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270.22 KB
- 文档页数:2
4内蒙古中医药协调,同时进行消化吸收及转输。
无论在病理上还是在生理上,脾与 胃都关系较为紧密,且是相互影响的。
无论是先天因素或者是后天因 素,都会引发脾胃虚弱。
胃虚状态下就不能受纳腐熟水谷,脾虚则键运失司,水谷饮食停滞中焦,胃失和降,其气上逆而发为本病。
诚如 《诸病源候论》[4]所言:呕吐者,皆出脾胃虚弱。
”由于本病患者病程较长,病情反复不愈,易致中阳虚耗,寒从中生,故临床上属中焦虚寒证者居多。
故治疗上多以温中健脾、降逆止呕为法,恢复脾胃升降功能。
温胃舒颗粒由吴茱萸汤化裁而成,吴茱萸汤温中补虚,降逆止呕,方中再配以降香、陈皮,取其芳香清冽,醒脾化浊之功,加人半夏合生姜相须为用以增降逆止呕之效,苏叶性味辛温,功能行气宽中,和胃止 呕。
诸药相合,共奏温中补虚,降逆止呕之功。
温胃舒颗粒针对中阳虚损,运化不及,升降失序这一关键病机而设,温补兼施,标本兼治,故 取得了良好疗效。
综上所述,温胃舒颗粒治疗脾胃虚寒型功能性呕吐的临床疗效显 著,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1]赵一鸣.柯美云.冯逢.等.功能性呕吐的精神心理因素与中枢机制[C].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2009. []杨景林.功能性胃肠病和罗马m标准[c].贵州省医学会、贵州 省医学会内镜学分会、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7年贵州省消 化内镜诊疗及消化系疾病学术年会资料汇编.贵州省医学会、贵州省 医学会内镜学分会、贵州省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2007:7.[]郑筱英.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 药科技出版社2002:19- 143.[4]隋.巢元方撰.鲁兆麟主校.诸病源候论[M].辽宁科技出版社,1997:89.2017年7月26日收稿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症发热的临床疗效宋永蕾1齐元富2'(1.山东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2014级山东济南250014;.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肿瘤科山东济南250011)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癌症发热的临床疗效。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体会标签:小柴胡汤;经方;治疗应用小柴胡汤为《伤寒论》和解少阳的经典名方,笔者在临床中常以小柴胡汤辨治多种病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1 典型病例1.1 外感案例1:患者,男,35岁,2010年5月6日初诊。
主诉感冒1周余,服感冒药无效。
刻诊:往来寒热,脉弦数,舌质略红,苔薄白。
中医辨证属于外感(少阳病),根据“往来寒热”,给予小柴胡汤治疗。
处方:柴胡12 g,黄芩10 g,法半夏10 g,党参10 g,炙甘草6 g,大枣10 g,生姜10 g。
3剂,水煎服,每日1剂。
2010年5月10日二诊:患者自诉服药1剂后即感病情减轻,3剂后病霍然而愈。
嘱其不必服药,注意饮食起居即可。
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96条高度概括了小柴胡汤的适应症:“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本案患者出现了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的典型症状,故患者服用原方治疗而愈。
1.2 胸痹案例2:患者,女,57岁,2011年8月18日初诊。
患者胸闷憋气1年余,喜唾,曾经活血行气通络中药治疗,罔效。
刻诊:面容呈焦虑状,喜叹息,脉沉弦,舌质黯红,苔薄黄。
辨证为肝气郁滞证。
给予小柴胡汤党参易丹参方:柴胡15 g,丹参12 g,黄芩10 g,法半夏6 g,炙甘草6 g,大枣10 g。
7剂,每日1剂,水煎服。
2011年8月23日二诊:服药后胸闷憋气基本消失,唾唾沫也减轻,效不更方,续服上方巩固治疗。
后其家人来诊,叙服药后胸闷消失,心情改善,因中药味苦不愿再服药,遂停药。
按:本案望其焦虑明显,闻其喜叹息,切其脉弦,均是肝气郁滞的表现。
肝气郁结,经气不利,故胸胁胀闷;肝主疏泄,气机郁结,不得条达,则情志抑郁,喜叹息;久郁不解,失其柔顺舒畅之性,故情绪急躁易怒,面容呈焦虑状;肝郁克脾,脾运失健,津液代谢紊乱,则喜唾;久病入络,故舌质黯。
小柴胡汤加减治术后发热医案、配方妇产科术后出现发热一般波动在37.5℃~38℃,且持续时间不会很长,若超过5~7日,多是伤口的感染所致,其次有腹水、静脉输液时的输液反应、留置导尿管所引起的尿路感染和肺部感染等。
【临床应用】王氏以小柴胡汤为基础方,药用:柴胡10g,黄芩10g,制半夏10g,太子参15g,藿香10g,佩兰10g,生薏苡仁30g,六一散(包)15g,金银花15g,连翘15g,大腹皮0g,川厚朴10g每日1剂,水煎服。
取得较好疗效。
【病案举例】闫某,女,37岁,民工。
2004年6月14日初诊。
因“子宫肌腺瘤”住入本院妇产科。
2004年6月17日行子宫次切术,术后常规抗感染、补液等治疗。
术后第4日,体温上升至38.2℃,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61×10/L,中性粒细胞71,血红蛋白130g/L,血小板计数167×10/L.B超:盆腔扫查未见明显异常。
继续抗感染治疗。
术后第8日,发热仍徘徊在38℃~38.4℃之间,血常规:白细胞6.57×10/L,中性粒细胞82%,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计数176×10/L,尿常规及胸透正常。
B超提示:盆腔未见明显异常。
遂邀中医会诊。
证见:寒热往来,连日不解,口苦作恶,胸痞,不思饮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数。
中医辨证为术后阴血亏损,邪乘虚入,居于肝胆之任,少阳之气不和,营卫失调。
以小柴胡汤加减。
服药1剂,得汗热减,服2剂体温退至374℃,服3剂后热罢,感胸闷,腹不适,下气多,便干,纳差,脉弦细,苔薄白腻,去藿香、佩兰、大腹皮,加神曲、石斛、炒谷芽、炒麦芽各15g,扁豆衣10g,续服3剂,以资巩固。
2004年6月28日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6.88×10/L,中性粒细胞58%,血红蛋白132g/L,血小板计数231g/L,其他检查也无异常,予以出院。
后在门诊复诊,体温一直正常,以和养之剂善后。
按:小柴胡汤为和法之祖,具有“三焦枢转之机”的功能,其疗效可通过“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之语得以印证。
医经研读中图分类号:R28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3-0141-05小柴胡汤加减临床应用研究张瑞明*武鹏飞**陈保忠****内蒙古自治区中蒙医医院(010020)**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012000)***通讯作者,呼和浩特市中蒙医医院(010030)2011年11月13日收稿关键词:小柴胡汤;临床应用小柴胡汤出自汉·张仲景《伤寒论》,由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甘草、大枣组成。
功能和解少阳,主治伤寒少阳证,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或疟疾、黄疸、内伤杂病而见少阳证者。
在临床中,辨证属小柴胡汤方证者在消化内科应用更是疗效显著,且药味简便,疗效显著。
根据对临床大量病例总结,可分为胃肠症、发热症、胸胁症。
小柴胡汤其主症为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及目赤耳聋、脉弦细苔白等。
病机乃正虚邪侵,枢机不利,正邪分争,胆火内郁,经气失和,进而影响脾胃功能。
脾胃居中州,乃后天之本。
气机的升降,靠肝的疏泄,机体营养有赖于脾胃的生化。
本方以柴胡清解少阳,舒畅气机;黄芩清泄邪热,安胃除烦;配伍党参、甘草、半夏,意在补中扶正,和胃降逆。
诸药和之共为疏解少阳,和胃补虚之剂。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压力,诸多情绪因素,往往使精神脆弱的人难以承受,无形中会使脏腑功能失调,而致各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尤其是女性更为突出,而女性的病机较为复杂,正如俗言“宁看十男不看一女”。
而小柴胡汤善于疏利中焦气机,护卫后天之本,提高机体对外界的适应能力,疏导“多愁善感”的情绪,不失为一妇科良方。
又见于小柴胡汤证位于半表半里,其病可入可出。
临床随证加减,不愧为治愈百病的良方。
柴胡加桂枝汤,即小柴胡汤去人参加桂枝,主治风寒、头痛、发热、脉浮等表证并治心悸、气上冲等证;柴胡桂枝汤,即小柴胡、桂枝汤各用半量合剂而成,主治全身酸痛、汗出、头痛、口苦、咽干、不欲食等表里同病证;柴胡瓜蒌麦冬汤,即小柴胡汤去半夏加瓜蒌、麦冬、北沙参,主治少阳证兼口渴欲饮、舌红苔黄等胃阴不足、津液耗损之证。
山西中医2021年4月第37卷第4期SHANXI J OF TCM Apr.2021Vol.37No.4・39・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皮肤病发热验案3则张羽曾宪玉殷进关键词:皮肤病;发热;小柴胡汤;验案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0-7156(2021)04-0039-02发热是皮肤病常见症状之一,在水痘,急性丹毒,多形红斑,急性荨麻疹,脓疱型银屑病,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等疾病中多见,通常以急性起病为主,病程中反复发热,治疗难度较大。
小柴胡汤为和解剂,常用于伤寒少阳证邪入少阳,枢机不利,非表非里,汗下不宜,只可和之,故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⑴。
笔者临床中运用小柴胡汤治疗急性荨麻疹及脓疱型银屑病伴发热3例,均获良效,介绍如下。
1验案举隅1.1脓疱型银屑病何某某,男,13岁,2019年9月1日初诊。
全身反复起红斑、鳞屑、脓疱4年余,再发加重1月入院。
患者4余年前头皮、躯干、四肢开始岀现大量红斑、鳞屑及脓疱,伴瘙痒,于当地医院诊断为“脓疱型银屑病”,予以口服强的松20mg,1次/天,联合阿维A胶囊20mg,1次/天等对症支持治疗,岀院后药物逐渐减量至阿维A胶囊10mg,1次/天,皮疹控制尚可。
月前患者自行停药,1月前颈部、双侧腋下及腹股沟处岀现小片状红斑、脓疱,未予处理,皮疹逐渐增多,部分融合成片,伴较多分泌物,皮疹处疼痛不适。
3天前患者自觉恶寒发热,未监测体温,遂至我院住院治疗。
查体:T:38.3t,BP:107/85mmHg,R:26次/分,HR:110bpm,Wt:74kg。
颈部、躯干、双侧腋下、双大腿、双上肢对称分布大片暗红色或红色斑片,其上可见密集分布针帽大小脓疱,斑片上见糜烂面及较多分泌物。
双手指甲、足趾甲板增厚、浑浊,部分缺如。
刻下症:恶寒无汗,项背疼痛,四肢无力,口苦,口臭,倦怠乏力,纳差,心烦,腹胀,大便日行,小便黄,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数。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11.14x109/L,血红蛋白115g/L,血清白蛋白39.4g/L,肌酐44“mol/L,血电解质、心肌酶谱、IgE、糜烂面分泌物细菌培养及鉴定未见异常。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观察
发表时间:2018-05-31T15:13:22.057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5期作者:姜学峰
[导读] 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姜学峰(北京市房山区第一医院中西医科 102400)
摘要:目的探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发热患者50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对照组给予抗病毒,退热治疗。
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疗程5d。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24/25)显著高于对照组88%(22/25),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1.5±0.5)显著优于对照组(2.0±0.8),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柴胡汤加减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疗效显著,退热时间快,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柴胡汤;加减;发热;临床观察
发热是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它是多种急慢性疾病的一个症状,临床极为常见[1]。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及时退热在临床上意义重大。
经方泛指《伤寒杂病论》中方剂和唐宋医家的传世名方,以方简效宏为特点,具有独特优势。
经方退热,具有独特优势,运用得当,疗效显著[2]。
本文笔者以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发热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医内科学》发热诊断标准[3],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平均年龄54.3岁,病程1-7天,平均3.3天,伴头晕、呕吐7例,流涕、鼻塞11例,单纯发热7例。
对照组25例,男11例,女14例,平均年龄48.6岁,病程1-8天,平均3.7天,伴头晕、呕吐6例,流涕、鼻塞13例,单纯发热6例。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伴随症状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
参照周仲瑛《中医内科学》外感发热诊断标准:(1)感受外邪而发,起病较急,病程较长,发热初期多伴有恶寒,得衣被而恶寒不减。
(2)发热体温大多数较高(37.2-39℃),经过常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方法,发热仍难控制,超过7d仍发热或退而复热。
(3)初起常兼有全身酸痛、流涕、鼻塞、咳嗽、脉浮等表症。
1.3治疗方法
治疗组给予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小柴胡汤方为:柴胡24g、黄芩12g、半夏12g、党参10g、甘草9g、生姜10g、大枣10g。
随症加减口渴者加天花粉15g;高热(≥39.1℃)者加生石膏30g;咽痒、咽红者加薄荷6g、连翘12g、牛子12g;流涕、鼻塞者加羌活10g、防风
10g、辛夷9g;头痛者加川穹10g、蔓荆子10g;咳嗽、痰多者加桑叶12g、厚朴9g。
上述汤药均水煎服,每日一剂,一剂600ml,早中晚各服200ml,注意少量频服。
服药期间饮食清淡,勿过饱、过油、过腻,禁洗澡。
对照组给与常规西药治疗,包括抗病毒、抗感染等,同时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
两组均5天为一疗程。
1.4疗效标准
依据《中药新药治疗外感发热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拟定如下标准。
痊愈:用药1-2d内,体温恢复正常(腋窝温度降到37.2℃以下,不在回升),症状消失;显效:用药1-2d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有效:用药1-3d内,体温恢复正常,主要症状部分消失;无效:不符合以上标准者。
1.5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8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两组患者退热时间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退热时间(1.5±0.5),优于对照组(2.0±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认为发热是病原微生物侵袭人体后或集体自身坏死组织吸收或其他因素导致中枢体温调定点的上移而发热[5]。
持续高热对机体有一系列危害性,如代谢加快、耗氧量增加、消化液分泌不足、胃肠功能失调等一系列症状,严重者可引发全身多器官障碍综合征,引起急性肺损伤[6]。
中医认为本病属于“感冒”“温病”范畴,主要原因为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邪热蕴结上焦,脏腑阴阳失调,出现病理性体温升高,伴有恶寒、面赤、烦躁等一类外感病症。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是和解少阳的代表方剂。
方中柴胡味苦、辛,微寒,有辛散苦降、疏
肝解郁功效;黄芩味苦,性寒,善于清少阳相火。
二者配合,一散一清,更有清热透邪、调畅少阳气机之功效。
半夏、生姜性味辛温,能和胃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甘草、大枣可益气和中,扶正祛邪。
诸药配伍严谨,相辅相成,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补泻兼施,技能清解少阳邪热,又能调畅气机,使六腑通畅,五脏安和,阴阳平衡,气血调和,从而发热消退,诸症消失。
综上所述,发热对人体危害极大,及时退热在临床上意义重大。
本文通过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得出小柴胡汤加减对发热性疾病治疗疗效显著,退热时间快,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黄清旭.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发热性疾病200例[J]. 中国民间疗法,2017(11).
[2] 敖铁锋. 经方合用治疗感冒后顽固性发热的临床观察[J]. 世界中医药,2016,11(6):1020-1022.
[3] 周仲瑛. 中医内科学[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44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63.
[5] 姚春. 生理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13.
[6] 卢竟.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与急性肺损伤及多器官障碍综合征的相互关系与区别[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9,14(12):709-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