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19.26 KB
- 文档页数:4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摘要:本文从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入手,采用“夯实基础教育、提高系统认知、强化软件开发、推进工程实训”为主线的设计思路,构建了“分层次、互动式、工程化”的课程体系架构模型,对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设置进行了说明,并提出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培养方案软件工程教育兼属科学教育和工程教育范畴,软件工程的科学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人类意识与智慧进行科学理解、增强运用软件本质特性(构造性与易演化性)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而软件工程的工程教育属性主要是引导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科学、数学、管理等科学原理,借鉴传统工程的原则、方法,提炼和固化知识,通过创建软件来达到提高质量、降低成本的目的。
然而,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称,我国2005年毕业的60多万工程技术人才中适合在国际化公司工作的不到10%,主要原因是中国教育系统偏于理论,学生在校期间几乎没有受到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这对我国高等院校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提出了挑战,也为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指明了方向。
合理的课程体系是高等院校保证培养目标和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手段。
目前,我国1900多所普通高校中虽有100多所院校开设了软件工程专业,但与当前软件工程技术发展差距较大。
为了培养出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应用技能的工程型实用软件人才,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必须进行改革。
对此,本文结合CC2005、SE2004、SWEBOK、国内软件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现有的研究成果,探索软件工程专业本科教学课程体系建设问题。
1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策略计算学科本科教学常用的课程体系设计策略主要划分为:课程启动策略、课程组织策略、特色课程设置策略。
课程启动策略主要包括:1)围绕算法设计展开的算法优先策略;2)自底向上展开的硬件优先策略;3)从计算机导论展开的广度优先策略:4)强调编程能力的程序设计优先策略;5)强调系统使用命令优先策略;6)从面向对象展开的对象优先策略。
*********************高教专区95APR. 2021 NO.08“双万计划”+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建设探索金冉 张延红 董晨 邓芳 柴本成 杨爱民 刘云鹏 浙江万里学院大数据与软件工程学院● 引言“双万计划”即教育部“双一流专业”计划,是指教育部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实施一流专业建设,建设10000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点和10000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点。
申报条件中明确规定,要求各专业深化改革,优化专业结构,打造特色优势专业。
“双一流”战略开启了中国高等教育重点建设的新时代,让传统重点大学以及重点学科拥有了更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让地方高校的学科专业建设面临巨大的挑战。
[1-4]笔者所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自2011年成立以来,遵循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办学目标,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了合理的“2.5+0.5+1”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了四大工程师系列专业模块,凸显了本专业项目引领、工程应用特色。
对于地方高校来讲,在“双万计划”与“新工科”的背景之下紧密结合地方行业及产业需求,改革和创新软件工程学科人才培养和特色专业建设,对新工科、新产业、新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新工科建设的基础工程。
● 建设改革探索自获批省一流专业以来,笔者所在学院软件工程专业按照发展规划对标对表,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新工科新业态教材的编写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1.构建基于OBE的项目驱动式教学课程体系,强化工程应用特色基于OBE理念,构建了以项目驱动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模块课”三层次课程体系。
设置跨专业的“大课程组”,如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数据结构与算法、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
2.精心打造金课,全面加强课程建设(1)遴选核心重点课程,推进课程建设工作根据专业建设需要,学校在申报遴选基础后,确定了“大数据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软件工程”“数据结构与算法”“大数据存储”“数据库技术”“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程序设计基础”“离散数摘要: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软件工程专业依托国家级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和国家级众创空间,面向软件产业和大数据产业,深度融入软件、大数据产业链。
地方高校应用型本科创新型软件类课程体系研究摘要:本文提出创新型软件类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优化实践教学,有效提高应用型本科软件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探索信息服务业发展对软件人才的需求,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软件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成果化到2010年,我国软件市场销售额预计将突破10000亿元,其中国产软件和信息服务将占据国内市场份额的65%以上。
软件产业作为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各类型高校纷纷开设了计算机软件专业,虽然在培养计划中设置了与理论学习相对应的实践环节,但学生仍存在“实践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应用知识缺乏、软件开发经验不足、对公司的运作及产品开发过程不熟悉”等问题,使软件产业理想的“金字塔”型人才结构之塔基不稳固,演变为异常的“橄榄型”,出现软件企业招聘人员难、高校软件类毕业生就业难的“两难”境地,从而导致从“象牙塔”毕业的大量软件类毕业生难以直接顺利进入“金字塔”,这些现象均表明目前软件人才培养存在日益凸现的质量问题。
1存在的问题软件类课程体系不完整、课程设置陈旧、课程组(群)建设力度不足、实践环节成效甚微等因素导致了软件类及相关专业学生缺乏实际编程能力,使得从高校毕业的软件人员滞后于社会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1.1课程体系缺乏系统性专业中各课程之间应具有很高的耦合度,但在现有软件类课程体系下所开设的各课程之间通常较为独立,未重视课程组(群)的建设,鲜有考虑课程(组)之间如何相互关联和衔接等问题,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也常常由于对孤立知识的学习而难以形成明确的专业方向,且实践环节也仅对特定的知识进行理解和应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1.2教学目标难以满足社会需要在专业方向目标的确定方面,大部分高校设置教学目标多脱离社会需求,仅偏向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机械理解和验证性实验的逐步实现,并主要以作业方式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形式单一、目标滞后,使毕业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无法跟上社会发展,导致所学非所用,与目前社会软件产业日新月异的需求产生巨大的落差,因此,使得当前软件类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不明确,造成其就业率和专业对口率均不理想,与企业直接顶岗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软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介绍
软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介绍:
软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课程体系,旨在培养学生具备软件工程开发和管理的能力。
该课程体系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和相关的知识,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测试、维护以及项目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1. 软件开发基础知识:学生将学习到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包括编程语言、数据结构与算法、数据库等基础知识,为后续的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软件需求分析与设计: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需求分析,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和需求规格说明等,以及系统设计的相关知识,包括系统架构设计、模块设计等。
3. 软件测试与质量保证:学生将学习如何进行软件测试,包括测试策略、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和测试评估等。
同时还将学习到如何进行软件质量保证,包括代码审查、性能测试等。
4. 软件项目管理:学生将学习到如何有效地进行软件项目管理,包括项目计划、进度管理、团队协作和风险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以确保软件项目的顺利完成。
5. 软件工程实践:学生将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中,通过与企业合作或者实验室的项目,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情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6. 软件工程学科前沿知识:学生还将学习到软件工程学科的前沿知识和热点领域,了解最新的技术和发展动态,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通过软件工程技术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软件工程开发和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软件工程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能够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软件行业需求。
第07期2020年4月No.07April,2020随着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应用不断发展,软件专业人才的需求每年将持续增加。
但同时,地方高校软件专业初次就业率却不尽人意出现滑坡,企业急缺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实用型软件人才,与应届毕业生掌握理论但工程实践能力不足形成供需矛盾。
国家发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
一方面,强调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推进课程内容更新,推动课堂革命;另一方面,急需加强新工科建设,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
工程教育认证作为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构思-设计-实现-运作(Conceive Design Implement Operate ,CDIO )模式又是工程教育理念的核心,致力于培养工程创新能力强、适应行业发展的专业工程技术人才[1]。
鉴于此,地方高校软件专业陆续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工作,专业培养目标改进并涵盖工程教育认证标准。
但对于软件专业的工程类课程界定模糊,缺乏系统性,工程类课程教学模式与CDIO 理念存在差距。
1 建立CDIO模式下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1.1 面向高等教育国标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群初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软件专业课程教学,一定程度上由知识、原理和方法构成了以教学为主体的传统培养模式,缺少对学生软件复杂工程问题识别、分析、设计、开发能力的培养,与IT 企业需求脱节。
软件专业培养方案对标《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计算机大类标准,分析专业核心课程的要求、限制条件、最低标准,并与其中一个独立核心课程示例匹对,建立复杂软件工程问题关联矩阵,筛选软件专业核心课程中的工程类课程,体现软件设计与实现能力的培养,初始工程类课程群。
1.2 符合CDIO 模式的软件专业工程类课程体系建立专业培养过程中的工程类课程界定不清,能力培养定位不成体系[2]。
运用CDIO 理念,围绕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产出工程师具备的素质,反推其涉及的工程知识、能力,拓展工程类课程群。
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中的特色课程体系探索周晓聪,衣杨(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广东广州510006)[摘要]针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目标,以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的软件工程专业为例,总结以往在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提出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结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新模式的特色课程体系构建设想,以特色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为抓手强化专业本科教学影响力,提高专业教学声誉,推进一流软件工程专业的建设。
[关键词]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软件工程;特色课程体系[基金项目]2019年度中山大学国家高等教育质量常态检测数据中心重点研究项目“基于QS、ARWU、THE、USNews四大国际排行榜的中国内地高校综合实力分析研究”(M2002)[作者简介]周晓聪(1971—),男,湖南常宁人,博士,中山大学数据科学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系副教授,系副主任,主要从事软件工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1)17-0112-04[收稿日期]2020-10-25一、背景2019年4月国家启动了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
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要求专业定位明确,服务面向清晰,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符合学校发展定位和办学方向;专业管理规范;师资力量雄厚;改革成效突出,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教育理念先进,教学内容更新及时,方法手段不断创新,以新理念、新形态、新方法引领带动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培养质量一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增强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毕业生行业认可度高、社会整体评价好。
中山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软件工程专业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计划,这是我们的机遇,使得中山大学计算机类专业的建设能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同时也是对我们的挑战,促使我们对如何建设中山大学计算机类专业做更深入的思考与规划,为将我们的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在国内和国际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本科专业而不断努力。
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探析摘要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培养既有一定理论基础又有一定实践能力的人才,这给高校的教学实践工作提出了挑战。
要克服当前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加强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研究,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水平。
关键词软件工程教学体系建设目前,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就业特别尤其困难,软件工程虽然数量众多,但规模较小,要求人才必须是多面手,一个新进员工可能既要是系统分析师,又要是程序员和软件测试员,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程序开发能力,而且要具备软件项目的整体管理概念,以及团队合作的精神。
软件工程实践环节薄弱的最主要原因是学生的综合实践及动手能力差。
面对现状,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适应软件公司的的技术需要。
如南阳理工学院,目前在软件工程专业在校生2000人左右,总人数在河南高校中排名第二,仅次于211工程大学——郑州大学,因此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进行系统研究和探索,构建适应软件公司需要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不仅可促进软件工程专业建设,而且符合现代高等教育要求。
一、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就软件工程专业是新兴信息类专业,由于办学时间不长、教学经验少,目前在开办此类专业的高校中仅少数院校办学较成熟,比如多数958高校,已形成特色。
南阳理工学院软件学院于2006年创办软件工程专业,由于是新办专业只能边办学边探索,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一般借鉴原有其他信息类专业,比如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模式,这与国家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相差甚远。
尽管当前各校在软件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方面作了不少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离社会对本专业人才培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需进一步研究。
主要问题如下。
(一)教材陈旧,技术过时。
软件工程专业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兴学科,新的技术、方法和工具不断涌现,而教学中使用的仍然为传统的c/s模式如vb程序设计,以及过时的技术如asp网站程序开发、e-r模型作为案例、实践项目,然而这些项目目已随着web时代的到来将逐步退出舞台。
0引言,,。
、、、5G ,,,。
1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1983,();19841985,,。
,。
1988。
2011,。
10,,。
1.1与社会行业需求的不匹配,,,。
、。
“”,,,,[1]。
,,,,,,。
1.2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经验不足,,。
,,,。
,,,。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地方院校‘一流’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2019SJGLX326);河南省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面向新工科的软件工程专业通专融合课程及教材体系优化探索与实践”(2020JGLX053)的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华,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讲师。
张志锋,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马军霞,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孙海燕,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桑永宣,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副教授。
“双一流”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杨华张志锋马军霞孙海燕桑永宣(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学院,河南郑州450001)【摘要】软件工程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领域,提高高等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对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文章在“双一流”建设的契机下,针对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索研究,通过郑州轻工业大学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实践,建立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同类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提供思路。
【关键词】双一流;新工科;软件工程;人才培养;6W 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中图分类号:G642.0;TP311.5-4文献标识码:B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21.18.03. All Rights Reserved.、、、,,[2]。
1.3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待加强,、,28h。
,。
,,。
[3],、,,,、,。
,,,,。
2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研究,“”,。
,,。
,,,,。
“”,,,。
2.1明确社会需求,确定培养方案,,、,,。
软件工程技术课程体系
软件工程技术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公共基础课:包括思想政治类、数学类、物理类、计算机类等,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和计算机技能。
2.专业基础课: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电路、数据结构、工程数学、离散数学、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集成开发环境、计算机组成原理与实验、工程设计导论、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与实验、计算机网络等。
3.专业课:分为四个方向,包括动漫与数字媒体艺术方向、数据库应用技术方向、嵌入式软件技术方向和网络与通信软件技术方向,课程包括各自领域的专业课和实践课程。
4.专业选修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规划选择相关的选修课程,如软件测试技术、软件需求与项目管理、软件设计实例分析等。
5.集中实践课和课外实践课:包括课程设计、实习实训等实践环节,旨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咨询软件工程专业相关人员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摘要】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首先介绍了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概述,然后重点探讨了新能源技术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以及针对老师和学生的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方案。
本文还将对课程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并分析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势及受新旧动能转换影响的情况。
最后展望未来发展趋势,指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将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地方软件工程领域的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地方院校、新旧动能转换、新能源技术、老师培养计划、学生实践教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优势、影响、发展趋势。
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当前信息化时代,软件工程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重要技术。
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推进,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目前,地方院校在软件工程方面的研究和教学相对薄弱,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发展的要求。
对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不仅有利于提升地方院校软件工程的教育质量和水平,也能够为地方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技术人才支持。
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软件工程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引入新能源技术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意识。
老师培养计划、学生实践教学方案以及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等方面也需要不断完善和提升,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和挑战。
本研究将着重探讨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旨在为地方院校软件工程教育提供参考和建议。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发展。
具体来说,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的概述与分析,深入研究新能源技术在软件工程课程中的应用情况,提出相应的老师培养计划,并设计实际可行的学生实践教学方案。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不断推进,国家对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软件工程领域的人才需求呈现出爆发式增长的趋势。
地方院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要想适应这个大环境的需求,必须不断地改革与创新,调整课程设置和内容,打造出更适应市场和行业的人才。
一、软件工程专业的现状分析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缺乏对真实项目的实践经验;其次,与市场需求不太匹配,存在一定脱节现象;最后,某些传统课程内容相对陈旧,跟不上新技术的发展趋势。
二、课程体系的调整与创新1.强化实践课程在软件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应该更加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设置为主要课程。
比如软件开发实践、软件测试实践、项目管理实践等。
2.精细化分类课程在分类课程上,经典基础课程如: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编译原理等,应该更加注重精细化的设计,将这些课程分成几个专题,具体操作上可以将数据结构分为基本数据结构、高级数据结构、并发数据结构等。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深入理解,而不是简单地完成知识点的覆盖。
3.多元化选修课程在选修课程方面,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职业规划进行选修,包括不限于软件测试、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丰富课程体系,让学生有机会获取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并且在实际就业中综合运用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三、具体课程设置和内容改革1.增加软件开发的实践课程软件开发实践是从研发到测试到维护等整个软件生命周期的全过程,这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
设计实验项目可以围绕实际应用进行课题设计,可以分单个项目也可以分为项目组协作的方式来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实际开发的过程,培养他们的能力和实战技能。
2.增加团队协作实践课程如今,软件开发贯穿整个工程团队,每个人都需要协作完成不同的任务,而团队协作的能力显然更重要。
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随着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需求,新旧动能转换成为了当前中国的发展方向,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也需要随之调整与改革。
软件工程专业是当前市场需求较高的专业之一,因此针对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的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与改革,对于提升地方院校软件工程教育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工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整软件工程专业核心课程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根据市场需求进行调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 需求分析与设计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过程中,市场需求的变化将对软件工程专业的工作内容造成重大影响。
培养学生的需求分析与设计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在课程设置上,应加强对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法的教学,让学生掌握市场需求分析的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软件产品。
2.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日益普及,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应加强对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教学,让学生具备相关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
3. 云计算与移动应用云计算与移动应用是当前发展迅猛的领域,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应加强对云计算与移动应用技术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4. 系统架构与开发随着新旧动能转换的深入推进,软件系统的规模与复杂性也越来越大。
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应加强对系统架构与开发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分析、设计与实现系统的能力,在实际工作中能够独立完成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维护。
二、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在新旧动能转换的背景下,地方院校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应注重实践环节的设置,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践环节的设立:1. 实验课程:加强软件工程实验课程的设置,让学生通过实际的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相关技术和方法。
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浅谈摘要:软件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高等院校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育质量对信息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新工科”教育理念的背景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急需解决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与产业对接不够、专业内容局限性等问题。
针对该问题,文章构建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建立的制度、程序,并建立基于能力培养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
该方法可以有效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关键词:新工科;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能力培养一、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发展随着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生活、经济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从而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需求。
据统计,我国92%的高等学校设置了工科专业。
为推动高等教育工科专业教育改革创新,2017年2月18日,教育部组织高等院校召开研讨会,提出了工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教育理念,达成“复旦共识”。
“新工科”主要包括两层含义:在新的传统工科专业中增加没有的新专业;在原有的工科专业中革新教育理念、标准、模式;等等。
在此背景下,我国各高等院校积极进行工科专业改革,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的高素质复合型“新工科”人才。
软件工程是信息时代的核心技术,对各工科专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在“新工科”背景下,软件工程学科要注重与其他工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从而使传统工科智能化、信息化。
因此,在此背景下,该专业需要培养科学基础厚、工程能力强、具有多学科整合能力的复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二、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课程体系建设是培养新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环节,但传统软件工程课程体系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1)课程体系设计不合理: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软件工程课程的设置缺少培养学生某项能力的课程目标导向,没有建立能力达成与课程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1]。
(2)课程体系建设与产业对接不够:信息技术发展迅速,软件工程部分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企业技术使用的需要,课程内容更新慢,导致毕业生到相关企业必须重新学习新的技术。
地方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研究摘要:针对大数据时代下地方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大数据环境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
以咸阳师范学院为例,介绍了对传统课程体系进行的调整。
一方面调整了整个课程体系的结构,另一方面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融入了大数据相关理论和技术等内容。
通过近年来的探索与实践,该套课程体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应用能力,为同类高校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地方应用型高校;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0引言大数据作为继云计算、物联网之后IT行业又一颠覆性的技术,备受人们的关注,大数据技术正从概念转向实际的应用,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大数据技术应用成功案例,大数据的价值也在迅速增长。
2015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达到115.9亿元人民币,增速达38%,预计2016~2018年中国大数据市场规模将维持40%左右的高速增长[1]。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使得软件行业对人才的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咸阳师范学院作为咸阳市地方应用型高校以服务咸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肩负着培养满足咸阳地方社会需求软件人才的使命,需要把培养面向大数据时代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作为战略任务来抓。
而课程体系的建设是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本文通过分析我院传统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以及大数据时代下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要求,找出大数据时代下软件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中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探索出我院面向大数据环境的应用型软件工程人才中课程体系的建设。
1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自我院计算机系成立以来,软件工程专业一直是我院重点建设专业。
2013年,“‘3+1’校企合作软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确定为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一直以来,该专业以培养“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为培养目标,以企业、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尚观科技、中软国际、华清远见、蓝鸥科技等西安多家企业联合,采取3+1嵌入式校企联合教育培养模式,将课程教学、工程实践、行业理念进行无缝结合。
课程体系是一个专业所设置的课程相互间的分工与配合[2],主要反映在基础课与专业课,理论课与实践课,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上[3]。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体系设计既要体现基础知识的传授,也要体现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要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规划发展问题。
我院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如图1所示。
图1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图从图1可以看出通识教育必修课程的教学阶段共3个半学年,主要涉及思想政治基础知识、体育、人文历史、外语应用能力等;相关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包括高数、线性代数、数字逻辑等数学类课程;本学科基础类课程主要涉及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等;专业技能教学阶段强调对学生工程性、实用性、技术性和复合型能力的培养,主要安排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软件工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软件设计与体系结构、算法分析与设计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Web软件开发、Linux系统应用程序开发、移动终端开发等。
根据教育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软件工程行业规范[4],本着“轻理论,重实践”的原则,我院在一定程度上压缩理论课课时,增加实践课课时,优化专业课程体系结构。
我院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中,各类课程学分设置与所占比例。
2大数据时代企业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大数据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是一定拥有数据处理、分析技术的,也就是对数据有敏锐的直觉和本质的认知、能够运用统计分析、机器学习、分布式处理等技术,从海量、复杂的数据中挖掘出有用的信息,以清晰易懂的形式传达给决策者,并创造出丰富有价值的专业人士[5]。
在大数据时代下,对软件专业人才培养,应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技能。
(1)具有厚实的数学、统计和计算机学科的相关知识,能够根据具体案例大数据分析任务的要求,运用大数据处理、分析平台,收集整理海量数据并加以分析,挖掘出有价值的信息。
(2)掌握大数据处理技术及可视化工具,能根据具体任务的需求,对数据进行选择、转换、加工等处理操作,采用有效方法和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形成数据分析报告,用易于用户理解的方式,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3)熟悉行业知识、专门业务及流程,将大数据技术和企业文化相结合,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处理的结果,挖掘出海量数据中隐藏的价值并应用于企业市场领域。
(4)团队合作精神,大量数据的收集整理、存储、分析和处理,一个人是很难完成的,需要一个由团队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协作完成。
3大数据时代我院软件工程专业传统的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地方高校一直以来受传统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较大,形成了适合于“精英教育”为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新技术新方向为目标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中理论教学占主导地位,实践教学往往处于次要地位[6]。
而目前处于大数据时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企业需求不断变化、综合型人才需求巨大等因素的影响下,传统的培养研究型人才的课程体系,无法适应大数据时代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意识、新技术新方向为目标的人才培养。
通过了解大数据环境企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要求,分析我院2013-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结构,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缺少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
传统的课程体系中主要包括软件工程专业一些传统的课程,如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软件体系结构等,而且课程内容较陈旧,所开设的一些应用软件的学习不能紧密贴合行业和技术发展,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适应互联网时代发展和大数据技术的需求,关注企业发展及大数据系统的建设问题,以满足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2)实践类课程学时所占比例较少。
我院2015级软件工程专业实践类课程占总学时的10.8%,是因为传统的课程体系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解决问题、动手能力的提高。
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重视理论内容、计算机编程能力,而忽略学生探索能力的培养,这些都不利于学生对新技术、新方向发展的把握,学生难以应对各种层出不穷、(3)课程体系结构设置方面,错综复杂的海量数据,很难挖掘出隐藏的数据价值并有效利用。
一是存在通识教育类课程教学阶段持续时间长,一直到第7个学期,这就影响了后面专业类课程的学习;二是专业基础类分为专业必修和选修,没有从课程教学阶段不同来划分,不能体现课程先后的衔接关系。
4大数据时代我院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改革在大数据时代,软件工程专业教育必须适应企业发展和大数据行业的需求。
教学内容的设置应与行业需求接轨,根据我院学生特点调整2016级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体系。
具体做了以下几点的调整。
(1)课程体系结构更合理。
一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调整。
一方面将教学阶段全部调整到第1、2学年完成,这样在第3学年学生就可以重点学习专业类技能课程;另一方面此部分增加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主要可以加强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二是专业类课程结构的调整。
将专业类课程分为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两大类,专业(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类课程、计算机导论、程序设计语言、数据结构、操作系统、软件工程、运筹学、数据分析与处理。
专业技能课程又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方向课,专业核心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程序语言类、软件设计模式、算法分析与设计、软件测试等软件工程专业要求的核心课程,而专业方向课分为3个方向:大数据分析、Web技术应用、移动终端开发,鼓励学生在学好专业基础和核心课程的同时,发现自己专业类的兴趣,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方向集中学习,大数据分析方向是重点向学生推荐。
在教学阶段安排上,一般专业(学科)基础课程要优先于专业技能课程,这样可以让学生在掌握了学科、专业基础上,充分了解软件工程专业技能的训练。
(2)增加了大数据技术方面的课程。
在新调整的课程体系中,专业(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都增加了大数据相关内容。
基础课设置增添运筹学、数据分析与处理等,使学生了解大数据行业基础知识,激发学生对大数据行业发展及大数据应用前景的兴趣;专业技能课设置了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大数据统计分析与应用、数据挖掘算法与应用等前沿科学技术相关课程以满足大数据系统建设与应用的需要,培养更多企业需要的大数据管理分析软件专业人才。
院级选修课鼓励研究大数据方向的教师积极申请大数据案例分析、大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HadoopMap/Reduce技术原理与应用等实用性强的课程,以补充对大数据方向特别感兴趣学生的学习内容。
(3)增加实践类课程所占比例。
相比较2015级,以培养地方应用型人才为总目标,实践类课程课时由19课时增加到28课时,所占总课时比例提高了约50%。
实践类课程包括校内(课程设计和实训)和校外(见习、实习、实训、毕业论文),种类多样化,使得学生多方面提升自己解决问题和动手操作能力。
针对校内实验我院教师结合大数据教学实验平台,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项目,从初级到高级,安排合理的阶梯式学习,实验内容持续更新,加入最新、主流的分析建模工具和挖掘算法,学生在免费、开放的平台环境下进行大数据构建、存储、分析统计等实验内容,使学生熟练掌握Ha-doop、HBase、Spark等关键技术,提高大数据理论分析及技术应用的能力。
做好校内实践的同时,校外实践更是尤为重要,首先在实习、实训企业的选择上,尽量选择“口碑好、技术强、理念先进”的单位,目前我院已与邻近城市西安与尚观科技、中软国际、华清远见、蓝鸥科技等西安多家企业联合,第四学年分批组织学生到合作企业的实训基地参加真实的实训项目,体验IT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工作流程和企业文化,了解互联网大数据、零售大数据、金融大数据等领域知识,学习海量数据搜集、分析、存储技术,引导学生按照项目的需求、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等流程完成实践内容,规范化文档和代码的编写,培养学生的行业、职业素养。
5应用效果目前应用此方案有2016和2017级两级学生,虽然这两级学生都还没有就业,但在创新应用能力方面都较2015级之前学生有显著提升。
近两年有10余组学生团队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立项资助,有8名同学获得“蓝桥杯”程序设计大赛国家级二等奖、三等奖,省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三等奖多项。
2016年有两队学生获得陕西省高校“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三等奖,一队学生获得咸阳市青年创业大赛二等奖。
数十名学生在核心期刊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
从目前取得的成绩来看,课程体系结构的调整,使得学生不仅获得扎实的理论知识,而且具备了过硬的实践和创新能力,我院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一定会深受用人单位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