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 格式:doc
  • 大小:23.8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木叶》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河北师大附中高新校区翁卫彬

《说“木叶”》教学设计

一、教学三维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3、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难点: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三、教学方法:

1、学生探究为主,师作引导;

2、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刚刚学完《咬文嚼字》一课,明白诗歌中的一字之差就可能使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相差千里,自然导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

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三)研读课文(老师作方法指导:各种读法结合,通过抓文段中关键词句,筛选有效信息,来把握文意,回答有关问题。)

1、研读1、

2、3段

1)请快速浏览文章第1段,勾画出此段中心句。

2)从第2段中勾画出以下诗句说明古诗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屈原《橘颂》)

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淮南小山《招隐士》)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无名氏)

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陶渊明《拟古》)

3)总结1、2自然段中含有“木叶”的诗句,强调古诗歌中“木叶”形象备受钟爱,被诗人们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能在学习的基础上创造,杜甫和庾信的诗句正说明了这一点。

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落木: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

4)总结现象:在古诗中,有用“树”的,也有用“叶”的,但很少看见用“树叶”。

可与“树叶”字面解释相同的“木叶”却被一用再用,不仅熟能生巧,还学习创造。

5)“木叶”到“落木”,其与“落叶”或“树叶”的不同,关键点在哪?

6)小结前三段:我国历代诗人们钟爱“木叶”这一形象,其关键在“木”字。(下文具体分析“木”的特征。)

2、重点研读第4、5、6段(全文中心)

1)读第四段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

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方法提示:朗读感悟,划出文中关键词句,相互讨论交流)

总结:“高树”与“高木”的不同:枝繁叶茂的饱满,落木千山的空阔。

2)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

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更显得单纯,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3)提问: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在第5段中找出)

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4)思考:“木”暗示的究竟是怎样的“落叶”呢?(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3、总结:“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所以,“木叶”微黄与干燥的落叶形象即是“木”带给我们的暗示性,这样的暗示性丰富了“木叶”形象的内涵,透过“木叶”形象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自从屈原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用到了它,它便成为秋天中鲜明的形象,从此就具有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四)拓展练习

1、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

怨恨之情春风不度玉门关杨柳,羌笛何须怨思念之情梅墙角数枝,凌寒独自开忧愁情绪啼血猿哀鸣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菊采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坚贞圣洁

2

2、阅读下面咏柳诗,说明诗中柳树各自的特点和诗人寄予的思想情感。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贺诗:亭亭玉立,碧绿丰茂,枝条纷披,细叶精致。诗人借咏柳赞美春色的美丽和大自然的活力。

曾诗:乱条狂舞,柳絮纷飞。讽刺攀附权贵、得势猖狂的奸佞之人。

五)布置课后作业。

1、搜集有关含“月”“梅”等意象的古典诗词。

2、在班上进行交流。

3、认真品味欣赏,就自己所得谈谈感悟,写成小论文。

参读作品:

梅:王安石《梅花》陆游《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月:曹操《短歌行》刘禹锡《石头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张九龄《望月怀远》李白《静夜思》杜甫《月夜忆舍弟》,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

六)结束语

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

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

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

诗,可以静静的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温柔吟唱……

爱诗,其实是在爱着,我们的生活。

《说“木叶”》教学反思

一、教学背景:

《说木叶》一文,内容比较集中,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谈诗歌的精微之处的表达效果,由此看出本文思路比较清晰,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就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品味作者引用的诗文准确体察语文的微妙之处,于细微处见精神,含英咀华,来解读诗歌的内涵和抒情意蕴,真正感受诗歌语言的精粹。本文的教学重点之二就是淡化教材,引入课外同类文学现象,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真正提高学生独立分析鉴赏的能力,只把教材作为一个例子。

二、教学反思:

一)成功之处:

1、教学过程中达到预先设计的教学目的有三个: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明确本文写作目的;初步培养学生感悟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丰富意蕴,提高诗歌的阅读欣赏能 3 力。实际教学中基本完成了教学目的,在梳理文章结构内容的同时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进行全文总结时点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都涉及到了作者要触及的诗歌问题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完成第二个教学目标;在拓展练习这一环节安排的连线题及鉴赏题旨在完成第三个教学目标。

2、教学思想方法的渗透与应用:

1)指导学生通过抓关键词句,筛选主要信息来解答有关问题,把握文意。在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