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等四首诗的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2
峨眉山月歌赏析
古月挂峨眉,日暮月移晓,
新月照归人,疑是故乡春。
把酒山中望,重拾仙都门,
古人何处去,空留深山孤。
赏析
这首诗歌叙述了和太空飞行相似的精神旅程,从峨眉山的古月到人们
归家的新月,从对古人的思念到对仙都的深思的过程,刻画出一种精神性
的探索和表达,文字以凝练的语句表达出很强的哲理意义。
古月挂峨眉,
日暮月移晓,意指世间一切都会在时间中变迁,新月照归人,疑是故乡春,故乡的春天总能重燃一种深刻的情感共鸣,把酒山中望,重拾仙都门,古
人何处去,空留深山孤,这段诗歌把看似失落的诗人心情完美地呈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精神上的探究与思考。
此诗歌既有现实的叙事性,又
有哲理的隐喻,是一首具有洞察力的诗歌作品。
峨眉山月歌分句赏析
摘要: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二、分句赏析
三、结语
正文:
峨眉山月歌是一首描绘峨眉山美景的诗篇。
诗中通过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示了峨眉山月的独特魅力。
接下来,我们将对诗中的分句进行详细赏析。
一、峨眉山月歌概述
峨眉山月歌以峨眉山为背景,描绘了山间明月的美丽景象。
诗中通过叙述月亮从峨眉山升起到江边的过程,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整首诗意境优美,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分句赏析
1."峨眉山月半轮秋":这句诗描绘了峨眉山月的秋天景色。
半轮明月高悬在峨眉山之上,给人一种宁静、美好的感觉。
2."影入平羌江水流":这句诗描绘了月光倒映在平羌江水中的美景。
诗人以江水为背景,将月光与流水相映成趣,展现出大自然的和谐之美。
3."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这句诗叙述了诗人夜晚从清溪出发,思念远方的情感。
通过描述行程,诗人表达了对家乡的眷恋之情。
三、结语
峨眉山月歌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绘,展示了大自然的美丽和诗人对家乡的
眷恋。
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
通过对诗中分句的赏析,我们可以更好地领略到诗人对自然和家乡的热爱。
古诗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古诗,描绘了峨眉山秋夜的月光景致,并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山水名胜的赞美之情。
该诗采用了七言绝句的形式,字里行间流露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艺术追求。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峨眉山月歌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首先,峨眉山月歌以明月出山为开篇,毫无废话,直接进入主题。
作者描述了苍茫的云海和长风吹过玉门关的情景,丰富的自然描写为读者勾勒出一个磅礴壮丽、苍茫广阔的山川风景。
同时,这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接着,白居易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他提到了汉下白登道和胡窥青海湾,暗示了古代战争的悲壮和蛮族侵略的残酷。
通过这种对比,作者更加突出了峨眉山的秀丽和安宁,也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痛有所感触。
接下来,白居易把目光聚焦在边塞的戍客身上。
戍客望着边塞的一片苍茫,心中思念归家的痛苦可见一斑。
这里作者通过描绘戍客的心情表达了对战争年代下的普通百姓的关怀和同情。
戍客们在边关辛苦守卫,为国家的和平稳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他们内心却饱受思乡之苦,这种矛盾和心理冲突使得整个诗篇更加生动和饱满。
最后,诗篇达到了高潮。
作者提到了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通过描写高楼和心中的叹息,诗人表达了对时光流转和逝去的追怀之情,也表达了自己内心对于美好时光的渴望和不舍。
这里作者利用叹息二字,或许也在表达人生的无奈和难以抗拒的现实,为整首诗增添了一丝忧伤的意味。
总结来说,白居易的《峨眉山月歌》通篇以山水描写为主线,通过描绘神秘莫测的月色,诗人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同时,通过对戍客思乡的描写和对时光流转的追怀,诗人又表达了对历史、对人民生活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赞美之情。
这首诗既展示了作者对自然风光的细腻描写,又富有感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部编版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第二单元课外诗歌四首鉴赏材料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用生动的语言描述诗中“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淡淡的秋月悄然悬挂在山头,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羌江面上,如一块碧玉晶莹可爱,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2.赏析这首诗的前两句。
前两句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和地点,作者运用了动静结合的写法,不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也暗示了行船之事。
3.“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影”指什么,本句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表达效果?(1)“影”指月影。
(2)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该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全诗以月为线索,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5.这首诗构思精巧,历来为人称道。
其精巧之处主要表现在哪里?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6.第二句诗用“入”、“流”两个动词写出了峨眉山月怎样的一种“动”中之景?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7.《峨眉山月歌》中连用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这五个地名分别是哪里,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1)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2)连用五个地名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的江行体验和对故乡(朋友)的思念之情。
8.作者在诗歌中描绘了怎样的景色?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诗人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从清溪驿顺流而下,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一样,陪伴着诗人。
但在从清溪到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诗人借月抒发了离乡江行的思友之情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9.选择一个角度对“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做赏析。
峨眉山月歌主旨和赏析《峨眉山月歌》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诗作。
这是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创作的一首依恋家乡山水的诗,写诗人在舟中所见的夜景:峨眉山上空高悬着半轮秋月,平羌江水中流动着月亮映影。
《峨眉山月歌》主旨这首诗涉及五个地名,渐次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复杂情感及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峨眉山月歌》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悬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渝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一团一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一江秋水,载着“半轮”秋月,时缓时急地流动着。
月光如水,水流月也走,既有一种流动的神韵,又有一种宁静的美。
《峨眉山月歌》原诗及翻译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翻译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青衣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李白简介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1)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
4)平羌(g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在峨眉山东。
5)夜:今夜。
6)发:出发。
7)清溪:地名,指清溪驿,在四川峨眉山附近8)三峡:指长江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9)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
10)下:顺流而下。
11)湔洲:今重庆一带。
【古诗今译】半轮秋月挂在高高的峨眉山头,皎洁的月影映在平羌奔流不息的江水中。
在天光月影的"陪伴下我离开了清溪,一路向三峡顺流而下,皎洁的明月啊,思念你却看不见你了,原来我已经到了湔州。
【赏析】这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因依恋家乡山水而写下的一首小诗。
诗人乘着小船儿在夜里离开清溪,向着三峡沿江顺流而下。
高县于峨眉山头的半圆秋月映入平羌江中,随着奔流的江水一路跟随着诗人跳跃前行。
当小船儿转入湔州以后,家乡的月亮就再也看不见了。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用了五个地名,同时还通过“半轮秋”月一线贯穿,巧妙地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清晰完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峨眉山月半轮秋。
"“峨眉山月”写出了时间,从清溪出发的时间是在夜晚;"半轮秋”交代了季节,此次出行是在秋天,并且是个与象征团圆的“月满”相反的“月缺”的时候--“半轮秋"足见诗人对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不舍和眷恋。
作品把“"半轮”与“秋”连在一起,有一种深远的意境,仿佛带着几分凉意,另外秋也含有残缺之感,不难看出这里多少渗透了些惆怅,然而又只轻轻带过,不显沉重。
"影入平羌江水流。
”这一句诗人将目光从天上、山间回到船边,从写高挂于峨眉山头的“山月”转而写映入“平羌”的"水月”。
部编版七上期中课外古诗词赏析内容:【原诗】【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期中课外古诗词:一、峨眉山月歌/李白二、江南逢李龟年/杜甫三、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岑参四、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一、《峨眉山月歌》李白【原诗】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译文】半轮明月高高悬挂在峨眉山前,平羌江澄澈的水面倒映着月影。
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只能依依不舍顺江去向渝州。
【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朝著名诗人,是继屈原之后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诗圣”杜甫齐名,世称“李杜”。
李白一生傲视权贵,数次被谪,后游历祖国名山大川,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背景】李白幼年时随父亲来到蜀地生活,直到25岁离开。
《峨眉山月歌》是他最早的一首写月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
他怀着“遍谒(yè)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主题思想】《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初离四川时所作。
诗的意境清新,语言浅近,音韵流畅,描写了月映清江的美景,抒发了作者秋夜行船时思念故乡和友人的感情。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725年(开元十三年的时候)以前。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读者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峨眉山附近的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寓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在固定位置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赏析赏析意思是欣赏并分析(诗文等),通过鉴赏与分析得出理性的认识,既受到艺术作品的形象、内容的制约,又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生活经验、艺术观点和艺术兴趣对形象加以补充和完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峨眉山月歌古诗鉴赏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前两句是说,高峻的峨眉山前,悬挂着半轮秋月。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别明亮。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
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句式,是说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
“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
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意境空灵入妙。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后两句是说,夜间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
想你却难相见,恋恋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这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人不免恋恋不舍。
江行见月,如见故人。
然而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
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表达依依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除“峨眉山月”以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
然而“峨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
由它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
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
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连用五个地名,精巧地点出行程,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语言流转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
峨眉山月歌赏析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名篇。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展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对于这首诗的赏析:
1. 意境清朗优美:诗中以峨眉山月为背景,描绘了秋天夜晚的美丽景色。
作者通过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展现了月光、江水、山水交融的优美意境,使人仿佛置身于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
2.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诗中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
秋高气爽,月亮半轮,呈现出一片明亮的光辉。
这一描写使得整个画面更具层次感,让人陶醉于月色的美丽。
3. 影入平羌江水流:此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影映入江水,随江水流动的优美画面。
这一生动的场景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与和谐,体现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独特领悟。
4. 夜发清溪向三峡:诗句中透露出作者夜晚乘船出发,前往三峡的情景。
这里的“夜发”与“江水流”相呼应,展现了作者行程的匆忙和壮志豪情。
5. 思君不见下渝州:诗的末句表达了作者对峨眉山月的依依惜别之情。
语短情长,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意境、浅近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成为了李白的一首代表作。
这首诗展示了作者对自然景色的高度赞美,以及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峨眉山月歌》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佳作,诗歌描绘了
峨眉山的月夜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
以下是
对这首诗的鉴赏:
1. 主题思想:诗歌以峨眉山的月夜为背景,表达了诗人
对故乡的眷恋和思念。
这种情感通过描绘山、水、月、影等
自然景观,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使读者感受到诗
人的内心世界。
2. 艺术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如比喻、拟人、叠字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影入平羌江
水流”一句,通过“入”、“流”两个动词,将月影与江水
融为一体,表现出月夜的静谧与美丽。
3. 语言风格:李白的诗歌语言简洁而生动,形象而富有
韵律感。
他用短短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一幅幅精美的画面。
例如,“峨眉山月半轮秋”,短短七个字,就描绘出了峨眉
山月夜的美丽景色。
4. 意境营造:诗歌的意境深远而优美,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与自然景观的
描绘相结合,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
5. 文化背景:诗歌所描绘的峨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省峨眉
山市境内,是蜀山之王,与黄山、泰山、华山并称为中国四
大名山。
峨眉山的月夜景色优美,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们
吟咏的对象。
总的来说,《峨眉山月歌》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意境的诗歌,
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李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造诣。
峨眉山月歌
【题解】
此诗是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大约作于开元十二年(724年)的秋天。
当时李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在离开蜀中奔赴长江中下游的行舟途中,写下此诗。
诗中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赞秋夜行舟可谓空灵曼妙,把即将离开家乡的那份眷恋以及对亲情无法割舍的情怀,融入漫漫秋夜之中。
【原文】
峨眉山月半轮秋①,影入平羌江水流②。
夜发清溪向三峡③,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释】
①峨眉山: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境内,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
半轮秋:喻秋夜的月亮似半个车轮。
②平羌:青衣江,大渡河的支流,在今四川中部峨眉山东北。
③清溪:指清溪驿,在峨眉山附近。
④君:峨眉山月。
一说指李白友人。
渝州:唐代巴县州名,即今重庆市。
【译文】
微凉的秋风里,半轮明月高高地悬挂在峨眉山顶。
月影倒映在奔流不止的平羌江上,随波荡漾。
我乘着小船,在这月朗星稀的夜晚从清溪出发直奔三峡。
思念你啊,也思念家乡的亲人,然而舟行流转,高山遮住了你的身影,看不见你,惆怅之中才发现已经顺流而下到了渝州。
【诗歌鉴赏】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翻译及赏析李白《峨眉山月歌》原文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播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注释、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2、半轮秋:半圆的秋月,即上弦月或下弦月。
3、影:月光的影子。
平羌:即为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
传自四川芦山,流经乐山流至岷江。
4、夜:今夜。
发:出发。
清溪:指清溪驿,属四川犍为,在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今在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
一说指四川乐山的犁头、背峨、平羌三峡,清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5、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道指作者的友人。
下:顺流而下。
渝州:州治在巴县,今重庆一带。
李白《峨眉山月歌》翻译峨眉山的半轮秋月,倒影百花在平羌江上的粼粼江流。
在静静的夜晚,我从清溪乘船向三峡驶去。
多么思念你呀,我的朋友!春草而严禁见到,我只好怀著恋恋不舍的心情,乘流东回去,直下渝州。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就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作品,这就是一首七言绝句。
这首诗就是李白年轻时的作品。
此诗就是李白初距蜀地时的作品,大约写于开元十三年(725年)以前。
李白初次出来四川时创作的一首憧憬家乡山水的诗。
诗人就是乘船从水路跑的,在船上看见峨眉山间吞进的半轮秋月,山月的影子百花在平羌江水中,月影总是随其江流。
夜里船从清溪驿启程,必须向三峡进发,船转至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盖住看不到了。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出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构想精致,意境鳟甲美艳。
这首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全诗意境清朗优美,风致自然天成,为李白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诗从“峨眉山月”写下起至,带出了远游的时令就是在秋天。
“秋”字因进韵关系倒转句末。
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进精。
月只“半轮”,并使人M18x至青山调侃月的迷人意境。
在峨眉山的东北存有平羌江,即为今青衣江,源自身利益四川芦山县,南流乐山县入岷江。
李白《峨眉山月歌》赏析峨眉山月歌[1]峨眉山半轮秋[2],影入平羌江水流[3]。
夜发清溪向三峡[4],思君不见下渝州[5]。
[ 注释][ 1 ]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十三年(725)以前,是李白即将出蜀时所作,通过咏月来表示对蜀地的依恋。
[ 2 ] 半轮秋:半圆的秋月。
[ 3 ] 平羌:即平羌江,又名青衣江,在峨眉山东北,自宝兴经芦山、雅安、洪雅、夹江,到乐山与大渡河汇流入岷江。
本诗所指当在乐西北、峨眉县东一段。
[ 4 ] 清溪:应在平羌江边。
过去说是犍为的青溪驿,或说在纳溪县西。
君:指峨眉山月。
[ 5 ] 渝州:今重庆市为唐代渝州治所。
[ 古今点评]1.“君”指月。
月在峨眉,影入江流,因月色而发清溪,及向三峡,忽又不见月,而舟已直下渝州矣。
诗自神韵清绝。
(《唐诗笺注》)2.刘须溪云:含情凄婉,有《竹枝》缥缈之音。
(高棅《唐诗品汇》)3.如此等神韵,岂他人所能效颦(首二句下)? (《唐诗广选》)4.此就月写出蜀中山峡之险峻也。
(《诗法易简录》)[赏析]1沁人心脾的幽美境界——读李白《峨眉山月歌》太白十诗九言月,明月经过诗人反复歌咏成为美丽皎洁动人的形象,赋予了它特别的生命和感情。
《峨眉山月歌》是李白最早的一首写月诗。
这首诗写于他出蜀远游,向三峡进发的途中,他怀着“遍谒诸侯,海县清一”的政治抱负和生活理想,扬帆东下,辞亲远游。
然而这个青少年生活过的山清水秀的蜀地,又使他踌躇满志的胸中萦绕着留恋的情绪。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峨眉山秀丽峻伟,李白二十几岁就游览过,写过一首《登峨眉山》。
这次远游途中,再次一过。
这是一个天高云淡的秋夜,诗人从东北的平羌江乘舟而下,峨眉山上的半轮秋月悬在蓝空,皎洁的月影倒映在静静流淌的江面上,似乎被江水洗得更加明亮。
平羌江,因为水色碧绿几乎可以染衣,故又名青衣江。
江水清澈见底,明月银晖洒江。
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上下成了一片明亮、透彻、皎洁、银白色的世界。
再加上远处峨眉山月在月光映射下,显出灰蒙蒙清秀的身影,这种幽美静谧的夜晚,使人陶醉。
峨眉山月歌古诗四首峨眉山月歌古诗,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作品,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文学作品之一。
峨眉山月歌古诗共有四首,每首诗歌叙述一个故事,向人们展示了古代社会生活的真实状态,并渗透出一种深沉的人文气息。
“清晨闻鸡鸣”是《峨眉山月歌古诗》中最著名的一首诗歌,这首诗讲述的是一位山中的贫困村民,经历了种种艰辛,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迎来了新生活的故事。
这一诗歌细节描绘,把真实的社会生活特征,和感情的真实表达隐含在其中,形成了一幅既深邃又超凡脱俗的诗情画意。
“乘晴临古井”,是另一首《峨眉山月歌古诗》中最受欢迎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讲述了一个乡村小伙子,在一片祥和与宁静的景色中,喝了一碗古老的春水,深受其所启发而写下的心情。
较之“清晨闻鸡鸣”来说,这首诗更加充满了一种宁静的清新气息,没有恢弘的感情,但也有深沉的精神洗礼,从而形成了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
“观月来西斜”是另外一首《峨眉山月歌古诗》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首诗歌。
这首诗描写的是一个贫苦农家常常远望着夜空中的月亮,心中充满思念,望而却步,终有一天他会实现梦想的场景。
这首诗歌有一种强烈的激情,把无限的憧憬和美好的愿望藏在其中,暗示着一种不懈的探求与追求,向人们展示了一种人生可以实现梦想的美好憧憬。
最后一首“桂林山水老”也是《峨眉山月歌古诗》中最出色的一首诗。
这首诗描写的是桂林的景色,流水鸟语,彩云路远,景色宜人,表现出一种宁静而平和的意境。
这首诗并不是一种强烈的情感,而是浅浅凝视,把这种祥和之中的美好在言语中细腻体现出来,令人流连不息,甚至产生一种异乡情怀,令人思索人生之道。
总结而言,《峨眉山月歌古诗》是一部传世佳作,以其细腻的诗情画意,向人们展示着古代人们的心灵世界,也彰显着古代文学的深邃和丰富,令人叹为观止。
在这些诗歌的文字里,有一种深刻的人性洞察,表达出作者对人生的热爱和深厚的思索与牵挂,告诉我们要坚强向前,勇往直前。
世界上不乏伟大的古典诗词,《峨眉山月歌古诗》是其中的佼佼者。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入古诗词名句:
(1)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时令,叙写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的一句是峨眉山月半轮秋__;明写月映清江美景,暗点秋夜行船之事的一句是_影入平羌江水流
(2)李白《峨眉山月歌》一诗中,点明远游路线,抒发依依惜别情思的两句是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所展现的画面。
峨眉山巍峨耸立,半轮明月悬挂山间,有如青山吐月;皎洁的月影倒映在平羌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影也随着江水前行。
3、说一下“影入平羌江水流”中“入”“流”的妙处。
入”和“流”两个动词描绘出这样一幅画面: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
4、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这在绝句中是独一无二的,请写出这五个地名,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构思精巧,连用五个地名构成一种清朗秀美的意境。
5、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诗表达了作者离乡江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江南逢李龟年
唐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前两句诗人在追忆什么?流露了怎样的感情?请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追忆的是往昔与李龟年的交往;流露出来的是对盛世生活的怀恋。
2. 请写出你对“落花时节”的三种理解。
(1)可以理解为“暮春的落花时节”;(2)也可以理解为“国运衰败之际”;(3)还可以理解为“诗人衰病漂泊之时。
3.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比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抒胸臆,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4.赏析后两句诗的表现手法及思想感情。
表现手法:用江南美景反衬离乱世事和沉沦身世。
思想感情:抒发对时世之凋敝丧乱与人生凄凉飘零的感慨之情。
5.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
”请举例说明诗人是用什么手法表现出上述意思的。
地点对比,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和江南;时间对比,四十年前于四十年后,荣辱对比,过去是特承顾遇,现在是流落江南;盛衰对比,过去是开元盛世,现在是大历年间,国家已经衰败。
6.请欣赏这首诗的成功之处:
四句诗,从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闻歌”,到“落花时节”的相“逢”,一晃就是几十年,岁月沧桑,人世巨变,令人感慨不已。
全诗无一字直写诗人身世之飘零,世事之变迁,但读者的心中却不能不有所触动:安史之乱,国之浩劫。
7.诗歌中点明作者与李龟年密切关系的词语是:寻常几度又逢
8.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开元盛世的无限怀念,对国运衰微的现实的无限感慨和自身身世飘零的深切感伤。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注释】
⑴九日:指九月九日重阳节。
⑵强:勉强。
登高:重阳节有登高赏菊饮酒以避灾祸的风俗。
⑶怜:可怜。
⑷傍:靠近、接近。
1.这首诗写了重阳节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九日”、“登高”、“饮酒”、“菊”等词语可以看出。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
3.这首诗与孟浩然《过故人庄》都有“菊”这个意象,它们有什么不同?
岑诗中的菊花盛开在战火纷飞的家乡,表达的是诗人思乡的惆怅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寄托着对和平的渴望;孟诗中的菊花开在环境优美、生活富足的农家小院中,表达了作者对恬静闲适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峰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2、诗中“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形象地描绘出边塞荒凉、凄冷环境特点.
3、前两句写景的作用
前诗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
4.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
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5、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技巧?
诗歌前两句写了大漠月夜图。
①诗人采用比喻修辞方法将月下大漠比作白雪,将明月比作严霜,生动而形象地写出了大漠的荒寒和月色的凄冷;②对偶: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④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