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中一些常用的名词解释
- 格式:doc
- 大小:45.50 KB
- 文档页数:14
名词解释1.数据库: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的,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2.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是数据库系统中专门用来管理数据的软件,它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
3.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
4.数据库技术:数据库技术是研究数据库的结构,存储,设计,管理和使用的一门软件技术。
5.数据库概念设计:是指根据用户的需求设计数据库所表达的概念。
6.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指从概念设计得到的数据库概念出发设计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即实现数据存取的表达方式和方法。
7.联系:是指实体之间的关系。
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的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8.概念模型:用来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9.逻辑模型:用来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数据库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10.外部模型:用来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数据库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
11.内部模型:用来表达数据库物理结构的模型。
12.投影操作:是对一个关系进行垂直分割,消除某些列,并重新安排列的顺序。
13.选择运算:是根据某些条件对关系做水平分割,即选取符合条件的元组。
14.自然连接:是连接运算的有个重要特例,他要求被连接的两个关系有若干相同的属性名。
15.函数依赖:是指关系中属性之间取值的依赖情况。
16.第一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解的原子值。
17.关系规范式:实际上是对关系逐步分解的过程,通过分解使关系逐步达到较高范式。
18.查询:是按照事先规定的准则,以不同方式查看相关表中数据的一种数据库对象。
19.数据访问页:是指连接到数据库的特殊Web页,利用数据访问页可以输入,查看。
编辑和操作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
20.宏:是一个或多个操作的集合,每个操作完成一个特定的功能。
21.组:是由一些属于数据库对象的快捷方式组成,通过“数据库”窗口可以将不同类型的数据库对象组织到一个“组”中。
1.属性和域:在现实世界中,一个事物常常取若干特性来描述,这些特性成为属性。
每个属性的取值范围对应一个值的集合,成为该属性的域。
一般在关系数据模型中,限制所有的域都是原子数据。
例如,整数、字符串是原子数据,而集合、记录、数组是非原子数据。
关系数据模型的这种限制称为第一范式条件。
2。
事务:关系数据库中,一般使用“事务”来处理用户对数据库执行的一系列操作。
事物是一种机制,是一个操作序列,它包含了一组数据库操作命令,所有的命令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向系统提交或撤消操作请示,即要么都执行,要么都不执行.因此,事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逻辑单元,类似于操作系统中的原语。
3。
目或度:属性个数n是关系的目或度。
4.候选码:若关系中某一属性(或属性组)的值能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则称该属性(属性组)为候选码。
5。
超码:是一个或多个属性的集合,这些属性的集合可以在一个关系中唯一地标识一个元组5.主码(Primary Key):若一个关系能多个候选码,则选定其中一个为主码。
6.主属性(Key attribute):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
7。
非码属性(Non—Key attribute):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码属性.8。
外码(Foreign Key):如果关系模式R中的属性(属性组)不是该关系的码,但它是其他关系的码,那么该属性(属性组)对关系模式R而言是外码.例如,客户与货款之间的借贷联系c-l(c-id, loan—no),属性c—id是客户关系的码,所以c—id是外码;属性loan-no 是贷款关系中的码,所以loan-no也是外码。
数据库完整性主要作用:防止合法用户使用数据库时向数据库中添加不合语义的数据;利用基于DBMS的完整性控制机制来实现业务规则,易于定义,容易理解,而且可以降低应用程序的复杂性,提高应用程序的运行效率;在应用软件的功能测试中,完善的数据库完整性有助于尽早发现应用软件的错误数据库设计概述:需求分析(确定存储哪些数据、数据之间的联系和约束)概念数据库设计(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形成独立于DBMS的概念模型)逻辑数据库设计(将概念模型映射为某个特定的DBMS模式数据)物理数据库设计(为逻辑数据模型建立一个完整的能实现的数据库结构)实施(物理设计的结果把原始数据装入数据库,建立一个具体的数据库)运行与维护(进一步调整和修改数据库)。
1.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结构表示实体性,外键表示是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
型,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
2.关系模式:关系模式实际上就是记录模式,它包括:模式名,属性名,值域以及模式的
主键。
关系模式仅是对数据特性的描述
3.关系实例:就是一个关系,即为一张二维表
4.属性:在关系模型中,字段称为属性
5.域:在关系中,每一个属性都有一个取值范围,称为属性的值域
6.元组:在关系中,记录称为元组
7.候选码:在关系中能唯一表示元组的属性及称为关系模式的候选码
8.主码:用户选作元组表示的一个候选码为主码
9.外码:某一个关系的主码相应的属性在另一个关系中出现(非主码),此时该主码在就
是另一关系的外码。
10.过程性语言:在编程时必须给出获得结果的操作步骤
11.非过程性语言:编程时只须指出需要什么信息即可
12.非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候选码中的属性。
13.主属性:候选码的诸属性。
14.. 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位于用户和___操作系统______________之间的一个数据管理软件1.为什么关系中的元组没有先后顺序
因为关系是一个集合,因此不考虑元组间的顺序。
2.为什么关系中不允许有重复元组
如果关系中有重复元组,那么就无法用键来标识唯一的元组
3.关系与普通的表格、文件有什么区别
关系是一种规范化的二维表。
一、名词解释1.Data:数据,就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就是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
2.Database:数据库,就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的集合。
3.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就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用于科学地组织、存储与管理数据、高效地获取与维护数据。
4.DBS:数据库系统,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应用系统、数据库管理员(DBA)构成。
5.数据模型:就是用来抽象、表示与处理现实世界中的数据与信息的工具,就是对现实世界的模拟,就是数据库系统的核心与基础;其组成元素有数据结构、数据操作与完整性约束。
6.概念模型:也称信息模型,就是按用户的观点来对数据与信息建模,主要用于数据库设计。
7.逻辑模型:就是按计算机系统的观点对数据建模,用于DBMS实现。
8.物理模型:就是对数据最底层的抽象,描述数据在系统内部的表示方式与存取方法,在磁盘或磁带上的存储方式与存取方法,就是面向计算机系统的。
9.实体与属性: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别的事物称为实体。
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性称为属性。
10.E-R图:即实体-关系图,用于描述现实世界的事物及其相互关系,就是数据库概念模型设计的主要工具。
11.关系模式:从用户观点瞧,关系模式就是由一组关系组成,每个关系的数据结构就是一张规范化的二维表。
12.型/值:型就是对某一类数据的结构与属性的说明;值就是型的一个具体赋值,就是型的实例。
13.数据库模式:就是对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数据项的名字、类型、取值范围等)与特征(数据之间的联系以及数据有关的安全性、完整性要求)的描述。
14.数据库的三级系统结构:外模式、模式与内模式。
15.数据库内模式:又称为存储模式,就是对数据库物理结构与存储方式的描述,就是数据在数据库内部的表示方式。
一个数据库只有一个内模式。
16.数据库外模式:又称为子模式或用户模式,它就是数据库用户能够瞧见与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特征的描述,就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
一、名词解释1、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2、实体集:是指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3、实体型:是指若干个属性型所组成的集合可以表征一个实体的类型;4、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称为属性;5、联系: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样要抽象和反映到信息世界中,在信息世界中将被抽象为实体型内部之间的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6、码: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称为码;7、关系: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8、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9、元组: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10、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11、DBMS:在数据库系统中,用于集中管理独立存放数据的软件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12、对象:对象就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13、继承:是指一个类(子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父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14、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15、笛卡儿积:设A,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B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的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笛卡尔积,记作AxB.笛卡尔积的符号化为:AxB={<x,y>|x∈A∧y∈B}16、超码: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超码;17、候选码:候选码是最小超码,它的任意真子集都不能成为超码;18、主码:在一个关系中可能有多个候选码,可以选取一个候选码作为主码来唯一地标识每一个元组;19、外码:如果关系R2的一个或一组属性X不是R2的主码,而是另一个关系R1的主码,则该属性或属性组X称为关系R2的外码;20、主属性和非主属性: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21、简单属性:是指不能划分为更小部分的属性,如性别属性就是简单属性;22、复合属性:是指可以再划分为更小部分的属性,复合属性可以是有层次的;23、单值属性:是指对一个特定实体只能有一个值的属性;24、多值属性:是指对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对应一组值的属性;25、派生属性:是指属性的值可以从其他的相关属性或实体派生出来;26、SQL:SQL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是在1974年由IBM的San Jose实验室研究人员和Boyce提出的,当时称为结构化英语查询语言(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SEQUEL);27、数据库引擎:数据库引擎就是传统意义的数据库,它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名词解释1.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库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
2.物理数据独立性:就是对内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逻辑模式,当然对外模式和应用程序的影响更小。
3.逻辑数据独立性:4.DBMS;是指数据库系统中对数据进行管理的软件系统,它是数据库的核心组成部分。
5.关键码;能唯一标识实体的属性或属性集;能唯一标识文件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集。
6.概念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式型7.逻辑模型:表达计算机实现观点的DB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8.外部模型:表达用户使用观点的DB局部逻辑结构的模型。
9.内部模型:表的DB物理结构的模型。
10.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系统的接口,使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11.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织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12.逻辑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二.1数据库系统的生存期:数据库应用系统从开始规划,设计,实现,维护,到最后被新的系统取代而停止使用的整个时间。
2.DFD(数据流图):是从“数据”和“对数据的加工”两方面表达数据处理系统工作过程的一种图形表示法,具有直观,已于被用户和软件人员双方都能理解的一种表达系统功能的描述方式。
3.简单属性:是不可在分割的属性。
4.复合属性:是不可分解其他属性的属性。
三.1.数据冗余:是指同一数据在系统中多次重复出现。
2.数据依赖:对于当前关系r的任意两个元组,如果x值相同,则要求Y值也相同,即有一个X值就有一个Y值与之相对应,或者说Y 值由X值决定。
3.平凡函数依赖:4.候选键:X是R的一个超键,如果X→U在R上成立,但对于X的任意一个真子集X1,都有X1→U不成立,那么称X1是R上的一个候选键。
5,无损分解:6第一范式:如果关系模式R的每个关系r的属性值都是不可分的原子值,那么称R是第一范式。
7.第二范式:如果关系R是1NF,且每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候选键。
数据库系统基础名词解释第一章1.数据:数据是描述现实世界的各种信息的符号记录,是信息的载体,是信息的具体表现形式,其具体的表现有数字、文字、图形、图像、声音等。
2.信息:信息是现实世界事物存在的方式或运动状态,是一种已经被加工为特定形式的数据。
3.数据处理:数据处理指的是利用计算机从大量的原始数据中抽取有价值的信息,作为行为和决策的依据。
4.数据管理:在数据处理的一系列活动中,将数据收集、存储、分类、传输等基本操作环节称为数据管理。
5.数据库:数据库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数据集合,具有较小的冗余度,较高的数据独立性和易扩展性。
6.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是操纵和管理数据库的一组软件,它是数据库系统(DBS)的重要组成部分,位于用户和操作系统之间,用于建立、运用和维护数据库,具有定义、建立、维护和使用数据库的功能。
7.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系统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其总目的是存储和产生所需要的信息,一般由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用户和硬件环境组成。
8.DBA:是“数据库管理员”的简称,是数据库系统中的高级用户,全面负责数据库系统的管理、维护、正常使用等工作。
9.外视图(个别用户视图):外视图是数据库的三个抽象层次中最靠近用户的一层,反映各个用户看待数据库的方式,是概念视图的某一部分的抽象表示。
10.内视图(存储视图):内视图是数据库的三个抽象层次中最靠近物理存储的一层,反映数据的实际存储方式,是整个数据库实际存储的表示。
11.概念视图(用户共同视图):概念视图是数据库的三个抽象层次中介于内外两层之间的中间层,是所有个别用户视图综合起来的用户共同视图,是所有外视图的一个最小并集,是整个数据库实际存储的抽象表示。
12.模式:模式是数据库中全体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的描述,它仅涉及到对数据类型的描述,不涉及到具体的数值。
13.外模式:外模式是是数据库用户的数据视图,描述数据的局部逻辑结构,是概念模式的子集。
数据库系统名词解释数据库系统是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涉及到多个专业领域。
以下是一些与数据库系统相关的关键名词解释,帮助理解这一领域的基本概念。
1. 数据库(Database):定义:数据库是一个组织和存储数据的结构化集合,通常使用表格形式表示,并能够被计算机系统轻松访问、管理和更新。
关键特点:数据库具有数据的结构性、共享性、独立性、易扩展性等特点。
2.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定义: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软件,用于管理和操作数据库。
它提供了数据定义、数据操作、数据控制和数据查询等功能。
功能: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数据库的创建、维护、更新、查询、安全性管理等任务。
3. 表(Table):定义:表是数据库中的一种结构,用于存储特定类型的数据。
表由行和列组成,每一列代表一种属性,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
例子:在关系型数据库中,表类似于电子表格,每个表有唯一的表名,而每个表内的数据则按照列的定义进行存储。
4. 关系型数据库(RDBMS):定义: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使用关系模型来组织和管理数据的数据库。
它使用表、行和列的结构,表现为多个表之间的关系。
例子:MySQL、Oracle、SQL Server等是常见的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
5. 非关系型数据库(NoSQL):定义: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类不使用传统关系模型的数据库,通常用于存储和检索大量、不断变化的数据。
例子:MongoDB、Redis、Cassandra等是常见的非关系型数据库。
6. 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定义:SQL是用于管理关系数据库系统的标准查询语言。
它包括数据查询、更新、插入、删除等操作。
功能:SQL使用户可以定义数据库中的数据结构、操作数据、查询数据、控制数据的安全性等。
7. 数据库模型(Database Model):定义:数据库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抽象表示,定义了数据库的结构、关系和约束。
1. 关系模式:对关系的描述,一般表示为关系名(属性1,属性2,..,属性n).2. BCNF:在R(U,F)中。
若X->Y且Y∈X时X必含有码,则称R(U,F)∈BCNF3. 触发器: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存储过程,它在使用UPDATE、INSERT和DELETE语句修改关系中的数据时触发。
或触发器是通过事件进行触发而被执行的。
1.事务:是用户定义的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全做要么全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
2.传递函数依赖:在R(U)中,如果X->Y,(Y⊆X),Y->X,Y->Z,Z∉Y,则称Z对X传递函数依赖。
记为X--->Z。
3数据库的安全性:指保护数据库,以防不合法的使用所造成的数据泄漏、更改或破坏。
使每个用户只能按规定,对某些数据以某些方式进行使用和处理。
4.并发控制:当多个用户的并发进程同时存取、修改数据库时,可能会发生相互干扰而得到错误的结果或使得数据库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因此必须对多用户的并发操作加以控制和协调。
5.数据库(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6.数据库系统(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1.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数据定义功能:数据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操纵功能;数据库的事务管理和运行管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其他功能。
2.表的索引有什么作用?答:是加快查询速度的有效手段。
3.数据库的恢复:数据库从错误状态恢复到某一已知的正确状态(一致状态或完整状态)的功能,就是数据库的恢复。
4.数据库恢复的基本原则:是利用存储在后备副本、日志文件和数据库镜像中的冗余数据来重建数据库。
5.关系模型的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2. 数据库的事物:是在数据库上的一个或多个操作的序列,它必须以原子的方式执行,也就是说,所有的操作要么都做,要么都不做。
事物具有四个特性:原子性,一致性、隔离性和持续性。
数据库常用名词解释(3)数据库常用名词解释◆基本表: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关系模式称为基本表(Base Table),基本表是本身独立的表,一个关系就对应一个基本表。
◆存储文件:在◆ 视图: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存储模式称为存储文件(Stored File)。
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子模式称为视图(View),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导出的表。
◆行:在◆列: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元组称为行(row)。
SQL 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属性称为列(column)。
◆实表:基本表就被称为实表,它是实际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表。
◆虚表:视图就被称为虚表,因为在数据库中只存储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所对应的数据。
◆相关子查询:在嵌套查询中,内层查询称为‘相关子查询’,子查询中查询条件依赖于外层查询中的某个值,所以子查询的处理不只一次,要反复求值,以供外层查询使用。
◆联接查询:查询时先对表进行笛卡尔积操作,然后再做等值联接、选择、投影等操作。
联接查询的效率比嵌套查询低。
◆交互式◆ 嵌入式SQL:在终端交互方式下使用的SQL语言称为交互式SQL。
SQL:嵌入在高级语言的程序中使用的SQL语言称为嵌入式SQL。
SQL语句中引用宿主语言的程序变量称为共享变量。
◆共享变量:在嵌入的◆游标:游标是与某一查询结果相联系的符号名,用于把集合操作转换成单记录处理方式。
◆ 卷游标:卷游标在推进时不但能沿查询结果中元组顺序从头到尾一行行推进,也能一行行返回(而游标是不能返回的)。
◆函数依赖:FD(function dependency),设有关系模式R(U),X,Y是U的子集,r是R的任一具体关系,如果对r的任意两个元组t1,t2,由t1[X]=t2[X]导致t1[Y]=t2[Y],则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为X→Y。
X→Y为模式R的一个函数依赖。
◆函数依赖的逻辑蕴涵:设F是关系模式R的一个函数依赖集,X,Y是R的属性子集,如果从F中的函数依赖能够推出X→Y,则称F逻辑蕴涵X→Y,记为F|=X→Y。
1.1 名词解释(1)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较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紧密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等特点。
(2)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
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3)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
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它是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4)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
(5)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实体集E1和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6)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的任意个(0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的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称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作:“1:N ”。
(7)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的任意个(0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称E1和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作“M:N”。
(8) 数据模型在数据库技术中,我们用数据模型的概念描述数据库的结构和语义,对现实世界的数据进行抽象。
根据数据抽象级别定义了四种模型:概念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外部数据模型和内部数据模型。
(9) 概念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10) 逻辑模型表达用户需求观点的数据全局逻辑结构的模型。
(11) 层次模型用树型(层次)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2) 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13) 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
数据库的名词解释一、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数据库管理系统是一种用于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它提供了一系列的功能和工具,使用户能够创建、修改、存储和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
数据库管理系统还负责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和一致性,允许多个用户同时访问数据库,并提供了数据备份和恢复的机制。
二、关系型数据库(Relational Database)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采用表格结构组织数据的数据库。
它使用行和列的形式将数据存储在表格中,每个表格代表一个实体集合,每个行代表一个实体,每个列代表一个属性。
关系型数据库使用结构化查询语言(SQL)进行数据操作和查询。
三、非关系型数据库(Non-relational Database)非关系型数据库是一种不使用表格结构存储数据的数据库。
它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储数据,如键值对、文档、图形等。
非关系型数据库通常具有高性能和可扩展性,适用于存储大规模、复杂的数据。
四、数据模型(Data Model)数据模型是用于描述数据结构、数据语义和数据约束的概念工具。
它定义了数据如何组织、存储和操作。
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和关系模型。
数据模型为数据库设计提供了基础,帮助用户理解和操作数据。
五、主键(Primary Key)主键是一种用于唯一标识数据库表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的组合。
主键必须具有唯一性和非空性,用于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
在关系型数据库中,主键通常用于建立表之间的关系,作为外键的参照。
六、外键(Foreign Key)外键是用于建立一个表与其他表之间关系的字段。
外键引用了另一个表的主键,用于建立表之间的关系和约束。
它可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限制了对关联表的操作。
七、索引(Index)索引是一种数据结构,用于加快数据的检索和查询。
它为表中的一个或多个列创建了快速访问的路径,提高数据的查询效率。
索引可以有多种类型,如B树索引、哈希索引等。
数据库常用名词解释大全数据库(Database)是可以按照一定的数据模型组织、存储和管理数据的仓库。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用于管理和操作数据库的软件系统。
一、数据模型(Data Model)数据模型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它定义了数据在数据库中的组织方式和关系,常见的数据模型包括层次模型、网络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等。
1. 层次模型(Hierarchical Model):数据按照树形结构组织,以父子关系表示,层次模型适合表示具有明确定义的层次关系的数据。
2. 网络模型(Network Model):数据以图形结构组织,允许一个实体有多个父节点,网络模型适合表示复杂的多对多关系。
3. 关系模型(Relational Model):数据以表格形式组织,通过关系(表)之间的连接表示数据之间的关联关系,关系模型是目前最流行的数据模型。
4. 面向对象模型(Object-Oriented Model):数据以对象和类的方式进行组织,适合表示面向对象编程的数据结构。
二、表(Table)数据库中的表是数据的集合,类似于电子表格,由行和列组成。
每一行代表一个记录,每一列代表字段,表的结构由字段名、字段类型和约束条件等定义。
三、字段(Field)字段是表中的一个列,用于存储和表示数据。
字段具有数据类型(如整数、字符、日期等)和长度。
四、主键(Primary Key)主键是用于唯一标识表中每个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
主键的值必须唯一且不能为空,常用于保证数据的一致性和完整性。
五、外键(Foreign Key)外键用于建立表之间的关系,它是一个表中的字段,参照另一个表的主键。
外键用于维护不同表之间的关联关系。
六、索引(Index)索引是表中的数据结构,用于提高数据访问的速度和效率。
它可以是单列索引或多列索引,常见的索引类型包括B树索引、哈希索引和全文索引等。
sql数据库名词解释SQL(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是一种用于管理关系型数据库的编程语言。
它提供了一组用于创建、修改和查询数据库的命令和语法。
SQL数据库名词解释如下:1. 数据库(Database):数据库是一个组织和存储数据的容器。
它可以包含多个表,每个表都包含一组相关的数据。
2. 表(Table):表是数据库中的一个对象,它由行和列组成。
每行代表表中的一个记录,每列代表记录中的一个属性或字段。
3. 列(Column):列是表中的一个字段或属性,它定义了每个记录所拥有的数据类型。
4. 行(Row):行是表中的一个记录,它包含了一组相关的数据。
5. 主键(Primary Key):主键是表中唯一标识每个记录的字段。
它的值必须是唯一且不为空。
6. 外键(Foreign Key):外键是表中的一个字段,它用于建立两个表之间的关联。
外键的值必须与另一个表中的主键值相匹配。
7. 索引(Index):索引是用于加快数据库查询速度的数据结构。
它创建一个特定字段的副本,并按照指定的顺序进行排序和搜索。
8. 视图(View):视图是基于一个或多个表的查询结果构建的虚拟表。
它可以简化复杂的查询操作,并提供更高级的数据访问控制。
9. 触发器(Trigger):触发器是与数据库中的表相关联的特殊存储过程。
当特定的数据库操作发生时,触发器可以自动执行一系列定义好的操作。
10.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存储过程是一组预定义的SQL语句集合,被保存在数据库中并可以被反复调用。
它可以接收参数并返回结果。
以上是SQL数据库中一些常见的名词解释。
熟悉这些名词对于理解和操作SQL 数据库非常重要。
一、名词解释1、实体:是指客观存在并可相互区分的事物;2、实体集:是指性质相同的同类实体的集合;3、实体型:是指若干个属性型所组成的集合可以表征一个实体的类型;4、属性:实体所具有的某一特征称为属性;5、联系:现实世界事物之间的联系同样要抽象和反映到信息世界中,在信息世界中将被抽象为实体型内部之间的联系和实体型之间的联系;6、码: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合称为码;7、关系:一个二维表就是一个关系;8、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9、元组:表中的一行称为一个元组;10、分量: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11、DBMS:在数据库系统中,用于集中管理独立存放数据的软件叫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12、对象:对象就是系统中用来描述客观事物的一个实体,它是构成系统的一个基本单位;13、继承:是指一个类(子类)因承袭而具有另一个类(父类)的能力和特征的机制或关系;14、域: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15、笛卡儿积:设A,B为集合,用A中元素为第一元素,B中元素为第二元素构成的有序对,所有这样的有序对组成的集合叫做A与B的笛卡尔积,记作AxB.笛卡尔积的符号化为:AxB={<x,y>|x∈A∧y∈B}16、超码:能够唯一标识一个元组的属性或属性组,称为超码;17、候选码:候选码是最小超码,它的任意真子集都不能成为超码;18、主码:在一个关系中可能有多个候选码,可以选取一个候选码作为主码来唯一地标识每一个元组;19、外码:如果关系R2的一个或一组属性X不是R2的主码,而是另一个关系R1的主码,则该属性或属性组X称为关系R2的外码;20、主属性和非主属性: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主属性;不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中的属性称为非主属性21、简单属性:是指不能划分为更小部分的属性,如性别属性就是简单属性;22、复合属性:是指可以再划分为更小部分的属性,复合属性可以是有层次的;23、单值属性:是指对一个特定实体只能有一个值的属性;24、多值属性:是指对一个特定实体可能对应一组值的属性;25、派生属性:是指属性的值可以从其他的相关属性或实体派生出来;26、SQL:SQL是Structured Query 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的简称,是在1974年由IBM的San Jose实验室研究人员和Boyce提出的,当时称为结构化英语查询语言(Structured English Query Language,SEQUEL);27、数据库引擎:数据库引擎就是传统意义的数据库,它支持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
1.游标:游标是与某一查询结果相联系的符号名,用于把集合操作转换成单记录处理方式2.2NF:第二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称是第二范式模式(注:如果A是关系模式R的候选键的一个属性,则称A是R的主属性,否则称A是R的非主属性。
)3.3NF:第三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则称R是第三范式的模式4.BCNF:BC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一范式,且每个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那么称R是BCNF的模式。
5.无损联接:设R是一关系模式,分解成关系模式ρ={R1,R2...,Rk},F是R上的一个函数依赖集。
如果对R中满足F的每一个关系r都有r=πR1(r)|X|πR2(r)|X|...|X|πRk(r)则称这个分解相对于F是"无损联接分解"6.保持依赖集:所谓保持依赖就是指关系模式的函数依赖集在分解后仍在数据库中保持不变,即关系模式R到ρ={R1,R2,...,Rk}的分解,使函数依赖集F被F这些Ri上的投影蕴涵。
7.事务:事务是指一个操作序列,这些操作要么什么都做,要么都不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工作单位,是数据库环境中的逻辑工作单位8.封锁:封锁就是事务可以向系统发出请求,对某个数据对象加锁,此事务对这个数据对象有一定控制,而其他事务则不能更新数据直到事务释放它的锁为止。
9.活锁:是指某个事务永远处于等待状态,得不到执行的现象10.死锁:有两个或以上的事务处于等待状态,每个事务都在等待另一个事务解除封锁,它才能继续执行下去,结果任何一个事务都无法执行,这种现象就是死锁。
11.串行调度:事务的依次执行称为串行调度。
12.可串行化调度:对于事务集(T<1>,T<2>,?,T),如果一个并发调度的结果与一个串行调度等价,则称此调度是是可串行化调度。
13.两段封锁协议:14.超键:在关系中能唯一标识元组的属性集称为关系模式的超键。
1.数据: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描述事物的符号记录数据库:数据库(Database,简称DB)是长期储存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可共享的大量数据集合。
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简称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
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简称DBS)是指在计算机系统中引入数据库后的系统构成。
2.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即.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通俗的讲,数据模型就是现实世界的模拟。
包括概念模型、逻辑模型、物理模型。
逻辑模型包括网状模型、层次模型、关系模型等。
3.逻辑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相互独立的,即,当数据的逻辑结构改变时,用户程序也可以不变。
物理独立性是指用户的应用程序与存储在磁盘上的数据库中数据是相互独立的。
即,数据在磁盘上怎样存储由DBMS管理,用户程序不需要了解,应用程序要处理的只是数据的逻辑结构,这样当数据的物理存储改变了,应用程序不用改变。
下面的了解:数据库系统中的DBMS为三级模式结构提供了两层映像机制:外模式/模式映像和模式内模式映像。
这两层映像机制保证了数据库系统中数据的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外模式/模式映像定义了数据库中不同用户的外模式与数据库逻辑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模式发生变化时,例如关系数据库系统中增加新的关系、改变关系的属性数据类型等,可以调整外模式/模式间的映像关系,保证面向用户的各个外模式不变。
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从而应用程序不必修改,保证了数据与应用程序的逻辑独立性,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模式/内模式映像定义了数据库中数据全局逻辑结构与这些数据在系统中的物理存储组织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
当数据库中数据物理存储结构改变时,即内模式发生变化,例如定义和选用了另一种存储结构,可以调整模式/内模式映像关系,保持数据库模式不变,从而使数据库系统的外模式和各个应用程序不必随之改变。
◆DB:数据库(Database),DB是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能为各种用户共享,具有最小冗余度,数据间联系密切,而又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DBMS:数据库管理系统(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DBMS是位于用户与操作系统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包括DB 的建立、查询、更新及各种数据控制。
DBMS总是基于某种数据模型,可以分为层次型、网状型、关系型、面向对象型DBMS。
◆DBS:数据库系统(Database System),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软件、硬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了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的每个实体最多只能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好么实体集E1对E2的联系称为“一对一联系”,记为“1:1”。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一对多联系”,记为“1:N”。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对E2的联系是“多对多联系”,记为“M:N”。
◆数据模型: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类型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它可分为两种类型:概念数据模型和结构数据模型。
◆概念数据模型:它是独门于计算机系统的模型,完全不涉及信息在系统中的表示,只是用来描述某个特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
◆结构数据模型:它是直接面向数据库的逻辑结构,是现实世界的第二层抽象。
这类模型涉及到计算机系统和数据库管理系统,所以称为“结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应包含:数据结构、数据操作、数据完整性约束三部分。
它主要有:层次、网状、关系三种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型结构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
◆关系模型:是由若干个关系模式组成的集合,其主要特征是用二维表格结构表达实体集,用外鍵表示实体间联系。
◆概念模式:是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它由若干个概念记录类型组成。
概念模式不仅要描述概念记录类型,还要描述记录间的联系、操作、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性等要求。
◆外模式:是用户与数据库系统的接口,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内模式:是数据库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定义所有的内部记录类型、索引和文件的组成方式,以及数据控制方面的细节。
模式/内模式映象:这个映象存在于概念级和内部级之间,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间的对应性,即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
此映象一般在内模式中描述。
◆外模式/模式映象:这人映象存在于外部级和概念级之间,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间的对应性,即外部记录和内部记录间的对应性。
此映象都是在外模式中描述。
◆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技术中,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
数据独立性分成物理数据独立性和逻辑数据独立性两级。
◆物理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内模式要进行修改,即数据库的存储设备和存储方法有所变化,那么模式/内模式映象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使概念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
也就是对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概念模式。
◆逻辑数据独立性:如果数据库的概念模式要进行修改(如增加记录类型或增加数据项),那么外模式/模式映象也要进行相应的修改,使外模式尽可能保持不变。
也就是对概念模式的修改尽量不影响外模式和应用程序。
◆宿主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语言(即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在数据库技术中称为宿主语言(host language),简称主语言。
◆DDL:数据定义语言(Data Definition Language),用于定义数据库的三级结构,包括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及其相互之间的映象,定义数据的完整性、安全控制等约束。
◆DML:数据操纵语言(Data Manipulation Language),用于让用户或程序员使用,实现对数据库中数据的操作。
基本的数据操作分成两类四种:检索(查询)和更新(插入、删除、修改)。
DML分成交互型DML和嵌入型DML两类。
依据语言的级别,DML又可分成过程性DML和非过程性DML两种。
◆交互型DML:这类DML自成系统,可在终端上直接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嵌入型DML:这类DML是嵌入在主语言中使用。
此时主语言是经过扩充能处理DML 语句的语言。
◆过程性DML:用户编程时,不仅需要指出“做什么”(需要什么样的数据),还需要指出“怎么做”(怎么获得数据)。
层状、网状的DML属于过程性语言。
◆非过程性DML:用户编程时,只需要指出“做什么”,不需要指出“怎么做”。
关系型DML 属于非过程性语言。
◆DD:数据字典(Data Dictionary),数据库系统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数据库称为数据字典。
(通常DD还存放数据库运行时的统计信息)◆DD系统:管理DD的实用程序称为“DD系统”。
◆集中式DBS:是指数据库中的数据集中存储在一台计算机上,数据的处理集中在一台计算机上完成。
◆分布式DBS:是指数据存放在计算机网络的不同场地的计算机中,每一场地都有自治处理能力并完成局部应用;而每一场地也参与(至少一种)全局应用程序的执行,全局应用程序可通过网络通信访问系统中的多个场地的数据。
◆分布式DB:是指计算机网络环境中各场地上数据库的逻辑集合。
◆分布式DBMS:是指分布式数据库系统中的一组软件,它负责管理分布环境下逻辑集成数据的存取、一致性、有效性和完备性。
同时由于数据的分布性,在管理机制还必须具有计算机网络通信协议上的分布管理特性。
◆局部自治性:是指有独立处理能力并能完成的局部应用。
◆数据分配(数据分布):是指数据计算机网络各场地上的分配策略。
◆数据复制:是指数据在每个场地重复存储。
◆数据分片:是指分布式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被复制在网络场地的各个物理数据库中,数据分片是通过关系代数的基本运算实现的。
◆水平分片:是指按一定条件把全局关系的所有元组划分成若干不相交的子集,每个子集为关系的一个片段。
◆垂直分片:把一个全局关系的属性集分成若干子集,并在这些子集上做投影运算,每个投景为垂直分片。
◆分布透明性:指用户不必关系数据的逻辑分片,不必关系数据物理位置的细节,也不改善各个数据库的数据模型。
◆分片透明性:分片透明性是最高层次的分布透明性,即用户或应用程序只对全局关系进行操作而不必考虑数据的分片。
◆位置透明性:是指用户或应用程序应当了解分片情况,但不必了解片段的存储场地。
位置透明性位于分片视图与分配视图之间。
◆局部数据模型透明性:这个透明性位于分配视图与局部概念视图之间,指用户或应用程序要了解分片及各片段存储的场地,但不必了解局部场地上使用的是何种数据模型。
◆复制透明性:即用户不必关系数据库在网络中各个结点的数据库复制情况,更新操作引起的波及由系统去处理。
◆SQL模式:基本表的集合定义为SQL模式。
一个SQL模式(即"数据库模式")由模式名和模式拥有者的用户名或账号来确定,并包含模式中每一个元素(基本表、视图、索引等)的定义。
◆SQL数据库:SQL(Structured QueryLanguage),即‘结构式查询语言’,采用英语单词表示和结构式的语法规则。
一个SQL数据库是表的汇集,它用一个或多个SQL模式定义。
◆基本表: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关系模式称为基本表(BaseTable),基本表是本身独立的表,一个关系就对应一个基本表。
◆存储文件: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存储模式称为存储文件(Stored File)。
◆视图: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子模式称为视图(View),视图是从一个或多个基本表导出的表。
◆行: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元组称为行(row)。
◆列:在SQL中,把传统的关系模型中的属性称为列(coloumn)。
◆实表:基本表就被称为实表,它是实际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表。
◆虚表:视图就被称为虚表,因为在数据库中只存储视图的定义而不存放视图所对应的数据。
◆相关子查询:在嵌套查询中,内层查询称为‘相关子查询’,子查询中查询条件依赖于外层查询中的某个值,所以子查询的处理不只一次,要反复求值,以供外层查询使用。
◆联接查询:查询时先对表进行笛卡尔积操作,然后再做等值联接、选择、投影等操作。
联接查询的效率比嵌套查询低。
◆交互式SQL:在终端交互方式下使用的SQL语言称为交互式SQL。
◆嵌入式SQL:嵌入在高级语言的程序中使用的SQL语言称为嵌入式SQL。
◆共享变量:在嵌入的SQL语句中引用宿主语言的程序变量称为共享变量。
◆游标:游标是与某一查询结果相联系的符号名,用于把集合操作转换成单记录处理方式。
◆卷游标:卷游标在推进时不但能沿查询结果中元组顺序从头到尾一行行推进,也能一行行返回(而游标是不能返回的)。
◆函数依赖:FD(function dependency),设有关系模式R(U),X,Y是U的子集,r是R的任一具体关系,如果对r的任意两个元组t1,t2,由t1[X]=t2[X]导致t1[Y]=t2[Y],则称X函数决定Y,或Y函数依赖于X,记为X→Y。
X→Y为模式R的一个函数依赖。
◆函数依赖的逻辑蕴涵:设F是关系模式R的一个函数依赖集,X,Y是R的属性子集,如果从F中的函数依赖能够推出X→Y,则称F逻辑蕴涵X→Y,记为F|=X→Y。
◆部分函数依赖:即局部依赖,对于一个函数依赖W→A,如果存在X W(X包含于W)有X→A成立,那么称W→A是局部依赖,否则称W→A为完全依赖。
◆完全函数依赖:见上。
◆传递依赖:在关系模式中,如果Y→X,X→A,且X→(表示不决定)Y,和A X(A不属于X),那么称Y→A是传递依赖。
◆函数依赖集F的闭包F+:被逻辑蕴涵的函数依赖的全体构成的集合,称为F的闭包(closure),记为F+。
◆1NF:第一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的所有属性的值域中每一个值都是不可再分解的值,则称R是属于第一范式模式。
如果某个数据库模式都是第一范式的,则称该数据库存模式属于第一范式的数据库模式。
第一范式的模式要求属性值不可再分裂成更小部分,即属性项不能是属性组合和组属性组成。
◆2NF:第二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为第一范式,并且R中每一个非主属性完全函数依赖于R的某个候选键,则称是第二范式模式;如果某个数据库模式中每个关系模式都是第二范式的,则称该数据库模式属于第二范式的数据库模式。
(注:如果A是关系模式R的候选键的一个属性,则称A是R的主属性,否则称A是R的非主属性。
)◆3NF:第三范式。
如果关系模式R是第二范式,且每个非主属性都不传递依赖于R的候选键,则称R是第三范式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