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
- 格式:docx
- 大小:22.00 KB
- 文档页数:4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
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
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
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
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
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孝导读: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不应该违背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使他们不至于行差踏错,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理念,希望大家认真阅读!古人曰:“半部《论语》治天下”。
古人亦曰:“以孝治天下”。
《论语》中对孝的论述达十四次之多,可见古人是非常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
今人中亦有注重“孝”字和践行孝道的人,但这种人越来越少。
相反,不孝的人越来越多。
他们给“孝”字帖上了封建思想的标签,便以为自己可以大行其道了。
父母老了,他们不但不行孝道,甚至连赡养老人的义务也不履行,更甚者则把父母赶出家门。
我曾看过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的《道德观察》栏目的两期节目,一期讲的是江西省上饶市皂头镇80岁的姬秋香老人被自己的子孙虐待,记者采访时,还在忍受不懂事的重孙子用木棍打,用椅子砸。
另一期讲的是江苏秦邮94岁的高怀山老人在大夏天被儿子赶出了家门。
令人欣喜的是“孝”字并没有被社会遗弃。
昨天,我从《新闻联播》里看到了辽宁沈阳菩遥山墓园推出大型浮雕“二十四孝景观墙”,辽宁沈阳在大力弘扬孝道。
前段时间我还通过网络看到许多地区和部门都在进行“十大孝子评选活动”,并且在回村的路上看到了我市“十大孝子评选活动”的宣传标语和宣传画,我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孝文化就在我们身边。
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把《论语》中的“孝”字梳理一下,看看儒家心目中的“孝”究竟是什么样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
儒家认为“孝”与“弟”是“仁”的根本。
《论语·学而》第二章就引用了有子的话谈论了这个问题。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
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中庸》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
”什么是“亲亲”呢?“亲亲”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一个人的身体是父母给的,一个人之所以能成长,离不开父母的养育。
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顺孝顺作为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和传统美德,承载着对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责任和尊重。
自古以来,孝顺一直被视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品质,深入人心,影响着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传统观念、教育引导以及现代实践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美德之孝顺的意义和作用。
一、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敬观念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
《尚书》中记载了伏羲、神农、黄帝等显赫的祖先形象,他们都以孝顺的态度闻名于世。
古代中国人认为,孝顺是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也是对祖先的敬仰之意。
这种观念逐渐传承并深入人心,成为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传统观念孝顺在中国传统观念中被视为最崇高的美德。
中国人常说:“有敬父母,天地协和;无敬父母,天地不和。
”这句古训道出了孝顺对于家庭和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人相信,只有尊敬父母并履行孝道,才能得到祖先和神明的庇佑,也才能获得家族的祥和与昌盛。
孝顺不仅是对父母的尊敬和照顾,还包括对长辈的尊重和关爱,以及对子女对礼教的传承,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家族伦理和社会道德。
三、教育引导孝顺作为一种价值观念和美德,需要通过教育引导来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中的经典著作如《论语》、《弟子规》等都强调了孝道的重要性。
古代中国的家庭教育也非常注重培养孩子的孝心。
家长和老师通过言传身教、故事启蒙等方式,将孝敬父母的观念融入到孩子成长的过程中。
此外,现代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孝心,通过教育课程和活动,引导他们了解和尊重传统文化中的孝顺价值,从小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
四、现代实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现代社会对于孝顺的理解和实践也在不断演变。
现代人对孝顺的理解并不局限于简单地“养育父母”,而是更加注重对父母进行精神上的陪伴和关怀。
尤其是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子女更加注重与父母的沟通和情感交流,尽可能地满足父母的精神需求。
此外,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完善,子女也会不遗余力地为父母提供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确保他们过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最新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13篇心中有不少心得体会时,可以寻思将其写进心得体会中,还有利于个人思考能力和提高个人写作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怎么才能写好一篇心得体会。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希望能够帮到你哟!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1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每当周末,贯通中西,对孝道的讨论非常充分,全无关系了,讲“孝道”是中国人的美德之一。
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同志十分孝敬他的母亲。
无怪乎有人这么评析、年幼,都遵循着“孝”。
古时候的“孝”便为“顺”,纵使儿女成群,也不会出现儿孙满堂,欢聚一堂的情景,他们是冷漠的金钱关系。
她母亲说:“这粗活还是让别人去干吧。
从国外对孝道的冷漠的叙述中,“孝”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的改变,从一味顺从,深化到了求大同,存小异,从精神、物质两方面来尽孝:西方资本主义世界是儿童的天堂,成人的战场和老人的地狱。
其余则撒手不管,年老多病,把裤子拉脏了,该您吹蜡烛了。
”好一个生日宴会《孝道》,我看过这么一幅漫画:一家人围坐在餐桌前为姥姥举办生日宴会:“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孝道哪里去了,孝顺永远连在一起,最后终于成为专有词。
一家之中。
可她在这九个儿女成人之后,就再也没有见过她们,顶多在圣诞节时收到几份小礼物:“姥姥,儿女必须言听计从,不论对错,无一不体现出中国人对“孝”的重视。
而国外与我们不同,一律服从,这也是孝的一种体现。
而今。
可见,上至领袖!我不禁问道。
”陈毅却说,聚在一起,对老人问寒问暖,给老人买补品,一些老人的家里总是儿女满堂,我们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明的差异,决不能像那幅漫画所画的那样做,而是进一步把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发扬光大!学习传统文化之孝道心得体会精选篇2孝道!自古以来流传千古的中华美德,在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反复冲刷,仍能焕发耀眼夺目的光芒。
然而,在当今社会似乎已经黯淡无存了!现在的青年,不专心学习,打架、逃学是屡见不鲜的了。
孝是人伦道德的基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孝文化是家庭和睦的良方,是邻里融洽的妙剂,是社会和谐的先机。
因此,在新时期里弘扬孝道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孝道作为一种伦理现象是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标志,可以追溯到遥远的父系氏族社会。
在那时出现了一位以讲孝道著称的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
他就是被称为圣王的舜。
舜的父亲是个盲人,人们都叫他瞽叟,他还是个糊涂、固执的人;舜的后母对舜很不好;后母带来的儿子叫象,是个傲慢无礼的人。
舜虽然生活在这样的家庭里,却能孝顺父母、爱护弟弟。
有人向尧推举舜。
尧为了考察舜的德行,把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还为他建筑粮仓、分给他牛羊。
舜的生活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还是像以前那样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可是,舜的父母和弟弟却非常嫉妒他,几次三番设法暗害他。
但事后,舜还是像以前那样孝敬父母、爱护弟弟。
舜的孝道是有智慧的,是中华名族孝道的代表。
而今的中国,时代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变,我们的眼界也极大地开阔了。
人们不再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不再是局限于一地,而是“四海为家”,作为社会制度化的血缘也已不复存在,那么,孝文化和精神,还会不会再保留下来,并且继续发挥作用呢?不少人心存疑虑。
然而,理论和实践已经证明,作为人类的基本关系之一的血缘关系,无论时代怎么变化,它都会持续存在,并且将继续发挥作用。
当然,随着时代的改变,作为孝文化和精神的内容本身,它的作用范围和方式,也会不断变化,它将与时俱进:摆脱以往的狭隘,不再停留在封建主义桎梏里,而且能够吸取世界文明的优秀成果,尤其是注入社会主义活的思想灵魂;它不再是停留在单纯的物质、肉体层面,更不只是停留在人们之间的血缘关系上,它将超越这些关系,向更广阔、更深刻的方向发展,焕发出更强烈的作用,团结、温暖着人民,鼓舞、激励着人们,把过去历代人民期盼的、带着浓重理想主义气息的“大同”,开始变成现实。
é国üùtùü历Tè与现状一、中国孝观念的源流与演变中华民族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孝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积淀..“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其上部是一个省略了笔画的“老”字;下部为“子”字;像是子承老人之手;扶侍老人行走之貌..说文解字对其的注解是“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因此;“孝”字字形;就形象地表示;上辈的父母;应该抚养下辈的子女;下辈的子女;则要孝敬上辈的父母..也就是为父者要慈;为子要孝..即父慈子孝之意..中国晚清曾国藩曾说过:“读尽天下书;无非是一个孝字..”可见;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传统孝道伦理;从周公至孔孟;再至其后两千多年之中;无数文人、圣贤都对孝有过诸多阐释..尔雅·释训中讲孝即:“善事父母”..尚书·尧典:“克谐以孝”..诗经中讲“孝文不匮;永锡尔类”;论语·为政:今之孝者;是渭能养;论语·里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大学;“孝者;所以事君也”..孟子、万章;“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孝经:“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在中国孝文化的形成发展之中;孔子对孝文化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孔子经常和弟子论孝;视孝高于一切;家庭的孝悌成了每个人必备的最基本德行..在论语中就多次提及;如:"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孔子的这种把父母之意愿、奉养视为高于一切;然后将家庭之孝推及至社会;从而达到人人爱我;我爱人人的理想社会的思想;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国孝文化所视为的最高品质和精神..论语·里仁中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为政中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就是父母老了自然就带来生活的不便和疾病;即使要外出也不要长时间在外面;心中要时时记挂父母在家中的生活;应该常回家看看..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唯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把孝悌影响国君后;国君对国民就象家庭的孝子一样;那么国家就会和睦富强..论语·为政中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强调对父母的生前恭敬奉养;死后按照礼节来埋葬和祭祀..另外论语·为政中还讲到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在对于听从父母的话就是孝的问题上;在孝经谏争章第二十;曾子问;“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参;是何言与;是何言与”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不要盲目听从、不要愚孝;把对父母精神上、思想上的孝高于食粮的奉养..以上都是孔子的超时空孝道教化精神..孔子之后;孟子提出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观点;并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其天下太平.."还进一步强调"事亲;事之本也";认为尊亲、事亲是人生最大的事情..孔孟对孝的论述;已经涉及到后世孝道的方方面面;从而确立了传统孝道的基本面貌..汉代是中国帝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定型的时期;也是孝道发展历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它建立了以孝为核心的社会统治秩序;它把孝作为自己治国安民的主要精神基础..随着儒家思想体系独尊地位的确立;孝道对于维护君主权威、稳定社会等级秩序的价值更加凸显;"以孝治天下"的孝治思想也逐渐走向理论化、系统化..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孝治国"的王朝;并实施了一些举措;提倡和推行孝道..例如;除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和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外;汉代皇帝都以"孝"为谥号;称孝惠帝、孝文帝、孝武帝、孝昭帝等等;都表明了对朝廷的政治追求..除此以外;西汉也把孝经列为各级各类学校必修课程;还创立了"举孝廉"的官吏选拔制度;把行孝道与求爵取禄联系起来;成为孝道社会化过程中最强劲的动力..此后中国历史虽经历朝历代;"举孝廉"作为察举的主要内容之一;一致为后世所承袭沿用..直至清代;"孝廉方正"仍是进宫入仕的重要途径..其间孝道向领域的全面渗透;凭借法律力量推行孝道;进而实现对整个社会的控制;这也是"以孝治天下"的重要方法..值得注意的是:宋元明清期间;孝道也一度的走向极端化、愚昧化..这也是近代人们对孝道存有偏颇疑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宋元明清时期;程朱成为社会正统思想..理学家认为孝道是与生俱来的、先天的伦理属性;儿子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不可违抗的..与此同时孝道的专一性、绝对性、约束性进一步增强;对父母无条件顺从成为孝道的基本要求..“父母有不慈儿子不可不孝”成为世人的普遍信念..孝道进一步沦为强化君主独裁、父权专制的工具;在实践上走向极端愚昧化..族权的膨胀和愚孝的泛滥;就是孝道畸形的具体表现;如"族必有祠"、"家法伺候"等等..后来的"割股疗亲"就是愚孝发展到极致的产物;这时孝道被异化到面目全非的地步..进入近代社会;尤其到了晚清;随着化的步伐加快;西方文化的渐渐侵入;民主、自由的思想开始深入人心;人民的自觉性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一大批文化先驱站在时代的高度;从人性的角度来揭露封建孝文化的专制性、绝对性;并且使孝文化融入时代的内涵..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受到严厉批判的传统孝文化开始洗去尘封多年的封建专制性;转而向新型孝文化发展..从的不断发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孝文化在促进国家和谐、人际关系和谐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尊君爱国的动人事迹;在今天仍为人们津津乐道、传颂不休;成为培育中华传统美德的典范..伦理学大辞典朱贻庭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年版对“孝”的解释是:中国最基本的传统道德规范之一;有三层含义..一是必须孝敬自己的祖先;按时恭敬地祭祀祖先;继承祖先的事业;按照祖先的规定办事;二是绝对服从父母的意志;恭谨地侍奉父母;三是立身行道;效忠君主;立业扬名;以显父母..这一解释是对古代孝道的概括;而在现代生活中;孝道的表现形式可能已经有了一些变化;比如;祭祀祖先没那么勤勉庄重了;服从父母没那么绝对了;光宗耀祖的形式更加多样化了..二、当代中国孝文化的基本理念孝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历史进程后;当代的中国对“孝顺”的认识又是如何呢在一篇题为中国孝文化的现代理念——孝顺观、代际和谐及奉养方式作者:刘凤仪中有这样一个调查;认为中国目前对“孝”的认识理念;具有代表性的说法有四种:1、“奉养说”..调查中大多数人认为;是否赡养和侍奉父母;是区分孝与不孝的标准;能使父母生活好;身体好;就算尽到了孝心..也有的认为;老人不缺钱;只有侍奉好就可以了..2、“顺从说”..老年人认为;“孝”就是对老人尊敬;老人说什么、要什么、干什么;顺从就行了..“孝顺”;即孝既是顺;顺就是孝..也有的人认为;父母是家庭的权威;说了算的人;服从父母是子女孝顺的表现..3、“哄逗说”..一些中年人说;老年人就是“老小孩”;就得像哄逗孩子一样;把老人哄好了;相安无事;家庭也就祥和了..4、“真爱说”..一些年轻人;特别是年轻女性认为“孝”就是爱;对父母的理解和真爱;是在情感上与父母的高度融洽;很富于浪漫色彩..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由于城市老年人多数有养老金待遇;生活上不成问题;渴望精神上的慰藉;所以;人们对“孝”的认识;也有些变化;淡化了经济方面的要求;而在感情上的意义得到了强化..但是;乡村有所不同;仍然要靠子女劳动奉养老人..通过调查;作者认为“孝”应该是以感情为基础的;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并把两个方面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子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报答和应尽的社会义务..“孝”的概念应该是全面的、完整的..规范子女在家族中;对待父母的行为道德;单一用“孝顺”或者“奉养”等作为区别孝与不孝的标准;是不对的..这种道德规范;当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不断地改变人们的敬老、养老的观念和方式;使孝文化的发展;更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总体而言;中国当代孝的基本理念与意识主要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1、孝文化越来越关注人的平等..现代社会中;由于教育已趋向大众化;新技术与新信息的更新步伐日益加快;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模式的巨大改变;无不影响着现代家庭的结构..中国目前的家庭结构中;子代接受高等教育而父代由于受到时代等多方面因素影响而仅具有传统知识技能的情况十分普遍..知识上的优势使子代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较大提高..同时;自五四以来西学所倡导的民主、平等等思想;也普遍融入中国人的思想理念之中..人们普遍认同人与人生而平等的思想;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孝的理解与认识..特别是中国进入80年代后;中国社会更加倡导和谐的亲子关系;注重父代与子代的独立人格;强调基于血缘关系的自然过程不应成为价值附属..80年代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时代;也是中国面对诸多西方社会思潮的涌入而进行反思的时代;对中国传统意义中的“孝”即“父权”的观念;无疑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时代..也正是基于此;中国社会对代际关系的重构;赋予了其平等、独立的现实意义..2、孝行为期待的改变..中国当代社会中传统农业社会生活方式的逐步瓦解;使得孝的传统行为方式也发生改变..过去中国社会经济以农业化为主;集体劳作集体生计决定了中国家庭模式常常为“四世同堂”甚至“五世同堂”的“大家庭”模式..家有家规、族有族祠;父父子子的孝行关系慎密而不容侵犯..而当代中国社会;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商业化的社会经济逐步占据重要地位;农业生产的大机器推广、人民生活城镇化都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的大家庭式和宗族式的生活模式..尤其在农村;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很多年轻人不得不外出打工;以换取更多的生活资源..过去的“父母在不远行”的孝行模式受到巨大挑战..同时;由于年轻人外出打工;又造成家庭中祖孙辈留守家庭居多;即年轻人的留守父母祖辈需要在家中照看留守儿童孙辈..这些现状都促成了目前中国国民需要重新规划孝行为及运行模式..其次;在中国城镇;随着近年来养老保险体制的不断完善;城市居民的养老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很多老人退休之后有固定的退休金;具有一定的经济能力..过去的“养儿防老”是为了“老有所养”;而现代社会老人的经济状况得到相应保障;过去的“老有所养”已不仅仅是老人对后辈孝行为的期望;“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渐成时尚..三、中国现阶段基本国情对孝文化的影响1、中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据统计资料估计;2000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1.32亿;超过总人口10%;特别是80岁以上高龄老人达800万;并以5.4%的速度递增;预计2030年;我国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和高龄化人口社会;全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20%以上;届时大约五个人中就会有一位老年人..为了应对这一严重的发展形势;国家、省、市各级政府机关;都很重视解决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展开了大规模的“助老工程”建设;出台优待规定;实行优惠政策;强化社区服务机构;建立社会化养老设施;做了很多很实际的工作;老年人的生活条件和生活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2、现代家庭模式的转型期待着孝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现代社会给家庭所带来的一个变化;就是几代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而由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当未婚子女成婚后;往往离开了父母的家庭而另组小家;剩下父母单独生活;形成所谓的‘空巢家庭’..”家庭结构的变化;及社会竞争的增大;都使年轻人为事业和生活付出更多的精力;忙碌中或许难以顾及对父母的照顾;而在父母心里;离退休后社会角色淡出;对子女的心理依赖加大;时时希望子女能陪在自己身边..更不用说当父母卧病在床时;子女在经济和精神双重压力下的疲惫;以及父母对子女亲情的渴望了..有人曾作过计算;现在中青年的生活压力是上世纪50年代的25倍;在照顾老人的问题上;许多人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据了解;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到今天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逐渐进入婚龄阶段..这些由两个独生子女组成的小家庭;将要赡养4位老人;“二对四模式”将是今后大多数子女和父母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四、中国当代孝行为的体现与现状“百善孝为先”..在经历了对中国传统孝文化的探索、反思、重构之后;现实中的人们明显感到孝是血缘关系的亲情;它是人类最重要的感情..子女养老、爱老、敬老不仅仅是义务;而且是人类原始感情的凝聚和体现..一个具有孝心的人;才能诚信于人..基于此意;中国社会近年来大力倡导及推广孝文化..很多城市大力倡导孝行;每年举行大规模的“孝星”选举;将“孝行为”广为传播;倡导孝行;弘扬孝德..孝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因素;孝是稳定家庭的基础;是解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支柱..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例如目前中国社会流行的一个名词NEET即“啃老族”..“啃老族”的出现也让我们看到受到一些思潮影响及目前中国社会市场经济的冲击;一些年轻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的现象..他们虽然远谈不上主流;但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也为当代中国人所不齿..“啃老族”并非找不到工作;他们多主动放弃就业机会、赋闲在家;衣食住行全靠父母、花销不菲;人们常常这样比喻他们:“一直无业、二老啃光、三餐饮食、四肢无力、五官端正、六亲不认、七分任性、八方逍遥、九座不动、十分无用..”啃老族的出现是中国社会不和谐的声音;同时也给我们以警醒;即社会性的倡导孝行为、弘扬孝行观念;紧迫而必要..啃老族为社会所不齿;也不为多数;而“当代孝星”却不在少数..现亦列举几例;以宣导之..张尚昀;河南青年..家境贫寒;考入长春税务学院不久;母亲患重度脑部残疾;生活不能自理..张尚昀白天背着母亲外出打工挣钱;为母亲治病;晚间守候母亲挑灯夜读..期间还脚蹬三轮车;千里两送母亲往返于东北与河南;求医问药;终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在六个学期中五次拿到奖学金;以笔试第一名的成绩;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被录用为河南省税务系统公务员..最近评出的“全国十佳孝贤”推他为“孝贤”之首..山东墨县也有孝子叫刘世发;他患癌症7年;为了让65岁的老母亲开开心心安度晚年;他不但向母亲隐瞒了病情;而且还偷偷为老人办了存折;给老人存起了养老钱..直到半月前;刘世发病情再度恶化;老人才从一个电话中偶然得知儿子的真实病情和良苦用心..辽宁大连也传颂这样的孝子:父亲因脑出血成了植物人;作为其子的王希海每天晚上12时准点喂父亲吃下第5顿饭..为了让父亲躺着舒服;他用8个枕头垫在后背、腿下等不同部位..老人瘫痪多年不会自己吐痰;经常会被痰噎着;每次他都把一根胶皮软管的一头伸到父亲喉咙里;为父亲吸痰..24年如一日照顾着不能自理的父亲;深深感动了成千上万的人;还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中华孝亲敬老之星”的称号..现年75岁的浙江大学退休老教授施涌源的老母亲;不愿在城里;执意要回老家“归根”;施教授自告奋勇担起了侍候老母的重任..他只身离开杭州回到他出生的小山沟——缙云县白竹乡道门村;照顾年近百岁的老母亲..他照顾老母亲就好像在学校里上课一样;把每天的时间计划好、安排好;年近百岁的老母亲虽然神智有时不清;但穿着却始终干干净净;身上始终清清爽爽..社会是发展的;人类的历史也在不断延续..文化也同样如此;文化是动态的;它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留下了时代的烙印..中国传统孝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的凝聚力;也是传统与现代的连接点..今天我们对孝文化的审视、思考与构建;是基于继承发扬孝文化精神的目的;使其得以再塑其辉煌..。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创新十九大报告告诉我们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思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把儒家思想比喻为粮食店,也就是国人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那么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呢、是仁。
那么仁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论语中讲:“孝悌,仁之本”.可见,”孝“乃核心中的根本。
《孝经》中说:百善孝为先。
我们先来看看孝字的起源,请大家看这样一副图,第一个,一个老人拄着拐杖行走,象形之后呢变成了甲骨文中的一个老子,第二个,一个襁褓中的小子象形之后形成甲骨文中的子字,第三个,孩子搀扶这老人行走,把自己当作老人的拐杖,这个字上半部是老子,下半部是子字。
所以,说文解字中把“孝“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我们先来看看孝的第一层含义:敬养,所谓敬养,重在敬上。
其实为人子女,赡养父母是我们最基本的义务,我们应该让父母感受到来自孩子的照顾,更重要的是让父母感受到孩子的真爱,这是我们所讲的小孝。
当我们进入社会谋求成长发展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孝,中孝包括两层含义:不伤身,不辱亲。
不伤身即是说,身体发肤授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中孝的第二层含义是不辱亲,不辱亲就不能违法乱纪,走入歧途,身陷囹圄,让父母痛心疾首。
这其实就是儒家强调的每个人都要严格要求自己,学有所成,建功立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纽带,因为他把回报父母和报效国家联系在一起了。
实现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大孝也包括两层含义:第一层,延嗣之孝。
有了生命的传承,才能有精神、思想、文化、价值、事业传承的载体。
同时也是民族延续,国家发展的必要条件。
大孝的第二层含义是大道之孝,这也是孝的最高境界。
可以说孝的最高境界是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尽忠。
大家都知道世界上的高新尖端技术,国防科技技术尤其是关于核潜艇方面的技术,都是国家的最高机密。
孝亲敬老的理解孝亲敬老的理解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基本的伦理道德之一,孝亲敬老在中国文化中占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
孝顺父母、尊敬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
那么,什么是孝亲敬老?孝亲敬老有哪些具体内容?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呢?下面将从多个方面来探讨这个问题。
一、孝亲敬老的含义1. 孝“孝”字最早出现于《诗经》中,“孝”字本义为“养育”,即子女要尽自己所能去照顾父母,使其生活得到保障。
后来,“孝”逐渐演变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怀,成为了一种道德规范。
因此,“孝”不仅包括物质上对父母的供养和照顾,还包括精神上对父母的关心和支持。
2. 亲“亲”可以理解为家庭关系中的血缘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亲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亲人之间应该相互扶持、相互关心、相互支持。
3. 敬“敬”是指对长辈的尊重和礼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敬”是一种道德规范,也是一种美德。
尊敬长辈不仅体现了家庭中的尊卑秩序,也能够促进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
二、孝亲敬老的具体内容1. 孝顺父母孝顺父母是孝亲敬老中最基本的内容。
孝顺父母包括物质上和精神上两个方面。
物质上,子女应该为父母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包括食物、住房、医疗等方面;精神上,子女应该体贴关心父母,给予他们情感支持和鼓励。
2. 尊重长辈尊重长辈包括对长辈言行举止的尊重和礼貌。
在家庭中,年纪大的人通常被视为权威人士,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智慧,应该受到年轻一代的尊重和敬礼。
3. 帮助弱势群体孝亲敬老不仅包括对父母和长辈的关心和照顾,还包括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和帮助。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弱势群体包括老人、残疾人、孤儿等。
子女应该尽自己所能去帮助这些人,并给予他们必要的关爱和支持。
三、如何做到真正地孝顺父母、尊敬长辈1. 做好沟通沟通是家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子女应该与父母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并给予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孝”,是人类一种最古老、最朴素、也最伟大的情感。
这种情感,在古代宗法观念极强的中国,得到了充分扩展,其内涵也尤为复杂。
作为系统化的伦理规范和普遍的伦理模式的孝道,是经过儒家的大力倡导才开始兴盛的。
所以传统孝道通常也被认为是儒家伦理。
以儒家伦理为基础的传统孝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主要内涵。
中国传统孝道的文化内涵1.守身儒家把守身看得非常重要。
孟子说:“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
……事亲,事之本也,守身,守之本也。
”(见《孟子·离娄上》)第一,身体受之父母。
《孝经》记载:“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世上每一个人都是父母所生,其生命都是父母生命的延续,因此,保全身体,珍惜生命,是行孝尽孝的起始,是最基本的孝。
同时,父母也把子女当作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作为儿女就必须保重身体,尊重生命,不然就伤害了父母。
第二,身体是行孝的首要条件。
《孝经·圣治章》记载:“天地之性,人为贵。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中,曾子说:“天之所生,地之所养,人为大矣。
”天地之间的一切生命,人是最宝贵的,珍惜生命是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
要想行孝、尽孝,前提是必须具有健全的身体。
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珍惜自己的生命,使之不要受到损坏或伤害,否则,就失去了尽孝的资本。
2.养亲养亲就是赡养父母。
《广雅》记载:“孝,畜也”;又说:“畜,养也”。
由此可见,孝有奉养之意。
物质需求是人们生存的基本需要,满足父母的物质需求是子女基本的、也是最起码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子女连父母都不供养,那就谈不上“孝”。
“养”作为最基本、最起码、最低层次的道德行为,在诸多著作中多有记载。
《吕氏春秋·孝行》记载:“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
”《大戴礼记·曾子大孝》记载:“大孝尊亲,其次不辱,其下能养。
”《盐铁论·孝养》记载:“上孝养志,其次养色,其次养体。
”3.敬亲孝并不单纯是指赡养行为,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情感,一种根源于血缘关系的自然亲情。
孝文化的历史渊源与现代意义探析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人来说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深入探讨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和现代意义,并分享我的观点和理解。
一、孝文化的历史渊源孝文化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早期的儒家思想。
《尚书》中记载着周代孝道的重要性,而《论语》中也有关于孝敬父母的论述。
孔子尊崇孝顺作为个人的基本道德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此后,孝文化在中国的社会中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传承。
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家族观念非常重要,尤其是父母在家庭中的地位。
儿女们被教育成为尊敬父母、尽心尽力的孝子孝女。
这种孝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准则,更是社会秩序和家庭关系的基石。
二、孝文化的现代意义虽然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孝文化仍然在中国社会中保持着重要的地位,并且不断演化着。
以下是孝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几个重要意义:1. 人际关系和社会和谐:孝文化始终以家庭为基础,它提倡家人之间的和睦相处和互助。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压力和竞争增加了,而孝文化的价值观能够帮助人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2. 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孝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保护和传承价值。
通过传播孝文化的观念和实践,我们可以推动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保持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3. 个人品德和社会责任:孝文化对于个人品德的培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尊敬父母和照顾家人是建立良好品德和塑造个人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一个具备孝文化的社会,也将培养出更多有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公民。
4. 精神风范与社会价值观:孝文化强调了家庭情感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
秉持孝文化的个人将成为社会的榜样,影响他人,促进社会价值观的良性发展。
三、结语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具有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代意义。
尽管时代变迁,但孝文化始终承载着人们对家庭、社会关系的关怀和尊重。
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更应该重视孝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从家庭和个人层面落实孝道,并将其融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以促进社会和谐、个人品德的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提升。
仁爱孝悌的名词解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孝悌是一种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被视为人际关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道德准则。
它们体现了对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以及对家庭及社会秩序的重视。
本文将对仁、爱、孝、悌进行解释,分析其含义和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心。
仁是一种普遍的美德,不仅要关心家人和朋友,还要对陌生人和社会上的弱势群体保持同样的关心。
这种关怀源于对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以及对他人幸福的渴望。
仁的核心是尊重他人的尊严和权益,助人为乐,并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爱,是指对他人表达深情和友爱之情。
爱以真诚和正面的态度对待他人,无论是家人、朋友还是社会上的他人。
这种爱不仅是感情的表达,更是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
爱不分国界、种族、性别和年龄,它是人们共同的情感需求和社会联系纽带。
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
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敬爱和照顾。
孝的核心是尊重和孝顺父母的意愿和需求,包括物质上的供养和情感上的关怀。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是家庭和社会稳定的基础。
悌,是指对兄弟姐妹的友爱和互助。
悌是在家庭中培养兄弟姐妹之间良好关系的价值观念。
它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支持和合作,形成一个和谐团结、充满爱的家庭。
悌凝聚了亲情和友情,有助于培养家庭成员之间的信任和亲密关系。
仁爱孝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对传统社会有着深刻影响,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尊重,有助于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仁爱孝悌的实践可以减少社会冲突和紧张,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以仁为例,仁的实践可以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个方面。
比如,关心他人的痛苦和困惑,主动提供帮助和支持;在人际交往中,注重倾听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和需求;在社会公益事业中,积极参与志愿服务和慈善活动。
这些行为展示了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
孝的文化知识一、孝的概念及历史渊源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是指尊敬父母、尽孝道的行为。
在中国文化中,孝被视为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之一。
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先民时期。
二、孝文化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1. 孝教育对个人成长的影响孝教育可以培养出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家庭情感的个体,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和工作环境。
此外,通过尽孝道,个人也能够获得自我提升和成长。
2. 孝文化对社会稳定和发展的影响孝文化能够促进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
同时,在现代社会中,弘扬传统美德也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和提升国际形象。
三、中国传统节日与孝文化1. 清明节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祭扫祖先墓地,并向已逝亲人表达思念之情。
清明节也是孝道文化的重要体现,因为人们通过祭扫墓地,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怀念。
2. 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吃粽子、赛龙舟等活动,同时也是纪念屈原的日子。
在端午节中,人们还会向已逝亲人表达思念之情,表现了孝道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3. 中秋节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在这一天人们会赏月、吃月饼等活动。
中秋节也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回家与家人共度佳节。
在这样的氛围下,孝道文化得以深入挖掘和发扬。
四、孝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传承与弘扬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弘扬孝文化最根本的途径之一。
父母应该从小就注重培养孩子对家庭成员和社会他人的尊重和关爱。
2. 社区建设社区建设也是弘扬孝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社区可以通过举办孝文化主题活动、开展孝教育等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孝道文化的魅力。
3. 社会宣传社会宣传是弘扬孝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政府、媒体等各方面可以通过广告、微博、电视节目等途径,向公众传递孝道文化的精髓,让更多人加入到弘扬孝道文化的行列中来。
五、结语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价值观念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弘扬孝道文化能够增强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形象。
中国孝道的文化背景与实践方式孝道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一直被推崇为“天下至德”,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从孔子论述“孝”开始,到今天“家国情怀”被提倡,孝道一直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下,孝道被深入人心,融入到了人民的日常生活中,并通过代代相传的方式得以传承。
中国孝道的文化背景中国孝道的文化背景可以追溯到周朝。
在早期的周天子制度中,天子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天子统治下的人民同样需要表现出忠诚和孝顺。
孝道的观念从层层家庭羁绊中不断延伸,并逐渐被社会所认同。
孟子在《孝经》中传颂孝道,儒家学派对孝道进行了详尽而深刻的阐述,并提倡“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体系,孝道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需要得到尊重和践行。
随着时代的变迁,孝道的文化背景发生了一些变化:如唐代的玄宗皇帝与母亲韦后的故事等等。
但不变的是,中国人一直坚持“孝是中华民族永恒的话题”,这也成为了中华文化的独特之处。
中国孝道的实践方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孝道的实践方式也随之改变,但孝顺父母的本质却一直没有改变。
尊敬父母。
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是家庭中的权威,母亲则是家庭中的核心。
尊重父母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也是孝道最基本的要求。
尊重表现在积极听取父母意见的同时,不能和父母争执,不能对父母发脾气,这样才能彰显孝顺之道。
照顾父母。
除了尊重以外,照顾父母也是孝顺的核心内容。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不仅限于物质上的供养,还包括精神上的关怀。
孩子们要时时刻刻关注父母的生活和健康情况,经常回家看看父母,与父母沟通,牵挂在心。
父母教导的继承。
传统家庭制度,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导者,要求孝子顺孙在父母的教导下成长,同时也要在学习生活中时刻谨记父母的谴责或嘉许,对现实问题如此,精神理念也并不例外。
为了让父母安心老年,孝子顺孙始终要自我要求,勤奋努力,成为对父母和社会都有用的人。
总体来说,孝道是中国文化的精华之一,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们生活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精神纽带。
关于孝的作文开头孝,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是指子女对父母的敬老、顺从、侍奉和尽孝的行为。
孝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道源远流长,早在中国古代就已经有了孝道的概念。
《尚书》中有“敬慎父母,无不孝”之语,《孝经》更是对孝道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孝道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孝道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孝道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孝道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一直被奉为至高无上的美德,被誉为“天下第一美德”,孝道精神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道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应当继承和发扬孝道精神,让孝道之风在中华大地上永远吹拂。
对孝的论述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文化中,孝一直被视为人类道德标准的重要元素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孝”。
孝始于家庭,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可以被分为“内孝”和“外孝”。
内孝指的是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包括孝顺、尊敬、助养、照顾等方面;外孝则是子女对社会、国家的尊重和责任心。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深刻的道德意义,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
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孝敬父母不仅是一种家庭责任,也是一种社会责任。
在现代社会中,孝的含义已经发生了变化。
虽然孝仍然是一种尊敬和关爱的行为,但现在的孝更多地体现在子女们的行动上。
例如,在父母年老时,子女们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照顾和关爱他们,让他们过上舒适安逸的生活。
总之,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敬父母是一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价值
观,也是一种家庭责任和社会责任。
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孝道的观念,使其成为我们一生的信仰和生活方式。
孝的寓意和象征
孝的寓意和象征?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还是时代的中国民族尊老爱幼的结晶。
寓意:孝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对于做人、立身以及处世的基本要求。
孝,作为现代家庭伦理的根本性理念,不论是在物质上还是在精神上面都是对孝这个行为以及发出者的要求都是没有变化的,而且因为现代的社会更多的原因最终会导致孝文化的被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种大势所趋,而在历史的条件下,孝文化的内涵和传承都已经寄托于传统涵义之外了,这一定是会出现新发展和新变化的!
孝文化的核心意义就是从理论构建到现在时间的一种层面都是一直在遵循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的基本涵义,孝道本身的意思就是善待父母,而这一点是从古至今到现在都是没有改变的,而孔子对于孝进行了基本的定义,而这一定义也基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孝道文化基本内涵
也穿成了传统文化中从生殖层面引申出来的家庭构建的功能,更像是一种升华。
现代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了一种更加重视和责任旅行的德行层面,也是大家对于家庭观念的一种约束和纽带,家国一体这在中国历史演变中其实有着相当关键的作用,而且因为孝文化的传递和积淀,让现在的孝文化内涵有着相当浓重的责任色彩,而且在中国当前的社会家庭中,孝道已经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基本准则。
知识扩展:孝字的由来,最早起的孝字,出现于金文中,按照现代人的理解来看的话,当时的金文孝字,是一个小孩子领着一个老人并且搀扶着他走路的样子,而后来孝字的意义就是扶侍老人,用这个扶侍老人来表达孝,直到后来慢慢的演变,孝字才有了如今的模样!。
中国传统文化之一——孝观看视频《一份账单》谈感想;新闻回报:事件一:84岁老人春节露宿女儿家门外4天3夜,6个子女均不管事件二:多次下毒谋杀亲父,不孝之子获刑八年事件三:旅日留学生因学费问题在机场刀刺母亲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中国孝文化起源于何处?中国孝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始祖伏羲、女娲。
后经过儒家思想总结提升传播,使得孝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伏羲、女娲十分强调后代子女的教育和孝道,要求后代子女孝敬父母、兄弟姐妹紧密团结,共同振兴中华民族。
孝文化,变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历经几百万年发展起来。
中国孝文化发展中国传统孝文化历经了古时期的萌芽、西周的兴盛、春秋战国的转化、汉代的政治化、魏晋南北朝的深化、宋明时期的极端化直至近代的变革,是在中国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积淀而成的。
【西周:《礼记·王制篇》说:五十养于乡,六十养于国,七十养于学,达于诸侯。
春秋战国: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汉王朝就提倡“以孝治天下”,选拔官员也把“孝”作为一个基本标准;唐朝时,参加医学、算学、律学考试的人不用读五经,但《论语》、《孝经》却不能不读,类似现代大学的“公共课”宋代,儒学伦理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其间宣扬的孝道有的偏离了儒家的基本原则,在历史上起到了较大的误导作用;清代的康熙、乾隆等也极力提倡孝道,他们经常举行“千叟宴”,颁诏“旌表百岁”。
】孝文化的基本内涵“孝”字最早见于殷商甲骨卜辞,它是一个会意字,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许慎认为,“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
由“老”与“子“的上下结构组成,像是青年大扶着老年人行走,象征老少之间建立起来的和谐的人际关系。
《尔雅•释训》云:“善父母为孝”。
由此观之,“孝”的基本含义是善于侍奉和赡养父母的意思。
然而,这仅仅是字面上所作的解释,传统中国文化中孝亲观念的内容远远超过了它的字面意义。
从内容上说,孝道的范畴包括尊养父母、友爱兄弟、和睦妯娌、团结连襟、尊师崇贤、敬长爱幼、扶贫济困,以及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等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有两种形态:狭义的孝是赡养父母,即父母年老后,身体的衰弱不能劳动,子女要主动奉养父母,使他们得以安度晚年;广义的孝指奉献社会,即做一切事情要合乎道德规范,能受到人们的称赞,使父母在精神上获得安慰和满足。
实际上这样的孝涉及了子女的整个行为。
简言之,孝道的基本内容包括尊老、敬老、养成老、送老,不外乎“敬爱父母,返思祖先”。
从动机来看,孝是一种敬本心理;从效果看,孝又是一种管理手段,它将礼法的外在约束与仁义的内在自觉相统一,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服务。
儒家《孝经》开宗明义章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由此可见中华文化孝的观念不止于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开始。
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
《孝经》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
它主张把“孝”贯串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
所谓孝道文化,就是关于关爱父母长辈、尊老敬老的一种文化传统。
孝道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一般指社会要求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关爱、赡养老人,为父母长辈养老送终等等。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主要内涵1、敬亲。
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淡不上孝。
孝与顺的关系2、奉养。
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就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
3、侍疾。
4、立身。
《孝经》云:“安身行道,扬名于世,孝之终也”。
5、谏诤。
6、善终。
为什么要讲孝道1、孝”,是做人的根本谁拒绝父母对自己的训导,谁就首先失去了做人的机会。
2、孝,是幸福的源泉一家人能够相互密切合作,才是世界上唯一的真正幸福。
——居里夫人3、孝,是百善的种子孝是善的种子,将孝的种子深埋心底,必会开出绚丽的道德之花。
弘扬孝道的现实意义一、孝道文化的核心是敬老养老作为中华民族普遍认同的优良传统,它强调幼敬长、下尊上,要求晚辈尊敬老人,子女孝敬父母,爱护、照顾、赡养老人,使老人们颐养天年,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精神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具有普遍的社会意义。
二、敬老、爱老、养老要发扬孝道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敬老养老观念由家庭推广到社会,并通过社会教化与社会教育的结合,有效地营造了一种尊老敬老的社会风尚,鼓励人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把孝敬父母、爱护子女的道德情操推己及人,尊敬、爱护和关心天下所有的老人和儿童,以推动家庭和谐与社会进步。
三、弘扬孝道文化是家庭和睦、社会安定、民族团结的基本要素目前中国正处于在传统走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伴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旧的道德规范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适应的矛盾正日益碰撞、磨合,重塑与重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和体现时代精神的伦理精神,是每一个中国人所面临的道德选择。
传统孝道文化中倡导的重根源、主入世的精神,对加强中华各民族的团结、齐心协力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溯宗归祖和凝聚性的作用。
四、弘扬孝道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我国的老年人口已逾1.3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以上,尤其是,我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来势迅猛,是在“未富先老”的情况下迎来了人口老龄化。
据有关资料预测,到202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2.8亿,约占总人口的20%,80岁以上的老年人数也将达2500万人。
如何安排和解决好亿万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将是我国21世纪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中国的养老方式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这是几千年形成的传统模式。
中国的老年人口70%以上还生活在农村,大多数老年人的生活保障能力还比较低,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还必须依靠家庭成员的扶助而安度晚年。
他们不仅需要物质上的帮助,生活上的照料,更需要精神上的慰藉。
你心目中的“孝”是什么?新24孝1、定期给父母打电话,不要挂断父母电话2、清楚父母年龄3、远行时一定要及时向父母报平安4、知道父母的生日,并且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你的祝福5、有耐心听母亲唠叨,理解父亲的沉默6、理解父母不可改变的节俭甚至吝啬的习惯7、节假日期间回家探望父母8、吃饭时给父母主动端饭,夹菜9、鼓励父母的生活情趣10、家里的事情尽量听父母的11、尊重父母喜欢的生活方式12、陪父母散步13、让父母知道你常常因他们自豪14、像关心孩子一样关心父母的健康15、有机会时坐在父母身边听他们讲故事,或讲故事给他们听16、不埋怨父母做的饭菜17、不对父母发脾气18、经常赞美父母19、不定期为父母买点小礼物20、偶尔在父母面前撒娇21、学习和工作的事情可以多和父母交流22、当自己的意见和父母不一致的时候绝对不要和父母发生冲突23、自己有时间的时候,主动做家务事,如:自己的衣服尽量学着自己洗,可以试着帮父母洗衣服,学着主动买菜做菜24、不要对父母撒谎,自己犯错之后无论如何要主动向父母道歉几个问题:1、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他们今年有多大岁数?2、在你父母生日时,你会做些什么事情?3、在家吃饭时,你是否会给父母盛饭?4、你是否陪父母一起干过活?5、你是否在家里做过家务?6、父母送你来学校的第一天,看着他们离去的背影,你是否有感动的瞬间?7、进入高中后,最想对父母说些什么心里话呢?四、现代中学生应如何知恩报恩1、感恩、知恩作为中学生,应该更深刻地认识到父母的养育之情,切实地体会到父母的不易。
2、报恩(1)、要学会独立生活。
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这是高一新生对父母最大的安慰和孝顺。
(2)、尊重父母。
理解父母,尽量满足父母的意愿,重要的事要听取父母的意见,经常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经常向父母表示问候和关心。
(3)“孝心”不断延伸扩展。
从孝顺自己父母开始,然后扩展到对一切老师、长辈、亲人、朋友和他人的恭敬心。
(4)从当下、从小事做起。
从与父母、老师、亲人和长辈等人的日常交往的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实。
(5)管好自己,勿让父母、亲人、老师和长辈操心。
(6)珍惜中学时光。
好好学习,好好做人。
怎样孝顺父母孝顺层次:1.养父母之身---身安2.养父母之心---心安3..养父母之慧----自在父母年老时,把汤洒了,想一想童年,母亲怎样把汤送到我们嘴里;父母年老时,系不好鞋带,想一想童年,父母怎样手把手地教会我们系鞋带;父母年老时,对高科技不懂时,想一想童年,父母是怎样回答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年老时,父母的言语啰嗦,想一想童年,父母是怎样讲给我们故事听;父母年老时,抬不动腿脚,想一想小时候,父母是怎样拉着我们的手,教我们走出人生的第一步。
不孝有三:第一:阿谀曲从,陷亲不义。
第二: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第三:不娶无子,绝先祖祀。
有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衷心希望大家能多多承欢父母膝下,多多聆听父母庭训,多多接纳老师的教导,做一个明确自身责任,努力上进,对得起爱你的人,对得起社会,也对得起自己的中学生!让我们怀着感恩的心观看视频《感恩父母》作业:下次周末回家吃饭时为母亲盛一碗饭,或者为父亲倒一杯水。
帮助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摆放碗筷、洗碗、擦桌子、扫地、倒垃圾。
洗衣服、晾衣服、打扫房间。
浇花、买菜、学做饭。
为父母捶背、按摩、倒洗脚水。
可以根据情况任选一样来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