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非遗调查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0.00 KB
- 文档页数:23
四川非遗活动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也是一个非常富有文化底蕴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四川的非遗活动给人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
下面将介绍四川的一些非遗活动。
1. 川剧川剧是四川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以其独特的腔调和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融合了武术、舞蹈、音乐和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以其生动的表演和精湛的技艺吸引了众多观众。
川剧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既有悲剧性的故事,也有喜剧性的段子。
川剧的表演者经过长期的训练和学习,能够通过面部表情、身体动作和声音的变化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2. 四川锦绣四川锦绣是四川的一种传统刺绣工艺,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四川锦绣以其精美的图案和细致的刺绣工艺而闻名。
它采用丝线、金线、银线等不同颜色和材质的线进行刺绣,通过针法的变化来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图案。
四川锦绣的图案多样,包括花鸟、人物、山水等,每一幅作品都经过精心设计和制作,展现出四川的独特魅力。
3. 川菜川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也是四川的传统饮食文化之一。
川菜以其麻辣的口味和独特的烹饪技法而闻名。
川菜的特点是口味重、调料多,善于使用辣椒和花椒等调味品,使菜肴具有独特的辣味和麻味。
川菜的烹饪技法丰富多样,包括炒、煮、炖、炸、烤等多种方式,使菜肴的口感更加丰富。
川菜的代表菜肴有宫保鸡丁、水煮鱼、回锅肉等,每一道菜肴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风味。
4. 川剧变脸川剧变脸是四川的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川剧变脸通过面部化妆和技巧的运用,使演员能够在表演过程中迅速改变面部的表情和颜色。
川剧变脸的技巧独特,演员可以在短短几秒钟内迅速改变面部的表情,从而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和角色。
川剧变脸的变化方式有很多种,包括撕脸、抛脸、甩脸等,每一种方式都需要演员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才能掌握。
5. 四川民俗文化四川民俗文化是四川的传统文化之一,也是四川非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210 四川省汉源县文化新闻出版和广播影视局王彬娥一、汉源非遗基本情况汉源县非遗资源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种类繁多、覆盖面广。
全县30个乡镇,挖掘整理非遗项目165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58名,主要以上半县分布为主,其中包括民间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和传统戏曲、手工技艺等6大类,已建立非遗保护名录体系。
目前,全县已成功申报36项非遗,其中省级2项(涂家木雕、曹润洪彩塑)、市级3项(汉源贡椒、大田老太庙花灯、汉源坛坛肉)、县级31项(其中汉源榨榨面、皇木民歌2项县级非遗正申报市级非遗),其余的131项非遗正在挖掘和完善。
同时,每年积极申报国家、省、市非遗保护项目,开展非遗传承展演活动,及时公布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采取保护措施,完善相关档案,加强宣传和普及力度。
2016年,已报请县委县政府同意,成立汉源县非遗中心,建立汉源非遗新窗口。
二、我们的非遗保护工作措施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及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承活动的开展,我局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一)实施阶段1.加大非遗普查的宣传力度。
通过汉源电视台、汉源县大渡河阳光调频广播、最汉源等微信平台等媒体开展非遗宣传工作,就什么是非遗、非遗普查的意义向群众宣传,利用各种活动让群众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让群众了解非遗、重视非遗,主动协助、参与到非遗挖掘普查中去。
2.摸排普查线索。
由分管领导牵头,将原有收集整理出的本县非遗项目分部情况下发到各乡镇,并要求各乡镇文化专干协助收集当地非遗项目,并整理相关资料,定期上报进展情况。
并组织我局非遗保护工作者,前往各乡镇同个各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共同收集、整理民间手工技艺和遗漏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资料,尽力编录成电子文档。
3.组织非遗工作小组,走村入户,深入调查。
根据已确定的非遗项目具体地理位置,深入乡镇开展普查工作,对非遗项目的现状及传承人的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及时发现非遗传承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方法,做好文字、录音和影像记录。
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通过对四川省内多个地区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以下是本次调研的报告摘要:一、背景介绍四川省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省份,这些文化遗产包括民间传说、传统技艺、舞蹈、音乐等多种形式,是四川省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
因此,了解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情况,对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问卷调查、访谈和实地观察等多种方法。
首先,我们编制了一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的问卷,通过网上和实地发放的方式,收集了大量数据。
同时,我们还对多个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我们还前往四川省内的多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区进行了实地观察,了解了这些文化遗产的现状和保护情况。
三、调研结果1. 民间传说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民间传说种类繁多,涉及历史、文化、民俗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民间传说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民间传说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珍贵文化遗产。
2. 传统技艺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传统技艺种类繁多,包括陶瓷、蜀绣、竹编等多个方面。
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技艺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传统技艺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学习和传承这些技艺。
3. 舞蹈和音乐调研结果显示,四川省的舞蹈和音乐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
然而,随着娱乐方式的多样化,许多舞蹈和音乐正在逐渐消失。
在保护和传承方面,大部分传承人认为,应该加强对舞蹈和音乐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传承这些艺术形式。
四、问题分析根据调研结果的分析,我们发现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存在以下问题:1. 缺乏资金支持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传承和保护工作,缺乏政府的资金支持。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四川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也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的地方。
在四川的许多古镇中,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为当地人民传承了几百年,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
同时,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和机遇。
然而,在四川的古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有许多问题。
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挑战由于现代化的影响,许多古镇中传统的饮食、服饰、习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慢慢失传。
一方面,这是因为年轻一代的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和高压力使得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
这些因素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失去了生命力,面临着失传的危机。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需要长期的师承,需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这就使得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困难。
此外,古镇的年轻一代往往更倾向于接受现代教育和文化,而不是传统的手工艺、习俗、饮食等文化。
这也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难度变得更大。
三、古镇旅游开发过于商业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古镇开始着重发展旅游业,而忽略了本身的文化价值和保护工作。
有些古镇在旅游业的开发中,把传统文化变成了卖点,制造出许多商业化的景点,让游客看到的是商业化的一面,而非传统文化的真正面貌。
这种过度商业化的旅游开发模式,有可能对古镇的文化遗产产生不良的影响。
四、缺乏专业性和科学性的保护工作在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缺乏专业的人才和科学的保护方法是一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在一些古镇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仍停留在简单的收集资料、记录文化信息等基本工作上,缺乏深入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此外,由于缺乏专业人才和足够的资金投入,许多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仍处于低水平状态。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促进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呢?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和宣传工作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前提。
四川民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非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一、调研目的和意义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非遗传承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探讨非遗传承对当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影响,为科学有效保护和传承非遗提供依据和建议。
二、调研范围和内容本次调研主要以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为主要内容,包括非遗传承的历史沿革、传承人相处状况、传承项目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状况、非遗项目的传承者对非遗保护的认识和建议等。
三、调研方法1. 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了解传承人的基本信息,了解他们对非遗传承的态度、对保护措施的认识和建议等。
2. 实地调研法:对非遗项目所在地的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传承情况、传承经验和面临的问题。
3. 参与式观察法:通过参与非遗项目的实际传承活动,观察传承者的技艺水平、传承方式和传承者之间的交流情况。
四、调研结果及建议1. 非遗项目的传承情况:调研发现,大部分非遗项目的传承人年龄偏大,传承后代少,传承过程中面临传承质量下降、人才流失等问题。
2. 保护措施的建议:建立非遗传承基金,鼓励社会各界资助非遗传承项目,设立专门的非遗传承中心,为传承者提供培训和交流的平台,并通过立法手段规范非遗传承和保护。
3. 传承人的生活状况:非遗传承人大都生活条件较为艰苦,建议相关部门关注传承者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保障待遇。
4. 非遗传承对当地社会的影响:非遗传承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推动当地文化产业发展、保障当地农民就业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非遗项目的传承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当地文化传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不断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创新和发展,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我国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希望有关部门能够根据调研结果,制定更加具有针对性和科学性的保护措施,推动非遗传承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关于川剧的调查报告小组调查的对象是传统文化川剧的表现现状,意在了解川剧表现的近情,调查保护和宣传川剧的实际效果,以达到还原川剧的生存面貌。
作为小组中,负责前往实地去考察、采访的成员之一,我与另外的成员一同拜访了锦江剧院、蜀风雅韵、茶馆、川剧博物馆,调查川剧的各种状况,思考更深在的问题。
我们前去拜访以上的考察地点,都会与当场的工作人员、常客和年轻人进行互动,并在获得其许可后做采访事宜的准备和拍摄录音。
根据采访事后的统计,当场所采访的观看戏剧的年轻人共5人,各自前来剧院、茶馆欣赏戏剧的理由不一,但被询问“当川剧能够在网络媒体上更方便地表演更现代的内容时,你是否会更多地关心川剧?”5位年轻人的回答为【会】x3、【没时间】x1、【看情况】x1。
此外也采访了几名中老年人,当中有老戏迷,也有单纯来戏院、茶馆打发时间的人,由于准备的不周全(例如采访稿的简陋、语言的隔阂、采访器具的不全、初次采访的胆怯和羞涩),我们没有处理好所有被采访观众留给我们的信息,我们勉强处理好了一位老人采访时的录音和笔录,相关资料将会做成附带文案,会与总体报告一同上交。
在这趟川剧表现现状调查之途上,虽然起初我个人对这个调查主题的中心了解不多,仅想早早完成作业了事,但在后来的一步步深入,我发现这个过程的意义,也发现了其中寻找结果的喜悦。
川剧以别种的形式表现的可能性很大,但需要发展新的内容和演绎方式,以满足新时代人们对艺术鉴赏的要求。
服装、妆面、音乐、声腔等主体和次要要素,稍稍改变一下,便可成为大多数人可接受的娱乐对象。
但可能又有所疑惑,为适应时代进步而做出改变的川剧,会影响川剧精髓的延续吗?这个谁也说不定,改变后的川剧只能保证它自身的大部分内容保留下来,但保证不了它能否正确、完全地传承下去,传承人和观众的观念会对此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这并不意味着提倡川剧改变是一件坏事,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消亡,即便国家和有志人士努力改变川剧衰落的现状,但也难将其以生气蓬勃的形式传承,而是极大可能作为电脑数据库里的一部分而存在,这样的未来,即便改变川剧的表现形式后,依旧是存在走向这种结局的可能性的。
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报告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产业也逐渐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文化产业的不断壮大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研究。
其中,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也是当前文化保护的重要部分。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发展现状,也为了更好地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我们决定开展一次非遗调研社会实践活动,下面就是我们的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1、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现状以及传承工作的情况。
2、深入了解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3、探索非遗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发展前景和保护方式。
4、总结非遗传承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和有效方法,提出有效建议和措施。
二、调研方式和范围本次非遗调研活动分为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开展,其中线上调研主要通过网络问卷的形式,针对不同年龄、性别、职业、地区、文化程度等不同人群开展;线下调研则是以实地观察和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针对各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从业者、爱好者等有代表性的人群进行深入访谈与交流。
调研范围主要包括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等,覆盖范围较广,期望通过不同地区的非遗保护和传承情况的对比,探索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方式和方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非遗传承现状通过问卷调查和线下访谈的形式,我们了解到非遗传承的工作虽然得到了政府等多方面的关注和投入,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困难。
其中,非遗传承人数量不足、传承空缺等是比较突出的问题。
与此同时,非遗传承人年龄普遍较高,青年传承人不足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2、非遗传承保护问题在非遗传承保护问题方面,我们发现目前政府在该方面的投入仍然很大,但仍然存在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不够精细、不够全面、不够深入等问题。
除了政府投入之外,社会各界也应该加强对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关注和投入,促进非遗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3、非遗传承方式与保护措施通过对不同非遗项目的深入访谈和研究,我们了解到非遗传承的方式和保护措施是影响其传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
非遗调查报告数据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各族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深入了解非遗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进行了一项关于非遗的调查,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本次调查涵盖了多个地区和不同类型的非遗项目,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和文献研究等方式,收集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
以下是对这些数据的具体分析: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在参与调查的人群中,年龄分布较为广泛,从青少年到老年人均有涉及。
其中,具体年龄段的人群占比最高,这反映出该年龄段对非遗的关注度相对较高。
性别方面,男女比例较为均衡,这表明非遗在不同性别的人群中都引起了一定的关注。
地域上,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受访者比例接近,说明非遗的影响力在城乡之间没有明显的差异。
二、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程度大部分受访者表示对非遗有一定的了解,但了解程度较为有限。
约具体比例的人听说过非遗,但对其具体内涵和种类不太清楚。
在了解非遗的途径方面,电视、网络等媒体是最主要的渠道,占比达到具体比例。
其次是学校教育和文化活动。
对于非遗的种类,传统技艺、传统音乐和传统舞蹈是受访者较为熟悉的领域,而传统医药、民俗等方面的了解相对较少。
三、对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态度超过具体比例的受访者认为非遗保护和传承非常重要,这表明公众对非遗的价值有较高的认可。
然而,在实际行动方面,只有较少比例的人表示经常参与非遗保护和传承的活动。
这反映出公众在意识和行动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对于非遗传承面临的困难,受访者认为主要包括缺乏资金支持、传承人才短缺、社会关注度不高以及市场需求不足等。
四、非遗的产业化发展关于非遗产业化发展的看法,约具体比例的受访者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发展。
但也有一部分人担心产业化会导致非遗的过度商业化,失去原有的文化内涵。
在非遗产品的消费方面,只有较少比例的受访者经常购买非遗产品,价格较高和产品缺乏创新是影响购买的主要因素。
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报告范文一、选题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具有独特文化价值的重要传统文化形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然而,大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存在着距离社会生活的边缘化、衰退和消失的危险。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非遗,我们决定开展社会实践非遗调研,探索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办法。
二、调研内容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美术、民族服饰、舞蹈、传统技艺、节庆活动等多种形式。
这些遗产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2. 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在全球范围内,许多国家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查和保护工作。
我国也对非遗保护作出了很多工作,但是在一些偏远地区,由于传承人口的不足、缺乏足够的保护资源和工具等原因,非遗传承遇到了困难。
3. 非遗保护与传承存在的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包括传承人口稀少、缺乏传承资源、保护政策不完善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开展。
4. 非遗保护与传承解决办法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
首先,应该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的宣传力度,唤起人们对非遗的重视。
其次,应该加大对传承人口的扶持力度,帮助他们更好地传承非遗。
另外,需要建立健全的非遗保护政策,为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法律支持。
三、调研方法我们采用了系统性、综合性和实用性强的方法进行调研。
主要包括实地调研、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
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获取一手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有力的支持。
四、调研结果1. 非遗保护与传承现状:我们对几个偏远地区的非遗进行了调研,发现非遗传承人口的不足,传承资源的缺乏、传承环境的欠佳等问题比较突出。
2. 非遗保护与传承问题:在调研中,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困扰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问题,如传承资源的不足、传承环境的不利等。
四川成都非遗文化调研报告四川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遗文化资源。
为了深入了解成都非遗文化的现状和发展,我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1. 了解成都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2. 分析成都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问题;3. 探索成都非遗文化的商业化及传播途径;4. 研究成都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调研方法1. 采访非遗传承人:选择几位成都非遗传承人进行深入访谈,了解他们的经验、困难和对未来的展望;2. 考察非遗展览和市场:参观成都的非遗展览和市场,了解非遗项目的种类和销售情况;3. 阅读相关文献和资料:调研成都非遗文化的历史渊源和专业研究成果。
三、调研结果1. 成都非遗传承现状:调研表明,成都非遗文化传承人虽然有一定数量,但年龄普遍较大,传承面临断代问题。
同时,一些非遗项目缺乏传承人才,面临传承困难。
2. 保护与发展问题:成都非遗文化保护力度不够,许多非遗项目面临失传的风险。
一些传承人表示,他们缺乏经费和政策支持来保护和发展非遗项目。
3. 商业化及传播途径:一些非遗项目已经商业化了,通过展览、销售等方式传播。
但是,一些商业化的非遗项目存在低劣仿制品的问题,对非遗文化的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4. 经济和社会影响:调研显示,成都非遗文化对当地经济具有一定的辐射效应,吸引了一部分游客,促进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同时,非遗文化也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对策建议1. 加大非遗文化保护力度:政府部门应增加对非遗项目的财政支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非遗文化的认同和保护意识。
2. 培养新一代传承人:鼓励年轻人参与非遗项目的传承,提供培训和就业机会,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非遗传承队伍。
3. 提高非遗项目的商业化水平:鼓励非遗传承人与企业合作,推广非遗产品,确保其质量和原汁原味。
4. 加强非遗文化的国内外宣传:以成都为中心,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交流等方式,将成都非遗文化推向更广泛的国内外受众。
四川非遗文化遗产介绍一、概述四川是一个非常具有文化底蕴的省份,拥有着丰富的非遗文化遗产。
这些非遗文化遗产不仅代表了四川的历史和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篇文章将介绍四川省的非遗文化遗产。
二、锦绣川西1、藏羌彝苗民族刺绣藏羌彝苗民族刺绣是四川省锦绣川西地区独特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
它以鲜艳多彩、线条流畅、图案独特而著名。
这种刺绣技艺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民间手工艺品中最为珍贵的一种。
2、木雕木雕是锦绣川西地区另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在当地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
锦绣川西地区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蕴而闻名于世,木雕则是这里人们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锦绣川西地区的木雕作品具有精美绝伦的外观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木雕艺术中的佼佼者。
三、川南地区1、川剧川剧是四川省的一种传统戏曲,它起源于清朝中期,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川剧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和独特的表演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被称为“花翎子”,是中国戏曲艺术中最具代表性和最具影响力之一。
2、竹编竹编是四川省传统手工艺品之一,尤以川南地区竹编技艺最为出色。
竹编作品造型简单、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民间特色和地方文化气息。
这种手工艺品在四川省乃至全国都非常受欢迎。
四、雅安地区1、蜀锦蜀锦是四川省雅安市非常著名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起源于唐朝时期。
蜀锦以其华丽绚烂的外表和精湛细致的制作工艺而被誉为“东方艺术的明珠”。
蜀锦作品主要以花鸟、山水、人物等为主题,图案繁复多样,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2、川陕民间木版年画川陕民间木版年画是雅安地区非常传统的一种手工艺品。
它以其细腻而又鲜艳的色彩和独特的表现形式而深受人们喜爱。
这种手工艺品起源于明朝中期,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
五、乐山市1、嘉兴剪纸嘉兴剪纸是乐山市非常著名的一种传统手工艺品,它起源于清朝时期。
嘉兴剪纸以其精美绝伦的外观和精湛细致的制作工艺而被誉为“中国剪纸之冠”。
嘉兴剪纸主要以花卉、动物、人物等为主题,图案造型新颖别致,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归纳总结合成氨基本工艺步骤;介绍典型流程。
天然气中硫的检测;合成气中碳化物及氧的检测;成品氨的检测及分析。
转化反应器结构及使用;变换、脱碳塔结构及(一)传承难,后继乏人一是部分项目传承人后继乏人。
如果政府对此不加以重视,非遗项目将会受到更大的缺损,甚至会随着传承人的离世而永远消失。
究其原因,一方面主要代表性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以老龄人口为主,且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另一方面,龙泉驿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尚未进行生产性保护,传承技艺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导致很少有年轻人愿意主动学习和继承非遗项目。
二是传承人收入偏低。
在收入方面,仅有一名传承人收入在6~12万元。
再从受访传承人性别来看,以男性为主。
对于男性而言,在成都平均不足6万元家庭收入只能维持基本生活。
这使得非遗项目的传承很难选拔和留住人才。
非遗项目传承人是实实在在的手艺人,学习这门手艺的过程十分艰辛。
艺人从小就开始从事接触非遗项目,甚至是终其一生。
但他们在传承项目上所付出的努力与所获得的回报之间是不成正比的。
(二)创新难,观念冲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文化积累与沉淀的结晶。
同时,非遗项目具有很强的时代印记。
以成都著名小吃“赖汤圆”(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在物质贫乏的时代,过年过节才能吃一碗汤圆,但现在已开发了系列速冻产品,成为了人们早餐备选食品。
虽然赖汤圆现在不具有稀缺性,也缺少了神秘感,但增加了产品开发价值和品牌价值。
与之对照,龙泉驿区的这几项非遗项目创新的难度就比较大。
以响簧为例,响簧分为单簧和双簧。
单簧像陀螺,上面有一圆盘,旁边是进风口,分多少道门(进风口)。
双簧则似健身房里的哑铃。
扯响簧是手握两根竹竿,端部是一根线连接,依靠往复运动使其旋转,从而发出声音。
在钢琴、小提琴等新颖的西洋乐器和健身房等完善的体育设施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网络游戏冲击之下,面临参与度和保护度“双低”处境的响簧工艺的发展不知能走多远。
(三)发展难,共识难达在与传承人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目前人们对部分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均较低。
川渝非遗现状分析报告论文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是指人类创造的、传承至今的各种非物质的文化遗产,如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自然与宇宙知识、传统医药等。
川渝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独特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拥有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本文将分析川渝地区非遗现状,希望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了解其保存和传承状况,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便制定合适的保护和传承策略。
资源丰富性川渝地区非遗资源的丰富性是其鲜明特点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川渝地区非遗项目达到数百项,涵盖了舞蹈、音乐、艺术、手工艺、传统技艺等多个方面。
其中,川渝地区的火把节、剪纸、蜀绣等项目名列全国非遗名录,并在国内外享有广泛声誉。
这一丰富的非遗资源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急需保护的低龄化问题然而,川渝地区非遗的一大问题是低龄化现象。
随着现代化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逐渐减少,各地的非遗传承者也呈现出老龄化趋势。
对于某些传统技艺,传承者已经极为有限甚至面临断代的情况。
这种低龄化现象对川渝非遗的保护和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缺乏传承机制和培训机构除了低龄化问题外,川渝地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还面临着缺乏传承机制和培训机构的挑战。
由于传统技艺的技术难度和传承方式的特殊性,很难通过单纯的口述传承或书面资料来确保技艺的传承。
然而,截至目前,川渝地区缺乏专门的非遗传承机构和培训学校,导致传承者缺乏专业的指导和学习机会。
这种情况限制了非遗技艺的传承和发展。
整体保护策略的需要针对川渝地区非遗保护和传承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应制定整体性的保护策略。
首先,应通过加强非遗宣传和教育,提高年轻一代对非遗的兴趣和认同。
其次,建立非遗传承机构和培训学校,为传承者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机会。
此外,政府和社会应加大对非遗项目的资金支持和政策保护,提高传承者的社会地位和收入水平。
结论川渝地区非遗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具有丰富的资源。
川剧调研分析报告川剧调研分析报告一、调研背景川剧是中国传统戏曲剧种之一,源自四川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在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深入了解川剧的现状和问题,并为川剧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我们对川剧进行了调研和分析。
二、调研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本次调研。
我们在四川地区的几个川剧表演场所,以及相关的川剧学校和艺术团体发放了问卷,共收集到了200份有效问卷。
三、调研结果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出了以下几个主要结论:1.川剧的受众面缩小。
调查显示,川剧的受众主要集中在老年人和中年人群体,年轻人对川剧的兴趣较低。
这主要与现代快节奏生活的变化和年轻人对新潮流的追求有关。
2.演员队伍老龄化严重。
调查发现,川剧演员的平均年龄偏大,年轻演员的数量较少。
这些老年演员在表演技巧和艺术才华上无疑是川剧的瑰宝,但他们的退休和离世将会对川剧的传承带来巨大的挑战。
3.传统剧目缺乏创新。
调查显示,现代观众对于传统剧目的兴趣不高,他们更加喜欢新颖、富有创意和时尚元素的剧目。
这提示我们,川剧需要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吸引更多年轻观众的关注和喜爱。
4.基础设施落后。
调查结果显示,川剧表演场所的设施和环境存在一定的问题,例如音响设备陈旧、舞台狭小、座位不舒适等。
这限制了观众的观赏体验,也影响了川剧的艺术表达力和影响力。
四、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扩大川剧的受众面。
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交叉合作,川剧可以吸引更多不同年龄和背景的观众,例如与流行音乐、摄影、电影等进行跨界合作,创造多元化的表演形式。
2.培养年轻演员。
需要加强对年轻演员的培养和引进,为年轻演员提供更多的演出机会和培训资源,以实现川剧的代际传承。
3.创新传统剧目。
在保持传统剧目的基础上,鼓励创作新的剧目,融入现代元素和当代社会关注的话题,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
4.改善场所设施。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关于非遗的调研报告关于保护、传承和利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报告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20XX年4月)20XX年4月16-17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组织调研组,由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周琴带领,就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利用”的专题进行调研。
调研组分别听取了市文广新局及赣榆县文广体局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情况的专题汇报;实地察看了市民俗博物馆、新海小学非遗传承基地、汪恕有醋厂,赣榆县宋庄甜闷瓜、黑陶生产基地等。
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概况1、逐步落实政策、组织、设施、资金四大保障,为非遗保护奠定了基础。
印发了《连云港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管理办法》,对非遗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项目申报与评定、规定保护与传承、管理利用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市文广新局成立了专家委员会,对非遗开展咨询论证工作;各县区成立了由县区政府分管领导牵头的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县(区)和乡镇(街道)两级普查工作队伍;提请各级财政增加保护经费投入,近年来,共争取国家、市级和区县财政对非遗保护的投入累计达到500万元。
2、开始建立资源、名录、传承人、整体性四大保护体系,搭建了非遗保护的整体架构。
圆满完成了全市非遗普查工作任务;构建起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四级非遗名录体系,全市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项目。
截止目前,全市有海州五大宫调、淮海戏、徐福传说等3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26个项目入选省“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市级“非遗”目录,106个项目入选县级“非遗”目录,基本完善了对国家级和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认定、管理和扶助体系。
3、“非遗”的保护、传承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特色化轨道。
创建了一批“非遗”传承基地,初步建立了“非遗”保护传承体系;规划建设了全省唯一的市级范围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将历史文化的生态传承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同步推进;通过出版丛书,广泛开展群众文艺活动,引导民俗活动,促进民间艺术繁荣,开展对外文化交流等形式,使我市“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正在逐步走上规范化、系统化的轨道。
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情况调研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民族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文化根基与力量源泉,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
为了解全省非遗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情况,近期,某某省统计局开展了专题调研。
此次调研通过与非遗保护单位、文化旅游部门座谈及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非遗记录研究、保护传承、传播普及等方面的成效和问题;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居民,了解居民对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感受与期盼。
调查地区覆盖成都、德阳、绵阳等11个市(州),共收集整理非遗保护单位问卷13份,市级文化旅游部门问卷11份,居民问卷452份。
调研显示,某某省非遗传承发展体系完善、保护传承有序推进、传播普及成效初显,同时,在“发展力”“吸引力”“生产力”方面还有努力和挖掘的空间。
非遗传承保护具备一定基础近年来,某某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非遗保护的系列要求,大力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非遗保护传承工作不断推进。
截至2023年6月,全省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53项、省级项目818项,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05人、省级1062人⑴。
传承发展体系完善顶层规划不断强化。
编制出台《某某省“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黄河流域(某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工作方案》《国家级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总体规划》等系列政策,着眼全局从顶层设计做好系统性谋划布局。
法制体系更加健全。
颁布实施《某某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阿坝、甘孜、凉山相继颁布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绵阳、南充制定年画、地方戏剧专项条例,进一步明确非遗保护传承的工作要求、保障力量和管理方式。
调研显示,11个市(州)中有9个出台了非遗项目相关的单项法规或制度,有7个出台非遗传承人认定和管理相关办法或条例。
扶持资金落实到位。
某某省逐年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2023年,省级财政补助非遗保护经费2066.24万元,较上年增长54.76%。
四川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现状四川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地方。
四川的古镇是中国古镇的代表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探讨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和旅游开发情况,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四川的古镇以其独特的历史遗迹、传统手工艺、民俗风情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而闻名于世。
受到现代化的冲击,一些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严重困境。
1. 传统手工艺的衰落四川古镇的传统手工艺如剪纸、蜡染、扎染等,由于劳动力流失和市场需求变化等问题,面临着衰落的局面。
许多手工艺人因无法维持生计而放弃传统手艺,致使许多传统手工艺技艺失传。
2. 民俗风情的消失古镇的民俗风情是古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现代化的侵蚀,一些古镇的传统节日、民俗活动等已经不再流行,甚至走向了消失。
3.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不完善目前,四川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还不够完善,缺乏专门的机构和法规来保护古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侵蚀或破坏的现象依然存在。
二、四川古镇的旅游开发现状随着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四川古镇的旅游开发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1. 旅游开发的功利化倾向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一些古镇过分强调商业开发,而忽视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一些古镇的原貌被破坏,文化氛围受到破坏,给游客留下了功利化的印象。
2. 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四川古镇的旅游资源开发不平衡,一些古镇因为地理位置和文化底蕴等问题未能充分开发,导致了旅游资源的浪费和古镇经济的不均衡发展。
3. 旅游开发存在乱象一些古镇的旅游开发存在乱象,例如一些商贩在古镇乱设摊售卖,景区环境脏乱差等问题,给游客留下了不良的印象,影响了古镇的形象和旅游业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需要探索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旅游开发的模式,以实现古镇的可持续发展。
非遗调查报告一、调查的初衷我呀,一直对非遗特别感兴趣。
非遗就像是隐藏在我们生活里的宝藏,每一个都有着独特的魅力。
我就想啊,我得去好好探究探究这些宝贝,看看它们到底有着怎样的故事。
我身边其实就有一些非遗的小例子,像奶奶做的刺绣,那针法可讲究了,每次看都觉得特别神奇。
这就勾起了我对非遗更大的好奇心,想知道更多非遗项目背后的东西。
二、调查的过程我就开始在周边找各种非遗的线索。
我先去了本地的一些老街区,那里有很多老手艺人。
我跟一个做糖画的老爷爷聊天,他做糖画可厉害了。
我就问他这糖画的历史呀,老爷爷就特别热情地给我讲起来,说这糖画都有好几百年的历史了呢,以前是小孩子们最爱的零食兼小玩意儿。
他还现场给我做了一个糖画,那熟练的手法,看着糖稀在他手下变成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我都惊呆了。
然后我又去了民俗博物馆,在那里看到了好多非遗的展品。
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那些剪纸精致得不像话,每一个图案都像是在诉说着一个故事。
我还在那里找到了一位剪纸艺人,她给我讲了剪纸的一些技巧和寓意。
比如说剪纸里的一些花朵图案,不同的花朵有着不同的含义,像牡丹就代表富贵,梅花就象征着坚韧。
我还参加了一些社区组织的非遗活动。
在活动上,我看到了传统的手工编织。
那些阿姨们用毛线编织出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有帽子、围巾还有小玩偶。
我跟着学了一下,才发现这手工编织可不容易,要很有耐心,还要掌握很多小窍门。
三、调查的收获通过这一系列的调查,我对非遗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发现非遗不仅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
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和情感。
这些非遗项目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照亮了我们的文化天空。
而且我还发现,非遗现在面临着一些挑战。
比如说,很多年轻人都不太了解非遗,觉得这些东西很老土。
但其实只要深入了解,就会发现它们特别有趣。
还有就是传承人的问题,有些非遗项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传承人,面临着失传的危险。
这可太可惜了。
我就想啊,我要尽我自己的力量,把我了解到的非遗知识传播出去,让更多的人知道这些宝藏。
四川非遗调查报告篇一:四川国家级非遗名录篇二:四川民俗民风调查报告四川民俗民风惊世的川剧绝活:变脸.四川成都民俗风情变脸,这是川剧表演艺术的特殊技巧之一,观众非常感兴趣,看过之后,无不惊叹,它是揭示剧中人物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浪漫主义手法。
把不可见、不可感的抽象的东西变成可见、可感的具体的东西。
刘成基说:“变脸的手法大体上分为三种,它们是‘抹脸’、‘吹脸’、‘扯脸’”,此外,还有一种“运气”变脸。
“抹脸”是将化装油彩涂在脸的某一特定部位上,到时用手往脸上一抹,便可变成另外一种脸色。
如果要全部变,则油彩涂于额上或眉毛上,如果只变下半部脸,则油彩可涂在脸或鼻子上。
如果只需变某一个局部,则油彩只涂要变的位置即可。
如《白蛇传》中的许仙,《放裴》中的裴禹,《飞云剑》中的陈仑老鬼等都用“抹脸”。
吹脸,只适合于粉末状的化妆品,如金粉、墨粉、银粉等等。
有的是在舞台的地面上摆一个很小的盒子,内装粉末,演员到时做一个伏地的舞蹈动作,趁机将脸贴近盒子一吹,粉末扑在脸上,立即变成另一种颜色的脸。
必须注意的是:吹时闭眼、闭口、闭气。
《活捉子都》中的子都,《治中山》中的乐羊子等人物的变脸,便采用的“吹脸”。
《活捉子都》中的吹脸,粉末是放在酒杯内的。
“扯脸”是比较复杂的一种变脸方法。
它是事前将脸谱画在一张一张的绸子上,剪好,每张脸谱上都系一把丝线,再一张一张地贴在脸上。
丝线则系在衣服的某一个顺手而又不引人注目的地方(如腰带上之类),随着表演的需要,在舞蹈动作的掩护下,再一张一张地扯下来。
一是粘脸谱的粘合剂不宜太多,以免到时扯不下来,或者一次把所有的脸谱都扯下来。
二是动作要干净利落,假动作要巧妙,能掩观众眼目。
如《白蛇传》中的钵童(紫金铙钵),可以变绿、红、白、黑等七、八张不同的脸。
再如《旧正楼》中的贼、《望娘滩》的聂龙等也使用扯脸。
运气变脸传说已故川剧名演员彭泗洪,在扮演《空城计》中的诸葛亮时,当琴童报告司马懿大兵退去以后,他能够运用气功而使脸由红变白,再由白转青,意在表现诸葛亮如释重负后的后怕。
拭豹眼黑烟子在双眉间一抹而成。
如《问病逼宫》中的杨广拭豹眼,用以表示其凶残狠毒。
总之,变脸在川剧中是很绝的,田汉在40年代初看了《情探》后说:“四川戏关于变脸之类具有特长,不知何故。
”柳倩也说:“‘变脸’的问题,是川剧中特有的技艺,它的骤然变化,促使见者改观,‘变脸’是感情的象征,许多的脸谱已经有它显著的典型的特质,说明人物的忠奸邪正,而‘变脸’更帮助了个性的强调与感情(变)化的发展过程,这是四川戏的优点。
加之演员能于观众不注意间改变他的脸像,也是一种惊人的技术。
”成都茶馆.四川成都成都市民俗风情“坐茶馆”是成都人的一种特别嗜好,因此茶馆遍布城乡各个角落。
成都茶馆不仅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而且有它自己独特的风格。
无论你走进哪座茶馆,都会领略到一股浓郁的成都味:竹靠椅、小方桌、三件头盖茶具、老虎灶、紫铜壶,还有那堂倌跑堂添水的功夫,无一不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成都茶馆的“三件头”指瓷盖、瓷碗、金属托盏。
托盏中间有一圆形凹坑,瓷碗角正好嵌入,不易翻倒,又称茶船。
“三件头”的优点是茶碗体积适中,上大下小,添水时可将碗内茶叶充分翻卷;盖而不严的茶盖即可保温,又能透气,并可用来搅动碗内茶水,调匀茶味,而且隔着茶盖饮茶,可免茶叶入口;茶船托稳碗底,便于端放,又能避烫。
成都茶馆除了休闲之外,还是重要的社交场所。
旧社会三教九流都在此聚会。
七十二行,行行都把茶馆当作交友聚会的好去处,茶馆成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茶馆的另一重要职能是群众的娱乐场所。
说书的、表演曲艺的都把茶馆当作演出场地。
这种活动一直保留到现在。
有的茶馆还是川剧“票友”聚会之地,他们常邀在一起坐唱,经常是围得水泄不通,“打围鼓”一名即出于此。
“九大碗”.四川峨眉山眉山市民俗风情办“九大碗”这风俗无疑是农耕时代的特殊产物,它反映了我们的祖先渴望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社会理想。
无论是哪一家有了事,也不管这家人有钱还是没钱,镇上的人们一律都要去帮忙,而且一帮就是好几天,从最初的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到最后归还家具,有始有终,绝不让主人家一家人劳累。
去吃“九大碗”是要向主人家交钱的,你五十他一百,账房先生戴着老花眼镜,用毛笔在账本上如实记下客人交的钱,到时分文不少的交给主人。
主人抱着这本人情簿子,等别人家有事的时候再去还人家。
客人交了钱吃起来心安理得,条件差的人家也可暂时借助大家的力量将家里的事办好,体现了集体的温暖,有点提前进入和谐社会的味道。
同时使镇上的人建立一种千丝万缕的经济关系,永久牢固,和谐美满。
多少年来人们牢牢守着这种约定俗成的规矩,若有人收了别人的钱而不还,或是别人家有事而不去帮忙的话,是要被人背后议论的,背上一个不落教的名声,一辈子都抬不起头来,只要是一个正常的人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
我很佩服祖辈们定下的这个规矩,既富有人情味,又有一定的约束力。
办一次“九大碗”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单以吃而论,主人家至少须备下上千斤的猪肉,几百斤鱼(一般是鲤鱼),几十只鸡和上百斤的牛肉,至于蔬菜那就更多了。
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九大碗”质量也须“与时俱进”,若是有哪家准备的东西少了,不够客人吃,人家当面不会说什么,背了会将这家人贬得一无是处,让你从此不好意思见人,所以人们宁愿多浪费点,也不希望别人说长道短。
办“九大碗”不能太“水”是镇上的人家共同恪守的一条规则。
办“九大碗”自有一班专门的厨师(民间厨师没级别的)料理,谁负责做哪一道菜都有明确的分工,不是“专业人员”你是插不上手的,最多只能帮这些“大师傅”们打打下手,只能干点杀杀鸡扯点鸡毛或是剖一下鱼这类非技术的工作,到了关键的工序的时候你就得靠边站。
我认识一位厨师,替人办了几十年的“九大碗”了,已经60多了,至今还在为小镇的红白事发挥余热,他在镇上颇受人尊重,无论哪家有事第一个想起的就是他,而他也乐意为大家服务。
他最拿手的菜是“蛋裹元”,这也是高庙的“九大碗”名闻遐迩的主要原因。
我曾在城里的好些餐馆吃过别人做的“蛋裹元”,材料一样但就是没他做的地道。
这道菜说起来挺简单,把猪肉在菜板上细细剁碎,加上生姜葱头味精胡椒粉拌匀,用事先做好的蛋皮(用鸡蛋清在油锅里摊平,看起来颜色黄黄的,很薄)包裹成一条条的,放在蒸笼里蒸,蒸熟后再切成一片片的就可吃了。
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就难了。
有许多人都按照她传授的方法做过,但做出来就是没他做的好吃。
吃“九大碗”的时候,整个一条街都摆满了桌子,每张桌子坐八人,一次坐二十多桌,这一轮吃完了,下一轮接着吃,客人多的人家要坐好几轮才能将酒席摆完。
桌上的白酒是地道的高庙白酒,有“小五粮液”的美称,酒不够的话,还可加。
菜一道道的端上来,说是“九大碗”其实根本不止九碗,荤的素的都有,满满的摆一桌子。
那几十桌人同时在屋檐口下吃饭的场面实在是一道独特的风景,喝酒的喝得满脸通红,吃饭的风卷残云,人声鼎沸,我想梁山好汉聚义厅的热闹和豪爽也莫过于此,那一刻人世间所有的悲喜都被人们轻轻忽略过去。
这样的场面往往要持续好多天。
绵竹年画节.四川德阳民俗风情每年1月至2月举行。
绵竹1993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命名为中国年画之乡,1994华入选中国民间艺术一绝,1997年荣获第五届中国艺术节金奖。
绵竹年画在历史上与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苏州桃花坞的年画,被誉为中国民间年画四大家;绵竹年画是巴蜀文化的重要构成,是一个浓缩时空的文化符号,影响到西南地区的文人画、戏剧、雕塑,甚至民风民俗。
绵竹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这一文化传统,隆重举办一年一度的绵竹年画节,组织盛大的迎春活动。
金鼓开道、喜报阳春、狮子起舞、社火平台、年画人物踩高烧、喜打春牛等传统民俗活动热闹非凡。
川菜川菜系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系,其发源地是古代的巴国和蜀国。
川菜是对我国西南地区四川和重庆等地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的统称,川菜最大的特点是一菜一格,百菜百味.川菜以成都、重庆、川南三个地方菜为代表,选料讲究,规格划一,层次分明,鲜明协调,以用料广博、味道多样、菜肴适应面广而著称。
尤以麻辣、鱼香、怪味等味型独擅其长。
烹调手法上擅长小炒、小煎、干烧、干煸。
川菜作为我国汉族八大菜系之一,在我国烹饪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取材广泛,调味多变,菜式多样,口味清鲜醇浓并重,以善用麻辣著称,并以其别具一格的烹调方法和浓郁的地方风味,融会了东南西北各方的特点,博采众家之长,善于吸收,善于创新,享誉中上河帮(蓉派,以成都和乐山菜为主);其特点是小吃,亲民为主,比较清淡,传统菜品较多。
蓉派川菜讲求用料精细准确,严格以传统经典菜谱为准,其味温和,绵香悠长。
通常颇具典故。
其著名菜品有麻婆豆腐、回锅肉、宫保鸡丁、盐烧白、粉蒸肉、夫妻肺片、蚂蚁上树、灯影牛肉、蒜泥白肉、樟茶鸭子、白油豆腐、鱼香肉丝、泉水豆花、盐煎肉、干煸鳝片、东坡墨鱼、清蒸江团等。
下河帮(渝派,以重庆和达州菜为主);其特点是家常菜,亲民,比较麻辣,多创新。
渝派川菜大方粗犷,以花样翻新迅速、用料大胆、不拘泥于材料著称,俗称江湖菜。
大多起源于市民家庭厨房或路边小店,并逐渐在市民中流传。
渝派川菜近几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大受欢迎,不少的川菜馆主要菜品均为渝派川菜。
其代表作有酸菜鱼、毛血旺、口水鸡、干菜炖烧系列(多以干豇豆为主)、水煮肉片和水煮鱼为代表的水煮系列、辣子鸡、辣子田螺和辣子肥肠为代表的辣子系列、泉水鸡、烧鸡公、芋儿鸡和啤酒鸭为代表的干烧系列、泡椒鸡杂、泡椒鱿鱼和泡椒兔为代表的泡椒系列、干锅排骨和香辣虾为代表干锅系列等。
风靡海内外的麻辣火锅(或称毛肚火锅、火锅)发源于重庆,因为其内涵已超出川菜的范围,通常被认为是一个独立的膳食体系而不被视作川菜的组成部分。
小河帮(盐帮菜,以自贡和内江菜为主);其特点是大气,怪异,高端(其原因是盐商)。
自贡盐帮菜又分为盐商菜、盐工菜、会馆菜三大支系,以麻辣味、辛辣味、甜酸味为三大类别。
盐帮菜以味厚、味重、味丰为其鲜明的特色。
最为注重和讲究调味。
除具备川菜“百菜百味、烹调技法多样”的传统之外,更具有“味厚香浓、辣鲜刺激”的特点。
盐帮菜善用椒姜,料广量重,选材精道,煎、煸、烧、炒,自成一格;煮、炖、炸、熘,各有章法。
尤擅水煮与活渡,形成了区别于其他菜系的鲜明风味和品位。
在盐帮菜的嬗变和演进中,积淀了一大批知名菜品,人见人爱,其中一些菜品更不胫而走,纳入了川菜大系,摆上了异地餐桌,清末盐商李琼圃撰著了《琼圃菜谱》,便记载了各色盐帮菜的烹饪要诀,惜已失传。
盐帮菜的代表性菜品不下百种。
这里仅列举其中部分:水煮牛肉、火鞭子牛肉、冷吃兔、富顺豆花、火爆黄喉、牛佛烘肘、粉蒸牛肉(或名牛肉蒸笼) 、风萝卜蹄花汤、芙蓉乌鱼片、无汁葱烧鲤鱼(又名“合浦还珠”) 、火爆毛肚、谢家黄凉粉、郑抄手、酸辣冲菜、李家湾退鳅鱼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