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投入产出表
- 格式:ppt
- 大小:395.00 KB
- 文档页数:8
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内容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用于分析经济系统中各个部门之间相互依赖关系的工具。
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个经济体系中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流动情况,以及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经济增长潜力。
投入产出表设计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部门划分:投入产出表将整个经济系统划分为不同的部门,每个部门代表着一个特定的产业或行业。
常见的部门划分包括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金融业等。
2. 生产活动:每个部门在投入产出表中都有相应的生产活动。
生产活动是指一个部门所进行的生产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加工制造、产品销售等环节。
这些生产活动通过物质和货币流动来实现。
3. 投入要素:每个部门进行生产活动时需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投入要素,如劳动力、原材料、资本等。
这些投入要素在投入产出表中以物质或货币形式列示。
4. 产品输出:每个部门在完成生产活动后会生成一定数量的产品输出,即产出。
这些产品输出可以是最终产品,也可以是中间产品,用于供给其他部门的生产活动。
5. 交易关系:投入产出表中记录了各个部门之间的交易关系。
这包括部门之间的物质流动和货币流动。
物质流动指的是各个部门之间通过原材料、半成品等物质的交换来实现生产活动;货币流动则指的是各个部门之间通过购买和销售产品来实现经济交换。
6. 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投入产出表中还记录了各个部门的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
中间需求指的是一个部门对其他部门生产的中间产品的需求;最终需求则指消费者对最终产品的需求。
通过分析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可以评估不同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
7. 产业关联系数:投入产出表还包括各个部门之间的产业关联系数。
这些系数反映了不同行业之间相互依赖程度,即一个行业对其他行业生产和就业的影响力。
通过分析这些关联系数,可以评估经济体系中不同行业之间存在的复杂关系。
8. 经济效益分析:投入产出表可以用于评估经济系统的效益。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综合分析,可以计算出各个部门的生产效率、就业弹性、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从而评估经济体系的整体效益和潜力。
§1.2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分析的基础是投入产出表。
在任何一个层次上、为了任何一个目的应用投入产出分析,首先的也是最重要的工作就是编制投入产出表。
一、投入产出表的原理以表1-2-1所示的假想的某年某国封闭经济的4部门价值型投入产出表为例,介绍投入产出表的基本原理。
该表将国民经济系统分为4个部门,并且假定不存在进出口。
⒈行与列的含义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行表示“产出”,即该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的分配与使用。
有多少作为中间使用?被哪些部门使用?有多少作为最终使用?其中作为用于消费和用于投资的高为多少?例如第一行表示部门1的总产出为1600亿元;其中659亿元作为中间使用,被部门1自己使用96亿元,被部门2使用224亿元,被部门3使用179亿元,被部门4使用160亿元;941亿元作为最终使用,894亿元用于消费,47亿元用于资本形成。
表中每个部门所对应的每一列表示“投入”,即该部门生产(或者经营)过程中所“消耗”的各种要素的数量。
有多少属于中间投入?分别由哪些部门提供?有多少属于最初投入?其中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各为多少?例如第一列表示部门1的总投入为1600亿元;其中480亿元属于中间投入,由部门1自己提供96亿元,部门2提供16亿元,部门3提供320亿元,部门4提供48亿元;1120亿元属于最初投入,劳动投入为952亿元,资本投入为168亿元。
⒉各个象限的含义如果按照双线将表划分为四部分,每一部分称为象限。
左上为第一象限,反映部门之间的相互关联,是投入产出表最重要的一部分。
右上为第二象限,是第一象限在水平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产品(或者劳务)用于最终使用的情况。
左下为第三象限,是第一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反映每个部门所“消耗”的最初投入的情况。
右下为第四象限,主要反映转移支付,在编制投入产出表时,一般不收集这部分数据。
⒊ 几个平衡关系将表1-2-1中的数字用符号表示,并将部门数量扩充到n ,见表1-2-2。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oecd投入产出表中文对照摘要:一、OECD 投入产出表简介1.OECD 的背景介绍2.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和作用二、OECD 投入产出表中文对照1.表格的列名及含义2.行名及含义3.数据的具体解读三、OECD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价值1.对经济发展的分析2.对政策制定的参考作用3.对学术研究的支持四、我国与OECD 投入产出表的对比1.我国投入产出表的编制情况2.与OECD 投入产出表的差异3.启示与借鉴正文:一、OECD 投入产出表简介OECD,全称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是一个国际性的经济组织。
它致力于研究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为成员国提供政策建议。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生产、消费和投资活动的关系的矩阵表。
通过投入产出表,我们可以了解各部门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进而分析经济结构和政策效果。
二、OECD 投入产出表中文对照OECD 投入产出表包含了各个成员国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消费和投资数据。
表格的主要列名包括:部门名称、总产出、中间消费、投资、政府消费、净出口等。
行名则包括各种生产要素和最终用途。
通过中文对照,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表格中的数据含义。
三、OECD 投入产出表的应用价值OECD 投入产出表为政策制定者、经济学家和学者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助于分析经济发展趋势、研究政策效果和支撑学术研究。
例如,通过分析各部门的产出和投入,我们可以了解哪些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大,进而制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四、我国与OECD 投入产出表的对比我国也编制了自己的投入产出表。
与OECD 投入产出表相比,我国的表格在部门划分、数据质量和编制方法上存在一定差异。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在投入产出表编制方面还有待改进。
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解读投入产出表
投入产出表是企业用于展示生产过程中资产投入和产出的一种统计分析工具。
通过对投入产出表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一家企业的生产状况和运营模式。
投入产出表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投入项目: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如人力、原材料、设备、资金等。
2. 投入金额: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所需的费用,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3. 产出项目: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如产品、服务、收益等。
4. 产出金额:指企业通过投入一定的资源和资产所获得的产出所得到的收入,通常按照项次分别列出。
5. 投入产出成本:指企业用于生产的投入成本和所获得的产出的收益之间的比率。
投入产出表的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投入项目的分析:首先需要对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各种资源和资产进行分析。
例如,人力资源是否足够、原材料采购成本是否过高、设备使用效率如何等问题。
通过对投入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瓶颈和问题。
2. 产出项目的分析:其次,需要对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分析,对其市场定位、质量、营销渠道等进行研究,通过对产出项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和
优劣势。
3. 投入产出成本的分析:最后,需要对企业的投入产出成本进行分析,包括生产成本和销售收益两个方面。
通过对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可以了解到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盈利状况。
总之,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产统计分析工具,通过对其进行深入解读和分析,可以为企业的管理和运营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持和帮助。
投入产出表名词解释
投入产出表(Input-Output Table)是一种用于衡量和分析某一生产过程或系统效率的统计图表,通常用于制造业、工业、资源开采等行业。
投入产出表描述了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如原材料、设备、劳动力等)与产出(如产品、利润等)之间的关系。
在投入产出表中,投入通常列在左侧,产出则列在右侧。
每一行代表一个生产工序,每一列代表一个投入。
例如,在第一行中,“原材料”列可能表示生产原材料的使用量,“劳动力”列可能表示劳动力的使用量。
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或统计指标来计算,以确定一个生产过程的总效率。
投入产出表还可以用于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效率差异,找出系统中的瓶颈和改进方向。
例如,在一个制造业企业中,可以分析不同工序之间的效率差异,找到生产效率低下的工序,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除了用于生产过程的分析和改进外,投入产出表还可以用于项目管理和资源分配。
例如,在项目开始时,可以使用投入产出表确定所需的资源和时间,以便更好地规划和管理项目。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统计图表,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和分析人员更好地理解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关系,并改进生产效率和质量。
一、基本结构和主要概念(一)基本表式和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中国2007年投入产出表(按当年生产者价格计算)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学模型,它用于分析生产过程中的资源投入与产出关系。
该模型可以评估特定行业或经济体系中各种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有助于制定决策并提高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表由若干行和列组成,最上方的行被称为“产出行”,列被称为“投入列”。
其中,“产出行”列出了所有产品和服务,每个产品和服务占据一行,该行下方的数字表示该产品或服务的总产出。
而投入列则表明所有生产成本及其他资源项,如人工、能源、原材料等,每个投入项占据一列,该列右边的数字表示该项资源总消耗量。
投入产出表可以按照不同的区域、行业和国家进行制定,以便评估各区域和行业的经济效益。
例如,以某个行业的投入产出表为例,假定该行业生产的产品包括手机、电视和电脑。
其中手机产量为100万部,电视产量为50万台,电脑产量为20万台。
于是这三种产品便分别占据了投入产出表的三行。
接着,分别考虑这三种产品的生产需要哪些投入资源,包括四个关键领域:劳动、资本、能源和原材料。
在劳动方面,假设每个产品所需用的工人数为2000人,那么投入产出表上的“劳动”列的数字就应该是6000人。
在资本方面,假设该行业需要10000万元的资本,那么“资本”列的数字就应该是10000万元。
在能源方面,假设这三种产品总共需要5000吨石油,那么“能源”列的数字就应该是5000吨石油。
在原材料方面,假设电视需要的玻璃面板总量为5000平方米,电脑需要的CPU总量为10万个,手机需要的屏幕总量为50万个,那么“原材料”列的数字应该分别是5000平方米、10万个和50万个。
最终,投入产出表的右下角汇总了该行业总计的投入和产出。
根据数据,这个行业生产的三种产品总产值为1.5亿元,人工成本为3000万元,资本成本为10000万元,能源成本为500万元,原材料成本为1500万元。
这些数据反映了该行业生产过程中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为制定决策和优化生产提供参考。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非常有用的经济学模型,可以帮助政府、企业和其他利益相关方制定决策,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及评估区域或行业的经济效益。
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是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用于分析某项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可以用来评估投资项目的投入与产出,包括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方面的成本,以及所生产的产品或服务的销售收入。
本文将对投入产出表的概念、构成以及应用进行详细阐述。
一、概念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分析工具,用于评估投资项目的经济效益。
它是一种将投入和产出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的工具,用来评估一个经济系统中各个行业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可以理解为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项支出与收入的比较,并分析这些数据对企业产出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二、构成投入产出表包括三个主要部分,即投入、产出和中间消费。
其中,投入是指生产过程中所需要的原材料、劳动力和资本等成本,包括人工、原材料、机器设备、能源、土地等。
产出是指生产出来的产品或者提供的服务所取得的销售收入。
而中间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各行业之间相互依存的消费关系,即一个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所需消耗的其他行业生产的产品或提供的服务的数量。
投入产出表中,一般还包括三个指标,即投入产出比、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其中,投入产出比是指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是衡量一个经济系统效率的重要指标。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系统在一定时间内所取得的产出增长,与之相对应的指标是GDP。
就业创造是指经济活动在创造产品或服务的同时,带来的就业机会。
这三个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
三、应用投入产出表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经济政策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投资项目评估等方面。
具体应用如下:1、经济政策制定: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政府了解各行业之间的依存关系和关键产业的地位。
通过分析投入产出比、生产力、就业创造等指标,政府可以制定出合理的产业政策,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2、企业战略规划:投入产出表可以帮助企业了解不同行业之间的关系,并为企业发展制定合理的战略和规划。
通过分析各个行业的投入产出比,企业可以了解不同行业的利润率和生产效率,合理调配资源,提高企业利润。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的由来投入产出表是运用投入产出技术,将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投入的各种费用的来源与产出的各种产品和服务的使用去向,组成纵横交错的棋盘式平衡表,全面而系统地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过程中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的经济技术联系。
投入产出表的投入是指各部门在生产货物和服务时的各种投入,包括中间投入的最初投入。
产出是指各部门的产出及其使用去向,包括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
投入产出表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产生于美国,它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哈费大学教授瓦西里·列昂惕夫(W.Leontief)在前人关于经济活动相互依存性的研究基础上首先提出并研究和编制的。
列昂惕夫从1931年开始研究投入产出技术,编制投入产出表,目的是研究当时美国的经济结构。
为此,他利用美国国情普查资料编制了1919年和1929年美国投入产出表,并分析美国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均衡问题。
1936年他在美国《经济学和统计学评论》(1936年8月)上发表了投入产出法的第一篇论文“美国经济制度中投入产出数量关系”,标志着投入产出分析的诞生。
1941年他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1919—1929》一书,他在该书中详细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主要内容。
1951年该书在增加了1939年投入产出表和一些论文后再版。
1953年,列昂惕夫与他人合作,出版了《美国经济结构研究》一书。
通过这些论著,列昂惕夫提出了投入产出表的概念及其编制方法,阐述了投入产出技术的基础原理,创立了投入产出技术这一科学理论。
正是在投入产出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列昂惕夫于1973年获得了第五届诺贝尔经济学奖。
投入产了方法在西方产生也不是偶然的,是有一定历史背景的,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1929年爆发的震撼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国家历史上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经济危机,传统的西方经济理论已无法解释这个问题,这一冲击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反响。
投入产出表相关知识介绍一、投入产出表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也称部门联系平衡表或产业关联表,它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活动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是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2017年投入产出表由4部分组成,称为第Ⅰ、Ⅱ、Ⅲ、Ⅳ象限。
基本表式如下:计量单位:万元1、第Ⅰ象限第Ⅰ象限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若干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中间产品矩阵,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
矩阵中的每个数字都具有双重意义: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品部门使用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使用;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被称为中间投入。
第Ⅰ象限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2、第Ⅱ象限第Ⅱ象限是第Ⅰ象限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主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目组成。
沿行方向看,反映某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反映各项最终使用的规模及其构成。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组成的横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使用去向,即各产品部门的中间使用和最终使用数量。
3、第Ⅲ象限第Ⅲ象限是第Ⅰ象限在垂直方向的延伸,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营业盈余等各种增加值项目组成;宾栏的部门分组与第Ⅰ象限相同。
第Ⅲ象限反映各产品部门的增加值及其构成情况。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组成的竖表,反映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各种投入来源及产品价值构成,即各产品部门总投入及其所包含的中间投入和增加值的数量。
4、第Ⅳ象限表右下角成为第Ⅳ象限,从理论上来讲该象限是反映最终产品的再分配情况,实际上再分配是很复杂的经济问题。
附:投入产出表表式:投入产出表二、投入产出表投入产出表以矩阵形式,描述国民经济各部门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出使用去向,揭示国民经济各部门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数量关系,同时,它将生产法、收入法、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结合在一张表上,细化了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一)基本结构投入产出表由供给表、使用表和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组成。
供给表又称产出表,主栏为n个产品部门,宾栏为m个产业部门,沿行方向看,反映属于某一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是由哪些产业部门生产的,合计为属于该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的总产出;沿列方向看,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生产各产品部门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合计为该产业部门总产出。
全部产业部门总产出等于全部产品部门总产出。
通常产品部门个数多于产业部门个数。
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产出与进口之和;按购买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等于按生产者价格计算的总供给与商业和运输费用之和。
使用表又称投入表,通常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的主栏包括n个产品部门,宾栏包括m个产业部门。
沿行方向看,表明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提供给各产业部门使用的价值量,沿列方向看,表明各产业部门从事生产活动所消耗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的价值量;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在水平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与第一部分相同,也是n个产品部门,其宾栏由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出口等最终使用项组成,它反映各产品部门生产的货物或服务用于最终使用的价值量及其构成;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在垂直方向上的延伸,其主栏由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增加值项组成,宾栏与第一部分的宾栏一致,也是m个产业部门,它反映各产业部门增加值的构成情况。
产品部门×产品部门表,形式上与使用表相似,也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由名称相同、排列次序相同、数目一致的n个产品部门纵横交叉而成的,其主栏为中间投入、宾栏为中间使用,它充分揭示了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赖、相互提供劳动对象供生产和消耗的过程。
投入产出表按反映作用不同可分为
投入产出表是一种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中的问题框架,被用于衡量经济系统发展所涉及的关键量,如产出、劳动力等要素的变化。
从反映作用的角度来看,投入产出表可分为三类:物质投入表、能耗投入表和产能投入表。
物质投入表是一种以描述物质流动、包括原材料、加工原料和最终产品在内的具体物料转移的投入产出表。
主要用于衡量经济系统的物质转移,帮助分析经济发展中投入与产出财富的增减情况。
能耗投入表是一种重点关注经济活动耗费的能耗量,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关的量度手段,可以反映经济开发时投入与消耗方面的变化。
产能投入表是一种以表现人力资源、机器、技术这些产能要素变动的投入产出表。
为经济发展变动提供性质和速度的量度参考,以衡量技术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与抑制影响。
从上述可以看出,投入产出表的应用范围广泛,对于衡量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是衡量经济系统绩效的一项重要手段,还可以为政策制定及落实的过程提供可行的技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