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语文 《黄河颂》赏析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6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学生朗读、感悟、理解诗歌的能力。
2、培养学生诗歌鉴赏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重视运用质疑、感悟、联想和探究的学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感:1.深刻感悟黄河的英雄气概,深入理解中华民族的坚强品格。
2.启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是——《黄河颂》。
你了解黄河吗?说说你知道的黄河。
(历史、文化、地理等均可)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孕育了五千年灿烂的古国文化,她用坚强的风骨、博大的胸怀、奋进的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性格。
正因如此,黄河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诵。
抗战时期,诗人光未然从壶口辗转去陕北延安,途径黄河,目睹了黄河的恢弘气势和英雄气魄,毅然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看看他对黄河又是怎样激情满怀的歌唱。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
(提示学生准备表演读,可以个人读,也可以小组几个人分开读或者齐读。
)3、学生表演读。
4、学生谈读后的感受和困惑。
(让学生在课本上作批注,准备交流)(感受可以是一句话、一段话,也可以是一首歌,一首诗,一幅画等等)三、再读课文,质疑探究学生读课文,合作解答学生的困惑。
教师预设:①朗诵词有什么作用?(序曲,以呼告的手法,直称读者为“朋友”,开宗明义地说出了要“歌颂黄河”的主题。
)②为什么是“亚洲的原野”而不是“中国的原野”?(把黄河放在宏大的场景里。
更显得有气势,也暗示中国土地之广)③开头点题后,作者并没有直接去颂而是在描写黄河,为什么?如果在文中找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分别从什么角度写了黄河的什么特点?(描绘黄河的形象,突出黄河磅礴雄浑恢宏壮观的特点,为下文的颂蓄势、铺垫)(望)(近景——俯瞰——纵向——横向,气势大——曲折多——路途远——力量大,象征中华民族的革命道路虽然漫长,且历经艰难险阻,但我们凭着无坚不摧的毅力和排山倒海的气势,定将取得最后的胜利。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
《黄河颂》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该课文主要描写了我国
母亲河黄河的壮丽景观和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课文中首先介绍了黄河的起源和流经的地区。
黄河发源于青海的巍峨山脉,经过六省区,最后注入渤海。
黄河流经的地区有丰富的资源和美丽的风景,同时也是我国农业
的重要基地。
接下来,课文描述了黄河的壮丽景观。
黄河上游的河水湍急,奔腾澎湃,形成了壮丽
的悬崖峡谷和雄伟的大峡谷。
而下游的河水平缓,辽阔开阔,形成了壮丽的水草世界。
课文还介绍了黄河流经的地区的特点。
这些地区多山,土地贫瘠,但由于黄河每年的
泥沙淤积,让这片土地变得肥沃,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最后,课文强调了黄河对人民的滋润和教育。
黄河不仅给人们提供饮水和灌溉用水,
还孕育了中华文明的发展。
黄河曾经滋养了曹操、杨洪基等众多杰出人物,同时也在
不断教育着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精神。
总之,《黄河颂》这篇课文通过对黄河的描写,展示了我国这条母亲河的壮丽和伟大,传达了对黄河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同时,也借助黄河这一伟大的象征,向读者传递了
人们勇往直前、奋发向前的信念和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通用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
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七年级下册语文《黄河颂》教案篇1课时计划20xx年上期总第课时计划课时第课时课题:黄河颂教学内容:《黄河颂》,旋律激昂,气势磅礴,充满了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展示了黄河桀骜不驯的血性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能激发学生胸中的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深深地打动学生的心灵。
教学语言诗意化,环节紧凑,学生激情如行云流水般畅通无阻,以读启悟,品读诗歌。
学习目标:1、用普通话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
3、体会诗歌蕴含的浓烈的爱国热情,培养爱国情怀。
重难点及策略:调动学生情感,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方法设计:了解时代背景,激发爱国热情,打动学生心灵。
抓住诗歌的节奏与感情反复朗读,并背诵诗歌。
以诗歌第二节的关键词分析来深入理解诗歌。
教学资源与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1)、师: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啊!长城是静脉,黄河是动脉。
黄河,伟大的母亲河!(2)、学生欣赏。
黄河奔腾不息的画面。
师(配画音):这就是的黄河!这就是勇往直前的黄河!这就是孕育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的黄河!(3)、师:1938年,日本的铁蹄肆意践踏我国领土,黄河危在旦夕,中华民族危在旦夕。
当抗日的烽火燃遍中国大地时,华夏民族的优秀儿女啊!带着黄河的英雄气魄,投入了抗日战争的滚滚洪流之中。
板书:黄河颂。
二、欣赏《黄河颂》,感受激情1、师:黄河颂,是黄河的颂歌,是时代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的颂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坚忍不拔、永往直前的颂歌。
让我们来欣赏一曲黄河的深情颂歌。
(听录音磁带。
)2、师:同学们,欣赏了《黄河颂》,老师的胸中也激越澎湃呀!我也要高歌一曲,你们觉得老师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呢?明确:激昂、雄健、悲壮!3、教师配乐诗朗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黄河颂》,课文详解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黄河颂》光未然(1913~2002),原名张光年,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人。
中共党员。
1935年8月创作《五月的鲜花》歌词,以其深怀忧患与愤恨体现浓郁深沉的抒情气息而广为传唱。
1939年到延安后创作了歌颂中华民族精神的组诗《黄河大合唱》,经冼星海谱曲后风行全国。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华北大地。
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通过自己创造的艺术形象反映现实斗争,激发全国人民的抗日热情,是许多进步作家、艺术家的心愿。
《黄河大合唱》是著名诗人光未然为配合音乐家冼星海创作的大型民族交响乐而写的组诗,共有八个乐章,分别是:《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本文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黄河颂》。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李大钊(1889~1927),字守常,河北乐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学者、诗人。
1918年与陈独秀创办《每周评论》,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宣传反帝爱国思想,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之一。
1920年在北京成立共产主义小组,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于北京。
著作有《守常文集》《李大钊选集》等。
他的诗文被鲁迅先生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
这篇杂文写于20世纪20年代,五四运动的高潮已经过去,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加紧了对中国人民的压迫和对新文化运动的破坏,社会黑暗到了极点。
中华民族真如“大病初愈的病人”,千疮百孔,步履维艰。
五四运动期间一度觉醒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又陷于迷惘之中,走到了十字路口。
他们有一腔爱国热血,却看不到中国的希望,不知所措地叹息、彷徨。
李大钊等革命先驱者则已找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之光,已经全身心地投入救国救民的伟大事业之中。
黄河颂,赏析作文English: "Yellow River Ode" is a famous Chinese patriotic and revolutionary song that praises the beauty and greatness of the Yellow River. It was written during the Chinese Civil War and became an anthem for the Chinese people. The lyrics vividly depict the magnificent scenery of the Yellow River, emphasizing its importance in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powerful imagery in the song conveys a sense of pride and resilience, as it portrays the river as a symbol of the Chinese spirit. The Yellow River has always been regarded as the cradle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and the source of life for countless generations, making "Yellow River Ode" a powerful and enduring tribute to the enduring spirit of the Chinese people."中文翻译: 《黄河颂》是一首著名的中国爱国主义革命歌曲,赞美黄河的美丽和伟大。
它是在中国内战期间创作的,并成为中国人民的一首国歌。
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首先以黄河大合唱的第七个乐章《保卫黄河》导入诗境,简介写作背景和作者。
第二步让学生初读诗文,做到读准确、读流利。
第三步深情读诗文,注意节奏、重音、语气、语速。
体会作者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对诗文进行研读分析。
第四步赛读诗文,小组进行朗读比赛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
第五步拓展诗情,体会学习黄河的精神。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音频学习目标:1.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通过诵读,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
3.反复诵读,感受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教学过程:一、播放《保卫黄河》的歌曲导入诗境。
提问:1.听了歌曲你有什么感受?(激发)2.简介《黄河大合唱》大型合唱音乐作品作词:光未然作曲:冼星海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反映中华民族英雄儿女抗战的真实场面。
八个乐章《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对口曲》《黄水谣》《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3.简介写作背景。
1938年,抗战正在激烈进行,日本侵略者的铁蹄正践踏着华北大地。
9月,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出队来到了黄河,来到了壶口瀑布。
滔滔的黄河水,在诗人心中掀起了万丈狂澜,他挥笔写下了不朽的诗篇——《黄河颂》。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读了《黄河颂》,异常激动,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他和光未然合作,连续写作六天,完成了一部史诗性的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
这组歌随后唱过大江南北,激励着中华儿女为祖国的尊严而战。
二、研读诗文(一)朗读:通过预习,你打算用一种什么样的语气来朗读这首诗歌?(二)初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读准下面加横线的字音:澎湃()()气魄()高山之巅()狂澜()哺育()浊流()屏障()(三)深情地读:1.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2.有感情的朗诵,读出气势,读出诗人要表达的感情。
3.师范读朗诵词部分,强调停顿、重音、语速、语气。
朋友!/黄河以它英雄.....:/伟大..;/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的气魄..,/出现在亚洲..的原野而又坚强..。
05、《黄河颂》——群文阅读怎样赏析诗歌?——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入手诗人在诗中综合运用了呼告,反复、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借助对黄河的歌颂,热情赞美了黄河。
如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是说黄河哺育、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
如“啊!黄河!”三次出现,构成反复,直接抒发了热爱黄河﹑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考点解读】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既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又能帮助我们提高对诗歌的阅读鉴赏力。
同时,修辞手法也是中考诗歌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这首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举例分析。
3.简要分析诗歌后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
【技法点拨】解答此类问题,可采用以下步骤:1、准确指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结合诗句和具体的词语分析﹐点出这种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样的内容。
3、指出这种修辞手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样的道理。
注意:在中考试题中,对古诗词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进行考查时,有时候不会直接提问,而是借助对名句的赏析间接考查。
答题模式:点手法+析诗句,点意境+明情感。
【真题演练】(一)长江之歌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
你用甘甜的乳汁,哺育各族儿女;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你从远古走来,巨浪荡涤着尘埃;你向未来奔去,涛声回荡在天外。
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
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啊!长江!啊!长江!01、本诗从哪些方面赞美了长江?本诗饱含激情地描绘了长江的气质、气势;热情讴歌了长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的伟大历史贡献;指出其对我们民族不断前进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02、结合《黄河颂》,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①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
“臂膀”指长江主干及其支流。
《黄河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思路:本文是一篇诗歌,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读”,来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及写作背景和诗人感情,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近诗歌、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深悟诗歌。
学习过程:一、情境导入师生共同欣赏黄河视频,调动学生了解黄河,赞颂黄河的激情(借助视频、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旨在通过充满激情的开头,激发学生的民族感情,形成一种强烈的阅读期待心理,拉近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二、研读诗歌(1)读一读,议一议,讨论两个问题:①诗人是怎样描绘黄河、赞颂黄河的?应怎样读出感情?②你认为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师生交流明确1、读出感情。
这首诗是赞扬黄河的,就应用赞美、豪迈的语气读。
另外,要抓关键词。
如:“望”“奔”“掀”“劈”等。
三、颂黄河,感知诗意(放视频保卫黄河)(1)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情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赞黄河,拓展诗趣(1)学完了课文,同学们是不是也有一些话想对黄河说呢?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感悟,用“我黄河,因为她”的句式,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式,说一句话,颂扬伟大的黄河吧!(加深理解,迁移运用)(2)齐颂升华(在奔腾激越的音乐声中,教师小结课文,师生分工合作诵读课文,升华感情,同时让全课的教学余味犹存)附:《黄河颂》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正确流畅、充满感情地朗读诗歌。
2、整体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3、感受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培养爱国情怀。
学习思路:本文是一篇诗歌,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各式各样的“读”,来理解诗歌内容,结构,及写作背景和诗人感情,以读代讲,以读代练,一步步引导学生走近诗歌、走进诗歌、理解诗歌、深悟诗歌。
学习过程:一、导入:“一把黄土塑成千万个你我,静脉是长城,动脉是黄河。
《黄河颂》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思想。
2. 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其含义和用法。
3.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
(二)过程与方法1.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主动探究诗歌的深层含义。
2. 教授学生如何通过分析诗歌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来理解诗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理解黄河在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 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学习黄河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一)重点1. 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
2. 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及其用法。
3. 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二)难点1. 诗歌中抽象概念的具体理解和感受。
2. 诗歌中特殊句式和修辞手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激发兴趣,引入主题通过播放《黄河大合唱》的音乐片段,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中的激昂与力量。
随后,通过提问的方式,如“你们听到了什么?”“音乐让你想到了什么?”等,让学生分享他们的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入黄河这一主题。
接着,简要介绍黄河的地理特点,如“黄河,被誉为中国的‘母亲河’,全长6300多千米,是中国第二大长河,也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和印象。
2. 背景介绍,铺垫学习(二)新课呈现1. 诗歌朗读与感受(1)播放《黄河颂》的音乐,引导学生聆听并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2)学生跟随音乐,尝试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停顿,体会诗歌的气势和情感。
(3)教师示范朗读,展示如何通过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4)分组练习,每组学生轮流朗读,其他组员给予评价和建议,共同提升朗读技巧。
2. 课文内容逐句解析(1)教师引导学生逐句阅读课文,对每一句进行细致的分析和讨论。
(2)重点讲解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如“昆仑”、“狂澜”等,让学生理解其含义并学会正确使用。
(3)结合课文内容,讨论诗歌中的比喻和象征,例如“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和屏障的象征意义。
《黄河颂》赏析《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同时也可当作一首反映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来读。
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
诗歌从“我”望黄河开始,着重颂扬了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具体体现在黄河哺育了千千万万中华儿女、黄河保卫了中华民族、黄河还激励着中华民族勇往直前。
最后诗人直接抒发了对黄河的赞颂,歌颂黄河就是歌颂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
诗中把黄河比喻成“中华民族的摇篮”“民族精神的象征”也极为恰切。
另外,从学习的角度来看,这首诗教学价值有以下几点:1. 诗歌充满了壮志豪情,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
这首诗歌在艺术上主要采用了象征的手法,通过对黄河奔腾不息、气势磅礴的形象的描绘,展现了中华民族无坚不摧、英勇顽强的精神风貌。
2. 诗歌运用了直抒胸臆的表达手法,直接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崇敬、赞美和誓死保卫家园的感情。
3. 诗歌的语言平实自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和修辞手法,更显得真实可信,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共振。
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歌词主体部分是深入理解课文的关键。
学生对本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多少有一定的了解,也有着朴素的爱国感情。
教师应设法激发并强化这种感情。
我设计在课堂上借助音乐的力量,通过直接诉诸听觉的音乐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且在适当的音乐背景下,通过配乐朗读反复体味歌词中澎湃激昂的民族感情,然后对第二节文字做一思路分析即可。
总的来说,我设计本课的思路是以诵读为主,不过多讲解,只略加点拨,不宜用讲解和说明的方法,也不必展开想象和联想。
需在听读、朗读的基础上体味和揣摩诗歌语言的音韵、节奏和音乐美。
有的诗句可适当注意从文字层面作一点评讲和赏析。
当然,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在课堂上我始终重视师生间的双向互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图文解读+教学设计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局部,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局部。
2.在第—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感情特征给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概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概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局部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概?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奉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奉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开展、壮大,黄河培养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鼓舞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坚韧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统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黄河颂》知识点+课后思考探究知识点一、内容赏析(一)序曲1.文章从结构上共分为几大块?两块。
第一段是朗诵词也就是序曲部分,第二段是歌词即文章的主体部分。
2.在第一段中,朗诵词开宗明义的说出了黄河表现出我们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3.黄河表现了中华民族伟大而又坚强的精神,请问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拟人。
(二)主体:望黄河1.诗人在这里运用拟人手法把人身上所特有的精神品质及情感特征赋予了黄河,为什么黄河能代表民族的精神?首先我们来看诗人描写黄河的形象和气势的诗句。
诗人对黄河形象及气势的描绘从哪里到哪里?明确:从“我站在高山之巅”到“劈成南北两面”2.这部分内容在文中可由一个字来统领,应该是哪个字?望。
3.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诗人使用了哪些词语来描绘黄河的形象和气势?滚滚、奔向、惊淘澎湃、万丈狂澜、宛转、九曲连环、劈成等。
(三)主体:颂黄河1.望黄河波涛滚滚,颂黄河气壮山河。
思考:作者从哪三个方面来歌颂黄河的伟大贡献的?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哪句话?分割三层意思提示性的句子是“啊!黄河!”(1)歌颂黄河养育了中华民族,指出了黄河的历史贡献。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中华文化在黄河流域产生、发展、壮大,黄河哺育了世代炎黄子孙。
(2)像一道天然屏障保卫着中华民族,指出黄河的地理优势。
黄河天险在地理上可以作为军事屏障,黄河的伟大坚强精神,更足以成为民族精神的城防。
(3)歌颂黄河流域宽广,泽被众生,黄河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激励着中华民族。
2.作者从外在形象,内在精神充分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四)尾声望黄河诗人心潮澎湃,对着黄河诗人有唱不尽的颂歌,最后诗人代表中华儿女发出向它学习的誓言,学习黄河什么样的精神?伟大坚强的精神二、理解主题1.作者仅仅是在写黄河吗?他借歌颂黄河,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不是。
歌颂了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温馨提示: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训练·达标检测一、双基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劈.开(pī) 澎湃.(bài) 山巅.(diān)B.浊.流(zhú) 扮.演(bàn) 构筑.(zhù)C.哺.育(pǔ) 发源.(yuán) 屏障.(zhànɡ)D.体魄.(pò) 宛.转(wǎn) 流泻.(xiè)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掀起万丈狂澜..。
(巨大的波浪)B.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像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即精神的城防)C.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
(雄壮、雄伟)D.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这里是比喻支流)3.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黄河/以它英雄的/气魄B.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C.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D.它/表现出/我们民族的精神4.对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反复)B.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比喻、拟人)C.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夸张、对偶)D.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比喻、拟人)5.对诗歌《黄河颂》的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第2节“望黄河”部分,一个“望”字统领下文,“望”的内容虚实结合,章法谨严。
B.诗中“啊!黄河!”反复出现,起到了分层的作用。
C.全诗都以第二人称“你”来称呼黄河,使感情抒发得更为直接、真切、浓烈!D.诗歌写得明快雄健,以长句为主,长短结合,自由奔放且错落有致。
6.综合性学习。
班上开展以“追寻母亲河”为主题的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拟写标语】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条宣传标语。
第5课黄河颂【生字生词】巅:diān山顶。
劈:pī用刀斧或强力破开。
气魄:qì pò气势。
狂澜:lán本指大的波浪式,比喻激烈的潮流。
浊流:zhuó水流变得混浊。
宛转:wǎn zhuǎn文中是“辗转”的意思,指经过了很多地方。
也作“婉转”。
屏障:píng zhàng象屏风那样遮挡着的东西。
哺育:bǔ yù培养。
榜样:bǎng yàng样子,模样。
浩浩荡荡:hào dàng原形容水势广大的样子。
后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同步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临行时,母亲倚门翘(qiáo)首的殷殷期盼,是游子心中永远的牵绊和不竭的动力。
B.黄河用她那甘甜的乳汁哺(fǔ)育了华夏儿女,孕育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C.名著中住着有趣的灵魂,读之能使狭隘(ài)的心胸变得开阔,干枯的心灵变得丰泽。
D.面对人生的险峰,我们是半途而废做懦(nuò)夫,还是迎难而上做勇者?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
我站在高山之①diān______,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②péng______湃,掀起万丈狂③lán________;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①diān______ ②péng______ ③lán_______(2)文中“结成九曲连环”的“曲”读作()A.qǔB.qū3.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每一条河流都是一曲古老的赞歌,唱出了远古文明的______________,从未看过翻滚的巨浪的人,难以想象万马奔腾________________的壮丽景象。
让我们迈开脚步,打开__________,投入大自然的______________吧!A.光芒一碧万顷心曲怀抱B.辉煌一泻千里心扉怀抱C.光芒一往无前心扉情怀D.辉煌一望无际心曲情怀4.下列诗句中加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我们向着黄河,唱出我们的赞歌。
七年级语文下册《黄河颂》课文原文及赏析《黄河颂》课文原文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从昆仑山下,奔向黄海之边,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两面。
啊!黄河!你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做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保育下发扬滋长。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课文赏析《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歌颂了黄河的宏伟气势和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
整首诗情感饱满,语言生动,充满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
首先,诗人通过对黄河的生动描绘,展示了黄河的磅礴气势和桀骜不驯的血性。
“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
浊流宛转,结成九曲连环。
”这些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黄河的震撼力。
同时,诗人把黄河比喻为中华民族的摇篮,表现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其次,诗歌中充满了对中华民族英雄气概的赞美。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身边扮演。
”这表现了黄河孕育了无数的英雄儿女,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幸福,奋勇抗争,前赴后继。
这种英雄气概也在诗歌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最后,诗歌表达了学习黄河精神,发扬民族精神的决心。
“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这表现了诗人对黄河精神的崇敬和对民族精神的弘扬。
总之,《黄河颂》是一首充满激情和壮志的诗歌,它通过对黄河的描绘和赞美,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英雄气概和民族精神。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五课黄河颂批注
【黄河颂】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之一,它以赞美黄河为主题,描绘了黄河的壮美和伟大,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黄河的敬仰和热爱,同时也抒发了民族自豪和爱国情怀。
文章以“汉川洪水滔天,郁郁葱葱,蒸蒸日上,滂沱大雨,蒙
蒙细雪,涓涓细流”等描写黄河的自然景观,生动形象地展现
了黄河六变的气势磅礴和无穷变幻。
其次,通过“擎天柱”、“养育万物”等思维形象的描写,更是传递了对黄河的英雄般的赞美和崇拜。
文章末尾,寄托了对黄河的深情祝福和民族愿望:黄河万年永流,中华民族兴旺发达。
总之,本文通过对黄河自然景观和象征意义的描写,展现了中华民族对黄河的至高崇敬和无尽神往。
这种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显示了我们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也有利于促进我们与自然的和谐交流。
同时,文章也传递了对民族兴盛和社会进步的美好期盼。
这种“自然、民族、人类”三者在文章中紧密连接在一起,更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和价值。
初中黄河颂笔记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一部分,由光未然创作,冼星海作曲。
该曲以热烈的曲调,激情的语言,刻画出了黄河雄伟的形象,歌颂了黄河的伟大坚强,表达了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热爱之情。
以下是一些关键点:
1. 创作背景:该曲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正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
2. 主题:歌颂黄河的伟大坚强,展现黄河作为中华文明的摇篮的意义,并激励中华儿女为保卫祖国而奋斗。
3. 结构:通常包括序曲、主体、尾声三个部分。
序曲展示黄河的壮丽景象,主体部分则以磅礴的气势歌颂黄河,尾声则表达出中华儿女对黄河的热爱和保卫祖国的决心。
4. 音乐特点:运用了丰富的音乐元素,如合唱、领唱、轮唱等,以及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语言和节奏。
5. 历史地位:《黄河大合唱》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作品,对后来的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上只是《黄河颂》的基本内容,更详细的内容还需要你亲自去阅读作品,产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黄河颂》赏析
“朋友,你到过黄河吗?你渡过黄河吗?你还记得河上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吗?……”这是大型合唱歌曲《黄河大合唱》开始的配乐朗诵词。
一句句热情深切的问话,伴随着壮阔、辽远的音乐,把我们引入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激动人心的岁月。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光未然(即张光年)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
途中亲临险峡急流、波涛汹涌的境地,目睹黄河船夫与狂风恶浪搏战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长、深沉有力的船夫号子。
1939年1月抵达延安后,诗人一直酝酿着“黄河”的诗作。
这年除夕的一个联欢会上,诗人朗诵了这部诗作。
伟大的人民音乐家冼星海听了诗人的朗诵,异常兴奋,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
在延安一座简陋的窑洞里,他抱病连续写作六天,于同年3月31日完成了这部大型声乐名作。
4月13日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举行首演,引起巨大反响。
不久,《黄河大合唱》很快传遍中国各地。
《黄河大合唱》共八个乐章,即《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唱》、《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这八个乐章,或描绘船夫们与风浪搏斗的动人场面,或赞颂民族的精神和传统的文化,或控诉日本侵略者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或表现中国人民奋起斗争而发出的胜利的呼喊。
在表现
形式上,各章歌词或是奔放热情的自由诗,或是优美雅致的散文诗,或具刚健朴素的民歌风,无不以丰富多彩的面貌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
作品以奔腾浩瀚的黄河为象征,表现中华民族深受屈辱而奋起抗争的伟大形象。
以上所述《黄河大合唱》的内容和格局以及创作经过,是我们欣赏《黄河颂》的大背景。
《黄河颂》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二乐章,为男高音或男中音独唱。
先看看《黄河颂》这个题目。
冼星海说过:“《黄河颂》是用‘颂’的方法写的。
”所谓“颂”在中国古代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据《文心雕龙》的解释:“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
”“容告神明谓之颂”,“颂主告神”。
可见“颂”这样一种体裁,是以庄严、隆重的形式,颂天子之德和赫赫武威的,是唱给神听的。
但是,在《黄河颂》里,我们看到“颂”的内容已有了根本性的改变,它颂的是古老黄河的雄姿,是五千年的古国文化,是中华儿女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是发扬蹈厉的伟大民族精神。
全歌词的内容,自然形成三个部分,也即全篇的三大段。
在第一段,一开始便展示了主人公登高纵目的形象。
这样开头,既借以起兴,又为全篇意境的壮阔、热情和深沉确立了基调。
我们看到,
这是一个登临于高山之巅的的时代歌手的形象,“他代表着祖国英勇的儿女,歌颂着黄河,并要学着他的榜样,像他一样伟大、坚强。
”
②这一段中,诗人以大全景式的画面描绘了黄河的雄姿。
一个领字“望”,有俯瞰之势,挺拔而辽阔。
诗人不是静止地描绘黄河的景观,而是从大处落笔,巧妙地将隐喻手法运用其中,以“奔向”“掀起”“结成”“劈成”几个响亮有力的词,一气贯通,将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美景象作了宏大的描绘,展示了古老黄河的磅礴雄浑,恢宏壮观。
历代状写黄河雄姿的名句甚多,比如“黄河落天走东海”、“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等,尽在精炼、概括中酿着诗意。
《古今词论》引朱承爵的话说:“词家意象,与诗略有不同,……长篇须曲致三折意,而气自流贯。
”所谓“曲致三折意”。
正是歌词的描述性的特点。
这一段对黄河景象的各个侧面的描述,为音乐语言的描绘提供了充分想象、充分抒情的基础。
冼星海的感情想象就是这样被激发起来的。
进入第二段,首句是“啊,黄河”的赞语,三字一顿,词笔跌宕,道出了无限感慨。
从上下段关系看,这一句承接了前一段内容,又领起下文,并推进一步,由前一段的赞叹激起感叹。
诗人一往深情,以驰骋的想象,缅怀了祖国的光辉灿烂的历史:
五千年的古国文化,从你这儿发源。
多少英雄的故事,在你的周围扮演!
深沉的感叹,概括的点染。
第二人称“你”的出现,更添亲近自然之感。
从内涵上看,更是进入底蕴,揭示了黄河的伟大所在。
一切理语皆情语。
这些词句昭示我们:伟大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传统;中华民族从来都是坚强不屈的,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夺取最后胜利的英雄气概。
黄河,母亲之河,便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
啊,黄河!你是伟大坚强!像一个巨人出现在亚洲平原之上,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
憔其伟大而崇高,更加昂扬而高亢。
诗人于热烈的赞颂中,实现了对黄河的英雄形象的展示。
这里,由黄河的雄姿,迫溯祖国的文化,由景物的铺写,进入对民族精神的颂扬,艺术构思向前发展了,词调笔锋也发生了转折。
这正体现了歌词艺术的流贯和变化两大特性。
流贯使主题单一、纯清;变化,则使内容丰富、生动。
第三段。
“啊,黄河”的赞语第三次出现,是歌手心潮的激烈迸发。
从作用上看,将写景,抒情和议论结合,形成和谐、工巧但又纵横有
力的结构美。
接下来,歌词照应第一段的总写全景,再现了黄河的雄姿,同时,化实为虚,使母亲之河的深厚、博大的情怀得到升华。
这是无限深情的臂膀,这是无限温暖的胸怀,与前段“摇篮”的比喻相呼应,母亲的形象美感大大增强,诗人的感情在母亲形象的激励下达到顶点,禁不住以呼喊的方式,表达出我们要做无愧于黄河的儿女、要像黄河那样具有伟大坚强的决心,以及要战胜一切艰难困苦的信念。
黄河巨人的形象,以其豪壮的气魄和不可摧毁的力量,激励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
《黄河颂》这篇作品的成功,正在于它深刻表现了当时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高涨的抗日情绪,表现了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强烈的时代精神。
《黄河颂》的艺术力量,也来自于诗人所选择和创造的表现形式。
全篇文采横溢,古风犹存,显示着一种独特的语体风格。
诗人适当吸收了一些富于色彩、十分凝炼的文言词语,造成语言的丰富多变,生动涵厚,从而形成宏伟、壮丽的艺术特色。
这一点,跟感情内容上的崇仰古国文明、光大民族精神是和谐一致的。
全篇的句式长度悬殊甚大,短则三字,长则十七字。
这种自由诗体的句式所产生的语言节奏,强烈而富于变化,自由而充分地表现了特定的感情内容。
诗人向来重视音响效果和语言的节奏感、音乐美。
在诗集《五月花》后记中,诗人曾说:“我……惯于为朗诵或制曲而锻句。
在我看来,诗歌的语言,
主要地不是诉之于视觉,而是诉之于听觉的。
”《黄河颂》的语言,韵律响亮、节奏铿锵,朗诵起来,琅琅上口,极富音乐美。
尤其独特的是,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双声叠韵词。
由声母相同的两个音节构成的双声和由韵母相同的两音节构成的叠韵,是汉语独有的语音特点。
“叠韵如两玉相叩,取其铿锵。
”“双声如贯珠,取其宛转。
”③两者的使用,能大大增强语言的表现能力。
本诗中,诸如澎湃、周遭、宛转、连环等双声叠韵词多达十来个。
它们均匀流贯于全诗之中,遥遥相对,配合使用,造成了绘声绘形、美妙动听的特殊艺术效果。
注释:
①冼星海:《我怎样写(黄河大合唱)》。
②光未然:《黄河本事》。
③王国维:《人间词话》。
作者单位:四川财干院秘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