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矫正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78.59 KB
- 文档页数:5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几点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近几十年来在美国兴起的一种以经济学的方法和工具研究政治过程和政治参与者的新兴交叉学科,是西方国家进行政府改革的重要理论依据。
它的许多思想无疑对于我们进一步完善政府管理体制,提高行政管理效率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管理;政府失败The Enlightenment from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TANG Guo(College of Science & Technology,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Public Choice Theory is an emerging cross-edged discipline that appears in USA in recent years and researches on political process as well as political participants with the tools of economics. It has provided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governmental reform that the western countries initiate. There is no doubt that many ideas of the theory are significant in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in China.Keywords: public choice;public administration;government failure产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的美国的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政治学的传统问题,公共选择的主题就是政治科学的主题,即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党派政治学、官方政治等等。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兴经济学派别,其核心观点是政治行为是有动机的,而政治活动与经济行为是可比的。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现象是由于政治人物的私利追求而引起的。
在我国,政府失灵问题突出,尤其是在环境治理、社会福利等领域。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探讨我国政府失灵问题,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政府治理改进提供参考。
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治人物在制定政策时通常会考虑到其私利。
在我国,一些官员会利用手中的权力谋取私利,导致政府效率低下,政策效果差强人意。
对于环境治理来说,官员可能会忽视环境保护政策,因为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的政绩和收入。
在社会福利领域,政府的救济政策由于官员的个人利益而导致资金的滥用和浪费。
这些都是政府失灵的体现,严重影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
那么,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有何启示呢?我们应当重视政治人物的激励机制,在制定政策时应当平衡政治人物的私利和公共利益。
应当加强监督机制,规范政治人物的行为,防止其违规操作。
应当增加政策的透明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政策的制定过程,提高政策的公信力。
在环境治理方面,公共选择理论启示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环保产权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环保监督体系,防止政府失灵导致环境恶化。
还应鼓励公民参与环保,促进公众对环保事务的关注和参与,增加环境治理的公共性和透明度。
在社会福利领域,应当建立健全的社会救济制度,确保救济资金专款专用,避免被滥用和浪费。
要细化权限和责任,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确保救济政策的公平和合理性。
还应当加强对社会救济政策的宣传,提高救济政策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增强社会对政府的信任感。
在政府治理方面,应当加强官员激励机制的改革,确保政治人物的私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
应当加强对官员的监督,建立完善的官员任命、考核和问责制度,规范政治人物的行为,防止他们利用行政权力谋取私利。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官员行为约束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人”的假设为基本出发点,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了广泛的非市场的政治问题,即政府行为及其相关的政治行为,这对于我们重新认识政府行为的属性、政府官员的行为动机以及反腐败制度的建设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经济人,政府行为,启示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容首先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颠覆了政治学关于政治人是大公无私的假设前提,公共选择理论认为个人参与经济活动的动机是利己心,他们一切经济行为的目的都是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政治家追求选票最大化,官员追求权力最大化,选民则追求投票净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理论把政治过程看作是类似市场机制的交换过程,认为在政治过程中交换的是规定、制度、条约等公共物品,供给者是政治家和政府官员,需求者是选民和纳税人。
无论是选民还是政治家,在进行选择时都要先对个人的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
如果一项集体决策给他带来的收益大于他投赞成票时所需要承担的实际成本,那么他就会支持这项决策,否则就不支持甚至反对。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官员行为的影响按照公共选择理论分析,我们每个人都是经济人,因此我们都会以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原则去决定事情,政府官员当然也不例外,这样就产生了一些问题。
(一)政府扩张。
为了提高自身经济能力,寻找更多的晋升机会,获得更多的权力,政府官员会不断追求政府规模的扩大,政府扩张必然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原本合理的政府规模是不需要这么多的人力、物力、财力的。
这样一来,一方面增加了政府部门许多不必要的财政支出,从而就提高了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成本,为国家带来了额外的经济负担,浪费资源;另一方面可能由于人力资源的过剩,反而导致政府决策、执行、反馈信息的效率低下,不利于一个高效率政府的发展。
(二)寻租行为。
由于政府权力对市场交易活动的不正当介入,导致一些利益集团对政府官员进行贿赂以达到他们获得自身更高利益的目的,而政府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便以权谋私、滥用权力,批准某些企业的垄断经营,或者私自给予一些利益集团更多的名额、政策优惠,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市场规则,也损害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及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政府承担着越来越多的责任和功能,其中包括公共服务的提供、资源的分配、社会秩序的维护等。
在实际的执政过程中,政府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和问题,例如官僚主义、腐败现象、决策失误等,这些问题会导致政府无法有效地履行职责,进而影响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对政府的改革和提升效能成为了当下的热门话题。
在政府效能和改革的研究中,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视角。
通过对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府的问题所在,并提供有效的改革启示,这对于中国政府的改革是非常重要的。
一、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1.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观点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美国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主要是研究政府决策过程和政府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超然于阶级之上的实体,而是由有私利的个人组成的机构,这些个人在政府决策过程中追求的是自己的私利。
公共选择理论关注的重点是政府内部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模式,以及政府对社会资源的配置和分配。
从这个角度出发,公共选择理论对政府的局限性、不足性给予了深刻的分析。
2.政府的失败及原因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的失败主要是由于下面几个原因造成的:政府的官僚制度导致了信息的不对称和资源的浪费。
在政府机构中,官员和公务员往往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偏离公共利益,这就容易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
政府的决策往往受到政治因素的干扰,导致了政策的不稳定和不可预测性。
政府的行为受到利益集团和利益诉求的影响很大,导致了政策的片面性和不公平性。
政府在资源分配和管理上存在很大的失误和滥用,给社会带来了不成比例的损失。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的失败是由于政府内部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模式导致的。
而政府内部的激励机制和行为模式的改变需要进行深入的制度和机制改革。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1.加强政府内部的监督和制衡在中国政府改革中,应该加强对政府内部的监督和制衡,提高政府决策的透明度和公开性。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启示中图分类号:f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0)11-296-02摘要本文对公共选择理论进行了简要介绍,在此基础上通过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败说”对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存在的弊端进行了分析,最后阐述了公共选择理论对当前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机构改革启示一、公共选择理论简介公共选择理论产生于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对帮助西方各国恢复战后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渐在西方盛行,它把政府干预看作是弥补市场缺陷的唯一良策。
随着国家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也不断扩大,结果导致政府机构不断膨胀、政府资源浪费,政府干预的局限性与缺陷也日益显露出来。
在这种背景下,布坎南等人创立了公共选择理论,其主要目的正是在于揭示“政府失灵”并试图克服政府干预的缺陷。
这一理论主要是从政府官员的“经济人”属性对政府失灵做出解释,由于政府官员要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因此必然会把个人偏好与利益带进政府决策,从而导致政府决策的不公正和失误,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
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客观上也会造成政府决策失误或缺乏可操作性。
公共选择理论的重点在于分析导致政府失灵的原因,探讨规范政府行为、提高政府效率的方法。
二、用公共选择理论的“经济人假设”和“政府失败说”来分析我国目前政府机构存在的弊端(一)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
公共选择学派认为,人们在需要做出经济决策和政治决策时的反应,同“经济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总是趋利避害的。
政府是由人组成的,政府的行为规则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这些人都不可避免地有“经济人”的特征。
因此,我们不能把政府看作是超凡脱俗的超级机器,政府同样也会犯错误,也会不顾公众利益,来追求由政府成员所组成的集团的自身利益。
(二)政府失败说布坎南的政府失败说就是利用了公共选择理论,来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干预行为的局限性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说”及其对中国政府改革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经济学、政治学和社会学领域兴起的一个新理论范式。
它的核心观点是,政府也是由人组成的,其行为也受到激励约束和信息不完全的影响,因此容易出现“政府失败”。
这一理论对于政府的改革和提升其治理能力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启示。
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对政府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揭示了政府行为的局限性。
传统上,政府被视为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实施者,但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政府官员也是人,也存在私人利益、局部利益的问题。
政府官员往往会受到选民的压力、利益集团的影响,以及个人政治选举等激励约束,导致他们的决策可能偏离公共利益。
特别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政府官员可能会利用信息优势谋取私利,而不是为人民谋福祉。
这种行为局限性在政府运作中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政府的决策可能会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而偏离理性选择,导致“政府失败”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中国政府中也同样存在,而且相当普遍。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行为的改进方向。
在面对政府行为的局限性时,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应该通过制度安排、激励机制和信息公开等手段来改进其决策和运作。
首先是通过建立规范和制度来规范政府官员的行为。
在这个层面上,公共选择理论提倡通过监督和制约来遏制政府官员的权力滥用,遏制腐败行为。
其次是通过透明度和信息公开来加强政府的责任和透明度。
政府应该主动地向公众公开信息,与其建立互信和对话机制,从而提高其决策的科学性和公信力。
公共选择理论还强调了激励机制对于政府行为的影响,政府需要通过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来约束政府官员的行为,使他们更加关注公共利益,提升治理效能。
这些改进方向对于中国政府改革具有深远的影响。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说”对中国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
中国政府在改革中应该重视政府行为的局限性,认真对待政府的激励约束和信息不对称问题,加强对政府官员的制约和规范。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5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麦奇逊提出的一种新型概念,它与传统政治经济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和政治行为也是受经济理性的驱动,政治参与者追求自己的利益,政治决策也像市场交易一样,是在各种利益博弈中达成的。
这一理论的出现,对政府治理和公共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和启示。
在当今中国,政府失灵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有着积极的启示作用。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国政府在治理中需要更加重视政治参与者的利益。
传统的政治决策往往是基于理想化的公共利益而进行的,政府将自己视为对社会整体利益负责的代表,而忽视了政治参与者的私人利益。
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治参与者的个体利益是决定政治决策的根本动力,政府治理必须充分考虑各方的利益诉求。
我国政府在治理中需要更加重视各方利益的平衡,确保政策的公正和公平,避免出现政府因偏袒特定群体而导致的失灵现象。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决策的制度性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决策不仅受到个体行为的影响,也受到组织和制度的约束。
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考虑到政治机构和政治制度的作用,充分利用制度的约束和规范,避免政策失灵的可能性。
在我国,政府治理缺乏科学有效的制度保障,导致政策容易受到个人行为和群体利益的左右,政府决策的合法性和公信力不足。
我国政府需要借鉴公共选择理论,建立健全的政策制定机制和规范,确保政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参与者往往处于信息不对称的状态下,政府决策者很难获取到全部的信息,也很难向公众提供透明和真实的信息。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决策的盲目性和不完全性,从而产生政策失灵的现象。
在我国,政府决策常常缺乏透明和公开,政策执行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十分突出。
我国政府需要通过加强信息公开和民主参与,改善政府决策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确保政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政治经济学上的一种理论,该理论认为在政府作出决策的过程中,政治家和官员们受到各种利益的影响,在没有公共压力或监督的情况下,往往会偏向于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整体社会利益。
这种理论在我国政府治理中也有着明显的启示作用,尤其是在政府失灵治理方面。
公共选择理论告诉我们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在决策过程中会受到各种利益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失灵治理情景下,一些官员可能会因为种种原因偏向于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是为民众谋利益。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出于政绩考核的需要,可能会过度依赖GDP增长,推动土地财政、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来提高GDP,而忽略了环保、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改善。
而一些政治家为了获得选民支持,可能会偏向于采取一些短期利益较大的决策,而忽略了长远的利益安排。
这些行为都是受到公共选择理论的影响,也是政府失灵治理的一种体现。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政府官员在决策过程中的局限性。
因为政府官员的利益会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包括选民的支持、政绩考核的压力、利益集团的诉求等,而这些都会对决策有所影响。
在政府失灵治理下,当一些公共事务需要政府来调控和干预时,政府官员可能会因为自身的利益受损而发生决策偏差。
在环境保护方面,一些政府官员可能会为了留住或引入大企业,而违背环保法规,导致环境恶化。
这就是政府失灵治理的局限性所在。
公共选择理论提醒我们在政府治理中需要设置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
因为政府官员和政治家在决策过程中受到多方面的利益影响,要防止政府失灵治理的发生,就需要有有效的监督和制衡机制来规范政府的行为。
完善的选举制度和政绩考核制度可以促使政府官员和政治家更加重视公共利益,同样,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和相关法律法规也可以对政府行为进行有效制衡。
在我国政府治理中,加强社会监督、推进政府透明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都是对政府失灵治理的有效遏制。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指以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现象,探究政治参与者如何进行决策并洞察制度设计对他们行为的影响的一种理论。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个人的理性选择和私利导向,在政治和公共治理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我国政府在治理中出现的失灵现象,正是可以通过公共选择理论来解释和分析的。
本文将从公共选择理论出发,探讨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对策和启示。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参与者会出于私利进行决策,而政府作为最大的政治参与者,也会受到这种理性选择的影响。
在我国政府治理中,政府官员可能会基于自身利益而进行决策,而不一定是为了最大化社会福利。
这种情况常常导致政府失灵,具体表现为公共资源配置不合理、政府行政效率低下、治理结构腐败等问题。
具体来说,公共选择理论首先指出政府官员存在着追求自身私利的动机。
在我国,政府官员可能通过行政权力谋取私利,比如向企业索取贿赂、滥用职权为自己或家族亲属谋取利益等。
这种行为结果导致政府失去了原本为社会公共利益而存在的意义,政府治理也就难以发挥效能。
公共选择理论还指出政府官员会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政府官员可能会有意隐瞒或歪曲信息,以获得更大的私利。
这种信息不对称会导致政府决策的失误和不公正,进而影响政府治理效果。
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政府干预市场的局限性。
政府可能在干预市场时会考虑到自身的私利,而非市场效率和社会福利。
这种政府干预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市场的扭曲,进而影响经济的健康发展。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在于,政府需要重视理性选择和私利导向,优化决策机制,加强监督和制约,提高行政效能,从而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
政府需要加强对官员行为的监督和制约,减少官员追求私利的动机。
这可以通过建立健全的监督制度和激励机制来实现。
在监督制度上,政府可以建立独立的监督机构,对政府官员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
在激励机制上,政府可以引入更多的市场化元素,提高政府官员的竞争性薪酬,增加政府官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减少其谋取私利的动机。
公共选择理论及对我国政府改革的启示【摘要】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治活动的主体会不断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认为任何形式的政府都必然具有自利性的要求和冲动,并通过官员和政客维护自身利益表现出来。
詹姆斯·布坎南是公共选择理论的代表人物,他应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政治过程,把“经济人”假设拓展到政治领域,提出了“政府失败说”,对这一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对于我国当今政府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改革;启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当时盛行的凯恩斯主义从理论上打破了市场万能的神话。
然而,由于西方各国政治干预经济力量的增强,政府职能和政府规模日趋扩张,造成了政府机构的膨胀、社会资源的浪费、政府干预经济的缺陷日趋突出。
在此大背景下,主张“新自由主义”的公共选择理论应运而生。
本文旨在公共选择理论的基础上,尝试应用于我国的政府改革,为我们研究财政制度和决策管理问题提供有益的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概念及其方法论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法为基础来研究政府行为,主要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人主义方法论、经济人假说和经济学的交换范式。
这三大要素是詹姆斯·布坎南在198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奖演说中提出的。
(一)个人主义方法论所谓个人主义方法论就是把个人看作决策的基本单位,把个人选择作为集体选择的基础,并认为无论是在个人活动或是在集体活动中,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因此,分析社会现象应该从个人的角度去寻找原因,个人是构成集体的细胞,是决策的基本单位。
在面对公共选择问题时,不管选择过程与结构是多么复杂,个人都是最终的决策者。
(二)经济人假设传统的政治学认为,人在经济领域会受个人的自私性利益驱使;但在政治活动中,个人是公共利益的代表,必须要遵守公共利益原则行事。
而公共选择理论对这种观念进行了重塑:在社会中同样的个人不可能在经济领域表现出自私自利而在政治领域就表现的大公无私。
公共选择理论沿用经济人假设,将这一概念从经济领域扩展到政治领域,把政治活动演绎成经济活动,分析个人在政治领域的不同反应,以便构建一个完善的政治秩序。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1. 引言1.1 公共选择理论概述公共选择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经济学家詹姆斯·鲍威尔首次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主要探讨个体在集体决策中的行为模式和动机,认为个体在做出选择时会考虑自身的利益,并通过评估成本和收益来做出最优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了政府决策中存在的局限性和个体理性行为对公共政策的影响。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的决策者同样会受到自身利益的影响,可能会追求个人或特定群体的利益,而不一定是整个社会的利益。
这种情况可能导致政府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失灵现象,即无法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或满足公众需求。
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理念是强调政府决策者必须面对自身的利益冲突,并通过透明、公正、民主的决策机制来有效治理问题,从而最大化社会福利。
在接下来的正文部分中,我将探讨政府失灵的原因以及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以期能够深入了解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失灵治理的启示。
【字数:237】.2. 正文2.1 政府失灵的原因政府失灵的原因可以归纳为多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政府官员的利益相关性和行为动机可能会导致政府失灵。
一些官员可能追求个人利益而非公共利益,在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腐败和权力寻租现象。
政府机构在管理和监督方面存在缺陷也是造成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政府机构的体制设计不合理、内部监督机制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问题都会导致政府行为失效。
政府干预市场过度或者缺乏干预也会导致政府失灵。
过度的政府干预可能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调,而过少的干预则可能导致市场无序和监管缺失。
公众对政府的监督不力也是政府失灵的原因之一。
如果公众对政府失职行为缺乏监督和制约,政府便会失去对民意的敏感性,导致行为不端和失灵现象的发生。
政府失灵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需要在多个方面进行改善和完善。
2.2 公共选择理论在政府失灵治理中的应用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政府失灵的根本原因。
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民主决策的启示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不断的加快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今天,实现公共产品的供给也是实现资源优化的方式。
我国传统的民族决策形式严重制约了政府民主决策民主化的进程,从而无法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文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然后经过思考得出了一些公共选择理论在公共产品有效供给中对我国民主决策的启示。
关键词:公共产品有效供给公共选择理论民主决策现实生活中的经济现象是复杂多变的,为了使公共产品得到有效的供给,政府每天都会作出大量的决策。
研究政府作出决策最重要的理论是公共选择理论。
虽然公共选择理论在我国民主决策中有重要作用,但是其也有不足的地方,因此,我们得出的启示是:必须重视民主决策中的个人利益,实现决策根本利益取向的民主化;推行民主决策规则化,实现决策全过程的规范化;完善民主决策机制,重视第三部门的参与作用,重视民主决策中个人利益,推行民主决策规范化,同时剔除不必要的决策环节。
一、公共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要求公共选择理论设计有效机制公共产品是由政府(公共部门)所生产和提供的,用于满足全体社会成员共同需求的产品和劳务。
一般而言,公共产品可以分为纯粹的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和混合产品等几个层次。
参与公共产品供给的主体有政府、企业和非营利组织,这三者根据效率原则合理分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尽可能达到帕累托最有最优。
我们得出的最普遍同时也是最易于接受的结论是,哪方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就有哪方供给。
首先,对于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军队、外交、居民生活最低保障等是由政府全部负担,因为政府外的企业或者团体无法为此负担重大的成本费用,并且无法保证其获利的多少。
其次,教育、卫生、环保等具有非排他性的混合公共产品,政府提供最低保障,比如提供基本医疗保障、九年义务教育,社会和个人共同承担其余费用,如高等教育。
再次,具有竞争性的公益性产品,如水、电、气、道路等基础设施,由市场、政府、非营利组织共同提供。
论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邱实,韦海鸣【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一种用经济学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
依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对政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理性分析,进而在市场体制下实现政府政治过程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并在分权基础上对政府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职能进行改革,在政治“平民化”趋势下正确使用与控制“民主”,从而推进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和发展。
【期刊名称】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2)004【总页数】5【关键词】公共选择;政府管理;市场;民主公共选择理论是用经济学方法解决政治问题的理论,也是促进政府决策制定与执行科学化的一个重要依据。
公共选择理论虽然是西方社会思想理论的产物,但作为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也存在有益于我国政府管理的内容。
虽然我国与西方社会基本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但是从全球化发展大趋势看,公共选择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改革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涵义公共选择理论(Theory of Public Choice)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是在凯恩斯主义为主导的政府干预经济以及政府职能部门增加、规模扩张、资源利用不足、政府过度干预等问题明显化条件下产生的,最初由詹姆斯·布坎南等人创立。
所谓公共选择,就是指政府的选择,是一种非市场的集体性选择。
有学者认为,公共选择是一种政治过程,“公共选择就是人们通过民主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把私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的一种过程或机制,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决策”[1]。
丁煌教授认为,“公共选择理论是旨在将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2]。
由此可以总结出,公共选择理论实际就是一种集体公共选择问题,是一种非市场性的决策方式,是通过“民主政治”方式将公共产品及服务供给的“个人”选择转化为“公共”选择的一种机制,在市场配置基础上使政府对资源配置更加合理与充分。
从公共选择理论看政府失灵□刘一颖(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46)摘要:公共选择理论是当代西方经济学中一个重要流派,政府行为是它的研究重心。
其又称为"政府失败"理论。
政府失败表现为寻租、政府规模扩大、工作低效、公共决策失误等。
市场和制度是解决政府失灵的良方。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灵市场公共选择理论始于1957年詹姆斯・布坎南的"托马斯・杰斐逊中心"。
该理论集合了政治学、经济学和哲学等多个学科。
公共选择是将个人选择转化为集体选择,是政府对资源配置进行决策。
所以,对政府行为分析是公共选择理论的核心部分。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容所谓公共选择,就是通过集体行动和政治过程来决定公共物品的需求、供给和产量,是对资源配置的非市场选择,即政府选择[1]。
公共选择理论是随着公共产品的发展应运而生的。
公共产品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使得公共产品应该由公众选择、政府提供。
这和私人产品不一样,私人可以通过货币选票解决私人选择问题,而公共选择必须通过选票来解决。
公共选择理论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政治,将"经济人"的概念引入分析政府行为中,认为政府官员自身也存在个人利益,从而分析官僚经济。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同样的人绝不可能因为从经济市场决策活动转向政治决策活动之后,就由一个利己主义者转变利他主义者。
它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政治交易过程中的个体行动者的行为。
第一,"经济人"。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了经济人假设的理论观点。
维克塞尔认为,社会的总效用是由各个成员的效用加总起来的,而政府官员又总是从增加他们自身的效用出发来制定政策的,也就是说总是站在他们自己的利益角度考虑问题的,他们不会完全地从只是增加公共福利的愿望出发去制定对全体人员都有好处的福利政策;政府官员们能从政府的经济活动中得到好处,所以不存在所谓的仁慈君主。
[2]所以布坎南认为政府官员也是自私自利的。
公共选择理论的政策失败论及其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启示丁煌(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武汉430072)内容提要本文首先简要地描述了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接着对布坎南等公共选择理论家在政府失败及其根源和补救“政府失败”的政策建议上的基本观点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最后就该理论对我国政府管理所具有的启示作了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公共选择理论政府失败政府管理启示公共选择理论是美国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M·布坎南(James M·Buchanan,1919—)等人创立的一种新公共经济理论,其宗旨是要把市场制度中的人类行为与政治制度中的政府行为纳入同一分析的轨道,即经济人模式,从而修正传统经济学把政治制度置于经济分析之外的理论缺陷。
一、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假设所谓公共选择是指非市场的集体选择,实际上就是政府选择。
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特点是以经济人的假定为分析武器,探讨在政治领域中经济人行为是怎样决定和支配集体行为,特别是对政府行为的集体选择所起到的制约作用。
所谓经济人假定,即是指:作为一个人,无论他处于什么地位,其人的本性都是一样的,都以追求个人利益,使个人的满足程度极大化为最基本的动机,亦即假定人都具有经济人特点。
基于这一假定,布坎南认为,通过类似的行为假设,我们也能够对集体选择的结构特征进行一些基本的预测。
他指出:国家不是神造物,它并不具有无所不在和正确无误的天赋。
因为国家仍是一种人类的组织,在这里做决定的人和其他人没有什么差别,既不更好,也不更坏,这些人一样会犯错误。
因此,建立在道德神话基础之上的国家政治理论一遇上“经济人”这一现实的问题便陷入难以解决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从一方面是利己主义和狭隘个人所驱使的经济人,另一方面是超凡入圣的国家这一逻辑虚构中摆脱出来,将调查市场经济的缺陷和过失的方法应用于国家和公共经济的一切部门。
这样便使所有的分析有了一个共同的出发点:经济人———当人们必须在若干取舍面前进行选择时,他们将更愿意选择那种能为自己带来较多好处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