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 格式:docx
- 大小:14.52 KB
- 文档页数:5
针灸学考试大纲六、针灸学(一)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14)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理论大纲第一部分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腧穴1.经络系统概况2.经络的作用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3.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4.特定穴的分类、概念、内容及临床应用5.腧穴的定位方法6.十四经脉循行、主治及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7.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第二单元刺法灸法1.针刺准备2.进针方法3.针刺角度和深度4.行针手法5.毫针补泻手法6.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7.针刺注意事项8.灸法的作用、种类及注意事项9.拔罐的方法、作用及注意事项10.其他针法第三单元针灸治疗1.针灸治疗原则2.针灸处方的选择3.头面躯体痛症的针灸治疗4.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5.妇科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6.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7.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8.急症的针灸治疗9.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第二部分推拿学第一单元推拿理论1.推拿的作用原理和治疗原理2.局部解剖(颈、肩、胸背、膝关节)3.推拿手法4.推拿体位、常用推拿介质种类及选用原则第二单元推拿治疗1.骨科疾病的推拿常用检查手法2.常见脊柱骨盆病变的诊治(例如:颈椎病、胸椎关节紊乱、颈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突出症、第3腰椎横突综合征、骶髂关节炎紊乱)3.常见脊周软组织病变诊治(例如:落枕、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梨状肌综合征、臀上皮神经损伤)4.四肢软组织损伤的诊治(例如:肩关节周围炎、肱骨外上髁炎、腕管综合征、退行性膝关节炎、踝关节扭伤)5.常见内科病的治则及手法选用6.小儿推拿注意事项及常见病的诊治针推技术操作技能测试范围(一)常用针灸穴位的掌握与操作技能尺泽孔最列缺鱼际少商商阳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迎香地仓下关头维天枢梁丘犊鼻足三里条口丰隆内庭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通里神门后溪天宗听宫攒竹天柱肺俞膈俞胃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委中秩边承山昆仑申脉至阴涌泉太溪照海内关大陵中冲外关支沟翳风风池肩井环跳阳陵泉悬钟行间太冲期门腰阳关命门大椎百会神庭水沟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中脘膻中四神聪太阳印堂定喘夹脊十宣(二)针灸技术的掌握与操作能力2.行针手法3.灸法操作4.其他针法操作(1)三棱针法(2)皮肤针叩刺5. 针灸异常情况处理能力(1)晕针(2)滞针(3)弯针(4)断针(5)血肿(6)皮肤灼伤(起泡)6.常见疾病的针灸技术应用能力(1)头痛(2)中风(3)呕吐(4)面瘫(5)扭伤(6)颈椎病(7)晕厥(8)腰痛(9)泄泻(10)带状疱疹(11)耳鸣耳聋(三)拔罐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1.拔罐的吸附方法2.拔罐方法4.拔罐出现皮肤灼伤(起泡)的处理(四)刮痧技术的掌握与操作技能(五)推拿常见手法的动作要领及注意事项1.基本手法2.复合手法3.运动关节类手法4.小儿推拿手法(六)常见临床检查方法参考教材:1.《针灸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2.《推拿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严隽陶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综合针灸学部分1.十二经脉名称: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
2.治疗眼病、热病、神志病,宜选用的经脉是:足三阳经。
(2008.75)总结:手阳咽热手阴胸,足阴前妇阳热眼神,任督二脉神脏妇,(手)太少耳目厥少神。
手三阴经的主治共同点:胸部病;手三阳经的主治共同点:咽喉、热病;足三阴经的主治共同点:前阴病、妇科病;足三阳经的主治共同点:眼病、神志病、热病;任脉、督脉的主治共同点:神志病、脏腑病、妇科病;手厥阴、手少阴经的主治共同点:神志病;手太阳、手少阳经的主治共同点:目病、耳病;3.足三阴经穴均可治疗的病证是:前阴病、妇科病。
(2008.76)4.治疗咽喉病、热病,宜选用的经穴是:手三阳经穴。
(2010.119)总结:神志:二心小肠任督足三阳;眼病:手少太阳足三阳(膀胃目耳三小胆)耳病:手足少阳手太阳耳病三小胆咽喉:手三阳经+肾胃咽喉胃肾三大小妇科:足三阴经+任督妇科任督肝脾肾热病:阳经加督脉5.治疗神志病、脏腑病,宜选用的经穴是:任脉、督脉。
(2010.120)6.可治目疾的经穴是: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阳膀胱经、手太阳小肠经。
(2010.178)7.十二经脉的起点:肺起中府止少商,大肠商阳止迎香;脾起隐白止大包;胃起承泣止厉兑,心起极泉止少冲,小肠少泽止听宫;膀胱睛明止至阴,肾起涌泉止俞府;心包天池止中冲,三焦关冲丝竹空;胆起瞳子止窍阴,肝起大墩止期门。
1)起穴:中府、商阳、承泣、隐白、极泉、少泽、睛明、涌泉、天池、关冲、瞳子髎、大墩。
2)止穴:少商、迎香、厉兑、大包、少冲、听宫、至阴、俞府、中冲、丝竹空、窍阴、期门。
3)十二经脉:少商、商阳、隐白、厉兑、少冲、少泽、涌泉、至阴、中冲、关冲、窍阴、大墩。
4)少商隐厉少少涌至中关窍大起:中商承隐极少睛涌天关瞳大5)止:少迎厉大少听至俞中丝窍期6)十二经脉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膀、肾、包、焦、胆、肝、回。
2020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2020年中医医师考试大纲-《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1.十二皮部的分布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细目一: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二: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5.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6.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细目三:奇经八脉要点:1.奇经八脉的名称2.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3.奇经八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四:十五络脉要点:1.十五络脉的分布2.十五络脉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五:十二经别要点:1.十二经别的分布2.十二经别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六:十二经筋要点:1.十二经筋的分布2.十二经筋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细目七:十二皮部要点:1.十二皮部的分布2.十二皮部的作用及临床意义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诊断方面2.治疗方面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细目一: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细目二:主治规律要点:1.分经主治规律2.分部主治规律第五单元特定穴要点:1.特定穴的分类及概念2.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内容及临床应用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定位法4.简便取穴法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肩髃、扶突、迎香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承泣、四白、地仓、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条口、丰隆、解溪、内庭、厉兑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大横、大包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冲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支正、天宗、颧髎、听宫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大肠俞、膀胱俞、次鼹、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然谷、太溪、大钟、照海、复溜、肓俞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瞳子髂、听会、完骨、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带脉、环跳、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上星、素髎、水沟、印堂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气海、神阙、下脘、建里、中脘、上脘、膻中、天突、廉泉、承浆第二十一单元奇穴要点:常用奇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太阳、金津、玉液、牵正、安眠、三角灸、定喘、夹脊、胃脘下俞、腰眼、腰痛点、八邪、四缝、十宣、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八风第二十二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针刺准备要点:1.消毒2.体位细目二: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三:针刺角度和深度要点:1.角度2.深度细目四:行针手法要点:1.基本手法2.辅助手法细目五:得气要点:得气的概念及临床意义细目六: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疾徐补泻4.迎随补冯5.呼吸补泻6.开阖补揭7.平补平泻细目七:针刺异常情况要点:1.晕针2.滞针3.血肿4.断针5.弯针6.气胸7.刺伤内脏8.刺伤脑与脊髓细目八:针刺注意事项要点:1.特殊生理状态的针刺注意事项2.妊娠妇女、小儿针刺时的注意事项3.颈项、眼区、胸胁腹背等部位腧穴的针刺注意事项4.不宜针刺的疾病第二十三单元灸法细目一:灸法的作用要点:1.温经散寒2.扶阳固脱3.消瘀散结4.防病保健细目二:灸法的种类要点:1.灸法的分类2.艾炷灸3.艾条灸4.温针灸细目三:灸法的注意事项要点:1.施灸的先后顺序2.施灸的禁忌3.灸后处理第二十四单元拔罐法要点:1.拔罐方法2.拔罐的作用和适应范围3.拔罐的注意事项第二十五单元其他针法要点:1.电针法2.三棱针法3.皮肤针法4.穴位注射法第二十六单元头针、耳针细目一:头针要点: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细目二:耳针要点:1.常用耳穴的部位和主治2.临床选穴原则及注意事项第二十七单元治疗总论细目一:针灸治疗原则要点:1.补虚泻实2.清热温寒3.治病求本4.三因制宜细目二:针灸治疗作用要点:1.疏通经络2.凋和阴阳3.扶正祛邪细目三: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第二十八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头痛要点:1.头痛的辨证要点2.头痛的治法3.头痛的处方4.头痛的治疗操作附:偏头痛要点:1.偏头痛的辨证要点2.偏头痛的治法3.偏头痛的处方4.偏头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面痛要点:1.面痛的辨证要点2.面痛的治法3.面痛的处方4.面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腰痛要点:1.腰痛的辨证要点2.腰痛的治法3.腰痛的处方4.腰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痹证要点:1.痹证的辨证要点2.痹证的治法3.痹证的处方4.痹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坐骨神经痛1.坐骨神经痛的辨证要点2.坐骨神经痛的治法3.坐骨神经痛的处方4.坐骨神经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六:中风要点:1.中风的辨证要点2.中风的治法3.巾风的处方4.中风的治疗操作细目七:眩晕要点:2.眩晕的治法3.眩晕的处方4.眩晕的治疗操作细目八:面瘫要点:1.面瘫的辨证要点2.面瘫的治法3.面瘫的处方4.面瘫的治疗操作细目九:痿证要点:1.痿证的辨证要点2.痿证的治法3.痿证的处方4.痿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痫病要点:1.痫病的辨证要点2.痫病的治法3.痫病的处方4.痫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一:不寐要点:1.不寐的辨证要点2.不寐的治法3.不寐的处方4.不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二:郁证要点:2.郁证的治法3.郁证的处方4.郁证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三:痴呆要点:1.痴呆的辨证要点2.痴呆的治法3.痴呆的处方4.痴呆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四:心悸要点:1.心悸的辨证要点2.心悸的治法3.心悸的处方4.心悸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五:感冒要点:1.感冒的辨证要点2.感冒的治法3.感冒的处方4.感冒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六:咳嗽要点:1.咳嗽的辨证要点2.咳嗽的治法3.咳嗽的处方4.咳嗽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七:哮喘要点:2.哮喘的治法3.哮喘的处方4.哮喘的治疗操作细目十八:呕吐要点:1.呕吐的辨证要点2.呕吐的治法3.呕吐的处方4.呕吐的治疗操作细目十九:胃痛要点:1.胃痛的辨证要点2.胃痛的治法3.胃痛的处方4.胃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泄泻要点:1.泄泻的辨证要点2.泄泻的治法3.泄泻的处方4.泄泻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一:痢疾要点:1.痢疾的辨证要点2.痢疾的治法3.痢疾的处方4.痢疾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二:便秘要点:2.便秘的治法3.便秘的处方4.便秘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三:阳痿要点:1.阳痿的辨证要点2.阳痿的治法3.阳痿的处方4.阳痿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四:癃闭要点:1.癃闭的辨证要点2.癃闭的治法3.癃闭的处方4.癃闭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十五:消渴要点:1.消渴的辨证要点2.消渴的治法3.消渴的处方4.消渴的治疗操作第二十九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月经不调要点:1.月经不调的辨证要点2.月经不调的治法3.月经不调的处方4.月经不调的治疗操作细目二:痛经1.痛经的辨证要点2.痛经的治法3.痛经的处方4.痛经的治疗操作细目三:崩漏要点:1.崩漏的辨证要点2.崩漏的治法3.崩漏的处方4.崩漏的治疗操作细目四:绝经前后诸证要点:1.绝经前后诸证的辨证要点2.绝经前后诸证的治法3.绝经前后诸证的处方4.绝经前后诸证的治疗操作细目五:带下病要点:1.带下病的辨证要点2.带下病的治法3.带下病的处方4.带下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缺乳要点:1.缺乳的辨证要点2.缺乳的治法3.缺乳的处方4.缺乳的治疗操作细目七:遗尿1.遗尿的辨证要点2.遗尿的治法3.遗尿的处方4.的治疗操作第三十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瘾疹要点:1.瘾疹的辨证要点2.瘾疹的治法3.瘾疹的处方4.瘾疹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蛇串疮要点:1.蛇串疮的辨证要点2.蛇串疮的治法3.蛇串疮的处方4.蛇串疮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神经性皮炎要点:1.神经性皮炎的辨证要点2.神经性皮炎的治法3.神经性皮炎的处方4.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操作细目四:乳癖要点:1.乳癖的辨证要点2.乳癖的治法3.乳癖的处方4.乳癖的治疗操作1.颈椎病的辨证要点2.颈椎病的治法3.颈椎病的处方4.颈椎病的治疗操作细目六:落枕要点:1.落枕的辨证要点2.落枕的治法3.落枕的处方4.落枕的治疗操作细目七:漏肩风要点:1.漏肩风的辨证要点2.漏肩风的治法3.漏肩风的处方4.漏肩风的治疗操作细目八:扭伤要点:1.扭伤的辨证要点2.扭伤的治法3.扭伤的处方4.扭伤的治疗操作细目九:肘劳要点:1.肘劳的辨证要点2.肘劳的治法3.肘劳的处方4.肘劳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一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要点:1.日赤肿痛的辨证要点2.目赤肿痛的治法3.目赤肿痛的处方4.目赤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二:耳鸣耳聋要点:1.耳鸣耳聋的辨证要点2.耳鸣耳聋的治法3.耳鸣耳聋的处方4.耳鸣耳聋的治疗操作细目三:牙痛要点:1.牙痛的辨证要点2.牙痛的治法3.牙痛的处方4.牙痛的治疗操作细目四:咽喉肿痛要点:1.咽喉肿痛的辨证要点2.咽喉肿痛的治法3.咽喉肿痛的处方4.咽喉肿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五:近视要点:1.近视的辩征要点2.近视的治法3.近视的处方4.近视的治疗操作第三十二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细目一:晕厥要点:1.晕厥的辨证要点2.晕厥的治法3.晕厥的处方4.晕厥的治疗操作细目二:内脏绞痛要点:1.内脏绞痛的辨证要点2.内脏绞痛的治法3.内脏绞痛的处方4.内脏绞痛的治疗操作细目三:肥胖症要点:1.肥胖症的辨证要点2.肥胖症的治法3.肥胖症的处方4.肥胖症的治疗操作。
十二正经①十二经巡行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焦胆肝藏②手足阴(内侧从前往后):太、厥、少(内踝骨上八寸之下变为:厥、少、太)手足阳(外侧从前往后):阳、少、太③十二经络相交十二个点手三阳手三阴相交在兰花指上,阳经与同名的阳经相交在头面部(“阳”第一节揉鼻旁,“少”第二节外眼角,“太”第三节内眼角)足三阳足三阴相交在六指上,阴经与同名的阴经相交在胸部(心脾相连在心中,肺肝相连在肺中,心包与肾相连在胸中)④三圈经络巡行,最一圈是前沿,第二圈是后沿,第三圈是中间十二经脉在体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腹胸正中经脉正中经脉0.5寸肾 2 肾2寸胃 4 胃4寸脾 6 脾十二经脉走向与交接规律手之三阴胸走手,交手三阳经胸部阴经相互衔,手之三阳手走头,交足三阳经阳经交接于头面,同名的手足三阳经在头面相交接足之三阳头走足,交足三阴经表里阴阳在肢端。
阻经与阳经在四肢部衔接足之三阴足走胸,交手三阴经奇经八脉:冲任督带,阴阳维跷督脉起于胞中、小腹,行人体后正中线上,往上走,过百汇、人中,止于唇系带任脉起于胞中、小腹,行人体前正中线上,往上走,止于目框下冲脉起于胞宫,小腹,行于腹部每一侧线,与肾经并行。
带脉环行腰腹部,约束纵行诸经第1 页第2 页第3 页骨度分寸定位1.两额角发际之间9寸;两乳突之间9寸2. 两乳头之间8寸(女性用两锁骨中线之间8寸);两肩胛骨内缘之间6寸;肩峰缘至后正中线8寸3. 前后发际之间12寸;眉心至前发际3寸;大椎至后发际3寸4. 胸骨上窝至胸剑联合9寸;胸剑联合至脐中8寸;脐中至耻骨联合上缘5寸;腋窝顶点至第11肋端12寸5. 腋前纹头至肘横纹9寸(或腋后纹头至肘尖9寸);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6. 股骨大转子至腘横纹19寸(臀横纹至腘横纹14寸);腘横纹缘至外踝尖16寸;耻骨联合上缘至股骨内上髁上缘18寸;胫骨内侧髁下缘至内踝尖13寸第4 页第6 页第7 页第8 页第9 页第10 页第11 页第12 页第13 页赤肿痛,青盲,口),胸胁满痛,妇科经带病,阴中痛,第14 页第15 页第16 页第17 页第18 页第19 页第20 页第21 页。
《针灸学》教学大纲前言针灸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经络、腧穴及刺灸方法,探索运用针灸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
《针灸学》是中医学专业的临床课。
本学科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学习中医学基本理论基础,掌握有关经络和腧穴基本知识及刺灸的基本技能,以便运用针灸的方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本学科的教学方法,采用课堂讲授、实验实训(结合人体、针灸模型、幻灯、录象、图表进行示教)、临床见习等,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提高动手能力。
本课程在第三学期开设,总学时76,理论48学时,实践28学时。
序号内容授课时数理论实验总学时上篇1 绪论222 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 4 43 第二章经络腧穴各论24 22 48中篇4 第一章毫针 2 2 45 第二章灸法 2 2 46 第三章其他疗法 2 2 2下篇7 第一章治疗总论 2 28 第二章内科病症 6 69 第三章妇科、儿科病症 2 210 第四章外科、五官科病症 2 2合计48 28 76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
2、熟悉针灸发展简史。
3、了解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的起源、发展和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3、历代著名针灸医家及代表著作。
4、教材内容简介。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学时分配理论2学时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循行交接和流注规律及脏腑经络属络关系;掌握经络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2、熟悉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理论;熟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定义。
熟悉各类特定穴;熟悉腧穴的分类。
3、了解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循行特点;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
了解腧穴命名。
教学内容1、经络学说的形成。
2、经络系统的组成。
3、十二经脉循行、流注、交接及脏腑经络表里络属关系。
4、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针灸学》考核大纲前言《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经络、腧穴、刺灸法与治疗四个方面。
考核目的:巩固本专业理论知识,掌握有关针灸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达到能够运用针灸防治常见疾病的目的。
考核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考核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上篇经络腧穴第一章经络总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5、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6、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考核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4、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5、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6、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二章腧穴总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2、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考核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原则4、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5、腧穴的作用与主治规律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7、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三章经络腧穴各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十四经脉的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2、熟悉十四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3、全面了解十四经腧穴,并重点掌握其中150个左右常用的经穴、奇穴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操作要求【考核内容】1、十四经脉的循行2、十四经的主要病候和主治概要3、十四经穴和常用经外奇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手太阴肺经(11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少商*手阳明大肠经(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曲池*、肘髎、手五里、臂臑*、肩髎*、巨骨、天鼎、扶突、口禾髎、迎香*足阳明胃经(45穴):承泣*、四白*、巨髎、地仓*、大迎、颊车*、下关*、头维*、人迎、水突、气舍、缺盆、气户、库房、屋翳、膺窗、乳中、乳根、不容、承满、梁门*、关门、太乙、滑肉门、天枢*、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冲、髀关、伏兔*、阴市、梁丘*、犊鼻、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冲阳、陷谷、内庭*、厉兑足太阴脾经(21穴):隐白*、大都、太白、公孙*、商丘、三阴交*、漏谷、地机*、阴陵泉*、血海*、箕门、冲门、府舍、腹结、大横*、腹哀、食窦、天溪、胸乡、周荣、大包手少阴心经(9穴):极泉*、青灵、少海*、灵道、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手太阳小肠经(19穴):少泽*、前谷、后溪*、腕骨*、阳谷、养老、支正*、小海、肩贞、臑俞、天宗*、秉风、曲垣、肩外俞、肩中俞、天窗、天容、颧髎*、听宫*足太阳膀胱经(67穴):睛明*、攒竹*、眉冲、曲差、五处、承光、通天、络却、玉枕、天柱* 、大杼、风门*、肺俞*、厥阴俞、心俞*、督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髎、次髎*、中髎、下髎、会阴、承扶*、殷门、浮郄、委阳、委中*、附分、魄户、膏肓*、神堂、譩譆、膈关、魂门、阳纲、意舍、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合阳、承筋、承山*、飞扬、跗阳、昆仑*、仆参、申脉*、金门、京骨、束骨、足通谷、至阴*足少阴肾经(27穴):涌泉*、然谷、太溪*、大钟、水泉、照海*、复溜*、交信、筑宾,阴谷、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都、腹通谷、幽门、步廊、神封、灵墟、神藏、彧中、俞府手厥阴心包经(9穴):天池、天泉、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手少阴三焦经(23穴):关冲、液门、中渚*、阳池*、外关*、支沟*、会宗、三阳络、四渎、天井、清冷渊、消泺、臑会、肩髎*、天髎、天牖、翳风*、瘛脉、颅息、角孙、耳门*、和髎、丝竹空* 足少阳胆经(44穴):瞳子髎、听会*、上关、颌厌、悬颅、悬厘、曲鬓、率谷*、天冲、浮白、头窍阴、完骨、本神、阳白*、头临泣*、目窗、正营、承灵、脑空、风池*、肩井*、渊腋、辄筋、日月、京门、带脉、五枢、维道、居髎、环跳*、风市*、中渎、膝阳关、阳陵泉*、阳交、外丘、光明*、阳辅、悬钟*、丘墟*、足临泣*、地五会、侠溪、足窍阴足厥阴肝经(14穴):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督脉(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任脉(24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 常用经外奇穴(总36穴):四神聪*、印堂*、鱼腰、上明、太阳*、球后*、鼻通、金津、玉液、夹承浆、牵正*、翳明*、安眠*、三角灸、提托、子宫穴、定喘穴*、夹脊*、痞根、腰眼*、十宣*、四缝*、中魁、八邪*、落枕穴*、腰痛穴*、臂中、肩内陵、二白、肘尖、环中、百虫窝、鹤顶、膝眼*、胆囊穴*、阑尾穴*、八风*(划*者为重点穴位,其余为一般穴位)中篇刺灸法第四章刺灸法总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刺法、灸法的定义2、熟悉刺灸法的作用及意义3、了解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4、熟悉九针的形状与用途5、了解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考核内容】1、刺法、灸法的定义2、刺灸法的特点、作用及意义3、刺灸法的起源与发展4、九针的名称、形状和用途5、刺灸法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五章刺灸法各论【考核目的要求】1、了解毫针的基本知识,掌握毫针刺法的全部操作,并重点掌握捻转、提插、疾徐等补泻手法2、了解得气的意义,掌握候气、催气、行针等操作方法3、掌握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和处理4、掌握灸法的种类、操作、适应证和注意事项5、掌握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6、掌握耳穴的定位、主治及耳针的操作方法7、掌握标准头穴线的定位、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8、熟悉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考核内容】1、毫针刺法的基本知识2、毫针的进针、留针、行针、出针等操作过程,针刺得气与行针手法、补泻手法3、针刺异常情况的预防及处理4、灸法的意义、种类和作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5、拔罐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6、耳穴的定位、主治配穴原则及耳针的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7、标准头穴线的定位和主治作用,头针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8、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电针、穴位注射的操作方法、适应范围和注意事项下篇针灸治疗第六章治疗总论【考核目的要求】1、掌握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2、掌握针灸治疗原则、治疗作用和配穴处方3、熟悉各类特定穴的临床应用4、了解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5、了解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考核内容】1、八纲、脏腑、经络辨证在针灸临床上的运用2、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治疗作用3、针灸配穴处方4、特定穴的应用5、影响针灸治疗效果的因素6、针灸治疗作用的现代研究概况第七章治疗各论【考核目的要求】1、熟悉重点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掌握其辨证分型、针灸治疗原则、处方、配穴及方义2、了解一般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熟悉其针灸治疗【考核内容】各科病证的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针灸治法、处方配穴及方义内科病证:中风*、眩晕(附高血压)*、头痛(附三叉神经痛)*、面瘫*、腰痛*、胁痛*、痹症*、小儿麻痹后遗症、痿证、痫证*、癫狂、不寐*、脏躁、惊悸怔仲*、感冒*、咳嗽、哮喘*、肺痨*、疟疾、呕吐*、胃痛*、腹痛*、黄疽、泄泻*、痢疾*、便秘、脱肛、癃闭、水肿、遗精(附阳萎)*。
2020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变化:针灸学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变化:针灸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变化:针灸学(一)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治疗作用(改为: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骨度分寸定位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删)。
(二)经络腧穴各论1.十二(改为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新增:阳溪、偏历、新增:手三里、曲池、新增: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新增: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新增:人迎、梁门、天枢、新增:归来、梁丘、犊鼻(删除)、足三里、上巨虚、条口、新增: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血海、新增: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新增:极泉、少海、通里、新增: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新增: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新增: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新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新增:小肠俞、膀胱俞、次髎、新增:承扶、新增:委阳、委中、新增: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新增: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新增:然谷、太溪、新增:照海、复溜、新增: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新增: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新增: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新增: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新增:听会、率谷、新增: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新增: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第二部分:中西医临床医学科目考试大纲(一)《针灸学》第一单元经络系统的组成细目一:十二经脉要点:1.十二经脉的名称2.十二经脉的分布3.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细目二:奇经八脉要点:奇经八脉的名称细目三:十五络脉要点:十五络脉的分布特点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细目一:经络的作用要点:1.联系脏腑,沟通内外2.运行气血,营养全身3.抗御病邪,保卫机体细目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要点:1.指导辨证归经2.指导针灸治疗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要点: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要点:1.近治作用2.远治作用3.特殊作用第五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要点:1.骨度分寸定位法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3.手指同身寸取穴法第六单元手太阴肺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尺泽、太渊、列缺、少商第七单元手阳明大肠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合谷、曲池、迎香第八单元足阳明胃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地仓、颊车、下关、天枢、足三里、丰隆、内庭第九单元足太阴脾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及主治要点:隐白、公孙、三阴交、阴陵泉、血海第十单元手少阴心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通里、神门第十一单元手太阳小肠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少泽、后溪、养老、听宫第十二单元足太阳膀胱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攒竹、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脾俞、肾俞、大肠俞、次髎、天柱、委中、承山、昆仑、申脉、至阴第十三单元足少阴肾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涌泉、照海、太溪第十四单元手厥阴心包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曲泽、内关第十五单元手少阳三焦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渚、支沟、外关、肩髎第十六单元足少阳胆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阳白、风池、环跳、阳陵泉、悬钟、足临泣第十七单元足厥阴肝经、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行间、太冲、期门第十八单元督脉、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大椎、哑门、百会、水沟第十九单元任脉、穴要点:1.经脉循行2.主治概要3.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中极、关元、神阙、中脘、膻中、廉泉第二十单元常用奇穴要点:常用腧穴的定位和主治要点:四神聪、印堂、太阳、夹脊、十宣、膝眼、四缝、胆囊第二十一单元毫针刺法细目一:进针方法要点:1.指切进针法2.夹持进针法3.舒张进针法4.提捏进针法细目二:针刺角度要点:1.直刺2.斜刺3.平刺细目三:行针与得气要点:1.行针的基本手法2.得气的概念与临床意义细目四:针刺补泻要点:1.捻转补泻2.提插补泻3.平补平泻细目五:针刺异常情况与注意事项要点:1.晕针的表现、处理2.注意事项第二十二单元常用灸法要点:1.灸法的种类2.适应范围第二十三单元针灸治疗细目一:针灸处方要点:1.选穴原则2.配穴方法细目二:特定穴要点:五输穴、原穴、络穴、背俞穴、募穴、八脉交会穴、八会穴、郄穴的临床应用第二十四单元头面躯体痛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头痛、漏肩风、腰痛、痹证第二十五单元内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中风、眩晕、不寐、感冒、胃痛、便秘第二十六单元妇儿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痛经、遗尿第二十七单元皮外骨伤、五官科病证要点:下列常见病的辨证、治法、处方、操作:蛇串疮、扭伤、耳鸣耳聋、牙痛(二)《中西医结合内科学》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支气管炎要点:1.西医病因及中医病因病机2.诊断3.西医治疗4.辨证论治细目二:支气管哮喘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与心源性哮喘的鉴别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三:肺炎球菌肺炎要点:1.分类2.西医病原学、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3.临床表现、并发症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四:肺结核要点:1.西医病原学、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流行病学3.临床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五:原发性支气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实验室及其他检查3.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六: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及并发症3.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细目一:慢性心功能不全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6.预防细目二:心律失常要点:室性早搏、室上必心动过速、心房纤颤的诊断及治疗细目三:原发性高血压要点:1.西医相关发病因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及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6.预防细目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要点:1.定义2.危险因素3.西医分型细目五:心绞痛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六:心肌梗死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表现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细目一:胃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二:消化性溃疡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三:胃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早期诊断5.辨证论治细目四:肝硬化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并发症3.诊断及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五:原发性肝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5.辨证论治细目六:急性胰腺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细目一:急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二:慢性肾小球肾炎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三:肾病综合征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四:尿路感染要点:1.中医病因病机2.病原体及感染途径3.临床表现4.实验室及其他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细目五:慢性肾功能不全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及肾功能分期3.诊断依据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第五单元血液及造血系统疾病细目一:缺铁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二:再生障碍性贫血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7.预防细目三:急性白血病要点: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四: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要点:1.临床表现2.实验室检查3.诊断4.西医治疗5.辨证论治细目五: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细目一:甲状腺功能亢进症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二:糖尿病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及分类3.常见并发症4.实验室检查5.诊断与鉴别诊断6.西医治疗7.辨证论治8.预防第七单元风湿性疾病细目一:风湿热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细目二:类风湿性关节炎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及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3.实验室检查4.诊断及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细目一:癫痫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西医治疗4.辨证论治细目二:急性脑血管病要点:1.西医病因、中医病因病机2.临床表现(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脑血栓形成(3)脑栓塞(4)脑出血(5)蛛网膜下腔出血3.实验室及其他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西医治疗6.辨证论治第九单元理化因素所致疾病细目一:急性中毒总论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处理原则细目二: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治疗要点细目三:有机磷杀虫药中毒要点:1.西医病因、发病机制2.临床表现3.诊断4.西医治疗(三)《中西药结合妇产科学》第一单元女性生殖系统解剖细目一:骨盆要点:1.骨盆的组成2.骨盆的分界细目二:内、外生殖器要点:1.外阴的范围2.内生殖器及其功能3.中医对女性生殖器的认识第二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生理细目一:月经与性周期的调节要点:正常月经的临床表现细目二:卵巢功能及周期性变化要点:1.卵巢的功能2.卵巢的周期性变化3.卵巢激素及其生理作用细目三: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要点:子宫内膜周期性变化特点细目四:月经周期的调节要点:1.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2.腺垂体生殖激素3.卵巢激素的反馈作用4.月经周期的调节机制细目五:中医对月经及其调节机理的认识要点:1.中医有关月经的概念和认识2.中医有关月经产生及调节相关脏腑、经络、气血理论第三单元妊娠生理细目一: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要点:受精与受精卵发育、输送及着床的机理细目二:胎儿附属物的形成和功能要点:1.胎儿附属物的功能2.胎儿附属物的形成结构特点第四单元孕期监护及保健细目一:孕妇监护要点:1.产前检查时间2.预产期推算3.产前检查的步骤及方法细目二:胎儿监护要点:1.胎盘功能2.胎儿宫内储备能力监护的方法细目三:围生期用药要点:孕期常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第五单元正常分娩细目一:决定分娩的四因素要点:1.产力2.产道3.胎儿4.精神心理因素细目二:枕先露的分娩机制要点:枕先露临床经过及处理细目三:临产诊断及产程处理要点:1.产程各期的临床表现和处理2.中医关于分娩的认识第六单元正常产褥细目一:产褥期临床表现要点:产褥期临床表现特点细目二:产褥期处理及保健要点:产褥期处理及保健要点第七单元妇产科疾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细目一:病因要点:1.西医对病因的认识2.中医常见病因细目二:疾病发生机理要点:1.妇产科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2.中医对妇产科疾病发病机理的认识第八单元诊断概要细目一:妇科病史及检查要点:全身检查、腹部检查及妇科检查细目二:妊娠诊断要点:1.早期妊娠的诊断2.中、晚期妊娠的诊断3.胎产式、胎先露、胎方位细目三:妇产科疾病的辨证要点要点:1.月经病的辨证要点2.带下病的辨证要点3.妊娠病的辨证要点4.产后病的辨证要点5.杂病的辨证要点第九单元治法概要细目一:内治法要点:1.内分泌治疗2.中医内治法细目二:外治法要点:1.药物2.物理疗法3.针灸第十单元妊娠病细目一:妊娠剧吐要点:1.概念2.临床表现及诊断3.西医治疗4.中医的分型论治细目二:流产要点:1.概念2.流产的类型及临床表现3.诊断与鉴别诊断4.西医治疗5.中医分型论治细目三:异位妊娠要点:1.定义及分类2.临床特点3.辅助诊断方法4.中西医结合处理原则细目四: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3.西医治疗原则4.子肿、子晕、子痫中医的分型治疗细目五:胎儿生长受限要点:1.定义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西医防治方法细目六:前置胎盘要点:1.定义及临床表现2.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细目七:胎盘早剥要点:1.病因、临床表现2.诊断要点及处理原则细目八:高危妊娠要点:1.定义2.诊断要点及实验室检查第十二单元妊娠合并疾病细目一:心脏病要点:1.妊娠与心脏病的相互影响2.中医病因病机3.诊断与鉴别诊断4.中医分型治疗及西医处理原则细目二:糖尿病要点:1.妊娠与糖尿病二者间的相互影响2.影响母儿预后的因素3.中医分型治疗细目三:急性肾盂肾炎要点:1.病因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西医治疗第十二单元产时病细目一:产力异常要点:1.产力异常的原因及类型2.临床表现及对母儿影响细目二:产道异常要点:产道异常的临床分类细目三:胎位异常要点:1.胎位异常的临床表现2.诊断及处理原则细目四:胎儿异常要点:1.胎儿发育异常的分类2.诊断及处理原则第十三单元产时胎儿窘迫与胎膜早破细目一:胎儿窘迫要点:1.胎儿窘迫的病因2.诊断及处理细目二:胎膜早破要点:1.胎膜早破定义2.诊断及西医处理第十四单元常见产时并发症细目一:产后出血要点:1.产后出血的定义2.临床表现3.中西医治疗细目二:子宫破裂要点:1.子宫破裂原因及临床表现2.防治措施细目三:羊水栓塞要点:1.羊水栓塞的病因和病理演变的特征2.临床表现及西医处理原则第十五单元产后病细目一:晚期产后出血要点:1.概念、病因2.中医病因病机3.中西医治疗细目二:产褥感染要点:1.产褥感染的致病菌2.临床表现3.西医治疗及中医分型论治细目三:产后缺乳要点:1.概念2.中医分型论治第十六单元常见产后并发症细目一:产后关节痛要点:1.概念、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分型论治细目二:产后排尿异常要点:1.概念、中医病因病机2.中医分型论治第十七单元外阴瘙痒要点:1.常见病因及鉴别诊断2.中西医治疗方法第十八单元女性生殖系统炎症细目一:外阴及前庭大腺炎要点:1.外阴及前庭大腺炎临床表现2.中西医治疗方法细目二:阴道炎要点:1.滴虫性阴道炎、念珠菌阴道炎、细菌性阴道病、老年性阴道炎的病因2.各种阴道炎的临床表现3.中西医治疗方法细目三:宫颈炎要点:1.宫颈炎病因2.诊断3.中西医治疗方法细目四:盆腔炎要点1.盆腔炎的概念2.临床表现3.诊断4.中医分型论治4.急性盆腔炎的西医治疗方法第十九单元月经病细目一: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要点:1.中医对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认识2.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类型、表现3.常用诊断方法4.中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闭经要点:1.概念2.常用的诊断方法3.不同原因闭经中西医治疗方法细目三:痛经要点:1.概念2.临床表现3.辨证要点4.中医治疗细目四:代偿性月经要点:1.概念2.中医的主要发病机理细目五:经前期综合征要点:1.经前期综合征的病因2.中医对本病的认识3.中西医治疗方法细目六:围绝经期综合征要点:1.围绝经期综合征相关概念4.中医分型论治及激素替代疗法第二十单元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细目一:宫颈癌要点:1.宫颈癌的诊断方法2.中西医治疗原则细目二:子宫肌瘤要点:1.分类2.临床表现3.手术和非手术处理原则4.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三:卵巢肿瘤要点:1.常见卵巢肿瘤临床特点2.良性卵巢肿瘤与恶性卵巢肿瘤的鉴别诊断第二十一单元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细目一:葡萄胎要点:1.葡萄胎的定义2.诊断3.西医治疗及随访细目二:侵蚀性葡萄胎要点:1.侵蚀性葡萄胎的定义2.诊断3.西医治疗第二十二单元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病细目一:子宫内膜异位症要点:1.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因2.临床特征3.中西医治疗细目二:子宫腺肌病要点:1.子宫腺肌病的病因2.临床表现3.西医治疗第二十三单元女性生殖器官损伤性疾病与发育异常细目一:阴道脱垂要点:1.阴道脱垂的病因2.临床表现及分度3.西医治疗细目二:子宫脱垂要点:1.临床表现及分度2.中西医治疗方法第二十四单元不孕症要点:1.不孕症概念2.病因3.中西医治疗方法第二十五单元计划生育细目一:避孕要点:2.临床常用避孕方法3.各种避孕方法的适应证、禁忌证细目二:人工流产要点:1.人工流产的适应证、禁忌证2.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细目三:中期引产要点:1.中期引产的适应证与禁忌证2.并发症的中西医治疗第二十六单元妇产科常用特殊检查细目一:宫颈黏液检查要点:1.宫颈黏液结晶周期变化2.临床应用细目二:基础体温测定要点:1.基础体温测定原理2.临床应用细目三:女性内分泌激素测定要点:促性腺激素、垂体催乳素、雌激素、孕激素、雄激素、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正常值范围细目四:女性生殖器官活组织检查要点:1.常用的活组织检查方法(外阴、阴道、宫颈、子宫内膜)2.临床应用细目五:输卵管通畅检查要点:1.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碘油造影检查的适应证、禁忌证2.结果判定细目六:常用穿刺检查要点:常用穿刺方法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第二十七单元妇产科常用手术要点:前庭大腺囊肿造口术、输卵管妊娠手术、剖宫产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四)《中西医结合外科学》第一单元绪论要点:1.中西医结合外科工作的发展简史及成就2.中医结合外科学的内容与范围第二单元中医外科证治概要细目一:中医外科命名与专业术语要点:1.疾病的命名原则2.专业术语细目二:病因病机要点:1.致病因素2.发病机理细目三:诊法与辨证要点:1.诊法2.辨证细目四:治法与方药要点:1.内治法2.外治法第三单元无菌术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灭菌3.消毒细目二:外科手术器械和物品的消毒与灭菌要点:1.化学消毒法2.物理灭菌法细目三:手术人员和手术室的无菌原则要点:1.手术人员和病人的准备2.手术进行中的无菌原则第四单元麻醉细目一:概述要点:麻醉方法的分类细目二:麻醉准备与用药要点:麻醉前准备细目三:针刺镇痛与辅助麻醉细目四:局部麻醉要点:1.常用局麻药2.局部麻醉方法的临床应用3.局麻药的不良反应与防治细目五:椎管内麻醉要点:1.蛛网膜下腔麻醉2.硬膜外麻醉第五单元体液与营养代谢细目一:体液代谢与酸碱平衡要点:1.体液的含量与分布2.水的平衡3.电解质含量与代谢4.酸碱平衡的维持细目二:体液代谢的失调要点:1.水和钠的代谢紊乱2.钾的异常细目三:酸碱平衡失调要点:1.代谢性酸中毒2.代谢性碱中毒细目四:外科补液要点:1.临床处理的基本原则2.外科补液的基本要求细目五:外科营养支持概述要点:正常营养需要第六单元输血细目一:外科输血的适应证及输血方法细目二: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第七单元休克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及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3.西医病因病理细目二:休克的临床表现与监测细目三:休克的预防和治疗第八单元围手术期处理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手术前准备要点:一般处理细目三:手术后监测与处理要点:1.一般监测2.恶心、呕吐、腹胀、呃逆的处理3.常用导管与引流物的处理第九单元重症救治与监测细目一:心、肺、脑复苏要点:1.概述2.心肺复苏3.脑复苏细目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要点:1.概述2.急性肾功能衰竭第十单元疼痛与治疗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慢性疼痛的治疗细目三:手术后的镇痛第十一单元内镜、腔镜及显微、移植技术细目:腔镜外科技术要点:1.腹腔镜手术适应证2.腹腔镜手术并发症第十二单元外科感染细目一:概述要点:1.外科感染的特点2.分类3.病因4.发病机理5.临床表现及检查6.诊断与治疗细目二:局部化脓性感染要点:1.疖和疖病2.痈3.急性蜂窝组织炎4.丹毒5.急性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6.脓肿细目三:手部急性化脓性感染细目四:全身性感染要点:1.诊断2.治疗细目五:特异性感染要点:破伤风细目六:中医药在外科感染中的应用第十三单元损伤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分类3.损伤的修复4.临床表现及检查5.治疗6.清创术细目二:颅脑损伤要点:1.头皮血肿2.头皮裂伤3.头皮撕脱伤4.脑震荡细目三:胸部损伤要点:1.肋骨骨折2.气胸与血胸细目四:腹部损伤要点:1.概述2.脾损伤3.肝破裂4.十二指肠及小肠损伤细目五:泌尿系损伤细目六:烧伤要点:1.临床表现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第十四单元肿瘤细目一:概述要点:1.定义2.西医病理3.良性和恶性肿瘤临床表现的区别细目二:常见体表肿物要点:1.脂肪瘤2.纤维瘤3.皮脂腺囊肿4.血管瘤细目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细目四:食管癌要点:1.西医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细目五:胃癌要点:1.病因病理2.诊断与鉴别诊断细目六:大肠癌要点:1.结肠癌2.直肠癌第十五单元急腹症细目一:概述细目二:急性阑尾炎要点:1.病因类型2.临床表现及检查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三:肠梗阻要点:1.分类2.病因病理3.临床表现及检查4.诊断与鉴别诊断5.治疗细目四:胆道感染及胆石病要点:1.急性胆道感染2.胆石病细目五:急性胰腺炎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临床分型3.诊断与鉴别诊断4.治疗第十六单元甲状腺疾病细目一:概述要点:1.分类2.中医病因病机细目二:单纯性甲状腺肿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三:甲状腺炎要点:1.亚急性甲状腺炎2.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细目四:甲状腺肿瘤要点:1.甲状腺腺瘤2.甲状腺癌第十七单元乳腺疾病细目一:概述细目二:乳房检查细目三:急性乳腺炎要点:1.病因病理2.临床表现及检查3.鉴别诊断4.治疗细目四:乳腺增生病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中医辨证论治细目五:乳房纤维腺瘤要点:临床表现及检查细目六:乳腺癌要点:1.病理2.临床表现与检查3.诊断4.临床分期5.鉴别诊断第十八单元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外科治疗细目一:概述要点:1.手术适应证2.外科治疗方法细目二: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3.治疗细目四:瘢痕性幽门梗阻要点:1.临床表现及检查2.诊断与鉴别诊断。
考研中医综合大纲详解:针灸学刺灸法1.毫针刺法(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针刺的角度、深度,针刺角度与深度的概念,针对不同部位、病情的体质针刺角度、深度的选择。
(4)行针法: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等常见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8)针刺的注意事项。
2.灸法(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下列常用灸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温针灸。
3.拔罐法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的操作方法和适应证。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应证。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凯程教育:凯程考研成立于2005年,国内首家全日制集训机构考研,一直从事高端全日制辅导,由李海洋教授、张鑫教授、卢营教授、王洋教授、杨武金教授、张释然教授、索玉柱教授、方浩教授等一批高级考研教研队伍组成,为学员全程高质量授课、答疑、测试、督导、报考指导、方法指导、联系导师、复试等全方位的考研服务。
凯程考研的宗旨: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凯程考研的价值观口号:凯旋归来,前程万里;信念:让每个学员都有好最好的归宿;使命:完善全新的教育模式,做中国最专业的考研辅导机构;激情:永不言弃,乐观向上;敬业:以专业的态度做非凡的事业;服务:以学员的前途为已任,为学员提供高效、专业的服务,团队合作,为学员服务,为学员引路。
如何选择考研辅导班:在考研准备的过程中,会遇到不少困难,尤其对于跨专业考生的专业课来说,通过报辅导班来弥补自己复习的不足,可以大大提高复习效率,节省复习时间,大家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辅导班,或许能帮你找到适合你的辅导班。
师资力量:师资力量是考察辅导班的首要因素,考生可以针对辅导名师的辅导年限、辅导经验、历年辅导效果、学员评价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询问往届学长然后选择。
《针灸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绪言【目的要求】1.掌握针灸学的定义,明确针灸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及掌握此学科的重要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目的、要求和学习方法。
3.熟悉针灸发展简史,特别是当代国内外学习、应用和研究针灸的进展情况。
【教学内容】1.针灸学的定义。
2.针灸学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要求和方法。
3.针灸的起源、发展及历代重要针灸史实。
4.当代国内外针灸发展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上篇针灸理论第一章经络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了解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4.熟悉奇经八脉的分布、作用及特点,了解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的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5.了解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的部位及意义。
6.熟悉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
7.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教学内容】1.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分布特点、作用及意义。
4.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和四海。
5.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以及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
6.经络学说在临床上的应用,重点从诊断疾病和治疗疾病方面论述。
7.经络的现代研究概况。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辅以图表。
第二章腧穴总论【目的要求】1.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了解腧穴的命名。
2.熟悉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3.熟悉腧穴的主要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4.熟悉各类特定穴的意义和内容。
5.了解腧穴的现代研究概况。
6.掌握腧穴的定位方法。
【教学内容】1.腧穴的定义、腧穴的发展,以及穴位标准化方案的特点。
2.腧穴的分类及分类的原则。
3.腧穴的命名及命名的原则。
4.腧穴在诊断上的应用。
5.腧穴的治疗作用和主治规律。
6.特定穴的定义与内容。
7.腧穴的定位方法,重点介绍骨度分寸法和自然标志取穴法。
安徽中医药大学2020年专升本招生《针灸学》考试大纲一、总纲安徽省普通高职(专科)层次升入本科教育招生考试(以下简称专升本考试),是安徽省应届全日制普通高职(专科)毕业生和安徽省高校毕业的具有普通高职(专科)学历的退役士兵参加的选拔性考试。
安徽中医药大学根据报考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和计划,择优录取。
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安徽中医药大学专升本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试大纲》)是专升本考试命题的规范性文件和标准,是考试评价、复习备考的依据。
《考试大纲》明确了专升本考试的性质和功能,规定了考试内容与形式,对实施专升本考试内容改革、规范专升本考试命题有重要意义。
《考试大纲》基于考查考生基本知识掌握、关键能力培养、学科专业素养及《针灸推拿学专升本专业课程标准》制定。
专升本考试的开展是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贯通高职(专科)院校和本科院校的衔接培养,进一步完善我省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优化我省高等教育结构,进一步深化我省高等教育改革,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专升本考试主要考查学生对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要考查学生灵活利用所学知识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并能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考查维度方面,要兼顾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等多原则。
考试大纲的解释权归安徽中医药大学。
二、学科考查内容纲要(一)考核目标与要求1、学科课程标准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专业本科《针灸学》课程标准。
2、教材版本梁繁荣,王华主编,《针灸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第四版。
3、知识目标3.1掌握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
3.2掌握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的循行及常用腧穴,毫针、艾灸等针灸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各科常见疾病的针灸治疗。
3.3熟悉经络腧穴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三棱针、火针、电针、头针、耳针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要求。
2020年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大纲Ⅰ考试性质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是为医学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招收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而设置具有选拔性质的全国统一入学考试科目。
目的科学、公平、有效地测试考生是否具备继续攻读中医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所需要的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基本技能。
评价的标准是高等医学院校中医临床医学专业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利于各高校及科研院所择优选拔,确保中医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质量。
Ⅱ考查目标临床医学综合能力(中医)考试范围包括临床医学人文精神,基础医学中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临床医学中的中医内科学和针灸学。
临床医学人文精神重点考查医学职业责任意识、医患沟通能力、医学伦理法规等基本职业素养;基础医学部分重点考查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临床医学部分重点考查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知识,对临床常见病进行辨证论治,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考试旨在三个层次上测试考生对中医学理论知识以及医学人文知识的掌握程度和运用能力。
三个层次的基本要求分别为:1.熟悉记忆:熟悉记忆中医学基础理论,诊法与辨证,常用中药的药性功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用主治、配伍意义,腧穴的定位主治,刺灸法,以及临床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规律、医学人文等知识,并准确理解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
2.分析判断:运用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析解释病症发生发展及诊治的机制,并对常用中药、方剂、腧穴、治法及病症进行分析与判断;运用医学人文相关知识,分析判断医患沟通、医学伦理法规等问题。
3.综合运用:综合运用中医学基本理论和方法,阐释有关的理论问题,并对临床常见病症进行诊断、立法、遣药处方、针灸治疗;综合运用医学人文基本理论和方法,解决临床和医学研究中常见的伦理法规等问题。
Ⅲ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一、试卷满分及考试时间本试卷满分为3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二、答题方式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第一章腧穴总论1. 腧穴的概念别称:腧穴在《内经》中又称“节”、“会”、“气穴”、“气府”、“骨空”等;后世医家还将其称之为“孔穴”、“穴道”、“穴位”;宋代《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通称“腧穴”。
虽然“腧”、“输”、“俞"三者均指腧穴,但在具体应用时却各有所指。
腧穴,是对穴位的统称;输穴,是对五输穴中的第三个穴位的专称;俞穴,专指特定穴中的的背俞穴。
人体的腧穴既腧穴与经络、脏腑、气血密切相关。
《灵枢》载:“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营其逆顺出入之会。
”说明针灸通过经脉、气血、腧穴三者的共同作用,达到治疗的目的.2。
腧穴的分类人体的腧穴大体上可归纳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①十四经穴是指具有固定的名称和位置,且归属于十二经和任脉、督脉的腧穴.这类腧穴具有主治本经和所属脏腑病证的共同作用,因此,归纳于十四经脉系统中,简称“经穴”.十四经穴共有361个,是腧穴的主要部分。
②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疗效,因而未归入十四经系统,故又称“经外奇穴”。
历代对奇穴记载不一。
奇穴与经络系统有一定联系。
目前,国家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的《经穴部位》,对48个奇穴的部位确定了统一的定位标准。
③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阿是穴多治局部病变。
其命名由唐代孙思邈首先提出。
阿是穴无一定数目。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载:“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里当其处,不问孔穴,即得便快成痛处,即云阿是,灸刺皆验,故曰阿是穴也"。
3。
腧穴的治疗作用(主治特点)腧穴的主治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近治作用、远治作用和特殊作用。
①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
是指腧穴均具有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及邻近组织、器官病证的作用。
2020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出国留学考研网为大家提供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更多考研资讯请关注我们网站的更新!
2017中医综合考研大纲原文:针灸学
针灸学
(一)腧穴总论
1.腧穴的概念及分类。
2.腧穴的主治特点及主治规律。
3.腧穴的定位方法。
(二)经络腧穴各论
1.十四经腧穴的主治概要。
2.下列常用经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1)手太阴肺经:中府、尺泽、孔最、列缺、太渊、鱼际、少商。
(2)手阳明大肠经:商阳、合谷、阳溪、偏历、手三里、曲池、
臂臑、肩髃、迎香。
(3)足阳明胃经:承泣、四白、地仓、颊车、头维、下关、人迎、梁门、天枢、归来、梁丘、足三里、上巨虚、条口、下巨虚、丰隆、解溪、内庭、厉兑。
(4)足太阴脾经:隐白、太白、公孙、三阴交、地机、阴陵泉、
血海、大横、大包。
(5)手少阴心经:极泉、少海、通里、阴郄、神门、少府、少冲。
(6)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后溪、养老、小海、肩贞、天宗、颧髎、听宫。
(7)足太阳膀胱经:睛明、攒竹、天柱、大杼、风门、肺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肾俞、大肠俞、小
肠俞、膀胱俞、次髎、承扶、委阳、委中、膏肓、志室、秩边、承山、飞扬、昆仑、申脉、束骨、至阴。
(8)足少阴肾经:涌腺、然谷、太溪、新增:照海、复溜、阴谷、肓俞。
(9)手厥阴心包经:天池、曲泽、郄门、间使、内关、大陵、劳宫、中冲。
(10)手少阳三焦经:关冲、中渚、阳池、外关、支沟、肩髎、翳风、角孙、耳门、丝竹空。
(11)足少阳胆经:瞳子髎、听会、率谷、阳白、头临泣、风池、肩井、日月、环跳、新增:带脉、风市、阳陵泉、光明、悬钟、丘墟、足临泣、侠溪、足窍阴。
(12)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蠡沟、曲泉、章门、期门。
(13)任脉:中极、关元、气海、神阙、建里、中脘、膻中、天突、廉腺、新增:承浆。
(14)督脉:长强、腰阳关、命门、至阳、身柱、大椎、哑门、风府、百会、神庭、水沟、印堂。
3.下列常用奇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
四神聪、太阳、球后、安眠、牵正、金津、玉液、定喘、夹脊、胃脘下俞、子宫、腰眼、十宣、八邪、四缝、二白、腰痛点、外劳宫、膝眼、胆囊、阑尾。
(三)刺灸法
1.毫针刺法
(1)针刺前的准备:选择体位、消毒。
(2)进针法。
(3)改为:针刺的方向、角度、深度。
(4)行针的基本手法及辅助手法。
(5)得气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6)常用的单式补泻手法。
(7)晕针、滞针、血肿、创伤性气胸、刺伤内脏等针刺异常情况
的表现、处理及预防。
(8)毫针刺法的注意事项。
2.灸法
(1)灸法的种类。
(2)灸法的作用。
(3)瘢痕灸、无瘢痕灸、隔姜灸、隔蒜灸、隔盐灸、隔附子饼灸、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温针灸、温灸器灸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
(4)灸法的注意事项。
3.拔罐法
(1)拔罐法的作用及使用范围。
(2)闪罐法、留罐法、走罐法、刺络拔罐法、留针拔罐法的操作
方法和适用范围。
(3)拔罐法的注意事项。
4.三棱针法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5.皮肤针法的操作方法、叩刺部位、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6.电针的操作方法、适用范围及注意事项。
(四)针灸治疗
1.治疗总论
(1)针灸治疗作用。
(2)针灸治疗原则:补虚泻实(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实则泻之、菀陈则除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清热温寒(热则疾之、寒则留之)、治病求本(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标本同治)、三因治宜(因人治宜、
因时治宜、因地治宜)的含义及临床应用。
(3)针灸临床诊治特点。
(4)处方选穴原则:近部选穴、远部选穴、辨证选穴、对症选穴
的概念及应用举例。
(5)常用配穴方法:按部配穴(远近配穴、上下配穴、前后配穴、左右配穴)、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的概念
及临床应用。
(6)刺灸方法的选择。
(7)特定穴的应用:五输穴、募穴、背俞穴、原穴、络穴、八脉
交会穴、八会穴、郄穴、下合穴、交会穴的概念、组成、分布特点
及临床应用。
2.治疗各论
(1)内科病证
头痛、面痛、落枕、漏肩风、腰痛、痹证、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中风、眩晕、痫病、消渴、协痛、不寐、郁证、心悸、感冒、咳嗽、哮喘、呕吐、胃痛、腹痛、泄泻、便秘、癃闭病证的治法、
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头痛、面痛、腰痛、痹证、坐骨神经痛、面瘫、痿证的经络辨证。
(2)妇科、儿科病证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绝经前后诸症、缺乳、带下病、遗尿、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3)皮肤科、外科、骨伤科病症
瘾疹、湿疹、蛇串疮、神经性皮炎、痄腮、乳痈和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扭伤、项痹、落枕、漏肩风、膝骨关节炎的经络辨证。
(4)五官科病证
目赤肿痛、近视、耳鸣耳聋、鼻渊、牙痛、咽喉肿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
(5)急症
晕厥、虚脱、高热、抽搐、心绞痛、胆绞痛、胆道蛔虫症、肾绞痛的治法、处方配穴、操作及方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