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化学前6章基础知识点梳理
- 格式:doc
- 大小:194.00 KB
- 文档页数:13
沪教版初中化学必背基础知识点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一、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冰雪融化,干冰升华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光合作用等。
二、空气是混合物,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N2,其次是氧气O2,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三、空气的成分气体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其他气体和杂质体积分数78% 21% 0.94% 0.03% 0.03%(1)氮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略小。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一般情况下不能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动植呼吸。
用途:①制硝酸和化肥的重要原料(这一点可以证明空气中含有氮气);②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充氮气延长使用寿命、食物充氮气防腐);③医疗上在液氮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④超导材料在液氮的低温条件下显示超导性能。
(2)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氪Kr、氙Xe、氡Rn)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通电时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很不活泼。
所以稀有气体又叫惰性气体。
用途:①用作保护气(焊接金属时作保护气、灯泡中充入稀有气体使灯泡耐用);②用作光源(如航标灯、强照明灯、闪光灯、霓虹灯等);③用于激光技术;④氦气可作冷却剂;⑤氙气可用麻醉剂。
四、测定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实验【实验原理】化学方程式:4P+5O2点燃2P2O5【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
弹簧夹关闭,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房号。
【实验步骤】(1)连接装置,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2)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塞子。
选用药品:红磷。
(3)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
【实验现象】①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②放热;③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沿着导管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空气总体积的1/5。
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还能得出剩余的4/5的气体性质:不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第一模块:基本常识与常见实验1.1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化学实验室的安全问题-化学的定义和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常见的危险实验室物质的性质和注意事项-常用实验器材的名称和使用方法1.2化学元素和化合物-化学元素的基本概念和元素符号的由来-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化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离子的含义1.3常见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常见阳离子和阴离子的名称和化学式的记忆方法-硫酸根离子、硫酸盐、盐类和氧化物的命名规则1.4化学计算-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质量百分含量的计算方法和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平衡计算第二模块:物质的组成与结构2.1原子的结构和元素周期表-原子的结构和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原子序数、原子量和质数的关系-元素周期表的构成和历史演变2.2原子和离子的结构-原子的共价键和简单离子键的形成和特点-阴离子和阳离子的晶格结构2.3元素周期表和元素的性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性规律和趋势-主族和过渡金属元素的特点和应用第三模块:化学中的能量变化3.1热的概念和能量变化-热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定义和特点-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和平衡3.2燃烧反应和火焰-燃烧反应的定义、条件和特点-碳的燃烧反应和火焰的结构-燃烧反应的能量变化3.3蒸发和溶解的能量变化-蒸发和溶解的定义和特点-蒸发和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溶解热和溶液的浓度第四模块: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4.1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和化学方程式-化学反应的定义、特点和类型-化学方程式的表示和平衡-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4.2双曲线反应和燃烧反应-双元反应和双曲线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燃烧反应的类型、条件和特点-燃烧反应的平衡计算4.3中和反应和盐类的制备-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和特点-盐类的命名和制备方法-盐类的性质和应用以上是九年级化学沪教版各章节必备的知识点,详细内容还需参考教材进行学习和总结。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1)(改进实验)现象:白色固体逐渐减少直至消失;试管口有小水珠;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打开橡皮塞,有刺激性气味。
(2)保存方法:密封,置于阴凉干燥处。
(3)使用方法:早晚使用,用土覆盖。
(4)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防止管口的冷凝水倒流,导致试管炸裂。
(5)实验结束先移出导管,后熄灭酒精灯,目的是防止烧杯中的石灰水倒吸,导致试管炸裂。
加热(6)文字表达式:碳酸氢铵---→ 水+ 二氧化碳+ 氨气2.氮气(1)性质:通常情况下,氮气是一种化学性质很稳定的气体,常温下,很难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2)用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灯泡的填充气;液氮用于医疗手术(沸点低);制作氮肥。
(3)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3.铁生锈(1)条件:水和氧气共同作用(2)现象:铁丝表面有红棕色物质出现;导管内液面上升。
4.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5. 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现象:石蜡熔化,发出黄白色火焰,发出热量。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将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澄清石灰水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凝结成的固体小颗粒),用点燃的方法证明,蜡烛复燃。
说明白烟是石蜡小颗粒6. 化学变化(化学反应)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1)本质区别:是否有无新物质生成(2)发光发热不一定是化学变化(灯泡)(3)爆炸可能是化学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气球、轮胎、炸弹)(4)物理性质: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导电性、导热性、磁性、溶解性等化学性质:可燃性、助燃性、氧化性、酸碱性、热不稳定性、毒性等7. 能量转变蜡烛的燃烧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和光能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动植物的呼吸是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干电池放电时化学能转变成电能蓄电池充电时是电能转变成化学能碳酸氢铵受热分解是热能转化变成化学能8.空气的组成(1)第一个对空气组成进行探究的化学家:拉瓦锡a、可燃物要求:足量且产物是固体:红磷或白磷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c、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产生,放出热量;打开止水夹,烧杯中水倒吸进入集气瓶中,其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体积的1/5。
1.第一单元:基本物质结构与性质
-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与结构,如溶解性、化学反应等;-化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反应的观察和描述方法。
2.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与能量
-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燃烧和酸碱中性化反应的能量变化;
-能量守恒定律和能量传递的过程。
3.第三单元:金属元素与金属化合物
-金属材料的常见性质和用途;
-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结构;
-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的化合反应;
-金属离子的还原与氧化反应。
4.第四单元:非金属元素与非金属化合物
-非金属元素的性质与结构;
-非金属元素与金属元素的化合反应;
-非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酸的性质与用途。
5.第五单元:盐与化肥
-盐的性质与应用;
-酸与盐的反应;
-化肥的成分与作用。
6.第六单元:溶液的性质与应用
-溶质与溶剂的概念和性质;
-溶液的浓度计算;
-溶液的酸度和碱度;
-氧化还原反应在溶液中的应用。
7.第七单元:空气与水净化
-空气中的组成和性质;
-空气的净化方法;
-水的净化方法和水的重要性;
-酸雨的成因和对环境的危害。
这是根据九年级化学沪教版教材的章节顺序列举的知识点,每个单元都涵盖了不同的主题和概念,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各个知识点的基本概念、性质、反应过程等内容,并能够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
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沪教版化学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1. 化学的概念化学是研究物质的性质、构成、变化规律以及能量的释放和吸收等方面的科学。
化学主要研究物质的形态、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包括物质的组成、分子结构、化学键、反应机理等方面的内容。
2. 物质的组成一般来说,物质都是由不同种类的原子、离子或分子组成的。
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基本的微观粒子,是由一定数量的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的。
离子是指具有电荷的原子或分子,它们之间通过静电作用吸引或排斥。
分子是由两个或更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种物质。
3. 物质的性质物质的性质包括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是指物质的可观察性质,如颜色、形状、硬度、密度、熔点、沸点等;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参与化学反应时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燃烧、氧化、还原等。
4. 物质的分类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可以将物质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如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等;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如水、二氧化碳等。
5. 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包括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结构或形态的改变,但物质的化学组成没有改变,如物质的相变、溶解等;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化学组成发生改变的变化,如物质的燃烧、氧化、还原等。
第二章元素和化合物1. 元素元素是由同一种原子组成的纯净物质,是构成一切物质的最基本的微粒。
元素又可以分为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
金属元素具有光泽、导电、导热等性质,如铁、铜、铝等;非金属元素则具有不同种程度的不同,如氢、氧、氮等。
2. 元素的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将元素按照其原子序数和性质进行排列的一张表格。
元素周期表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从小到大进行排列,相邻元素之间的性质有规律地变化。
元素周期表根据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元素的特性和行为。
3. 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更多种不同元素的原子以一定的比例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而形成的物质。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装点移—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 a、书写方法: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 *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 *注:原子序数=质子数d、分类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C、H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1)表示方法及意义:如Fe3+ :一个铁离子带3个单位正电荷(2)离子结构示意图的认识注意:与原子示意图的区别:质子数=电子数则为原子结构示意图 *原子数≠电子数为离子结构示意图(3)与原子的区别与联系粒子的种类原子离子阳离子阴离子区别粒子结构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质子数<电子数粒子电性不显电性显正电性显负电性符号用元素符号表示用阳离子符号表示用阴离子符号表示二、物质的组成的表示:1、化合价 a、写法及意义:Mg: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MgCl2:氯化镁中镁元素化合价为+2价 b、几种数字的含义 Fe2+ 每个亚铁离子带两个单位正电荷3 Fe2+:3个亚铁离子2H2O 两个水分子,每个水分子含有2个氢原子 c、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d、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来的性质,所以单质分子中元素化合价为02、化学式(1)写法: a单质:金属、稀有气体及大多数固态非金属通常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而氧气、氢气、氮气、氯气等非金属气体的分子由两个原子构成,其化学式表示为O2、H2、N2、Cl2 。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⑴用的药品是红磷,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2点燃2P2O5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
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N2)占78%、氧气(O2) 占21%、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占0.94% 、二氧化碳(CO2)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11.镁带燃烧实验:⑴操作:用坩埚钳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放在石棉网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点燃2MgO补充:镁带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的产物是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碳颗粒。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点燃2MgO + C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⑴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CuO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答: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初三化学(沪教版)知识点全集(江苏省涟水县时码中学薛鸿美收集整理)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 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 克。
)注意点:(1 )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
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
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
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1 )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
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沪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创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XXX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群化学反应)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别可浮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璀璨)、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
讲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索普通步骤:提出咨询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常用仪器及使用办法(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能够直截了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别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别能用来加热,别能用作反应容器。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普通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普通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沪教版)初中化学基本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碳酸氢铵受热分解NH4HCO3NH3↑+H2O+CO2↑现象:白色粉末逐渐减少,生成有刺激性气味气体。
2.二氧化硫的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气体,能使KMnO4溶液褪色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属化学变化:铁生锈、木炭燃烧、饭变馊属物理变化:冰融化、碘升华、食盐溶解4.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的性质如:属物理性质:溶解性、颜色、状态属化学性质:氧化性、可燃性、酸性5.化学史法国拉瓦锡研究空气的成分1965年我国首次合成了结晶牛胰素俄国门捷列夫发现了元素周期表居里夫人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和钋诺贝尔研究了炸药6.铜绿受热Cu2(OH)2CO32CuO+H2O+CO2↑现象:变黑,管口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气体7.铜绿与盐酸反应Cu2(OH)2CO3+4HCl=2CuCl2+3H2O+CO2↑现象:固体减少,溶液变蓝,有气泡。
8.镁的燃烧点燃2Mg+O22MgO现象: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放热。
9.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燃烧匙、蒸发皿、石棉网10.垫石棉网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锥形瓶11.天平的使用调零前游码归零物左砝右砝码用镊子精确度0.1g12.试剂存放液体放在细口瓶、固体放在广口瓶13.试管加热液体时试管夹在离管口1/3处液体用量不超过1/3试管倾斜45°14.固体药品加热试管口向下略倾斜15.酒精着火用湿抹布盖灭16.闻气体要招气入鼻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1.空气的组成成份(体积分数)N2 78% O2 21% CO2 0.03% 稀有气体 0.94% 杂质气体 0.03% 2.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水面不到1/5的原因漏气、红磷量不足、没冷却3.混合物与纯净物区别是否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如属混合物:空气、稀有气体、食盐水属纯净物:水、二氧化碳、高锰酸钾4.瑞典的舍勒和英国的普利斯特里制得氧气5.氮气的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略小于空气化学性质不活泼6.氮气的用途制氮肥、保护气、医疗手术、灯泡填充气7.稀有气体:又称惰性气体,而且性质不活泼包括:氦、氖、氩、氪、氙、氡用途:制放电管、填充气球、保护气、景观灯8.空气质量日报: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9.汽车尾气:CO、NO10.二氧化硫能引起酸雨,来源于化石燃料燃烧11.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燃气12.二氧化碳能引起温室效应二氧化氮能引起光化学烟雾聚乙烯能引起白色污染含磷洗衣粉能引起水华或赤潮月、氟里昂能引起臭氧空洞13.氧气的物理性无色无味气体,不易溶于水,密度大于空气1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C+O 2 CO 2 现象:白光、放热、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15.铁丝在氧气中燃烧3Fe+2O 2 Fe 3O 4现象:火光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16.集气瓶底部铺层沙或水的原因 防止生成物溅落到瓶底,使集气瓶炸裂17.检验氧气的方法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18.蜡烛燃烧石蜡+氧气 二氧化碳+水现象:白光、放热、瓶壁有水珠,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的气体19.氧化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均为放热反应缓慢氧化反应:新陈代谢、铁生锈、食物腐烂20.氧气的用途供呼吸、助燃剂、炼钢、氧炔焰21.制取氧气的原理工业上:分离液态空气(利用沸点不同)实验室:2KMnO 4 K 2MnO 4+MnO 2+O 2↑2H 2O 2 2H 2O+O 2↑2KClO 3 2KCl+3O 2↑ 22.用KMnO 4制氧气仪器:酒精灯、试管、铁架台、单孔橡皮塞、导管、棉花 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原因: 防止冷凝水倒流到热的试管底部使之炸裂。
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笔记)9. “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实验。
⑴用的药品是红磷,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4P + 5O2点燃2P2O5⑶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冷却后打开止水夹,水会沿导管进入集气瓶约占集气瓶五分之一的体积。
⑷若测得的气体体积小于1/5,原因可能是:①容器的气密性不好;②红磷不足;③没有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
⑸此实验中红磷必须足量,目的是:充分耗尽集气瓶内的氧气。
⑹实验思考:a.该实验为什么不使用碳、硫、铁或者是镁?答:碳、硫燃烧会分别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气体,占据了锥形瓶中一部分体积,不易形成气压差,水不易进入集气瓶,从而使测得的结果偏小。
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无法消耗氧气;镁虽然在空气中能与氧气发生燃烧,生成固体氧化镁,但同时金属镁还能在空气中与氮气发生反应,生成氮化镁,使得测得结果偏大。
⑺该实验中,证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答:氮气不支持燃烧,本身不燃烧;无色无味,难溶于水。
⑻验证空气中氧气体积含量的实验。
所选择的的药品须符合以下条件:①药品只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②药品反应后的产物不能是气体物质。
10.空气的成分按体积分数计算,氮气(N2)占78%、氧气(O2) 占21%、稀有气体(包括氦气、氖气等)占0.94% 、二氧化碳(CO2)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11.镁带燃烧实验:⑴操作:用坩埚钳夹持镁带,用酒精灯外焰加热,放在石棉网上方燃烧。
⑵实验现象是: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固体。
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Mg+O2点燃2MgO补充:镁带也可以在二氧化碳中燃烧,燃烧后的产物是白色的氧化镁和黑色碳颗粒。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Mg+CO2点燃2MgO + C14.在空气中灼烧铜丝的实验:⑴实验现象:亮红色固体逐渐变黑色。
⑵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u+O22CuO15.如何设计实验,证明石蜡燃烧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呢?答:点燃蜡烛,将一只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烧杯内壁,有水雾生成。
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知识点整理
本文档将整理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回顾和总结研究内容。
第一章:物质的变化
1.1 物质与能量
- 物质的分类
- 质量守恒定律
- 热能与物质的关系
- 物态变化
1.2 火的利用
- 火的形成与化学反应
- 火焰结构
- 燃烧的条件和影响因素
第二章:酸碱中和反应
2.1 酸和碱的认识
- 酸碱的定义和性质
- 酸碱指示剂的使用
- 酸碱中和反应的特点
2.2 酸性溶液和碱性溶液
- 酸性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 碱性溶液的制备和性质
-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
2.3 实际生活中的酸碱中和反应
- 化学电池和电解质
- 酸雨的形成和危害
- 酸碱反应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三章:金属与非金属3.1 金属的认识
- 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 金属的提取方法和应用
3.2 金属的反应
- 金属与酸的反应
- 金属与氧的反应
- 金属的腐蚀和防护
3.3 非金属的认识和应用
- 非金属的性质和分类
- 非金属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第四章:空气与环境保护
4.1 空气的组成和性质
- 空气的组成成分和比例
- 空气的性质和重要性
4.2 空气中的氧和氮
- 氧气的制备与性质
- 氮气的制备与性质
- 氧气和氮气的应用
4.3 实际生活中的环境问题
- 大气污染和大气污染物
- 保护环境的意义和措施
以上是沪教版八年级化学上册的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学生的复习和总结有所帮助。
沪教版初中化学中考必背基础知识点整理归纳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挥发、冰雪融化、干冰升华等。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如酒精燃烧、铁生锈、食物腐败、光合作用等。
2.用氮气作灯泡的填充气、粮食瓜果的保护气,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很稳定的原因。
3.化学变化的特征是由新物质生成,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依据是生成白色固体。
4.空气是混合物,体积分数最大的气体是氮气N2,其次是氧气O2(不是质量分数),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氮元素。
5.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的测定(1)选用药品:红磷(铁丝不能在空气中燃烧,木炭和硫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新的气体)。
(2)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冷却至室温,水进入集气瓶约1/5体积。
(3)化学方程式:4P + 5O2点燃2P2O5(4)结论: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5)还能得出剩余的4/5的气体性质:不支持燃烧、不易溶于水。
(剩余的4/5的气体主要是氮气)(6)分析进入集气瓶的水少于五分之一的原因?①红磷的量不足②装置的气密性不③未冷却到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第二章身边的化学物质1.用途--供给呼吸、支持燃烧。
氧气不是可燃物,不能作燃料。
2.物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及特征现象:(1)镁在空气中燃烧:2Mg+O2点燃2MgO 发出耀眼的白光,放热,生成白色固体。
(照明弹)(2)铁在氧气中燃烧:3Fe+2O2点燃Fe3O4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
集气瓶底先放入少量水或细沙,防止生成物溅落下来炸裂集气瓶;铁丝绕成螺旋状,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火柴的作用,引燃。
(3)氢气中空气中燃烧:2H2+O2点燃2H2O 产生淡蓝色火焰(4)红磷在空气中燃烧:4P+5O2点燃2P2O5产生大量白烟(除去灯泡中残留的氧气)(5)硫粉燃烧:S+O2点燃SO2空气中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氧气中明亮的蓝紫色火焰,(6)碳在氧气中燃烧:充分:C+O2点燃CO2描述现象时说成“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是错误的,应说成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第六章基础知识点梳理第一节物质的溶解【基础梳理】1.溶液是指、的;其特征具有性(密度、浓度都相同)、性(静置一段时间后不分层)、且一定属于(纯净物或混合物)。
悬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乳浊液是指物质以分散在水中形成的混合物。
2.油难溶于水,在油与水的混合物中加入一些洗洁精,振荡后油能分散到水中形成。
人们通常把能促使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形成乳浊液的物质叫。
乳化剂所起的作用称为作用。
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乳化现象有等。
3.物质溶于水时,常伴随温度的变化。
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升高,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降低,如等;有的物质溶于水时温度不变,如等。
4.为了加快固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人们常用的方法有、、等。
5.日常生活中,煮沸的汤比煮沸的水温度要高,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升高。
在严寒的冬季,厨房里的水结冰了,而盐水、食醋却不容易结冰,原因是有些物质溶于水后,会使溶液的降低。
6.蒸馏水(填“能”或“不能”)导电。
若在蒸馏水中加入食盐固体后,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食盐溶于水后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和,但若在蒸馏水中加入蔗糖固体,溶液(填“能”或“不能”)导电,原因是蔗糖是由构成的,溶解于水后不能在水中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因此,溶于水后,溶液导电性增强的物质往往是由构成的,如食盐、高锰酸钾、氢氧化钠等;由构成的物质溶于水不能增强水的导电性,如蔗糖、酒精等。
第二节溶液组成的表示【基础梳理】1.溶液由和组成,被溶解的物质叫做,溶解溶质的物质叫做。
理解溶液的组成要注意如下要点:(1)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
(2)溶液不一定是无色透明的,如硫酸铜溶液是色;高锰酸钾溶液是色;氯化铁溶液是色;氯化亚铁是色。
(3)是常用的溶剂。
一般讨论的溶液都是水溶液,因此除特别说明外,一般只说“**”溶液就是指溶液。
但溶剂不一定只有水,、等物质也可作为溶剂,如碘酒溶液,溶质是,溶剂是等。
(4)溶液中溶质(不一定或一定)只有一种。
如在食盐水溶液中加入少量蔗糖,溶解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就是。
(5)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溶剂的质量,但是溶液的体积溶质的体积+溶剂的体积,因为。
2.发生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在分析其溶液组成时,要根据反应前的物质和反应的实际情况去确定。
如锌粒与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在分析该问题时,首先要考虑到反应前的稀硫酸溶液,其溶质是,溶剂是,加入锌粒后,锌粒只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质反应,生成可溶于水的,并产生,而不与稀硫酸溶液中的溶剂反应。
相关图示如下:ZnH2 ++液的组成溶液组成因此,反应后形成的溶液其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溶剂是原稀硫酸溶液中的。
3.溶液中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叫做溶液的,通常用字母表示,它随着溶质质量或溶剂质量的改变而改变,若溶液中的溶质质量增加,溶剂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若溶液中的溶剂质量增加,溶质质量不变,则溶质质量分数。
4.配制溶质为固体的溶液时,基本的配制步骤为:(1)计算。
根据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分别求算出配制溶液时需用的和质量。
(2)。
用称取一定质量的固体溶质,用量取一定体积的水。
(3)溶解。
把称取好的固体溶质与量取好的水混合于烧杯中,并用,直到固体完全溶解。
(4)贴标签。
将配制好的溶液转移到,并贴好标签,备用。
在上述四步配制过程中,有如下一些操作:①天平称量时,若使用到了游码,采取“左码右物”进行称量;②仰视量取水的体积;③固体溶质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④烧杯不干燥,壁有水;⑤俯视量取水的体积;⑥将量取好的水转移到烧杯中时,有部分溅出。
其中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的操作是;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的操作是。
5.实验室的稀溶液可以通过浓溶液用水稀释而成,整个稀释的过程可用相关图示如下:M浓向M浓g、W浓的浓溶液中加入M水g水,得到M稀g、W稀的稀溶液。
这一过程中,存在如下两个等式:①依据稀释前后的溶质质量不变:。
②依据稀释前后的总质量不变:。
需要注意的是,在浓溶液加水稀释成稀溶液的计算过程中,切记:(1)稀溶液的体积(填“等于”或“不等于”)浓溶液的体积+加入的水的体积。
(2)稀溶液中水的质量并不是需加入的水的质量,要注意在原来的浓溶液中也存在水,其实稀溶液中的水的质量= + 。
6.简单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常常根据“(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来进行求算。
如将100g、10%的NaCl 溶液分成四等份,分别进行下述操作后,求算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1)将第一份溶液蒸发掉10g水,无晶体析出。
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2)向第二份溶液中加入10g、10%的NaCl的溶液,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3)向第三份溶液中加入10g固体NaCl,完全溶解后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4)向第四份溶液中加入10g水后,将所得溶液倒出一半,则剩余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7.涉及含有杂质的混合物、溶液等物质的化学反应,常常是溶液中的溶质、混合物中的有用物质之间的反应,杂质、溶液中的水不参加反应,因此解题时,要善于根据化学方程式,把反应中涉及的各物质的质量求出。
要求化学反应后形成的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首先要分析清楚反应后的溶液的溶质和溶剂,一般情况下,溶质主要是反应后生成的物质,可能也包括原来本身就存在该物质;溶剂水可能反应后会生成,但也要注意在反应前加入的各种溶液中都含有水。
因此,该类计算中,求算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质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本身就存在的质量;求算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有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先求出溶剂水的质量,再与溶质的质量相加。
求溶剂水的质量时,也要注意一分为二,考虑它的两方面来源,即溶剂的质量=反应后生成的质量+原来加入溶液中的水的质量;第二种方法是从反应前后遵循质量守恒定律的角度考虑,反应后的溶液总质量= —反应生成的气体质量—反应后剩余在溶液中的固体不溶物(包括沉淀、杂质、未反应完的反应物等)。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1.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与影响物质溶解速度的因素有所不同。
对比如下:2.在下,里,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若还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时,要注意如下的几个问题:(1)注意两个“一定”前提。
(2)一定条件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是或不是)不能溶解任何/℃物质,该溶液不能溶解的物质仅仅是 。
(3)判断溶液饱和的依据: 。
(4)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溶液,可以称为 ;溶对于同种溶质的溶液来说,在 下,①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②等质量的饱和溶液一定比等质量的不饱和溶液所含的溶质 。
3.对于大多数物质而言,饱和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不饱和溶液转化成饱和溶液的方法有: 、 、 。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进行转化时,采取加入溶质或溶剂、蒸发溶剂等方法时,常常会 (改变或不改变,下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但采取升高或降低温度等方法实现转化时,一般 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人们常用 来定量描述物质溶解性的强弱。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 。
理解该概念要把握如下几个要点:(1)在 下;(2)在 g 溶剂里(一般为水);(3)达到 状态;(4)溶解度指的是所溶解的 克数(单位可以是g ,也可以是kg )。
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常用 (字母)表示。
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主要因素:①外在因素: ;②在因素: 、 。
5.已知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为Sg 。
根据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定义,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t ℃时, g 固体物质能溶解在100g 水恰好形成 g 该物质的饱和溶液。
因此在t ℃时,某固体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a%与其溶解度S 的关系为:a%= (用S 表示)。
6.物质从溶液中析出固体的过程叫做 。
要从溶液中析出固体,溶液首先必须达到 状态。
若溶液是不饱和溶液,则不饱和溶液要先转化成 溶液后才能析出固体。
在一定条件下,析出固体后的溶液一定是对应温度下的 溶液。
要让物质从溶液中析出,通常有两种方法:①通过降低温度,使物质的溶解度明显降低,从而导致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也称为 。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②通过蒸发溶剂,使物质从溶液中析出,这种方法叫做 。
该方法适合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 的固体溶质从溶液中析出,如 等。
7.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就是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横坐标表示 ,纵坐标表示 。
一般情况下,曲线的坡度及走向不同表示不同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
对于大多数固体而言,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少数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 ,如氯化钠等;也有一些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如 等。
具体曲线见教材P 169页。
因此,要将氢氧化钙的不饱和溶液变成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是 、 、 。
8.如右图是A 、B 、C 三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1)Q 点的意义是指 。
(2)P 点的意义是指 。
(3)在T 3℃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是: 。
(4)在 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C >B>A 。
(5) 温度可以将C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温度可以将A 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
(6)结晶方法的选择。
①若要从A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A ,可以采取 和 。
②若要从B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B ,可以采取 。
③若要从C 的浓溶液中析出固体C ,可以采取 和 。
④若要从混有少量A 的B 物质中提纯出B ,可以采取 的方法。
⑤若要从混有少量B 的A 物质中提纯出A ,可以采取 的方法。
℃/度S℃/度S 9.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图示中各点的溶液是否处于饱和状态,同时还可以实现图示中各点溶液的相互转化。
(1)判断溶液状态。
一般情况下,在曲线下方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是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在曲线上的点所指的溶液状态时该物质在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曲线上方的点,在初中阶段不讨论)如右图是A 、B 两种物质(都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填饱和或不饱和) ①曲线上的M 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曲线下方的P点所指的是在T 2℃时,A 、B 两种物质的 溶液。
②Q 点位于A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上方,B 物质溶解度曲线的下方。
因此Q 点所指的是在T 1℃时B 物质的溶液。
(2)溶液之间的转化。
当温度不变,改变溶剂质量或溶质质 图示中的点平行于横坐标,左右移动或沿曲线移动。
其具体应用体现在:如右图是A 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1)P 点所指的是T 3℃时A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Q 、N 、M 三点所指的是分别是T 1℃、T 2℃、T 3℃时A 物质的饱和溶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