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中国财税史复习题.docx
- 格式:docx
- 大小:104.43 KB
- 文档页数:26
1、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公元前(一万年)时,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确定下来。
2、(禹)根据各地距离京畿的远近,土质的肥瘠、高下评定土地等级,以土地收获量的十分之一向部落酋长进行定量纳贡,开创了征收土地税的先河。
3、国家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是(私有制和阶级的出现)
4、夏商周三代的土地制度,从宏观上讲是(土地王有制)
5、中国古代,商业的萌芽产生于(商)朝。
6、汉代,用于课征未成年人的人头税叫做(口赋)
7、两汉时期田租以(三十税一)为主,属于比例税率。
8、唐代实施的服役制度是(租用调制L
9、两税法实施于(唐)代。
10、“一条鞭法”实施于明代,是由(张居正)提出并实施的。
11. 东汉时期的关税税率较高,在(十分之一)以上。
12. 《暴关图》反应的私设关卡,乱收费的情况发生在(明代卜
13. 由于劳动生产率低下,夏代田赋的征收采用了(贡法b
14. 汉代实行商业官营,所谓商业官营就是指(官营)b
15. 隋唐时期的财政收入主要包括(田赋收入L
16. 五代十国时期的田赋主要包括(两税、绢帛之征b
17. 把差役制度变为雇役制称(雇役法、免役法、募役法L
18. 北洋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有(外债、内债、税收b
19. 田赋征收的基础是地籍管理,为此国民政府推行(土地计量)b
20、公元628年,唐太宗下令,规定王公百官到一般百姓,垦田每亩纳粟2升,以备灾年赈贷之需而建(义仓b
21、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以该年的丁银额永为定额,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征收钱粮,叫做“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这是清朝(康熙)实施的。
22、为缓和统治危机,增加财政收入,我国(明)代实施了“一条鞭法
23、宋代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是(方田均税法b
24、北洋政府在把清朝各种名目的附加都并入正赋之后,又另外加征的是(田赋附加b
1、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
2、国家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是(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o
3、据文献记载,在(舜、禹)时期,为了保障公共事务的发展,统治者要求臣服部落和被保护的小部落贡献财物。
4、夏商周三代的服役,直接与井田制有关。
一般认为,三代的田赋制度分别实
行的是(共、助、彻b
5、人头税发展到汉代,已经制度化,有(口赋、算赋、户赋、献赋)o
6、古代收益税(或财产税)包括(车船税、贵货、牲畜税b
7、宋朝的田赋按土地的性质不同分为(公田之赋、民田这赋、城郭之赋、杂变
之赋、丁口之赋b
&宋代市舶课有(抽解、博买b
9、清初官吏的报酬包括(正俸、养廉俸、恩俸b
10. 清朝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国境关税)两种。
11. 西周的关市之征主要有(津税、关税)两类。
12. 在宋代的户籍上,全国居民分为(主户、客户b
13. 唐代的赋役制度主要有(租、调、役、杂徭L
14. 对于中央与地方的财政权益分配,两税法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
15. 宋代官员俸禄大体上分为(正俸、加俸、职田、公使钱)等。
三、名词解释
仁井田制:即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
2、山泽税:国家对山林、园池水泽、湖泊出产的各种物品所课征的税,山林所砍伐之薪木、猎捕行兽之皮、角、齿、羽翩、河湖所捕之鱼、池海所产之盐等物均属课征对象,缴实物,交由王室。
3、均徭:官府衙门对居民征发的一种经常性差役,因其以丁为单位,根据丁力资产的厚薄,以定差役的轻重,由里甲编第均平应役,故称均徭。
4、关市税:是指对通过国家所设关卡的行商和市肆的坐贾进行课税,包括关税和市税两类。
5、贡舶制度:明代对海外来华贸易者实行的一种制度,凡海外诸国来华贸易,须由贡使向明王朝进贡方物后方准其贸易,否则不许贸易。
对外商货物采取“官给钞买”的办法,不抽商税,只抽实物六分,其余允其货卖互市。
6、算缗钱:又称缗钱税,汉代所行税法之一,是向商人和高利贷者、车船所有者征收的财产税,以贯为单位征税。
7、赊贷税:亦称贤贷税,是对岀贷货币或粮食收取利息所课的收益税,课征
的对象是高利贷者,属于资本利息税。
8、专卖:由国家通过对关系国计民生的某种或某几种产品的生产和销售进行
垄断,利用专制垄断的销售价格,获取高额财政收入的一种办法,有公益专卖(如轻重法、平汆法)与财政专卖(如官山海)之分。
9、均输.平准:实际上是官府对商品运销和京师物价的一种控制措施,属于
官营商业性质。
均输指调剂运输,平准指平抑物价,始行于汉代。
10. 漕运:为了保障皇室的享用,百官的俸粮和京城兵、民的食粮,各地每年向京师运送大量的粮食和物资,通常是通过水道用船运载的,所以时称漕运。
门•田赋:又称“田租”“租禾”,是以土地为对象的征税,是中国旧时历代政府对拥有土地的人所课征的土地税,被列为国家正供,是国家财政收入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
12. 贡:即土贡,后发展为赋、贡纳,盛行于夏代。
即分配给每人土地,耕作者根
据土地所产向贡领主缴纳租额。
夏代的贡法,是一种定额课征制,以数年收成平均常量的十分之一为定额,以后不管丰年或歉年,都要按这个定额征收。
13. 助:借的意思,盛行于商代。
指把定量土地分为九块,周围八块为私田,由八家自己耕种,收入归各家,不收税;中间一块为公田,由八家共同耕种,即借民力以耕田,公田收入全部上缴。
14. 彻:打通之意,即打破公田和私田的固定界限,在耕作季节统一经营,收获时才把一块田地作为当年的公田,其上的农产品成了税物;<2>征收之意,耕田百亩,取十亩为赋<3>通力合作之意,指八家通力合作,计亩征收,民得其九,公取其一<4>并行之意,即贡、助两种征课制度并行。
15. 土贡:即各国诸侯和平民,按规定向天子献纳土产、珍宝等,不完全是自愿,具有强制性。
西周的贡有两种邦国之贡诸侯在其领土内,向所属臣民征贡,将其中一部分缴纳于天子。
v2>万民之贡实是各诸侯国奴隶主通过向居民征集,然后将其一部分缴纳给天子,以待公用。
16. 徭役:即对劳动人身的强制性课征。
包括力役:即强制人民从事劳役活动。
包括“作田
役”即跟随诸侯、大夫从事狩猎,“比追胥”即追捕盗贼,以及筑城、押送俘虏、巡逻以及运送官物。
<2>兵役:包括兵役和军赋。
军赋是与田制想结合的一种征调军事需要的人力、物
力的办法。
<3>杂役
17. 口赋:即口钱,是课于未成年人的人头税,用于补军费开支不足。
18.算赋:是课于成年人的人头税,收入形成军备基金,用于购置战车、骏马、
武器、装备等。
19.献赋:郡国等地方官吏以当地的人口数,每人每年征收63钱,送缴中央政府,
以充当向皇帝的献费。
13.户赋:是对列侯封君食邑之地按户征收的赋税,属于人头税性质,按户计征,每户每年200钱,作为封君列侯的“私奉养”。
20•更卒:一个成年男子每年要为官府服役一个月,服役地点一般为本郡县,主要从事各种
苦役及较大型的工程项目,如修筑城垣,宫殿陵墓等,或到郡县衙门听差,期满止役轮流更换。
21.正卒:即正式的兵役,是在服更卒三年后起役,每个成年男子在规定年龄内
必须服兵役两年,第一年在本郡县,根据各地特点,充当步兵、骑兵或水兵,接受军事训练。
第二年到京师充当“卫士”,服役期满就调换。
22•戍卒:每个男子一生中要到边境屯戍一年,如果边境无事,官府只需选送少数人前往戍边即可,其他不需要戍边的人必须强制性缴纳代役金,即以税代役。
23.工商税: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
分为两种:一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
二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官府按买卖成交额,即时课征。
24•子口税: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30年代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及自内地运送土货至通商口岸出口时所纳的抵代通过税的一种税款。
这种抵代税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这是帝国主义破坏中国内地说主权的一种税制。
25•复进口税:土货装船出口时,征出口正税,运到卸货口岸时,再征复进口半税,税率等于进口正税之半。
税则上未列名货物,按价值百征2.5。
土货若在3个月内复岀口到外国,如确系原包原货未被拆换,海关即将所交进口半税发还, 发给存票向海关银行换取现金,或抵缴日后应交之税。
倘逾期未运出口,或原货已被拆换在该口岸销售,则不发还原纳进口关税。
26•匣金:中国自清代至中华民国初年征收的一种商业税,因其初定税率为1厘(1 %),故名厘金。
又称厘捐、厘金税。
厘金创行于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
实即一种值百抽一的商业税,百分之一为一厘故称厘金。
在全国通行后,不仅课税对象广,税率也极不一致,且不限于百分之一。
有的高达百分之二十以上,有部分货物实行人量抽厘。
27间架税:'间”是一间两间的意思,指房屋数量:架”是前后两根柱子,两架即一间,还是指房屋数量。
顾名思义,这个间架税是按房屋数量征收的,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子,按房屋市值来征收。
简答题
(一)财政产生之初的支出主要包括那些?
答:1、军事支出;2、祭祀支出;3、天子、诸侯以及百官的生活支出;4、兴修水利、抗灾等公益事业支出。
(二)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用法令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和允许自由买卖;
2、均平田税,皆粟而税;
3、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建立军功爵制;
4、实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的政策;
5、鼓励分居立业,禁止父子兄弟同家共业,规定成年男子必须与父母分居,另立门户,女子到一定年龄必须岀嫁,否则加倍课赋;
6、实行按人口征收军赋的制度,即人头税,史称“口赋:
7、划一度量衡。
(三)夏、商、时期的财政有那些特点?
答:1、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奴隶创造的农业和畜牧业收入;
2、财政征收形式是租税合一,以实物交纳;
3、分田制禄,井田制赋;
4、国家财政与皇室财政不分;
5、“量入为出”的财政管理原则;
6、分官任职的理财结构;
7、实行财政任务与吏治奖惩相结合的上计制度■预算、决算制度的萌芽。
(四)简述秦王朝的三大支出:军事工程支出、宫殿和皇陵
修筑支出。
答:1、军事工程支出,军事支出包括战争费用、养兵费和装备费,工程支出包括修筑陆路交通、兴修水利工程、修筑万里长城。
2、宫殿建筑支出,秦始皇在兼并六国战争中,每功灭一国,即依照其国宫殿样式,在咸阳北阪重建一座,灭六国后,更是大肆修建著名“阿房宫:
3、陵墓建筑费: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在骊山为自己修筑坟墓,全国统一后,发刑徒70万继续修筑,前后约计20余年。
(五)国家和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
答:国家产生的前提条件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家庭私有制的出现和奴隶阶级的形成。
国家财政产生的前提条件包括:
K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物质条件;
2、社会分工的发展、公共管理的需要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
3、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是财政产生的政治条件。
五、论述题
(一)试述唐中期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基本精神及意义。
答:第一,两税法的原因是:
1、均田制的瓦解,使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2、户籍的紊乱,人口失实,赋役制度遭到破坏;
3、租庸调制本身存在的弊端;
4、安史之乱引起的财政困难日益严重;
5、户税、地税的发展,为两税法的实施奠定了实践基础。
第二,两税法的基本精神是:
K确定了“量出以制入”的财政原则。
2、确定了课税主体和课税依据。
3、确定了课税原则,即“人中无丁,以贫富为差:
4、确定了计税手段,实行“定税计钱,折钱纳物”
5、确定纳税期限,实行夏、秋两次征收。
6、将旧有租庸杂徭并入两税征收。
7、确定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原则,实行三分制,即划分为上供、送使、留州三个份额。
第三,两税法的历史意义
仁“量出制入”的财政原则。
2、两税法最大变化是正式否定了以身丁为本的赋役制度,而以资产作为课税的依据。
3、开创以货币计税的先例。
4、简化税制及征收手续,减少了税收成本。
5、租庸杂徭悉省。
(二)简述明中期一条鞭法的基本精神和历史意义。
答:基本精神
K合并赋役,恢复以土地资产为主要课税对象;
2、赋役合并后,官府所需力役,由其出钱雇人应役,不得无偿征调;
3、计亩征粮,除规定部分地区征收粮米以供京师食用外,其余一律折收银钱。
4、课征方式是官收官解。
简言之,即赋役合一,化繁为简,按亩征税,以银缴纳,官收官解。
历史意义:
1、合并赋役,标志着赋役平行征收转向近代租税制。
2、计亩征银,以银代役,由对人征税改变为对物征税,由交纳实物和亲自服徭役转变为以货币交纳。
3、扩大负担面,起到均赋均役的作用。
4、有利于促进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三)•简述摊丁入地改革及其意义?
答:为了稳定税收额数,也为解决人丁和地亩分别编审征收之弊,防止因丁役加重,民户逃亡,而使社会动荡的悲剧重演,清统治者决定改革赋税制度。
清政府采用丁税固定征收的办法,把丁税和人口增加问题截然分开,不仅解
决了丁银问题,而且有效限制了官僚地主转嫁丁税中饱私囊的非法行为。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缓解了农民的恐慌心理。
户口隐匿逃亡现象有所改观。
摊丁入地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次赋税制度改革,也是中国最大赋税制度演变的最终成果,在中国财政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摊丁入地将中国古代农业
税发展成土地税;从法律上废除了人头税,确立了以田定税的制度,实现了丁税
和地税的的合一。
从根本上取消了官僚地主的优免丁银特权,实质上服务于官僚地主,仍具有一定局限性;由于实行“永不加赋”,使人口迅速增长,造成了社会
的巨大压力。
简述桑弘羊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4. 答:西汉建立之后,在“黄老”思想的支配下,一直实行无为而治、不干预经济
的政策,致使那些有势力的诸侯迅速以商致富。
他们或者肆意兼并,欺夺百姓,致使百姓失去产业,流离失所,从而引起社会的动荡;或者图谋不轨,蠢蠢欲动,企图推翻汉朝政权。
国家专营思想。
国家统一发行货币、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方针政策。
事
实证明,这一政策对巩国家政权、对实现汉武帝的文治武功是非常必要的,也
取得了很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本末并重思想。
满足上下各个阶层的需求,如果无人从事手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就会受到影响;如果无人从事商业工作,货物流通就会断绝。
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则粮食就会减少,货物流通受到影响,国家财政就会发生危机。
富国与富民思想。
桑弘羊实行盐铁专卖、均输平准等措施,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
通过盐铁专卖而获得利益和通过均输得到财富,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控物价,巩固和加强了中央财力,以控制诸侯。
后世对桑弘羊思想与措施也评价不一,有人称其为聚敛之臣,以兴利为能事。
但他的思想与措施为社会的进步、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起了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桑弘羊理财,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就无法实现,开疆扩土的大业就不能成功。
其中的许多思想是值得后世借鉴的。
如富国与富民思想,一直沿用至今依旧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中之中。
(五)简述王安石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答:宋代的冗兵、冗吏多是历代所不及的。
冗员多导致政府的支出多,加上每年庞大的边防军费开支及付给辽、西夏的巨额岁币等,造成宋朝财政极其困难。
收入方面则由于田赋不均、税收减少,导致入不敷出。
青苗法,是王安石推行的一项政府贷款给农民的贷款措施。
在青黄不接之际,国家贷款予以扶助,以解百姓的燃眉之急,帮助农民度过灾荒,避免百姓流徙逃亡。
这一政策沿用至今。
免役法,为了免除职役给农村百姓造成的骚扰和摧残,使其安心生产,王安石主持制定了免役法,使得百姓归于农田,全力以赴从事生产,有助与发展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又会有助于税赋的征收。
方田均税法,以方为单位确定各民户的田亩数,按肥瘠、土质、地形划分土地等级,通过实行方田均税法,平均了田赋负担,以此增加农民生产积极性,保证了生产。
农田水利法,兴建水利设施,开垦荒废田地等方面的建议,凡有效者给予奖励;各项工程,均提倡私人修建,如有困难,由官府贷款或令富户以官息贷款给贫民,开发人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进而保证百姓生活的稳
定,增加财政收入。
控制财政支出,王安石认为,不用增加赋税,也可以增加财政收入。
因为减少了财政支出,就等于增加了财政收入。
王安石认为控制财政支出的方式一是通过编制预算,依照预算的执行来节制支出;二是裁减兀员、兀兵,节约各种费用。
虽然我国现在是一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国情已完全不同于处于当时,但王安石变法中所蕴涵的财税思想,对我们当今的财税改革提供了许多的借鉴经验。
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科
学合理安排财政支出,重视商品流通及完善市场经济体系。
(六)简述先秦时期管仲财税改革及其影响?
答:管仲的财税思想归纳起来有四个方面:
实行按土地好坏分等征税旳实物税制,打破井田制的限制,承认土地制度的
变化,这一措施提高了生产者的积极性,促进了国家农业的发展;实行了专卖制
度,通过家财政干预经济以增加国家收入;对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说率,采
取了轻税的措施,在田税方面实行极差税率,在商业方面减免工商税收,促进国内商业发展,实行单一的关卡税率;强化法制,完善制度,保证财政收入;把行政组织和军事组织结合起来,提高了所得税在税收中的比重。
大力宣传纳税人的权利和义务。
观众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理财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财税思想对现在有很多借鉴意义。
分等征税可以减轻农民负担,提高生产积极性;国家财政干预
经济运用到现在的市场经济中可调节市场经济,弥补市场缺陷;采取轻税的措施,可以唤起经济活力。
管仲思想对现世的借鉴虽有可取之处,但也一定要取其精华。
(七)历史上工商税收制度的发展中可以得到哪些历史启示?
工商税又叫市税或市租,属于流通领域里征收的交易税,即按照市场上买卖成交额所课征的税,具有交易税、营业税的性质。
市租征收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官府对居住在都市商业区、有市籍的商贾,按照商品交易总额定期或不定期课税。
另一种是凡到都市商业区域或集市做买卖的行商,包括各方来的商人、乡村的农民和城镇居民,出卖自己的手工业品、农副产品或是贩运来的货物,官府按照买卖的成交额,即时课税。
K两汉时市税为皇室或封君的专项收入,课征对象包括有市籍的商贾、在城乡市集出售农副产品、手工业品的农民、手工业者,按交易总额课征。
2、东汉末到隋的市税包括市租(对行商课征的入市税和对商贾征收的店铺税X 估税(课于市场上买卖物品的交易行为税X通行税(课于水运和桥梁交通的一种税\酒税、盐税、矿冶税、渔税等。
3、唐代商税有入市税、市籍租、盐税、茶税、酒税、矿税及竹、木、漆等特产税。
4、宋代商税主要是住税,税率3% ,实行商税预算定额制度。
另有契税(钞旁定帖钱或印契税钱),对商税加征经总制钱。
5、元代商税是一种交易税,采用定额制征收。
另有矿课、酒醋课、盐课、茶课、竹木课等。
6、明代内地市税统称为商税,包括塌房税、门摊税、渔税、矿税等。
7、清代市税主要是牙税、当税和店铺税、契税、矿税、落地税。
启示:中国历史上工商税收的发展,一方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工商业的发展、货币化程度的提高,为工商税收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又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历史上很多朝代的统治者,在工商税税种创新及征收手段的探索上费尽心机,推动了工商税收的发展,但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没有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考虑,因此封建国家的工商税收基本作用就是阻
碍社会经济发展。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改革及历史意义:
(—)齐国管仲改革:
仁“相地而衰征':根据土地肥差等级征税。
官山海':国家垄断山海、铁器、食盐物资。
3、“按劳绩定俸禄结合官吏的工作量、工作成绩发放俸禄o
4、“四民分业、编户齐民;其作用意义:管仲改革在齐国公田产出税收制度上开始,实际上起到了破坏井田制和世卿禄制的作用,增加了财政收入,增强了国力,为齐国首霸奠定了物质基础。
(二)鲁国改革:
K初税亩:不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征税。
2、军赋制度一'作丘甲”
3、用田赋:依据用土地多少征税,土地私有权扩大。
(三)楚国改革:
“书土田、量入修赋‘:按土地收入制定相应数额税收。
以上春秋时期改革的目的多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扩大兵员补给,但由此使土地开始私有化,加速了奴隶制度的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建立。
但改革很不彻底,奴隶主在政治领域仍享
有磁。
(四)魏国李悝等人变法:
K废除奴隶主贵族官爵世袭制度。
2、推疔'尽地力之教”: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田租收入。
3、实行“平汆法”:在年成好的时候,政府以平价收购余粮作为储备,使粮食价不至于暴跌;荒年时再以平价岀售,保证粮价不至于暴涨。
用这种方法限止商人的投机活动,保护农民利益。
(五)楚国吴起变法:
仁“三世而收其爵禄”:封君传至第三代就不再沿袭。
2、精简官吏、削减官俸。
3、整顿吏
治。
(六)秦国商鞅变法:
K废除贵族的井田制。
“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
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
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3、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4、实彳丁人头税°
5、划一度量衡。
6、均平田税,统一税率计算税额,所有田税一律纳粟,不得用其他实物或货币代替。
这一时期改革变法各国的变法运动,实际上是一场封建化运动。
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保护封建地主阶级,废除奴隶制的政治经济制度,巩固和发展封建制的政治经济制度。
通过变法使封建制度得到确立。
由奴隶制引起的社会矛盾基本上得到解决。
各国变法后,社会经济和文化日益繁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二、秦至清代的税赋制度演变:(八变)
(一)先秦时期(夏商西周):
贡赋制,先秦赋税多以“贡赋”的形式存在。
商代臣民向国君进献的财物称为“土贡:西周土贡有皮帛、宗庙之器、绣帛、木材、珍宝、祭服、羽毛等九类,称作“九贡:此外,还有军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