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框架
- 格式:pdf
- 大小:61.58 KB
- 文档页数:7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达标核心要素引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Basel III〕是国际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一套监管准那么,旨在提高银行业的资本充足率,增强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本文将介绍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核心要素,并解释其对银行业的影响。
1. 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面对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时,要有足够的资本来保护其风险暴露。
具体来说,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应不低于8%,其中资本的一局部需要是可转换为普通股股份的的资本工具。
2. 储藏资本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在核心资本之外,要设立储藏资本。
储藏资本是一种附加资本保障,用于防范银行在经济紧缩或金融危机时面临的风险。
储藏资本的规模和构成受到限制,具体规定由国际银行业监管机构确定。
3. 杠杆比率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入了杠杆比率这一指标,用以衡量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与其风险暴露之间的关系。
杠杆比率要求银行的资本总额不低于其总资产的3%。
4. 流动性风险监管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设立稳定而可靠的流动性储藏,以应对可能的流动性风险。
银行需要根据资产负债表的各项风险指标来计算其流动性储藏的规模。
这有助于确保银行在面临市场抽贷和流动性挤兑时能够平安度过。
5. 逆周期资本缓冲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引入了逆周期资本缓冲的概念,旨在使银行在经济繁荣时获得更多的资本以应对潜在的风险。
银行需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经济开展情况,适时进行资本缓冲的调整,以保持资本充足率。
6. 网络对冲工具的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鼓励银行使用网络对冲工具来管理和减轻其资本与风险之间的关系。
网络对冲工具能够帮助银行降低其对风险资产的敞口,提高资本的效率利用率。
7. 监管报告和透明度要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要求银行向监管机构提供更加详尽和准确的信息,以增强监管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银行需要定期向监管机构报告其资本充足率、风险敞口和资产负债表等关键指标。
8. 国际合作和普遍接受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实施需要全球范围内银行的合作和共识。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 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 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 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关于第一个支柱,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金的问题。
在新框架中,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
因此,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仍然是新框架的基础,被称为第一大支柱。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这使银行的监管者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对全球100多个协议成员国来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个标准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具体来说,就是简化了信用风险的判断。
各银行根据自身的商业贷款量决定自身的资本量,却忽视了偿债人的资本量。
同时,以前的协议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不细,而实际世界不同资本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控制资本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旧协议的限制。
新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各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大的银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
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
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的体制。
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
巴塞尔协议三的基本框架
巴塞尔协议三(Basel III)是国际上针对银行业的资本充足性
和风险管理的一项重要框架。
以下是巴塞尔协议三的基本框架:
1. 资本充足性:巴塞尔协议三要求银行必须维持一定比例的资本充足率,以应对风险和保证金涨落。
具体而言,协议规定了两个重要的资本充足率指标:核心资本充足率(CET1)和总
资本充足率(TCR)。
2. 增加资本要求:协议要求银行加强资本保障,降低风险,增加监管资本和流动性要求。
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核心资本要求、引入资本长期缺失率要求、限制或削减风险权重。
3. 流动性管理:协议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其中包括提高流动性缺口覆盖率、引入紧急融资水平等方面的要求。
4. 杠杆比率:协议引入了杠杆比率作为衡量银行的综合风险暴露程度的指标,要求银行维持一定比例的核心资本与非风险调整资产的比率。
5. 建立监管措施:协议要求各国监管机构制定相应的监管措施,确保银行能够遵守巴塞尔协议三的要求。
这可能包括设置更严格的资本监管、风险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要求等。
总体来说,巴塞尔协议三旨在提高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降低系统性风险,并增强对金融危机的抵御能力。
巴塞尔协议Ⅰ1988年巴塞尔协议全称为《统一资本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其目的是通过规定银行资本充足率,减少各国规定的资本数量差异,加强对银行资本及风险资产的监管,消除银行间的不公平竞争。
1988年巴塞尔协议基本内容由四方面组成:1、资本的组成。
巴塞尔委员会认为银行资本分为两级。
第一级是核心资本,要求银行资本中至少有50%是实收资本及从税后利润保留中提取的公开储备所组成。
第二级是附属资本,其最高额可等同于核心资本额。
附属资本由未公开的储备、重估储备、普通准备金(普通呆账准备金)、带有债务性质的资本工具、长期次级债务和资本扣除部分组成。
2、风险加权制。
巴塞尔协议确定了风险加权制,即根据不用资产的风险程度确定相应的风险权重,计算加权风险资产总额:一是确定资产负债表内的资产风险权数,即将不用资产的风险权数确定为五个档次:分别为0、10、20、50、100。
二是确定表外项目的风险权数。
确定了1、20、50、100四个档次的信用转换系数,以此再与资产负债表内与该项业务对应项目的风险权数相乘,作为表外项目的风险权数。
3、目标标准比率。
总资本与加权风险资产之比为8%(其中核心资本部分至少为4%)。
银行资本充足率=总资本/加权风险资产4、过渡期和实施安排。
过渡期从协议发布起至1992年底止,到1992年底,所有从事大额跨境业务的银行资本金要达到8%的要求。
1988年巴塞尔协议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确立了全球统一的银行风险管理标准;二是突出强调了资本充足率标准的意义。
通过强调资本充足率,促使全球银行经营从注重规模转向资本、资产质量等因素;三是受70年代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影响,强调国家风险对银行信用风险的重要作用,明确规定不同国家的授信风险权重比例存在差异。
巴塞尔资本协议Ⅱ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约束。
①一大支柱:最低资本要求。
最低资本充足率要求仍然是新资本协议的重点。
该部分涉及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操作风险有关的最低总资本要求的计算问题。
巴塞尔协议Ⅲ的框架、内容和影响中国银监会国际部陈颖甘煜发布时间:2011-03-24巴塞尔协议Ⅲ及主要内容2010年9月13日,巴塞尔委员会网页上悄然出现了一个题为“BaselⅢ”的链接,首次使用BaselⅢ统称本轮银行监管新变化,并明确了其政策界限。
2010年12月16日,巴塞尔委员会网站公布了《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更加稳健的银行和银行体系的全球监管框架》和《巴塞尔第三版协议:流动性风险计量、标准和监测的国际框架》等文件。
从目前公布的文件看,BaselⅢ是在新资本协议基础上提出的一揽子改革方案(BaselⅢ包含新资本协议,为便于陈述,下文中第三版资本协议仅指改革方案和建议)。
这些方案的目标是提高银行业抗击冲击的能力,提高风险管理和治理能力,加强银行的透明度,内容涵盖扩大资本覆盖风险的范围、增强监管资本工具的损失吸收能力、引入杠杆率监管指标、引入流动性监管标准、建立逆周期资本和准备金框架、重新确定最低监管资本要求等诸多方面。
第三版资本协议已列入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首尔峰会成果,必将成为后危机时代影响全球金融秩序的重要监管标准。
资本框架本次改革前,没有人怀疑8%的资本充足率和4%的核心资本充足率要求是否充足,也很少有人质疑风险加权资产计算方法是否反映了风险的大小和本质,在流动性充裕的大环境下资本工具在压力情景下吸收损失的能力也被忽略了。
本次资本监管制度改革,主要反思三大要素的上述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的改进方案。
第一,强调高质量的资本构成。
首先,明确普通股的核心一级资本地位,严格其他计入一级资本的工具需满足的条件,包括清偿等级、损失吸收能力、收益分配限制、本金偿付限制、赎回和担保抵押限制、会计列示和披露要求等。
其次,明确只有一套二级资本的合格标准,取消子类,取消仅用于覆盖市场风险的三级资本。
合格的二级资本工具必须能够吸收损失,因此其受偿顺序须列在存款人、一般债权人之后,不得由发行人及其关联方提供保证,原始期限不得低于5年,若附带回购期权必须在满足特定条件下且发行5年后方可由发行人主动行权,投资者无权要求提前偿付未来应得的收益和本金,发行合同不得包括收益与发行人信用状况相关的条款,银行及其关联方不得故意购买该资本工具等。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一个完整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
在我国,银监会采取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实施措施,文中浅析了实践的必要性,产生的影响,取得的成果。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继承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提出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新思路和方法,即实行以最低资本要求、央行监管、信息披露(即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特点的新的监管框架,强调三大支柱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低水平或局部性地实施某一个或两个支柱均不能有效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三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真正体现新协议的核心所在。
风险的资本覆盖范围也从单一的信用风险,拓展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协议突出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涵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并通过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来加强对银行监管,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及自我约束的新理念。
二、国内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实施的安排我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国际金融大环境、吸引外资银行投资及合作、在境外设立海外分行、避免国际金融歧视、提升监管能力及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存在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没建立起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总体风险管理水平与世界银行业先进水平相差很远。
因此,还无法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体系中。
从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角度看,银监会推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后,国内银行业开始逐步确立刚性的资本约束机制。
银监会在采取过渡性资本监管方案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改进风险管理,采取风险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即使到时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也不能迟于2013年底。
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资本约束下稳健经营,实现持续盈利目标,达到股东、监管机构、客户和公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一个完整的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监管框架。
在我国,银监会采取分类实施、分层推进,分步达标的实施措施,文中浅析了实践的必要性,产生的影响,取得的成果。
一、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内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继承了1988年巴塞尔协议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监管思路,提出衡量资本充足率的新思路和方法,即实行以最低资本要求、央行监管、信息披露(即市场纪律)三大支柱为特点的新的监管框架,强调三大支柱紧密相连,缺一不可。
低水平或局部性地实施某一个或两个支柱均不能有效确保银行经营的稳健性和安全性,三者必须同时使用才能真正体现新协议的核心所在。
风险的资本覆盖范围也从单一的信用风险,拓展到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
从风险管理的角度看,新协议突出以内部评级法为核心,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涵盖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并通过外部监管和信息披露来加强对银行监管,提升银行风险管理水平及自我约束的新理念。
二、国内银行业监管机构对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在我国实施的安排我国作为国际清算银行的成员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我国银行业融入国际金融大环境、吸引外资银行投资及合作、在境外设立海外分行、避免国际金融歧视、提升监管能力及国际形象的必然选择。
由于我国各商业银行均不同程度存在资产质量差、资本充足率低、风险管理薄弱、核心竞争力不强等问题,还没建立起完备的风险防范体系,总体风险管理水平与世界银行业先进水平相差很远。
因此,还无法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体系中。
从我国银行业监管机构角度看,银监会推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后,国内银行业开始逐步确立刚性的资本约束机制。
银监会在采取过渡性资本监管方案的同时,鼓励商业银行积极改进风险管理,采取风险敏感性高的资本计量方法,要求大型商业银行应从2010年底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即使到时经批准可暂缓实施,也不能迟于2013年底。
在此背景下,国内商业银行如何在资本约束下稳健经营,实现持续盈利目标,达到股东、监管机构、客户和公众的基本要求,是我国商业银行在新的条件下面临的新挑战。
巴塞尔协议3的主要内容
巴塞尔协议 3 是指巴塞尔委员会在 2010 年发布的一份旨在加强全球银行资本管理的协议。
该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
1. 提高银行资本充足率要求。
巴塞尔协议 III 对于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的最低要求有所提高,引入了资本留存资本,提升银行吸收经济衰退时期损失的能力,建立与信贷过快增长挂钩的反周期超额资本区间,对大型银行要求更高。
2. 扩大资本框架的风险覆盖面。
巴塞尔协议 III 要求银行建立更广泛的资本框架,包括核心资本、其他资本和储备资本,以更好地覆盖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
3. 引入杠杆率作为新资本协议的补充措施。
巴塞尔协议 III 要求银行计算杠杆率,以衡量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可靠性。
4. 在经济上行期建立超额资本用于经济下行期吸收损失。
巴塞尔协议 III 规定银行必须在经济上行期积累超额资本,以便在经济衰退时期吸收损失。
5. 建立适用于国际活跃银行的全球流动性最低标准。
巴塞尔协议 III 要求国际活跃银行建立全球性的流动性标准,以确保银行拥有足够的流动性资产来应对流动性需求。
巴塞尔协议 III 是一项全球性的监管规定,旨在加强全球银行资本管理,提高银行风险承受能力,确保银行体系的稳定性。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关于第一个支柱,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金的问题。
在新框架中,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
因此,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仍然是新框架的基础,被称为第一大支柱。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这使银行的监管者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对全球100多个协议成员国来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个标准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具体来说,就是简化了信用风险的判断。
各银行根据自身的商业贷款量决定自身的资本量,却忽视了偿债人的资本量。
同时,以前的协议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不细,而实际世界不同资本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控制资本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旧协议的限制。
新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各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大的银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
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
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的体制。
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Capital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关于第一个支柱,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金的问题。
在新框架中,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
因此,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仍然是新框架的基础,被称为第一大支柱。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这使银行的监管者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对全球100多个协议成员国来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个标准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具体来说,就是简化了信用风险的判断。
各银行根据自身的商业贷款量决定自身的资本量,却忽视了偿债人的资本量。
同时,以前的协议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不细,而实际世界不同资本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控制资本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旧协议的限制。
新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各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大的银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
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
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的体制。
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
巴塞尔新的资本协议强调,银行仅通过资本充足率的规定无法实现安全性和稳健性的目标,应通过一些更加全面、具体的约束加以实现。
为此,该协议提出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监管当局检查评估和市场纪律约束,并作为该协议的主要内容。
1.最低资本要求。
这是该协议的基础,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即监管部门对资本的定义、风险头寸的计量及根据风险程度计算的最低资本要求。
其中监管部门对资本的定义和8%的最低资本充足比率,维持原资本协议的规定不变。
但在风险头寸的计量方面,新资本协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于风险资产的计算,在调整了原有“标准法”计算风险资产的同时,强调对于十分先进的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评级法计算风险资产,对于一些高度发达的银行,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可以运用信用组合风险模型。
此外,在风险管理的范围上,除须涵盖原协议要求的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对于银行所面临的其他风险,如利率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等也应特别关注。
2.监管部门对资本充足率的评估检查。
这方面要求加大监管机构对银行的监管力度,确保各家商业银行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内部程序,借以评估银行在认真分析风险的基础上设定的资本充足率。
具体原则包括:银行应参照其承担风险的程度,建立资本充足总体情况的内部评价机制,制定维持资本水平的战略;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情况的内部评价机制、维持战略、资本充足情况进行检测和评价;监管部门要求银行保持高于最低资本监管要求的资本充足率;监管当局对银行资本充足率下滑的状况进行及早干预,防止风险的扩散,如果资本得不到恢复,则应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3.市场纪律约束。
这方面要求发挥市场的力量来促使银行稳健、高效地经营以及保持较高的资本充足率。
市场纪律有助于促使银行合理进行资本调节和控制内部风险。
有效的市场约束要求银行建立一定的信息披露制度。
新协议要求银行及时披露包括资本结构、资本充足率、对资本的内部评价机制、风险预测及战略管理等内容。
新资本协议的借鉴与启示新资本协议虽然不是国际法规,也不属于国际公约,对各国政府、银行监管当局及商业银行不具有强制的约束力。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主要内容——信用风险标准法新资本协议主要有三部分构成:一是最低资本的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新协议在几个方面不同老协议,首先说明下没有变动的内容:老协议时基于资本比率的概念,即分子代表银行持有的资本数量,分母代表银行的风险计量指标。
统称为风险加权资产。
计算出的资本比率不能低于8%。
根据新协议的要求,有关资本比率的分子(即监管资本构成)的各项规定保持不变。
同样,8%的最低比率保持不变。
因此,修改内容反映在对风险资产的界定方面,即修改反映计量银行各类风险的计量方法。
计量风险加权资产的几种新方法,将完善银行对风险的评估,从而使计算出的资本比率更有意义。
老协议明确涵盖的风险加权资产有两大类,一是信用风险,二是市场风险。
在此假定,在处理上述两类风险时,其它各类风险已以隐性的方式已包括在内。
关于交易业务市场风险的处理方法,以巴塞尔委员会1996年公布的资本协议修订案为准。
新协议对这部分内容不做调整。
新协议第一支柱对风险加权资产的修改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大幅度修改了对老协议信用风险的处理方法,二是明确提出将操作风险纳入资本监管的范筹,即操作风险将作为银行资本比率分母的一部分。
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内容进行讨论。
在上述两个方面,新协议的主要创新表现分别为计算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规定了三种方法。
委员会认为,坚持采用单一化的方法计量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既不可取又不可行。
相反,对于这两种风险,分别采用三种不同方法有助于提高风险敏感度,并允许银行和监管当局选择他们认为最符合其银行业务发展水平及金融市场状况的一种或几种方法。
处理这两种风险的三种主要方法见下面的表格:标准法与老协议大致相同。
按要求,银行根据风险暴露(exposures)可观察的特点(即,公司贷款或住房抵押贷款),将信用风险暴露划分到监管当局规定的几个类档次上。
按标准法的要求,每一监管当局规定的档次对应一个固定的风险权重,同时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提高风险敏感度(老协议的敏感度不高)。
巴塞尔协议三大支柱新协议由三大支柱组成:一是最低资本要求;二是监管当局对资本充足率的监督检查;三是信息披露。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主要内容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20世纪80年代由于债务危机的影响,信用风险给国际银行业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管理。
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一套国际通用的以加权方式衡量表内与表外风险的资本充足率标准,极大地影响了国际银行监管与风险管理工作的进程。
在近十几年中,随着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形势变化推出相关标准,资本与风险紧密联系的原则已成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监管原则之一。
正是在这一原则指导下,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了更加具有风险敏感性的新资本协议。
新协议将风险扩大到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利率风险,并提出“三个支柱”(最低资本规定、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要求资本监管更为准确的反映银行经营的风险状况,进一步提高金融体系的安全性和稳健性。
1、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规定新协议在第一支柱中考虑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1并为计量风险提供了几种备选方案。
关于信用风险的计量。
新协议提出了两种基本方法。
第一种是标准法,第二种是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又分为初级法和高级法。
对于风险管理水平较低一些的银行,新协议建议其采用标准法来计量风险,计算银行资本充足率。
根据标准法的要求,银行将采用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各项资产的信用风险权利。
当银行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和信息披露达到一系列严格的标准后,银行可采用内部评级法。
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使用自己测算的风险要素计算法定资本要求。
其中,初级法仅允许银行测算与每个借款人相关的违约概率,其他数值由监管部门提供,高级法则允许银行测算其他必须的数值。
类似的,在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方面,委员会也提供了不同层次的方案以备选择。
2、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委员会认为,监管当局的监督检查是最低资本规定和市场纪律的重要补充。
最详实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解读一、巴塞尔资本协议演化历程上世纪7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的高速发展,国际商业银行大力扩张资产,使银行资产远远超过其资本,有些甚至超过几十倍,使风险急剧增大。
到1974年,包括德国赫斯德特银行、纽约富兰克林国民银行和英国-以色列银行在内的三家大型国际商业银行的相继倒闭,使监管机构在惊愕之余开始全面审视拥有广泛国际业务的银行的监管问题。
为此同年年底美、英、德、法、日等10国集团的央行行长在国际清算银行总部所在地巴塞尔,成立了银行监管委员会,对国际银行进行监管。
1、巴塞尔资本协议,简称《Basel I》巴塞尔委员会成立的次年即1975年9月,巴塞尔委员会出台了第一个协议,即《银行海外分支机构监管原则》,其核心内容只是针对当时国际性银行监管主体缺位的现实,明确海外银行监管责任分工和监管重点,总体思路是“股权原则为主,市场原则为辅;母国综合监督为主,东道国个别监督为辅”。
这个协议极为简单,对清偿能力等监管内容只提出了抽象的监管原则和职责分配,未能提出具体可行的监管标准。
《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实质性进步体现在1988年7月通过的《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简称《Basel I》。
《Basel I》首次确定了跨国银行的资本充足性要求,并创建了一套包括表外业务风险在内的风险权重体系:将信用风险划分为四大类,分别以0%、20%、50%和100%给予相应的风险权重;旧协议还要求银行必须满足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充足率不低于4%),但《Basel I》未涵盖信用风险以外的其他风险,且信用风险权重的分类也过于粗略。
2、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简称《Basel II》1995年,老牌贵族银行巴林银行因为一个期货交易员的错误判断和违规操作一个月内瞬间破产,旧资本协议仅关注信用风险,没有考虑对银行经营影响越来越大的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及其它风险的弊病浮出水面。
随着跨国银行金融创新的深化和表外业务的不断拓展,传统的信用风险因素已退居次席,市场风险已成为跨国银行的头号风险,操作风险、利率风险和法律风险等因素也不可小觑,故次年《Basel I》修正案将市场风险纳入资本需求的计算。
新巴塞尔协议的主要内容新巴塞尔资本协定强调的三大支柱:1、最低资本要求(Minimum Capital Requirements):即最低资本充足率达到8%,而银行的核心资本的充足率应为4%。
目的是使银行对风险更敏感,使其运作更有效。
其中信用风险资本计提包括:•标准法•基础内部评等法•进阶内部评等法2、监察审理程序(Supervisory Review Process):监管者通过监测决定银行内部能否合理运行,并对其提出改进的方案。
3、市场制约机能,即市场自律(Market Discipline):要求银行提高信息的透明度,使外界对它的财务、管理等有更好的了解。
关于第一个支柱,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金的问题。
在新框架中,委员会认为“压倒一切的目标是促进国际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健”,而充足的资本水平被认为是服务于这一目标的中心因素。
因此,对资本充足比率提出最低要求仍然是新框架的基础,被称为第一大支柱。
1988年的巴塞尔协议首次提出了关于银行资本充足率的概念,这使银行的监管者对各商业银行的资本有了一个衡量的标准。
这对全球100多个协议成员国来说,是很成功的,通过这个标准反映出了各商业银行的资本状况。
但是它也有不足的地方。
具体来说,就是简化了信用风险的判断。
各银行根据自身的商业贷款量决定自身的资本量,却忽视了偿债人的资本量。
同时,以前的协议对信用风险的划分不细,而实际世界不同资本量所面临的风险是不一样的。
银行近年来在金融创新、控制资本方面的努力也受到了旧协议的限制。
新协议对此增加了两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是要求各银行建立自己的内部风险评估机制,特别是大的银行,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内部评级系统,决定自己对资本的需求。
但这一定要在严格的监管之下进行。
目前有些银行已经做到了这一点,但更多的银行并没有类似的体制。
另外,委员会提出了一个统一的方案,即“标准化方案”,建议各银行借用外部评级机构特别是专业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根据评级决定银行面临的风险有多大,并为此准备多少的风险准备金。
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主要框架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是相对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1988年7月公布并于1992年末执行的现行资本协议而言的鉴于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实践监管方式以及金融市场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议以一套更具灵活性和风险敏感性的协议取代1988年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第一稿1999年6月提出征求意见第二稿2001年1月提出2001年5月末征求意见结束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准备在2001年底公布新资本协议2005年开始实施新资本协议新资本协议由最低资本要求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和市场纪律三大支柱组成它们相辅相成共同为促进金融体系的安全和稳健发挥作用具体见图1进一步了解请参阅 1.THE NEW BASEL CAPITAL ACCORD(Consultative Document)BIS2.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国人民银行银行监管一司编译第一支柱最低资本要求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风险加权资产8%年资本协议一致包括一级资本和二级资本倍的操作风险之和根据信用风险权重违约概率PD特定违约损失LGD违约风险暴露计算标准法现行方法的修订版本使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确定风险权重初级的内部评级法银行只估计PD值LGD值由中央银行制订高级的内部评级法允许银行自行估计值LGD值资产组合信用风险模型法未来内部评级法要求银行的评估方式和信息披露都必须符合一系列严格的标准提供更具风险敏感性的方法来处理抵押担保信用衍生工具净扣和证券化基本指标法银行总收入乘以固定比例值标准法以银行基本财务指标乘以值计算每类业务资本要求然后全部加总内部计量法根据风险指标EI损失事件概率PE事件损失值EL乘以值计算每种业务损失类型的资本要求然后全部加总第二支柱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及其他方面的评论由于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不仅事关银行监管变化对银行评级的影响而且直接关系到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利益因此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包括标普Standard & poor’s穆迪Moody’s以及惠誉Fitch都非常关注新资本协议的进展并作出了积极的反应国际三大评级机构对新资本协议的评价是正面的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是积极的评级机构如标普与穆迪认为将一个商业化的评级结果用于监管可能威胁到评级机构的独立性扭曲评级结果的公正性抑制创新等等国外评级机构的这种忧虑确实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同样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很多市场参与者认为评级机构对融资成本和大机构投资者持有某类金融工具的意愿产生强大的影响如取得主权评级成为发行欧洲债券的前提条件出于官方监管规定或者内部风险控制的要求一些机构投资者只限于持有评级机构评级的投资级证券新协议又将评级作为银行对主权和其他借款人风险暴露的风险权重的决定因素然而许多批评家指出三大评级机构的评级有时也会前后不一致并且评级机构之间评级会出现显著的差异尤其是评级机构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中的表现令人感到非常失望标普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标普认为目前全球大部分银行并非资本过剩许多新兴市场银行体系的资本水平难以缓解金融体系的压力因此新协议最终成功有赖于提高风险调整资本新资本充足性框架实质性地改善计算最低监管资本水平的风险调整过程强化监管过程更有效地把市场纪律纳入银行监管中有利于强化银行监管概括而言这有助于提高全球金融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一些银行尤其是不发达市场银行的信用度标普认为标准法的一个可能结果是减少信用风险所需的资本标普希望发行人不要把评级公司当成金融顾问评级机构不承担评级质量的法律责任标普认为要确保用尽可能长时间的数据并尽可能使评级机构与其评级违约的匹配过程透明可以使市场处于最佳状态对同一债务的多项评级的处理需要修改否则银行会按照最高评级而不是按照最准确的评级来选择外部评级机构有必要公布评级对象的有关数据以便监管者银行和投资者判断评级的合理性标普强调外部信用评级机构必须保持一定的独立性即不受监管的影响以便保持其在资本市场的可信度标普建议由巴塞尔委员会建立一个统一的机构或是肯定一个现存的中央机构的权力由它来决定使用哪个外部信用评级机构的结果和确定评级的标准以避免恶性竞争在标准法下公共部门企业和银行的债权应该根据自身的优势加以判断而不应基于机构的性质和归属的主权给予未评级资产的权重低于高风险资产将会降低而非提高信用风险透明度任何使用短期评级来代替长期评级及其风险权重都应该采用最保守的方式标普认为内部评级法局限于有充足历史数据的复杂银行能够胜任开展内部评级法的银行很少到实施时在欧洲北美澳洲可能有60多家最大的国际银行可以采用内部评级法标普提议要在可能伴随非流动性时期的经济萧条情况下保持资本的合理水平内部评级法将极大地影响资本和信用在全球银行体系中的分配标普提议即使银行在其他方面胜任内部评级法资产证券化评级也要采用标准法为了避免竞争压力从而避免评级机构放松标准标普提议强制披露经评级的交易的业绩数据以便监管者银行投资者能够判断评级的合理性标普支持巴塞尔委员会关于操作风险信息披露和监管者监督检查的工作标普主要担心操作风险计量结果不符合实际并可能导致错误地相信这些风险被覆盖了穆迪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穆迪认为新资本协议对银行信用实力和风险战略产生正面影响改革结果不应该使得管理资本的平均水平下降那些风险资产组合特别稳健的银行应该降低管理资本而高风险机构应当提高管理资本穆迪认为为了进一步提高资产质量和贷款的安全性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改善财务披露有助于增强市场透明度鼓励建立更加全球化的信用文化穆迪期望大量的小机构实施统一的信用风险管理程序穆迪认为银行监管者对于使用私人信用评级机构评级结果的偏好证明了评级的一些历史数据确实是判定信用风险的有效指示器穆迪反对将信用评级的结果用于监管但是他们并不能阻止这种使用也不能改变巴塞尔委员会对于在资本充足规定下使用评级作为信用风险管理手段的决定穆迪认为随着评级用于监管过程的推进银行监管者们应该仔细的设计一个框架来引导评级的使用否则用于监管的评级结果可能会产生风险并至少在三个方面对信用评级的质量产生不利的影响提高客户对评级结果进行随意挑拣的可能性削弱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以及抑制创新为了限制这种对评级结果进行随意挑拣的行为一方面可将所有用于监管的评级结果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另一方面也可要求充分的信息披露来使所有评级机构有平等的机会对个别的信用评级进行评论以检验其客户是否对这个结果支付了不正当的价格无论是否是在评级对象的要求下所进行的评级监管者都应该充分全面的考虑对特定评级对象的所有评级结果当评级结果不一致时应当对最低评级结果给予更多的重视为了在监管机构的监管和评级机构的独立性两点间找到均衡穆迪建议对评级机构的任何评论应该基于以下两点1在相关市场中得到主要投资者的认可2对评级机构的结果进行追踪记录特别是看看他们是否能证明高评级的证券在历经一段时间后确实表现得比低评级证券好信用评级机构应该提高他们活动的曝光度以利于学术机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其行为进行更广泛的分析评论穆迪认为新监管框架的实施继续推动信用风险管理方面的创新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穆迪建议应该渐进地采取措施来减轻评级结果用于监管的成本努力提高自身所从事工作的透明度通过更加充分的信息披露公众监督和市场纪律的运用穆迪希望能够保证评级过程的公正性促进未来的创新惠誉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总的看来惠誉对新资本协议的评价是正面的惠誉认为新资本协议强化经济资本与监管资本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提高风险监管水平进一步增强金融的稳定性惠誉认为无论评级主体是国家银行还是公司同一级别具有同等风险相对于级别低的评级未经评级的主体风险权重太优惠应给予其150%的风险权重否则这会导致不评级鉴于商业不动产在以前银行危机中损失的贷款帐面值与增加的资本要求有滞后因此其风险权重应该达到100%给予B+到B-级别150%的风险权重将损害高收益率市场的发展给予B级比不良资产更高的风险权重不太合适不良资产应该给予200%的权重惠誉提出应该拓宽担保的定义以反映不同银行体制和法律环境下担保的特征承认不同监管体制的差别将信用衍生产品担保套期保值纳入操作风险中存有争论惠誉认为目前商业银行缺乏综合的可信的违约数据和损失覆盖数据缺乏充分的返回检验结果监管也难以跟上对返回检验结果的差异缺乏明显的其他资本要求由于缺乏充分而可靠的信息无法保证中央银行制订的LGD值和EAD值比商业银行或评级机构估计的数据更加准确和更加值得信赖对银行支持证券化结构的严厉惩罚应该把适度的市场纪律加入到证券化过程中操作风险是很难精确计量的惠誉认为银行应该采用标准法作为底线声誉风险应该在操作风险中加以考虑计算操作风险的和由监管者自行决定因此保持监管者和市场之间的透明度和披露是非常受欢迎的进一步了解请参阅世界三大评级机构对新资本协议的反应及外界的评论罗平唐才旭10/2001联合资信关于在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若干看法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发布后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和指导下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研究起草了关于在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若干看法联合资信认为新协议反映了国际银行界对银行监管的最新进展为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金融监管技术提供了有益的帮助因此我国应当利用新协议的实施来寻找金融监管的差距提高金融监管水平而不应当把新协议的实施当作对我国银行业的威胁来对付和防范新协议在我国的实施将大大缩短我国的金融监管与国际惯例接轨的进程是我国金融监管及银行风险管理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力措施和重要标志新协议的实施将给我国金融监管和银行风险管理带来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尤其是四大银行资本不足的问题将充分暴露出来金融监管标准进一步量化对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联合资信认为新协议信用风险处理的方式无论是标准法还是采用IRB法都引进了评级的概念和基本做法如评级的方法论压力试验违约率和违约损失返回检验等新协议把信用风险处理与评级紧密结合起来表明评级的理念得到全球银行界的认可过去我国在金融监管中无论是对外部评级还是银行的内部评级都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我国也应当充分利用评级理念评级技术以及评级结果来真正摸清家底改善和加强金融监管联合资信认为新协议与1999年的文件相比更多地考虑了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更尊重各个国家的主权但是对于非国际化的银行或国际化程度不高的银行的要求仍然偏严给予的选择权偏少或过于武断过渡时间偏短新协议主要根据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制订某些具体条文在发展中国家不一定适合或实施难度很大此外新协议也体现了西方强调定量化的思想显然这种定量计算也有可能偏离实际根据新协议的相关规定标准法是采用合格的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来确定风险权重国内监管当局负责确认外部评级机构是否满足客观性独立性国际透明度信息披露资源以及可信度等六个标准联合资信认为目前国内评级机构已经基本满足合格标准尽管如此由于商业银行的抵制和评级对象的量大面广对于国有银行来讲完全依靠外部评级机构对贷款企业进行评级是不现实的但对中小商业银行而言借助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或其评级技术与人才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对于银行证券公司资产证券化以及债项采用外部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是必要的可行的因为外部评级机构已经具备相应的能力联合资信认为目前国内银行暂时不具备采用IRB法的最低标准为了采用IRB 法一方面国内银行需要强化和改善信息披露另一方面国内银行应当根据情况来改善和加强内部评级系统联合资信建议监管机构应抓住机遇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和新协议的要求积极实施新协议以提高我国银行风险管理和监管水平国内评级机构一方面将在标准法实施中尤其是在金融机构与债项的评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可以在中小商业银行完善内部评级系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我们呼吁监管当局大力支持国内评级机构的发展大力支持国内评级机构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国内评级机构及债券开展评级支持国内评级机构与银行特别是小银行的合作尽快将国内评级机构培育成为合格的评级机构同时促进与国外合格评级机构的合作进一步了解请参阅关于在我国实施<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若干看法联合资信9/2001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对香港本地银行影响将不大中新网香港7月24日消息香港特区金融管理局估计,新巴塞尔协议在2005年施行后,对香港本地银行的业务影响将不会很大但因关于按揭贷款中有抵押品与无抵押的风险权数处理问题上香港现行的办法与新巴塞尔协议有不同之处香港金融管理局官员表示希望巴塞尔委员会有所通融据悉现在新巴塞尔协议按揭风险权数为百分之五十若按揭人逾期未偿还按揭债务则其风险权数可上升至百分之一百五十的水平与无抵押贷款风险权数相同而香港金管局助理总裁唐培新指出由于香港按揭有抵押品支持可通过收回楼宇再出售套取现金风险比一般无抵押贷款低所以建议巴塞尔委员会在制定香港银行按揭业务的资本风险权数时可以考虑到抵押品的因素而无须和一般无抵押贷款看齐唐培新还表示现在香港本地银行资本充足比率为10%至12%较国际水平8%的标准为高主要是多出的2%至4%作为经营风险的缓冲区日后巴塞尔要求银行根据信贷风险及经营风险制定资本要求时只是把每类风险细致分类相信所需的比率实际上与现行制度相似所以对银行的影响并不大资料来源 2001年07月24日 16:47 中国新闻网几乎没有美国银行能达到新巴塞尔协议的放松管制待遇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理事梅耶(Laurence Meyer)周一批评了美国银行的内部风险评估能力梅耶在将於国际银行家协会会议上发表的演讲中称目前几乎没有美国银行有资格获得一项新的国际银行监管协议中的放松管制待遇资料来源 2001年03月06日 11:56 道琼斯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与银行风险监管文献索引新巴塞尔协议又更新了业内人士给予好评从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官方网站获悉最新的巴塞尔协议内容将认可各国在一定条件下对国内企业银行等的信用评级业内人士称这将有利于当地信用文化的培育和债券市场的发展专家认为更新条文不会对中国信用评级业务和债券市场发展起到立竿见影作用资料来源 2001年06月26日 17:14 财经时报从巴塞尔委员会2001年资本协议新框架看我国银行业风险监...以2001年新的资本协议框架为参照我国的银行风险监管将面临一系列新的挑战1资本不足的问题将更为突出迫切需要在提高资产质量的同时拓展资本补充渠道2国家风险评级体系的改变总体上有利于我国银行业3着手建立完善的银行内部风险评级体系4从信用风险管理转向逐步实施全面风险管理5提高监管机关的监管能 ...资料来源http://203.207.146.1/forum/focus/bb/bb2001051604.htm - 2001年6月7日 14:29论巴塞尔新协议对中国金融监管的影响1988年的巴塞尔资本协议曾被认为是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的神圣公约最新发布的新资本协议框架则可以说是当今国际金融环境下银行风险管理的又一国际范本其最终形成和实施必然会对全球银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一推动全球金融风险管理发展的现实原因和直接动力巴塞尔委员会资本协议产生至今已经有过3个版本新版本与最初版本相比可 ...资料来源/~jjxjt/paper/530/113.htm - 2001年6月17日 12:13国际银行风险管理的发展及主要新方法近 20 年来国际银行业风险管理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 一 )80 年代初因受债务危机影响银行普遍开始注重对信用风险的防范与管理其结果是巴塞尔协议的诞生该协议通过对不同类型资产规定不同权数来量化风险是对银行风险比较笼统的一种分析方法( 二 )90 年代以后随着衍生金融工具及交易的迅猛增长市场风险日益突出几起震惊世界银行和金融 ......资料来源/macro-econ/dd16.html - 2000年4月12日 03:09商业银行要补资信评级课随着我国入世实质性谈判的结束我国在年底加入wto已是铁定的事实这意味着我国将在很多领域要与国际化接轨去熟悉世贸组织的各项游戏规则对金融市场来说尽快建立起成熟的运行机制将会大大缩短国内金融机构适应国际金融运行环境的过程时下国内消费信贷正走红老百姓个人信用意识也逐步加强人们在纷 ...资料来源/010726/111/jk5c.html - 2001年7月30日 09:12本期责任编辑唐才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