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学文学理论期末考试复习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5
文学理论复习材料(下)一、名词解释1、现实型文学: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着重描写生活中的事物,并以写实的方式达到细节的真实,力求如实地再现现实。
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2、理想型文学: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为表现性和虚幻性。
理想型文学偏于塑造生活中不存在的虚幻的形象,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力求表现超越现实的主观理想。
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表达作家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3、象征型文学: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暗示性和朦胧性。
象征型文学或直接取材于现实事物,对它们进行变形化、拟人化的处理,或凭借想象虚构出非现实的事物,从而塑造出具象与抽象、个别与一般、现实与超现实统一的寓意性形象。
象征型文学描写客观物象的目的是为了暗示某种深广的意义,所以他不求物象细节的真实,而以主观变形的方式使其具有超越自身的内涵。
4、浪漫主义文学: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兴起于18世纪末。
它的产生与英国工业化造成的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有密切的关系。
浪漫主义的口号是“回归自然”。
浪漫主义文学以强烈的主观态度、热烈奔放的情感力量、无拘无束的幻想精神、奇特神秘的艺术色彩,将理想型文学发展到极致。
浪漫主义文学极端强调主观精神以及主观精神在文学生产中的创造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创作方式——自我表现。
代表人物有华兹华、英国诗人柯勒律治、雪莱、济慈。
5、现实主义文学:19世纪初,现实型文学不断发展,到19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其首要原则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进行写作。
倡导面对现实、反映现实、再现生活的真实。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题材、描写范围全面地、充分地面向现实社会,全面深入现实社会的各个层面,既要进行精细入微的刻画,又要进行历史长卷式的宏观展示,表现出对现实的富有理智的暴露与批判。
《文学理论》复习资料(一至七章)一、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二、文学艺术:是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是上层建筑中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活动:把文学理解为一种活动,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要素组成,是人类的一种高级的特殊的精神活动。
文学理论:对文学的原理、文学的范畴和判断标准等问题的研究。
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专门地去具体分析和评论一个个作家、作品。
文学史:是一门以研究主流文学为对象的,清理并描述文学演变过程,探讨其发张规律的一门学科。
三、所谓“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包括两层含义:首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就是要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其次,必须以马恩创立的,有列宁、毛泽东和一些学者丰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为指导。
四、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第一,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使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能够同中国的生动实际相结合。
第二,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五、建设中国当代的文学理论怎样体现时代精神:第一,必须在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概括当代社会主义文学实践的新经验,回答当代社会主义文学运动提出的新问题。
第二,必须面对20世纪西方文论的挑战。
第三,随着科学的发展,20世纪出现了许多新的学科,诸如符号学、解释学、现象学、价值学、信息论等。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整体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德国古典哲学、美学、文艺学的基础上创立的。
中国特色:必须以中国特有的历史文化和现实经验作为土壤去培植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必须吸收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遗产,寻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结合点。
文学理论教程考试版一、名词解释1、文学媒介:指文学的感性修辞得以传播的外在物质形态及渠道,它包括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大众媒介和网络媒介。
2、文学意境:意境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指抒情型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
3、文学批评:以文学理论所阐明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和方法为指导,研究具体作家、作品、文学运动、文学思潮,作出思想和艺术的评价(主要是当代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研究)4、文学消费:泛指文学阅读活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是指人们用文学作品来满足自己精神需要的过程,这种是自有文学以来就存在的。
狭义的文学消费指的是在商品经济充分发展、印刷出版等传播媒介得到广泛运用的条件下,在文学成为一种特殊的商品以来,人们对它的消费、阅读和欣赏。
5、话语蕴藉:话语含蕴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期待视野:在文学阅读之先及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外文本的既成心理图式,叫做期待视野,分为文体期待、形象期待和意蕴期待三个层次。
7、创作个性:是作家特有的思想气质、生活经验、社会思想、审美观念、艺术修养等精神特点的总和。
8、文学流派:创作流派和作品流派的合称,流派是由风格派生出来的,指在一定历史时期,思想倾向、艺术观点和创作风格相近或相似而自觉或不自觉形成的文学派别。
9、延留:延续、留存、品味或品评之意,用来指文学接受的高潮阶段的一种状况,是读者继共鸣、净化和领悟过程后继续留存于脑际并使其不断回味的状况。
10、共鸣: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读者为作品中的思想情感、理想愿望及人物的命运遭际所打动,从而形成的一种强烈的心灵感应状态,是文学接受进入高潮阶段的重要标志。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彖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f解釋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再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牛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辜仿说(徳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徳、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了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表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i种表现。
*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索。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H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
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
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 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
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木质的认识。
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 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1、文学文木: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
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木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髙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导言文学理论是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涉及到对文学作品的分析、解读以及文学创作的规律和形式的研究。
在文学理论的研究中,学者们通过探究文学的内在规律来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进而对文学作品进行评价和创作。
本文将对文学理论常见的几个流派和学说进行介绍和归纳,以供期末复习之用。
一、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20世纪初在俄国产生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代表了以契诃夫为代表的俄国形式主义学派。
形式主义关注文学作品的形式特征,认为文学作品的核心是其艺术形式,而非内容。
形式主义注重对文学作品的语言结构、艺术手法和文学形式的研究和分析,强调对文学作品的构造和形式的理解。
二、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有别于形式主义关注作品的结构特征,结构主义更注重文学作品与社会、文化和历史之间的关系。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文化符号系统,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各种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揭示文学作品所传达的观念和意义。
三、新批评主义新批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流派,与传统的批评方法有所不同。
新批评主义强调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和形式的作用,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其意义和价值取决于作品内部的结构和形式。
新批评主义主张批评应该从文本本身出发,通过分析文本内部的冲突、对比和意义构建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兴起的一种文学理论潮流,与现代主义对立而产生。
后现代主义关注文学作品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对传统文学观念和文学形式的批判。
后现代主义主张对文学作品进行解构和重构,打破传统的结构和形式,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和不信任。
五、女性主义批评女性主义批评是一种关注文学作品中性别问题的理论流派,强调女性在文学中的地位和角色。
女性主义批评挖掘和解读文学作品中存在的男权主义和性别歧视,呼吁对女性在文学中的认可和重视。
女性主义批评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研究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文学理论1、把握文艺学概念以及构成部门:文艺学是主要研究文学的性质和特点及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科学,属于人文科学范畴。
“文艺学”一词来源于苏联,如果将俄语词直接翻译的话,应该是“文学学",但是为了符合汉语习惯就叫作“文艺学”。
一般都把文艺学内部划分为: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文学史:将文学看作是一种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断追溯这种历史发展的具体脉络与详细状况文学批评:具体研究某部文学艺术作品或者某类文学艺术作品文学理论:对于文学的性质、范畴以及判断标准的研究2、文学活动的四要素:世界、作品、艺术家、读者第一,文学是一种整体的活动,无论单单是作者还是读者或者是作品都不能构成文学,文学是由一系列的活动构成的,并且这些活动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特点,例如本来是一个小便池,但是在特定的历史语境中,小便池也成为一件艺术作品。
这也就是“文学活动发展论”。
第二,与社会生活中的其他各种活动相比,文学活动有着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否则文学活动就与其他活动没有差别了。
这种从总体上来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就构成了“文学活动本质论”。
第三,四要素中的“世界“这一要素就是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的源泉,但是社会生活与文学艺术之间是,文学艺术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这种高于生活的过程就是作家的艺术创造活动,而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就成为“文学创作论”.第四,文学作品本身就非常复杂,尽管通常说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是这种语言艺术包含着题材、形象、语言、结构、类型、风格等作品构成中的重要问题,而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这就形成了“作品构成论"。
第五,作家创作出作品之后如果不能与读者见面,而是被束之高阁,那这部作品还不能称其为一部真正的文学作品,因为文学作品的基本审美价值并没有被体现出来。
相反,文本一定要经过读者的阅读、鉴赏、批评,才能成为审美对象,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作品,而研究读者的接受过程和规律,就成为了“文学接受论”。
中国当代文学一、文论□转折期[四十年代文学格局中的各种倾向、流派、力量的关系重组][现代观念自民国传承而当代文学的转折是观念的转折]·第一次文代会1949.7 毛泽东主持中国当代文学的时间起点延安文艺顺其自然的产物文艺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把文学关起来革命思维战斗功能教育人民延安文艺:文学工具论文学对于政治的工具性地位文学的社会政治效用强调文学的阶级性变革和断裂文艺界斗争-文艺批评推崇自我判断、控制、审查的主体左翼文学: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强调文学的工具性和阶级性延安文学是当代文学的前身当代文学是延安文学的延续·批判武训传[1951年]意在整合全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和意识形态·批判胡风文艺思想[1955年]胡风:国统区文艺思想领袖强调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家主体价值·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社会历史的批评方式强调典型性和阶级性·新写实主义要求真实[写实主义核心]且正确[符合无产阶级意识形态和革命需要]内在矛盾作者自己的体验和经历无法如实进入文本·人民文学人民与敌人的概念强调人民性、政治性、阶级性区别的人的文学(强调人性和人的价值尊严、独立平等)·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作家遵守社会主义的要求社会主义性质的意识形态化和阶级性不同于现实主义对真实性和逼真性的要求被政治偷换了概念□启蒙期·第四次文代会1979.10邓小平主持其讲话虚化了政治正确强调人民、艺术主题潜移默化不再是政治和工农兵在一定程度上把文学“放了出来”不可逆转的自由最后一次高强干预·周扬晚年的纠编失败1983 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异化问题马克思体系的核心是人为文艺注入人道主义失败□十七年文学·红色经典《红日》《红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其目的在于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统一思想、打造政治合法性其创作在意识形态上马哲为指导、强调阶级斗争和战斗性、充满战争思维其问题→丧失独立性和真实性,单一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文学异化关注阶级性和党性、忽视人性→作家主体经验的缺失:当权者对“生活”合法性[工农群众]的界定所导致红色经典中关于人性的叙述裂缝是值得挖掘的[叙事的地雷]·萧也牧《我们夫妇之间》·路翎《洼地上的战役》叙述的地雷人性的裂缝对个体性的人的内心世界探索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语境的影响却洞见了人一部分灵魂的秘密·柳青《创业史》[梁生宝梁三老汉]创作来源并非是自己的生活而体验生活的产物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对现实的把握过分依赖时代政治的规范夸张阶级属性突出政治特征缺乏独立思考内在矛盾:既表现了生活真实又存在概念化和虚假的问题·杨沫《青春之歌》[林道静余永泽卢嘉川]缺乏主体经验臆想语言翻译腔·王蒙《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林震刘世吾韩常新赵慧文]实际表达的是生活对人的干预,一种已经高度僵化的体制对个体生命的禁锢和抹杀·浩然《艳阳天》将阶级分析创作方法进一步极端·孙犁《山地回忆》非自由的作家却最大限度地融入了人性的思考诗化的小说经不起推敲淡化了人与人情感的可能性·茹志鹃《百合花》反右之际超越文本的价值单纯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对善于正义的追求和期望时代的苦闷和文学的慰藉·邓友梅《在悬崖上》·刘宾雁《在桥梁工地上》□八十年代文学[理想主义、启蒙的特征社会责任关心政治]·伤痕文学刘心武《班主任》卢新华《伤痕》周克芹《许茂和他的儿女们》八十年代文学的前奏现实主义的恢复和启蒙新话语的诞生把伤痕轻化为一种情绪转移愤怒而未能继续挖掘为政治寻找替罪羊维护政权的稳定性·反思文学古华《芙蓉镇》王蒙张贤亮经过伤痕文学的讨论向更深处反思现实主义的深化韩少功《爸爸爸》王安忆《小鲍庄》试图跳出意识形态层面从文化中寻找到文学之根关心文学背后的东西不满于社会的孱弱而去写原始刚健的东西理解偏颇缺乏当代性最终只是文人的一种浪漫想象·改革文学蒋子龙书写改革现状揭露改革带有人治色彩而非制度力量清官情节·先锋文学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莫言格非关心文学自身的东西,如语言、文体、叙事等强调文体的自觉重视虚构性现实主义的走投无路极大地受到外国译作和西方文艺观念的影响模仿性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下有先锋层面置于世界层面则缺乏先锋性语言上的翻译体缺乏优秀的汉语写作·张承志《黑骏马》标志整个文学叙事由宏大叙事转向个人命运进入平凡人的生活小说趣味性不高审美和人格气质方面不成熟回族人民族主义倾向·阿城《棋王》叙述个体生命温饱与精神追寻观念背后的事实由内心底部的黑暗产生的裂变系列作品体现的叙事和写作的模式化问题·汪曾祺《受戒》《大淖记事》沈从文弟子贴着人物写隐藏的叙述者并非粉饰太平,而是通过写光明的方式与黑暗形成互文浪漫主义的写法写给刚刚经历过黑暗的人们通过塑造乌托邦、描绘真善美进行控诉□九十年代文学[市场化特征宏大关怀消失经济支配]·新时期→后新时期宏大关怀消失阅读群众流失市场凋零宏大题材下滑到市民趣味和机制追求符合大众审美趣味市场经济与市场化的影响关于丧失人文精神的讨论八十年代的现代性写作是未完成的,因而九十年代的后现代性是不合时宜的现代性追求仍然亟待完成作家应当承担起这一使命·余华《现实一种》《活着》缺乏独创性深受西方译作影响翻译腔语言贫乏糟糕活着标志余华写作的成熟探索生存的意义面向市场的创作·王小波《黄金时代》杰出的想象力叙述的情感对生活的热爱对自有理性的绝对信仰不依靠深刻打动读者经验主义写作的□第一代·政治抒情诗教育人民工具性革命性·贺敬之《西去列车的窗口》设计意识:追求效果力量和冲击《放声歌唱》·郭小川《在社会主义高潮中》政治抒情诗的代表意识形态化观念的文字化形式化《望星空》异化和反异化的博弈知识分子个人视角的一面良心与理想表达自我的困境复杂性和分裂性(内心→诗歌)《致大海》·生活抒情诗本质与政治抒情诗一致是政治抒情诗的一种·李瑛《戈壁日出》新时代的审美倾向和精神提示统和生活抒写的细致话语和革命时代的宏大话语·闻捷《天山牧歌》《生活的赞歌》(诗集)《金色的麦田》《苹果树下》以某种形式和话语获得行为的“合法性”·新民歌新是政治的动员和内容只保留民歌形式实质是反民歌伪民歌《红旗歌谣》颂歌被挪用的概念与形式□第二代·朦胧诗相对于政治抒情诗简单、透明、政治正确而情绪激昂的写作而言适应当代人的复杂意识而摒弃话语和思想上的单纯主流还是有价值关切甚至政治关切的表现了一定程度的工具性对抗意味·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第三代·依附→独立第一代和第二代诗人是不同政治话语下的同类表达诗是公共的、宏大的、外在的第三代诗人认为语言表达才是诗的归宿和目的诗是个体的、细小的、内心的·韩东《你见过大海》诗歌宣言强调基于自我感知基础的语言表达不被文化沉淀所阻碍《你的手》《有关大雁塔》卓越的对内探索。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作品类型:总结历史上文学创造的普遍规律,我们根据文学创造的主体关系和文学作为意识形态对现实的不同反映方式,把文学作品分为现实型、理想型和象征型三种类型。
(一)现实型文学.定义: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和逼真性。
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偏重于对客观现实的冷静观察和理智分析,直接揭示现实矛盾,触及人生。
现实型文学在再现现实时严格遵循客观规律,反对主观随意性。
作家不直接出面在作品中表露自己的主观倾向,是现实型文学创作的重要原则。
现实型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反映形态,同样包含着对现实生活的情感评价。
2、逼真性。
逼真,是指以写实的方法,按生活中各种事物的本来面目进行精细逼真的描绘。
客观事物感性状貌和细节的真实,是它的特色。
现实型文学从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描写生活里本来就有的事物,从社会生活中汲取创作材料,反映客观存在,表现作者真切的现实感受。
(二)理想型文学。
定义: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基本特征:表现性和虚幻性。
1、表现性。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如情感、理想、想象、幻想等)以形象呈现出来。
理想型文学的主观理想精神,在文学反映方面体现为对现实矛盾的情感评价的侧重。
而其情感态度常常是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出来。
2、虚幻性。
现实型文学以写实的方法达到对客观事物的真实描写,理想型文学则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方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三)象征型文学。
定义:象征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暗示的方式寄寓审美意蕴的文学形态。
特征:暗示性和朦胧性。
1、暗示性。
暗示是象征型文学寄寓意蕴的方式。
暗示指词语寄寓某种超出本义的内涵。
象征型文学的寓意是通过暗示方法实现的,暗示不同于现实型的再现和理想型的表现,常常是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直接描绘反映现实。
2、朦胧性。
朦胧,指词语含有多层不确定的意义。
象征是抽象之物与具体之物之间的比较,其中的意义是纯粹暗示出来的。
文学理论期末超核心复习资料文概·大二下题型1.填空(10分);2.名解(3个,15分);3.简答(2个,20分);4.论述(2个,30分);5.评论(1个短篇小说,25分)重点范围1.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问题;(言、象、意);P200“文本”(text):由作者写成而有待于阅读的单个文学作品本身。
1、中外有关文本具有由表及里的多层次审美结构的传统:《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王弼:《周易略例》“夫象者,出意者也。
言者,明象者也。
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
言生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
意以象尽,象以言著。
”黑格尔:分为“外在形状”,和“一种内在的生气、情感、灵魂、风骨和精神。
”英加登:声音层面,意义单元的组合层面,小说家的“世界”,“观点”层面,“形而上性质”的层面。
2、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①文学言语层面内指性,即指向文本中的艺术世界;心理蕴含性;阻拒性,阻拒性话语可能不符合语法,打破了某些语言的常规,甚至还不易被人所理解,但却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和兴趣,从而获得较强的审美效果。
②文学形象层面即读者经过想像和联想而在头脑中唤起的具体可感的动人的生活图景。
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个别与一般的统一;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
③文学意蕴层面历史内容层;哲学意味层;审美意蕴层;2.文学典型(典型环境)P208;1、典型(Tupos/type),西方文论创立的一个概念,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7世纪以前:类型说18世纪以后:个性典型观19世纪80年代末: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的定义:作为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典型是文学言语系统中显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
它在叙事性作品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
2、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①文学典型的特征性:“特征”的概念是由德国艺术史家希尔特提出来的,黑格尔认为所谓特征就是“组成本质的的那些个别标志”。
写作概论复习资料绪论写作具有创造性、实践性、个性化的特点第一章·观察感受与写作1、怎样理解“人情练达即学问”这句话本意是说只要能熟悉、通达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关系和感情,就能获得“学问”、“化”出文章。
实际上就强调了广泛接触社会、观察和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要从事文学创作,就要有意识地观察和感受生活,以利于熟悉生活、积累生活和反映生活,真正从中得到“学问”。
2、文学创作为什么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观察体验是作者写作活动的出发点,作者在观察过程中获取信息、产生感受,只有善于观察,一个人才能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得到许多写作素材。
感受是从事写作的必要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对生活熟悉、了解、认识的过程。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始终是作者写作的源泉。
善于感受生活,才能从生活中获得许多有益于写作的启示。
,观察和感受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引发写作冲动、有助于作者的思考记忆和想象,因而文学创作无法离开对生活的观察、感受。
3、你认为应该怎样观察、感受生活A观察:观察的面要广、内容要多、程度要深。
有效观察生活应做到——①观察要全面②观察要细致③观察要善于比较B感受: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也要接触阅读和听闻。
即将直接感受与间接感受相结合,缺一不可。
4、间接感受生活的局限何在1、难以深刻体察生活2、难以直观具体感受生活3、局限于别人对生活的理解!第二章·多读与多写1、多读于写作有什么作用应该怎样多读A作用:①增加知识②借鉴别人观察感受生活③借鉴别人的表达方式B怎样多读:①多读名家作品②兼读各种书籍③多读是为了活用2、你怎样看待多写多写可以化用多读借来的功夫,同时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功夫。
多写是写作能力提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只有多写,才能真正熟悉写作的规律和方法,悟出写作之道。
3、写作为什么不能急功近利多写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写作能力,写出像样的甚至优秀的作品来。
如果把多写当做获取名利的一种途径,就无法达到这一目的。
因而在写作中,我们不能急功近利,而要扎扎实实地做学问,重视根本的培养,自然会结出果实。
文学概论复习提要第一讲:概论(文学与文学理论的学科性质)一.文学的含义广义的文学观——文学的文化含义狭义的文学观——文学的审美含义二.文学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与属性1. 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社会结构”看,文学属于社会上层建筑,是一种的社会意识形态。
文学创作和文学史研究,应当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之中,才能对文学活动作出科学的解释。
2.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艺术(包括文学)与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区别3.是显现在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与其他审美意识形态的区别文学与其他艺术的材料(工具)不同——语言。
文学话语与其他社会领域话语的不同——话语蕴藉(话语蕴藉)。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状况的概括,指文学话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
一般来说,言语要符合语言规则,如词义与事物的对应性,语义与逻辑的对应性等。
而文学中,言语突破语言的状况比比皆是,如违背词语搭配,违背语法结构规则与逻辑规则。
三.文学在人类学科知识体系中的位置四.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文学的意义)五.文学理论的性质1.学科归属:通常把研究文学的诸学科称为文艺学。
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研究范围:文学理论在文艺学中,是属于研究一般的范围,同时,是属于共时研究的范围。
所谓一般,是指它研究的是关于文学的普遍规律性问题,诸如文学的本质、文学创作的过程等问题,而不是具体文学作品的解读、具体文学现象的批评和具体作家的批评;所谓共时,是指从横向的角度,对文学的构成要素、创作过程、作品的题材和体裁、文学风格、文学的批评和鉴赏等问题进行讨论,而不是对上述诸问题进行历史的梳理和评述。
文学理论的基本形态(教材8-10)社会主义时期文学活动的价值取向(79)第二、三讲诗歌俄国形式主义的主要观点(33)文学作品的文本层次(201)从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角度来考察文学,立足于这个立场,文学的基本形态有三个:诗歌、散文、小说。
剧本不是独立自足的语言艺术--文学。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一.理想型文学1.概念:理想型文学是一种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表现主观理想的文学形态。
它的基本特征是表现性和虚幻性。
2.特征:表现性--理想型文学超越现实,突出表现性,具有明显的理想主义色彩。
表现,指把内在主观世界状况以形象呈现出来。
显然,在理想型文学中,主观思想具有高于一切的地位。
理想型文学艺术地创造了一个理想世界。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创造了一个人人平等的理想乐土。
虚幻性--理想型文学充分运用夸张、变形、虚构的手法,不求外表的真实,而遵循情感的逻辑,追求情感的真实。
理想型文学并非完全不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素材,但这种素材一经作家的处理便具有独特的夸张,变形的色彩。
如,李白“白发三千丈”的夸张,追求的就是一种情感的真实。
二.诗1.概念: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抒发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可以分为抒情诗与叙事诗,格律诗和自由诗等。
诗的基本特征是,凝练性,跳跃性,音乐性2.特征:凝练性---体现在用高度概括的艺术形象,极其精炼的文学语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集中反映,但诗的概括性更为突出,它反映生活不是以广泛性和丰富性取胜,而是以集中性和深刻性见长。
如《长恨歌》用了120句,840字,高度集中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在有限的词句中,准确、含蓄、生动地表现事物的特征,勾勒出生活的场景。
跳跃性----诗在结构上具有突出的跳跃性特征,它遵循想象情感的逻辑,常常由这一端跳跃到另一端,或由过去跳跃到未来,超越了时间的藩篱、空间的鸿沟。
诗的跳跃多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动作构成,动作之间没有持续性,只被同一个情节维系着。
诗的跳跃性有多种结构形式,主要有时间上的,空间上的,时空综合的,关联式的,平行式的等等。
采用何种跳跃结构,由诗人所要反映的生活和表达的思想感情而定。
节奏韵律性---在各种文学样式中,诗是最强调韵律性的。
诗的节奏主要指诗句中长短,强弱不同的音有规律地变化。
1.文学理论的含义:文学理论是一门研究文学特性和普遍规律的人文学科。
2、文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文学和文学活动3.文学是社会意识形态——倾向性:(一)含义:是指文学在反映特定社会生活时表现或流露出来的价值取向。
它是作家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不自觉的显现,包括政治和思想的、道德的、民族的、宗教的等倾向。
(二)怎么表现:1)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无需特别把它指点出来。
同时,作家不必把他所描写的社会冲突的历史的未来的解决办法硬塞给读者。
2)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流露出倾向性更符合艺术表现规律,做着的见解越隐蔽,对艺术作品来说就越好。
(三)为什么表现:通过形象来反应生活这是文艺的特征。
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运用形象思维,通过典型化去概括和反应生活塑造感性形象。
典型化意境揭示社会人生意蕴和文化心理意蕴,这是文艺创作最基本的规律。
文艺的特点和规律决定了作家的审美认识,审美评价,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
必须寓于形象体系之中。
4.席勒式的含义:席勒创作中部分存在着主观唯心主义的创作倾向,即创作不是从生活出发,而是从主观观念出发,以主观的热情代替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观察,以抽象的观念演绎代替对现实关系的真实具体生动的艺术描写,把作品中的人物变成某种精神的传声筒。
5.什么是莎士比亚化:莎士比亚的剧作不是席勒式的某种主观精神的传声筒,用抽象理想代替生活真实的唯心主义创作倾向,而是从生活出发的,反应现实本质的作品,作者的倾向和理想,不是生硬的表达出来,而是依于“福斯泰夫式的背景”,惊人的独特的实践性中,通过生动丰富的剧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
莎士比亚化是马克思,恩格斯对莎士比亚创作经验的科学组织是他们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的形象化表述。
它凝结了马恩长期反对唯心主义创作思想和创作原则的积极成果。
6.文学是审美的艺术:文学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还有其特殊的审美属性,是社会意识形态和审美艺术的统一。
文学作为审美艺术的特征,主要体现为情感性、形象性和超越性。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一、填空、判断、选择题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
(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
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一一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
(纵向)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的特殊性质。
(横向)文学创作论一一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一一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一一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片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一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
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
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
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摹仿者摹仿的对象:一、“行动中的人”。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第一章文学理论的性质和形态1.文艺学是一门以文学为对象,以揭示文学基本规律,介绍相关知识为目的的学科,包括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美国当代文艺学家M.H.艾布拉姆斯有关,他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一书中提出文学四要素的著名观点,认为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是由作品、作家、读者、世界这四要素构成的。
3.文学理论的任务分为五个方面:即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作者论和文学接受论。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与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建设1.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基石:文学活动论、文学反映论、艺术生产论、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艺术交往论。
第三章文学作为活动1.文学活动的发生与发展(一)关于文学发生的诸种学说:①巫术发生说②宗教发生说③游戏发生说④劳动说(二)文学起源于劳动马克思认为,文学起源于劳动,最早的文学艺术作品产生于人类的劳动过程。
把劳动作为文学发生的起点,主要原因:①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
③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内容。
④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2.物质生产发展同文学发展的不平衡关系:其实,“不平衡关系”只是说明了文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而这一关系的另一个方面则是两者发展上的不平衡关系,就是说,经济的、物质生产的活动的发展水平会最终制约文学发展水平。
不平衡与平衡两者共存于文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之中,从局部的情况,或者从某一历史时期的情况看,不平衡关系确实是存在的,但在总体的方面看,或者我们从相当长的历史阶段来分析,那么文学发展的水平就在经济发展水平的曲线上左右摆动,二者之间总是大致平衡的。
因此,物质生产或者说经济基础是文学发展中起“最终的支配作用”的东西。
第四章文学活动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1.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如果从目的、方式和态度三方面来看,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表现为:①功利性与无功利性(从目的看)文学的无功利就是指文学活动并不企求直接得到现实利益的满足。
文学理论期末复习资料一、文学理论的概述文学理论是研究文学与艺术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学科,它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探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和文学解读等问题。
文学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和古印度,经历了多个阶段和不同的派别。
本文将从常见的文学理论及其主要代表人物入手,对文学理论进行概述。
二、形式主义形式主义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该理论强调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对作品的意义和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
代表人物有俄国学者舒克茨基和托洛茨基等。
形式主义对文学批评和文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强调对文学作品的形式构造进行深入研究,从而揭示作品的内在规律与艺术显著。
三、结构主义结构主义是二十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学理论学派。
代表人物有巴尔赞和凯鲁亚克等。
结构主义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不同于其他形式的语言系统,它关注作品内在的结构与组织方式,通过研究文本的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来理解作品的意义。
结构主义强调符号的重要性,认为符号体系是构成文学作品的基本单元。
四、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20世纪后半叶兴起的文学理论潮流,代表人物有巴特和福柯等。
后现代主义批判了现代主义的理性和正义观念,强调语言、权力和身份等问题的相对性和多元性。
后现代主义质疑文学的内在价值和意义,注重作品的形式和语言本身的创新和挑战。
五、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现代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强调性别问题对文学作品的影响和文学中的女性主义意识形态。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关注性别角色、女性的权益和性别歧视等话题,并试图从女性的视角重新解读和理解文学作品。
六、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关注文学与殖民历史和后殖民现实之间的关系,代表人物有本迪克特和斯洛特。
后殖民主义文学理论批判欧洲殖民时代对非西方地区的文化和身份的压迫,强调对非西方地区文化的重建和重新定义。
七、个人主义文学理论个人主义文学理论关注个体在文学创作和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价值。
代表人物有弗洛姆和照片。
《文艺概论》课程考试考前辅导资料一、填空:1、文艺学是只研究(语言艺术)的文学。
2、文学是主体的(审美创造)创造。
3、观察文学的视点即(作品文本)(客观世界)(作家)(读者)4、文学作品的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统一的。
5、(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唯一源泉。
6、艺术通感与(想象)有关。
7、(形象)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8、文学理论给文学创作提供(文学观念)和文学的(价值标准)。
9、中国诗论的“开山的纲领”是(诗言志)。
10、文学意象是(抒情性)文学作品中以表情达意为主体的文学形象。
11、(形象描绘)是文学外在的特征,(情感)是文学内在的特征。
12、(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13、文学欣赏中的两种体验是(共鸣)(间离)。
14、文学批评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一门(艺术性的科学)。
15、再现论认为文学是对(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摹仿和再现。
16、(作品)是联系作家与现实世界的中介。
17、《美学》的作者是(黑格尔)。
18、哲学、科学用(概念的形式)反映客观世界,文学用具有(审美特质)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
19、典型的普遍性首先表现在典型人物的性格具有(代表性)。
20、(结构)是构成文学作品有机整体的重要手段。
21、宗教以及宗教的(神话故事)为文学发展提供了土壤。
二、选择1、文学是社会生活的( B )反映。
A.抽象性B.评价性C.科学D.认识性2、( B )是作品核心和纲领。
A.形象B.主题C.题材D.语言3、首先强调意境对文学的重要意义的是( D )A.鲁迅B.陆机C.苏轼D.王国维4、必须体现视觉形象和行动性的是( A )A.电影文学B.戏剧文学C.小说D.报告文学5、文学欣赏以( A )为主要目的。
A.审美B.感受C.体验D.娱乐6、文学作品是一种( B )。
A.精神实体B.物态化实体C.情感实体D.认识性实体7、( A )是文学反映生活的特殊形式。
A.形象B.主题C.题材D.语言8、《典论》的作者是( A )A.曹丕B.陆机C.苏轼D.王国维9、( C )是文学的基本性特征。
文学是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门特殊的艺术,它运用语言媒介对人类的社会生活进行评价性的审美反映。
理论的任务:①从现象中概况出普遍性问题→解释现象;②实现价值构建。
艾泽拉姆斯的四个视点理论:文学与世界、文学与作家、文学与作品、文学与读者:再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人类对于外在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模仿和再现。
2、发展:①古希腊罗马时期:摹仿说(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②文艺复兴时期:镜子说(达芬奇);③19世纪:再现论(别林斯基);④20世纪:反映论(毛泽东)。
,表现论1、含义:文学本质是主体内在性的一种表现。
*主体内在性:包括思想、心灵、情感、想象、灵感、趣味、人格等非常复杂而具有个体性的东西,既具有有条理的理性思想,更具有朦胧的无意识的因素。
2、表现论的优点与缺点:A优点:一是把握到了文艺的主体性、自由性、创造性、虚构性特征。
二是把握到了文学的情感性特征。
三是能够认识文学的个体性,文学是主观的表现,不同的文学作品是不同人的心灵的外化。
B缺陷:它忽视了文学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忽视了文学语言的审美特性。
而且,它是一种基于主体性哲学视野下的一种文学本质的认识。
它容易走向极端,把表现束缚在个人狭隘的主观空间,成为一种狭隘的情感的宣泄,倘若如此,这样的文学就不再是感人的文学,也不是美的文学。
文本性理论`1、文学文本:指语言形态的实体。
2、形式客体论:它是在对抗文学是社会反映观念基础上出现的,主要以俄国形式主义、语义学和新批评、法国结构主义为代表。
3、意向客体论:认为文学的本质是文学在作者创作、读者阅读、欣赏、接受过程中产生的意向性的存在,是一种意向性客体。
<意向性客体论避免了形式主义文学本质观的片面性和及极端性,认识到文学的本质是一种互动的意向性过程,而并非静态的纯客体的形式。
它强调了读者意识,为接受美学的文学本质观念奠定了基础。
>读者反应说*1、读者:文学作品创作的参与者和消费者。
2、特点:①强调读者参与意义生产过程;②极大地抬高了读者主动性和积极性的,关注读者心理个体和社会环境的差异性。
3、评价: 从读者视点来思考文学的本质,强调了文学是读者与文本的一种关系,读者及其阅读是成为文学的一个决定性维度。
这种看法改变了以往单纯从作者、世界或作品视点去看文学本质的局限性,打开了文学本质探讨的新维度。
但过分强调读者的地位,容易陷入对文学界定的主观主义或相对主义的泥潭中,以至于丧失文学的特殊性。
文学的构成:关注内容与形式两大方面及相互关系。
题材和素材1、概念:A素材:作家接触到的一切社会生活中可能纳入作品的因素,是一种未经加工、提炼的,原生态的生活材料。
B题材:a广义的题材,是指文学创作的取材范围,比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题材、现实题材、农村题材、军事题材,等等,是对文学内容的一种大致分类;b狭义的题材,是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经过作家选择提炼、加工改造的,具有一定主题的自然景物和社会生活内容(包括意象、象征、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等)。
2、{3、关系:广义的题材是对生活素材的大致分类;狭义的题材是经过作家的选择和提炼,并体现了作者主体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审美观的素材。
其内核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认识、感受和评价,由于作家的主观意图不同,同样的生活素材可以提炼出不同的文学题材。
这种不同既可以体现为作品主题的差异,也可以体现在作品的细节之中。
情感与思想1、概述:情感与思想是文学构成中的主观因素,情感与思想是不可截然划开的,“情志合一”;人类的情感与思想既有超越时代、民族、地域、个体差异的共通性,也有鲜明的个别性。
2、特点:①相对而言,情感因感性成分重,个人色彩强,因此文学的情感因素充分体现了文学的个性特征,使文学区分于以普遍性为对象的哲学和科学;同时,情感也是文学作品达到艺术效果的重要手段。
、②文学作品的思想要素,是作家的人生态度、价值观、社会思考在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性表达。
对于情感因素,思想因素可能更多的受到时代精神、社会文化、民族传统的影响。
③思想情感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作家把素材提炼成怎样的题材。
④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思想、情感,并不必然等同于作家的思想、情感。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出来的、具体可感、具有艺术概括性、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物、情节、物象、场景、环境等。
中西方文论分别发展出两个重要的范畴来认识文学形象的特点,即意境和典型。
文学形象并非只有意境和典型两种,象征意象也是常见的文学形象。
意境和典型这两个概念分别来源于中西方文学理论,但意境理论也能解释有些西方文学作品,典型理论也适用于有些中国文学作品。
意境1、概念:A意境是中国古典文论的独特范畴,主要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之中,是我们民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意境由一系列意象组合而成,以情与景的结合,营造出一个意义充沛的审美空间。
B意象是指有意之象,蕴含某种主观情绪、意蕴的具体物象。
2、意境与意象的关系:①意境可能由一个意象构成;②也可能由多个意象构成;③并不是任何意象组合在一起就能构成意境,构成意境的诸意象,应具有统一的情感基调,相互配合、相互生发,通常突出一个中心意象;④意境由意象构成,同时,意象的意蕴也依赖于意境;⑤出现在诗歌中的意象,并不一定是为构成意境服务的。
3、~4、意境的特征:a情景交融<情景交融是主体情绪代入对象的自然反应;情景交融是“比兴”思维的具体体现;情景交融的艺术追求受到中国传统自然观的支持>b虚实相生<虚实相生与有无相生的哲学观念密切相关,在中国各种传统艺术中都有体现>c韵味无穷典型¥1、概念: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主要出现在叙事类作品之中,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其艺术魅力是通过鲜明生动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对人物的塑造中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一个成功的典型形象,既具有深刻而广泛的普遍性,又具有高度的个性和具体性。
2、内容:典型包括人物、环境和细节三个部分。
典型人物主要指性格;典型环境是那种具有时代感,能够体现一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围绕并促使人物行动的具体生活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活动场所和具体环境等各种因素;环境和人物都是由无数细节表现出来的,恩格斯强调“细节的真实”。
3、特征:①以鲜明生动、具体可感的形象深刻而广泛的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
②普遍性与具体性,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
③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4、其他:①典型理论与西方写实主义文学传统密切相关,典型的核心是真实。
②类型说、个性共性统一说是典型理论在不同阶段的体现,文学对人物个性的强调与西方现代文化中个人主义的兴起同步。
>文学形式1、含义:a形式是文学作品最直观的呈现形态,使文学作品区别于其他文本,也是作者艺术技巧、艺术风格的体现。
b文学形式是作者艺术技巧、艺术风格的体现。
2、文学形式的创新是推动文学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
3、构成文学作品的形式要素主要有语言、结构、体裁等,具有一定的民族性和时代性。
>文学语言1、语言的本质与特征:①语言(langue)与言语(parole);②作为一种符号系统,语言由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两部分构成;③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2、如何理解“文学是语言艺术”:A从艺术媒介的角度理解:作为文学的媒介,语言使文学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
B从艺术功能的角度理解:文学语言充分发挥了语言潜在的审美功能(诗功能);文学语言发展了语言的表意功能,致力于探索语言表达意义的极限;文学语言启发对世界的艺术把握和诗性体验。
3、文学语言与日常语言的区别:①形态不同:日常语言一般遵循能指与所指的固定关系,遵循语法规则,而文学语言则有意打破这种固定关系,打破语法规则;②目的不同:文学语言致力于制造“第二级词义系统”(比如诗歌中的隐喻、比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以便突出文学语言的自指性、主体性和语境关联域(虚构世界、文学的互文性系统),并提示和吁请读者进入文学阅读状态。
¥文学结构1、概念:是文学作品中语言单位通过一系列的组合所构成的系统,它不仅涉及词汇、句子的搭配,更多的还涉及作品中各种叙述成分间的搭配关系。
不同体裁的作品,其结构方式各不相同,但对于任何体裁而言,结构都是使文学作品构成有机整体的重要手段。
2、内结构与外结构:A外结构体现在篇章句段的组织安排上,一般是为了使作品显得完整、有序,如我们通常所说的“谋篇布局”。
B内结构则是作品形象和意蕴的内在建构,体现为情绪的起伏、情节性格的发展、象征的展开等。
3、结构是构成文学作品有机整体,展现文学作品内容和意义的重要手段。
不同文体对结构的要求不同,诗歌和戏剧对于结构都有比较严格的要求,叙事性文学自由度更大。
随着文学的发展,对结构的要求也会发生变化<时代性>。
|3、叙事文学实现结构的主要方式:a叙事视角<人称&有限与全知>、叙事时间<叙述行为到事件间的时间——顺序倒叙插叙>、叙事语态<主体态度和介入性——强烈参与&冷漠化>*热奈特的聚焦理论:零聚焦(全知)、外聚焦(外部)和内聚焦(限制在一个人物)4、文学结构的原则:①结构应具有独创性;②结构应有助于展示文学意义的丰富性;③结构应具有自身的美感机制;④结构应与体裁相适应;文学体裁-1、概念:是文学作品在谋局部篇的结构、语言形式等方面形成的较相似的“类”。
2、分类方式:a二分法:散文、韵文;b三分法:抒情类、叙事类、戏剧类;c四分法: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3、小说体裁的开放性:a特点:文体最灵活、限制最少、变化空间最大;b要素:情节、人物、环境、叙事。
文学创作1、文学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文化生产,具有双重属性:a它具有一般文化生产的性质,是在特定的社会物质条件和社会文化环境中进行的;b它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创造活动,是经由作家个体的艺术实践而得以实现的。
2、文学创作的主体:a广义的理解“作者”:文本的写作者和生产传播的方式,二者互动,共同构成创作主体。
b读者对文学作品的再创作,读者参与了文学作品的意义生产。
*文学作品的生产传播方式,深刻地影响着文学的创作过程和文化形态①早期,纸张发明以前,书写不便,以口耳相传为主,韵文发达,各民族文学发展之初,大都是诗歌早于散文。
②传统社会,教育不普及,文人作家大多属社会中上层,文学的精英色彩突出。
③现代出版业兴起以后,文学商品化,作家职业化,文学日益世俗化、平民化,读者的需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越来越大。
④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学写作进一步自由化、个人化,虚拟社区形成,围绕一定的题材形成圈子,作者与读者的交流更方便快捷;多媒体技术,为文学创作提供了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的新的可能性。
3、文学创作的过程:把文学活动视为一个整体,创作过程包括作家写作、文本出版发行和读者接受三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