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55.00 KB
- 文档页数:9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关于课程标准1、内容: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2、三维目标:了解这些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探究他们与时代的互动关系,科学评价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通过学习,认识历史人物所进行的各项重大活动既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同时又与其个人的主观因素密切相关;掌握科学评价历史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把历史人物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尤其要关注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杰出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历史智慧和人生经验,进而确立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关于教学指导意见: 1、内容:2、三维目标:在知识与能力:要了解一些有代表性的重要历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动,理解他们的历史贡献,并将他们置于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科学地评价历史人物;在过程与方法:要积极运用各种先进的教学方法,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依据,开展评说重要历史人物的教学活动,从而正确把握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心体会这些重要历史人物的奋斗历程和探索精神,感受他们的独特个性和魅力,确立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人生态度,增强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而努力奋斗的使命感、责任感。
三、关于备课1、总体把握: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兼并六国,结束了长期的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创建了包括皇帝制度、郡县制度和官僚制度在内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早期模式,对以后历代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除了制度上的创建,秦始皇还派兵北伐匈奴,移民实边,修筑万里长城;经略西南,开筑“五尺道”;尊崇法家,焚书坑儒;严格军队调动和兵役制度等等。
秦始皇为了这种大一统国家的需要所进行的制度创建及其实施的严刑峻法,成为后人臧否的焦点。
2、学情:A、已有知识储备(表一):B、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第9课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教学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情境复现教学模式是历史教学的主要模式,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
它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和历史知识的具体性特点,把教学程序分为:制定目标,师生准备——创设情境,具体展示——深入情境,情感体验——分析理解,共同探究——归纳评论,总结转化。
教学背景分析(一)教学内容分析《秦统一中国》是部编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9课。
从课程内容结构来看,该课属于中国古代史的内容,需要将其置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主题之下来设计。
从单元结构来看,该课是第三单元“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的的第一课,上承春秋战国,下启汉朝。
在单元前言提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并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影响深远。
因此本课教学对于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这一大的主题教学具有引领作用。
从本课教学内容分析来看,本课分为三个子目:秦灭六国、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统一的措施,三者分别对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三个层面:地理的统一、政治制度的统一以及经济文化的统一。
因此,将教学立意确定为“天下凝一”,明线为秦朝的建立和国家的治理,暗线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历程,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有效设计教学过程。
(二)学生情况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才开始系统学习历史,历史知识掌握较少,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对秦朝的了解仅仅停留在新媒体方面。
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这有助于他们积极参与问题探究。
通过第6课和第7课的学习,对秦统一前战国格局和社会状况有一定的了解。
因此,本课将采取情境创设和问题引领的教学策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
教学目标1.总体目标:知道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2.能通过史料分析出秦统一六国的背景,树立证据意识,意识到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素养目标:唯物史观、史料实证)。
3.通过文字、图片等资料创设有关皇帝制度、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历史情境,能够理解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及其影响(素养目标:史料实证)。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一单元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案新人教版选修4【设境亮标】1.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
2.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3.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4.感受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自主研读】一、填空: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主观条件:①秦国_______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2、概况:前230年至前_______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二、建立集权统一的国家——加强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交通)三、秦始皇的暴政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象征,暴政见证、隔断联系四、评价秦始皇积极——统一(措施);中央集权制度消极——暴政二、摘疑【精讲释疑】一、秦统一六国1、条件客观条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①经济基础: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统一提供了物质基础②政治基础:封建制度建立,争霸、兼并战争实现局部统一③民族基础:各民族逐步融合,民族凝聚力加强④群众基础:长期战乱,人民厌战渴望统一⑤思想基础:法家关于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主观条件:①秦国商鞅变法后实力最强,奠定经济和军事基础②个人因素:嬴政具有雄才大略。
广纳贤士、统一方略正确2、概况: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1、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2、急建长城:伟大象征,暴政见证、隔断联系3、大兴土木:阿房宫、骊山陵4、赋役繁重:5、严刑峻法:四、评价秦始皇评价古代政治家的一般方法:了解基本史实、一分为二评价史实——1、是否有利国家统一;2、是否保持政治安定;3、是否促进经济发展;4、是否促进文化繁荣;5、是否促进民族融合;6、是否反抗外来侵略。
探究:评价秦始皇功:①统一中国,结束了国家诸侯割据的政治局面②开创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扩展疆域,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等,发展交通,对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重大贡献,开创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过:①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②修筑长城、大兴土木、严刑酷法,赋役繁重,激化矛盾③秦始皇的暴政导致秦朝很快灭亡总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政治家、有作为的皇帝,其功大于过。
第9课秦统一中国【课程标准】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秦灭六国的原因,掌握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团结互助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秦统一中国作用的分析,认识到: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的统一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和进步作用。
【学习重难点】重点: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难点:理解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前播放韩磊的《秦王扫六合》歌曲,大屏幕出现歌词:“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明断自天启,大略驾群才。
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
”教师:这首歌曲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的哪一历史事件?由此导入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展示:一、秦灭六国1. 秦灭六国的原因:指导学生看书,归纳,从人心、经济、个人因素等方面分析。
教师:战国以来的连年战争,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人民渴望结束战乱,实现统一。
同时,经过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具备了统一六国的条件。
秦王嬴政即位之后,为灭亡六国,招募各国人才,策划统一大业,进行了充分的准备。
展示:秦灭六国示意图教师:简单介绍秦实现统一的过程。
秦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的十年间,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灭亡了六国,完成了统一。
2.秦统一的意义:教师:“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展示: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争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渡:秦朝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秦始皇在历史上的功绩不仅仅是称帝前灭亡了六国,完成了国家的统一,而且还在于他在完成统一之后,又为巩固统一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政策。
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说课稿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说课稿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历史人教版选修四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我主要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
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分析本课高中历史选修四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的第一课,又是这册教材的起始课,主要教给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和原则。
本课主要介绍了秦始皇作为中国第一个皇帝的历史活动,包括其历史功绩和暴政,引导学生学会辩证的评价历史人物。
教给学生学会根据历史人物的活动来客观公正的去评价历史人物。
2.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3.教学目标要求及确立依据1.知识与水平:掌握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和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
了解秦始皇的暴政。
准确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培养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水平和准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水平。
2.过程与方法:以歌曲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自主学习教材。
分组合作学习秦始皇的主要历史活动,列出其功与过,展示材料,分析重要活动的原因及影响。
根据史实准确评价秦始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度析人物活动,学习秦始皇的雄才大略和雄心抱负。
确立依据:通过初中历史及必修一相关知识的学习以及各种影视剧、书籍的观看与阅读,学生对秦始皇的活动有了一定的了解,学习水平也有一定的提升,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尤其对这些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兴趣很高。
根据学生的这些特点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以上目标。
4.说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突出方法:通过视频、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感受历史人物每一项活动的作用,增强直观性;通过层层设问,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前后联系,分析原因,得出结论,培养知识迁移整合水平,突出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客观全面客观的评价秦始皇突破方法:通过阅读教材,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并结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拓展思维,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结合。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5篇“教师”就应是个具有高超的德行持重明达和善的人,同时又要具有能够经常庄重安适和蔼地和学生交谈本领。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初中七年级上册《秦统一中国》教案精选范文一一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秦朝的统一,了解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了解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其对巩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探讨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识读历史地图。
2、过程与方法识读《秦朝形势图》《秦朝的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统一货币》图片材料,获取有效历史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
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灭六国的背景。
难点: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讲授法学生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法二导学过程(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公元前246年,13岁的秦王嬴政登基称王。
公元前230年,秦王发兵灭韩,拉开了10年统一战争的序幕。
秦王嬴政二十六年,灭齐,至此天下尽归于秦。
秦王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庞大帝国,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天下万民只有一个领袖。
——秦始皇那么,历史上的秦始皇有什么历史功绩呢?我们该如何评价他?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秦统一中国》。
(二)自我研学生成新知一、秦灭六国条件:1、商鞅变法后,实力超过六国。
2、嬴政即位后,招募人才,听取建议,谋划统一。
时间: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
秦朝建立: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秦的统一(秦朝建立)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战争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目的: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朝创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最高统治者: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张翀一、教学目标法制教育渗透:1、《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语言文字法》二、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三、教学难点专制集权的政策措施和作用四、教学方法1、教法:讲授法、互动法、情景教学法。
2、学法:“自主探究式”法、讨论法、表演法。
五、教学时间:1课时六、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七、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投影: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诗:“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业。
”师简述,唐代大诗人李白大家都熟悉吧,那么李白笔下这位“扫六合”、“决浮云”的秦王是何许人也?他还有哪些不为同学们所知的事迹呢?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感受这段惊心动魄又影响深远的历史,领略一下“千古一帝”的风采吧!学习新课:[课件显示课本标题;第1课、秦朝的统一]一、“秦王扫六合”——完成统一(课件显示)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纸上谈兵”这个成语的出处吗?谁能给大家讲讲?(请学生讲“纸上谈兵”的故事,旨在培养学生表述能力,又引起下文)结合学生讲述情况,师简结:经过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在军事上再也无力与秦抗衡。
然后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点击“长平”之处,加深学生印象。
过渡:既然东方六国在军事上无力与秦抗衡,秦又是在谁的领导下完成灭六国之重任?又是如何灭掉六国的?(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本目内容。
老师在黑板上标注:嬴(yíng)政)(3分钟后)师:我相信同学们已经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谁能告诉老师和你的同学呢?生1:秦王嬴政统一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统一全国。
生2:秦国用远交近攻的办法,灭掉六国的。
……(肯定还有学生要回答,师应采取保护措施以免挫伤其积极性)根据学生回答,师简结,然后再请学生回答灭六国的过程。
(在学生回答时,师点击课件显示《战国形势图》并按顺序删除六国的名称,最后用散开式放大“秦”字,再用枪击声从左嵌入“公元前221年”,并点击都城咸阳。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设计意图:1、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概括知识,培养七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通过丰富的史料佐证历史,解释历史,使七年级学生初步了解论从史出的治学精神;3、通过视频和图片的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兴趣到乐学到爱学;4、通过长城、文字、度量衡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感悟历史激发民族自豪感。
视频导入播放《秦始皇陵》视频,学生认真观看,初步感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的功与过。
教学过程一、秦灭六国1、秦是怎样灭掉六国的?(自主学习)2、秦为什么能在短短十年灭掉六国?材料一:(争霸战争)春则废民耕稼(耕稼:种植庄稼)树艺(种植、栽培),秋则废民获敛(获敛:收获)……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
材料二:商鞅相孝公,为秦开帝业。
——《论衡·书解》材料三:秦王嬴政即位后,为灭六国进行了充分准备。
……远交近攻。
——人教社七年级上册历史原因:社会趋势:和平统一是民心所向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实力最强个人因素: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3、秦朝统一的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混战的局面,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暴乱。
赖宗庙之灵,六王咸伏其辜,天下大定。
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
”“自今已来,除谥法。
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
”——《史记·秦始皇本纪》1.秦朝开创了哪些制度?秦朝设置了哪些官员,他们的职责分别是什么?2.秦朝的政治制度是怎样将权力从地方集中到中央的?小结:皇帝制、中央集权制专制:决策方式,皇帝说了算中央集权:权利集中到中央3、郡县制与分封制的比较郡县制:通过官员的任免制取代世袭制实现中央集权三、巩固统一的措施活动:阅读归纳一法度衡石丈尺。
车同轨。
书同文字。
——《史记·秦始皇本纪》想一想,材料中包含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那些措施?这些措施对国家的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文化:统一文字经济:统一货币、度量衡交通:统一车辆和道路的宽窄、开凿灵渠军事:北击匈奴,修筑长城至此秦朝的疆域:课件展示《秦朝疆域图》东到东海,西到陇西,南到南海,北到长城一带。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单元综合解说知识综述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是漫长的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
他们顺应人民愿望,时代要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同时,创立新制,开拓疆土,他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无论对当时还是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太宗时期,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趋向繁荣,他知人善任、推行各种开明、开放的政策,“贞观之治”的局面为唐朝的鼎盛奠定了基础。
康熙帝改革弊政,维护统一的文治武功,进一步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基本奠定了今天的中国版图。
特别提示单元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开明开放的民族政策和对外政策;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单元难点:专制集权的政策措施和作用;唐太宗的治国之道及对当时的影响和后世的启示;如何评价康熙帝的历史贡献。
单元易错点:秦始皇对郡县制是扩大而非创立;唐太宗的诸多措施主要是继承完善而非开创;康熙帝设置台湾问题属于内政问题。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课程标准解读】[课标要求]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国家的主要史实,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课标解读]1.能力要求。
本课有两个层次要求,前者是一般层次上的具体史实、历史概念的记忆。
秦始皇兼并六国主要把握条件和经过;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主要掌握措施和影响。
后者是高层次的学科认知能力要求,要求综合掌握秦始皇的功过是非,对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2.命题特点及趋势(1)从内容看,主要考查秦始皇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
(2)从题型看,主要是材料解析题,个别省区会出现单项选择题。
(3)从命题形式看,多采用新材料、新情景的方式,反映历史研究的新成果。
(4)从难易度看,难度适中。
由于历史资料多以以文言文出现,个别题目阅读理解的难度较大。
3.学法指导:(1)对秦始皇各项活动和措施的准确记忆。
初中历史秦始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情感目标:增强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教学重点: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影响
教学难点:理解秦始皇的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的意义
教学准备:PPT、图片资料、视频资料、秦始皇的相关史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秦始皇的图片,引起学生对秦始皇的兴趣和好奇心,让学生猜测秦始皇是谁。
二、学习秦始皇的生平(15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统一六国的过程。
2. 分析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重要影响。
三、秦始皇的建设事业(20分钟)
1. 介绍秦始皇的各项建设事业:修建长城、修筑都城、修建兵马俑等。
2. 分析这些建设事业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15分钟)
1. 总结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分析秦始皇的统一行动带来了哪些影响。
五、课堂讨论(15分钟)
1. 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秦始皇的看法。
2. 思考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否是正面还是负面。
六、课堂作业(5分钟)
请学生回家整理笔记,写一篇关于秦始皇的作文。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秦始皇为主题,通过介绍秦始皇的生平及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帮助学生
更好地了解秦始皇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能力,同时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之小船创作1.统一条件(1)经济基础:商鞅变法后,秦国确立封建制度,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秦国统一天下提供了条件。
(2)群众基础:战国时代频繁的战争给人民生产和生活带来无穷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3)人才条件:秦王嬴政为了实现统一,广泛吸引各国贤士,拥有政治家的博大胸怀和气度。
(4)策略得当:采用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
2.统一过程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先后攻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
1.建立集权(1)皇帝制度:自称始皇帝,集大权于一身。
(2)三公九卿制裂。
2.巩固统一(1)奠定疆域:北击匈奴,南征百越,增设闽中、南海、桂林、象郡四郡,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疆域。
(2)文化方面:统一文字,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
(3)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
(4)水陆交通: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三、秦始皇的暴政1.表现(1)焚书坑儒,对思想文化严加控制。
(2)修筑长城,强制征用40万民夫修筑长城。
(3)大兴土木,修建阿房宫。
(4)沉重徭役;修骊山墓;伐南越,戍边疆。
2.结果激化阶级矛盾,加速了秦的灭亡。
3.对秦始皇的评价(1)功:统一中国,建立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王朝,开创了中华民族国家统一的新纪元。
(2)过:实行暴政导致秦很快灭亡。
[特别提醒]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而采取了许多措施,如修筑长城,目的是为了阻止北方匈奴南下。
但在修筑过程中,滥用民力,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以对待秦始皇的措施应一分为二地评价。
[课中思考] 阅读教材P6[学思之窗],思考:你认为过于严酷的法律对百姓和社会会产生什么影响?【提示】秦朝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措施,虽大大增强了统治人民的力量,但严刑酷法,激化了阶级矛盾,导致秦末农民战争的爆发,秦朝因此迅速灭亡。
评价秦始皇[史料一] (李斯等曰)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第一单元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本单元介绍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了封建王朝草创时期的秦始皇、鼎盛时期的唐太宗和走向衰落时期的康熙帝,很有代表性。
第一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一、教材分析本课下设三个子目:“秦统一六国”介绍秦兼并六国的过程;“建立集权统一国家”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介绍了秦巩固统一的措施,也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秦始皇的暴政”从焚书坑儒、滥用民力两方面说明了秦朝速亡的原因。
在教学中要对教材作一定的处理,可以跟必修一专题一第二课的内容联系起来。
秦统一的原因教材虽没有明确提出,但作为一种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还是需要学生掌握的。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课前导学如何分析了秦统一的原因?首先界定问题的时间范围:要找出秦统一的原因,当然应当从秦统一以前去考虑,从而把时间范围界定在春秋战国时期。
然后,以春秋战国时期历史的阶段特征为突破口,层层深入,分析秦统一的原因。
一讲到春秋战国时期,我们马上想到了诸侯间的混战,而这种混战导致了三方面的结果,就成了秦统一原因中的三个:①诸侯间的混战使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人民渴望统一;②诸侯间的混战必然导致大国吞并小国,使诸侯国的数量逐渐减少,这样就使统一成为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③诸侯间的混战使华夏族与周边各少数民族频繁接触,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而这正是统一的有利条件。
其次,我们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又是一个社会大变革时期,适应这一时代特点,④各国相继开展了变法活动,而秦国的商鞅变法,使秦国的旧制度被废除了,封建经济得到发展,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侯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统一奠定了物质基础;⑤韩非子提出了他的历史发展观点和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的主张,为秦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
《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2篇《秦统一中国》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学问与力气:知道秦统一,识记理解秦朝建立的中心集权制度,了解稳固统一的措施以及对稳固国家统一的作用。
理解秦统一的历史意义,养成分析问题的力气。
过程与方法:通过识读秦朝疆域示意图、政治建制示意图,研读文字材料,统一文字、货币等图片史料,猎取历史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生疏到秦朝统一有其重要历史意义。
秦朝的稳固统一的措施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
生疏到秦朝统一中国,从文化上铸就了中华民族不行撼动的结实根基。
从今以后的历史,国家统一与复兴成为中国进展的必定趋势。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始皇统一中国史实以及统一后加强中心集权相关措施教学难点:秦朝确立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概念、内容和对中国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欢送大家来到历史小剧场,首先请大家观看一小段视频。
{视频}师:视频中讲的是什么?生:兵马俑师:有没有人去参观过兵马俑?有什么感受?生:……师:兵马俑再现的是中国古代哪个王朝强大的军队?生:秦朝师:当年秦王嬴政就是率领如此浩大的军队统一中国的,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秦王统一中国的困难创业过程。
二、讲授新课师: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各自为政,力图扩大疆域,因此诸侯国之间经常发动什么?,生:兼并战斗师:连年的战乱,带来了什么消极影响?生: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师:那处于战乱中的百姓最渴望什么?生:和平、统一师:这时候,我们的秦国站了出来,秦国发动了强大的攻势,开头了长达十年的统一全国的战斗。
他承受远交近攻的策略依次灭亡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各诸侯国,在什么时间完成统一大业?建立了什么朝代?都城又定在了哪里?生: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定都在咸阳师:那大家思考一下,为何最终是由秦完成了国家的统一呢?(秦国为什么能完成统一)生:秦国国富兵强,奠定了了统一六国的物质根底生:长平之战后,东方六国无力与秦抗衡生:秦王嬴政的雄才或许、重用人才师:那假设没有秦国,天下还会统一吗?生:会的……即使没有秦国,也会有其他诸侯国通过变法变强,从而灭亡其他诸侯国统一天下师:所以我们可以说,秦的统一其实是顺应了历史进展的潮流。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4第1课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2、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三、教学用具幻灯片、图片。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直接导入法:学生齐读单元序言的内容,感知本单元所要学习的人物,初步寻找这三位历史人物的共同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授新课(分为三个部分:我眼中的秦始皇、历史上的秦始皇、现在如何评价秦始皇)活动一:我眼中的秦始皇谈谈我眼中的秦始皇此部分由学生自由发挥(可以从读过的历史书籍或学过的课文甚至是看过的影视剧中谈谈自己了解或认识的秦始皇)……学生畅所欲言后,教师适当总结,以激励学生,教师再以问题自然过渡: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统一后秦始皇又采取哪些有效的措施来巩固统一活动二:历史上的秦始皇一、秦统一六国学生自主学习秦统一六国的背景、过程、历史意义1、背景(原因)五个方面①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各地区间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
②长期频繁的战乱,使人民渴望统一。
③商鞅变法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为秦统一奠定基础。
④广泛吸引各国贤士⑤制定正确的统一方略2、经过:方法:结合动态地图演示韩、赵、魏、楚、燕、齐——(巧记:“喊赵薇去演戏”)3、历史意义:(采用填空的形式)①政治: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国家走向统一②经济: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③人民、民族: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民族融合。
教师:同学们,秦统一六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大事,连李白赞叹道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秦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历史重任建立了秦朝,面对辽阔的地域,怎样才能实现有效的统治呢二、建立集权统一国家(将学生分4组从政治、军事、文化、经济、交通探讨教师设计的表格)注:在学生小组展示的过程中可以着重强调政治方面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含义,核心所涉及的具体的政治制度,有何意义,回顾必修一所学的同时加深学生对这些措施的理解。
《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解析本节内容以后还将学习的相关内容泰岳巍峨、大江奔腾,中国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承载了数千年的厚重的文明史。
纵览鸟瞰,自秦至清的“帝制时代”是中国历史长河中很长的一个江段。
在彼时“一人定国、一言兴邦”的时代,帝王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乃至民众生活的影响力自不待言。
人民版高中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家》选取的人物均为帝王,良有以也。
展开中国历史画卷,历朝帝王甚多,其中影响力较大的也有不少:一统中国的秦始皇、起身草莽的汉高祖、中兴汉室的光武帝、统一南北的隋文帝、奠定盛世的唐太宗、仁政爱民的宋仁宗、治隆唐宋的明成祖、捍卫统一的清圣祖等等,他们均在历史舞台上迈出了自己的舞步,唱出了独有的声音。
限于篇幅和学生学习精力,教材选取了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应是综合考虑典型性、影响力、时代性等因素的基础上做出的审慎精辟的选择。
秦始皇是“祖龙”,是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李世民是帝制时代的“帝范”,奠定了大唐盛世之基;康熙帝“经文纬武,寰宇一统”,且因时代特征,外御沙俄,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
学生学习了这三个帝王,就能管窥出古代有作为的帝王的特点,同时也应“举一隅以三隅反”,了解古代中国政治家的政治思想、精神风貌、人格特征。
(一)本节地位秦始皇是“祖龙”,是皇帝制度的开创者,了解秦始皇才能从源头上了解古代帝王整体。
秦始皇是统一的中国建立者,从此统一成为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即使在暂时的分裂期,统一仍是人心所向。
学习本节才能对“大一统”的基本政治格局追本溯源。
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所言“中国之政,经秦皇而后行”,秦始皇也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者,此后帝王只能在他奠定的框架内小修小补,“千载犹行秦制度”。
学习本节才能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这一长达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深刻认识。
同时,自古及今,对秦始皇的评价也充满了争议,秦始皇可谓“誉满天下、谤满天下”。
运用唯物史观,多角度、客观评价秦始皇,有助于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二)教材内容标题:本册教材所涉及的每位历史人物前都有一个定语,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信息,因为这些定语是教材对历史人物的一个基本定位。
标题是正文的“眼睛”,而这些定语,可谓是“眼珠”。
认真揣摩这些定语,有利于对正文提纲挈领。
对秦始皇的定语为“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特别强调其对国家统一的作用,因此授课时也应围绕这一核心主旨。
正文分为“秦统一六国”“建立统一集权国家”“秦始皇的暴政”三部分。
“秦统一六国”介绍了秦统一六国的背景、优势、过程,在“历史纵横”部分补充了军功爵制这一激发秦军战斗积极性的制度,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秦的优势。
“建立统一集权国家”部分介绍了秦在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方面是如果巩固统一、加强集权的。
其中政治上介绍了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加强各地经济交流;文化上统一文字,加强各地文化交流与文化认同;交通上修筑系列道路、渠道,加强各地联系。
附有秦始皇的画像,有助于增加感性认识,直观感受秦始皇的威武气势和豪迈气概。
绘有“秦朝形势图”,直观展示秦的疆域、首都、长城、岭南三郡等,强化空间意识。
“历史纵横”将分封制与郡县制进行对比,使学生更深刻认识到郡县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用图片展示战国古文字,有助于认识统一文字的重要性。
“小篆体砖文”以出土文物的形式印证统一对经济恢复发展的作用。
笔者认为,秦北击匈奴、南平百越的史实也可以归入第一目,在介绍统一六国之后随即介绍,更有助于使学生加深印象:秦的疆域不仅仅是战国各国领土总和,而且还包括对周边的开拓。
教材上把“焚书坑儒”列入“秦始皇的暴政”一目,当然没问题,但仔细品味,“焚书坑儒”也有使各地加强对新成立的秦朝文化认同的目的,因此也可以与“统一文字”列在一起,属于在文化上巩固统一。
“秦始皇的暴政”列举了焚书坑儒、修筑长城、大修宫殿陵寝等耗竭民力等暴政,以“学思之窗”增补“严刑峻法”这方面,并指出暴政是秦二世而亡的重要原因。
同时,该部分也是秦始皇的另一面,是评价该人物的另一视域。
课后有测评,可提示学生检测与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延伸的设问可以激发兴趣、诱导思维、提高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设置(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简述秦始皇兼并六国的主要史实;简述秦始皇建立中央专制集权制度和巩固国家统一的主要措施;评价秦始皇的历史功过。
过程和方法:从多个角度分析秦统一中国的原因;辩证地评价历史人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秦始皇在国家统一过程中的雄才伟略,领略中华民族的政治智慧。
(二)对核心素养的渗透笔者认为,教师应将考试说明、教材、时代精神等相结合,制定基于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有必要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步入新时代的今天,我们回顾秦始皇、秦始皇时代,价值在哪里,主旨是什么。
中国人民在数千年历史征程中栉风沐雨、披荆斩棘,其间虽有艰难坎坷,特别是近代接踵而至的外族入侵、惨烈尤剧的日本侵华,终能战胜困苦、经受磨练,根本的保证的国家统一、民族团结。
溯历史之源,秦始皇则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最早开创者。
因此学习本节,要回顾秦统一六国的历程,认识到统一是当时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强化“家国情怀”这一核心素养。
今天,哺育各族儿女的960万平方公里的沃土是历史上吾国先民一代代开拓、融合而成的。
尽管如夏曾佑在《中国古代史》中所言“中国之境,经汉武而后定”,但秦始皇之功不可没。
秦朝疆域已北及长城、南至南海,在当时是空前辽阔的。
学习本节,学生应联系地图、时间轴,强化“时空观念”这一核心素养;同时铭记先人开拓疆土之功,增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的爱国意识,提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的觉悟。
梁启超先生在《李鸿章传》中说过“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这句话若用在秦始皇身上,也恰如其分。
“奋六世之余烈”的秦王嬴政肩负起了统一六国的历史使命,是时势所造的英雄;他更凭过人远见、惊人气魄勾勒了此后两千多年的基本政治格局框架,是造时势的英雄。
学习本节,应进一步认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清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关系,强化“唯物史观”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学情分析(一)已有知识储备生活中对秦始皇陵兵马俑、长城耳熟能详。
有部分同学看过有关秦国、秦始皇书籍和影视作品。
(三)思维特点高二年段的同学,经过高一阶段的思维训练,理解能力和抽象思维均有所提高,逻辑推理、归纳判断、概括总结等思维水平有了一定的锻炼,因此课堂要避免讲的“太浅”。
但毕竟还是高中生、青少年阶段,感性认识、直觉感官的仍占有重要地位,因此也不可讲的“过深”。
教师应遵循由直觉到抽象、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由个案到共性的认知规律,剥茧抽丝、循序渐进、升堂入室,开展教学。
四、教学策略分析(一)明确重难点教学重点:秦灭六国及其巩固统一的措施教学难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措施及其作用,如何客观全面评价秦始皇一生功过是非。
(二)教学用具幻灯片、图片。
(四)教学方法地图展示:本节涉及系列地理位置,应通过清晰准确的地图,使学生明确历史事件发生的空间。
提供文本:教师以《史记》《睡虎地秦墓竹简》等文献资料为教学资源,带领学生解析,提高学生从史料中汲取信息的能力,强化“史料实证”素养。
创设情境:陈寅恪先生曾云“所谓真了解者,必神游冥想,与立说之古人,处于同一境界”。
教师引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设身处地感触理解秦始皇的治国理政措施。
瞻前顾后:著名史家胡如雷先生指出,“史学研究一要瞻前顾后,二要左顾右盼”。
将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举措与西周分封制、后来项羽分封、刘邦分封进行对比;与同时代政治家比,可以有力看出,秦始皇的卓越的政治见识。
阶级分析法:阶级社会中,政治家有着特定的阶级立场,该立场决定了他的视野、指向、思想等。
秦始皇作为地主阶级的代表,作为一个封建帝王,既不可过分拔高,也不可过于苛责,应在唯物史观指导下客观评价。
讨论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参与度,突出学生主体作用,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教师做好点评总结,建立良性循环的课堂互动机制。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从地方史角度,展示瑞安在战国、秦朝所属的不同,设问: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外,秦始皇还实行了哪些巩固统一的措施?立意在于通过家乡历史引发学生兴趣,进入本节学习。
(二)讲授新课1、秦统一六国通过展示西周诸侯国形势图、春秋列国图、战国地图等,使学生形象直观地看到,随着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的推进,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引用《孟子》中“天下恶乎定”“定于一”的讨论,体现出战国时期,进步思想家已认识到这一点。
设置问题:为什么统一任务会落在秦国及秦王嬴政的肩上?请学生阅读教材相关部分,结合教师提供的厚夫《漫步秦直道》的评说,思考秦国的优势及秦王嬴政个人的突出之处。
历史的垂青与神情并不是一时偶然的冲动,在这时,秦国已经经营了六世之久,中经商鞅变法的伟大革新,经济发达,军事强大。
到秦赢政时期,已经鹤立鸡群,傲视中原了。
于是,当秦王赢政具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他广泛地招揽人才择贤选能时,当他具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雄才大略后,机遇必然地降临到他的身上,让他担负起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人民渴望统一:引用《孟子·离娄上》中所言““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结合秦赵长平之战的史实,引领学生置身当时的历史情境下,体会人民渴望统一的心声。
秦国国力强大: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第二段及“历史纵横部分”,教师补充,秦兵马俑的士兵,没有带头盔,尽管也有出土文物证明秦军也有头盔,但不戴头盔是常态则无可置疑,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商鞅变法对秦军战斗士气的影响。
个人因素:引用《史记》原文“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等体现出其对人才的重视;结合地图回顾秦灭六国过程,可以看出嬴政采取了“各个击破、先易后难、先近后远”的正确策略。
商榷:教材认为,人民渴望统一是秦统一六国的一个原因,同学们请思考,人民确实渴望统一,但是否希望秦统一自己国家呢?还是认为不论哪一个国家统一都无所谓,只要能给自己一个安宁的生活就可以呢?置身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最可能的想法应该是,渴望自己国家统一其他国家吧。
我们看几则材料:(统一过程中)秦之破梁,引河沟而灌大梁,三月城坏,王请降,遂灭魏。
”——《史记·魏世家》(统一后)高渐离乃以铅置筑中,复进得近,举筑朴秦皇帝,不中。
於是遂诛高渐离,终身不复近诸侯之人。
——《史记·刺客列传》(统一后)(秦始皇)三十六年,荧惑守心。
有坠星下东郡,至地为石,黔首或刻其石曰“始皇帝死而地分”。
——《史记·秦始皇本纪》(反秦起义后)陈中豪杰父老乃说陈涉曰:“将军身被坚执锐,率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存亡继绝,功德宜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