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神经阻滞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8
神经阻滞术的操作规程神经阻滞术是一种通过在神经干、丛、节的周围注射局麻药,阻滞其冲动传导,使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的技术。
以下是神经阻滞术的基本操作规程:1.了解解剖结构:进行神经阻滞术之前,必须熟悉局部解剖结构,了解穿刺针所要经过的组织,以及附近的血管、脏器和体腔等。
常用神经阻滞有肋间、眶下、坐骨、指( 趾 ) 神经干阻滞,颈丛、臂神经丛阻滞等。
2.准备药品和器械:根据阻滞的部位,选择适当的局麻药,例如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等,以及用于注射的针头、注射器等。
确保药品和器械准备齐全,并注意检查药品的有效期和器械的消毒情况。
3.确定穿刺点:根据需要阻滞的神经分布情况,确定穿刺点。
一般而言,穿刺点应选择在神经干或丛的周围,以确保能够最大限度地阻滞神经冲动传导。
4.消毒:对穿刺点及其周围的皮肤进行消毒,一般使用碘伏或酒精消毒液。
注意消毒范围要足够大,以避免感染。
5.穿刺:在消毒后的皮肤上注射一定量的局麻药,然后使用穿刺针沿着局麻药形成的液囊进行穿刺。
穿刺过程中要保持无菌操作,避免污染。
6.确定阻滞效果:穿刺成功后,观察一段时间,确认神经阻滞效果是否达到预期。
如果阻滞效果不佳,可以重复注射局麻药,或选择其他阻滞部位进行操作。
7.术后处理:术后要对穿刺点进行适当的包扎和压迫,以防止出血和感染。
同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术具有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如局麻药过敏、注射部位血管损伤、神经损伤等。
因此,操作时应严格遵守无菌原则,避免不必要的损伤。
同时,要对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感觉变化进行密切观察,如有异常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此外,为了确保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安全性,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射前应先回抽,确保穿刺针未进入血管或腔隙。
2.注射局麻药前应询问患者是否有过敏史,避免局麻药过敏反应的发生。
3.注射局麻药时应缓慢注入,避免快速注射导致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
4.在注射过程中要保持穿刺针的位置固定,避免针头移动或刺入其他组织。
第二节疼痛治疗临床常用的神经阻滞合剂配方当前临床应用的神经阻滞药物种类繁多。
且有日益增加之趋势。
其中绝大多数为混合二种或二种以上药物之混合液,但配方极不统一、五花八门、比较混乱。
第一类,单独使用局麻剂较多数的情况是使用低浓度局麻剂,如:普鲁卡因及利多卡因、布比卡因、由于对酯类的普鲁卡因常有过敏之虑,且作用时间较短诸多原因,近两年选择后两种居多。
此类药物处方多用于交感神经(节)阻滞、体神经干、丛以及痛点(肌筋膜下)等阻滞术。
第二类,以局麻药作为载体,混入其他药物的配方1、维生素B类药物包括B1、B6、B12,尤以B12为多,似乎已成为大家非正式公认的常规药物,亦是我国独特的用法,而且计量越用越大。
2、活血药物一些疼痛治疗医师将654-2或中药当归注射液、丹参液等药物混入局麻药中,其目的(或动机)显而易见是为了改善病灶局部的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以利于病变的治愈。
多用于治疗肩凝症、(肩周炎)之局部痛点阻滞或治疗腰椎椎管狭窄时硬膜外腔注入。
3、激素制剂关于神经阻滞液内加入激素在国内各家意见不一,而国内多数人对使用激素持十分慎重的态度。
作者所用配方中也有一组含有激素(氟美松),但适应症掌握较严,多用于痛症的急性期(早期);小剂量(5mg),每周2次;连续5次后停止使用。
4、其他药物诸如吗啡、哌替啶、氯胺酮、曲马多等镇痛药物混入局麻药中,自留置导管注入硬膜外腔治疗晚期癌性痛和其他顽固性痛症,已成为约定成俗的配方。
第三类,不用局麻剂的混合液配方如生理盐水加激素、第四类,作者的配方方案一:以0.25%盐酸利多卡因为主内加维生素B12 500ug,在24℃时其比重为1.0010。
适用于硬膜外腔,椎间孔阻滞和各种体神经阻滞以及局部痛点阻滞用药。
可治疗各种痛症(尤其是慢性痛症),如:偏头痛、三叉神经痛、颈椎病、腰椎椎管狭窄、腰椎间盘突出症等,应用范围极广。
方案二:在上方案一的基础之上加入佛美松5mg(即0.25%盐酸利多卡+维生素B12 500ug+佛美松5mg之混合液)在24℃时,比重为1.0024。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比较
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通过手术治疗是最常用的方法。
手术中需要合理选择神经阻滞方法,以减少术后疼痛和并发症。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手术中的比较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常用的神经阻滞方法有股神经阻滞、外侧股皮神经阻滞、肠间神经阻滞等。
其中股神经阻滞是最常用的方法,常用于全麻下的手术。
外侧股皮神经阻滞常用于局部麻醉下的手术。
肠间神经阻滞通常用于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腹侧入路。
股神经阻滞常用于腹股沟疝气手术中。
该方法能够提供广泛的神经阻滞区域,包括腹股沟区、股部、大腿前侧、膝关节等区域。
因此,股神经阻滞能够提供较好的麻醉效果,能够有效地避免手术时的疼痛和不适。
外侧股皮神经阻滞通常用于局部麻醉下的手术。
该方法的优点在于能够提供较好的局部麻醉效果,避免全身麻醉带来的不适。
同时,该方法的并发症较少,不会影响手术后的康复和恢复。
在选择神经阻滞方法时,应根据手术部位、手术时间以及病人的身体状况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同时,还需要注意对患者的疼痛评估和管理,以避免手术后疼痛和并发症的发生。
总之,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各具优缺点,应根据手术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保证手术的安全和有效性。
不同神经阻滞方法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比较腹股沟疝气是一种常见的手术疾病,神经阻滞是一种常用的麻醉方法。
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有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可供选择,包括传统的锁骨下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Nerve Block,SNB)、腹股沟神经阻滞(Inguinal Nerve Block,INB)、腰丛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LPB)等。
本文将介绍这几种方法的麻醉效果、优势和不足,以便医务人员在手术中做出适当的选择。
1. 锁骨下神经阻滞(Supraclavicular Nerve Block,SNB)锁骨下神经阻滞是一种传统的麻醉方法,适用于手术部位在锁骨下和腋下的病人。
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SNB可以有效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但其麻醉范围小,无法覆盖整个手术区域,需要与其他麻醉方法联合应用。
腹股沟神经阻滞是一种适用于腹股沟区域手术的麻醉方法,可以覆盖大部分手术区域,能够提供良好的麻醉效果。
其优点是简便易行、无需静脉通路,且不影响手术后的喂食和排便。
但INB需要精确定位注射点和剂量,否则可能导致局部麻醉不足或麻醉范围过大,增加手术操作难度。
3. 腰丛神经阻滞(Lumbar Plexus Block,LPB)腰丛神经阻滞是一种较为复杂的麻醉方法,需在腰部穿刺,针头深度和角度的选择都十分重要。
腰丛神经阻滞可以提供更广泛的麻醉范围,覆盖下腹部、腹股沟及下肢,可以有效减轻手术部位的疼痛,且不影响呼吸功能。
但其困难度较大,需要有经验的医师进行注射。
综上所述,不同的神经阻滞方法各有优劣势,需要根据手术部位和个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对于腹股沟疝气手术来说,INB是一种具有优势的方法,简便易行、麻醉效果良好,且不影响手术后的恢复,可以作为首选麻醉方法。
而SNB和LPB则根据需要结合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神经阻滞方法,在注射前必须对患者进行详细评估和充分告知,监测麻醉效果,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神经阻滞的操作方法
神经阻滞是一种医学操作方法,用于减轻或阻断神经的传导,常用于麻醉或疼痛管理。
这里提供几种常见的神经阻滞操作方法:
1. 局部浸润麻醉: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射到目标区域周围的组织中,以阻断感觉神经的传导。
常见的局部浸润麻醉包括皮下浸润、关节周围浸润等。
2. 逐渐阻滞法:通过逐渐注射麻醉药物,在特定的解剖结构或区域阻断神经的传导。
这种方法通常用于神经阻滞,如神经丛阻滞或神经导管阻滞。
3. 穿刺神经阻滞:通过穿刺皮肤和组织,将麻醉药物直接注入特定区域,以阻断神经的传导。
例如,在硬膜外腔注入硬膜外麻醉药物。
4. 中枢神经阻滞:通过注射麻醉药物到脊髓周围的腔隙(如硬膜外腔或蛛网膜下腔),以阻滞神经传导。
常见的中枢神经阻滞包括脊髓麻醉和硬膜外麻醉。
5. 神经导管阻滞:在目标神经周围放置导管,以便随时注射麻醉药物,实现神经阻滞。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长时间的麻醉或疼痛管理。
需要注意的是,神经阻滞应由专业医生进行操作和监控,以确保安全性和有效性。
操作前请咨询医生进行适当的评估和指导。
头部1.三叉神经节阻滞麻醉从颧弓后1/3下方,口角外侧2.5cm稍上,正对第2磨牙处进针。
沿下颌支内面刺向后内方,进针至翼突基底部,到卵圆孔的前方,用X线证实针位,再退针,改向后上刺入卵圆孔,到三叉神经节内,注射麻药。
2.上颌神经阻滞麻醉稍张开口,在颧弓下方下颌切迹处垂直刺入,进针至翼突基底部时,退针转向前上,经翼突外侧板前缘刺入翼腭窝,上颌神经经过此处(深度约4.5cm),注入麻药。
第第第药。
8.耳颞神经阻滞麻醉在外耳道与颞下颌关节之间或近耳部的颧弓上缘约1cm的发际处,也可在颧弓中点下1cm 处,触到颞浅动脉的搏动。
在颞浅动脉搏动点的同一水平处进针,刺入深度约0.5cm.9.眶下神经阻滞麻醉经眶外缘至上唇上缘重点做一连线,再经瞳孔中心做一垂直线,两线的交点即为进针点;进针方向应朝外上,稍偏后,穿刺针与面部中线夹角平均约为30度。
10.颏神经阻滞麻醉经瞳孔中心垂直线,与下颌骨上下缘中位线的交点为穿刺点,进针方向应向前内下,稍偏后,与该处皮肤表面的角度约45度。
颏孔的开口方向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上移和后移,在临床实施阻滞定位时应予考虑。
颈部神经阻滞途径:1.颈丛浅支阻滞途径仰卧位、去枕,头偏向对侧。
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即神经点)处穿刺进针。
2.颈丛深支阻滞途径ⅱ. C 2、C 2横。
处进 5. 星状神经节阻滞麻醉临床上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气管旁入路,即在胸锁关节上2.5cm 与前正中线外侧1.5cm 相交处向第7颈椎横突基部穿刺,用手指将颈总动脉推向外侧,针尖遇骨质,回抽无血,注入局麻药。
常可出现Horner 综合征,并要注意防止气胸、全脊麻和喉返神经阻滞等并发症。
脊柱区(3阻滞麻醉)1.硬膜外隙阻滞麻醉(1)后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椎骨棘突之间进针,与棘突方向一致②层次:皮肤 → 浅筋膜 → 深筋膜 → 棘上韧带 → 棘间韧带 → 黄韧带 → 硬膜外隙(2)旁正中穿刺法①部位:正中线旁1.5~2.0cm②层次: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背阔肌腱膜→竖脊肌→椎板间隙→黄韧带→硬膜外隙(再进针→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2.蛛网膜下隙穿刺和腰麻(基本同硬膜外隙阻滞)①穿刺部位:L2、3,L3、4或L4、5腰椎之间②层次:硬膜外隙→硬脊膜→硬膜下隙→蛛网膜→蛛网膜下隙(腰椎区域)3.骶管阻滞麻醉俯卧位,将示指和中指的掌面放在两个骶骨角上,以45°角在两个骶骨角之间刺入,当穿刺针碰到骶骨时,应改变针的角度(男性几乎与皮肤平行成5°角进针,女性成15°角进针),向前进针(T1~4)﹣3=Moore深度,即达四边孔附近,回抽无血,即可注药4.正中神经阻滞(1)肘部阻滞: 肘关节伸直,平肱骨内、外上髁之间切取肱动脉搏动,在其稍内侧垂直刺入3~5cm,出现异感后注入局麻药。
常用神经阻滞▲额神经阻滞:定位:眶上缘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定位:眶上缘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的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操作:颧弓中点和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的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 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侧缘)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中,神经阻滞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疼痛治疗和诊断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在神经周围注射局部麻醉药物或其他药物,阻断神经传导,从而达到缓解疼痛、改善症状的目的。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一下常用的神经阻滞技术。
一、颈丛神经阻滞颈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颈部手术的麻醉和疼痛治疗。
颈丛由第 1 4颈神经的前支组成,分为浅丛和深丛。
浅丛阻滞可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进针,将局麻药注射在其周围。
深丛阻滞则需要在第 4 颈椎横突处进行穿刺。
这项技术适用于颈部外伤、甲状腺手术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局麻药中毒、膈神经麻痹、喉返神经麻痹等并发症。
二、臂丛神经阻滞臂丛神经阻滞常用于上肢手术和疼痛的治疗。
根据穿刺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肌间沟入路、锁骨上入路、锁骨下入路和腋窝入路等。
肌间沟入路是在锁骨上方约 15 厘米处,触及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进针后注入局麻药。
锁骨上入路是在锁骨中点上方 1 15 厘米处进针。
锁骨下入路则在锁骨下方、第一肋骨表面进行穿刺。
腋窝入路是在腋窝顶部,触及腋动脉搏动,在其周围注射局麻药。
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包括气胸、血管损伤、局麻药中毒等。
三、肋间神经阻滞肋间神经阻滞适用于胸部外伤、肋骨骨折、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等疾病的治疗。
在肋骨角处或腋后线处进针,将局麻药注射到肋间神经周围。
需要注意的是,肋间神经阻滞可能会导致气胸、局麻药中毒等并发症。
同时,由于肋间神经分布的特点,可能需要多点注射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四、腰丛神经阻滞腰丛神经阻滞主要用于下肢手术的麻醉和疼痛治疗。
通常在腰大肌间隙进行穿刺,定位标志包括髂嵴最高点、腰椎棘突等。
这项技术的并发症包括局麻药中毒、神经损伤、硬膜外腔阻滞等。
五、骶丛神经阻滞骶丛神经阻滞适用于臀部、下肢后部及会阴部手术的麻醉和疼痛治疗。
可以通过骶裂孔或骶后孔进行穿刺。
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局麻药中毒、全脊麻等并发症。
六、星状神经节阻滞星状神经节阻滞常用于治疗头面部、上肢及颈部的疼痛和血管疾病。
常用神经阻滞
▲额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4处额孔或切迹。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上神经阻滞:
定位:眶上缘内侧1/3处额上孔。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眶下神经阻滞:
定位:眶下缘下1cm,距鼻中线3cm处得眶下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1、5ml。
注意:用示指保护眼球。
上颌神经阻滞:
操作:颧弓中点与下颌切迹两点中点作一连线,取连线内1/3作为穿刺点,用10cm长、7号腰麻针垂直穿刺进针3、5-5cm到翼突外板,将标记距离皮肤1、5cm处,再将穿刺针退至皮下,调整穿刺针角度对准瞳孔方向进针1-1、5cm滑过至翼突外板至标记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2ml。
注意:多压,以免出血。
下颌神经阻滞:
在上颌神经阻滞定位得下1/3。
其它同。
▲耳颞神经阻滞:
定位:外耳道与下颌关节处,颞动脉搏动处外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颏神经阻滞:
定位:第一磨牙前下方,嘴角稍下部颏孔处。
药量:消炎镇痛液1ml。
面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偏向健侧,在乳突前缘外耳道下方。
药量:消炎镇痛液3ml。
▲枕大、枕小神经阻滞:
定位:枕骨大粗隆与乳突连线分三等份,从内向外依次为枕大、枕小神经。
药量:消炎镇痛液各3ml。
▲星状神经节阻滞:
定位: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向内侧触摸到气管外缘,再沿气管向上3-4cm平行于气管外缘触及动脉搏动。
临床上最好选择颈中神经节阻滞以策安全(定位在环甲膜外侧气管旁,胸锁乳突肌肉内侧缘)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1)、过深将局麻药注入椎动脉可引起病人中枢神经性抽搐;
2)、注入蛛网膜下隙可引起呼吸心跳停止;
3)、注入过浅进入气管-食管沟阻滞喉返神经导致声音嘶哑,吞咽时呛咳;
4)、穿刺部位过高可以阻滞膈神经、部分臂丛神经。
膈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头偏向健侧,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与前斜角肌间隙锁骨上2、5-3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严禁双侧阻滞,肺功能不良者禁忌,避免误入胸腔造成气胸。
▲颈椎椎旁神经阻滞:
(1)颈侧入路法:颈椎椎间孔神经阻滞、颈深丛神经阻滞操作亦相同。
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在颈后垫一薄枕,以突出颈椎。
在乳突与颈6横突后画一直线,在此线0、5cm再画一条直线,C2常位于第二条线得乳突尖1、5cm处,依此向尾侧移动约1、5cm为下一神经阻滞穿刺点。
(2)颈后入路法:病人取俯卧位,胸下垫一薄枕,颈部前屈。
确定要阻滞神经之颈椎棘突,距中线3cm为穿刺点。
用腰麻针。
药量:每个阶段注入消炎镇痛液3-5ml。
注意:禁忌双侧阻滞。
颈浅丛神经阻滞:
定位:病人取仰卧位,头转向健侧,乳突与胸锁乳突肌附着点后缘中点相当于C4横突处,在此处及上下各2-3cm得颈阔肌表面注入。
药量:消炎镇痛液共10ml。
肩胛上神经阻滞:
定位:坐位,背朝术者,双肩放松自然下垂,确定肩胛冈,从脊柱缘
至肩峰作一连线,连线中点做一标记。
再标出肩胛下角,于肩胛冈中点作另一连线,两连线交点得外上角作分角线,延长至肩胛冈前缘,极为穿刺点。
或简单定位,即肩胛冈连线中点与外1/3连线之中点前缘。
用腰麻针进针至冈上窝后滑上1cm。
药量:1%利多卡因8-10ml。
注意:避免进入胸腔,反复穿刺容易引起肩胛上动脉损伤。
▲斜角肌肌间沟入路法臂丛神经阻滞:
定位:去枕仰卧位,头偏向对侧,手臂垂直放松平贴身旁,在前斜角肌、中斜角肌间隙下移触及锁骨下动脉,示指下压出现手臂麻木感,此处为肌间沟,再确定C6横突或环状软骨作一连线,与肌间沟交点为穿刺点。
药量:消炎镇痛液20-25ml。
注意:不能双侧阻滞,避免造成气胸、损失椎动脉等。
▲肋间神经阻滞:
定位:取患侧向上侧卧位,上臂高过头,使肩胛骨高举。
从12肋向上,或双侧肩胛下角为7肋确定所要阻滞神经。
刺中肋骨下缘表面,在滑下2-3mm。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3ml。
注意:谨防气胸。
▲胸椎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胸椎棘突上缘旁开2-3cm处。
确定阻滞范围上、下各扩展一个间隙。
药量:每阶段消炎镇痛液6-8ml。
注意:谨防气胸。
▲腰丛神经阻滞:又称腰大肌肌间沟神经阻滞。
定位:腰4棘突下3cm,旁开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30ml。
注意:不刻意寻求异感,可双侧阻滞。
由于腰大肌间隙较大,腰丛神经分布较广,治疗神经根性疼痛不如腰椎旁、椎间孔、椎管内。
腰交感神经节阻滞:
定位:确定L2棘突上缘,正中线旁开6-8cm,用12cm以上长针,与皮肤呈60°角,朝脊柱中线方向进针,推进4cm,触及L2椎体横突,或6-7cm触及椎体外侧缘,再调整穿刺针,直至触及椎体前外侧得交感神经节,不必寻找异感,造影后显示线样分布影响。
药量:局麻药8-10ml。
注意:在C臂下谨慎进行,主要后即感腹腔内有发热感,取患者在上侧卧位。
腰椎椎间孔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间隙距中线(L1、2为3cm,L3以下为4cm),进针4cm触及横突,退针少许作25°角向上或下,向中线倾斜20°-30°,继续沿横突上或下缘进针1-1、5cm,抵达椎间孔附近。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在C臂定位下更准确。
▲腰椎旁神经阻滞:
定位:患者棘突尖旁2-2、5cm。
腰麻针垂直刺入,触及同侧椎板外侧部位后退针至皮下将针稍向外斜,再刺入1-1、5cm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
注意:完毕后患者在上体位休息半小时。
▲腰椎侧隐窝神经阻滞:
定位两法:
(1)关节突关节内侧缘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垂直小关节突内侧缘进针,约4cm后突入黄韧带即可,进针深度为5、5cm。
(2)关节突关节间隙入路:取俯卧位,腹部垫枕,根据X线片测量腰椎关节间隙宽度。
确定进针点,在下关节突与上关节突间隙进针,向内倾斜5-10°,进针深度为5、5cm。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注意:避免刺破硬脊膜,在C臂定位下较准确。
▲骶管神经阻滞:
定位:尾骨尖上腰骶部4-5cm,两骶角两线重点凹陷处。
短针即可,以30°-45°角进入,刺过骶尾韧带,阻力消失,注气无阻力,回吸无血及脑脊液。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适应证:治疗下腰段腰腿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前列腺炎、会阴、直肠、肛门等疼痛综合征与非疼痛性疾病。
骶神经支配区域手术,如直肠、肛门、阴道、子宫颈、尿道手术麻醉。
注意:10%为骶管异常或闭锁,遇此情况选用其它阻滞方法。
臀上皮神经阻滞:
定位:臀上皮神经发自L1-3神经后支外侧支,也有发自T11-L4神经。
取L3-4棘突间隙外侧3-4cm为穿刺点(用长针)。
或髂嵴顶点下方2-3cm处(可用短针)。
药量:消炎镇痛液10-20ml。
▲臀部坐骨神经阻滞:
定位:患侧在上侧卧位,对侧下肢伸直,患侧髋、膝略屈曲,即半俯卧位。
作股骨大转子与髂后上棘连线,再于该线中点做一垂直线,中点下垂直线5cm为穿刺点。
针刺深度约5-7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误刺破血管导致臀部血肿,反复穿刺损伤神经导致感觉迟钝,不能将药物注入坐骨神经鞘内。
▲股神经阻滞:
定位:股神经由L2-4前支后股组成。
取仰卧位,双下肢稍分开,患侧足外展,在腹股沟中点下方约2cm处股动脉之外侧1cm。
药量:消炎镇痛液20ml。
注意:避免股动脉、股静脉损伤。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定位:髂前上棘下缘向内2cm,短针即可。
药量:消炎镇痛液8-10ml。
闭孔神经阻滞:
定位:耻骨联合外缘旁开2、5cm,用长针垂直刺入触及耻骨下支前
缘,滑过耻骨下支再进入2、5-3cm进入闭膜管即可。
药量:10-20ml。
注意:闭孔神经位于血管间隙中,局麻药注入血管可能引起毒性反应。
▲膝关节腔内阻滞:
定位:双侧膝眼穴,用短针即可。
药量:局麻药3-5ml,可注入臭氧或玻璃酸钠等。
注意:尽量减少腔内有创治疗,改为无创得物理治疗,长期、大量注射类固醇药物,可以引起关节腔医源性炎症,特别注意无菌操作!
▲腓总神经阻滞:
定位:腓骨头与腓骨颈连线皮下中点,可触及神经在腓骨颈上滚动。
药量:消炎镇痛液5ml。
隐神经阻滞:
定位:仰卧位,患侧下肢外旋,在大腿内侧中、下1/3处确定股内侧肌与缝匠肌间隙,可用短针,进针3-3、5可出现异感。
药量:5-7ml。
▲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俯卧位,腘窝上10cm左右。
药量:消炎镇痛液10-15ml。
▲踝部胫神经阻滞:
定位:内踝后,胫后动脉后侧。
药量:消炎镇痛液5-8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