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75.50 KB
- 文档页数:5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 理解什么是物体的形状,掌握常见的几何形状;2. 能够用简单的几何形状描述物体,提高形象思维能力;3. 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物体的形状,培养准确观察能力。
二、学习内容:1. 什么是物体的形状?2. 常见的几何形状有哪些?3. 如何用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形状?三、学习重点:1. 掌握常见的几何形状;2. 能够用正确的术语描述物体的形状;四、学习难点:1. 如何用几何形状描述复杂的物体形状;五、学习过程:1. 导入新知识(5分钟):通过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形状是什么,为后续学习做准备。
2. 学习新知识(25分钟):a. 介绍物体的形状是指物体的外形或外部轮廓,物体的形状可以用几何形状来描述;b. 着重介绍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圆形、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等,并通过图片和实物让学生感知这些形状;c. 通过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几何形状的命名和特点。
3. 拓展练习(20分钟):a. 让学生观察教室中的物体,用几何形状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b. 出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几何形状来描绘这些物体;c.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在家中观察周围的物体,并用几何形状描述这些物体。
4. 总结反馈(5分钟):让学生分享自己观察到的物体形状,加深对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理解。
六、作业布置:1. 回家后观察周围的物体,至少用三种几何形状描述一个物体的形状;2. 查找一些与几何形状相关的题目,进行练习。
七、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于物体的形状有了更深的认识,能够用几何形状描述物体的形状,培养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观察力。
在日常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让他们通过观察、实践来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第二课时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认识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掌握相关的形状词汇,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一、导入让学生围绕“形状”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物体,如桌子、球、书等,让他们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并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如“这个物体是什么形状的?”“你能用什么词语来描述它的形状?”二、探究1. 观察实物:老师准备不同形状的实物,如正方体、球体、圆柱体等,让学生观察实物的形状,询问他们如何用词语来描述这些物体的形状特征。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能够辨认和描述常见物体的形状。
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有所不同。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和操作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以及合作交流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并能够准确描述。
理解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差异。
2、教学难点探究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四、教学准备1、各种形状的积木,如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
2、多个相同的纸盒。
3、记录表格。
五、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装满各种形状玩具的盒子,提问学生:“同学们,你们能说一说盒子里都有哪些形状的玩具吗?”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关注,从而导入新课。
2、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师拿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球体等积木,依次展示给学生,并介绍它们的名称和特点。
让学生观察这些积木,用手摸一摸,感受它们的形状差异。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手中的积木按照形状分类,并说一说分类的依据。
3、探究不同形状物体的平铺教师拿出一个纸盒,提问学生:“如果我们要把这些积木放进纸盒里,怎样放才能装得更多呢?”每个小组分发相同数量的积木和纸盒,让学生尝试将不同形状的积木平铺在纸盒里,记录每种形状积木平铺的数量。
小组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不同形状物体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如正方体和长方体平铺时比较整齐,占据空间较小;球体和平铺时会有缝隙,占据空间较大。
4、巩固练习教师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物体的图片,让学生判断它们的形状。
让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是这些形状的,并举例说一说。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提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我们认识了常见物体的形状,还知道了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情况不同。
《认识物体的形状》导学案
一、导学目标:
1. 掌握常见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
2. 能够通过观察分辨物体的形状。
3. 能够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二、导学内容:
1. 识别物体的形状。
2. 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3. 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
三、导学过程:
1. 导入:老师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图片,让学生猜测物体的形状名称。
2. 进修:学生观察老师展示的物体,并进修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
3. 练习:学生分组,老师给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正确的形状名称描述物体。
4. 稳固:学生自行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
5. 拓展:老师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让学生发现物体形状的差别。
四、导学活动:
1. 观察物体形状:让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不同物体,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2. 形状游戏:老师给出一些形状卡片,让学生通过卡片组合出不同的物体形状。
3. 形状定名:学生分组,老师出示一些物体图片,让学生用正确的形状名称描述物体。
4. 形状比较: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形状,讨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五、课后作业:
1. 完成形状定名练习。
2. 观察家中不同物体的形状,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
3. 背诵常见物体的形状名称。
六、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能够掌握物体的形状名称及特征,提高了他们的观察和描述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深入理解物体形状的知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
整个一年级阶段,学生需要认识物体的轻重、薄厚、颜色、表面粗糙程度、形状等。
本课利用物体形状不同引导学生认识到物体体积不同,学生对形状这个词并不陌生,他们在一年级上册的数学学习中,已经知道了物体的许多形状,如正方体、长方体、球形等,所以本节课对这些形状的认识不再展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认识到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意识到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的方式。
【教学准备】为学生准备∶有一定高度的方盒子、大小相同的乒乓球和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记录单。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实验用具一套。
【教学流程图】【教学过程】一、聚焦1.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
熊妈妈给了小熊一个正方形的购物筐,让小熊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带回家。
《认识物体的形状》作业设计方案一、课程目标:1. 让学生通过实际观察和实践,能够认识常见物体的形状,并能够准确描述和命名它们;2.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3. 激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兴趣,培养其细致、耐心和自信心。
二、课程内容:1. 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基本形状的认识;2. 圆锥形、球体、长方体、圆柱体等常见物体的形状认识;3. 物体的边、角、面等基本要素的认识。
三、教学策略:1. 观察比较法: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2. 课堂互动法:设置各种形状游戏、挑战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图像辅助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直观展示各种形状物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四、作业设计:1. 观察环境中的物体,找出至少5种常见形状的物体,并用笔记本记录下它们的名称、形状特征以及用途;2. 使用不同颜色的纸板,剪出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等形状,并通过拼贴的方式制作一幅丰富多彩的画作;3. 观察不同形状的水果,比如苹果、香蕉、橙子等,描述它们的形状特征,并用语言表达出来;4. 制作一个游戏环节,让同学们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说出其形状名称,做出正确的判断;5. 参观附近的建筑物或雕塑等,观察并记录下不同形状的特征,并在课堂上分享给同学们。
五、教学评估:1. 通过观察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能力、形状描述能力等,给予实时反馈;2. 看学生完成的作业设计,包括记录、画作、描述等方面,给予适当的评分和评价;3. 考核学生在游戏环节中的表现,包括对形状的认知和记忆能力等。
六、参考资料:1. 《认识形状》教材内容;2. 网络上关于形状认知的相关资源。
以上为《认识物体的形状》作业设计方案,希望能够引起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形状认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愿学生们在这个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享受到学习的快乐!。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及评析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等物体和图形,能够识别这几种物体和图形,初步理解相关概念的意义。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33页的有关内容及练习五的第21竹篮)2312)3)4)(二)初步了解物体的外形特征1.看一看(引导学生进一步观察)。
师:从各小组汇报的情况来看,每个小组都会把大小不一样的“球”放在一块儿,也知道把所有的“正方体”物体放在一块儿。
但是,各组在形状分别为“圆柱”和“长方体”的物体的分法上不尽相同,有的小组把圆柱形的物体分为细长的和粗短的两类,有的小组把长方体形状的物体也分为两类:即把像牙膏盒那样两头是正方形的作为一类,把两头是扁扁的长方形的作为一类。
那么,这样分对不对呢?老师先不让大家回答这个问题,请同学们再仔细看看桌子上的所有物品,然后来回答这个问题。
(各小组进一步认真观察,并重新进行分类。
)2.说一说(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师:请同学们说说,你们为什么把这几样物品放在一起呢?这些物品哪些方面有相同之处呢?(每组学生说出各自的想法,教师对有不同意见的学生予以表扬。
)3.讲一讲(教师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师:各组同学分得对不对呢?为什么?(教师先揭示概念特征,接着出示球、圆柱、正方体、长方体等图形,最后让学生感知各种形状的物体。
(1)球是圆乎乎的,它没有平平的面,放在桌子上可以任意地到处滚动。
(学生先观察黑板上球的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并滚一滚桌上的球,亲自感知球的特性。
)(2)圆柱是直筒的,上下一样粗,它的两头是圆圆的,平平的。
如果躺在桌子上,它就能够滚动,但是如果立在桌子上,它就不能自由滚动了。
像这样的物体,不管它是长的,还是短的;是粗的,还是细的,都叫圆柱。
(学生先看黑板上的圆柱图形,然后用手摸一摸细长的圆柱,再摸一摸、比一比粗短的圆柱,发现它们也是上下一样粗,两头也是平平的圆面。
教科版一下科学《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一. 教材分析《认识物体的形状》这一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体验各种形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能用简单的图形拼成复杂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物体形状的感性经验,他们能识别一些简单的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形状,他们可能还不太熟悉。
因此,在教学中,我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和体验各种形状,帮助他们建立形状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和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各种形状,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交流等途径,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学生认识和了解各种形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物体的形状。
难点:让学生用简单的图形拼成复杂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观察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形状卡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
2.学具准备:学生自带各种形状的玩具或物品。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出示各种形状的玩具或物品,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它们的名称,如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等。
同时,教师可以用手指指向这些形状,帮助学生加深对形状的认识。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各种生活中的形状,如建筑物、家具、交通工具等,让学生找出并说出它们的形状。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手指指出这些形状,加强他们的直观感受。
操练(10分钟)教师发放形状卡片,让学生两两分组,互相找出对方手中的形状,并说出它们的名称。
然后,教师可以学生进行形状接龙游戏,培养学生对形状的敏感度。
小学科学13《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认识物体的形状引言:本节课是小学科学第13课,主题是“认识物体的形状”。
通过这节课,学生将学习到物体的形状多种多样,并了解到物体形状对其用途和功能的影响。
通过实例和互动活动,学生将深入了解形状的概念,并能够观察和描述各种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一、目标:1.学生能够认识到物体的形状多种多样。
2.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描述,辨认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3.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形状与其用途的关联。
二、重点与难点:1.学生辨认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
2.学生理解形状和物体用途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好PPT课件或物体实物,以示例展示不同的物体形状。
2.黑板、粉笔,或者白板、白板笔。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1.教师先询问学生:你能说出我们身边的物体有哪些不同的形状吗?请举例说明。
2.学生回答后,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图片或展示实物,来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认知。
Step 2:观察和描述(15分钟)1.教师给学生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口头上描述其形状特征。
2.学生逐一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教师在黑板上或白板上记录学生的描述要点。
3.教师通过引导和激励学生,帮助学生辨认和描述更多的物体形状特征。
4.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观察描述物体的形状,更好地理解并交流。
Step 3:形状和用途的关系(15分钟)1.教师将重点引导学生思考形状与物体用途之间的关系。
2.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觉得物体的形状与其用途有什么联系?”3.学生可以就自己所知道的物体形状和用途进行讨论和解释。
4.教师通过举例,引导学生理解形状对物体用途的影响,如箱子的形状要适合装物品,鱼的形状要适合游泳等。
Step 4:游戏和活动(20分钟)1.教师设计一些形状相关的游戏和活动,如找寻具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形状拼图等,来巩固学生对形状的认知。
2.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入实验室或校园,观察并记录有特定形状的物体,并对其进行形状运用的讨论和探索。
小学数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教学设计(5篇)《认得物体和图形》教案篇一教学内容:教科书P32~33页做一做及练习五第2题教学要求:1、通过察看和操作,使同学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会辨认这几种物体和图形。
2、培育同学动手操作﹑察看本领,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同学活动,激发学习爱好,培育同学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1、初步认得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及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学具准备:1.6袋各种形状的物体。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质疑激情:(1)同学们,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常常会见到形状各种各样的物体,今日老师带来了几样。
(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铅笔、乒乓球、魔方、笔筒、茶叶筒、弹球……)你们认得它们吗?(一一说出物体原来的名字)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同学边说老师边摆。
问:同学们是怎样分的?为什么这样分呢?(同学可能会说:分成几组,一组是长长方方的、一组是正正方方的、一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组是圆圆的)(2)揭示概念:同学们说的特别对。
A:老师拿出大小不同、形状不同、颜色不同的实物长方体:它是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像这些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叫"长方体"。
B:直接出示形状是正方本的物体,它是正正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正方体"C:出示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它们是直直的,上下一样粗细,两头是圆的,有平平的面。
它们叫"圆柱"。
D:出示球状物体,它们是圆圆的。
活动1:1.请你高高举起球,相互看看拿对了吗?放回学具篮中,依次显现:圆柱、正方体、长方体(长方体不放回篮中)2.摸感知"长方体"。
(1)请同学们认真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和同学们说一说。
(2)汇报:师: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告知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你是怎么感觉到的?生1:长长方方的,有平平的面。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3、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并从“占据空间”的角度理解形状是物体的特征。
【教学准备】ppt【教学过程】一、导入1. 出示乒乓球、螺母、木块、橡皮,都装进小布袋。
2. 不打开布袋,猜猜看你拿到的是什么物体?3. 小朋友伸手入布袋摸,脑子呈现摸到的物体的轮廓。
你是根据物体的什么特征判断的?二、新知1、这些物体形状一样吗?侧面看都是什么形状?(乒乓球)圆形(螺母)六边形(木块)正方形(橡皮)长方形2、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的方盒子,想把这四种形状不同的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更多呢?3、演示平铺的方法:将盒外散落的物体拖进盒子里,整齐的铺好。
表格记录数据。
三、新知21、出示四种物体的摆放。
2、还有其他摆放方式吗?(乒乓球和木块没有,橡皮和螺母有。
)3、演示螺母另一种摆法,表格记录数据。
4、乒乓球和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螺母和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的数量不一样。
为什么会这样呢?5、乒乓球和木块每个侧面都是一样的,所以怎么摆都一样。
6、螺母和橡皮的侧面不同,因此可以躺着放和立着放。
用不同侧面平铺,占据的空间大小不同,所以装的数量不一样。
四、知识总结许多物体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摆放方式。
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报告大全、培训计划、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应急预案、心得体会、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report summaries, training pla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reflec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精心编写教案可以确保教学进度的紧凑和顺利进行,为了实现个性化教育,我们需要在教案中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求,以便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本店铺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一年级数学认识图形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小学《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5教学目的1.通过“看、摸、滚、推、搭”等操作活动,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课件、每组一袋各形状的的实物、立体图形学具。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猜一猜,激趣导入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数学王国一游好吗?数学王国里有很多的物体,(出示课件:立体图形的漂亮盒子)快看,和平鸽还给你们带了一份礼物呢!想知道漂亮的盒子里都有什么吗?(想)我们赶快打开看看吧,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2、汇报交流:哪个勇敢的同学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其他同学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结合小朋友说的学具出示课件:粉笔盒、饮料盒、皮鞋盒、足球、易拉罐、茶叶筒、积木块、乒乓球、魔方、接力棒等实物)【过程评析】由学生喜爱的参观活动引入,抓住了“童心”,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激发了情趣。
接着由说“礼物”,使学生自然的参与到学习新知的过程中去,学习素材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学生感到亲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探索新知(一)、初步感知物体的形状。
1、分一分。
这么多物体中,你们能把“形状相同的”放在一起吗?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指导小组合作)2、说一说。
请小朋友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结合学生回答出示相应的课件)3、揭示概念每种形状的物体它们都有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学生说教师在电脑分出的各类物中抽象出立体图形并出示名称: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过程评析】让学生大胆的尝试将“形状相同的礼物”放在一起,不仅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等各类物体的外观形状有了初步的认识,又培养了学生观察、比较、合作的能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下册《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与反思精选1.《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认识物体的形状》是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第3课。
学生在前一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对“形状”这一物体的基本特征展开研究,形状反映了物体占据空间的状况。
在这节课中,学生关注的重点不是认识物体的具体形状,而是通过游戏化的研究活动——摆放,知道不同形状的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的状况不同,同一种物体不同的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的状况也可能不同,从而发展学生对“形状是物体的重要属性”的认识。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教科书共3页,分为3个部分。
1.聚焦。
教科书先是点出了本课的研究主题,“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这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方法。
因为本节课的研究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它占据的空间的。
2.探索。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含两个探究活动,主要做法是把4种形状不同的物体放入同样的盒子中,分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
平铺的数量不同与什么有关呢?学生一定会观察到乒乓球平铺时中间有空隙,无法填平盒子的空间,而木块平铺后中间没有空隙,基本填平了盒子的空间。
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比如“躺着”或“立着”),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这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3.研讨。
主要围绕“同一种物体的两种平铺方法,结果一样吗?”这个关键问题进行讨论,重点要引导学生体会物体形状的特殊性会对装入盒子中的数量产生影响,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学生用记录表中的数据加以说明。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2. 能够准确使用形容词描述物体的形状;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学生能够准确描述不同物体的形状;2. 难点:学生能够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材料:图片、实物模型等展示不同形状的物体;2. 课堂电子设备:投影仪、电脑等;3. 教学辅助工具:形状卡片、形状拼图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知识1. 准备多张展示不同形状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形状特征;2. 通过展示不同形状的实物模型,引发学生对物体形状的兴趣;3.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形状?为什么物体有不同的形状?第二步:学习形容词1. 教师通过图片展示并解释不同形状的物体,引导学生学习描述形状的形容词;2. 让学生练习使用形容词描述不同形状的物体,并互相交流讨论;3. 教师梳理学生总结的形容词,帮助学生掌握形状描述的规范化用语。
第三步:形状分类和比较1. 使用形状卡片或形状拼图,让学生进行形状分类和比较;2.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形状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并总结规律;3. 组织学生展示他们的分类结果,并让其他组同学提出建议或异议,促进学生思维互动。
第四步:拓展延伸1. 在形状分类和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形状变换和组合的探索;2. 提出挑战性问题,让学生设计并制作新奇的形状组合作品;3. 鼓励学生展示他们的作品,并进行互相交流和评价。
五、课后作业:1. 完成形状分类和比较的练习题;2. 制作一份形状描述表格,描述家中或学校周围物体的形状特征;3. 思考并回答问题:物体的形状对其功能有何影响?举例说明。
六、教学反思与改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需要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引导,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反应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和内容,丰富课堂互动形式,加强教学目标的实际操作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学设计【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的第3课,学生在第2课的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的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的不同,体会了物体的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的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的研究主题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的是研究物体的形状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的。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的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的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的重点是通过比较木块和乒乓球的数量,发现不同形状的物体平铺的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用不同的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的摆放数量。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的形状对其占据空间的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的物体有不同的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的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经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的轻重。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的,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和体积的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的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的难度做了一定的控制,但是本课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的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细致的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教学目标】科学知识概念目标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的形状,形状是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的形状会影响它的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1.用简单的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的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的物体,会有不同的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的兴趣。
2.认同物体的特征是可以被观察和测量的。
幼儿园中班数学教案《认识形状》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和描述圆形、三角形、正方形和矩形,认识它们的名称;
2.观察、比较物体上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形状所在位置的特点;
3.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意义;
4.感受和理解形状的美。
教学内容和重点:
形状的认识和描述;观察、比较物体上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掌握比较大小的方法和意义。
教学资源:
形状的图片、木块等。
教学步骤:
1.热身:老师与孩子们进行热身活动,如唱歌、跳舞等,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基础。
2.形状名称知识普及:老师用图片或实物向孩子们展示圆形、三角形、正方形、矩形这四种形状,并教授它们的名称。
3.形状案例观察:在教室或课外环境中发现物体上不同形状的物品,引导孩子们观察并描述出它们的名称及特点,及它们在物品上所处的位置等信息。
4.图形拼插游戏:老师将图形拼插游戏放到桌上,让孩子们在指导下拼
出正确的图形,根据成果,引导孩子们发现图形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出规律。
5.大小比较: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孩子们逐一将拼出来的形状进行大小比较,感受到大小比较的积极意义和与应用场合。
6.美的形状:老师可以引导孩子们发现身边的好看的形状,并让孩子们发现图形的美感和应用价值。
7.游戏学习:老师可以根据孩子们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一些有趣的学习游戏,如在水池中游泳等,让孩子们通过游戏来巩固所学内容。
评价方式:
通过孩子们的观察、口述以及操作情况等来评价孩子们的学习情况,并且及时纠正他们的错误,确保孩子们的学习效果。
认识物体的形状在学习儿童教育和发展心理学中,形状是一个非常基本的概念,孩子们从小就开始学习物体的形状。
认识物体的形状对于孩子们的认知发展和视觉感知都至关重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帮助孩子们认识和掌握各种形状,激发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的设计应该紧密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旨在帮助幼儿从认知的角度来认识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
接下来,将结合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和形状教学的实际需求,设计一份适合3-5岁幼儿的《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
一、教学目标:1. 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形状,如圆、方、三角形、长方形等;2. 能够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形状的物体;3. 能够简单描述不同形状的特征。
二、教学内容:1. 圆形、方形、三角形、长方形等基本形状的认识;2. 不同物体的形状特征;3. 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
三、教学重点:1. 让幼儿熟悉基本形状的外观和特征;2. 帮助幼儿通过观察识别不同形状的物体。
四、教学过程:1. 游戏活动:通过形状拼图游戏、认知卡片游戏等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基本形状的认知和掌握能力;2. 观察练习:让幼儿通过观察周围的物体,认识不同形状的特征;3. 制作手工:让幼儿利用纸张、剪刀等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手工作品,加深对形状的理解。
五、评估方法:1. 观察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对基本形状的认知和掌握情况;2. 考察幼儿在观察练习中对不同形状的识别能力;3. 评估幼儿制作手工作品的完成情况和对形状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幼儿应该能够初步认识并掌握基本的形状知识,能够辨认不同形状的物体,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所学知识。
教师在评估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幼儿思维能力和观察力的培养,切实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
通过这样一堂《认识物体的形状》教案的设计和实施,可以有效地帮助幼儿认识和掌握基本形状知识,促进他们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的提高。
《认识物体得形状》教学设计
天津市河西区教育中心郭萌
【教材简析】
本课就是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得物体》单元得第3课,学生在第2课得学习中已经通过“称一称”得方法测量了物体轻重得不同,体会了物体得一个基本特征——质量。
本课就是借助“摆放”这个活动,引导学生初步体会物体得另一个基本特征——形状。
本课得研究主题就是:“如果把物体装进盒子里,怎样装得更多?”主要目得就是研究物体得形状就是怎样影响其占据空间得。
本课有两个探究活动:1.哪种物体放得数量最多?2.换一种平铺得方法,能装得更多吗?第一个活动得重点就是通过比较木块与乒乓球得数量,发现不同形状得物体平铺得数量不同;第二个活动得重点就是引导学生用不同得平铺方式摆放螺母,发现同一物体用不同侧面摆放,会出现不同得摆放数量。
通过两个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物体得形状对其占据空间得影响。
由此,体会到生活中不同得物体有不同得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得方式也不同。
【学生分析】
经过前两课得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物体具有一定得特征(如:颜色、形状、大小、轻重等),而且也学会了用简单得方法来测量物体得轻重。
这节课引导学生认识物体得另一个重要特征——形状。
这节课认识“形状”就是从“占据空间”这个角度来理解得,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建立对质量与体积得初步认识打下基础。
由于“占据空间”这个概念对学生比较抽象,难以理解,教材用一个“固定大小得盒子”来使这个概念具象化。
虽然教材对活动得难度做了一定得控制,但就是本课对于一年级得学生来说还就是比较困难。
因此,在进行本课得设计时,要考虑学生得实际情况,进行细致得指导,在研讨时引导学生大胆发表自己得意见。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概念目标
1.许多物体具有固定得形状,形状就是物体得基本特征之一。
2.物体得形状会影响它得平铺方式。
科学探究目标
1.用简单得方法就可以比较出不同物体得形状有所不同。
2.不同得物体,会有不同得摆放或堆放方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物体进行研究得兴趣。
2.认同物体得特征就是可以被观察与测量得。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不同得物体有不同得形状,有可能其摆放、拼接或堆放得方式也不同。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许多物体有固定得形状,并且从“占据空间”得角度理解形状就是物体得重要特征之一。
难点:探究多种“平铺”方式,意识到物体形状会影响其平铺得方式。
【器材准备】
有一定高度得方盒子、大小相同得乒乓球与木块若干、橡皮若干、螺母若干、布袋(内装一个乒乓球与一块橡皮)、课件、班级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用“称一称”得方法比较了几种物体得轻重。
还记得就是哪几种物体吗?
(学生回忆:乒乓球、木块、塑料块、大橡皮、小橡皮)
2.出示小布袋。
不打开布袋,您能猜猜里面装得就是哪两种物体吗?就是怎样猜到得?引导学生用“摸”“瞧”得方法进行猜测,根据“形状”判断布袋内得物体就是乒乓球与橡皮。
3.出示另外两种物体——木块与螺母,让学生说说这两种物体就是什么形状。
强调形状也就是物体得重要特征。
4.引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物体得形状》。
(课件展示猜测得方法及四种物体得形状)
(板书:认识物体得形状)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上节课研究得内容导入本课,体现了课程内容得连续性。
将两种形状明显不同得物体用布袋装起来,让学生用“摸”“瞧”得方法猜测就是什么,调动学生得好奇心,同时直接引导学生关注物体形状上得不同。
5.提出问题。
这里有四个同样大小得方盒子,要想把这四种不同形状得物体分别装进里面,怎样才能装得更多呢?学生交流装盒子得方式,教师规定统一用“平铺一层”得方式进行。
(课件演示:“平铺一层”)
二、探究将物体平铺在盒内得方式
1.演示平铺得方法,记录数据。
怎样平铺一层乒乓球呢?请一位学生来演示平铺得方法,并且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课件演示平铺得方法及如何填写表格)
设计意图: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理解平铺得方法,并学会操作及记录数据。
2.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动手将四种物体分别平铺在盒内,并且将数据记录下来。
比一比,哪组最快,哪组装得最多。
3.分组活动结束后,教师将各小组得数据填写在班级记录表单中。
设计意图:用“比一比”得形式开展一个发散式得活动,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摆放方法得兴趣,更重要得就是给学生自主探究得空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怎样才能将四种形状得物体尽可能多地平铺到盒子中。
当学生用不同得方法时,数量肯定就是不一样得。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就是学生自己在活动后产生得疑问。
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原因,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会产生影响,这样知识对于学生就是认知上得需要,而不就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得。
三、研讨:“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得影响
1.观察班级记录单:有什么发现吗?
引导学生发现:每个小组乒乓球与木块数量都一样,而螺母与橡皮得数量就不一样了。
这就是怎么回事呢?
2.交流展示“摆放”得方式:我们先来瞧瞧这些物体都就是怎么摆放得吧。
(1)各小组将摆放得方式展示出来,并标清数量。
共同体验:螺母与橡皮以特定得方式摆放,真得能够都摆进盒子吗?师生共同确认上述问题后,将数据写在对应得摆放方式旁边。
(2)乒乓球与木块只有一种摆放方式。
螺母、橡皮有多种摆放方式,而且摆放方式不同,装得数量也不一样。
设计意图:将摆放得方式及对应得数据汇总在一起,方便学生观察、比较。
对于螺母得不同摆放方式,应该让所有得学生都做一遍,亲身体验一下:物体就是立体得,就是有很多个面得,每个面得形状可能就是不一样得,以不同得面放进盒子时,它们在盒子中占据空间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为后面得分析奠定基础。
3.分析研讨:为什么会这样呢?
(1)同一种物体不同得平铺方式占据空间状况不同。
引导学生分析:乒乓球与木块每个侧面都就是一样得,所以怎么摆都一样,摆得方式只有一种,所以平铺一层得数量也不会有变化,螺母“躺”着摆与“立”着摆就是不一样得,用来平铺得“面”形状不一样,所以平铺一层得数量也不一样,橡皮“躺”“立”“侧”,装得数量都不一样。
设计意图:学生大胆表述她们得想法。
因为通过活动,学生已经意识到平铺得面不同,会影响到摆放得数量,但就是这只就是学生心里得感受,还需要她们用自己得语言表述出来,并能够与伙伴分享。
经过这样得过程,才能真正理解“形状对物体占据空间得影响”。
(2)不同形状得物体在平铺时占据空间得状况不同。
思考:为什么乒乓球能摆进盒子得数量比大小差不多得木块少这么多?分析:由于形状得原因,乒乓球没有将盒子铺满,中间有空隙,所以装得少。
(如果学生认为就是因为“乒乓球”比“木块”大而造成上述结果,教师可以进行演示实验:与木块同样大小得空心塑料块与乒乓球可以装同样多得沙子,说明乒乓球与木块大小一样,也可以将两个相同得烧杯装同样多得水,将乒乓球与木块轻轻按入水中后,瞧两个烧杯中水面得高度就是否一致。
)设计意图:对于“乒乓球与木块得分析比较”放在研讨得第二个层次,就是顺应学生认知得需要。
先通过展示、汇总数据,显而易见得就是:同样得物体摆得方式不同,数量就不同。
于就是,学生很自然就会产生“为什么会这样?”得疑问。
因此,顺应学生得思维,紧接着就分析原因满足了学生好奇心与认知得需要。
而对于“乒乓球与木块”得分析,则需要教师得进一步引导。
从视觉上,乒乓球比木块要大一些,故乒乓球比木块数量少,并不就是首先引起学生关注得问题。
当学生发现“乒乓球”与“木块”差不多大得时候,排除了“大小”这个因素,学生将思维再次定位于“形状”得分析,进一步认识到:即使大小相同(或
差不多)得物体,形状不同,占据空间得状况也不相同。
)
四、拓展、延伸
以螺母“躺着”平铺一层与“立着”平铺一层为例,引导学生思考:盒子真得被填满了吗?说说您得瞧法。
【板书设计】
认识物体得形状
【相关表单】
认识物体得形状
将平铺放入盒子得物体数量记录下来。
将物体放在盒子中
乒乓球木块螺母橡皮摆放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