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877.50 KB
- 文档页数:15
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精选8篇)地球运动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理解黄赤交角的成因及其重要性,掌握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3、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4、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建议关于地球的公转的教学建议关于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教师可向学生介绍开普勒三定律,由此引入地球公转内容的讲授。
在课堂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地球公转的轨道示意图》和表1、2《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进行讲解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本期的图片素材,或者自己制作动画进行演示,将地球公转运动中近、远日点(到达时间和日地距离),公转方向,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特点,公转周期等知识点直观地展示出来。
地球公转的重要特点是一个重点内容。
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示意图》(数据库中媒体素材有相应的动画),分析得出地球公转的两个重要特点:①地轴与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保持66°34ˊ的交角;②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
关于地球自转方向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也可以通过动画),让学生从赤道和南、北极投影的角度,观察地球的自转运动。
特别是在南、北极投影图上,要训练学生识别地球的自转方向。
关于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的教学建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太阳公转,地球运动是这两种运动的叠加,其结果就是形成黄赤交角。
在教学中,教师要使学生搞清地轴、赤道平面、公转轨道平面(黄道平面)三者之间的角度关系,利用《黄赤交角示意图》进行讲解,形成学生的空间概念。
这部分知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关于地球自转周期的教学建议学生对于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学习,是本节的难点内容。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讲解地球自转周期,也可以通过与学生一起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向学生演示他们的区别。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说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方向、周期和速度)
2. 观察二分二至日图,归纳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4.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二、教学重点
1. 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地方时;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2. 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和五带的划分
三、教学难点
1. 学会计算地方时和区时
2. 归纳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手段:ipad教学(网上自主学习+ 课堂互助探究)
教学资源:PPT课件;视频文件;复习学案(分为课前和课上)
五、教学过程
组讨论、
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并展示交流。
3、课堂检测网上完成,交流展示上完成课堂检测,然后展示交流
环节三
课
后
讨
论讨论话题:
能够运用今天所学
习的知识,从地理视
角解释生活中的一
些地理现象(比如楼
间距大小、房屋坐北
朝南、影子长短变化
等)
课下用ipad进
行网上讨论
培养学生养成
用地理思维分析
问题的好习惯
PPT
六、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案第一章:地球的自转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1.2 教学内容地球自转的概念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昼夜交替、时间差异)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1.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自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二章:地球的公转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让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了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2.2 教学内容地球公转的概念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和现象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2.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公转的动画,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2. 讲解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让学生通过观察动画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和产生的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三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让学生掌握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2 教学内容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3.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仪的概念、作用和使用方法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3.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仪的概念和作用2. 讲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让学生通过操作地球仪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仪的概念、作用、使用方法和地球的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四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球仪(续)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了解地球的五带划分4.2 教学内容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地球的五带划分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4.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极昼极夜现象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2. 讲解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讲解地球的五带划分,引导学生思考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的极昼极夜现象和五带划分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五章:地球的运动与地理现象(续)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2 教学内容地球的运动对气候的影响地球的运动对生物的影响5.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的影响互动法:提问学生,让学生参与讨论5.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气候和生物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的运动对气候和生物第六章:地球的运动与日常生活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6.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6.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影响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2. 讲解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加深理解3. 分析日常生活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现象解释日常生活现象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七章:地球的运动与导航技术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的方法7.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实践操作法:进行导航技术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7.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导航技术中的应用和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定位和导航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八章:地球的运动与天文观测8.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学会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的方法8.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实践操作法:进行天文观测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8.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作用2. 讲解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学会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在天文观测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进行天文观测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九章:地球的运动与人类文明9.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2 教学内容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9.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案例分析法: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9.4 教学步骤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初步了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重要性2. 讲解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让学生通过观察实例加深理解3. 分析人类文明发展史,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4. 进行课堂互动:提问学生,让学生回答地球运动对人类文明的影响以及如何从地球运动的角度解释人类文明的发展5.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第十章:课程总结与拓展10.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学会如何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2 教学内容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学会将地球运动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研究中10.3 教学方法讲授法: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解释10.4 教学步骤1. 总结本课程的主要知识点,让学生巩固地球运动的相关知识2. 分析实际生活中的地球运动现象,引导学生运用地球运动知识进行重点和难点解析1.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及其方向和周期是本课程的基础知识,需要重点关注。
高中地理(必修)第一单元《地球的运动》专题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单元教学主要围绕“地球的运动”这一主题,介绍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基础知识和认识;围绕围绕这一主题,学习地球运动的客观规律和波浪运动的概念;探讨因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时差和季节的联系;如何看懂日出日落的现象;如何利用地球运动规律,协助定位传播工作等。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 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2) 了解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产生的时差及季节变化;(3) 掌握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4) 了解地球自转与公转对日出日落的影响;(5) 掌握地球运动规律并运用到定位传播工作中去。
2.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3) 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差与季节的变化,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日出日落的现象,地球运动的规律,定位传播的运用。
四、教具准备1. 教辅资料:《地球的运动》地理图卷、地理图片、国内外天气图,及室外气象条件资料;2. 教具活动:地球模型,影片等。
五、教学流程Ⅰ、课前导入1. 热身活动:“运动与生活”小游戏,与同学一起参与,激发大家开展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兴趣。
2. 导入活动:小组活动,老师把课前准备好的相关照片和影片放给学生参考,师生讨论相关概念,以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解。
Ⅱ、知识内容1. 首先结合微积学元素,引导学生理解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客观规律,明白“天”的出现背后的科学思想。
2. 师生一起介绍地球的轴心偏转,以及偏转角和本轨角的具体概念,巩固学生对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理解3. 通过模拟实践,让学生体会地球公转所能产生的季节变化,进一步明确季节变化的客观现象。
4. 让学生体会时差的存在,运用现代通讯技术与其他地区交流,间接让学生体会时差的存在。
让学生理解“地球围绕地心轨迹及波浪运动”的原理,以及它们的结果;日出日落的现象的影响因素,以及利用地球运动规律,辅助定位传播工作。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4湘教版必修1」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2.情感态度和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地球自然环境的珍惜和保护意识。
(2)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影响和生活方式的适应。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特点。
2.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的影响以及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交流,询问学生是否有观察到地球的运动。
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讲解地球自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地球仪等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自转的方向、地球自转的时间等。
3.地球自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自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可通过讲解昼夜交替、地球气候变化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4.讲解地球公转(15分钟)教师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具,向学生讲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点,如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公转的时间等。
5.地球公转影响(15分钟)教师向学生展示地球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通过讲解四季变化、地球倾斜度等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地球公转对地球的重要性。
6.地球运动的实际问题(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引起的实际问题,如日食、月食等。
通过讲解日食、月食的原理和发生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地球运动的影响和问题。
7.总结与扩展(10分钟)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回顾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和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对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影响。
四、教学评价:教师通过课堂板书、学生回答问题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填空题或选择题,检验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程度。
也可以布置一些思考题,鼓励学生展开思考和讨论,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地球的运动》复习课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地球的运动”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地球的自转、地球的公转、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意义。
自转和公转分别从方向、周期和速度等方面来说明地球运动的规律,它们是地球运动的本质属性。
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是地球科学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理解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奠定了基础。
而黄赤交角的存在,是地球运动(公转)的地理意义产生的基础,也是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承前启后的“桥梁”。
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是地球运动的结果,也是四季和五带形成的原因,还对后面第二章大气环境中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地球运动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高中地理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考点所在,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
对于地球运动内容的理解,要涉及到数学及物理上的相关知识,而学生这方面的知识储备不足,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而这部分小知识点又比较多,如晨昏线、方向判断、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来说,地球的运动部分无疑都是高一乃至整个高中教学中的难点。
很多学生只要一提到地球运动就头疼,总是觉得难,有些内容总是搞不清楚,就像永远过不去的坎,甚至一直要持续到高考结束。
作为复习课,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把这些知识融汇贯通,使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充分掌握并能达到熟练运用,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课标对该内容的教学要求: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二、学生分析高一8班是我们学校的重点班,大部分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扎实的基础知识,也具有一定的分析能力。
经过一学期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基础,再加上学生的生活经验,因此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应该问题不大。
但因学生之间个体差异,对于地方时计算、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等方面内容,虽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昼夜长短的产生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2、学会在“二分二至日照图”上,说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情况;3、总结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4、增强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1、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规律。
2、南北半球极昼极夜现象和正午太阳高度发展变化的过程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中,我们知道,由于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导致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使地球表面获得的太阳光热因时因地而变化。
这种变化的具体体现就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板书新课题)。
[学习新课] 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一、昼夜长短的变化(板书)(一)昼夜长短的产生(板书)我们知道,昼夜的分界线叫晨昏线,见“图片材料”二、北半球夏至日光照黑板示意图,简称黑板图,图中的ABC半圆弧为晨线,与之正相对的半圆弧是昏线。
晨昏线组成的大圆圈将纬线分割为昼、夜两段:1、昼长(板书)处在白昼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昼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360度,昼长24小时,B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180度,昼长12小时,C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0度,昼长0小时,E点所在纬线白昼所跨经度210度,昼长14小时。
2、夜长(板书)处在黑夜半球的纬线所跨经度,叫夜长。
例如黑板图中A点夜长0小时,B点夜长12小时,F点夜长10小时,C点夜长24小时。
昼、夜的长短就由昼、夜半球纬线所跨经度数的大小所决定。
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晨昏线始终与太阳光线垂直,并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在地球表面自东向西移动。
因此晨昏线与纬线、经线的关系就不断地发生变化。
昼夜长短就不断发生变化。
(二)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规律(板书)多媒体课件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图。
设问: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变化有什么规律?师生共同总结如下:1、昼夜长短随纬度(空间)的变化规律(板书)(1)、夏半年(春分——夏至——秋分)①、太阳直射北半球,北半球各地昼长夜短。
地球的运动复习教案【知识结构】旋转中心:地轴,其北端始终指向北极星地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球自转周以遥远恒星为参考点:1个恒星日,时间长度为23小时56分4秒运期以太阳为参考点:1个太阳日,时间长度为24小时动速角速度:两极点为0,其余各地均为15度/小时的度线速度:赤道最大,随纬度的升高而变小,两极点为0一旋转中心:太阳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逆时针旋转,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旋转特公转周期:一个回归年,时间长度为365日5时48分46秒点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
1月初为近日点,7月初为远日点速度:随日地距离而变化,近日点较快,远日点较慢昼夜地球是一个既不发光也不透明的球体地球昼夜现象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半个地球自转交替昼夜交替昼夜半球分界线:晨昏圈地昼夜交替的周期:1个太阳日(24小时)—人类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球成因:由于地球的自转,不同经度的地方具有不同的地方时自地方时东边的时刻总是比西边的时刻早(来到)转变化规律经度每隔150,地方时相差1小时与经度每隔10,地方时相差4分钟时时差时区的划分: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0差区时区各时区都以本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本区的区时时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东早西晚原则上以1800经线作为“国际日界线”日界线日期12区向东进入西12区,日期应减去一天变更12区向西进入东12区,日期应加上一天地球自转与地球自转——赤道平面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公转的关系地球公转——黄道平面度数23026’之间作周期性回归移动春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春分—秋分(北半球夏半年):昼夜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北半球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长短北极圈内出现极昼变化冬至日北半球昼最最短秋分—春分(北半球冬半年):北极圈内出现极夜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地春秋分: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球正午由北纬23026’向南北递减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公太阳夏至日北纬23026’及其以北地区度由直射纬度向其南达一年中最大值南纬23026’及其以南地区转高度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与变化由南纬23026’向南北递减同一地点:直射点离当地季冬至日南纬23026’及其以南地区越近,当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越大节北纬23026’及其以北地区达一年中最小值四季的形成: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太阳辐射随季节而变化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四季天文四季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正午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划分春秋: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气候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北温带)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我国传统四季划分: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要点梳理】1.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①地球运动的两种形式:自转和公转②自转的方向、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太阳日24小时自转速度:角速度——除两极,角速度相同,15度每小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一、教学目标1.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及其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地理素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及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理意义。
2.难点: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教具:地球仪、PPT、教学视频等。
2.学具:笔记本、地理图册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利用PPT展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上的自转和公转运动。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吗?地球运动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
2.学生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观察地球运动的特点。
(三)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等。
2.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如地球自转产生的昼夜交替、时区差异,公转产生的季节变化、五带划分等。
(四)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生活、生产、交通等方面的影响。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五)巩固练习1.学生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回顾上节课的内容,提问: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讲解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科里奥利力等。
2.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球形状变化、黄赤交角变化等。
(三)案例分析1.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运动对地理现象的影响,如台风、海浪、气候变化等。
2.各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四)课堂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地球运动模拟实验,观察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现象的影响。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反思地球运动与生活的联系。
五、作业布置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难点详细讲解(一)重点讲解1.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同学们,地球自转是指地球绕着地轴的运动,这个运动产生了我们每天经历的昼夜交替。
2010高考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地球和地球运动》教案【专题要点】1、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2、利用经纬网判断方向3、把握三个关系:太阳直射点与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时间的关系。
4、认准三条线:晨昏线;日界线;0时经线。
5、掌握两种计算:地方时与区时计算;昼夜长短与日出和日落的计算。
6、运用四个点;太阳直射点;晨昏线与赤道的交点、与经线的交点、与某纬线的切点。
【考纲要求】1.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经纬线和经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和南北半球的划分;时区的划分及日界线2.在地球仪或地图上识别经纬线、经纬度、两极、东西半球、南北半球、本初子午线;依地图上所给时区和日界线,推算出两地的时区、区时及日期。
【知识网络】八大行星:在太阳系的位置地球的内部结构:(自己绘图)公转周期规律划分依据、软流层位置地球公转概况:方向公转自转方向地球上有生命的原因周期、速度、近远日点太阳系太阳地球地球运动太阳活动:在太阳外部的位置地球自转(自己绘图)、周期、影响①概况:方向、周期、速度②意义:昼夜更替-晨昏线的知识、作用地方时--计算方法地转偏向力①时、空变化规律②昼长的几种计算方法③太阳周日视运动图的判读基本规律昼夜长短的时、空变化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四季、五带正午太阳高度的时、空变化会绘图会绘图①时、空变化规律如何划分?②计算公式及其用途③等太阳高度图的判读【教法指引】以经纬网为载体,综合考查区域定位、比例尺及距离的计算。
以光照图为载体,考查有关地方时、区时、国际标准时间的计算;考查昼夜长短、日出与日落时间的计算。
结合热点考查宇宙的探测和宇宙资源的开发,结合重要的天文现象考查各类天体的特征和太阳系的有关知识【典例精析】例1(2008年上海卷)17、“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读图回答问题。
(9分)(1).据图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是______,甲、乙、丙三地的月份与日期是___________.(2).比较甲、乙、丙三地,一年中昼夜长短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___地。
高中一年级地理教案地球与地球运动一、教学内容地球与地球运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以及地球的运动方式。
2. 掌握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概念和运动规律。
3. 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自然现象的影响。
三、教学重点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和规律。
四、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自然现象的影响。
五、教学准备投影仪、地理学科教学PPT、地球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六、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1. 利用投影仪播放有关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图片,激发学生对地球和地球运动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提问激发思考:a. 你们所生活的地球是什么样子的?b. 地球是如何运动的?c. 地球的运动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二)概念讲解1. 通过展示地球仪,介绍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各层结构的名称与特点。
2. 通过PPT,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a. 自转:地球绕着自己的轴线旋转,一个自转周期为24小时,造成昼夜交替。
b. 公转:地球绕着太阳的轨道运动,一个公转周期为一年,形成四季的变化。
(三)运动规律讲解1. 通过PPT,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a. 自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东半球为正常时差,西半球为反时差。
b. 公转:地球在轨道上呈椭圆形运动,近日地速度较快,远日地速度较慢。
(四)练习与巩固1. 给学生分发练习册,完成相关习题,巩固对地球自转和公转概念的理解。
2.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彼此交流自转和公转对地球上自然现象的影响,如白昼与黑夜、四季变化等。
(五)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会发生什么情况?如果地球不公转,会发生什么情况?2. 观看与地球运动相关的科普视频,加深学生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七、课堂总结1.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回顾,强调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2. 提醒学生练习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八、教学反思通过引入图片和提问的方式,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兴趣,课堂气氛较为活跃。
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1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 2、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
(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四、教学过程环节教学程序设计意图 [图片展示][教师提问] 太阳东升西落、四季变化现象的图片。
1、为什么太阳会东升西落?2、地球上为什么会如此的四季变化现象?(引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疑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和课本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示] 这些现象都是由地球的运动引起的通过简略的告知答案,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教师提问] 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学生回答:自转和公转引导学生看课本,找出知识点 [提示] 首先学习地球自转的基本特征(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让学生进入状态,大致了解教师授课的逻辑顺序,便于学生掌握 [教师提问][过渡]简单温故一下初中地理课本学习过地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回答:(概念、绕转中心、方向)温故而知新,为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教师点评] (1)地球围绕其自转轴的旋转运动,叫自转。
(2)绕转中心:地轴(3)方向:自西向东,北极看:逆时针;南极看:顺时针(南顺北逆) [地球仪演示] 分别从侧面、北极上空、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旋转方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式的教学,更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讲述] 地球自转的周期,有参考点的不一样,一日的时间长度也略又差异,有恒星日(23h56′4″)和太阳日(24h)教学难点,简单讲解,不要求学生深入理解。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教案优秀范文第一章:地球的运动概述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运动的概念和类型。
2.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
3. 了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内容:1. 地球运动的定义和类型。
2. 地球自转的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公转的特征和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来了解地球的运动。
2.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地球运动的理解和认识。
第二章:地球自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自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定义和特征。
2.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自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
2. 讲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时区差异等。
3.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运用地球自转的知识,如计算不同地区的区时差。
第三章:地球公转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和特征。
2. 掌握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能够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地球公转的定义和特征。
2.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地球公转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通过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的过程。
2. 讲解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变化等。
3.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运用地球公转的知识,如预测不同地区的季节变化。
第四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掌握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能够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1. 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
3. 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来了解地球运动对地球表面的影响。
2. 讲解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及其意义,如气候、生态环境等。
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最新8篇)高三地理总复习教案1教学目标:1. 复习地理知识,巩固基础概念;2. 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3. 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复习效率。
教学重难点:1. 理清地理知识的逻辑关系;2. 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问题。
教学方法:1. 讲授结合讨论,注重互动;2.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3. 布置作业,检查学生掌握情况。
教学准备:1. 复习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2. 准备复习提纲、练习题;3.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
教学过程:1. 复习地理知识的基本概念,包括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结构等;2. 讲解地理知识的重点内容,如地球的气候、地形、资源等;3.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动,解决学生在复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 布置相关练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5. 总结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如何高效地复习地理知识。
教学反思:1. 教学过程中是否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 是否能够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进行解答和指导;3. 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总结复习方法,提高学生的复习效率。
高三地理专题复习教案2时光流逝,从__年9月2日正式上课,到__年1月17日上课结束,这一个学期时光很快就过去了。
本学期带6个班的高一地理,一个班的高三地理。
与此同时,区对于今年新进教师实行“导师制”给了我更多学习和研究教学的机会,这也是我梦寐以求的。
(一)关于高一教学工作总结高一六个班的地理课进度一致,上到第三章结束,其余内容下学期再上。
本学期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期中和期末成绩整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教学工作成绩、成长:1、能认真备课,期中考试以后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上课实效性大为增强;2、基本上每周都去……听导师的一节课,并与导师交流学习心得;……来听我3次课,每次听完课都进行了点评,受益匪浅。
3、本学年出了一次高二期中考试卷,一次高一期末考试,顺利完成任务,并在出卷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把握和理解。
高中地理专题复习教案地球和地球运动一、高考展望1、通过地球光照图及其变式,考查学生计算时间、判断昼夜长短等能力。
2、由单纯考查地球知识转向考查这些知识的应用,由单一视角切入向多视角综合考查转变。
二、知识总结(一)地球知识1.形状和大小。
地球形状是一个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纬线和纬度、经线和经度。
(1)纬线:纬线都是圆,也称为纬线圈,长度不等。
赤道最长,由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最后成一点。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纬度:赤道是零度纬线。
赤道以北的纬度,叫北纬,用“N”作代号;赤道以南的纬度叫南纬,用“S”作代号。
北纬、南纬各有90°。
低纬、中纬和高纬。
南北半球划分。
(2)经线:也叫子午线。
经线是半圆,所有经线长相等。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
经度:零度经线叫做本初子午线。
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向西各分作180度,以东的180°属于东经,用“E”作代号;以西的180°属于西经,用“W”作代号。
东西180°经线合为一条经线。
用20°W 和160°E的经线圈,将地球分为东、西,两个半球。
(二)根据经纬网确定地理坐标的方法利用经纬网可以准确地确定地球表面上任何一点的地理坐标,中学生常见的经纬网图(图1)有以下三种形式:侧视图俯视图圆柱投影图图1①确定纬线与纬度在侧视图和圆柱投影图上,纬线为直线。
纬度数值向北增大的为北纬,向南增大的为南纬;在俯视图上纬线为一组同心圆,若圆心为北极点,各纬线均表示北纬,且数值向北极点增大。
②确定经线与经度在侧视图上,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在俯视图上经线是由极点向四周呈放射状的一组线段;在圆柱投影图上经线是与各纬线垂直的线段。
不论在哪种经纬网上,东经度数值随着地球自转方向增大,西经度数值随地球自转方向减少。
(三)利用经纬网计算距离在经纬网图上可以根据经纬度量算两点之间的距离。
纬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即经线长度)大约是111km,赤道上经度1°对应在地面上的弧长大约也是111km,因此只要知道了任意两地间的纬度差,或者是赤道上任何两地的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它们之间的实际距离。
全球各地纬度1°的间隔长度都相等(因为所有经线的长度都相等),大约是111km/1°。
赤道上经度1°的间隔长度最大,约为111千米,由于各纬线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南北纬60°纬线上的长度为赤道上的一半,所以在各纬线上经度差1°的弧长就不相等。
在同一条纬线上(假设此纬线的纬度为α)经度1°对应的实际弧长大约为111cos αkm 。
因此,两地若在同一条纬线上,只要知道两点经度差就可以计算出两点间的弧长。
(四)时区与日界线问题全球划分为24个时区,每时区跨经度15度。
各时区内统一使用的标准时间称区时,相邻两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
日界线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日界线与180º经线并不完全重合。
①地方时和区时的关系某时区的区时实际上就是该地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
如北京时间是东八区的区时,也就是采用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 )的地方时。
知道了这个关系就可以进行地方时与区时之间的换算。
②日期变更线 在地球上日期变更的界线有两类(图2): 自然界线:即地方时0点所在的经线,它是不断变化的,自西向东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加一天,自东向西过0点所在经线日期要减一天。
人为界线:即国际上规定,原则上以180°经线为国际日期变更线,简称日界线。
自西向东过日界线要减一天,自东向西过日界线要加一天。
自然界线与人为界线有可能重合,即当180°经线地方时为0点时,此时全球为一个日期。
(五)日照图上地方时的确定基本规律是: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6 时 ,昏线与赤道上的交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是18 时;②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的地方时为 12 时,和正午相对的另一条经线地方时是24时或 0 时;③从西向东顺地球自转方向经度每增加1º,地方时增加4分钟;④同一经线上的各点地方时相同。
(六)昼夜长短的计算在日照图上,晨昏线将地球上的纬线分为昼弧和夜孤两部分,昼弧和夜弧的长短,决定昼长和夜长。
弧长15º为 1 小 时。
求昼长一般从晨线与经线的交点起到昏线与经线的交点止之间的弧度就是昼长 , 即昼弧÷15º = 昼长时数 ,24 小时 -昼长时数 = 夜长。
(七)太阳高度角的确定①正午太阳高度在直射点为90º,由直射点向南、北逐渐降低。
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零。
②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等于90º减去该地地理纬度与太阳直射点地理纬度差。
三、重难点知识解析1.地球存在生命物质的原因地球在太阳系中的特殊性是贵在它是惟一一颗适于生物生存的行星。
究其原因,要从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因素和地球自身条件去分析。
从恒星际空间看,太阳周围的恒星际空间比较有利于太阳的稳定,太阳的稳定又有利于地球生命的出现。
从行星际空间看,大小行星的共面性、同向性公转特征,使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一种较安全的宇宙环境。
在地球自身的条件中,除从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体积、质量、内部物质运动等方面分析外,还要考虑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和地球大气的热力作用对地球表面温度的影响,地球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个太阳日,时间不长,使整个地表增温、冷却不至于过分剧烈,从而保证地球上生命有机体的存在与发展。
地球外围大气的热力作用减小了气温的日较差,形成适于生物生存的温度环境。
1800 加一 天 今天昨天 6月7日 6月日日界线人为界线 经 线 自然界线 减一 天 图 22.太阳活动太阳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太阳活动变化周期的平均值大致是11年。
太阳色球爆发抛出的带电粒子流和剧烈的电磁波辐射像狂风暴雨一般向着周围的行星际空间倾泻,使地球所处的空间环境甚至地球本身的物理状态都发生一些相应的扰动和变化,从而对人类活动产生影响。
⑴扰乱电离层,干扰短波通讯;⑵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⑶激发高层大气,在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⑷扰动臭氧层,破坏大气的热平衡;⑸影响地球上的天气和气候;⑹直接威胁宇航飞行;⑺破坏高压输电网设备和石油输送管道;⑻诱发干旱、洪涝、台风、雷暴、酷热、寒潮、地震等自然灾害,并可危害人类健康,甚至出现瘟疫等。
3.如何判别时间要素和南北半球⑴判别南北半球:A.看纬度数值的分布。
B.自转方向。
C.等温线数值的分布和气温年变化规律。
D.物体水平运动的偏转。
E.洋流流向。
F.自然带的更替次序。
G.特殊动物种类的分布。
H.正午日影。
I.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J.北极星。
K.日出日落方位。
L.极点附近所见天体周日视运动方向。
⑵判别时间的要素:A.太阳直射纬度。
B.太阳光照图。
C.地球公转图。
D.昼夜长短情况。
E.海陆气压配置。
F.季风风向。
G.海陆气温差异。
H.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I.气候特征。
J.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K.等温线的弯曲方向。
4.有关地理计算。
⑴时间的计算①地方时:不同经度的时间。
掌握东加西减、东早西晚的原则,每相差15度,时间上相差1小时,4分钟相差1度。
根据已知时间求经度时,注意用时间的早晚来确定经度的东西方位。
②区时:各地没有特殊说明情况下使用的时间。
先掌握时区的计算,区时的计算方法与地方时的原则相同,每相差一个时区时间相差一个小时。
注意地方时与区时的相互转换。
③标准时:各国统一使用的时间。
绝大部分国家只有一个标准时,多采用这个国家东部时区的区时,也有采用半区时的国家,如印度等;少数大国有两个标准时,如中国、美国、俄罗斯等。
注意一个国家的任何地区,所使用的时间都为标准时,除非有特别说明是所在时区的区时或所在经线的地方时时例外。
④北京时间:我国全国统一使用的时间,即东八区的区时,东经120度的地方时。
注意北京时间不等于北京地方时,在有关日出日落时间的题目中多采用的是地方时。
⑤世界时:即格林威治时间,零度经线的地方时。
⑵日期的计算。
①日期的变换有两种变换,即自然变换和人为变换。
自然变换是某地区时间为24点时,其日期事实上已是新的一天。
人为变换是指日界线,过日界线日期变换的原则是向东减一天,向西加一天。
东、西十二区这两个半时区,在区时上是相同的,但日期上相差一天,东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早的地方,而西十二区是全球时间最晚的地方,即全球最东和最西的地方。
②全球总是被两条经线分割为两个日期,分割日期的经线分别是日界线和地方时为0时的经线,这两条经线可以重合,当二者重合的一瞬间,全球只有一个日期。
注意真实的情况下,日界线和180度经线并非完全重合,在俄罗斯、阿留申群岛、南太平洋等地有明显弯曲。
今天范围的计算,采用的多为地方时。
180度时间如果为T,那么地球上新的一天范围为T/124,旧的一天范围为(24-T)/24。
也可以把T转化为北京时间Q,即Q=T-4。
如果使用的区时,那么新的一天范围可用时区数表示,时区数为180度经线的区时T+0.5个时区。
注意一般情况下没有24点,它可表示第二天的0点。
⑶昼夜长短的记算①可以利用一个地区昼弧所跨的经度范围来计算,方法是在日照图上某条纬度与晨昏线有两上交点,两点之间在昼半球的部分即是白昼的时间。
②可以利用已知的日出和日落时间来求算。
方法是:白昼长=2×(12-日出时间)或白昼长=2×(日落时间-12)。
③同一半球相同纬度地区昼长相同。
而南北半球相同纬度地区的昼夜长短相反,如北纬40度的昼长是15时,那么南纬40度的地区夜长为15时。
④注意极昼区、极夜区的昼长分别是24时和0时。
赤道地区的昼长永远是12时。
⑷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①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是:H=[900-β(当地纬度和太阳直射点纬度)],其中β的求采用同一半球相减、不同半球相加的原则,永远取正值。
②利用垂直物体的日影计算:cotH=影长/物体长度。
③太阳能热水器的采光面与楼房顶面的夹角=β(β同①)④南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楼房间隔L的计算:L=楼高×cotH’( H’即当地全年最小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北半球为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南半球为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
在楼房布局时建议采用东北-西南向或西北-东南向。
⑤一个地区年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差值:赤道地区是23026’南北半球热带地区介于23026’和46052’之间,具体度数是(当地纬度+23026’)。
南北半球温带地区是46052’。
南北半球寒带地区是46052’,但也可以当作当地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的数值。
⑸日出、日落时间的计算①利用已知昼长计算:日出时间=12-昼长/2;日落时间=12+昼长/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