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 格式:doc
  • 大小:182.00 KB
  • 文档页数:5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资料,word文档,可以自由编辑!!

【本页是封面,下载后可以删除!】

企业文化兴起的历史背景

文化一词来源于社会人类学。企业文化通常代表一系列相互依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企业文化的正式研究始于西方管理学界,上世纪80年代,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约翰•科特(John P.Kotter)和詹姆斯•赫斯科特(James L.Heskett)在长期研究后提出,企业是人构成的,文化对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文化对企业成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随后出版的《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与仪式》一书,开辟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全新领域。同时,战后日本经济和企业的崛起已对美国构成严峻挑战。人们发现,在包括科技水平、管理方法、组织架构等条件差不多的情况下,日本公司的效率要远远高于同类型的美国公司,这一现象引起学者的强烈兴趣。结果,80年代陆续出版了《Z理论--美国企业界如何迎接日本的挑战》、《日本的管理艺术》、《追求卓越》等一批代表作品,宣告了企业文化研究的兴起。

企业文化包含很多内容,但其根本是价值观问题。价值观作为经营理念的核心,为所有员工提供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并成为他们日常工作中的行动指南。研究发现,成功的公司对价值观非常重视,不仅在高级管理者心中,而且在公司绝大多数人心中,价值观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东西,并把大家凝聚到一起,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力。例如,美国电报电话

公司提出的“全民服务”理念,IBM要求“向顾客提供完美服务”,杜邦公司提出的“让化学是美好的生活更加美好”,普华永道公司提出的“致力于技术的尽善尽美”等。在外部人看来,这些口号式的句子仿佛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但在各自公司里,这些语言都有着丰富的具体含义,是经营宗旨的精髓与核心价值观的体现,这些价值观念与企业的基本理念紧密相连,为员工从事工作提供了指导原则。

近三十年来,伴随着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等多学科的发展,关于企业文化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较为完整和成熟的体系。有关著作汗牛充栋,蔚为大观,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管理学乃至整个经济学的研究范畴。自19世纪西方国家陆续进入工业化时代以来,经济学(或者称政治经济学)就把研究对象假定为“理性的人”。由于资源的稀缺,理性的人总是最大化的考虑自己的利益,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长期以来,西方企业的管理是“刚性”的,总是思考以最小的付出来得到最大的回报,也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对工人的剥削。近三十年来,特别是西方主要工业国家进入后工业时代(或者称知识经济时代)以来,随着生活水平和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西方企业界和管理学界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人不仅有理性,还有感性,需要被认可、被尊重、被鼓励。企业归根到底是由人组成的,企业管理很大程度上讲是“柔性”的,除了科技手段、管理规则以外,更多地需要一种从

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认同的共享价值观,把大家凝聚到一起,激发共同的智慧,造就卓越的企业。近十年来,包括IBM、通用电气等老牌大公司坚持核心文化理念,但在策略、组织、目标、行动等方面进行大幅调整,顺应时代潮流,恢复了活力,实现了基业长青。亚马逊、谷歌、Facebook等新崛起的企业都具有非常鲜明的、甚至是特立独行的文化特质,吸引凝聚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不断创造新的商业奇迹。

中国社会已进入工业化,也有观点认为是工业化后期,文化已经是中国企业必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企业开始重视企业文化问题,也出现一批强企业文化的企业,例如海尔的激活休克鱼模式已经被收入哈佛管理学案例。在学习吸收西方理论的基础上,我国学者也提出要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洋为中用、古为今用,例如,所谓刚性和柔性管理,其实与中国古代的“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是很类似的,不少人也开始重视新儒学、中庸、和谐等问题。然而,总体上,我们在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上的时间都还不够,外在表现就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缺乏自信。当前,我国正加速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整个社会正加速迈进后工业化时代,形势要求我们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实践取得进一步的成果。恰逢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文化强国战略,这是非常及时的,也必将为我国企业更好地解决好文化问题注入新的推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