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防范的探索
- 格式:pdf
- 大小:279.51 KB
- 文档页数: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也在不断增长。
然而,由于很多地方政府难以还清债务,这就给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因此,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研究成为当下非常重要的课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根源。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一些地方政府在GDP增长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债务规模,而且有些地方政府还存在借债还债的情况。
另外,对于一些地方政府而言,债务购买和债务置换成为了常态化的现象。
这些因素加起来,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快速增长。
二、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采取相应的措施。
首先,需要建立健全的财政制度,以实现财政体系的规范化和透明化。
这样可以促进地方市场的发展,从而为进一步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供便利。
同时,应该将地方市场和地方债务发行分离开来,以实现不同政策目标的平衡。
其次,还需要建立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控和预警机制。
通过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全面排查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控制风险。
此外,还要建立市场化的垃圾债券处置机制,减少垃圾债券对经济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
最后,应该建立合理的地方政府债务调控机制。
政府可以制定一些相应的规定来有效地控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加大对地方政府的风险评估力度。
同时,采取成熟的财务监管和风险控制方法,整合债务水平和债务评级,提高财务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能力。
三、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方法如果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经存在,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化解这些风险。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首先,可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提高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水平。
这样可以减轻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保证其正常运营。
其次,可以评估担保机制的有效性,提高担保机制的应对能力。
这样可以有效地降低投资人对债务担保的投资风险,从而为债务化解提供保障。
最后,也可以通过地方市场的整合和调整来优化地方市场结构,促进市场的发展。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一、引言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推动本地经济发展,不断加大了投资和借债的力度,但这也带来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日益加剧的问题。
为了防范风险,我们有必要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如何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保障社会的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与危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为:地方政府违规决策或未来投资效益低下所引发的债务风险;以及融资渠道狭窄、理财能力不足所引发的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对财政收支的制约。
地方政府的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债务还款压力越来越大,地方政府为了偿还债务,就会把一部分财政资金用于偿还债务,这就迫使地方政府无法将更多资金用于其他建设项目中,从而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对金融风险的产生。
地方债务规模庞大,一旦某些地方政府还款能力出现问题,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对金融系统和市场会形成一定的冲击,甚至引起金融风险。
(三)对政府信用的影响。
地方政府的信用是政府获得借款的重要保障,如果债务违约,将会严重破坏地方政府的信用,对于政府信用的建立,增强政府的公信力来说是不利的。
三、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措施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其中较为重要的措施有以下几点:(一)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应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加强债务管理和监督,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做好投资项目审批和资金使用管理工作。
(二)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预警指标、建立信息收集、分析评估和预警发布机制等,实现对地方债务风险的及时预警和监测,从而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三)建立严格的债务融资机制。
地方政府应建立稳健可持续的债务融资机制,合理控制债务规模、债务期限和利率等,避免出现过度依赖融资的情况。
(四)优化地方政府债务结构。
地方政府应对债务结构进行优化调整,优化资产负债表,对债务进行分级管理,同时加强对债务增长的调控,推动地方政府转变融资方式,降低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及其防范探析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一直是中国经济领域的热点问题,各级地方政府普遍存在着债务规模过大、隐性债务较多、债务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给地方政府和整个经济系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隐患。
本文指出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并探讨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1. 忽视风险成本。
一些地方政府在债务融资中存在风险成本忽视问题,他们只关注债务资金的规模和利率,忽略了债务风险及其成本。
这种行为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快速增长,进而增加了债务违约的风险。
2. 政绩考核压力。
为了追求政绩,一些地方政府会通过大规模举债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以取得短期的经济增长。
这种做法往往会导致债务规模的过大,增加债务风险。
3. 政府管理不善。
一些地方政府在财政管理上存在不善问题,例如在债务资金使用上缺乏有效的监管和使用制度,财政收支不平衡等,这些问题都会加大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
4.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过多。
地方政府在融资时,由于受到财政收支平衡的压力,会采取一些隐性融资手段,而这些隐性债务并未纳入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监管体系,极大地增加了债务风险。
5. 债务结构不合理。
地方政府债务结构的不合理也是导致债务风险的重要原因。
过多的短期债务可能会导致偿还压力过大,长期债务过多也会增加利息支出的负担。
以上便是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成因,而下面我们将探讨相应的防范措施。
1. 完善债务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要建立健全债务管理制度,包括债务融资审批、使用、监管、还本付息等一系列流程,确保债务融资使用合规、透明。
2. 加强风险意识。
地方政府应当增强风险意识,提高对债务风险的重视程度,加强风险管理,采取相应的风险对冲措施,有效降低债务风险。
3. 优化债务结构。
地方政府需要合理安排债务结构,通过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适量的长短期债务搭配等方式,优化债务结构,减少债务风险。
4. 加强监管和信息公开。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应当加强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债务信息公开制度,及时、透明地对外公布债务情况,让社会各界监督,降低债务风险。
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的财政压力也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福利等方面的需求,地方政府不断发行债券,借贷各类资金。
然而,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避免对经济的不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表现在产生的利息支出压力较大,而且难以偿还。
一旦债务不良率上升,会对当地投资者、金融机构、政府财政等产生影响,从而牵动整个经济的稳定性。
因此,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了当前重要的问题。
一、压缩政府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债务发行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首先要从源头入手,削减政府开支,减少不必要的债务发行。
地方政府应该制定科学合理的财政预算,避免因为财政指标考核等原因而违规借贷。
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管,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保证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和规范性。
二、加强政府管辖范围对企业的监管,防范政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衔接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地方政府应该加强对企业和金融机构的风险管控。
加强对于企业的监管,防范政府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衔接,建立实施“政企分开、管企分级、务实管控”的运行机制。
政府对于企业的监管要建立在市场化的基础上,把市场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促进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加强财政预算控制和规范性审查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需要加强财政预算的控制和规范性审查。
地方政府应该严格财政预算的审查,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进行财政支出。
同时,要加强对地方政府财政预算的监管,对财政预算的实施过程进行监测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四、建立财政预算公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为了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财政预算公开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是保证当地政府财政透明度和公开性的关键之一。
政府应该积极推动财政预算的公开,及时发布财政预算的信息,做好财政预算的宣传,让公众对财政预算有更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五、加强风险承担和责任追究为了减少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不符合规定条件、违规借款、瞒报瞒账的政府官员和企业,要认真追究其责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不良负债率,把财务和经济风险降到最低。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1. 引言1.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地方政府债务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也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等各项支出,不得不借债进行资金补充。
一些地方政府过度借债、债务规模庞大、债务结构复杂,出现了一些隐患和问题,进而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加大。
在过去的几年中,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日益凸显,一些地方政府债务违规、融资乱象频现。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政绩和GDP增长,盲目扩大债务规模,积累了巨额负债。
这导致了地方政府债务违法违规的风险加大,给地方政府财政稳定带来了不确定因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背景不容忽视,需要引起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只有深刻认识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与挑战,才能有针对性地制定措施,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确保国家财政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1.2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直接影响着地方政府的财政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如果地方政府债务过高或风险暴露度较高,可能会导致财政收支不平衡,甚至影响地方政府的日常运转,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进程。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是确保地方政府财政稳定的重要手段。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存在会影响到地方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高额的债务负担可能导致地方政府无力发展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进而影响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增长的持续性。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也是保障国家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举措。
地方政府债务过高或风险暴露可能会引发金融风险,进而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
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是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保障措施。
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只有通过有效的监管和措施,才能保障地方政府财政稳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维护国家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
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及其防范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逐渐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现在,地方政府债务已经成为了中国金融市场中的一个较为严重的风险。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概念及特点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以其名义所发行的债务。
随着政府投资规模的扩大和股票市场的不稳定,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也越来越大。
目前,地方政府债务中的绝大部分都是通过利用土地进行抵押贷款所获得的。
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规模大、利息高、返还时间难以测算。
由于很多债券是用土地抵押所获得的,因此地方政府对土地的依赖非常高,这也导致了土地价格的上涨和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二、地方政府债务所带来的风险1.经济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大量增加给中国经济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由于地方政府在发债时优先考虑自身利益,因此很多地方政府债务的用途并不明确,而且很多债务的返还时间难以确定,这就会占用大量的财政资源,使得这些资源无法用于其他的投资项目,从而影响了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
2.法律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威胁并不只是因为它们可能会占用大量的财政资源。
此外,很多地方政府债务也面临着法律风险。
由于很多地方政府债务的返还时间难以确定,因此一旦出现问题,就会给投资者带来损失。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投资者大力抛售标的资产,就会导致市场的动荡,从而加剧了经济的不稳定。
3.社会风险地方政府债务的持续增长也会对社会稳定造成影响。
由于地方政府债务是通过土地抵押来获取的,因此当出现违约时,很多农民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
这不仅会导致农民不满,还会引起社会的不安定和混乱。
三、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措施1.建立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鉴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键问题是信息披露,因此建立一个健全的信息披露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在信息披露制度建立后,地方政府则需要将自身的财务状况及其发生变化的事宜,以统一格式,向社会公开披露。
这样一来,投资者就能够参照这些信息,判断盈利和风险的大小。
2.拓宽融资渠道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融资渠道有限,因此在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政府也需要下不少的功夫。
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地方政府不得举债、预算不列赤字。
而现实情况是地方政府规避法规约束,多头举借债务,特别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举债融资规模膨胀迅速,资金运用效率不高,偿债风险日益加大。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地方政府为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融资的现实需求,也有政府与市场边界不清,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导致地方政府资金紧张等体制性因素,还有政府官员绩效考核导向偏差引起的地方官员非理性投资冲动,以及统筹监管不到位,缺乏有效监督等管理因素。
对于地方政府的债务管理情况及债务风险,各级审计机关要予以高度的关注,客观分析和看待其形成的原因,准确把握问题的核心,从如何更好地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角度,研究和提出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建议。
一、分类施治,疏堵结合,完善风险管理,建立控制体系(一)清查存量债务,积极化解风险。
根据先清理后规范的要求,应该把妥善处理地方政府的存量债务,作为当前地方政府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摸清债务总量,分清类别结构。
对于中央政府来说,当务之急是全面摸清各地债务规模底数,并在与各地财力比较的基础上初步确定债务总体风险大小;同时分清地方政府债务结构,掌握各种类型债务的特点及成因,以确认偿债风险,划分层次、区别对待,有针对性地研究制订相应化解措施。
2.区分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
对政府部门、机构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债务,以及由差额拨款事业单位、融资平台公司因提供公共服务产生且无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承担直接偿债责任;对各类融资平台公司因基础设施、公益性项目建设而产生,且有偿债资金来源的债务,地方政府应催促其按计划、合同的要求严格履行还款义务,尽量避免其向政府直接债务转化;对与公共服务无关的市场行为所产生的债务,应本着“谁举债,谁偿还”的原则,由举债主体自行偿还,政府不承担兜底责任。
3.保障还款来源,全力化解风险。
在分清举债主体、落实偿还责任的基础上,要及时制定偿还计划,科学筹措偿债资金,按时履行偿债义务。
关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容忽视,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防范和化解。
本文将围绕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展开思考,探讨应对策略和措施。
一、加强监管与规范管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管理不规范、监管不到位。
加强监管与规范管理成为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的首要任务。
一方面,需要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管体系,明确各级政府的债务限额和管理权限,实行债务审批制度,防止盲目举债。
要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提高地方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便于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从根本上减少政府债务风险。
二、规范债务资金使用地方政府债务的使用经常不够规范,随意挪用或挥霍浪费,导致债务风险不断积累。
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使用显得非常重要。
要建立起科学的资金使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资金专项管理,严禁擅自挪用。
还应加强对地方政府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确保债务资金使用合规合法,达到预期效果。
三、提高债务管理水平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效能对于防范化解债务风险至关重要。
债务管理应当循序渐进,加强债务结构的合理调整,控制债务增速,避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
还应提高债务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加强债务风险的预警监测和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债务问题。
四、加强财政监督财政监督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手段。
应当建立健全的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机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评估和监督,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还应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问责制度,对于违规举债和挥霍浪费的地方政府应当追究责任,以净化政府行为,维护国家财政的安全。
五、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化解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务置换和化解是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有效措施。
通过引导地方政府举债置换,拉低债务成本,减轻偿债压力,提高债务偿还能力。
还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化解地方政府债务,比如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债务置换、推动债权转股等方式,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与对策:一个文献综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直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风险隐患较大,如何有效预防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及对策。
一、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信息不对称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公开不够透明,导致投资者难以获取准确的债务信息。
地方政府在债务发行和使用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给债务监管工作带来了难度,也增加了债务风险。
2.债务审计不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审计存在审计标准不统一、审计内容不全面等问题,导致审计结果不够准确。
由于审计结果的不确定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判断和预警难以准确进行。
3.地方政府债务隐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不仅体现在公开的债务数据中,还存在着许多隐性的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变相举债,对外借款、担保和隐性债务等问题为地方政府债务增加了隐性风险。
1.加强信息披露制度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披露制度,通过公开透明的方式向社会公众披露地方政府债务的相关信息,包括债务规模、债务结构、还款计划等内容。
加强信息披露制度有利于提升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债务的了解,降低信息不对称的风险。
2.规范债务审计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的规范和监督,完善审计标准和内容,确保审计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建立健全的债务审计制度,有助于全面掌握地方政府债务的真实情况,为预防和化解债务风险提供可靠的依据。
3.强化隐性债务监管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和审计,通过各种手段发现和排查地方政府的隐性债务,及时制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行为,杜绝变相举债的隐患。
4. 着力发展地方经济通过加大对地方政府的扶持资金,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减少对外借款和隐性债务的需求。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有利于提升地方政府债务偿还能力,降低债务风险。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增长,各地方政府往往会通过大规模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来刺激经济发展,但这种做法也导致了日益严重的债务问题。
在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额已经高达25.68万亿元,其中不少地方政府还存在着隐性债务。
高额的债务给地方政府带来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也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如何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第一章政府管理制度与审计监督强化政府管理制度是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必要手段。
从立法、规章制度、政策制定等方面出发,对地方政府债务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规范。
政府部门要分类管理地方政府债务,明确债务性质和用途,建立健全市场化法治化的债务管理体制,把不同类型的债务进行分类管理。
并制定完善的政策措施,针对不同类型的债务制定相应的风险评估指标,实行动态风险监测,及时推出应对措施,强化政府风险管理的实效性。
另外,审计监督也是重要手段之一,审计部门应加强对地方政府筹措和使用债务的监督。
通过开展政府性债务审计工作,及时公布地方政府债务数据,揭示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等问题,强化债务监督和预警,推动债务管理制度的完善。
第二章高质量发展与优化产业结构地方政府高额的债务很大程度上和经济结构、产业发展密切相关。
地方政府没有通过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济结构来提升财政收入、降低债务风险,债务规模和风险将会增加。
因此,地方政府要适应新发展阶段,加快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努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提高地方财政收入水平,减少公共投资对财政的依赖,进而降低债务风险。
另外,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PPP项目,借助社会力量来减轻财政资金压力,这是一种有效的分担风险的方式。
第三章市场化债券融资市场化债券融资是地方政府严格监管下的一种合法的融资手段,对解决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市场化债券融资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进行专项债务融资,不仅可以帮助地方政府筹集资金,而且还能够引导社会资本、吸收社会资金,推动改革与转型。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在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而债务风险也日益上升。
本文将从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风险原因和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特点地方政府债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首先,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庞大,债务结构复杂。
地方政府通过发行债券、贷款等方式筹措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民生等领域。
然而,地方政府债务存在着高利息、短期限等问题,加剧了债务的偿还压力。
其次,地方政府债务隐性债务较多。
地方政府通过各种渠道筹措资金,部分债务形式不够规范,如融资平台公司、政府担保企业等,导致隐性债务大量积累。
此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不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尚不健全,增加了债务风险的可控性。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原因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出现与多方面因素相关。
首先,地方政府追求GDP增长和地方经济发展,倾向于通过债务融资来快速积累资金,推动经济建设。
这种过度依赖债务融资的做法,容易导致债务规模失控,从而产生债务风险。
其次,地方政府债务背后存在着政绩考核与责任追究问题。
地方政府官员晋升与政绩高低相关,债务融资成为官员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政绩考核的重要手段。
这种政绩压力往往促使地方政府冒险行为,进一步加剧了债务风险。
此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还与金融环境的变化和经济增长的下行压力有关,这些因素都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能力产生重大影响。
三、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为了控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首先,应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体制,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监管,严格控制债务规模,合理安排债务期限和利率,降低债务风险。
其次,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前发现和防范债务风险,及时制定解决方案,确保债务风险可控。
同时,加强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制度,增加债务信息的透明度,提高风险防范的效果。
国家审计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增加,债务风险也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国家审计在预防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国家审计如何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以期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工作提供参考。
一、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已成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一大隐患。
据国家审计署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25293亿元。
地方政府债务逐年增加,一些地方政府甚至出现了债务违约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地方政府财政的稳健运行。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主要表现在融资渠道单一、用债置换债等“变相举债”行为、地方政府债务隐性风险等方面。
二、国家审计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国家审计在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路径主要包括强化事前审计、加强事中审计和完善事后审计。
1. 强化事前审计事前审计是国家审计预防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重要环节。
国家审计应加大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活动的审计监督力度,重点关注违规融资行为,及时发现和阻止地方政府违规举债。
国家审计应建立健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项目审批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防范债务违约风险。
国家审计应积极推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工作,及时掌握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动态变化,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三、国家审计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保障措施为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国家审计还需采取一系列保障措施。
要加强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合规融资,规范地方政府债务融资行为。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发挥审计监督作用。
要推动地方政府建立健全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处置机制,提高债务风险应对能力。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信息披露和社会监督,提高债务风险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促进债务风险的提前预警和化解。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与防范研究近年来,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方政府需求大量的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但是资金短缺,于是逐渐出现了地方政府通过债务融资来筹资的情况。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资金问题,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和隐患。
因此,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与防范,是当前需要重视和研究的问题。
一、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首先,我们需要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现状进行了解。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底,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246.15万亿元,同比增长8.2%。
其中,一般债务占比最大,达到50.9%,专项债为23.5%,政府性基金债务为25.6%。
从地区角度看,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而沿海省份债务规模相对较低。
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看到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所带来的一系列因素。
一是债务成长速度过快,导致容易出现还本付息的压力。
尤其是在近年来投资复制粘贴式扩张的问题逐渐凸显的情境下,地方政府为迎合时代发展大趋势,不断地增加借款规模,同样也加剧了财务负担的压力。
二是政府性基金成为新增债务的重要来源之一。
这样的行为会影响地方政府偿债能力,同时在基金赤字加剧的情形下,还会危害政府对未来财政方式的选择,进而影响到全国财政与经济的整体发展。
三是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可能会引起风险互联。
一旦地方政府债务发生问题,不仅会影响该地区的财政运行,也会对全国性的财政运行、流动性和金融市场产生较大影响。
如何监测和控制风险互联问题就成为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一大难点。
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监测面对这些问题,如何有效地进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在持续推进的全面从严治党的大背景下,地方政府职能部门需要依靠现代化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情况的监控与控制。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财政预算工作。
切实做好新的一年财政预算工作,预算规定减少债务规模,通过支出和借贷绩效等因素控制债务规模,同时坚持资金独立性原则,促进尽可能多的基础设施资金投入。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特征及防范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地方政府作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任务。
在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地方政府普遍存在隐性债务问题,这种债务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地方政府面临的风险之一。
本文将就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特征及防范措施进行探讨。
1. 规模巨大。
隐性债务规模巨大是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特征之一。
一方面是由于地方政府为了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财政收入有限,难以满足这一需求,因此地方政府通过变相举债的方式筹集资金。
地方政府通过政府融资平台、土地出让等方式隐性债务也大大增加了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
2. 风险隐蔽。
隐性债务的另一个特征是风险隐蔽,由于隐性债务不纳入官方债务核算,因此对外界来说是不透明的,难以监管,也难以评估风险。
这就给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的防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3. 偿还压力大。
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偿还压力也是一个特征。
由于隐性债务的本质是一种债务融资行为,虽然在短期内可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但是随着债务到期的压力增大,还款压力会成为地方政府的一大负担。
4. 养虎成患。
地方政府在进行隐性债务融资时,由于监管不严、法律法规不完善,容易形成“养虎成患”,一旦出现风险,不仅会影响地方政府的财政正常运转,还会危及地方经济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二、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防范1. 加强监管。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监管和规范,建立健全隐性债务的信息公开和督查机制,确保债务行为的透明和规范化。
同时要强化对地方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和政府融资担保机构的监管,防止他们违法违规举债。
2. 完善法律法规。
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的行为,明确责任主体和债务用途,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防止滥用融资平台和债券融资。
3. 加强风险评估。
要加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风险。
同时要建立风险预警和监测机制,通过对债务风险的动态监测,及时采取措施防范风险的发生。
第1篇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大,债务风险日益凸显。
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已成为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分析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探讨防范和化解地方债务风险的措施,为我国地方债务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地方债务风险的成因1. 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距。
一些地方政府为弥补财政缺口,过度依赖债务融资,导致债务规模不断膨胀。
2. 土地财政依赖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主要依赖土地出让收入。
在房地产市场波动、土地出让收入下降的情况下,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难以满足支出需求,不得不通过债务融资弥补缺口。
3. 政府职能错位一些地方政府在履行职能过程中,过度介入经济活动,导致政府职能错位。
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地方政府往往承担过多的投资和建设任务,加剧了债务风险。
4. 监管制度不完善我国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制度尚不完善,债务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监管手段不足。
这使得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难以得到有效防范和化解。
三、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与化解措施1. 优化债务结构(1)控制债务规模。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应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状况相匹配。
严格控制新增债务规模,避免债务风险累积。
(2)优化债务期限结构。
合理安排债务期限,降低短期债务占比,提高长期债务占比,降低流动性风险。
2. 加强财政管理(1)提高财政收入。
通过深化改革,优化税收体系,提高非税收入,增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2)加强财政支出管理。
严格控制财政支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 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1)明确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财政事权,减轻地方政府财政压力。
(2)完善转移支付制度。
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力度,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4.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1)明确政府职能。
政府应专注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职能,减少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问题防范的探索
发表时间:2011-07-27T08:39:02.750Z 来源:《魅力中国》2011年6月上供稿作者:李新辉[导读]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将会导致经济资源外流的政府现有责任。
李新辉(新密市国有资产管理办公室河南郑州 452370)
中图分类号:F8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呈现上升、积累和扩大的趋势,庞大的地方政府债务已成为影响经济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财政支出增加,财政债务风险陡然增加,这种现实引起社会各方关注和高度重视,本文就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分析。
关键词:政府债务;主体;偿还机制
地方政府债务是指地方政府作为债务人,由于过去的交易或事项而引起的将会导致经济资源外流的政府现有责任。
政府性债务关系到政府信誉,影响到地方投资发展的软环境,如何有效防范和化解政府性债务带来的财政风险,达到既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确保财政经济平稳运行,是实行政府性债务科学管理的更本目的。
一、要增强风险意识,根据政府财力适度举债
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要树立一定的风险意识和忧患意识,始终对政府性债务风险的危害性和防范政府性债务风险的重要性保持清醒的认识。
要充分认识到政府举债必须与地方经济发展和可用财力增量情况相适应,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财政收支形势和现有政府性债务规模,科学合理制定政府举债的中长期规划。
在保证偿债负担均衡的情况下,规划未来的债务期限和结构,对于不同的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程度,做出合理的未来债务资金的使用方向,然后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举债限制措施,防止重借轻还和只追求贷款数量、忽视项目质量的倾向,用以保障债务资金的使用效果和偿还能力。
二、理顺管理体制,明确主体严格审批制度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政府性债务的归口管理,进一步明确财政部门在政府性债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严禁政府各部门、单位直接举债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尽快扭转多头举债、分散使用、财政兜底的局面。
作为政府性债务的主管机关,财政部门要承担起对区域内政府性债务进行统一监督管理的责任,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严格界定举债的范围,各级政府要成立政府性债务审批管理领导小组,要负责对本级政府的举借债务进行严格审批并密切监督政府性债务的使用的偿还情况。
财政部门要做到整合融资平台,盘活国有资产,集中管理,避免各部门、单位直接举债或间接承担偿债责任,导致政府性债务的风险程度加深。
严格基本建设程序,规范投资管理行为,尤其要杜绝将政府性债务资金投向经营性和竞争性领域,实现对财政投资项目资金运用和财务活动的有效监管。
要以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为重点,从落实偿债资金入手,结合预算编制改革,逐步把政府性债务纳入预算管理,建立起一套科学有效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以预算约束举债和偿债能力,实现财政的可持续发展。
三、落实债务责任,完善政府债务管理制度
要建立政府性管理办法,用制度明确政府举债的范围、原则、程序、条件等,建立完善责、权、利相结合的借、用、还相统一的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切实优化并落实偿债方案,在确定举债计划的同时,必须一并制定偿债计划,明确偿债的资金来源。
对以收费等经营性收入作为偿债来源的,要对预期的收入进行认真的测算评估,确保偿债资金来源可靠,避免收入计划落空,影响债务偿还。
现实中不少举债单位为了举债计划容易通过,借到更多的钱,往往高估举借项目的收入,与项目投入营运后的实际收入差距很大,造成偿债困难,这种情况必须改变;对需要财政安排资金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在制定偿债计划时必须经财政部门审核同意和政府批准,财政部门要按照偿债计划把偿债资金列入预算并及时拨付;对以土地出让收入作为偿债资金来源的,土地的开发利用和出让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划,并充分考虑土地报批、出让价格、政策变化等不确定因素。
对由于不同原因造成偿债资金来源变化的,必须及时调整偿债方案,重新落实偿债资金来源,确保偿债方案稳妥、可靠。
并且要加强政府间转贷资金管理,注重还贷能力。
为数不少的地方政府为取得所谓的政绩,不顾地方的实际需要,不顾项目的效益,不顾本级财政的偿债能力,想尽办法争取国债转贷资金和农业开发转贷资金。
这部分项目转贷资金,借时容易还时难,上级财政只好采取扣款的方式回收资金,导致借债的地方政府财政运行困难,或是挤占其他的公共支出形成债务种类的转换,或是向上级财政借新债还旧债。
因此,对政府间转贷资金必须加强管理。
四、明确偿债主体,建立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机制
债务的偿还,是地方政府债务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首先建立和完善偿债机制,明确偿债责任,要按照“谁借款、谁还款、谁担保、谁负责”的原则,明确责任,在举债时就确定偿债责任主体,由责任主体承担债务偿还任务,要进一步完善责任制,采取约束性措施,加大督查力度,强化偿债主体的偿债责任。
偿债责任主体单位要组织落实偿债资金,及时按合同支付本息;对于由于某种原因偿债计划确定的偿债资金不能落实、偿还出现困难的,应千方百计筹措其他资金,弥补偿债资金的不足,并主动做好与债权单位的沟通,确保及时足额偿还到期的政府性债务。
再建立偿债基金,这是确保政府信誉和财政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措施。
从理论上讲,储备的偿债基金与其他正常支出一样,也是一种财政支出,当未定的或有债务转化为直接债务时,较大规模的偿债基金储备可以减少地方财政短期内所面临的支付压力。
对于那些自身有部分偿债能力的债务项目,各级地方政府应对其经营情况和财务收支进行监控,要求其制定出偿债计划,并监督执行。
五、拓宽财源渠道,增强政府偿债能力
政府应牢固树立综合财政理念,在切实加强政府财政资金管理的同时,统筹安排其他政府可利用资源以扩大政府宏观调控能力,达到综合平衡的目的。
彻底打破地方部门既得利益的障碍,把以部门所有制为基础的个别决策转变为以市场为基础的公共决策,提高政府决策的公开性和透明性,改善政府资源配置的效率。
对竞争性项目,财政今后不应再对其进行担保;而对于确需财政担保的项目,为了减轻担保风险,地方政府可根据项目的性质和特点,建立健全分级担保、反担保和实物担保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担保制度。
今后随着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渠道的多样化和规范化,地方政府应不断缩小债务的担保规模和担保范围,而应尽量通过其他方式如财政补贴、财政贴息、参股、控股等方式实现融资目的。
提高地方政府资信水平,建立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偿还机制。
偿债基金具有偿付、减债、调节增殖和担保等优势,为了合理调整债务规模、加强地方财政的后备资金,地方政府应建立和规范对偿债基金的提取、存储、管理和运用等相关制度。
地方政府偿债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应包括,地方政府的年度预算安排,财政结余调剂、债务项目效益提成等。
在充分保证偿债基金建立、运转长期性、稳定性的前提条件下,偿债基金务必专项用于各种地方政府债务的偿还。
六、创新筹资机制,拓宽融资渠道
面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应按照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引入市场竞争体制,本着“适度超前,带动城市空间的扩展,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原则,坚持突出以枢纽型、功能型的交通和信息环境设施建设为重点。
以交通和信息现代化带动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现代化。
可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法制化建设,制定城市可持续性基础设施发展战略及规划。
应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的法制法规,强化地方政府的管理职能,成立专门的机构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进行合理布局和统一协调。
2、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运营市场体系。
改革现行的政府高度集中垄断的管理体制,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机制,鼓励不同经济成分、不同行业的企业和资金,特别是外资企业进入基础设施建设、运营领域。
3、创新筹资机制、拓宽资金渠道。
各级政府应紧紧抓住应对金融危机加大基础设施投资的新机遇,加快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按照国际惯例运作,通过国内外市场筹措建设资金。
4、扩大使用者在项目建设及管理中的参与程度,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
5、以技术进步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发展。
政府在筹集资金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充分发挥后发优势,大力引进和开发新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基础设施的跨越式发展,缩短建设时间节约开发成本,提高管理管理成效,最大限度的提高投入产出效率。
参考文献:
[1]马丽娜,《防范与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思考》,《大众商务》,2009年第9期;
[2]李妍、张志宏,《对我国地方政府发行公债问题的思考》,《经济问题探索》,2010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