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141.75 KB
- 文档页数:18
中国企业出海合资成功案例中国企业出海: 合资成功案例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寻求国际化发展。
合资是中国企业出海的一种常见方式,通过与外国企业建立合资伙伴关系,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分担和市场拓展。
本文将通过介绍中国企业出海的一个成功案例,探讨合资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的意义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
一、案例背景这个成功案例来自中国电子有限公司,该公司是中国一家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为了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中国电子决定与一家世界知名的外国通信公司合资,共同生产和销售通信设备。
二、合资的意义合资对于中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合资可以借助外国企业的品牌影响力和市场渠道,快速进入目标市场,降低市场适应期的时间和成本。
其次,合资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双方可以通过合作共同研发、共享技术和经验,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
最后,合资可以分担风险,特别是在陌生的国外市场,合资可以减少不确定性和风险,增加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三、成功因素该合资案例的成功得益于以下几个关键因素:1. 互信与合作精神:在合资过程中,双方建立了强大的互信关系,并保持积极的合作精神。
这种互信和合作精神是合资成功的基石,双方在合作中能够理解和尊重彼此的文化差异,共同解决问题和突破障碍。
2. 清晰的目标和策略:合资前,双方明确了合资的目标和战略规划,确定了合资各方的责任和权力,并制定了合理的合资协议。
这些明确的目标和策略为合资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指导,也减少了潜在的纠纷和分歧。
3. 资源整合与共享:双方在合资中实现了资源整合与共享,通过共同开发新产品、整合供应链和共享市场资源,提高了企业整体竞争力。
这种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实现,为合资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竞争优势。
4. 创新与迭代:合资企业注重创新与迭代,通过持续的技术研发和市场创新,不断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这种创新与迭代的精神,使合资企业能够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的变更。
中国企业出海报告一、中国企业出海背景与现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
这种趋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经济增长: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企业需要寻找新的增长点。
2. 全球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企业需要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3. 技术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中国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与海外市场联系,降低了出海的成本和门槛。
然而,中国企业出海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文化差异、法律法规差异、市场风险等。
因此,在出海前,企业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和调研。
二、出海路径与策略不同的企业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特点,可以选择不同的出海路径和策略。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选择:1. 制造业企业:可以选择投资建厂或者建立生产基地,以获得更低成本的生产环境和更稳定的市场需求。
2. 服务业企业:可以选择建立分支机构或者寻找合作伙伴,以进入目标市场并获得更多的客户和业务机会。
3. 科技创新企业:可以选择申请专利和注册商标,以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并获得更多的市场机会。
无论选择哪种路径和策略,企业都需要做好市场调研和风险评估,并制定详细的计划和方案。
三、成功案例分析以下是一些典型的中国企业出海成功案例:1. 华为:华为是一家全球知名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大量的市场份额。
华为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以及其对市场变化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
2. 阿里巴巴:阿里巴巴是一家知名的电子商务平台,其海外业务发展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网站之一。
阿里巴巴出海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强大的平台优势和生态系统,以及其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和快速响应能力。
这些成功案例的经验教训是:1. 技术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是企业出海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2. 深入了解目标市场和客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市场策略和方案,是实现成功出海的重要保障。
3. 建立高效的运营系统和团队,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是实现成功出海的必要条件。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
“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
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
“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
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
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
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
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
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
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
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
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中国贸促会“走出去促进计划”调研资料之二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经济信息部二OO七年一月目录第一章新希望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4)一、新希望集团介绍............ (4)二、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道路 (4)三、新希望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 (5)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8)第二章北大方正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11)一、北大方正集团的基本介绍 (11)二、方正国际“走出去”的情况 (11)三、方正国际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12)四、方正国际“走出去”问题的分析 (13)第三章 TCL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15)一、TCL集团的介绍 (15)二、TCL集团走出去的道路 (15)三、TCL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17)四、“走出去”的要求和建议 (18)第四章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个案分析 (20)一、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的介绍 (20)二、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的情况 (20)三、中国有色金属建设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碰到的困难(21)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23)第五章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25)一、无锡光明集团的介绍...... (25)二、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的情况(25)三、无锡光明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 (27)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28)第六章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31)一、重庆力帆集团的介绍 (31)二、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的情况 (33)三、重庆力帆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总结(33)四、对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建议 (35)第七章康奈集团有限公司“走出去”案例分析 (36)一、康奈集团介绍......... (36)二、康奈集团“走出去”情况 (36)三、康奈集团“走出去”的经验和总结(37)第八章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40)一、云南鸿宇集团简介... (40)二、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的基本情况... (40)三、云南鸿宇集团“走出去”的经验总结... (41)四、企业对政府协调解决问题的建议... (43)第九章青岛金王有限公司应有化学股份“走出去”个案分析(45)一、青岛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45)二、金王应用化学股份有限公司走出去经验和总结 (45)第十章华立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 (51)一、华立集团简介......... (51)二、华立集团“走出去”战略详情(51)三、华立“走出去”的经验体会 (55)第一章新希望集团“走出去”个案分析一、新希望集团介绍新希望集团是一个经营实业的综合性企业集团,连续三年入选中国企业500强。
中国企业走出去方式以及成功例子1, 怎么样的中国企业才可以成功走出去?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始于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之后,开始规模不大,2002年和2003年还不到30亿美元。
“入世”五年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急剧扩大。
最近四年来,中国企业每年对外投资都在600亿美元左右。
“入世”十年来,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累计达到3124亿美元。
中国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全球成长最快的跨国公司群体。
我们为中国跨国公司迅速成长叫好,同时,也深感其走向世界的道路之艰难。
四大挑战“冷战”后全球市场逐渐形成,传统的跨国公司已经或正在转型为全球公司。
它们适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调整了全球战略,完善了全球管理和治理结构,强化了全球责任理念,从而大大提高了全球运营和竞争能力。
相比之下,中国跨国公司刚刚走出国门,面临的是全球化时代新的竞争环境、新的竞争规则。
中国跨国公司不得不从跨国经营一步迈向全球经营。
中国的跨国公司往往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挑战。
(1)缺乏适应全球化发展的投资战略《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显示,进入世界最大的100家非金融类跨国公司排名的跨国指数平均值约为60%;进入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排名的100家公司的跨国指数平均值高达52.1%。
中国九家跨国公司入榜,它们的跨国指数平均值是24.5%。
中石油的跨国指数还不到3%。
这种情况说明,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产、全球市场份额占有和全球人才使用等方面,中国公司与先进的全球公司差距巨大。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清晰、长远的全球经营战略和全球配置资源的能力。
(2)缺乏适应全球化经营的管治结构上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公司的跨国公司股权结构出现了变化,海外股东逐渐增加,国际持股比例不断攀升。
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很多跨国公司都建立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的董事会;在管理结构方面,不少全球公司已经从过去的中心辐射式管理调整到全球网络式管理。
这种管理结构在集权与分权间取得了有效的平衡和协调,能及时应对变化中的市场。
近三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案例分析——风险控制解析摘要: 随着后经济危机在全球的不断蔓延,各国的经济遭受着不同的影响。
中国在此次危机中实现“走出去”战略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通过对近三年中国企业跨国投资海外并购的一些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一些风险防范的意见,以供借鉴。
关键词:海外并购失败案例并购风险2008年上半年,以美国一些大的投资银行的倒闭为标志的次贷危机的到来,使得美国的股市动荡,楼市走低,大批的投资银行、保险等公司倒闭,随即波及到全球,冰岛破产、希腊债务危机等,西方国家陷入了经济停滞甚至是负增长时期。
如果说,2008年全球经济的主旋律是非理性恐慌,那么,2009年中国企业家们普遍暴露的则是一种非理性狂躁——百年难遇的金融危机,让过去穷疯了、苦惯了的中国企业家们看到了机会,许多过去根本无法企及的世界知名企业、世界知名品牌,由于资金链紧张不得不纷纷放下身段,被迫以低姿态应对。
在这样的诱惑面前,要让“年轻”的中国企业家们彻底抑制住“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冲动,似乎有些不现实。
但是,走出去的路并不平坦。
TCL 收购汤普逊溃败而归、深圳平安收购富通集团损失惨重等血淋淋的惨痛教训摆在眼前,让我们看到海外并购本身的复杂性与高风险性。
如何避免让中国企业家们的血性成为血淋淋的教训,值得所有人好好思索。
毕竟,海外并购并不等同于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而更像一桩实实在在的婚姻——它并不排斥浪漫与冲动,但更需要理性与谨慎来做坚强的后盾。
中国随着对外开放的战略的实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国际交往的加深,也或多或少的在其中受到了一些影响。
中国在近三年中在海外投资和并购的过程中有失败也有成功: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失败案例2007年,华为和美国贝恩资本试图以22亿美元联手收购3Com公司,但因美方担忧国家安全而流产。
2009年,中铝与澳大利亚力拓的195亿美元“世纪大交易”失败。
2010年,腾讯竞购全球即时通讯工具鼻祖ICQ失败。
2010年,华为竞购摩托罗拉业务失败,被诺基亚西门子公司以低于华为报价的12亿美元收购成功。
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例子《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一、引言我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市场拓展越来越受到关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开始尝试走出国门,向国际市场扩张。
在此过程中,一些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成为了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亮丽案例。
本文将结合具体实例,从不同角度深入探讨这一话题。
二、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作为我国领先的通信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华为是一个成功的国际化案例。
华为在国际市场的成功,不仅源自其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更重要的是其积极拓展国际合作和全球市场的布局。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大量的研发中心和办事处,与当地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提升了对外的可信度和影响力。
华为还注重本土化运营,深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推出符合当地需求的产品和服务,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认可和信赖。
华为的国际化之路,为其他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开拓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三、阿里巴巴的全球化战略阿里巴巴是我国最大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是全球最大的在线零售市场之一。
阿里巴巴的成功,得益于其独特的全球化战略。
阿里巴巴在国际市场实现了快速扩张,其全球化战略不仅包括海外市场的进军,还包括与国际企业的合作、战略投资和并购等多种方式。
在全球化进程中,阿里巴巴尊重当地文化和习俗,聘用当地员工,注重建立当地化的服务体系,不断优化用户体验。
这种全球化战略使阿里巴巴成为了国际市场的领军企业,也为其他我国企业提供了学习的范本。
四、个人观点我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不仅展示了我国企业的实力和潜力,更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国际化进程。
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国企业需要更多地关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国际合作,不断优化全球市场的布局和运营模式,以提高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企业一定能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加辉煌的业绩。
五、总结通过对华为和阿里巴巴这两个我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我国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道路上获得了可喜的成绩。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走出国门,寻求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机会。
这种走出去的趋势既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将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策略。
一、案例分析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是中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之一,也是中国走出去的典范。
华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广泛的销售和服务网络,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
华为的成功之处在于其战略定位和创新能力。
华为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不断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华为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责任活动,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2. 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腾讯是中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腾讯通过收购和合作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如收购韩国游戏公司Neople和美国游戏公司Epic Games,与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开发游戏和社交媒体平台。
腾讯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
腾讯不仅在中国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也在海外市场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用户基础。
3. 海尔集团海尔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家电制造商之一,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典型代表。
海尔通过跨国并购和建立海外生产基地的方式进入海外市场,如收购美国家电公司GE Appliances和意大利家电公司Candy Group。
海尔的成功之处在于其全球化战略和品牌管理能力。
海尔始终坚持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解决方案。
同时,海尔注重与当地企业和政府的合作,积极参与当地社会责任活动,赢得了当地市场的认可和支持。
二、策略探讨1. 树立全球化意识中国企业走出去需要树立全球化意识,意识到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和机遇。
企业应该积极学习和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同时,企业应该关注国际市场的需求和趋势,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产品和解决方案,提供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班级:07市场营销林静摘要: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最新表现形式,中国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必须实施的战略。
这跟中国的改革开放整个的大背景和中国崛起的大环境都密切相关。
先从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着手,列举出中国已经“走”出去或正在向此方向努力的企业的模式,在此基础上分析出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各种障碍,并就其应对措施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走出去;障碍;措施引言:最近中国五矿17亿美元现金收购澳矿,不久前中国铝业也宣布通过建立合资公司和认购可转换债券的方式向力拓集团投资195亿美元,从而刷新了中国企业海外直接投资的纪录,这一事件再次激发了长期以来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争议。
一、中国企业走出的条件已经成熟首先就是我们现在国民的GDP收入到了一定阶段,而根据国际上的这种专家还有目前咱们业内一般的认为,人均收入,在GDP达到一千美元以后,这个走出去就达到一个阶段。
我们现在是人均三千美元的GDP,所以我觉得,这个从国民层面准备来讲,已经成熟。
另外,从产业的角度来讲,50年代欧美企业走出去,60年代日本企业走出去,70、80年代,韩国、东南亚一些企业走出去,到了90年代,特别是今天到了二十一世纪,我觉得必须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
改革开放30年了,中国不可能永远只把外资、外企“引进来”,自己的资本和企业却不“走出去”,更不能把两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
到目前这个阶段,对外开放不能只是单向的开放,必须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如果说是双向的全方位的开放的话,中国企业也必须要走出去。
从这三个层面来讲,我觉得都是到了非常成熟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候。
二、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十大模式1. 海尔安营扎寨模式。
海尔是国内企业较早走出去的企业,早在中国加入WTO之前。
这种模式是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建立自己生产基地,直接建立和推广自己的品牌,树立当地企业形象,以便更好地更多地销售自己在当地和中国所生产的产品,避免更多的关税壁垒等,如海尔在美国、巴基斯坦等国所建立的生产基地。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实例和启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历成功与失败并存,某些失败的并购甚至会引发国内母公司的财务危机,造成严重的亏损娄振芳/文根据中国商务部对外发布的消息,跨国并购已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方式。
境外并购类投资占我们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60%以上,跨国并购主要集中在汽车、能源、电讯/电子等行业,并且并购金额以每年70%的速度增长。
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董事总经理、经济学家陶冬认为:中国企业大规模进行海外并购活动,尤其在国际舞台上搞大手笔的收购,体现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政府希望企业走向海外,缓解外汇储备剧增的势头。
但并购更是折射出中国企业的成熟和壮大,视野和战略已经开始由全国移向全球。
但目前由于中国企业缺乏并购经验,战略规划和管理水平也较低,使得他们在并购过程中面临信息缺失、法律风险和文化冲突等不利因素,往往导致并购失败或结果不理想。
本文通过对一些跨国并购实例的分析,寻找最典型的并购失败原因以及它们带来的启示。
案例一:TCL和阿尔卡特劳燕分飞2004年9月,TCL通讯以5500万欧元现金的代价并购阿尔卡特集团手机业务,双方合资成立T&A,TCL通讯与阿尔卡特分别控股55%与45%。
成立后的T& A将为TCL移动提供一个迅速发展国际业务的平台,这将有助于TCL移动快速实现成为一家全球领先的移动终端制造商的目标。
然而牵手仅仅7个月之后,T CL通讯发布公告,正式宣布TCL将以换股的形式,收购阿尔卡特持有的合资公司TCL阿尔卡特45%的股份,至此,阿尔卡特正式退出T&A的经营与管理。
是什么导致了这桩联姻在短短7个月之后就以失败告终?T&A北京分公司员工的话也许能说明问题“阿尔卡特退出后,我们(T&A)终于不用背负阿尔卡特员工的巨额工资,运作成本也可以降下来,公司可以得到更多的资源支持。
”其实,早在合资公司成立之前,TCL就已经面对巨大的资金压力。
从2004年4月26日TCL集团宣布并购阿尔卡特全球手机部门之后,该公司股价一直呈跌落之势。
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已成为一种趋势。
本文将通过分析两个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探讨其成功的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案例分析1. 案例一: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中国电子有限公司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商之一。
该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1) 建立全球化战略:中国电子有限公司制定了明确的全球化战略,确定了目标市场和发展方向。
(2) 技术创新:该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赢得了国际市场的认可。
(3) 合作伙伴关系:中国电子有限公司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市场。
(4) 本地化战略: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建立了本地化生产基地,提供更好的服务和支持。
2. 案例二: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是中国领先的通信设备制造商。
该公司在走出去过程中采取了以下策略:(1) 研发投入: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大量投入研发,不断推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2) 品牌建设:该公司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增强产品竞争力。
(3) 人才培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员工的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
(4) 本地化运营:该公司在海外市场实施本地化运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服务。
三、成功策略探讨1. 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应制定明确的全球化战略,包括目标市场、发展方向和时间计划等,以指导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2. 技术创新和品质提升:中国企业应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以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
3. 建立合作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可以与国外的合作伙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拓国际市场,分享资源和风险。
4. 本地化运营和服务: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应实施本地化运营,了解当地市场需求,提供定制化的产品和服务,增强竞争力。
5. 品牌建设和声誉提升:中国企业应注重品牌建设,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声誉,增强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2023-11-11•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企业走出去的政策建议•案例分析•企业走出去的未来展望目录01企业走出去的发展现状走出去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尤其是大型企业数量增长明显。
走出去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
走出去企业的数量和规模制造业是走出去企业的主要行业,占比超过50%。
信息技术和服务业也是走出去企业的热门行业。
农业和能源企业也在逐渐增加走出去的步伐。
走出去企业的行业分布走出去企业的地区分布欧美也是走出去企业的热门目的地,尤其是在制造业和高科技领域。
非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也逐渐成为走出去企业的选择。
亚洲是走出去企业的主要目的地,其中东盟、印度、俄罗斯等地区较为集中。
走出去企业的发展趋势制造业和高科技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加快,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创新。
农业和能源企业也在积极探索走出去的路径,寻求国际合作和资源整合。
跨国并购成为走出去企业的主要方式之一,涉及的领域和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02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挑战总结词企业走出去面临的首要挑战是政治风险,包括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政策的不稳定等因素,都可能对企业的海外投资和经营带来重大影响。
详细描述政治风险是一种难以预测和防范的风险,它可能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经营和投资决策。
政权更迭、社会动荡、政策的不稳定等都可能导致企业面临重大损失,甚至面临生存危机。
此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政治体制、商业环境等也存在巨大差异,企业需要对目标市场的政治环境进行深入研究和评估。
总结词经济风险是企业在海外投资和经营中面临的另一种重要挑战,包括市场需求波动、汇率波动、经济危机等因素。
详细描述市场需求波动可能会使企业的销售收入受到重大影响,而汇率波动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
此外,经济危机也可能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进而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这些因素都需要企业在走出去之前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
文化差异是企业走出去面临的另一种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消费习惯等存在巨大差异,这可能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策略和产品设计。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案例1. 引言1.1 什么是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是指油田服务企业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同时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拓展到国外市场的发展模式。
这种模式旨在提高油服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实现跨国经营和国际化发展。
引进来主要是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帮助油服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走出去则是指油服企业将自身的技术和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开拓海外业务。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的发展模式能够带来双赢。
一方面,油服企业能够快速融入国际市场,借助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升自身竞争力,拓展业务范围,实现业务持续增长。
引进来走出去也能促进国际间技术和经验交流,推动油田服务行业的全球化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油服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是一种积极的发展模式,有助于推动油田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1.2 为什么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油服企业是指主要从事石油勘探、开发、生产、加工、贸易等相关业务的企业。
由于石油资源的地域分布性和市场需求的全球化,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
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是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性。
虽然一些国家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在石油勘探和开发领域却相对落后,需要引进来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而一些国家虽然技术水平较高,但石油资源有限,需要走出去寻找更多的资源和市场。
油服企业需要引进来走出去是为了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求,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并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合作伙伴。
只有不断学习和开拓,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 正文2.1 引进来:案例分析1. 中海油服务公司引进来案例中海油服务公司是中国一家领先的油服企业,为了提升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公司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
通过与国外合作伙伴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中海油服务公司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研发能力,还拓展了国际市场。
公司引进了一种先进的钻井技术,大大提升了油田开发效率和产量,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从目前进展情况来看,无论在政府层面还是在企业层面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的问题。
本文在分析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现状和问题的基础上,并提出了积极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走出去战略问题应对策略一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投资地区结构不合理从地区分布来看,中国企业的跨国经营主要集中于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其中贸易型投资占了60%以上,而生产型、资源开发型投资的企业加起来仅占投资总额的30%左右,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明显偏少。
(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存在的问题我国企业目前在企业自身努力及国家各方面的扶植下,已经渐渐的步入正轨,但是由于各个地区的文化、经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也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在外的发展。
4.1 我国对外投资立法不健全我国海外投资立法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部分海外投资企业举步维艰的症结所在。
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立法严重滞后,企业缺乏法律保障。
海外投资是一种涉及因素多、管理幅度大、技术要求高、宏观调控性强的复杂的高层次的投资经营活动,具有跨国性、实体性、控制性和高风险性。
海外投资管理法制化是其自身特点的基本要求。
纵观世界新兴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的海外投资立法,大多从海外投资的审批监管、海外投资的保证、海外投资的金融税收和海外投资鼓励与支持等方面加以立法,构成一个完整的海外投资法律体系。
而我国目前尚未形成一部统一的海外投资管理法典,多为国务院部委发布的行政法规以及政府有关主管部门的内部政策。
海外投资的各个过程不能得到法律的充分保障,甚至有些法律法规在相同的投资过程中还存在相互抵触的现象,我国对外投资立法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这些都不利于我国进行海外投资的投资者把握和遵循,也不利于国家的监管和保护。
“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摘编)商务部合作司商务部研究院二〇一四年前言实施“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合作快速发展,在保持一定速度和规模的同时,质量和水平也不断提高,“走出去”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跨国经营成效显著,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
但相对于西方跨国公司在全球投资经营近百年的历史而言,我国企业还处于探索阶段,在跨国经营水平、管理和整合能力、风险防范能力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为探索企业“走出去”的发展规律,商务部广泛收集整理我国企业“走出去”的案例,对百余个典型案例进行了深入分析,总结我国企业跨国经营的经验教训,编写完成了《“走出去”典型案例》。
为使这些案例对“走出去”企业提供参考借鉴,同时本着保护有关成企业商业秘密的原则,我们在案例分析基础上摘编提炼了各类经验,形成《“走出去”典型案例(经验摘编)》公开发布。
经验摘编分为12篇:发展模式篇、财税筹划篇、跨国并购篇、园区开发篇、资金渠道篇、营销网络篇、品牌建设篇、研发升级篇、转型升级篇、人力资源篇、风险防范篇和社会责任篇。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目录发展模式篇 (6)经验一:科学选择产业链切入环节 (6)经验二:灵活设计主体合作模式 (7)经验三:依托不同成长平台实现国际化 (7)财税筹划篇 (9)经验一:统筹跨国经营的整体税务方案 (9)经验二:利用双边所得税协定设计架构 (10)经验三:利用避税天堂进行税收筹划 (10)经验四:利用常设机构等进行合理避税 (11)经验五:处理好跨国交易中会计处理问题 (11)跨国并购篇 (13)经验一:精准把握跨国并购明规则及潜规则 (13)经验二:精心组织并购前尽职调查活动 (14)经验三:科学设计并购交易流程 (14)经验四:妥善处理并购中复杂的资产关系 (15)经验五:充分发挥投资银行的作用 (15)经验六:善用境外证券交易机构完成并购 (16)经验七:灵活选择资产收购和股权并购 (16)经验八:实施全产业链和全阶段并购整合 (17)园区开发篇 (18)经验一:真正发挥平台作用做好境外园区(公用型)建设 (18)经验二:整合对接资源推进境外园区(自用型)建设 (19)经验三:选择良好可靠的合作伙伴化解各种风险 (19)经验四:把握商贸物流园布局三要素:业态、市场容量和准入 (20)经验五:政局和基础设施是重化工业园区重要考虑因素 (20)经验六:在技术和管理密集区域建设境外科技园区 (20)资金渠道篇 (22)经验一:借助政策性贷款支持海外项目 (22)经验二:借力开发性金融开拓海外市场 (22)经验三:运用BOT项目融资开展国际承包工程 (23)经验四:利用银团贷款完成“走出去”融资 (23)经验五:协同私募股权基金进行海外投资并购 (24)经验六:创新运用多种融资渠道完成海外并购 (24)经验七:科学设计并购融资交易安排 (25)经验八:灵活筹划境外业务资金运营方式 (25)营销网络篇 (27)经验一:培育当地代理商和经销商建立境外营销网络 (27)经验二:并购国外企业的现有营销系统 (28)经验三:灵活选取直营和特许经营发展模式 (28)经验四:货物和服务贸易融合建立海外营销网络 (29)经验五:加盟或组建国际网络,建设高端服务业境外营销网络 (29)品牌建设篇 (30)经验一:注重把握品牌国际化的一般规律 (31)经验二:全面提升品牌海外管理工作 (31)经验三:利用国际法进行海外品牌保护 (32)经验四:通过维护知识产权提升企业品牌价值 (32)研发升级篇 (34)经验一:选赶天时适时果断启动海外研发 (34)经验二:布置地利完善全球研发体系格局 (35)经验三:营造人和氛围设计海外研发切入途径 (35)转型升级篇 (37)经验一:做好工程的投标报价工作 (37)经验二:搞好EPC项目管理的“四流” (38)经验三:科学使用FIDIC条款签订合同 (38)经验四:投资并购延伸价值链 (39)经验五:善用集成战略运作开发项目 (4040)经验六:全流程搞好EPC项目风险防范 (4040)人力资源篇 (42)经验一:因地制宜建设和谐的海外人力资源队伍 (42)经验二:全流程推进海外并购的人力资源整合工作 (42)经验三:属地化管理“走出去”企业的海外员工 (43)经验四:善借中介机构的力量规避人员管理风险 (44)经验五:满足员工合理诉求,降低企业外派员工流失风险 (4444)风险防范篇 (46)经验一:做好前期海外风险排查 (46)经验二:读懂读透东道国政策法规 (46)经验三:做好项目风险识别和规避 (47)经验四:避免卷入非商业因素事件 (48)经验五:利用保险规避海外风险 (48)社会责任篇 (49)经验一:以诚信经营承担社会责任 (50)经验二:用好非政府环保组织化解环保危机 (50)经验三:建立和谐劳资关系 (51)经验四:有效应对工会罢工 (51)经验五:同当地利益相关方建立利益共同体 (52)经验六:同当地社区居民共享发展成果 (52)发展模式篇切实了解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模式,对于我国相关企业抓住“走出去”战略机遇期,在“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继续保持又快又稳的发展势头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服务业学院课程论文题目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讨论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班级132班姓名李家炜指导教师吴卫芬完成时间:2015年6月中国企业“走出去”案例分析与策略探讨目录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 (1)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 (2)(一)收购背景 (3)(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 (4)(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 (5)三、失败案例分析:光明收购优诺 (7)(一)收购背景 (7)(二)光明收购优诺大事记 (9)(三)收购失败的主要原因 (10)(四)光明从中吸取的教训 (11)四、持续挑战与应对策略 (12)(一)持续挑战 (12)(二)应对策略 (13)一、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总体态势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相对稳定,规模也不大,2002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仅为2亿美元,2003年达到8.34亿美元。
但是自2004年起,海外收购呈现出迅猛增长的势头。
2004年我国企业海外并购额达70亿美元,仅联想收购IBM PC业务一项交易的金额即达17.5亿美元。
2004-2010年间,我国企业境外并购交易额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4.9%,单项并购交易的金额也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甚至出现了单笔金额达上百亿美元的并购(参见表1)。
同时,并购的目的也正逐步从初期的拓展海外市场、获取资源逐步转向了获取技术、收购品牌、整合国内外资源和推动国内产业升级。
此外,在进行大额并购时中国企业还表现出比较喜欢收购多数股权的特点。
2000年至2010年,境外并购交易额在五亿美金以上的,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占到63%;而在境内的大额并购交易中,收购多数股权的交易仅占到36%。
表1 中国十大海外并购交易(2003-2010 )2010年,随着国内经济增长强劲以及全球经济逐步恢复,境外并购继续快速增长,而在经历了金融危机之后,目标企业对中国收购方的态度也变得较为开放。
2011年初,烟台万华、时代新材、柳工等数十家中国上市公司相继公布了海外收购计划,上半年许多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活动中也非常活跃,表明海外并购热潮仍将持续。
2011年上半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7个国家和地区的2169家境外企业进行直接投资,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39亿美元,同比增长34%。
但是,近年来中国企业海外收购失败的案例也频繁出现,包括一些已经完成多起海外并购交易的公司也常出现于失败者的名单中(参见表2),这也反映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经验和能力仍然有较大的欠缺之处。
表2 中国企业主要海外并购未成功交易(2009-2011)二、成功案例分析:吉利收购沃尔沃2010年8月2日,吉利集团与福特汽车正式完成沃尔沃轿车公司的交割手续,至此中国民营企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案走完法律程序。
并购成功后的吉利集团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跨国汽车企业,此起并购也被视作继联想并购IBM全球PC业务后的又一起“蛇吞象”的成功跨国并购案例。
(一)收购背景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发达国家陷入了规模空前的金融危机,汽车产业也处境艰难,不仅福特汽车连续出现创纪录的亏损,诸如通用汽车等巨头也纷纷陷入破产重组的困境。
但与之相对应,在不断增长的内生性市场需求以及政府出台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国汽车市场逆势而上,汽车销售量增长了46%,达到创纪录的1360万辆,并一举超越美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
尽管如此,缺乏关键核心技术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自主品牌,仍然是困扰中国汽车业发展的两大瓶颈问题,也是中国汽车企业海外业务一直未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主要原因。
1.收购方吉利集团吉利集团,是由台州民营企业家李书福于1986年创办的,一家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生产经营为主要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集团,收购沃尔沃轿车前其资产总额已经超过200亿元。
自1997年进入汽车制造领域以来,吉利凭借灵活的经营机制和不断的观念创新,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型轿车的主力品牌,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汽车行业十强,被评为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和首批“国家汽车整车出口基地企业”,是“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与美国的汽车之父福特一样,李书福在造车初期不仅也被称之为“汽车疯子”,在经营理念上也是专注于大众消费市场。
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的强劲增长,吉利汽车销售量逐年增长,2009年的年汽车销售量已达到33万台、销售收入超过20亿美元,香港上市的吉利汽车的股价自2006年以来也大幅攀升,其中仅在2009年该公司股价就增长了逾五倍。
但是,困扰吉利发展的也是技术与品牌问题,尤其是前期针对大众消费市场的切入定位使得吉利汽车一直被视作低端汽车的代名词。
2007年6月,吉利集团明确提出要用3-5年时间,完成从单纯的低成本战略向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率、国际化的战略转型。
为了克服发展瓶颈,吉利除加大与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技术合作外,加快开发中档车型外,也在不断寻求国际上的合作与并购机会。
2006年10月24日,吉利集团以占股52%的比例与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成立合资公司生产“锰铜黑色出租车”;2009年3月27日,吉利汽车收购了拥有80多年历史、技术力量雄厚的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在国际化方面可谓小有斩获。
2. 被收购方沃尔沃轿车公司1999年,尽管轿车业务的销售额占到了沃尔沃集团总销售额的35%-40%,但考虑到轿车业务在全球的排名已经在20名以外,很难再有大的发展,因此从战略角度出发,沃尔沃集团将其轿车业务以65亿美元的价格卖给了福特汽车,只保留了沃尔沃轿车品牌50%的所有权,从此专注于商用车等领域的发展。
但是福特收购了沃尔沃轿车后,后者并未能为其业绩带来任何提升,反而连年亏损。
自2007年以来,福特开始实施“同一个福特”战略,即把公司所有的资源向福特品牌倾斜,并由此开始了非核心资产的剥离,先后出售了阿斯顿马丁、捷豹、路虎等品牌。
全球金融危机后,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尽管负债率依然偏高,福特公司在2009年实现了同比近20%的销售总量增长。
但其中的沃尔沃轿车业务除了XC60外,其余各款车销量均大幅下滑,2009年亏损额高达6.53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福特早已存在的出售沃尔沃轿车业务的意愿变得更为强烈。
(二)吉利收购沃尔沃大事记1. 2002年:李书福第一次公司在内部会议上表示收购沃尔沃的意愿。
2. 2007年:吉利通过公关公司向福特阐明了收购沃尔沃的想法。
3. 2008年:底特律车展上吉利与福特高管层展开意向性接触。
4. 2009年1月:吉利及其顾问团队与福特CEO穆拉利接触,再次表达强烈的收购意愿。
5. 2009年3月:吉利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支持函。
6. 2009年4月:福特开放数据库,吉利介入进行尽职调查。
7. 2009年12月:商务部表示支持吉利收购沃尔沃,福特与吉利达成出售沃尔沃框架协议。
8. 2010年2月:吉利通过大庆国资和上海嘉定区政府、中国建设银行伦敦分行顺利完成融资。
9. 2010年3月:吉利和福特汽车达成协议,正式宣布以18亿美元收购沃尔沃轿车。
10. 2010年8月2日:吉利并购沃尔沃交割仪式在伦敦进行,吉利完成对福特汽车公司沃尔沃业务的收购,收购金额为18亿美元。
由此可以看出,吉利很早就萌生了收购沃尔沃轿车的意愿,对其关注和研究的时间也较长,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则抓住了较为有利的时机,加快了其实质性操作的步伐。
(三)成功收购的主要原因1. 总体收购策略符合多方利益需求。
从吉利集团看,收购完成后,吉利获得了沃尔沃9个系列产品、3个最新平台、全球2000多个销售网点,难以估值的人才和高端品牌价值,以及重要的供应商体系,极大地弥补了自身的缺板。
从沃尔沃的母公司福特公司看,成功出售沃尔沃轿车,不仅能够降低福特的债务水平,而且能使其更加专注于对其核心品牌的研发,推进“同一个福特”战略。
对于沃尔沃来说,由于其产品与吉利已有产品并无定位冲突,因而沃尔沃在合资公司的要求和关于知识产权、代理商、协作等方面的要求都得到了满足,吉利还承诺收购后沃尔沃将在发展战略的管理上获得更大的自主权,并将制定一套全面的战略,协助其扭亏和提高在中国的市场占有率。
2. 吉利方面的前期准备非常充分。
作为在国际上名不见经传的中国汽车企业,吉利能够成功收购沃尔沃绝非侥幸。
自2002年起,吉利即开始对包括沃尔沃在内的海外可能的并购对象进行过梳理和跟踪研究。
2007年在向沃尔沃提出收购意愿后,吉利马上成立专门的项目组开展了三方面的工作:第一,对目标公司更加全面、细致的研究;第二,制定收购总体战略;第三,制定整个操作的细致时间表与规划。
2008年进行实质性接触时,吉利提交给福特的收购建议书数据非常详实,其专业水平给福特留下了深刻印象,为吉利获得竞购资格和后续谈判奠定了良好基础。
3. 聘请了国际并购经验丰富的专家团队。
李书福在2007年洞察到并购沃尔沃存在现实可能性后,曾亲自飞赴福特总部进行协商。
虽被福特多次拒绝,但李书福坚信福特是战略性出售,继续跟踪并聘请了庞大的经验丰富的外部专家团队来进行辅导与协助,如投行罗斯柴尔德公司、富尔德律师事务所、德勤会计师事务所、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博然思维公关公司等。
在专业机构帮助下,收购过程中的所有危机点都在吉利的掌控范围内,海内外舆论对吉利收购更多的是持肯定和欢迎态度,没有夹杂政治因素。
在整个收购过程当中,李书福亲自带领吉利团队与顾问公司的团队总计200余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整个并购项目的操作严谨、科学、有序,最后达成的签署协议文本的页数超过了1万页,成交价也低于了福特的报价。
4. 提前获得了中国政府的审批支持。
收购前沃尔沃工会表示非常关注中国政府是否赞成或直接参与投资吉利收购沃尔沃,提出如果中国政府支持这个收购案的话,沃尔沃工人会比较放心。
由于该并购案有利于推动中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国际化,因此能够获得中国政府的支持基本上是肯定的,但是吉利仍然谨慎地注重提前与政府有关部门沟通,并于2009年3月获得发改委的支持函,领先于中国的其它竞争对手。
5. 构建多方融资平台保障。
此次收购价格为18亿美元,加上后续发展需要的流动资金,共需要27亿美元资金。
这对于年盈利不足2亿美金的吉利而言,其资金支付似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是,通过承诺完成收购后在当地建厂,吉利获得了大庆、上海嘉定区等地方政府的资金支持。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项目公司为上海吉利兆圆国际投资有限公司,在总注册资金81亿元人民币中,吉利、大庆国资、上海嘉尔沃,出资额分别为41亿、30亿、10亿元人民币,股比分别为股权比例分别为51%、37%和12%。
而还欠缺的15亿美元,据吉利介绍主要来自于中国国内银行的收购基金和美国、欧洲、香港的境外资金,这也意味着吉利在这场收购中真正出资不到总收购资金的四分之一,财务筹划可谓以小搏大、技艺高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