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96.00 KB
  • 文档页数:8

下载文档原格式

  / 1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分析: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伟大的奠基石

一、鲁迅生平

在讲到生平时强调一下,学员在学习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作家生平的理解和掌握,前面我们讲到三步阅读法,第二步回到历史现场,很重要的一个历史现场就是作家的生平,所以希望各位学员一定要重视作家的生平的学习,这对理解作品非常重要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鲁迅生平注意这样几个问题:

◆童年时代接受了较为全面的传统文化等正统、非正统和民间文化的熏陶。

◆祖父科场案是鲁家家道中落,开始了避难生活,这对敏感的鲁迅影响很大,清醒地认识了社会和人生的本来面目“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南京水师学堂和矿路雪堂是青年时代的鲁迅受到了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这些作品提供了一个与中国传统的奴隶哲学截然相反的自强、自立、资助的进取奋斗的人生哲学。

◆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幻灯片事件”是他强烈感到的“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把本来很关注的“国民劣根性”的问题放在了首位,弃医从文,认为“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启蒙主义文学理想。

◆1908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授课。其间“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的很”。就抄古碑、读佛经,校勘自己喜爱的古籍,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中国思想史和文学史的指示,为日后的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工作,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将。

二、主要作品(小说)

鲁迅主要的作品集有《呐喊》、《彷徨》还有后来的《故事新编》。

《呐喊》、《彷徨》两部小说集书名的含义取名《呐喊》,意指作家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取名《彷徨》,鲁迅在《题〈彷徨〉》一诗中有个解释:“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这表现了作家在“五四”之后的退潮期的思想苦闷和内心寂寞,也表现了他不甘消沉的探求精神。

鲁迅以自己的小说,记录了20世纪上半叶大变动时代中国的普通民众的精神病苦(知识分子和农民),无情的拷问了他们的灵魂,但不依拷问为目的,不鉴赏人的精神痛苦,反对一切形式的忍从,要进行“绝望的战斗”。

鲁迅作品《狂人日记》分析

根据三步阅读法,回到历史现场,写《狂人日记》之前,正是鲁迅苦闷的时期,是“颓唐”时期,钱玄同的鼓励才“有时仍不免呐喊几声,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

鲁迅曾在《我怎么做起小说来》中说过:当时“大约所仰仗的全是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和一点医学上的知识”。

《狂人日记》不长,前面有小序,小序当中由狂人的哥哥口里说出,狂人在患病期间记下的日记,此时他候补去了,日记是由狂人的哥哥交给小序中“余”。日记共分成十三段。狂人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历来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为全篇气氛的暗示: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感到以前的三十多年的生活全是“发昏”,意识到自己“清醒”,但清醒在他人眼里是“发狂”,而且因为这种“清醒”可能招致迫害,提醒自己“须十分小心”,防范赵家的狗。第二段就“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感到路人、小孩子,都想害自己,相待自己招人恨的事,踹了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薄子。第三、四两段还知道有“早”、“晚”,写那些对自己不怀好意的人,曾被知县、绅士压迫过,从狼子村告荒的佃户口里的直大恶人被杀了吃,想到自己也会被吃,在紧张状态下,看到“仁义道德”的历史书里写满“吃人”,——一部“仁义中国史”变成了“中国吃人史”,从大哥请的何先生的医嘱“赶紧吃吧”“悟”出大哥是吃人的,自己是吃人人的弟弟。第五段对历史上吃人的现象,大哥是赞同的。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感到狮子似的凶心,兔子似的怯弱。第七段决心“劝转”吃人的人。第八段质疑吃人的合理性。“从来如此,便对吗”。第九段吃人的人的生存困境,“自己想吃人,又怕被别人吃了,都用着疑心极深的眼光,面面

相觑。”第十段则突然成了“大清早”,与大哥理论,吃人的人,为野蛮人,便成“真的人”,就不吃人。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妹子被吃了,吃人的人连亲人都不放过。第十二段意识到自己是“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第十三段喊出“救救孩子”。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日”、“月”、“全没月光”、“早”、“晚”、“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大清早”、“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全是有意设置的。

在小说中,狂人的震惊性经验有三重:(1)“仁义中国史”是“中国吃人史”(2)大哥吃人(3)我也吃人,难见真的人对历史原罪的承担,自己也不过是“历史中间物”,在进化的链条上与“真的人”不在同等地位。

《狂人日记》的分析主要抓住狂人形象,特别是性格特征——“真狂与假狂”。

真狂:从作品中狂人的言行来看,他的确是一个“迫害狂”患者,具有恐惧、多疑和知觉障碍、逻辑思维不佳等特征,属于精神病学上的“迫害妄想型”精神病。如作品这样写道:“早上小心出门,赵贵翁的眼色便怪:似乎怕我,似乎想害我。还有七八个人,交头接耳的议论我,又怕我看见。一路上的人,都是如此。”像这样的以为人人都要害他、要吃他的心理,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如果只看到这一个方面,那就很容易认为狂人是真狂了。

假狂:但是狂人的语言和心理虽然有许多错乱和偏执的地方,却又表现出清醒的认识、深刻的思想和惊人的洞察力。狂人从写满“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字缝里所发现的吃人的本质。这段话揭开了几千年中国封建礼教的面纱,揭露了封建礼教在精神上对人民的残害,揭示了封建制度奴役压迫人民的罪恶。几千年来,敢于站出来说出这个本质的人难道不就只有被世人看作是“狂人”的人吗?

所以,作品中的狂人,实际上是一个敢于向传统挑战的已经觉醒的知识分子的象征形象,一个敢于向现实的世俗社会挑战的清醒的反封建的民主主义者的象征形象。

解决了狂人形象的真狂还是假狂的问题,那么,对于狂人形象所具有的“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就容易掌握。狂人的“狂”,一方面是由于他所具有的精神病人的某些特征,更重要的一方面却是他对传统和世俗的反抗。而狂人的“不狂”,则在于他“超前”的思想认识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的,并且被历史所证明是正确的,只是他说出了当时的人们所不敢说或者是还没有说出的骇人听闻的话。

鲁迅作品《阿Q正传》分析

小说有九章,第一章写“我”“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是因为阿Q不是不朽之人,为不朽之人立传,有违传统故。“名不正则言不顺”,其意仍在阿Q非不朽之人,做传的名目没有取出来,故难下笔。阿Q由此说自己姓赵,竟招来赵太爷的“抢进”和“跳过去”。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