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
- 格式:doc
- 大小:505.50 KB
- 文档页数:8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导学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源于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物体的质量》。
该章节主要介绍了质量的定义、质量的计量单位、测量工具以及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之间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1. 质量的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 质量的计量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
3. 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
4. 质量与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之间的关系: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的度量。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的概念,掌握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2. 学会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
3. 能够运用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2. 教学重点:托盘天平和电子秤的使用方法,以及质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托盘天平、电子秤、质量计。
2. 学具:学生分组实验器材、练习题。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周围的物体,思考它们的质量有何不同。
2. 知识讲解:讲解质量的概念、质量的计量单位及换算关系。
3. 演示实验:使用托盘天平和电子秤进行物体质量的测量,让学生参与实验过程,加深对质量概念的理解。
4. 例题讲解:运用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购物时物品的总质量。
5. 随堂练习: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的知识进行计算和分析。
6. 知识拓展:介绍质量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如物理学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计量单位:千克(kg)、克(g)、毫克(mg)换算关系:1kg = 1000g,1g = 1000mg测量工具:托盘天平、电子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填空题: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______,质量的国际单位是______,符号为______。
(2)计算题:一个苹果的质量为200克,将其换算为千克。
沪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测试卷一.选择题(共6题, 共12分)1.一个西瓜重4千克, 3个同样大的西瓜重()千克。
A.7B.10C.122.1千克铁和1千克棉花,()重。
A.铁B.棉花C.一样3.爸爸买回3000克豆油, 吃掉1000克后, 又买回2000克菜油, 还有油( )千克。
A.2000B.3000C.4000D.50004.用天平称一枝粉笔的质量的单位是()。
A.千克B.克C.厘米5.1千克桃子3元钱, 买6千克桃子应付多少钱?用()计算比较简便。
A.加法B.乘法C.减法6.1千克沙子的重量()1000克棉花的重量。
A.>B.<C.=二.判断题(共6题, 共12分)1.小明说“这堆书是10克”。
()2.5千克棉花和5000克苹果一样重。
()3.6千克的棉花和 6000 克的铁一样重。
()4.1个乒乓球约重3千克。
()5.6千克棉花和6000克铁一样重。
()6.东东说他在水果店买了一个西瓜, 重3千克。
()三.填空题(共6题, 共21分)1.在括号内填上合适的质量单位。
①一个西瓜重5()。
②一根香蕉重180()。
③一只鸭子重2500()。
2.一枚2分硬币约重1(), ()枚2分硬币重10克。
3.比32千克多15千克是()千克, 65千克比32千克多()千克。
4.猜一猜, 把名字填入下面的表格。
/5.一桶水连桶共重3.5千克, 相当于()千克()克。
6.算一算, 填一填。
2000克+3000克=()克 9000克-8000克=()克5千克+4千克=()千克 5千克=()克()千克=4000克200克+300克=()克900克-200克=()克9000克=()千克6千克+3千克=()千克四.计算题(共2题, 共14分)1.计算。
3千克+7千克=24千克÷3=5克+8克+18克=6千克×8=25克+56克=54克÷6=56千克﹣27千克=6千克÷9=2.计算。
小结:生活中人们方便计重更重的物品制定了单位:千克。
三、突破(一)填上正确的单位师:请你运用新学的本领填写单位。
(二)质量相同的两种物品比较。
师:请你猜一猜巧克力重还是茶叶重?小结:物体的质量不一定和物体的大小有关。
(三)判断1、一个乒乓球约重3克。
()2、小胖今年7岁,约重2千克。
()3、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小结:质量相同,物体的形状大小不一定相同。
口答填空猜一猜学生手势表示并说出理由。
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知道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四、改错1.爷爷收到了聪聪的来信。
师:看完信后。
爷爷笑得直不起腰,为什么呢?你能找出问题吗?2.亮亮的日记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找出文中的错误,看哪个小组找的又快又对。
小组讨论找出错误。
五、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巩固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说课:本课在设计时用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引出新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为了引出“秤”这个称量工具。
联系实际生活,增加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要善于观察。
通过学对具体生活物品的操作活动,建立1克、几克、几十克、几百克的量感,为估算常见物品的质量做铺垫。
不同层次的练习设计,让学生对克与千克有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学生观察、推理的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知道数学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整堂课达到了预设的效果,但也有几个细节需要改善:1.在认识各类秤不必强加他们认识天平的各部分细节和使用方法,可在课外进行指导。
2.在感受1克的质量时不必强制用2分硬币。
由于2分硬币现在的使用度很低,也失去了感受生活的意义,可改为一片树叶或一张纸巾等等。
3.在练习设计的判断中1千克铁比1千克棉花重。
这一题可将其中一项改为1000克加深难度,这样也有了分层练习。
自制(zìzhì)天平比轻重——“轻与重”表现性评价设计与实践(shíjiàn)案例数学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然而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方式很难评价到学生的活动过程、思维方法及情感态度等。
表现性评价关注被评价者知识和技能的应用和非智力因素(yīn sù)的发展,注重评价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正好可以弥补传统评价对数学实践活动评价的不足之处。
一、评价目标(mùbiāo)与评价内容:二年级(niánjí)开展的“物体的轻重比较”这一实践性活动,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对直接比较的局限性和推理比较的繁琐性的体会基础上,再组织学生经历实践活动过程,体会借助“中介物质”进行“间接比较”的必要性和便利性,使学生真实感受到用统一的标准计量单位来衡量物体轻重的便利性,并从中体会到数值化的好处,感受优化解决问题方法的策略意识。
(一)评价目标:1、能通过间接比较的方法比较物体的轻重。
2、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进行数值化,会通过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物体的间接比较,认识数值化的好处。
3、能够根据比较的具体情境,灵活地选择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出物体的轻重。
4、通过亲身体验的过程,激发儿童对轻重比较的兴趣;培养动手操作、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评价内容:“二期课改“数学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轻与重——间接比较》。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一)设计背景:物体轻重的间接比较,实际上是使用比较测定值这种形式进行的。
这也是数值化的意义所在。
但学生是否能够想到借助统一的测定值这一比较方法来进行比较方法的优化?在面对具体情境时,是否能够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自主的反思(fǎn sī)、调整与优化呢?基于以上的思考,设计了此表现性评价单一任务。
(二)任务设计(shèjì)与指导语:任务(rèn wu):第一层次(céngcì):你能用自己的方法把这些物品从重到轻排排序吗?第二层次(céngcì):你能借助自制的天平秤和老师提供的双色片,与小组成员合作对这些物品排排序吗?指导语:第一层次:你想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物品按照从重到轻顺序排排队?你发现了什么问题?第二层次:与小组同学合作,利用自制的天平秤以及双色片称量,准确、有效地完成这个任务。
数学认识物体重量单位教案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重量单位的认知与运用也在不断提高。
重量单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必须熟练掌握的物理量,特别是在商业和工业领域中,重量单位是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之后最为重要的单位。
因此,对于学生来说,掌握物体重量单位的认知,不仅是一项基本学习技能,更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能力。
一、教学目标1.学习重量单位:千克、克、毫克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2.培养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3.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物理量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重点1.重量单位的认知和应用;2.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难点重量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
四、教师的教学策略1.通过课前讨论问答的方式,激发起学生对重量单位的兴趣;2.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重量单位的区别;3.通过实际操作,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量单位,培养他们的计算能力和物理量的应用能力;4.通过课堂讨论和互动,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创新。
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应对下面的问题进行问答:1)什么是重量单位?2)为什么要使用重量单位?3)如何正确地使用重量单位?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主题,了解重量单位基本知识。
2. 演示:教师通过简单明了的演示,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不同重量单位的区别。
比如:1)使用天平比较两个物体的重量,让学生能够比较不同重量单位之间的关系;2)比较不同重量物品之间使用不同重量单位的原因和意义;3)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重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3. 实际操作:教师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实操:1)同学们先准备一些重物,并将其称重;2)将不同重物使用不同的重量单位进行换算,并将结果记录在表格上;3)通过表格上的数据进行讨论,让同学们能够正确地掌握重量单位和换算关系。
4. 讨论与总结:通过实操之后,教师应该让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
主要讨论的问题有:1)对于那些物品来说,我们应该使用哪种重量单位?2)如何结合生活实际,正确地使用重量单位和进行重量的换算?3)如何发现和解决使用重量单位和进行重量的换算中出现的问题?通过讨论和总结,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重量单位和应用技巧,并提高他们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创新能力。
《质量》教案教案:《质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物质的性质》的第一课时《质量》。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认识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认识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以及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认识质量的概念,了解质量的计量单位,学会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
难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运用,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天平、砝码、测量容器、实物等。
学具:学生科学手册、记录表格、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称重,引出质量的概念,让学生初步认识质量。
2. 探究质量的计量单位(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天平,介绍天平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的计量单位。
3. 小组合作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天平测量不同物体的质量,记录实验数据,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实验能力。
5. 作业布置(5分钟)设计一道有关质量的题目,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质量概念: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计量单位:克、千克等测量工具:天平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1. 根据课本P63,完成“动手动脑学科学”第1题。
答案:(1)5克(2)10克(3)15克2. 根据课本P63,完成“动手动脑学科学”第2题。
答案:(1)20克(2)30克(3)50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质量的概念,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质量的计量单位,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天平的正确使用方法,加深对质量单位的理解。
拓展延伸:让学生思考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场景会用到质量的计量,如烹饪、建筑等,进一步巩固质量的概念和计量单位。
教学目标(一)使学生初步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二)了解天平和用秤称物体重量的方法,能够进行重量的简单计算。
(三)培养学生观察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认识重量单位“克”和“千克”。
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重量观念。
教具和学具教具:天平,秤,两个同样重的鸡蛋,一个鸭蛋,一枚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袋1000克精盐,案秤图。
学具:以组为单位准备,一些2分硬币,一些豆子,一些图钉,一支粉笔,一瓶钢笔水,1把小刀.1袋1000克精盐。
教学过程设计(一)复习准备请同学们用眼睛观察:左边一本语文书,右边一本数学书,问:语文书重还是数学书重?同学们争执不下,有人说语文书重,有人说数学书重。
这时,请同学们左手放一本语文书,右手放一本数学书,掂一掂哪一本书重,同学很快掂出语文书比数学书重。
老师接着追问:语文书有多重?数学书有多重?语文书比数学书重多少呢?学生说不出来,师说:比较东西的轻重,光靠眼睛不行,要用手掂一掂。
但要想准确地说出物品的重量,用什么方法呢?它的重量用什么单位表示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方面的内容。
(板书课题:千克的初步认识)(二)学习新课1.认识天平教师说:用天平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
(出示天平)在天平的左边盘里放置要称的物品,右边盘里放置另一种要称的物品,天平的指针在标尺中间时,表示天平平衡,也可以说这时天平两端的物品重量相等,如果指针偏离标尺中间的位置,则天平左右两端物品的重量不相等,指针向哪边偏,哪边的物品就重。
师问:用天平能不能比出数学书和语文书谁轻谁重?请一位同学到前边来,用天平称一称。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把两本书分别放在天平的左右两边,马上看到指针向语文书那边偏离)师问:教师这儿有两个鸡蛋,哪个重?教师演示,同学仔细观察,问:指针动没动?说明什么?学生得出两个鸡蛋同样多的结论。
师说:如果把一个鸡蛋换成鸭蛋,看看指针动不动?说明哪个蛋重?(通过天平的指针向鸭蛋一边偏离,说明鸭蛋比鸡蛋重)师说:天平除了可以比较东西的轻重,还可以用来称东西的重量。
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教案)-二年级下册数学沪教版一、教学目标1.了解物体的重量和轻重的概念。
2.通过生活实例和感性体验认识物体的轻重。
3.初步掌握秤的使用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量和轻重的概念的划分和认识。
2.秤的使用方法的掌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出示两个相同大小的物品,一个是石头,一个是海绵,问学生这两个物品哪个较重。
2. 认识轻重概念让学生挑选两个异形物品,上秤,记录重量。
然后,让学生体验这两个物品哪个更重、哪个更轻。
3. 学习轻重概念让学生在课堂上对比不同的物品,感性体验并掌握轻重的概念。
4. 秤的使用方法向学生介绍秤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用自己所携带物品的重量进行测量。
5. 按题自主探究让学生找到自己最喜欢的一个物品并将其重量测量出来,然后与同桌的同学进行比较,记录比较结果。
6. 小结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初步了解了重量和轻重的概念,并掌握了秤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要求1.教师要以生动有趣的方式进行教学。
2.注意学生的口头表述和写作能力,以及上课时的参与度。
五、教学评价1.在生活中,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不同物品的重量,正确区分轻重。
2.学生能够使用秤进行物品的测量。
3.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言与互动,以及课堂表现等。
六、板书设计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重量、轻重的认识秤的使用方法七、学情分析本篇教案主要教授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重点学生能够区分重量、轻重,并掌握秤的使用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巩固学生的口头表述和写作能力,以及加强上课时的参与度。
同时,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举些生动有趣的例子,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尝试与学生互动,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点知识归纳认识重量和质量在小学数学中,重量和质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掌握了认识重量和质量的基础知识,不仅能够加深对数学的理解,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其它科学知识。
本文将通过归纳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重量和质量。
一、重量和质量的定义重量和质量是物体的两个基本属性,但它们之间有着根本的区别。
1. 重量: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作用所产生的力的大小,通常用牛顿(N)作为单位。
重量的大小随着物体所处的位置不同而改变,地球上的物体受到的重力大小为其质量乘以地球的重力加速度。
2. 质量:是物体所固有的属性,表示物体所含物质的数量,通常用克(g)或千克(kg)作为单位。
质量是一个固定的值,与物体所处的位置无关。
二、重量和质量的关系虽然重量和质量是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1. 关系一:物体的质量决定了它的重量。
同一物体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中的重量是不同的,但它的质量是不变的。
无论处于哪里,物体的质量不会改变,但重量随着地球引力的变化而变化。
2. 关系二:物体的质量可以用其重量表示。
通过使用重量与地球的重力加速度进行相互转换,我们可以通过物体的重量来表示其质量。
即质量等于重量除以重力加速度。
三、认识重量和质量的应用举例认识重量和质量的基本概念,有助于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更好地应用它们。
1. 比较物体的重量: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常常需要比较不同商品的重量。
如果两个物体的质量相等,那么它们的重量也应该相等。
而质量不同的物体,重量也会存在差异。
2. 计算物体的质量:有时候,我们需要知道物体的质量而没有专门的天平或称重工具。
这时,我们可以通过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来计算它的质量。
因为重量与质量有着确定的关系,所以我们可以通过测量重力来推算物体的质量。
3. 研究物体的运动:在学习力学时,重量和质量的概念非常重要。
质量是物体进行运动所固有的属性,而重量则决定了物体所受到的力。
通过研究重量和质量,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力和其它物理现象。
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P45-47《克与千克》是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五单元《质量的初步认识》中的教学内容,在《数学课程标准(2022 版) 》中隶属于“综合实践”领域的主题式活动主题。
《课标》在“第二学段”中提出如下要求:在主题活动中进一步认识认识质量单位,尝试应用数学和其他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形成量感、推理意识和应用意识。
沪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一年级第二学期起编排了《时间的初步认识》《认识人民币》《长度比较》《度量》《线段》等内容,帮助学生积累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的活动经验,经历长度度量的四个阶段:初步感知——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统一的单位比较的过程,为后续长度单位概念体系的形成作铺垫。
在此基础上,在本学期教材安排了《质量的初步认识》,包括从《轻与重》的初步感知——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的内容,到本课时的《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中统一单位比较质量,为后续四年级《吨的认识》以及面积、体积、容积单位等学习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材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物品出发,安排了丰富的实践操作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估测和正确使用工具测量物体的质量,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建立1 克和1 千克的量感,知道克与千克之间的进率关系,为后续进一步学习质量单位“吨”做好知识与经验的铺垫。
通过前阶段学习,学生有过直接比较和间接比较物体轻重的经验,在日常生活中,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过质量单位,对物体轻重、质量单位、称量的工具等已经有所了解,但缺乏对这些单位的具体感知,大部分学生对克与千克的质量观念比较薄弱。
如,在前期制作月饼体验活动中,学生称重40 克的油皮,第一次放上去时显示10 克,此时还相差30 克,但是对于克没有经验,尝试十几次后终于准确称出了40 克。
并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仅靠观察得到,更多的需依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基于此,需要教师创设综合实践活动平台,课前、课中、课后联动,创设充分的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等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经历量感体验,积累活动经验,逐步形成克与千克的准确量感。
第五章重量(质量)的初步认识【教材分析】这里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接触质量的有关概念。
目前国际研究表名,生活中常用的六种感官量包括长度、重量、容量、角度、面积、体积概念及技能的学习发展,都应该经历下述四个阶段:1.某量的初步概念;2.某量的间接比较;3.某量的普遍单位比较;以及4.某量的测量单位制度概念。
为此,教材通过设计轻与重,克、千克认识与计算两个部分体现上述的四个阶段,通过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任意单位进行比较、使用普遍单位进行比较展示对某种量进行量化的过程,是学生体验量化的方法和好处。
具体内容结构如下:需要着重指出的是:数学是人类经过曲折的探索过程建构起来的,但它在呈现时,常常省略了产生发展的曲折过程,以非常概括、严谨的形式展现出来。
而小学生由于感性认识还不够丰富,抽象思维能力还未形成,所以学习起来会感到抽象困难。
但是个体的认识应遵循人类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作为小学生也不例外。
因此作为教学内容的数学,在呈现时,应该按照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还原数学生动活泼的建构过程,让学生亲身经历类似的创造过程,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的数学知识的理解。
因此,小学生对于重量单位的认识也应该重视这一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特别是要经历统一重量单位的过程。
【学情分析】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量与计量应用越来越广泛。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单元是内容是学习"吨的认识"的前提和基础。
虽然学生在生活中接触过质量问题,但质量单位还是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所以教学的关键是通过各种实际操作活动,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
虽然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物体的轻重已经有了感性认识,但是大部分学生对质量观念还比较淡薄,况且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第一次接触,还缺乏认识。
因此,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想建立克与千克质量观念是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对物体的轻重进行直接比较、间接比较,使用逻辑推理进行比较,会用简易的称量工具比较物体的轻重。
《克、千克的认识与计算》教学反思回顾反思《克和千克》的教学过程,感到以下几个教学环节取得较好教学效果。
一、在生活中感受数学。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已有的生活经验(比轻重)出发以及课前布置到超市调查物品的净含量,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到超市调查关于“克和千克”方面的信息。
通过实践,学生了解了很多商品上都标有质量,如50克、100克、450克、500克、1000克等,知道了克和千克是表示重多少的单位,还知道了轻的东西是用克来做单位的,重的东西是用千克来作单位的。
以此来揭示课题,学生感到很亲切,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感受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在动手体验中感受知识。
学生在生活中都接触过质量问题,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但是对质量单位还是缺乏认识。
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眼睛观察得到,只能靠肌肉感觉来感知。
1、通过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在建立1克的概念时,让学生掂一掂一个2分的硬币,充分感受1克的重量,并例举了生活中许多大约重1克的物品,加深了对克的印象。
在建立1千克的概念时,我把内容分层细化,让学生亲手掂一掂一本数学书200克,课后掂一掂5本数学书,感受1千克。
2、给学生提供观察实际测量物品的机会。
提出“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让学生说说你认识哪些秤,再通过课件演示介绍一些常用的秤及认识盘秤的使用方法。
教师操作演示,学生观察读取数值。
3、采用估测方法。
在学生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后,通过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给他们提供先估测再实测的练习,让学生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的差别,让学生在修正的过程逐步建立质量单位与具体实物的关系。
三、在自主探究中享受学习的乐趣。
让学生自主探究克与千克间的进率。
在教学克与千克关系时,没有直接告诉学生1千克=1000克,而让他们在称盐的活动中去发现。
实验分三步进行,第一步计算出2袋盐重1000克;第二步用秤称两袋盐的重,得到1千克;第三步作出判断:1千克=1000克。
小学数学认识重量和质量重量和质量是小学数学中常见的概念,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学习重量和质量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事物,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一、重量和质量的概念重量和质量是两个密切相关但又不相同的概念。
重量指的是物体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所产生的力量。
质量则是物体内在的属性,表示物体所含有的物质的多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常用“重”和“轻”来表达物体的重量。
当我们说一个物体很“重”,意味着它受到的引力较大;相反,当我们说一个物体很“轻”,意味着它受到的引力较小。
质量则可以通过称量物体来确定,常用单位是千克。
二、重量和质量的关系重量和质量之间存在着一种固定的关系,它们是通过重力加速度来联系起来的。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的近似值约为9.8米/秒^2。
重量和质量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W = m × g来表示,其中W表示重量,m表示质量,g表示重力加速度。
例如,如果一个物体的质量是5千克,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其重量为5千克 × 9.8米/秒^2 = 49牛顿。
这说明,质量相同的物体,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重量。
三、认识重量和质量的重要性1.日常生活中的重量和质量:认识重量和质量对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需要根据物体的重量合理分配力量,如搬运重物,避免超负荷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同时,我们还需要根据物体的质量来选择适当的运输工具和包装方式,以确保安全和便利。
2.数学问题中的应用:重量和质量的认识在解决数学问题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简单的数学题目中,我们需要计算物体的总重量或者根据已知的总重量推算每个物体的质量;在平衡问题中,我们需要通过考虑重量和质量来求解未知物体的数值。
通过学习重量和质量的概念,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提高我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四、重量和质量的测量方法1.使用天平测量质量:天平是一种常见的测量质量的工具。
教案: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一、教学内容1. 认识质量(重量)的概念,了解质量(重量)的单位。
2. 学习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量)。
3. 培养学生对质量(重量)的感知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质量(重量)的基本概念,知道质量(重量)的单位。
2. 培养学生用天平测量物体质量(重量)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重量)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质量(重量)的概念理解。
2. 天平的使用方法。
四、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每个小组一台2. 砝码:1克、2克、5克、10克等3. 测量物品:如书本、文具等4. 记录表格:记录测量数据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质量(重量),质量(重量)有什么作用。
2. 讲解:教师讲解质量(重量)的概念,介绍质量(重量)单位,如克、千克等。
3. 演示:教师演示如何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量),并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4. 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使用天平测量物品的质量(重量),并记录数据。
5.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质量(重量)的测量方法和注意事项。
6. 拓展:教师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质量(重量)知识解决。
六、板书设计1. 质量(重量)的概念2. 质量(重量)单位:克、千克等3. 天平的使用方法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质量(重量)的概念。
2. 请学生画一画天平的图片,并标注各个部分的名字。
3. 请学生记录一天中测量物品质量(重量)的数据,并加以整理。
八、课后反思1. 学生对质量(重量)的概念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是否能熟练使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重量)?3.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如何改进?以上就是质量(重量)的初步认识的教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首先,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教学过程”这一部分。
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的核心,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以下是对教学过程的详细补充和说明:1. 导入: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质量(重量),质量(重量)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
教学内容本单元是《2023-2024学年数学二年级下册-沪教版》的第五单元,主题是“质量的初步认识”。
这一单元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质量的基本概念,以及质量单位的使用。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的概念,知道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
2. 让学生掌握质量单位(克、千克)的使用,并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对质量问题的解决能力。
教学难点1. 质量单位的理解和使用,特别是克和千克的换算。
2. 对质量概念的理解,特别是对“质量是物体所具有的一个基本属性”的理解。
教具学具准备1. 天平2.砝码3.各种小物品,如石头、书本、铅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质量的思考,如“你们知道什么是质量吗?”,“你们觉得质量有什么用?”等。
2. 讲解:讲解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单位的使用。
3. 实践:让学生使用天平和砝码,进行质量的测量,并记录下来。
4. 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讨论质量单位的使用,以及如何进行单位换算。
5. 总结:总结质量的概念,以及质量单位的使用,并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
板书设计1. 质量的概念2. 质量单位的使用3. 质量的测量4. 质量单位换算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使用天平和砝码,测量家里的物品的质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根据测量结果,进行质量单位的换算。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践和讨论,让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
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对质量单位的理解和使用有了更深的理解。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学生对质量单位换算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对这一知识点的讲解和练习。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难点”中的“质量单位的理解和使用,特别是克和千克的换算”。
教学难点详细补充和说明质量单位的理解和使用,尤其是克和千克的换算,是学生在学习质量概念时遇到的常见难点。
这个难点涉及到对质量单位的认识、换算规则的掌握,以及在实际测量中的应用。
293 好好说话 构建和谐校园■吴志霞 (湖北省巴东县沿渡河镇民族中心小学 444304)【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4-0293-01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可见好好说话是多么的重要。
纵观校园纠纷和部分校园暴力事件大多和不能好好说话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语言者,君子之枢机,‘谈’何容易!”语言作为人类的交流工具,无论在社会还是校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人们可以用语言传播知识,交流思想,传递出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
要构建一个和谐的、其乐融融的校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首先要学会好好说话。
教育界常说:“同样对孩子说的一句话,百分之十是语言,百分之三十五是表情,百分之五十五是情绪。
不同情绪的状态,说出来的效果千差万别。
”为人师表,往往老师是怎样的,他的学生身上都会有他的影子。
所以要教育好学生好好说话,首先教师就得学会如何好好说话。
还记得刚接手这个班时,班上有一个女孩特别爱找我分享她的发现。
有一天课间,她兴冲冲地跑来对我说:“吴老师,吴老师,我们今天学的‘归’字还可以组一个词‘圆归’!”她扬起天真的笑脸似乎等着我表扬她的这一发现,而当时我在忙着给学生检查作业,我没多想脱口而出:“那不对吧,‘圆规’的‘规’应该是‘规矩’的‘规’,我们今天学的是‘归来’的‘归’!”结果她很不高兴扭头就走了。
并且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她也不和我分享她的发现,总是离我远远儿的。
上课也心不在焉,也不听从我的安排。
她还经常和别的学生一起躲着我窃窃私语些什么。
那段时间的课上着真别扭,感觉班级里的氛围不对,隐隐散发着火药味儿。
后来在她的一个片段作文中,我才得知是那天我粗略的话语伤了她那颗要强的心,也打击了她的求知欲。
说实话在此前我带高年级,说这样的话多了去,但我从未意识到这样说话会伤害学生的自尊。
我认为身为老师就应该直接指出学生的错,帮助其改正,使其进步。
可是后来仔细想想,对于学生来说,她虽有错但这是她独自求知所得,她这种求知探索精神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