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动物论文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实验动物的适应性饲养
所谓适应性喂养,是指实验动物由繁殖地或供应商处搬到实验动物房以后,在实验之前,为了使之适应环境而喂养几天的过程。
这一过程非常重要,却往往不受人重视。
这一过程一般至少为期三天,最好是一周。
为什么要进行适应性喂养?
第一,因为动物从一个地方进入到新的环境之后,它们要自行调整一下,才能适应。
就像中国队员到外国踢足球要倒时差一样,动物们也要调节调节。
因为运输、转移过程中,动物原有的自身节律受到了影响,需要恢复或适应新的节律。
第二,在适应性喂养期间可密切观察动物是否健康?如果动物运来之时就带有疾病,则可能在此期间表现出来。
这让我们对此有一个缓冲期。
不至于拿有病的动物匆匆忙忙在做实验。
虽然不是所有有病的动物都在这几天看得出来,但这几天确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参考。
怎样使之适应?
第一,配置好饲料、饮水、垫料,做好通风,12h-12h明暗交替。
努力使之在“新家”舒服地过好日子。
第二,密切观察其毛发、排泄物、活动情况。
这是考察动物是否有病的外在表现。
第三,注意与实验室原有饲养的动物隔开一定的距离。
其它动物的声音、排泄的氨对新来的动物有一定的影响。
如发现动物有个别状态不佳者,应立即隔离,并分析原因。
有三分之一以上状态不佳者,高度怀疑动物有疾病。
有死亡者,高度怀疑此批动物有问题。
适应性喂养,是保证实验成功的前提之一。
在此期间发现动物有病者,应更换别的批次动物。
也有的是实验动物体重尚达不到实验所要求的大小,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延长适应性喂养的时间。
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_生物科学动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生物科学动物论文3800字(一):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论文摘要:目的: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
方法:实践探索法。
结果:构建了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技能培训——野外采集——标本制作——分类鉴定——防腐保藏——效果检查——成绩评定”小组与个人相结合目标责任制的教学模式。
结论: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符合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能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生物科学;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模式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它是一门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及其发育和生命活动规律以及动物和外界环境关系的科学,是生物科学中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和应用性都很强的基础学科之一。
动物学野外实习是生物科学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物学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
如何进一步通过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培养和加深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理论联系实际,掌握动物标本的采集以及制作方法,对动物种类识别和鉴定,认识动物的特点,了解其用途,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为保护和利用动物为人类服务做好知识与能力储备,是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动物学野外实习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就这一问题,许多高校都展开了探索和研究,如赵格日乐图等研究了“生物科学专业野外综合实习教学改革与实践”[1],杨晓杰等“生物学野外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2]。
近年来,我们针对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学生,从以下方面对动物学野外实习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
1.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根据生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由动物学课程主讲教师制订动物学野外实习计划,明确实习目的、意义和实习内容,建立组织(明确实习领队、指导教师对实习班级分组)保障、落实野外实习经费、确定实习地点和实习时间、强调实习纪律、明确实习成绩考核方法。
动物科学论文范文动物学的论文优秀7篇大学生活要接近尾声了,我们都知道毕业前要通过毕业论文,毕业论文是一种有准备、有计划、比较正规的、比较重要的检验大学学习成果的形式,优秀的毕业论文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白话文整理的动物科学论文范文动物学的论文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动物医学专业毕业论文篇一在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动物咬伤创口暴露后处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狂犬病防治工作中关键措施。
虽然人们都知道被犬(动物)咬伤后要注射狂犬疫苗,但对于伤口的处理特别是创面较大的伤口处理、外用消毒剂的选用及采用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等方面存在着许多商榷之处。
2005年1月~12月,我们共接诊了4590人次动物咬伤病例,现结合动物咬伤门诊碰到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下。
1、哪些动物咬伤需注射狂犬疫苗在狂犬病防治范畴中,动物通常是指对狂犬病毒敏感的动物。
如犬、狐狸、山狗、郊狼、豺狼、臭鼬、浣熊、猫、猫鼬、蝙蝠等动物,还包括牛、马、羊等家畜。
常见的动物咬伤有犬、猫、鼠、猫头鹰、黄鼠狼、蝙蝠等动物咬伤。
被鸡啄伤,被甲鱼、黄鳝等咬伤则不必注射人用狂犬疫苗。
2、动物咬伤后伤口处理犬(动物)咬伤后,由于受伤部位、伤情的程度不同,能否及时正确地处理伤口直接影响到愈后。
许雷等分析50例狂犬病流行病学特征,发现有88%的动物咬伤病人伤口未处理或自行处理而导致了狂犬病的发生。
2.1外用消毒剂选择在用肥皂水反复清洗伤口的同时,正确地选择好消毒剂也十分重要。
①过氧化氢在既往的伤口处理中比较常用,但由于对正常组织有腐蚀作用,而动物咬伤又是新鲜伤口,对伤口的愈合不利,故不宜常规使用。
②由于犬咬伤后一般都要用肥皂水清洗,而新洁尔灭是阳离子表面活性消毒剂,与肥皂水有拮抗作用,两者是不宜混用。
③醋酸洗必泰:由于该消毒剂对芽胞和病毒无效,因此,从预防狂犬病的角度不主张用。
④10%聚维酮碘为强力杀灭微生物消毒剂,对病毒、细菌、真菌及霉菌孢子都有较强的杀灭作用。
论文题目: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摘要本论文主要探讨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与处理。
首先介绍了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定义和分类了宠物行为问题,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
然后,阐述了动物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行为的遗传与进化、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以及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接下来,详细讨论了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如观察法、访谈法和测试法,并介绍了各种方法的具体操作和结果解释。
针对宠物行为问题,提出了预防措施和行为矫正策略,包括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正确的驯养方式、行为训练、药物治疗和环境调整。
通过实证研究,选择了符合标准的案例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并制定了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最后,展望了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科技进步和社会观念变化对其产生的影响,并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宠物行为问题;诊断方法;处理策略;行为矫正;实证研究;未来展望目录第1章绪论 (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1 宠物行为问题的定义和分类 (1)1.1.2 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因素 (1)第2章宠物行为问题的理论基础 (2)2.1 动物行为学基本理论 (2)2.1.1 行为的遗传与进化 (2)2.1.2 学习理论及其在宠物行为中的应用 (2)2.1.3 心理状态对宠物行为的影响 (2)第3章宠物行为问题的诊断方法 (3)3.1 观察法 (3)3.1.1 主观观察 (3)3.1.2 客观记录与分析 (3)3.2 访谈法 (3)3.2.1 对主人的访谈 (3)3.2.2 对兽医师的访谈 (3)3.3 测试法 (3)3.3.1 行为测试的设计与实施 (3)3.3.2 测试结果的解释 (3)第4章宠物行为问题的处理策略 (4)4.1 预防措施 (4)4.1.1 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 (4)4.1.2 正确的驯养方式 (4)4.2 行为矫正 (4)4.2.1 行为训练 (4)4.2.2 药物治疗 (4)4.2.3 环境调整 (4)第5章实证研究:案例分析 (5)5.1 案例选择标准 (5)5.2 案例描述与分析 (5)5.3 处理方案及效果评估 (5)第6章宠物行为问题的未来展望 (6)6.1 科技进步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2 社会观念的变化对宠物行为问题的影响 (6)6.3 未来研究方向 (6)致谢 (7)第1章绪论1.1 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宠物行为问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饲养宠物,并将宠物视为家庭的一部分。
答辩稿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本次论文指导教师是×××教师,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实验动物真菌病浅析》。
今天在这里,我将向大家展示我努力的成果,并悉心接受各位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感谢各位老师的聆听。
真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种类繁多。
到目前为止,已经发现了超过10万种真菌。
大部分是无害的,只有少数(100多种)对人和动物有致病性。
随着微生物学和流行病学的不断发展,病原真菌的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致病真菌包括浅部真菌和深部真菌。
然而在现代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下,深性侵害已经很少发生。
临床报道表明,畜禽饲料中真菌的污染和在动物体内的寄生现象相当严重,而抗生素、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的大量使用和放射医学的快速发展,可促进致病真菌在动物体内的生长繁殖机会。
因此,近年来我国动物真菌病的发病率急剧上升,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和广泛深入的研究。
有毒真菌及其有毒代谢产物不仅引起动物生长迟缓、免疫力下降、器官功能障碍和中毒死亡,而且对动物具有强烈的致畸、致癌和致突变作用。
因此,毒菌在危害动物健康的同时,往往直接或间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本研究通过对当前实验动物各类真菌病的发生进行介绍,从而为当前临床诊疗和预防提供新思路,更好的改善当前实验动物真菌感染疾病发生现状。
总的来说,本文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针对实验动物真菌病的现状及常见病原分类进行研究分析,这一部分主要包括实验动物真菌病现状及实验动物常见病原分类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第二部分则主要针对实验容物常见真菌病类型,类型主要包括禽曲霉菌病、动物念珠菌病、动物毛霉菌病、流行性淋巴管炎、真菌皮肤病等几大类型。
第三部分则主要针对实验动物常见真菌病的临床诊疗及预防进行研究分析。
这一部分主要分为临床诊断、临床治疗及预防建议三个层次进行探讨分析。
总之,因为很多致病真菌都是条件致病菌,除了少数急性临床病例外,其余都是慢性消耗性疾病,所以不像细菌和病毒性疾病那样广泛,危害性大,所以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
软体动物身体结构对其生活方式的适应性特征作者:强化培养学院09级02班赵凡杭天蓉摘要:软体动物门(Mollusca)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
该门动物身体柔软,左右对称,不分节,由头部、足部、内脏囊、外套膜和贝壳等五部分组成。
因大多数软体动物体外覆盖有各式各样的贝壳,所以通称贝类。
该门动物共分8纲,有10余万种,分布广泛,从寒带、温带到热带,从海洋到河川、湖泊,从平原到高山,到处可见,例如鲍鱼、宝贝、田螺、蜗牛、蚶、牡蛎、文蛤、章鱼、乌贼等。
由于软体动物大多数贝壳华丽,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又较易捕获,因此远在上古渔猎时期,就已被人类利用,其中不少可供食用、药用、农业用、工艺美术业用,也有一些种类有毒,能传播疾病,危害农作物,损坏港湾建筑及交通运输设施,对人类有害。
1 软体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1结构特征1.1.1贝壳绝大多数的软体动物,在柔软的身体外覆有1个、2个或多个形状不同的贝壳,腹足类贝壳,一般呈单一的螺旋形;瓣鳃类贝壳为2个,呈瓣状;掘足类贝壳为1个,呈象牙状;多板类的贝壳为8块,呈覆瓦状排列;头足类有的为外壳,有的被外套膜包入形成内壳或退化。
贝壳的成分主要为碳酸钙,占全壳的95%,此外还含少量的贝壳素及其他有机物。
典型的贝壳,通常可分为3层,最外的一层为角质层,由一种硬蛋白质贝壳素构成,能耐酸耐腐蚀,色泽多样而薄,起着保护介壳的作用;中层为棱柱层,质厚,占壳的大部分,由钙质的棱柱形结晶构成;内层为珍珠层,通常为钙质和壳基质构成,光滑,具珍珠色彩。
角质层及棱柱层均由外套膜背面边缘分泌形成,随着动物的生长逐渐增大面积。
珍珠层是由外套膜的全表面分泌而成,随着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厚度。
珍珠就是珠母贝等的外套膜分泌物形成,其性质和形成机理,与珍珠层相似。
因季节不同分泌情况有所变化,有时又因食物不足、繁殖期等原因,会影响外套膜边缘的直接分泌,因而角质层增长不是连续不断的,在贝壳表面常形成生长线,可用来判断软体动物的年龄。
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在科学研究中,实验动物在很多研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保证
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论文对实验动物的描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在本刊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如下:
1.引言部分:在引言部分,作者需要明确提到所使用的实验动物的种类,并简要说明为什么选择该种实验动物进行研究。
此外,作者需要提供
该种实验动物的一般特征和主要用途,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实验动物背景。
总之,对论文中有关实验动物描述的要求主要是为了确保实验过程的
透明度和可靠性,保护动物福利的同时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使人们对
实验动物的利用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通过遵守这些要求,可以确保论文的
质量和学术声誉的提高。
研究论文应当重视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摘要】本文就研究论文中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进行了探讨。
在实验动物种类选择方面,作者指出应慎重考虑动物福利和实验需求;在数量和使用频率方面,应遵循替代、减少和优化的原则;在福利和保护措施方面,提倡优先选择受监管和合法供应的实验动物;在生存状况监测方面,应定期评估动物的健康和行为状况;在后续处理和归属问题方面,应尽可能减少实验动物的痛苦并给予适当处理。
结论强调了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描述的重要性,呼吁加强实验动物使用的伦理监督和规范,建议完善实验动物伦理评审机制,以保障实验动物的权益。
通过此文,希望能引起更多人对实验动物使用的关注,促进实验动物的保护和尊重。
【关键词】实验动物应用状况描述,研究论文,实验动物种类,数量,使用频率,福利,保护措施,生存状况监测,后续处理,归属问题,伦理监督,规范,伦理评审机制,实验动物权益。
1. 引言1.1 研究论文应当重视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实验动物在科研领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实验动物作为科研的工具和对象,其应用状况往往被忽视或者被边缘化,很少受到应有的关注和尊重。
研究论文作为科学成果的重要体现,应当重视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以确保科研活动的伦理性和可持续性。
实验动物种类的选择是实验设计的重要环节。
不同的实验目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实验动物种类,以确保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实验动物的数量和使用频率也应当得到合理规划和控制,避免过度使用和浪费资源。
在进行实验动物实验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对实验动物的福利和保护措施。
这包括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适当的营养补给和医疗照顾,以保障实验动物的生理和心理健康。
对实验动物的生存状况进行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及时发现并处理实验动物的健康问题,可以有效减少实验过程中的伤亡率,提高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对实验动物的后续处理和归属问题也需要重视。
在实验结束后,应该制定明确的处理方案,包括实验动物的安乐死、收养或其他处理方式,确保实验动物的生命和权益得到妥善保障。
呼吸运动的实验证明李小慧 (动物科技学院动植物检疫1班 201040230)摘要:选兔子为实验对象,麻醉保定后,对其进行颈部手术。
通过钝性分离的方法分离迷走神经;通过插气管套管的方法用RM6240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描述其呼吸曲线,并通过呼吸曲线证明:增加呼吸道阻力、增大无效腔、静脉注射乳酸、增加呼入气体中的CO2浓度等因素可是呼吸运动加强;静脉注射NaHCO3、刺激三叉神经、剪断一侧或双侧迷走神经等因素可是呼吸运动减慢。
关键词:兔;呼吸运动;肺牵张反射;迷走神经;CO2浓度呼吸运动是正常机体内一种持续的、有节律的运动,在一定水平上保持相对稳定。
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中枢或不同部位的感受器,反射性的影响呼吸运动的深度和频率,以适应机体代谢的需要。
本实验旨在证明神经、体液等因素对呼吸运动的调节的影响,并掌握肺牵张反射(与迷走神经相关)、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防御性呼吸反射(喷嚏反射)以及注射乳酸、碳酸氢钠、增加二氧化碳浓度等因素在呼吸调节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兔、手术台、剪毛剪、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手术镊、台秤、气管插管、注射器、钠石灰瓶、纱布、呼吸换能器、RM6240多道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5%水合氯醛溶液、5%乳酸溶液、5% NaHCO3溶液、碳酸钙、盐酸1.2 方法1.2.1 手术操作1.2.1.1麻醉将兔用5%水合氯醛酒精静注麻醉(4ml/kg),待四肢松软、角膜反射消失后,仰卧固定于解剖台上。
1.2.1.2 切开用剪毛剪剪去颈部被毛,沿颈中线切开皮肤。
1.2.1.3 剥离迷走神经沿气管两侧钝性分离,找到颈动脉,与颈动脉并行的有一束神经,最粗者为迷走神经,次之为交感神经,最细者为减压神经,在一条迷走神经下穿一条线,另一条下穿两条线。
1.2.1.4 插气管套管先将一条线由气管后食管前穿过,扎一虚结。
在甲状软骨下约2cm处,在两气管环间剪开1/3圆周的口,再向上于正中剪断两个软骨环使成“T”字口,然后将气管套管插入气管中,用线扎紧。
环境因素对实验动物造成的影响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在实验动物的生活环境中,各种环境因素的改变对实验动物产生的各种影响。
关键词:实验动物温度湿度空气质量噪声光照实验动物是指过经人工饲养,对携带的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用于科研、鉴定、生产、及其他科学实验用的动物。
实验动物与野生动物不同在于,它的生存环境被严格限制在固定的空问内,自身并不能选择生活环境。
然而,环境因素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实验动物的指标,同样导致动物实验的结果产生偏离。
本文就环境因素中的温度、湿度、噪声、光照、空气质量对实验动物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温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1.众所周知,温度的高低对实验动物的健康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只有在适当的温度范围之内,实验动物才具有自身温度调控的能力。
但环境温度变化过急、过大,动物就会感到不适应,自身的各种指标会产生变化。
2.在22”c环境中,裸小鼠的日摄食量会比icr小鼠多lg左右;高温环境中,雄鼠的造精能力会有明显的下降;在32℃以上的高温环境下,怀孕后期的大鼠常常因为环境因素导致死亡;豚鼠对温度的变化最为敏感,高温环境中孕鼠会极易导致流产或死亡[1]。
3.在低温环境中,实验动物经常出现冻伤和呼吸道疾病等,会导致动物的新陈代谢加速,导致小鼠的肝脏、心脏、肾脏也会比在高温条件下增大,甚至产生水肿,大、小鼠的尾巴长度明显缩短。
二、湿度对实验动物的影响空气湿度的变化,会对动物的自身散热功能有着明显的影响。
当舍内环境达到了饱和状态(高温高湿)时,会很容易引起实验动物的代谢功能紊乱,致使动物的抵抗力下降,发病率增加。
多种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等致病因素都会在高湿的环境中快速生长、繁殖,引起实验动物发病。
同样,也会引起舍内垫料和饲料的霉变,影响动物的健康;在相对湿度较低的情况下,就会引起实验动物的躁动不安。
如大、小鼠乳母鼠的哺乳期间,会出现拒绝哺乳,甚至出现食仔现象[4]。
在2l℃的温度条件下,相对湿度在35%时,大鼠采食量要比相对湿度在75%时的采食量增加5%[1]。
浅析动物实验学及动物模型研究【摘要】实验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
在常规实验课的基础上,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实践学习条件,已成为提高学生动手和实践能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平台。
其中,病证结合模型以其特有的优势在中医药学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推广,而且相应的理论和技术也日益成熟和完善。
就目前主要的两种病证结合模型研究思路而言,大体的理论体系已经建立,越来越多的成功案例见诸报端。
但还有不少模型研制的重要环节尚需改进和突破,如病证结合点的拓展、多因素复合法的时序性以及规范合理的评价体系等问题仍严重制约了病证结合模型使用和推广。
【关键词】动物科学实验模型一、动物实验学(一)开放实验室的重要性开放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条件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开放实验室是指在完成正常的实验教学和科研任务以外,实验室利用现有师资、仪器设备、环境等条件,利用一切可以开放的时间和资源面对学生开放使用实验室。
开放实验室更多地强调对学生进行动手能力、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的培养。
因此,开放实验室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提供了实践活动的良好条件,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开拓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素质的全面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二)开放性实验中今后努力的方向(1)开放实验旨在增强本科生科技创新能力,实验中心今后要积极完善实验仪器配备,并在使用实验室的时间上适当延长,向更多的本科生开放。
(2)增加开放项目,如增加科学研究型、创新型、以及与学生毕业论文与毕业设计等相结合的项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需要。
(3)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的老师积极努力的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的实验手段,努力提高自己的能力,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求。
总之,通过开放性实验,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且独立完成,实验完成后撰写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将学生的兴趣和精力引导到实验、学习和科研中来;更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的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培养是大有益处的。
生物实验论文
鼠妇(湿生虫)俗称潮虫子、潮虫、团子虫、地虱婆、地虱子、鞋板虫、皮板虫等,属无脊椎动物节肢动物门甲壳纲潮虫亚目潮虫科鼠妇属。
(注:鼠妇不属于昆虫)鼠妇的种类较多,它们身体大多呈长卵形,为甲壳动物中唯一完全适应于陆地生活的动物,从海边一直到海拔5000米左右的高地都有它们的分布。
生活环境
鼠妇喜欢栖息于朽木、腐叶、石块等下面,有时也会出现在庭院内。
鼠妇在20---25度之间生活较为正常。
如果室内外温度在25度左右,在房前屋后的石块、瓦砾下面、盆里、坛内都可以找到;但是温度低于25度,需要选择温暖的花窖、庭院的下水道旁边进行采集。
我们在学校园里采集时发现,鼠妇的数量较少,个体也较小,所以很难找得着,以一些个体小的为主。
在花盆底下可以采集得到,但数量少,如果花盆是放在水泥地上则其数量会很少,而且水分过多数量也会大大减少。
我们做一个实验,为了采集的方便,如果把细叶结缕草(台湾草)连根铲起,倒盖在墙边的草坪上(可盖两到三层),开始几天不要浇水,等草干了之后,三天左右浇少量的水,只要保护环境相对潮湿就可以。
一个月左右开始观察里面,则可得到个体较大,数量较多的鼠妇。
而且,采集过程非常方便,只要把草皮拿走就是。
在鼠妇的收集过程中,必须小心地保护,收集后,容器内应带一些湿土和注意通风。
同时可放几片烂树叶或一些植物的小根。
免疫缺陷小鼠在白血病研究中的新进展作者:李仲霞(综述) 王跃嗣贾秀红(审校) 作者单位: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滨州市256603【关键词】免疫缺陷小鼠,模型;白血病免疫缺陷动物(immunodeficient animal)是指由于先天性遗传缺陷或用人工方法造成一种或多种免疫系统组成成分缺陷的动物。
它源于1962年苏格兰医师Issacson等首先发现的无胸腺裸小鼠。
1969年,丹麦学者Rygaard首次成功的将人类恶性肿瘤移植于裸小鼠体内,在裸小鼠体内存活并生长,开创了免疫缺陷动物研究和应用的新里程碑。
近三十多年来对免疫缺陷小鼠有了深入的研究,相关品系因此建立,并广泛应用于医学生物学研究,尤其在肿瘤学、免疫学中的应用。
笔者综述了免疫缺陷动物的发展现状以及其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新进展。
1 免疫缺陷小鼠的概况1.1 SCID 小鼠(严重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1983年Bosma 等[1]发现C.B217 纯系小鼠16 号染色体上的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CID) 基因发生隐性突变后,小鼠缺乏功能成熟的T和B淋巴细胞而称为SCID小鼠。
该小鼠胸腺、脾、淋巴结的重量不及正常的30% ,体内T和B淋巴细胞联合缺陷, 是建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的有效模型,应用广泛。
另外,Ohsugi等[2]使用5、7、9、11 周的B17 scid/scid (SCID) 小鼠来建立模型, 结果5周龄的小鼠100% 有肿瘤形成,7周龄小鼠肿瘤形成率为50%,9周龄小鼠为20%,11周龄的小鼠没有大体肿瘤形成。
说明小鼠周龄对模型的建立也有重要影响。
1.2 NOD/ SCID 小鼠(非肥胖糖尿病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小鼠) SCID小鼠NK细胞及巨噬细胞功能正常。
有2%~23%的小鼠出现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恢复(渗漏现象),这明显影响了SCID 小鼠的更广泛应用。
为提高人类肿瘤异种移植的成功率,人们将SCID小鼠与不同遗传背景品系小鼠杂交,NOD/ SCID由此产生。
动物实验中如何保护动物作者:XXX【摘要】随着科技、医疗水平的进步,各项研究工作的快速发展,动物实验在各项科学研究中愈发重要。
越来越多的动物实验被广泛运用到疾病、药品、器械的相关研究,以及其他与人类生存环境密切相关的重大研究中[1]。
这同时也引发了公众对于实验动物权利的关注,本文简述了动物实验中如何保护动物。
【关键词】动物实验,实验动物,保护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时生物医学研究中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2],一方面实验动物从广义和狭义上是指:广义上是指用于各种各样目的的动物,包括科学研究、生物和化学制剂、产品质量检查、环境卫生监测和提高动物生产性能等实验;狭义是指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主要是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家兔、猫、犬和猴等所谓的实验室动物,另一方面,动物实验是医学研究中给予动物某种实验处理后观察动物反应及其规律性变化,并将结果推论到人的过程[3]。
实验动物保护主要是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对实验动物的保护,是对各种不良因素的有效控制和实验条件的改善。
1.动物实验和实验动物的地位及重要性1.1动物实验动物实验是生命科学研究及其他一些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动物实验是实验动物学两大研究内容之一[4]。
其主要研究以各学科的研究目的为目标,研究实验动物的选择、试验手段、试验方法、动物模型,以及在试验中采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在实验动物身上进行实验,研究实验过程中实验动物的反应、表现及其发生机制、发展规律,以探讨生命科学的疑难问题。
实验结果的好坏不仅与实验动物有关,也与动物实验方法有关[5][6][7],如实验动物的选择、实验季节、温度、湿度、麻醉深度、实验药物、手术技巧等技术环节处理不当,将直接影响动物实验结果。
1.2实验动物实验动物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基础[8]。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要获得高端的仪器设备和高纯度的试剂、及其他必要的信息,已非常容易;而培育并应用标准化的实验动物却不易。
由于动物质量或其他相关要求不标准,会造成动物实验的准确性差,致使实验动物浪费,并且使科研的科学性及可信度降低,在学术界得不到认可。
动物类研究论文摘要动物类研究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领域。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我们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动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了解它们的生态系统、行为、生理和遗传学等各个方面。
本论文将探讨动物研究的意义、目的和方法等相关内容,重点介绍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引言动物研究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科研工作,包括了对动物的行为、生态、生理学、遗传学等各个方面的研究。
在现代科学发展的进程中,人们对于动物研究的重视越来越高。
这是因为动物在地球上占据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对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动物研究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了解物种的生态、环境和生存条件等信息,以及改善人类对动物的认识和理解,保护动物资源,以及改善生物多样性等。
本文将结合实际案例,探讨动物研究的相关问题,以及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研究方法动物研究的方法一般包括野外观察、实验室研究、遗传学研究等多种手段。
其中,野外观察是最为直接的方法,可以了解动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行为,如觅食、繁殖、迁徙等。
实验室研究则主要通过对动物的环境、营养、定位能力、情感能力等多个方面的探究,来进一步了解其行为和生理特性等信息。
此外,遗传学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动物研究方向之一,通过对动物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可以探索动物物种个体差异、种群区别和演化等方面的问题。
研究成果猩猩的学习能力和智力猩猩是人类亲近的近亲动物之一,其行为和智力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话题之一。
世界上的一些著名猩猩都曾经成为实验动物,为人类研究认知能力、智力和行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美国佛吉尼亚州的猩猩研究中心,科学家对三只猩猩进行过了长期的观察和实验室研究。
研究表明,猩猩具有复杂的智力和学习能力,包括会使用工具、模仿等行为。
因此,人们认为猩猩产生的许多行为都是与人和猩猩共同祖先的生活方式有关。
种群遗传学种群遗传学是一门关注物种生活与进化历程的学科,导致物种演化的因素之一是环境的压力。
研究论文应当重视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研究论文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之一,对于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做出贡献,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
对于涉及动物实验的研究论文,理应重视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
这不仅是为了详细地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还是为了增加研究的可信度和可复制性,以及确保对动物的尊重和保护。
首先,在研究论文中描述实验动物应用状况可以帮助读者了解研究方法和实验过程。
具体而言,对实验动物的选择、数量、品种、饲养环境、营养需求、处理方式等方面的描述可以使读者对研究的可靠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在进行生物医学研究时,对实验动物的选择可能会考虑到它们的遗传背景、生理特征、疾病模型等因素。
对这些细节的描述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研究的逻辑和实用性。
其次,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详细描述有助于增加研究论文的可信度和可复制性。
与其他科学研究方法相比,动物实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伦理和道德的约束。
因此,科学家们需要遵守相关的实验守则和法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靠性和可复制性。
通过详细描述实验动物应用状况,读者可以更好地了解实验细节,从而对实验结果的有效性进行评估。
此外,这也有助于其他研究人员在相似研究中重现实验结果,以验证研究结论和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最重要的是,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能够确保对动物的尊重和保护。
动物实验是为了人类和动物的福祉而进行的,但同样需要给予动物一定的保护和关爱。
在研究论文中描述实验动物的饲养环境、处理方式、疾病模型等方面可以让人们了解研究人员对动物福祉的关注程度。
此外,对于以动物为基础的研究,研究人员应该尽可能减少使用动物的数量,并选择合适的实验方法和替代方法,以降低对动物的痛苦和痛苦。
这些信息可以在研究论文中得到体现,并引起读者对动物保护问题的关注。
综上所述,研究论文应当重视对实验动物应用状况的描述。
这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研究的过程和结果,还能提高研究论文的可信度和可复制性,确保对动物的尊重和保护。
学校代码编号
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实验动物》论文
题目: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学院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专业(方向)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2012年12月26日
摘要 (1)
关键词 (1)
1 常用实验动物饲料 (2)
1.1啮齿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2)
1.2饲料的种类 (2)
1.3饲料的质量要求 (2)
1.4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3)
2 常用实验动物管理 (3)
2.1实验小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3)
2.2实验大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3)
2.3实验豚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4)
2.4实验兔的饲养管理要点 (4)
2.5实验犬的饲养管理要点 (4)
参考文献……………………………………………………………4、5
本文从常用实验动物饲料与管理两个方面讨论了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方法。
饲料营养与动物生活环境因素影响着动物的健康与生活。
本文说明了部分实验动物的饲养与管理办法,并结合学习实际,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
关键词:饲料管理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饲养管理
1 常用实验动物饲料
1.1啮齿类实验动物的营养需要
大鼠、小鼠饲料蛋白质占18%-20%左右,粗纤维5%,粗脂肪4%。
维生素A需求量为每公斤饲料含7000-14000IU,通常以加入1%的清鱼肝油来满足。
应适当补充维生素E,每公斤饲料含60-120IU,以提高受孕率。
金黄地鼠饲料蛋白质占21%~24%,动物性蛋白尚应含相当比例,主要来源于鱼粉和鸡蛋。
植物性蛋白主要来源于黄豆和豆粉。
此外, 应喂饲一些白菜、萝卜、黄瓜等青饲料。
豚鼠饲料蛋白质占17%-20%左右,尤其对精氨酸的需要量较高。
由于它的盲肠较发达,因而对纤维素亦有较高需要,应占饲料总量的10%-15%左右。
豚鼠体内不能合成维生素C,因此要在饲料中添加。
一般每公斤饲料含维生素C 1500mg,妊娠豚鼠每公斤饲料含维生素C 1800mg。
实际喂养时,主要可喂饲苜蓿草粉、干草粉和(或)绿色蔬菜等。
兔,新生家兔一般要哺乳一个月左右才能开始吃饲料。
家兔饲料中蛋白质应占14%-17%,粗脂肪占3%,粗纤维占10%-15%以上。
饲料中应含大量干草,以补足其对粗纤维的基本需要量,从而可防止家兔因粗纤维摄入不足而导致腹泻。
犬,为肉食性动物,其饲料中应含20~24%蛋白质,4.5%-6.5%粗脂肪,3%
粗纤维。
注意添加维生素A、D、B1、B2, 特别是维生素E。
1.2饲料的种类
按来源----植物性和动物性饲料。
按物理性状---粉状饲料、颗粒饲料、膨化饲料等。
按其营养特性---粗饲料、青绿和青贮饲料、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矿物质饲料、维生素饲料、添加剂。
粗饲料--干苜蓿、干青草粉、稻草等。
青绿和青贮饲料---天然牧草、树叶等。
能量饲料---玉米、高粱、大麦等。
1.3饲料的质量要求
1.原料来源清楚,应不含化学药品,无虫害、细菌及霉菌污染,不发生变质,农药残留不应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
2.对于SPF动物,饲料要求无菌:而无菌动物和悉生动物的饲料则要求完全无菌。
3.选择品质新鲜的原料进行加工。
4.贮存原料的仓库要保持通风、低温、干燥,以防霉变产生黄曲霉素。
5.饲料经配制加工后,应严密包装,以防蝇、鼠、昆虫、细菌等污染。
1.4饲料营养素对动物实验结果的影响
1.影响动物采食量而影响实验结果
2.影响动物生长发育
3.影响动物生理生化指标而影响实验
4.影响动物营养而影响实验结果
2 常用实验动物管理
2.1实验小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小鼠为杂食动物,因其喜啃咬,一般喂全价颗粒饲料,保证小鼠营养需要,但要注意有些小鼠的品系对营养的特殊要求。
饲料中不得加入抗菌素、防腐剂以及激素等,并要求保持相对稳定。
小鼠胃容量小,随时采食,应采取少量勤添饲喂。
饲料平时要放在专用容器中保存,并放于通风干燥处,一周内应用完。
小鼠常用饮水瓶给水,每天换水2--3次,保证饮水不中断。
应经常清洗并消毒饮水瓶及吸水管。
笼具应选用国家标准笼具,一般用塑料饲养笼,清洁级以上小鼠的笼具需消毒,TPX塑料饲养盒可达到耐120度高温的要求,一般聚丙乙烯塑料盒消毒时只能耐105度,过高温度可使盒体变形。
垫料是直接接触动物的铺垫物,有吸湿、保暖、作窝的作用,故应有强吸湿性、无毒、无刺激性、无粉尘、不可食并舒适。
一般选用以阔叶林木的刨花或锯末为宜,切忌用针叶林木(松、杉)刨花做垫料。
垫料常采用高压消毒。
每周更换两次垫料,每日加食、换水。
注意每天观察动物,及时作好工作记录和环境记录
2.2实验大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大鼠的饲养管理基本与小鼠相同。
大鼠饲养室要注意避免噪音,强烈的噪音易引起吃仔现象。
由于大鼠体形较大,排泄物多,产生的有害气体也多。
因此必须控制大鼠的饲养密度,确保室内通风良好,勤换垫料。
大鼠饲养室的湿度不得低于40%,避免环尾症的发生。
2.3实验豚鼠的饲养管理要点
豚鼠听觉好,胆小,易受惊吓,环境应保持安静。
传统的饲养方式是水泥和木制的地池饲养,也可盖成几层。
现发展为抽屉式饲养箱子笼具。
豚鼠需一定的活动场地。
豚鼠对纤维素要求量较大,在饲料配方中应充分注意。
另外必须在饲料中补加维生素C。
每日喂料两次,喂新鲜青草或蔬菜一次。
注意定时定量。
喂青菜时必须清洗干净。
注意室内温、湿度的保持。
注意每天观察动物,并做好工作记录。
2.4实验兔的饲养管理要点
饲料采用全价营养颗粒饲料,饲料配方应符合有关规定标准并保持相对稳定,投料应定时定量,防止过食或不足。
保证供应足够的清洁饮水,饮水器具要定期消毒。
消毒防疫严格执行卫生消毒防疫制度,饲养间或实验室必须通风干燥,笼器具要定期清洗消毒。
防止噪音。
2.5实验犬的饲养管理要点
犬饲养场所应在独立区内,室内饲养应有隔音设备,犬场和犬舍均需有双重门设施,上、下水设施要齐备。
实验中的犬常笼养,繁殖犬常散养,犬喜运动,所以,犬舍应有犬的活动场地。
目前广泛采用犬全价营养膨化颗粒饲料,按犬重的4%供应饲料,可保证犬的生长发育需要。
如需自行配制进行短期饲养,犬饲料中应保证以下主要成分:粗蛋白25%,粗脂肪6%,无氮浸出物50%,粗纤维4%以下,灰粉8%以下,还应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维生素和矿物质。
饲料要多样搭配,要选择适口性强,
易消化的饲料,适当补充动物性蛋白料。
喂饲要做到定时、定量、定温、定质、定地点。
成犬一般每日2次,生产母犬、幼犬可每日3次。
参考文献:
[ 1 ] 吴细丕,钱林法. 实验动物与肿瘤研究. 北京:中国医药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
[ 2 ] 纪云晶. 实用毒理学手册. 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
[ 3 ] 苗明三. 实验动物和动物实验技术.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7
[ 4 ] 朱清华. 实验动物学. 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 5 ] 张桥,周炯亮. 毒理学基础. 广州:中山医科大学教材,1990
[ 6 ] 施新猷. 医用实验动物学.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
[ 7 ] 李凤奎, 王纯耀. 实验动物与动物实验方法学 . 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7,1.
[ 8 ] 施新猷,王四旺,顾为望,等.比较医学[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4- 20. [ 9 ]魏泓. 医学实验动物学[M]. 重庆: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7- 55.
[ 10 ]肖杭,恽时锋,刘年双,等.实验动物科学基础知识问答[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7- 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