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22课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大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方法二:图片教学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方法一:表格教学法 [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反映中国社会生活的顺口溜: 交通基本靠走; 通讯基本靠吼; 传媒基本靠手; 见面就是叩头。 提问: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有没有发生改变呢?如果有,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教师展示下表,由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完成: 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简表

中国近代的交通方式的变化

近代(1840—1949) (1)海:轮船 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 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 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 (2)陆: 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 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 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 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 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 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 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

(3)空:飞机 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 (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来自网络,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评论(0)00 烦心的快乐3级2010-07-05 交通变化将向环保,节能为重点方向发展! 评论(0)00 卓尔不群7级2010-07-07 从马车到自行车到汽车火车。最后到飞机

高一必修二第13课教案交通与通讯的变化.doc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枣庄八中北校王永平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 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 ③分析交通与通讯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近现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近现代中国通讯交通技术发展 中国的交通通讯技术可以说是主要是在过去的100多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 2、近代(1840—1949)(1)海:轮船①最先引进中国的近现代交通工具是轮船,洋务运动时,创办马尾造船厂。②1865年,中国终于建造成了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③19世纪70年代初,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这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2)陆:①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自行车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50年代以后,中国有了自己的自行制造厂。)②火车(第一次工业革命)沪淞铁路:中国出现最早的铁路(外国商人修筑)唐胥铁路: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出现“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京张铁路:中国人自行设计并修筑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包括铁路在内的利权运动的蓬勃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③电车,公共汽车(第二次工业革命)电车:1906年,天津创办了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公共汽车:上海在1924年出现,北京则是在1935年开始有。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批12辆“解放牌”载重汽车,标志着中国汽车工业的诞生。(3)空:飞机中国的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3、现代(1949年后)交通工具发展的特点:发展快,多层次,范围广,不平衡(具有多层次性原因: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也受具体环境的影响。)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开始: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改为正式办理,通信范围囊括了全国各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④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1)电报:①有线电报:1877年,丁日昌在福建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②无线电报:1906年创设。到1932年底,除了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2)电话:①传入: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②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③20世纪80年代之后,通信技术发展迅速。④截止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三、中国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原因1、外来交通技术传入的推动;2、中国近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群众反帝斗争的推动; 5、中国人民聪明才智的推动。四、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影响1、正面影响:①推动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②促进信息的交流③开阔人们的视野④加快生活节奏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2、负面影响: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能源危机,广告,欺诈,噪声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内容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报纸的国家之一,发行于公元887年的唐代《邸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报纸。2、大众报业出现原因(1)进入19世纪,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社会呼唤着适合普通民众阅读需求的大众报纸的产生。(2)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3、近代中国大众报业的兴起与发展(1)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2)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4、通俗性报刊特点(1)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2)根据的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按戏曲、电影、体育、生活、文艺、娱乐等类别实现了专门分工,读者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购买相应的报纸。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1)产生:20世纪20年代初。(2)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1月23日,由英美报商创办的“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在上海正式开播。(3)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6月1日,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开播。(4)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5)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8月,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1)发展①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1896年8月,上海徐园“又一村”

2018_2019学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练习人民版必修(附答案)

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1.下列各项是对下图光绪年间“马拉火车”历史现象的评述,其中符合近代化史观的是( ) A.这触犯了传统的伦理道德 B.这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C.这体现了对西方殖民侵略的反抗 D.这推动了中国近代思想观念的转变 解析:近(现)代化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即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动力是工业化,涉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光绪年间“马拉火车”现象反映了西方工业文明成果传入中国,封建愚昧观念的落后阻碍了中国的近代化,也说明了近代化观念与中国传统社会观念的碰撞与交流,即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碰撞与交流。 答案:B 2.中国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下列不属于交通领域变化趋势的是( ) A.从国外传入走向自主制造 B.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 C.向海陆空立体发展 D.向机械牵引力演进 解析:本题为逆向选择题。材料信息“交通领域变化趋势”,A、C、D三项所述的“自主制造”“向海陆空立体发展”“向机械牵引力演进”都能体现“交通领域变化趋势”,均排除;“从封闭保守走向方便平民”不符合近代交通的趋势,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3.甲午中日战争期间,如果你是前线将领,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

解析:甲午中日战争发生于1894—1895年,1877年,国人自办有线电报,随后几年,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无线电报于1906年创设。 答案:C 4.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的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于( ) A.资源开发B.连接中外 C.调运快捷D.经济交流 解析:据材料中“国家于有事这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可知,王韬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有调运快捷之效,故选C项。其他三项在材料中均未体现。 答案:C 5.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一道水,一条桥,一支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B.飞机 C.火车D.轮船 解析:由诗中“一卷烟”和“车轮”可知是火车。 答案:C 6.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轮船招商局创设于1872年,是中国第一家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在此之前,中国轮船航运业全部由外商轮船公司经营。该局设立后,于1877年用220万银两盘购了美商旗昌轮船公司的全部财产。以下是轮船招商局初期发展和经营情况: 金额单位:万两 ——摘自搜狐网 (1)轮船招商局在上表所涉时间内的经营状况怎样? (2)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它在当时中国经济发展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课前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设计: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时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学案

课时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 知识点一交通工具的更新 1.特点 (1)更迭快:轿子、马车等逐渐被人力车、三轮车、自行车所取代。火车、汽车、电车等交通工具日趋重要。 (2)不平衡:交通工具的更新在城市比较显著。 2.人力牵引 (1)人力车:是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数量众多。 (2)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后,自行车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主要的代步工具。 3.机械牵引 (1)轮船: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 (2)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收回铁路利权运动的开展,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3)电车:1906年,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在天津建成。 (4)公共汽车:1924年上海开始有公共汽车运行。 (5)地铁:1969年北京地铁开始运营,结束了中国没有城市地铁的历史。 (6)磁悬浮列车:2003年上海磁悬浮列车是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运营的磁悬浮列车专线。 (7)飞机: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初,30年代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 4.现代交通的发展特点 (1)发展快速:所有省份实现了飞机的运营。 (2)层次多样:传统的和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 【预习评价】

1.(判断)20世纪初,自行车开始传入中国。(×) 2.(判断)中国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建成于上海。(×) 3.(思考)从动力上看,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更新发展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试答:从人力、畜力到机械动力。 知识点二邮电通信设施的逐渐完善 1.邮政事业 (1)背景:19世纪中叶欧美各国邮政通信事业蓬勃发展的时候,中国还处于依靠驿站和民信局来通信的落后状态。 (2)历程: 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 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邮传脱离海关,通信范围囊括全国各主要商埠口岸和中心城市。 ③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称中华邮政。 2.电信事业 (1)有线电报: ①开端: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 ②发展:中国电报线路遍及18个省,加强了中央与边疆之间以及各大城市之间的联系。 (2)无线电报: ①创设:1906年。 ②发展:1932年底,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 (3)电话: ①开端:1882年,传入中国。 ②发展: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邮政和电信合一。 ③地位:目前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 3.交通、通信工具进步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的流通和信息的传递,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2)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预习评价】 1.(判断)中国最早无线电报创设于19世纪末。(×) 2.(判断)中华民国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

最新20世纪中国的交通变迁

20世纪里,中国处于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商社会转型时期,交通的1 现代化对于这一社会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民族的传承性、中国社会经济发展2 的不平衡性、西方工业革命浪潮的波及,甚至是外国侵略者的侵略和压迫等各种3 共同因素,中国的交通,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4 着。以鸦片战争为转折点,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自守”的政策,开始受到西方物5 质文明和思想文化的影响.工业革命后出现的近代交通工具传入中国;铁路、公6 路等近代交通设施不断兴建提供了物质基础;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7 命等运动使人们的思想观念不断更新。近代交通工具不断进步反过来又促进近代8 经济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使人们的视野和思想观念不断9 开放。 10 11 1、陆路交通 在繁华都市,知名品牌桥车会不经意间从人们身边招摇而过,出租车招12 手即停,公交车随处可见,私家车的数量更是以惊人的速度与日俱增。面对13 来回穿梭、应接不暇的交通工具,回首历史,是否会不禁感叹。 14 据严昌洪在《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中描写: 15 清末民国时期的整个中国,就是这样一个交通工具的博览会,在新式交16 通工具奔驰于大地、航行于江河、飞行于天空的同时,有更多古老的交通工17 具仍在城乡水陆交通线上通行。 18 这说明了传统交通工具在清末民国时期仍然通行着,由于民俗的传承性、中19 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等各种共同因素,新老交通并存,在各地农村,特别20 是贫困山区,道路不修,交通不便,阻碍了新式交通工具的使用,但中国的交通,21 因时、因地、因人,在“繁荣共存”中不断“新陈代谢”着。我国近代交通工具22 的演变,最集中最领先的是在上海。上海交通的演变是中国交通演变的一个缩影,23 我们以上海为例来探讨一下交通的演变。 24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

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师:接着让其他同学逐一点评。[提示学生从社会制度、教育制度、经济原因等方面分析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 师:交通变化不止铁路,还包括轮船航运、航空。我们接着来看轮船航运,请同学们概括近代中国轮船航运的变化。 生:(回答)。 师:(总结)。但由于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火轮船与羊皮筏子并存,构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我们来看知识之窗,中国旧式水运的命运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回答)。 师:(归纳)。中国旧式水运由一度繁荣到衰落,充分说明帝国主义的侵略对中国经济的破坏。但从另一方面说,帝国主义在侵略的同时又促进了近代水运的发展。没有巨痛不会有嬗变。 第 1 页共 3 页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桓仁一中姜玉萍刘迎秋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①识记中国近代铁路、水运、航空及邮政、电报发展变化的史实。②理解其变化的原因、特点。③分析交通与通迅的变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①提供图片和资料,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取信息、试论结合的能力。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合作探究,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③身临其境,进行辩论,提高学生感悟历史、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先进的中国人(如詹天佑、冯如等)为救国救民,积极发展近代的交通与通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培养其与时俱进的社会责任感。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学生填写了学案,教师直接展示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自主学习】 一、交通的变化

【教学设计】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重点难点】 重点:交通通讯变化的脉络及特点 难点:交通通讯变化的影响和原因 【教学方法】 学案导学、 【教学准备】 学案、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路】 本课主要介绍了近代以来我国交通和通讯的发展进步。贯穿本课的线索就是一个“变”字,只有说清楚“变”,才能分析“变”的原因和影响。交通和通讯变化的史实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原因和影响通过讨论和探究来实现,并通过辩论等方式让学生体会历史发展的趋势不可阻挡。本课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可通过图片资料和联系实际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们出行有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讲授新课】 一、铁路交通的发展 (图片展示铁路发展第一阶段的成就,结合当时铁路发展的怪现象,思考下面的问题。) 1、铁路的产生(19世纪70年代-19世纪末) 1876年,英国商人建造淞沪铁路——中国境内的第一条铁路, 1881年,唐胥铁路——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 1888年,紫光阁铁路——宫廷专用

13课 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2单元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一、选择题 1.中华民国时期,一位住在南京的普通市民想要前往重庆,你认为最适合他出行的交通工具是() A.汽车B.火车 C.轮船D.飞机 【答案】 C 【解析】南京和重庆都在长江沿岸,且在中华民国时期虽然已经有了四种交通工具,但作为普通市民而言,坐轮船最便宜。 2.1910年,假如你想从张家口到北京旅游,为方便和实惠,你会选择() A.坐火车B.乘飞机 C.骑马D.坐船 【答案】 A 【解析】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行。 3.(2010·海淀)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徒 B.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C.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D.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答案】 B 【解析】作为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诗中描写的与“车舟”相关的内容,反映了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这一社会现象。 4.1860年《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商人约翰打算到中国上海淘金。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 ...的是() A.他可以从英国乘飞机到上海 B. 他可以通过英国领事处理与中国人之间的纠纷 C.他可以在上海永久性地居住 D. 他可以在上海租赁房屋并开设经营西餐的餐馆 【答案】 A 【解析】当时中国没有飞机。 5.(2010·清江)若100年前在上海举办世博会,中国百姓前往上海不可能采用的方式是() A.乘坐蒸汽轮船 B.乘坐火车机车 C.乘坐民航客机 D.乘坐马车 【答案】 C 【解析】题干中的100年前是1910年,中国航空事业起步于1918年,故当时中国百姓乘坐民航客机是不可能的。 6.历史照片记录着历史发展的脚步,是再认、再现历史的宝贵资料。下图所示是上海《从杨树浦到外滩的3路电车》的照片,对照片反映的信息,理解正确的是()

第四讲 近代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第四讲近代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课标要求】1、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我国近代报刊、电影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 2、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自主预习,知识梳理】 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 1、服饰: (1)变化特点: (2)变化原因: 2、“断发”与不缠足运动 (1)原因: (2)史实: 3、饮食: (1)变化原因: (2)表现: 4、建筑: (1)变化原因: (2)表现: 5、报刊与电影: (1)近代报刊业的发展历程: (2)近代电影的发展: (3)影响: 6、礼仪的革新: (1)日常礼仪的革新及原因:

(2)婚姻风俗的变革及原因: (3)丧葬礼仪的变革及原因: 二近代交通的变化发展 (一)铁路交通 1、近代铁路交通的发展概况: 2、发展原因: (二)水运与航空(发展史实) 三近代通讯的发展 1、邮政: 2、电报电信: 3、近代交通通讯发展的影响: 【师生互动,核心突破】 1、据统计,仅湖南一地列名《湘报》的不缠足会员就达1060人,如果加上为不缠足会捐款的人达1132人之多。然而,列名该组织的无一女子,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问:为什么不缠足变成了“彻头彻尾”的男人运动? 2、《时务报》,清末维新派的报刊,旬刊。上海强学会被封禁后,会员黄宗宪、汪康年等倡议以学会余款创办报馆,以继续宣传维新变法,于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出版《时务报》。该报”以变法图存为宗旨,设论说、谕折、京外进事、中外报译等栏目,梁启超连续发表《变法通议》等重要文章。其他维新人士也纷纷撰稿,揭示日益深重的民族危机,倡言变法,抨击顽固守旧势力,颇受读者欢迎。 思考:《时务报》创办的目的、宗旨分别是什么?材料反映出当时报刊的作用是什么?

2021年高中历史 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跟踪检测 人民版

2019年高中历史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十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课时跟踪检测人民版必修2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1.近代思想家王韬在论述铁路作用时说:“国家于有事之时,运饷糈,装器械,载兵士,征叛逆,指日可以集事。”他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 ) A.调运快捷B.连接中外 C.资源开发D.经济交流 解析:选A 作者认为铁路的主要作用在军事方面,能起到调运快捷的作用,故A 项正确;连接中外、资源开发、经济交流,材料没有体现,故B、C、D三项错误。2.近代电车刚进入上海,有人作竹枝词:“铁线纵横铁轨铺,几如地网与天罗。电车初试人都怕,说是将来肇祸多。”一段时间后,有人又作竹枝词:“人坐车中称稳便,儿童指点陆行舟”,“电车行驶通租界,市政经营仗市民”。该材料本质上反映了 ( ) A.西方物质文明深深融入中国社会 B.西方物质文明完全改变了中国传统习俗 C.中西文明在抵触矛盾中相互渗透 D.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解析:选D 材料反映了上海市民对电车由不接受到接受的过程,本质上反映了西方物质文明被上海市民逐步接受。 3.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

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自行车命运的变迁说明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思想观念的改变;材料内容无法体现中国自行车工业的发展水平。 4.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解析:选D 材料说明不同的车辆有着不同的行驶规定,属于近代交通文明,故材料主旨意在说明近代交通文明在上海逐步确立。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课标内容] (1)知道轮船、火车、电报、照相和电影等在中国出现的史实。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了解众传媒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了解民国以来剪发辫、易服饰、改称呼等社会习俗方面的变化。 [教学目标] 一、知识能力 (1)通过分析《红楼梦》片段材料,初步培养学生阅读、分析信息的能力。 (2)讨论西方社会习俗对中国的影响,使学生逐步了解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思考、讨论的基础上与人合作、共同得出结论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感知中国近代社会在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生活等领域的变化的原因,理解这些变化是适应近代社会发展的结果,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以及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收集、处理信息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中国产生影响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学习吸收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的国际意识。 [重点和难点] 重点:(1)交通、通讯工具的变革;(2)大众传媒的影响 难点:西方生活习俗对我国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 [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交通、通讯和娱乐新时尚 1、背景 2、交通工具的变革 3、通讯工具的更新 4、新的娱乐方式的出现 二、大众传媒的影响 1、大众传媒的作用 2、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广播的产生与发展 4、近代中国的出版业 三、社会习俗的变化 1、服饰的变化 2、发式的变化 3、称呼的变化 4、礼仪的变化 [小结] 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外交往日益增多,近代西方工业文明向中国发散其巨大影响,促使中国物质生活、精神文化生活乃至社会习俗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些变革推进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业] 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第1页共1页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代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知识梳理 (一)近现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出现工业化的趋势;政治上西方资本主义的君主立宪、民权、平等思想传入,出现民主化的趋势;思想文化方面反对传统儒教,提倡学习西方,出现了科学民主的趋势。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一步步向现代化迈进,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迈进。随着这些变化,近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方面也发生了重大变化。 (1)衣:人们的衣着,基本上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面貌和现代化的程度。辛亥革命前,有不少仁人志士率先奋起剪掉象征清王朝的辫子,表示反对封建专治的决心。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剪辫令,几年里全国男子绝大部分都剪掉了辫子;服饰上的变化是出现中山装和旗袍;同时废除了残害妇女身心健康的缠足陋习。在新中国改革开放前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当时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服装样式也逐渐多样化,男装以西服和茄克衫为主,女装式样更多,牛仔服是男女青少年喜爱的款式,最为流行。展示新颖款式的时装表演会接连不断,日新月异的时装令人目不暇接。 (2)食:饮食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传承性,也受着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巨大影响和制约。如南方稻作农业区以稻米为主食,北方旱作农业区则以菽麦粟米为主食。民国时期的饮食结构有了新的变化。在一些沿海城市,西餐已逐渐成为时尚的佳肴。外国传来的卷烟,大量地排挤了中国的旱烟和水烟。这些现象,使中国的传统食品工业发生了变化。但在广大的农村,贫苦农民仍旧是吃糠咽菜,西方食品在那里根本没有市场。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国家对城镇居民实行粮食定量供应。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绝大部分人的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主要是饮食多样化,主食的比例逐渐下降,副食和果品的比例逐渐增加。主食的内容也在变化,以大米和面粉等细粮为主食,吃玉米面和高粱面的人在逐渐减少。肉类食品、各种新鲜的水产品、新鲜蔬菜、饮料到处都能买到。 (3)住:在住宅建设方面,民国时期城市的老式房屋和农村的茅草房仍旧大量存在,在沿海城市,一些巨商富贾和大官僚,盖起了“洋楼”。城市住宅中,有电灯和自来水,为广大市民的生活使供了方便。新中国成立以后,尤其从80年代开始,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4)行:民国时期的交通较前有了一定的改善。轿子、马车逐渐减少,人力车、自行车成了常见的代步工具。城市里有了柏油马路,有公共汽车和有轨电车。公路和铁路交通也有所发展。新中国成立后,交通方面变化很大。新修建了许多铁路,城市交通除公共汽车、电车以外,还有出租汽车,少数大城市开始拥有地铁。城乡人民个人的交通工具主要是自行车,中国因此被称为“自行车王国”。民用航空在改革开放后发展很快,现在所有的公民都可以乘坐飞机。利用假日旅游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人生活内容的一大变化。人们逐渐打破了过去封闭式的生活环境,走出家庭,走出本乡本县,出外旅游了。 (二)近现代交通、通讯的发展 交通: (1)19世纪末,列强竞相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如俄、德、英、法分别修筑了中东铁路、胶济铁路、广九铁路、滇越铁路等。列强通过修路获得了高额利润,控制铁路沿线的大片土地和资源以及运输军队等。列强控制的铁路延伸到哪里,他们的势力就扩展到那里。 (2)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由詹天佑主持修筑的京张铁路。 (3)民国时期的交通有了一定的发展。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changes in transpor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 的记录、研究和诠释。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 方式存在,不可改变。是记载和解释作为一系列人类进程历史事件的一门学科。本教案根 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高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 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 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第1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一课前系统: 1.教学内容分析: 社会生活指人们在不同历史阶段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社 会生活的变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政治、经济及人们的观念形态变化 的反映。陈旭麓认为“西方资本主义东来使中国社会蹒跚地走入 了近代,走这条路不是中国民族选择的结果,而是外国影响造成的。于是而有种种变态”。在欧风美雨的作用下,交通与通讯在 艰难曲折中发展。这种变化是缓慢的,但足以说明当时的社会还 是有所进步的。本课应侧重于评价学生能否举例说明近代交通与 通讯的变化;能否从变化中感受到人类历史文明发展变化的趋势;能否以历史的、辩证的眼光看待这些变化。 2.学情调查: 交通与通讯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且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通 过问卷的形式得知,学生对这一部分知识有一定的了解。这样课 本的具体知识就交给学生自己解决,老师引导着学生概括。

3.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目标:掌握近代中国铁路、航运、航空及邮政事业的发展过程。 (2)能力目标:通过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逐步认识到中国近代化之路充满荆棘,试着分析其原因。运用比较的方法,找出中国近代同古代或现代交通与通讯的差异,从而学会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评价近代社会生活的变化。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唯物主义历史、辨证观点全面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二课堂系统: 1.导入设计: 用图画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讯,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引出近代交通与通讯,从而引入主题。 2.教学过程设计: 师:先指导学生结合图片阅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身份的人(如扮演慈禧太后、保守大臣、开明人士、在北京读书的学生、黄包车夫等),并用动作、表情或语言反映对这种交通或通讯工具的态度。 生:(表演)。

第3课交通与通讯的变化

第14课《交通与通迅的变化》课堂实录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情况; ②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讯工具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①引用相关历史资料,再现历史,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促进学生掌握交通工具的发展过程; ②设计表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讨交通工具变化发展的原因和特点。 ③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对詹天佑和京张铁路的介绍,使学生感受铁路的发展是中国人爱国救国的产物。 ②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中国近代化发展历程的荆棘,得出“只有新中国的建立和改革开放,才能实现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的结论。 ③通过对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保守落后只能让自己停滞不前;只有与时俱进,中国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重点难点】 重点:铁路、更多的铁路 难点:交通通讯的变化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讨论法、谈话法、多媒体教学法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投影:《古代交通工具》《现代交通工具》产生强烈的对比)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从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当然除此之外,人们出行还有轿子,牛车,小船等等,正所谓“南方舟楫,北方马车”,但是不管是舟楫还是马车,都是依靠畜力或是人力,近代人们的出行工具有了很大的变化,例如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电动车等,那么为什么交通通讯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 一、交通通讯变化的原因: 1、工业革命影响:可以说这些交通工具的出现是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冲击的产物,例如火车和轮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就已发明,汽车和飞机则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重大发明 2、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影响: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是西方国家殖民扩张的客观影响。鸦片战争后,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打开,西方工业革命的成果伴随着野蛮的侵略掠夺来到古老孤寂的中国,那时,不管中国人是否情愿,西方科技的先进性以不可阻挡之势,将沉睡的中国拖进了高速旋转的科技大潮。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传统的交通、通讯方式也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变化,逐渐被先进的交通,通讯方式所取代。 3、洋务运动的推动:19世纪60——90年代清政府内部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掀起洋务运动,客观上也推动了交通通讯方式的转变。 可以说交通通讯的变化是中国近代化的一个缩影,那么变化经历了怎样的历程,体现了时代怎样的特征? 二、交通运输变化的概况: (一)陆上——铁路运输的发展 铁路是交通运输建设的重点,因速度快、运力大、费用低廉而便于国计民生,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孙中山先生也说:“铁路是交通之母,交通又为实业之母。”但是近代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却是曲折的。 1、晚清时期:19世纪70、80年代,铁路开始出现但受阻挠。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