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评析
- 格式:doc
- 大小:47.00 KB
- 文档页数:10
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本文将详细描述窦桂梅老师教授《游园不值》的课堂实录,包括教学大纲、教学方法、学生反应等内容。
文中将尽量呈现窦桂梅老师教学的精髓。
教学大纲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以下技能:1.了解《游园不值》的主要内容和要点2.了解作者汤显祖的生平背景3.学会运用文学分析的方法对文章进行解读。
教学内容第一部分:《游园不值》概述 1.作者汤显祖介绍 2.《游园不值》的主要内容及背景知识介绍。
第二部分:《游园不值》文学分析 1.文学分析的方法介绍 2.文本分析重点:意境、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讲解第三部分:唐诗宋词欣赏 1.学习唐诗宋词(如李煜《庐山谣》) 2.唐诗宋词与《游园不值》的联系教学方法授课方法本节课是文学分析课程,窦桂梅老师采用互动式讲解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听众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窦老师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交流,通过设置小组讨论、思维导图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和分析能力。
教学技巧1.提前预习:窦老师鼓励学生在课前完成课堂预习,帮助学生提前了解课前知识点,从而更好地跟上课程。
2.多元化教学:窦老师设置了多种教学活动,如小组讨论、思维导图展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多角度了解文章的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3.学生导向:窦老师注重学生的表达和交流,通过鼓励学生提问、分享观点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思想碰撞,提升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学生反应在本节课堂中,学生表现活跃,积极参与互动,窦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得到了学生的一致认可。
在小组讨论和思维导图展示环节中,学生们互相合作,提出了许多深入的观点,一致认为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游园不值》的理解和文学分析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总结通过对窦桂梅老师教学实录的描述,我们可以发现,窦老师注重学生的表达和互动,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和思考能力。
同时,窦老师通过多元化的教学设计,各种教学技巧,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进行文学分析,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窦桂梅《游园不值》的实录、反思与评论集锦游园路上的不遇中有遇——《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教者: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窦桂梅学生:广东中山市第一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课前预热——(课前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伴着美妙的旋律,师生唱起《让我们荡起双桨》。
)师:听着这美妙的旋律,让我们想到古诗的韵律美。
故事可以吟,还可以唱,关键在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推敲出来的精华。
著名诗人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说的就是这个理儿。
那我们就来读读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这讲讲,在贾岛身上发生了推敲的故事。
(课件出示:“闲居少邻并…… ”)生:原本是这首诗里面用的是推字,嗯……(生语塞),后来那个贾岛来到了李凝家,发现李凝不在,他就回去了。
在路上他碰见了大诗人韩愈,他撞进了韩愈的军队当中,韩愈问他:你为什么会撞他的军队当中?他说:我正在想一首古诗,不知道古诗当中的一个字,用“敲”好还是用“推”好。
韩愈也是位大诗人,他就想了起来。
后来他告诉贾岛,还是用“敲”好,用“敲”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有礼貌,也可以体现出夜晚的寂静。
所以后来,这首古诗当中的这个字就用了“敲”。
(全场掌声)(引出“推敲”的典故,为后面教学“扣”作铺垫。
)师:“推敲”成了典故,所以得感谢贾岛。
谁来读读这首诗,要注意五言诗的节奏。
(生读略)师:该同学读得很准确。
据说古人吟诵讲平仄。
我们这么做也许不科学,不过尝试也是创新。
那我们就试着把一声、二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读得拉长平缓;三声、四声的字呢当仄声,读得短促一些。
比如“闲”是第几声?(生答“第二声”。
)师:谁来试试读一读?生: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临——并。
师:好,我可不说,不过看我手势。
大家读读看。
(教师手势指挥,效果明显)生:闲——居——少临——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僧——敲——月下门——。
师:当然,我们不但如此,还要注意五言诗自身的节奏。
这样读起来的时候就显得流畅自然了。
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窦桂梅老师示范课《游园不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感情关于语文教学,历来主张“读”,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但“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平平淡淡,死水一潭地“读”也是读,确实是千遍万遍地读,也仅仅是读而已,最好的成效确实是将内容一字许多地背下来了,关于书中所包蕴的东西却不能了然于心,,听的人听后一点感受都没有,这叫死读书,读死书。
窦桂梅老师在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第一注重了读,事实上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往常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
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生疏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那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受。
但当进入课堂,她第一指导的是学生该如何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
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的朗读。
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受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
“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专门长,使人听来,看起来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
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专门也用心,怕阻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寂静,读得轻而且短。
“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第一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如何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单的木门。
通过课件图片展现,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专门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
“久不开”,专门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连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五年级下语文教学反思游园不值_苏教版《游园不值》教学反思不管是现场观摩还是阅读以上的教例,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所上的古诗《游园不值》一课都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犹如醍醐灌顶般的给人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这课的优点和特色是多方面的,在如下方面尤其突出:一、凸显“主题教学”的特色教育部师范司新近组编出版了一套“教育家成长丛书”,其中就有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
主题教学已成为了“教育家”窦桂梅鲜明的教学风格之一。
窦桂梅的主题教学,强调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经验,通过多个文本间的碰撞交融,在强调过程的生成性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的建构。
这里的“主题”主要是文化主题,正如她所说,是那些链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
就本节课来说,围绕着“不值”这个话题,引出了贾岛的《寻隐者不遇》、邱为的《寻西山隐者不遇》、皎然的《寻陆鸿渐不遇》、李白的《访戴天道士不遇》等,除了古诗,还有古文《雪夜访戴不遇》。
窦老师运用“例证法”引出了这么多的“不遇”,这当然首先是从词义上理解什么是“不值”,这是属于“文字”的层面;教者所创设的“主题教学”更主要的是“文化”方面的,特别是引用了王子猷游访戴安道,本来是“乘兴而行”,最后却是“兴尽而返”未进家园,借此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本诗的意蕴。
其后设计的让学生假想自己是关不住的“红杏”,想象出墙前后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想,想象自己就是作者叶绍翁与园主人进行对话,这些极富创意的设计又进一步地加深了他们对诗意的感悟。
本课的教学就是这样通过文本的“不值”和这么多的“不遇”提炼出这样的一个文化主题——虽“不值”,然而却“兴有所值”;虽不遇,可是却“另有所遇”,获得的是另外一种美的精神享受。
由此看出,窦桂梅的“主题教学”绝非是简单的把几首(篇)诗文组合起来力量均分地讲解而已,它其实也蕴涵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理,反过来说就是“万物而三,三而二,二而一,一以言道”。
游园不值论文:由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所想到的“五一”长假,我们有幸在自己的家乡听到了著名教学教育专家窦桂梅老师的示范课,领略了大师的教学风范,过后感触颇多。
窦老师与王君老师的《游园不值》和《蜀僧》教学,让人眼前豁然一亮,两位老师对文本资源的挖掘以及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课外资源的合理应用让人耳目一新,使我认识了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小学语文教学该如何立足于文本,又要超越文本。
窦老师在她的“三超越式教学模式”中这样说:“以往的语文学习,大多数教师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然而,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
”是呀,只守着一本教材教学,怎么能体会到祖国博大的语言文字的精彩呢?以前陈旧的语文教学就是因为只抓住了一本语文教材,虽然掌握了该学的生字、词,会写了基本的文章,但总是觉得学生的文章中缺少些什么,学生作文中别人的东西太多,而属于自己的东西太少,后来尝试着语文教学的开放,引领学生走出语文教材,走向更广阔的语文世界,学生读的作品多了,写出来的东西才会有自己的见解与感受,就让人觉得舒服了许多,也才会感觉到学生的语言中有点血肉了。
“语文学习更重要的是在于高品位的阅读和积累。
”要想得到高品位的阅读,就得有丰厚的积累,丰厚的积累从哪里来呢?这就要求我们做基础语文教学的教师做好学生初级平台的语文兴趣的培养,而对小学生来说阅读兴趣的培养只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得努力做到超越教材,还要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多角度、多渠道、多方位地获取知识,达到积累文化知识,提高阅读品位,获取情感体验等人生涵养。
然而,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如何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窦老师提倡“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立足于教材的同时要努力超越教材,窦老师在《游园不值》的教学过程中很好地体现了这个观点,《游园不值》的教学中不仅仅是教学生理解了《游园不值》这首诗,而通过这堂课重在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丰富的语文积累,所以在教学中运用了宋朝陆游的《马上作》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来。
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前言《游园不值》是唐朝著名诗人元稹的一首诗,它通过对游园的描绘,措辞委婉,从而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失望。
此篇文档将由窦桂梅老师提供对《游园不值》的教学实录,主要涵盖以下三个方面:•诗歌鉴赏:解读诗歌的各个方面,如诗的体裁、诗歌技法和文化内涵等,并探析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文化解读:通过探究此诗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背景,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感悟、领会此篇诗歌。
•教学参考:提供有关此诗教学的一些优秀案例和教学参考资料,以便读者更好地进行教育和教学。
诗歌鉴赏诗歌题材《游园不值》是一首以游园为主要描写对象的诗歌,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和人们道德品质的失望和不满。
诗歌体裁《游园不值》是一首绝句,全诗四句构成一个完整的意境,形式简洁,气势凝重,表达了作者对游园时看到的种种令人不快之事的感慨。
绝句,也称“四行诗”,是我国古典严格韵律诗的主要形式之一,每句四个字,共四行。
诗歌技法1.气象生动、肖象逼真2.暗示多,含蓄缜密3.多音双关,语言婉转诗歌分析诗歌全文分为首篇、次篇和杂感三部分,诗歌营造了一个游园的场景,通过游园时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作者的失望和失落。
首篇:杂感“咫尺天涯之外,共此娱彼。
岂无一物是世,何必常攀臂。
”诗篇一开始,便以“咫尺天涯之外”作为开头,打破了现场的 Reality,使人比较困惑。
其实,这里的“咫尺天涯”原意是指人们思维距离的天涯,即有些风景近在眼前而被人忽略掉了,而那些距离较远的娱乐措施却引得人青睐。
这正是窦桂梅老师所说的“暗示多,含蓄缜密”的诗歌技法。
次篇:感志“塞上江南,乾坤日夜浮。
争波斗浪,喧呼岸上无。
”此句意为在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物在争斗前进,所以不能停留,否则就会被卷走。
窦桂梅老师认为,这一句诗是整部作品中鲜明的指向,纵横长卷,稳中有力;虚实呼应,清雅深长,巧妙地挖掘出了自己的价值。
杂感:“文翰成阁,妙手偶题,龙兴凤举。
洿池碧草,古往今来。
拓展生命的自由度——听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有感才能走多远。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走得更远,努力做一名精神健壮、思想丰富的教师。
我们与窦老师的差距有多大?是水平吗?不是的。
其实是生命的自由度。
她的主题教学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互文解读,这有效地发掘了课程资源,重新建构一个广阔的阅读平台,将学生带到一个水草丰美的地方。
但她课堂上呈现的补充学习材料其实并非随手取来,信手拈来的,而是踏破铁鞋、寻寻觅觅才采集在一起的。
如她教《秋天的怀念》,先要通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作品,再登门拜访史铁生先生,面对面交谈,进入史先生的内心世界,最后才创造出了精彩绝伦的《秋天的怀念》一课的课堂教学。
比如这一课,一定是窦老师在古文书籍时游历时,忽然间被《游园不值》这首诗打动,于是重新阅读用心品味这一首诗,捕捉心灵的感动与颤动,并又去古文殿堂里仔仔细细地走了一回,用敏锐的心去体悟去发现,于是发现陆游《马上作》中的诗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和他另一首诗《临安春雨初霏》中的“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想起贾岛的《题李凝幽居》,又在《世说新语》中找到《雪夜访戴不遇》。
这个过程是艰辛的,如大浪淘沙,披尽沙砾始得金。
找到这些与《游园不值》可以互文见义的材料后,窦老师又多次向清华大学的学者、教授请教,写了三四篇备课随想,最终才形成成熟的教学预案,唱响惊世绝作。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而这,正是窦老师极宽广的生命自由度的来源。
我们教学一首诗时,眼前只有这一首诗,因此自由度是相当有限的,觉得没什么好教,而窦老师的自由度则是整个古诗王国,她的心中是灿烂悠久的文化历史,因此潇潇洒洒,收放自如,她带领学生在文化长廊里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漫游。
我们平时教学时只着眼于一本教材一本书,因此,自由度也非常少。
而窦老师的主题教学,往往放在几千年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展开,广泛涉猎阅读材料来丰富课堂的内涵,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让学生在一个广阔的文化背景下学习,因此就具有惊人的自由度,一如疱丁解牛,游刃有余。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案例赏析低调奢华有序的生活,随着文化品位的升华以及对生活品质的日渐提高,对传统文学作品的赏析也有新的要求。
《游园不值》被称为清代文人林则徐的成名作,以它为例,整理以下教学案例,可以给学生们带来不一样的文化体验。
首先,为了让学生们了解这篇文章,最好从林则徐本人的生平与文章背景开始,林则徐是中国传奇文人之一,他生长在富裕的家庭环境中,拥有深厚的文化根基。
他在辩才方面也是家喻户晓的,在新贵书院的比较辩论比赛中,他取得了一等奖。
在这篇文章中,他回忆了自己在新贵书院前后的生活,特别是他在书院里度过的一个深夜,他在新贵书院里游览了学校的花园,感慨自己若是没有离开书院,将会有多么的美好的生活,这样也会让学生们了解到林则徐的苦恼与美好的情怀。
其次,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描绘的新贵书院的环境。
林则徐在文章中娓娓道来,新贵书院的建筑和苍翠欲滴的花园,坐落在湖边,景色清幽,绿草如茵,月色如练,这样的美景给人以无限的遐想,随着学生们通过文字感受新贵书院的环境,他们也会把自己身处其中,感受文章中所描绘的美景。
此外,需要培养学生们对文章中林则徐的思考内容的理解。
《游园不值》以林则徐的游览新贵书院故事为开端,林则徐一路思虑,从琐碎的生活细节到深刻的社会哲理,他充分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同时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些宝贵的人生智慧,让学生们通过读文字去感悟历史的真谛,开阔视野,增长灵感。
最后,通过各种讨论练习,可以让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得出自己的结论,分析作者对人生的看法,对学生们自身生活作出正确的抉择,树立良好的品行风范,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游园不值》是一篇充满深刻思考的文学作品,作者的文笔婉约入微,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
它也是一个极好的例子,可以有效地唤起学生们对中国文化以及当下时代学习的兴趣。
经过上述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们更深入地体会这篇文章中林则徐优雅的空想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样也会让学生们更加坚定信心,勇敢奋斗,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游园不值诗词及赏析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一、字词解析。
1. “应怜屐齿印苍苔”- “应怜”:大概是怜惜、舍不得的意思。
这里有一种猜测的感觉,诗人在想啊,主人是不是因为怜惜那苔藓被自己的木屐齿印上去呢?“屐齿”,就是木屐底下突出的部分,就像现在鞋底的花纹一样,不过那时候是木头做的,走起路来会在地上留下印子。
“苍苔”就是苔藓,那种绿绿的、小小的植物,长在地上或者石头上,看起来很脆弱,一脚踩上去就会留下印子,所以主人可能舍不得让人踩。
2. “小扣柴扉久不开”- “小扣”就是轻轻地敲门。
“柴扉”就是用柴木做的门,很简陋的那种门。
诗人轻轻地敲门敲了好久,可是门就是不开。
这时候诗人心里肯定有点小失落,也有点小疑惑,主人到底在不在家呢?是真的因为怜惜苍苔不让自己进去,还是不在家呢?3.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春色满园”,春天的景色充满了整个园子。
“关不住”,这园子的墙虽然围着,但是却没办法把春天的景色都给圈住。
然后就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有一枝红色的杏花伸出了墙外。
这杏花就像是春天的使者,不管园子的墙有多高,它都要把春天的消息传递出来。
二、整体赏析。
这首诗特别有趣。
诗人本来想去园子里游玩,结果门都没进去,这听起来有点倒霉。
可是诗人很聪明啊,他从那伸出墙外的一枝红杏,就想到了园子里肯定是春色满园。
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玩,没进去,但是看到门口有特别美的花,就能想象里面肯定也有很多美景。
从写法上来说,前两句制造了一种悬念,让人好奇到底为什么门不开。
后两句呢,突然就来了个大转折,本来是有点小沮丧的情绪,一下子就变得很惊喜。
这就像我们看电影,前面情节有点压抑,突然来了个大惊喜的反转。
而且“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两句特别有哲理。
它不仅仅是在说春天的景色,还可以理解为很多美好的东西是藏不住的。
比如说一个人的才华,就像那满园的春色,迟早是会被人发现的,哪怕暂时有一些阻碍,就像那园子的墙一样。
give more than you planned to.同学互助一起进步(页眉可删)《游园不值》教学反思(精选4篇)《游园不值》教学反思1《游园不值》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作者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通过体会句子含义启发学生思维,发挥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这首诗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还揭示了一个道理:美好的事物是压制不了的,必然会蓬勃发展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
由于教材对诗中的一些词作了注释,所以我主要让学生自己借助注释,发挥想象理解诗意,避免了冗长沉闷的串讲,效果较好。
但学生对诗的后两句,只能作表面的理解,未能体会出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我及时启发点拨,结合看图,边读边想象,让学生感悟诗句的含义。
课后我还布置了诗改文的训练,由于学生对原诗理解得较好,所以不少学生写得令人满意,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
一、成功之处1、本首古诗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诗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从理解诗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什么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诗,通过听录音范读、教师指导读、同坐对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把诗歌读熟,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再经过看资料、看注释或工具书的形式让学生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应怜”“小扣不开”“出墙来”等词语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感悟诗人情感的变化,体会诗人对春天喜爱和赞美之情。
2、本首古诗的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学中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这个园子的主人养的花是远近闻名,诗人慕名前来观赏,但是却没有敲开门,大家想想作者的心情怎样?突然,作者的眼前一亮,看到了一株粉红色的杏花,开的是那样鲜艳,那样旺盛,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又会想到些什么?这个情境的创设,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理解诗人的情感奠定基础。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评析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教学评析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很多年前,曾有幸听过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尽管时间流逝,可是窦老师的教学风采一如眼前,给我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体现一个主题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古诗的主题,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在这方面,窦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
窦老师上这一课时,正如她所说: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
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开课: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
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
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
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
窦老师所创设的?主题教学?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她上的是一首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
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游园不值反思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游园不值反思第【1】篇〗天,我又观看了窦桂梅老师执教的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的《游园不值》一课,窦老师以她独特的气度、神韵,深厚的文化底蕴让我深深陶醉、折服,有感于这位大师的教学风范,有感于她那豪爽的教学激情,特把心底的激动诉诸笔端,与大家共享。
中国是诗的国度,窦老师的课堂是诗的课堂。
短短一个多小时的《游园不值》,已领着孩子和听课者在古诗的国度里畅游一翻,让人感到酣畅淋漓之际又觉意犹未尽。
1、巧抓题眼,走近诗句。
窦老师对学生说:今天我们要跟着这位诗人(叶绍翁)去游园,更重要是体味游园的“不值”。
明确的告诉学生,游园就是要通过读诗体味诗人蕴涵于诗里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深层含义。
在随后的'教学中,窦老师就是用这种“游园便是悟诗”的润物无声的教学方式,带着孩子们看到了游园路上的绿莹莹的苍苔、园门口简陋的柴扉、园子内渴望自由的红杏……仿佛身临其境,真切地体会到诗人叶绍翁游园不值中的“值”,不遇中的“遇”。
2、推敲诗意,推敲课堂。
窦老师开篇第一句:诗是推敲出来的。
紧接着,贾岛推敲的典故娓娓到来。
整节课,学生就在窦老师的引领下反复推敲、反复体味:推敲“怜”,让学生想想为什么不用最初的“嫌”而用“怜”,从“怜”看出作者叶绍翁对苍苔的爱惜、怜惜;推敲“扣”,通过比画“扣”的动作理解诗人对园主人的尊重,对春天的喜爱;又把“关不住”的“关”与陆游的“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中的“遮”作比,突出园内红杏渴望自由的情感;这时诗歌的含义得到升华,学生的对诗歌的理解更进一层;最后推敲“满”和“一”,得出“一就是满”的结论,顺势向学生灌输“一生万物”的道家思想。
从理解古诗字词的意思到理解整首古诗的诗意,进而上升到体味古诗的内在意蕴,最后感悟诗中包含的人生哲理,这一推敲诗意过程的同时也在推敲着课堂,推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从而上出一节经得起推敲的语文课。
3、诗中有情,情亦是诗。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为生命的课堂喝彩——听窦桂梅老师的《游园不值》有感
作者:陆敬军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春华小学
刊名: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EACHING AND MANAGEMENT
年,卷(期):2007(3)
本文读者也读过(10条)
1.郑芳延伸阅读视野 提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特级教师窦桂梅"主题教学"案例借鉴[期刊论文]-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09(7)
2.窦桂梅惊喜与思考——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期刊论文]-北京教育(普教版)2008(1)
3.余小刚雄浑豪放——窦桂梅课堂教学艺术美学解析[期刊论文]-四川教育2007(1)
4.瞿卫华善念如花恣意绽放——窦桂梅《三打白骨精》教学片段赏析[期刊论文]-江西教育2009(2)
5.吴善虎走近窦桂梅——读《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和《玫瑰与教育》有感[期刊论文]-小学教学2009(5)
6.卢谦教出古诗词的文化意蕴来——窦桂梅教《清平乐·村居》片断赏析[期刊论文]-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8(5)
7.蒋蓉在阅读教学中有效地进行语感训练——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王崧舟、于永正老师教学片段及思考[期刊论文]-黑龙江教育(小学文选)2008(1)
8.徐冬梅独特的艺术源自深厚的素养——窦桂梅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启示[期刊论文]-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5)
9.刘铁芳课堂的高度就是人性的高度——听窦桂梅老师的一堂课[期刊论文]-中国教师2008(17)
10.余婷婷窦桂梅课堂对话的演进及其内涵探寻[期刊论文]-四川教育2010(4)
本文链接:/Periodical_jxygl-xxb200703027.aspx。
《游园不值》课后反思第一点,这小小的古诗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
一个小小的古诗里,我们要留意它背后的大背景。
台下我们的纪老师昨晚和我沟通,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同学的质。
为什么要咀嚼推敲?我追求的是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现在我来谈《游园不值》一课的推敲预案。
这一课,我关键想要讨论的就是两个字:不值。
我的丛书《窦桂梅主题教学》,就是说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
如《伙伴》的主题就是伙伴,两肋插刀的是伙伴。
《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
围绕好好儿活来开展,娘儿俩怎么好好活。
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
《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当毁灭的是什么,应当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久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
《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敬。
人与人之间的尊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敬。
《晏》这一课反响比较大,网上网下都在讨论争论。
我认为:没有看法的课是不存在的。
完满的课是虚假的课。
我们的课堂里到底哪些问题需要回避,也是我在思索着的问题。
我不象江南的小女子那么诗情画意,小鸟依人。
我是北方人,很豪爽,很本真。
所以一般来说,我不轻易教古诗。
十多年前,曾教过一次,以后一贯不敢碰它。
这次,说什么也要我讲古诗,怎么办?于是我就挖了好几天。
有一条我在想,今日的古诗应当怎么讲?以前学古诗,解诗题,理诗意,……然后就结束了。
无一例外,落脚点在情景创设上。
我在教学中琢磨:我应当站在怎样的背景下教学的问题。
宋诗和唐诗有什么不同?唐诗的形象如,草色遥看近却无,属于写实的。
而宋诗,大多抽象、理性,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平。
宋诗的理学很含蓄。
李白虽然也有相看两不厌的意境,但相比较宋诗,还是宋词有哲理,含蓄。
于是要寻求一个突破,在原来的意境的教学上突破意象的突破。
在这堂课中,我就是从意境情境创设中走向意象,揣摩诗人的意图,寻求在精神上的同构。
所以,今日的孩子不知道我怎么上课,基本上我所走向的意象孩子们基本达到了。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教学评析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很多年前,曾有幸听过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尽管时间流逝,可是窦老师的教学风采一如眼前,给我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体现一个主题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古诗的主题,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在这方面,窦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
窦老师上这一课时,正如她所说: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
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开课: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
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
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
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
窦老师所创设的‚主题教学‛主要是‚文化‛方面的。
她上的是一首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
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
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
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窦老师的厚实文化底蕴,诚如她所说,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二、体现教师的语言特点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
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应认真而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
教师的语言应该像蜜,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
要使教师的语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
有人提到: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
窦老师的语言是优美的、煽情的,你听:心里有梦,尽管我看,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
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
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
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
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
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这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那为什么我们就感受的那么多?想到了那么多?全在于我们――想的。
看来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想象园子怎么热烈,园子就怎么热烈;想象园子怎么热闹,园子就怎么――热闹。
这些都源于那一枝红杏。
所以就有‚红杏枝头春意闹‛。
但闹中我们却突然的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我们就没进去过。
这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心里想的。
突然我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
一切都还是全凭于我们的心啊!那就让我们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地留在我们的心中吧!再让我们看看窦老师激情四溢的导语吧:亲爱的同学们,原来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的时候,我们突然感觉,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将我们的眼睛染绿;这红杏,将我们的心田滋润;这柴扉,让我们去感受那自然的回归。
如果说,苍苔的绿将生命唤醒;那红杏的红啊,将春天的生命――生接: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
我说的是照亮。
亲爱的同学们就让我们再一次把刚才所见的留在心中,让春天中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那份新的愉悦。
(古筝:春江花月夜)另一方面:窦老师还善于运用肢体语言。
学时,窦老师站立或走动的姿势自信、优美,将内在的精神显露出来,举手投足间展现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值得信赖的神态。
人们常说有较高教学艺术的教师善于利用肢体语言来表达情感。
窦老师的肢体语言也最大限度的体现其自身的特点及魅力。
窦桂梅是一个极具诗人气质和情感的人,她把自己融入诗句的意境中,把作者的感情,诗句的意境和自己的感悟融为一体,从她的体态话语和口头话语中径直地流泻出来——她那丰富的表情‚步移景换‛,她那看似夸张的步幅和手势不仅极好的诠释了古诗的意境,又很符合她典型的东北人性格。
三、注重品味窦老师对读也是很有研究的,请看:窦老师在开篇给大家出示了贾岛的《题李凝幽居》,然后让学生按照自己的体会去读,学生读后,窦老师告诉学生: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
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
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
居是几声?生:一声。
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
下面师生一起读。
‚品词、品句、品读‛——这‚三品‛当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特征。
对词语的品味最主要的是采用比较的方法,即通过置换词语进行比较和推敲,以体会词语运用的精妙。
窦老师在这首诗的教学中就多次地运用此法进行品味词语的推敲:作者先前曾写成‚应嫌屐齿印苍苔‛,而后为什么换成‚应怜屐齿印苍苔‛?为什么用‚应怜屐齿印苍苔‛,而用‚应怜屐齿踩苍苔‛又会如何?‚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扣‛换成‚敲‛好吗?为什么?‚春色满园关不住‛的‚关‛与‚遮‛有什么不同?‚一枝红杏出墙来‛的‚一枝‛是不是太少了?改成‚三枝红杏出墙来‛或者‚十枝红杏出墙来‛又怎样?这些字词品味推敲并不是老师把自己感悟的心得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亲历‚过程‛,掌握‚方法‛,让他们在词语的比较、推敲中进行理解、体味、感悟出字词运用的精妙。
古人作诗注重‚炼字‛,常常‚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而今我们读其诗句,当然也应对其字词进行品味。
从这节课中可看出,当学生理解了词句含义进入到‚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的情境时,才会在古筝弹奏的乐曲声中动情地朗读,读出春天带给他们的愉悦。
这一教例也再次提示我们,诗文教学要注意字品字品词,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领悟诗情诗意。
四、多种教学媒体恰当的运用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读一本好书所获得的精神愉悦远比看一部根据这本书拍摄的电影作品要来得多。
现代媒体在让学生直接形象地去认识一个事物或一种现象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想像的空间,减少了他们对已有知识加工再创造的条件。
所以,我们有时会发现,在一堂看似精彩的多媒体课之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能力的提高幅度等等,远没有我们预料的那么好。
这时候,我们就该反思一下,我们对媒体的选择是否真的那么恰当呢?窦老师在这一课中也较好地运用了教学媒体,如:‚下面,就请同学们再默读这首诗,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的怜?‛然后播放古典音乐,学生在音乐中静静地读、画……这样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意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去品味、感悟。
在窦老师的课堂上,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原则。
教学媒体的运用在课堂教学和实践过程中成了一个切入点,并以此来创设具有丰富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教学环境。
附教学设计:《游园不值》教学设计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一、教材分析:古诗《游园不值》是宋代诗人叶绍翁写的一首赞美春天的好诗。
他写得别具特色,是一篇发展学生想象力的好教材。
整体上有一定的叙事性,第三句是作者的联想与猜测,第四句是画龙点睛,神来之笔。
以小见大的,以偏概全的写法,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
其重点是朗读基础上理解内容和体会诗歌的意境;难点是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
二、学生分析:学生学习古诗要有一定的基础,并知道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没有接触过这样抽象、极其富有哲理的诗文,在读诗节奏上、情感渗透方面需要指导。
由于是四行诗句,容易在课上完成背诵。
三、设计理念:1.运用多种方法尝试背诵,进而达到积累古诗文的目的。
2.‚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3.尊重学生利用多种方法学习,情感的激发与习惯的养成。
4.注意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5.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
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人人在古诗文方面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五、课前准备:课件、《春江花月夜》配乐、学生查找有关春天的诗词六、教学流程:一、激发兴趣,精讲引思。
1.(课前)集体背一首古诗。
我从同学们的背诵古诗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它以简明的语言、和谐的音韵反映了炎黄子孙的智慧,歌颂了祖国山川田园之美,赞扬了英勇将士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美好情感。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非常具有哲理性的古诗。
(板书:游园不值)2.(投影出示课文插图、播放<<春江花月夜>>诗人在春暖花开时去拜访友人,准备同他一起赏花品春,不料天不作美,园门紧锁,友人不在,一扇柴门竟隔断了视线,这不免令诗人扫兴,心中升起一股惆怅之情,正当诗人彷徨无着之际,不经意间抬头四望,眼前豁然一亮,意外的情景出现眼前:高高的墙上,一枝红杏从园中伸了出来。
诗人有所感悟,写下了《游园不值》这首诗。
(板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它。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古诗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的时候用心体会、琢磨、看谁读得不但正确、流利,而且还体会出诗歌的感情,能读好古诗。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1)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展开朗读比赛、评议,反复朗读古诗(2)不好的指导方法:引导学生回忆春天的美景,体会着把春天的美景读出来,通过评议理解重点的词句。
3、教师示范读书,引导学生评议老师读的和同学们读的有什么不同?(重点指导:情绪饱满、气息畅通)4、学生再次练习读书,争取超过老师读的情况5、指名学生读书,引导男、女展开比赛读书6、总结:通过我们多遍读书,有的同学已经把诗的意境读出来了,有的同学读的感情还差一点点,不要紧,大家一会儿还有机会,一会儿我们再练习着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