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非物质文化遗产 剪纸 香包 花灯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徐州剪纸,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广泛分布于徐州的邳州、新沂、沛县、丰县、云龙区、鼓楼区、泉山区、贾汪区等。尤其集中分布于邳州市大部分乡镇、新沂市合沟镇及沛县敬安镇。
徐州剪纸的形式大致可分为装饰剪纸(窗花、顶棚、盆花、枕花、帐花、灯花等)、绣花纹样(鞋花面等)、特种剪纸等。徐州剪纸内容也由传统的表现手法转为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反映新时代精神风貌的各类剪纸新作,使内容便加广泛,如:收割、养殖、运输、建筑等生活场景,也有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戏剧人物等。
徐州剪纸艺人众多,代表性的人物有新沂的王桂英等;邳州的李云霞、衡瑞霞等;沛县的张玉兰等;市区的有孟宪云、张丽君、刘毅、吴国本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艺术成就最高的是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这里展示的她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市知名剪纸艺术家张丽君的作品有:。
这里展示的是徐州知名剪纸艺人孟宪云老师的作品:。
信息点:新沂剪纸大师王桂英,她出身贫苦,从小就倍受父亲雕刻艺术的熏陶,她的作品源于生活,内容丰富,构图简洁,造型生动,浑朴天然,自成一家。既有质朴厚重之意,又充满着生活情趣。其创作的近百件作品荣获国内外大奖,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文艺家协会联合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
徐州的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名师辈出,同时也涌现出了很多青年剪纸艺术家,张丽君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她的《九龙图》、《喜上眉梢》、《虎娃》先后获得了第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首届中国民间雕刻、剪纸大赛金奖及江苏省工艺美术最高奖“大阿福奖”。
香荷包,又称“香囊”,“香缨”,俗称“香布袋”、“料布袋”。端午节有制作和佩戴香荷包的习俗。
香荷包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品,历史久远。汉代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广泛运用到岁时年节等民俗生活中。明清时,徐州手绣香荷包已有较大发展。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具有徐州地方特色的徐州香荷包。
徐州香荷包从内容上看,多以喜庆吉祥题材为主,如龙凤呈祥、鸳鸯戏水、松鹤延年、喜鹊闹梅等,寄托着人们祈求祥瑞、辟邪纳福、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
徐州有很多制作香荷包的艺人,最具代表性的有王振霞、井秋红、孟宪云、冯宪花、李清富、冯瑞珍等。她们的作品都曾在省、市级的各类比赛中获奖。目前,徐州民间香荷包制作艺人中王振霞、井秋红二位老师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里展示的有两位老师的作品有:。
.信息点:
王振霞从艺40余年,在继承传统技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并且起到了很好的领军带头作用,堪称“彭城一绝”、“娃娃王”、“巧女”等。
井秀红为曹氏香包第三代传承人,十四岁跟随母亲曹凤英(已故)学习刺绣和曹氏香包制作工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出一批带有徐州汉代文化特征的作品,并将香包这项传统手工艺成功推向市场。
制(花灯)技艺是我国民间传统手工技艺,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据史料证实,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就出现了扎制技艺。花灯,又名"彩灯",是扎制的一种,是我国传统农业时代的文化产物,兼具生活功能与艺术特色。徐州作为汉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本地区的民间花灯不仅保留了传统的特色,还在造型设计、材料选择和扎制技巧上采用新的元素,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徐州花灯扎制工艺风格。
徐州地区的花灯扎制技艺在内容上到处可见吉祥寓意和吉祥图案的影子。给人以喜庆、吉祥如意和祝福之意;它融合了群众的欣赏习惯,反映了人们善良健康的思想感情,对美好生活向往和追求,渗透着我国民族传统和民间习俗,因而在民间广泛流传,为人们喜闻乐见。从工艺制作上大致分为:普通类和高雅类。普通类大都取其形或取其意;高雅类则形神兼备,立意高雅、惟妙惟肖、色彩丰富、细致华贵。
目前,徐州有许多扎制艺人,其中代表性艺人有:曹开君、申玉和、张家鑫、马敬昌、武西奎、单文斌(风筝)、叶来财、程德林等。他们的作品都曾在国内、省、市各类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在这些扎制艺人中,曹开君的扎制作品是最具特色和创新力的,也是最具有欣赏价值和收藏价值的。曹开君的花灯扎制风格是在继承传统扎制的基础上,经过三十余年的不断探索、苦心研究,多次去苏州、北京、天津学习观摩,并通过不断创新逐渐形成的。他是最早把汉画像融入花灯里,吸取“秦淮花灯”和“自贡花灯”的精华,结合铁艺技术,创造出独具特色与欣赏收藏价值的花灯,成为市内同行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