活动等作用。
最早提出肝主疏泄者, 乃元代医家朱震亨的《格致余论· 阳有余阴不足论》: “主闭藏者肾也, 司疏泄者肝也。
” 目前对“肝主疏泄” 机能的认识, 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
肝主疏泄的中心环节是调畅气机。
肝气疏通、畅达全身气机,使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通畅无阻,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从而维持了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机能活动的有序进行。
关注微信公众号:“岐黄名媛艾灸百科”,学习名媛艾灸养生肝气的疏泄作用失常,称为肝失疏泄。
其病机主要有三个方面:一为肝气郁结,疏泄失职。
多因情志抑郁, 郁怒伤肝而致。
临床多见闷闷不乐,悲忧欲哭, 胸胁,两乳或少腹等部位胀痛不舒等症。
二是肝气亢逆, 疏泄太过。
多因暴怒伤肝, 或气郁日久化火,导致肝气亢逆,升发太过,临床表现为急躁易怒,失眠头痛,面红目赤,胸胁乳房走窜胀痛,或血随气逆而吐血、咯血,甚则突然昏厥,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 厥则暴死, 气复反 (返) 则生, 不反则死。
” 三是肝气虚弱,疏泄不及,升发无力,表现出一系列因虚而郁滞的临床表现,如忧郁胆怯、懈怠乏力、头晕目眩、两胁虚闷、时常太息、脉弱等。
《灵枢·本神》说: “肝气虚则恐。
”《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虚则目皖肮无所见,耳无所闻.”肝气疏泄、畅达全身气机的生理作用,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调畅血和津液的运行输布:血液的正常循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均有赖于气的推动和调控。
中医中的肺指的是肺脏,属于五脏之一。
五脏分别为肝、心、脾、肺、肾。
中医认为肺为五脏之一,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
肺脏具有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生理功能。
1.主气司呼吸:
肺主气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个方面。
主呼吸之气指肺具有吸入自然界的清气,呼出体内浊气的功能,保持呼吸节律有条不紊。
主一身之气指肺具有生成和运行一身之气的功能,随着肺一呼一吸的运动,调节全身气机的升降出入。
2.主行水:
指肺气的宣发肃降对体内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
3.朝百脉,主治节:
肺朝百脉是指肺具有辅心行血于周身的生理功能。
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的呼吸及全身的气、血、津液的机能。
综上,肺脏具有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的功能。
相当于人体的呼吸系统。
若身体出现不适症状,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就诊,谨遵医嘱治疗,切忌私下自行诊治,避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
中医为什么称“左肝右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素问?刺禁论》关于五脏,《黄帝内经》有个非常有名的说法:左肝右肺,心上肾下,脾居中央。
很多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的人都不理解,肝明明是在右边,脾明明是在左边,最高的是肺也不是心,《黄帝内经》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于是认为中医是不科学的,并以此来否定《黄帝内经》,否定中医。
很多人总是攻击中医,说中医连最基本的人体解剖都不懂,居然说什么“左肝右肺”!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对的。
中医最早是讲解剖的。
《黄帝内经?灵枢?经水》一开篇就说上古时候的人早就用“解剖”。
我常说,解剖有什么难的?古代战争很多,战争多了就有枪伤、刀伤,就有死人,然后进行解剖,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了。
后来《黄帝内经》发现人的生命功能不是单个的解剖器官功能的相加,而是非常复杂的。
所以它跳出了从简单的解剖器官上认识生命的路子,而走上了从功能出发认识生命的道路。
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转变。
我经常说,《黄帝内经》并不是不讲解剖学。
《黄帝内经》中有好几篇还专门讲了人体的解剖,比如说《肠胃》篇中就详细介绍了肠胃的大小、长短和容量,包括从口唇开始到直肠为止的整个消化道,都作了描述。
我们再看看五脏的用字,从字的构造看,“心”字就是解剖学上的心脏的样子;“肝”“脾”“肺”“肾”,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叫“月”字旁,就是“肉”字。
可见这些创造最早就是依据于形体解剖的。
我认为,《黄帝内经》的伟大之处就在于它到后来超越形体解剖了,注重功能了。
现代医学也发现即使是把每一个解剖部位、组织器官的功能搞得清清楚楚,也不等于把整个生命的功能、生命的规律搞清楚了。
《黄帝内经》最了不起的就是从整个天地宇宙中把握生命的功能、生命的规律,按照天地自然的规律把生命功能分为五大类,然后按照这五大类把相应的组织器官组合在一起。
所以《黄帝内经》说的五脏的位置,并不是解剖部位,而是功能方位。
这个功能是天人合一的。
也就是文王八卦所描述的方位。
行功体悟“左肝右肺”我是一位气功爱好者,一生有两个爱好:爱读古医书《黄帝内经》,“就像老鼠爱大米”;爱练传统导引功,“我真的好想再活五百年”。
通过读书和练功,加深了我对人体器官组织的认识,更好地养生保健。
《黄帝内经》在《金匮真言论》、《阴阳应大论》、《灵枢脉度篇》等多篇文章中反复提示:肝开窍于眼,心开窍于舌和耳,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和下身前后两阴。
这是为什么呢?我经过思考,悟出了其中的道理,那是人体的气机升降出入的主通道,关系到人的新陈代谢和后代的繁殖延续。
这条主通路对人体内外环境、心理、生理信息能量的传递、交换,比人体经络穴位来得更直接,更强烈,更多样化,使人更容易掌握运用。
人要健康长寿,不可忽视开窍之间的联系。
于是,我着手改进传统导引功的一些老套路,将五脏分别与相关的九窍联系起来,沿着人体脊柱S型曲线,或者说人体前后任督二脉上下运动,吐故纳新。
在练功过程中,还把与五脏相关联的方位(东、西、南、北、中),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音(宫、商、角、徵、羽——相当简谱1、2、3、5、6),五色(青、赤、黄、白、黑)等因素都考虑进去。
改进导引功最简易的核心要旨是面对东方,意念双眼与肝脏相通,发音3(迷),带动鼻一呼一吸;面对南方,意念舌头与心脏相通,发音5(梭),带动鼻一呼一吸;面对北方,意念耳朵与肾脏和两阴相通,发音6(呐),带动鼻一呼一吸;在以上四方中心位置站立,意念口腔与脾脏相通,发音1(多),带动鼻一呼一吸。
改进的导引功与过去的老套路相比有着不同凡响之处,一个料想不到的心理感应出现了:肝明明长在人的右边,一股气流不知怎么搞的,从左腰下端章门穴朝左胸乳方向上升;肺明明长在心脏两旁,一股气流奇怪的从人右胸乳窜出,向右腰下端章门穴处下降;其他三脏的气感最敏感点,也与实际的解剖位置发生了偏移。
心在胸部上偏左一点,而气感却进入胸部中央表面的膻中穴位上;脾实际的位置在左腹上,与右边的肝脏大致同高,而气感最敏感点却到肚脐眼上,中医叫“神厥”穴;两肾在人体腰背后,通俗叫法“腰子”,但它的气感跑到了人的小腹的关元穴位上,按道教气功的说法,叫“下丹田”。
《中医基础理论》肝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偏左。
与胆、目、筋、爪等构成肝系统。
主疏泄、藏喜条达而恶抑郁,体阴用阳。
在五行属木,为阴中之阳。
肝与四时之春相应(一)肝的解剖形态1.肝的解剖位置:肝位于腹部,横膈之下,右胁下而稍偏左。
“肝居膈下上着脊之九椎下”(《医宗必读·改正内景脏腑图》),“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十四经发挥》)。
说明中医学已正确地认识到了肝脏的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医学中还有“肝左肺右”之说。
它始见于《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素问·刺禁论》)。
为什么左肝右肺呢?因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故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
肝为阳主升发,肺为阴主肃降。
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左肝右肺”。
可见“左肝右肺”不是指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其功能特点而言:故张景岳说:“肝木旺于东方而主发生,故其气生于左。
肺金旺于西方而主收敛,故其气藏于右”(《类经·针刺类》)。
总之,肝生于左,谓肝气主升,其治在左。
根据左升右降理论,肝的行气部位在左。
故曰“肝之为脏……其治在左”(《十四经发挥》)。
2.肝的形态结构:肝为分叶脏器,左右分叶,其色紫赤。
对于肝的分叶,中医文献虽有记载,但有许多不确切之处,如《难经》就有“独有两叶”和“左三叶、右四叶,共七叶”之异。
杨上善认为:“肝者,据大叶言之,则是两叶也。
若据小叶言之,则多叶矣”(《难经集注》)。
杨氏的描述,接近于肝的表面分叶为左右两叶,内部分叶计五叶的解剖实(二)肝的生理功能1.肝主疏泄: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舒畅、条达以保持全身气机疏通畅达,通而不滞,散而不郁的作用。
肝主疏泄是保证机体多种生理功能正常发挥的重要条件。
“左肝右肺”内涵浅析荣三群;熊焰【摘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始见于《黄帝内经》.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析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古人对肝肺生理特性的描述,是对肝肺气机升降功能的本质概括,病理上为肝肺两脏病变之体现.历代医家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或调气机升降,或左血右气分治,常获疗效.【期刊名称】《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年(卷),期】2015(035)001【总页数】3页(P44-46)【关键词】左肝右肺;气机升降;左血右气【作者】荣三群;熊焰【作者单位】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左肝右肺”内涵浅析荣三群,熊焰(湖南中医药大学,湖南长沙410208)〔摘要〕“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始见于《黄帝内经》。
本文通过文献整理分析认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古人对肝肺生理特性的描述,是对肝肺气机升降功能的本质概括,病理上为肝肺两脏病变之体现。
历代医家将此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或调气机升降,或左血右气分治,常获疗效。
〔关键词〕左肝右肺;气机升降;左血右气〔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doi:10.3969/j.issn.1674-070X.2015.01.014.044.03〔收稿日期〕2014-08-29〔作者简介〕荣三群,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肝脏疾病。
〔通讯作者〕*熊焰,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E-mail:*******************。
Discussion on the Theory of Left Hepatic and Right LungRONG Sanqun, XIONG Yan(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Changsha, Hunan 410208, China)〔Abstract〕"left liver and right lung" was found in the Huangdi Neijing. This paper was concluded from the analysis of literature. "Liver located in the left and lung descending from right" is the liver and lung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or the ancients and the essence of the liver and lung activities of qi hoisting. That embedded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in liverand lung. The above theory was applied to clinical practices: regulating the activities of qi hoisting, or left blood and right qi treatment by physiciansof generations. That always got good curative effects.〔Keywords〕left liver and right lung; qi movements; left blood and rightqi“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始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后人将其简称为“左肝右肺”[1]。
转载左升右降、左肝右肺转原文地址:左升右降、左肝右肺[转]作者:自然参考资料来源/E中医论坛壹、「左肝右肺」在中医的真实意义为何?直接了当的说,中医所说的「左肝右肺」,讲的是「气」,是经络脏腑的气机升降,而不是解剖生理学所说的「内脏位置」。
为了解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分别就「左」、「肝」、「右」、「肺」来探究:首先分析「左」、「右」的问题:《周易.系辞》有言:「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是中国的老祖宗长时间观察大自然现象后的心得,认为大自然(就是道)的现象,可简化为阴阳二种功能表现(就是阴阳二气)。
接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这是再深入观察后,发现阴阳二气咝械穆窂剑ň褪沁动的方向)可分属左右向;此外,《素问.五咝写笳摗芬舱f:「上者右行,下者左行」,是指大自然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交通移动的情形,在上的天(阳气)是由东向西,右旋咝校会嵯陆抵领兜兀ㄒ簿褪恰赶蛴医怠梗谙碌牡兀帤猓┦亲晕飨骣|,左转咝校会嵘仙领短欤ㄒ簿褪恰赶蜃笊梗@种大自然阴阳二气的上下交通有「左升右降」的现象,这是中国的老祖宗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观察心得。
接著再分析「肝」、「肺」的问题:《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此皆阴阳表里,内外雌雄,相输应也。
故以应天之阴阳也。
」这是指正常人体的经脉脏腑中,阴阳二气互相交流的循行而言,肺虽位在上主宣发(为阳),但其气是肃降的(为阴),会下注入胃,所以肺是阳中之阴脏;肝虽位在下主疏泄(为阴),但其气是升发的(为阳),会贯膈上注于肺,所以肝是阴中之阳脏。
此种人体经脉脏腑阴阳二气的上下交通是「肝升肺降」的,这也是老祖宗对人体脏腑经络功能所作的观察心得。
中国老祖宗综观大自然天地阴阳二气的上下交通有「左升右降」的情形,对照人体经络脏腑的阴阳二气也有「肝升肺降」的状况,所以「左肝右肺」的思维就这么产生了,西洋医生以解剖学的观点,断章取义黄帝内经,文化差异加上方法论的不同,对事物现象的诠释有异,误解难免产生。
运用《内经》“左肝右肺”理论医治顽固性呃逆体会【关键词】左肝右肺;顽固性呃逆【摘要】“左肝右肺”理论是中医学中论述人体气机起落的重要理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文将就笔者自身的临床实践对“左肝右肺”理论及该理论医治顽固性呃逆的体会做一论述。
【关键词】左肝右肺;顽固性呃逆“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简称,出自《素问・刺禁论》。
“左肝右肺”理论是中医学有关人体气机起落的重要理论,在临床中有着普遍的运用。
笔者结合自身临床实践就运用“左肝右肺”理论医治顽固性呃逆做一论述。
1 《内经》“左肝右肺”理论简述“左肝右肺”并非指肝、肺的解剖部位而言,而是指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
杨上善将该理论说明为:“肝者为木在春,故气生左;肺者为金在秋,故气藏右也,阳长之始,故曰生也;肺为少阴,阴藏之初,故曰藏也”[1]。
中医理论以为“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人身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正如《素问・五运行大论》所说:“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也”。
这也确实是说,肝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方,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肝体居右,而其气自左而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而降。
肝为阴中之阳主升发,肺为阳中之阴主肃降[2]。
因此,“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应该说明为:(1)“肝生于左”:生,《广雅》:“生,出也。
”出,《考工记》玉人注:“向上谓之出。
”左,乃《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下者左行”之左,张介宾注:“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3]。
故“肝生于左”者,谓肝气从左向上升也。
(2)“肺藏于右”:藏,《词源》:“潜匿”也。
潜,《中华大字典》:“潜,沈也”,“沈,下也”。
匿,《中华大字典》:“藏也”。
说明潜与匿皆有“下”义。
右,乃《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之“右”,张介宾注:“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3]。
中医“左肝右肺”的真正含义“左肝右肺”一词,是“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之省,出自《素问·剌禁论》篇,原文说:“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显然,“左肝右肺”只是前面的两句话,与全文分裂开来,这是“断章取义”,这种认识方法,完全体现了西方文化“主、客”分裂的特点,就以“左肝右肺”与现代化解剖学相对应,就得出了中医理论不科学的结论。
而中国文化的特点是“物、我为一”的“大一统”。
必须把“左肝右肺”置于全文之中,不可分割。
只有置于全文之中,才能体现出一个完整的意义。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要解开“左肝右肺”之谜,必须扩大知识面,不能局限在《内经》范围之内。
“医理源于易理”,说明医易是一脉相承的。
若舍易论医,《内经》中的许多秘密就难以完全揭开。
根据《内经》,人类居于天地“气交”之中。
天地阴阳二气是这样进行气交运动的:“上者右行,下者左行”(《素问·五运行大论》)。
所谓“上者右行”,言天气右旋,自东而西以降于地,所谓“下者左行”,言地气左转,自西而东以升于天。
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根据《内经》,“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露》)。
说明人体脏腑之间,也存在着脏气升降相交运动。
人出生后,人体已由先天转入后天,《周易》八卦也由先天八卦转入后天八卦。
《内经》在《灵枢·九宫八风》中所应用的“九宫八风图”,就是后天八卦方位图。
这个后天八卦方位图来源于洛书。
洛书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正北方为坎卦属水,水性寒,寒气通于肾,故肾位正北方;正南方为离卦为火性热,热气通于心,故心位正南方;正东方为震卦,秉风雷之性,风气通于肝,故肝应正东方;正西方为兑卦属泽性凉燥,燥气通于肺,故肺位正西方;中央属坤土性阴属湿,湿气通于脾,故脾居正中。
洛书不但为人体脏象方位学奠定了基础,而且为脏气升降确定了其运行方向。
因水为至阴,故居于下;火为至阳,则居于上;木主升发故居于左,方位在东;金主收降,则位于右,方位在西;土为成数之毋,故居于中。
中医为何说:“肝左肺右”?
中医有“肝左肺右”之说,被不相信中医的人认为,中医连肝的解剖位置都不知道。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是因为这些人没读过中医典籍,对中医基础理论不清楚所致。
肝为人体重要的脏器之一,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动,主升,与胆、筋、爪、目等构成肝系统。
关于肝的位置,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中记载:“肝之为脏……其脏在右胁右肾之前,并胃贯脊之第九椎。
”这说明中医学早就认识到了肝脏部位,是在右胁下右肾之前而稍偏左。
“肝左肺右”之说,是源于《内经.刺禁论》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为什么肝左肺右呢?中医认为,左右为阴阳之道路,人生之气,阳从左升,阴从右降。
肝在五行中属木,应春,位居东方,为阳生之始,主生主升;肺属金,应秋,位居西,为阴藏之初,主杀、主降。
左为阳升,右为阴降。
所以肝体居右,其气自左升,肺居膈上而其气自右降。
肝主阳主升发,肺主阴主肃降。
故从肝和肺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说,是“肝左肺右”。
走进中医:《内经》中“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怎么理解它们?前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
——出自《内经》初看上去,这句话很有问题,肝不是在右边吗?怎么“生于左”呢?肺是一边一个,怎么只“藏于右”呢?中医讲功能概念原来,《内经》在这里不是讲解剖的,中医很重视内脏的功能,大多数情况下讲到脏腑都是讲的功能概念,而不是讲的解剖概念,这与西方医学有很大不同。
比如“脾”,中医认为它是主运化的,也就是负责整个人体消化系统的功能,所有消化系统器官的功能都是“脾”范围,人要靠吃饭、消化才能活着,所以中医把脾称作“后天之本”。
而西医认识脾只是一个解剖概念的脏器,是一个内分泌器官,而中医更多的是讲功能概念的。
肝气主升,肺气主降“肝生于左,肺藏于右”是从天人相应规律讲肝、肺功能特点的。
前人在祭拜天地、神灵的时候必须向着太阳,即面南而背北,这样才能使体内阳气与自然界阳气融会贯通,对人体健康有利。
而当人面向南方的时候,人体的左侧便为东方,右侧便为西方。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五方分别对应五脏,东方属木,对应的是肝脏;西方属金,对应的是肺脏;南方属火,对应的是心脏;北方属水,对应的是肾脏;而中央属土,对应的是脾脏。
古人看到,每天日月从东方升到西方降,所以古人认为东方是主升的,西方是主降的,东方应肝,所以中医认为肝主升,西方应肺,所以肺主降。
《内经》的这一句话,讲的正是肝气主升,肺气主降的道理。
天人相应,阴阳升降,是大的周天,但人体内又有许多气机升降的小周天,如肝气的上升与肺气的下降;心火的下降与肾水的上升;脾气的上升与胃气的肃降等,从此维持着人体阴阳气机升降的平衡,只有这样人才能气血平和,身体健康。
如果打破了这些平衡,当然就会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
就肝升肺降的特点来讲,表现为肝气从左上升,然后肺气从右降下,由此构成了一个气机的回路。
如果肝气左升异常,所出现的胁痛反而多在左侧。
但是如果肝气左升了,肺气不得右降,也会出现胁痛,这种胁痛往往就出现在右侧,就像电路一样,有来无回,构不成回路,电灯是不会亮的。
黄帝内经”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理论的临证运用“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的理论源于《黄帝内经》,肝升肺降对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具有重要作用,肝肺升降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该理论对中医临证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从疏肝解郁勿忘宣肺降气、宣肺止咳勿忘疏肝调肝两方面说明该理论对临证的指导作用。
理论源于《黄帝内经》中医学认为,在机体的气机升降运动中,肝升肺降尤其重要。
如叶天士云: “肝以左升,肺从右降,升降得宜,则气机舒展。
”,该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正如《素问·刺禁论》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之为使......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这里指肝的生发之气,于左上升;肺的清肃之气,于右下降。
肝为阴中之少阳,具木气冲和之象,主人身生发之气,生机勃勃向上,旺于东方,东方在左,故其气从左上升,所谓肝生于左,此之谓也;肺属金,为阳中之少阴,主人身收杀之气,旺于西方,西方在右,故其气从右下降,所谓肺藏于右是也。
正如《素问》中云:“人身面南,左东右西,肝主春生之气,位居东方,故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位居西方,故肺藏于右”。
肝升肺降之生理作用肝升肺降对维持机体气机升降具有重要作用。
肝为刚脏而主疏泄,以升为常;肺为娇脏而主宣肃,以降为顺。
肝居下焦,乃阴中之阳脏,其经脉由下而上贯膈注于肺并上络脑,木气升发,才能疏泄营血使之升发至心肺并上循头面,周流全身;肺位于上焦,系阳中之阴脏,其气肃降,才能使呼吸之清气及由脾上输的精微物质敷布全身,下及肝肾。
肝之正常升发,肺之正常肃降,左升右降,实有关乎人身气机的升降运动。
肝升肺降如此周转运行,促进着人体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的生理活动,气血调畅,脏腑安和。
肝升肺降之病理作用肝肺升降失常,便会导致气机逆乱,变证由生。
由于情志抑郁,或突然的精神刺激以及其它病邪的侵扰,影响肝之疏泄,导致肝郁气滞而升发不及而致肝郁不升。
由于心情不舒,情志失畅,肝气郁结,郁而化火,或肾水亏虚,水不涵木,每致肝之阳气亢逆上窜,化火上冲而致肝升太过。
“左肝右肺”探微
洪流;杨友发
【期刊名称】《中医杂志》
【年(卷),期】1992(33)9
【摘要】本文对《内经》“左肝右肺”说从理论及临床上进行探讨,认为“左”“右”二字体现了“天人相应”的观点,含有丰富的全息思想;肝肺是气化的始点和终点,是气机升降之要冲;后世的左右气血偏胜学说盖源于此。
同时探索了其在临床上的指导意义与运用价值。
【总页数】2页(P8-9)
【关键词】天人相应;左肝右肺;全息观
【作者】洪流;杨友发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游县中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23
【相关文献】
1.王行宽教授依据“左肝右肺”理论治疗便秘经验 [J], 杜俊毅;章薇;范洪桥
2.“左肝右肺”理论在砂石淋治疗中的应用举隅 [J], 和永生
3.行功体悟“左肝右肺” [J], 张少当;
4.“左肝右肺”内涵浅析 [J], 荣三群;熊焰
5.“左肝右肺”理论的临床指导意义探析 [J], 陈聪;宋咏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释中医“左肝右肺”关好学关运生中医“左肝右肺”,出自《素问•刺禁论》“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
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
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这一段,后人把“肝生于左,肺藏于右”简称为“左肝右肺”。
有人对此提出质疑,认为从生理解剖来讲,肝位于人体腹部右上侧,而肺则是分左右各一置于胸腔之中,如何能讲“左肝右肺”呢?认为不符合实际。
有的甚至以此诽谤中医理论1-639。
《刺禁论》是《素问》一书中第52篇文章,在此之前已讲:“凡治病刺必出血”这是针刺治病有利的一面,还有其不利的一面,故《刺禁论》又论述人体禁刺的部位及误刺的不良后果。
从医者学习到此,已懂得了中医的不少基础理论,再从篇题和段末的“从之有福,逆之有咎”文中,可知从医者已进入临床辨证论治阶段,故开篇就讲“藏有要害,不可不察”。
脏腑有哪些重要功能呢?《素问•六节脏象论》云“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
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灵枢•经脉篇》说:“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这说明心血是人生命活动的基础,各脏腑与心血的关系,是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从医者要详查细审,明确气血运行规律及其生理功能。
先从分析“心部于表”开始。
在过去的中医书籍中,“心”一词有多种含义,有指神明之心的,有指主血之心的,有指胃脘之心的。
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明确地提出了肝、肺、心、肾、脾、胃等脏腑,这就为我们确认本篇的“心”一词含义,排除了“胃脘之心”一说。
本篇是讲误刺经脉,中脉流血不止,或为肿或为气泄的不良后果。
由此可确定本篇中的“心”当指主血之心。
明确了这一点,分析“心部于表”这句话就迎刃而解了。
因血之府是脉,句中的“心”当指“心脉”,“部”当是安排布置之意;介词“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表”辞典上作“加外衣”、“外面”、“外表”解,这里谓心脏外表之义,从“藏有要害”中可知,作者在此处给我们交代,文中讲的是“脏腑”血管的要害部位及其重要功能,故不能按体“表”理解。
本句意谓:营养心脏的血脉自心脏表面分布,即是西医的心脏冠状动脉与静脉。
若其脉受阻瘀滞,当病胸痹即真心痛,以通为顺。
同法分析“肾治于里”。
句中“肾”指“肾脏”,“治”谓“治理”、“调理”之意;“里”是何意?《灵枢••脉度十七》曰“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为孙。
”肾如何调理经脉1呢?中医认为“肾主水”司开合,即肾脏调节体液代谢,能将血液中的废弃物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针灸甲乙经·五脏大小六腑应候第五》曰“心合小肠,小肠者,脉其应也,《素问》曰:心合脉也,其荣色也,其主肾也,其义相顺。
”从这里我们更清楚地知道:其制约心脏和经脉的是肾脏,肾气的控制作用。
中医又讲“肾应冬”,是说肾脏是心血管系统的终末器官。
本句意谓:肾主水液调节,对心及经脉有制约作用,在病理、生理上是脏腑邪浊外排的重要出路。
在前半句“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中,难于理解的是“生”与“藏”、“左”与“右”这两组词。
我们先看“左”、“右”这一组词的含意。
要知左右之含意,首先要清楚上下之含意。
在《素问•五运行大论》中讲:“所谓上下者,岁主之上下见阴阳之所在也,左右者,诸上见厥阴,左少阴,右太阳;见少阴,左太阴,右厥阴……所谓面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厥阴在上则少阴在下,左阳明右太阴;少阴在上则阳明在下,左太阴右少阳……所谓面南而命其位,言其见也。
”这是讲主岁司天、在泉及其左、右间气如何来确定,即以地平面为上下分界面。
以人体为参照物,过人体重心的垂线为左右之分界处。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那么人体上下、左右的分位在何处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中身而上名广明,广明之下,名太阴。
”其注云:“《灵枢经》曰:“天为阳,地为阴,腰以上为天,腰以下为地,分身之旨,……。
”因腰有数节,何处为分界有不确定性,大概之说。
《素问•六微旨大论》曰:“天枢之上,天气主之;天枢之下,地气主之,……。
”中枢仅是一个针刺穴位,如何能为人体之分界处呢!再看这首段文章的第四句:“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旁,中有小心。
”句中鬲为横膈,肓为膈上之薄膜;在“七节之傍”注中杨上善云:“脊有三七二十一节,肾在下七节之傍”,1-638从这“上”、“下”二字之出处中我们得知,作者在本句中,给我们讲了“鬲肓”是人体上下之天然分界面,其实是指:薄束和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上半身(手)和下半身(足)的肌、腱、关节和皮肤的本体感觉(肌、腱、关节的位置觉、运动觉和震动觉)和精细触觉(如通过触摸辨别物体纹理粗细和两点距离)信息的分界面24-327,这就是中医解剖的水平面。
既有人体上下之天然分界处,必然就应有人体左右之天然分界处。
从“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句中以男女为人之分类,比喻阴阳为气血之分类,就是说血有阴血和阳脉,即西医的动脉血、静脉血之不同,其“道路”就当是人体的动静脉血管系统。
再从《素问•五运行大论》中“上者右行、下者左行,左右周天,余而复会”句中“上者”意谓升,“下者”意谓降,据《素问•六微旨大论》中“升已而2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为地也。
”再据“天为阳,地为阴”(《素问•六节脏象论》)可知“上者右行”谓阴血(静脉血)右行,“下者左行”谓阳脉(动脉血)左行,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左、右”表示的是血液从左心起始的动脉血管系统,及回流终末于右心腔的静脉血管系统。
进而从左心腔射出的是动脉血,右心腔回流的是人体静脉血,“左右”在古代多指君主的左右侍从及高官,故《素问·灵兰秘典》曰:“心者君主之官”,由此推知,左、右心腔间的肌膜当是人体动静脉血液左右分流的天然分界处,它与肾轴就构成中医解剖的矢状面。
返回来再品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这后半句话,我们从心肾表里为一合看出,作者从另一个角度强调了心肾上下相济的关系,从而也使我们明确了,作者在本文中,不按心肺上焦、肝肾下焦来分组论述的原因了。
现在研究“生”、“藏”之含意。
《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其注云:“生长天之道,藏杀地之道。
天阳主生,故曰阳生阴长,地阴主杀,故以阳杀阴藏。
”可以看出“生”、“藏”就是取“阳生”、“阴藏”之意。
再从“阳主动、阴主静”而知“阳生”谓动脉血生,“阴藏”谓静脉血藏。
辞典上释“生”谓“长出”,引申为“产生”、“发生”。
“藏”谓“贮藏”之意,“杀”(Shai)谓减少、降之意。
那么动、静脉血有什么不同?什么物质在生成,什么物质在减少,什么东西被贮藏呢?从现代生理学中我们知道血在肺中进行气体交换后,氧被血红细胞吸收、生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亦称血氧。
动脉血在肺中不断新生并进入人体组织中,血氧被组织利用,生成二氧化碳(CO2)被微静脉血红细胞吸收贮留于血中,再回流而成为静脉血2-152~158,谓“阳生阴长”。
血氧在利用中被消杀,CO2在不断地被转化出来,贮留于血中,这就是“阳杀阴藏”。
从这我们就明确了作者原来是以“生”、“藏”二字表示动脉血和静脉血之意。
现在开始分析“肝生于左”。
现代《生理学》告诉我们,进入肝脏的血是动脉和静脉两支相伴并行,共同包裹于结缔组织鞘中,最后进入肝脏血窦中混合,再经中央静脉汇入小叶下静脉,再进入下腔静脉回流到心脏13-33。
并行的这支静脉为门静脉,是肝的机能血管,起代谢和解毒作用。
若门静脉回流不好,静脉血就会逆向返流,淤滞在肝脏及门静脉,故中医认为:肝藏血,肝喜条达、主疏泄,即肝血需要疏泄畅达,以使生化作用顺利进行。
并行的另一支为肝动脉,是肝的营养血管,供给肝细胞及肝内结缔组织的氧和营养物质13-33。
若肝动脉充盈,则肝功能就旺盛,肝内贮藏养料就多,其生化功能就强,即肝有升发之力,故中医谓“肝体阴而用阳”,其用在左,首先是心脏和红细胞及机体所有器官组织需要的物资3(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等)、能量全部或大部来源于肝脏。
人常说吃“两春”即吃春韭和吃春菜,这是因为春韭和春菜富含蛋白质。
有人说遗传分子DNA最重要,功能大分子蛋白质最关键,这是讲蛋白质可以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故可知吃“两春”就是促进机体的生发作用,特别是应激时肝能分泌急性时相蛋白,如大气即补体蛋白、C-反应蛋白等以抗邪。
同时肝脏中库普弗细胞占机体巨噬细胞总量的80%,缺血、缺氧及抗原可刺激巨噬细胞释放TNF-α、IL-1、IL-6等细胞因子(卫气),特别是TNF-α为中医的清气,可产生多种对心脏不利的生物学效应,如TNF-α可直接抑制心肌的收缩,也可通过刺激NO的生成间接削弱心肌的收缩力。
TNF-α可刺激白细胞呼吸爆发产生大量氧自由基,从而诱导心肌细胞凋亡或造成心肌的损伤等,肝功能彰碍肝静脉反流征,造成静脉瘀血的体循环淤血可引起全心衰竭7-228、230,这是其反馈作用的一面。
前面已分析了“左与生”指代动脉血,在这里即指代腹主动脉脏支的第一分支——肝动脉血,是从左心腔射出的含氧的新鲜血液(HbO2)。
“于”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自”,故“肝生于左”句意应是:有升发作用的肝动脉血来自左心腔,肝对心脏的功能有直接影响作用。
再分析“肺藏于右”。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即“肺是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
进入肺脏的是静脉血,体循环的静脉系统中分布的血量约占人体血量的一半以上。
肺部的静脉中也分布着较大量的血液,它对静脉回流和动脉的血压影响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部位贮存血液的作用,有利于肺中的气体交换12-70。
这里贮存的正在交换气体中的血,是介于动、静脉血之间难以界定的血,若以“藏”字表示这些交换中的血,就与肺动脉回流的右心室血提法相一致了。
何况“藏”为“匿也”,表示肺所处的生理位置在左心腔和右心腔之间,左右心腔合璧后,肺就匿其后了。
古代中医学家正是考虑到肺与心脏间的血液循环与人体血液大循环相反的缘故,而以“生”、“藏”分别表示动脉血和静脉血,正好解决了肺动脉流动的是人体静脉血,肺静脉中流动的是人体动脉血这一表述上的矛盾。
同时使我们明确了,促进肺脏气血的变化,是秋气(碳酸酐酶)在右心腔促进CO2、H2O(水)从肺中释放排出体外,并促进O2与CO2的交换;应激时肺中释放燥气(补体调节蛋白)从右心腔的右心房射出的动脉血到机体组织器官抑制补体(大气)的级联反应。
由此看来“肺藏于右”句意当是:肺脏回流的有宣降作用的静脉血,源自终末于右心的人体静脉系统,肺的活动可调节机体的代谢功能。
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心脏是由左动脉泵和右动脉泵组成的复合体,不仅节省材料,而且更便于中枢神经对心脏的调控,并且心脏的活动功能与肝和肺有密切关系。
4“脾为之使”,句中“脾”指脾脏,“为”在句中作“是”讲,“之”是代词,指代上句中肝、肺、心、肾四脏,“使”为“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