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检测题(三)
- 格式:doc
- 大小:2.34 MB
- 文档页数:8
安徽省涡阳县育萃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试题本试题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题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宋代诗人登上诗坛时,他们仰望唐诗,犹如一座巨大的山峰,宋代诗人可以从中发现无穷的宝藏作为学习的典范。
但这座山峰同时也给宋人造成沉重的心理压力,他们必须另辟蹊径,才能走出唐诗的阴影。
宋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对唐诗并未亦步亦趋,而是有因有革,从而创造出与唐诗双峰并峙的宋诗。
宋诗的创新具有很大的难度。
以题材为例,唐诗表现社会生活几乎达到了巨细无遗的程度,这样宋人就很难发现未经开发的新领域,于是宋人在唐人开采过的矿井里继续向深处挖掘。
宋诗在题材方面仍有成功的开拓,主要是向日常生活倾斜。
琐事细物,都成了宋人笔下的诗料。
比如苏轼曾咏水车、秧马等农具,黄庭坚多咏茶之诗。
有些生活内容唐人也已写过,但宋诗的选材角度趋向平民化,比如宋人的送别诗多写私人交情和自身感受,宋人的山水诗则多咏游人熙攘的金山、西湖。
所以宋诗所展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更多的是普通人,而不再只是盖世英雄或绝俗高士,这种特征使宋诗具有平易近人的优点。
在艺术上,宋诗的任何创新都以唐诗为参照对象。
宋人惨淡经营的目的,便是在唐诗美学境界之外另辟新境。
宋代许多诗人的风格特征,相对于唐诗而言,都是新生的。
比如梅尧臣的平淡,王安石的精致,苏轼的畅达,黄庭坚的瘦硬,陈师道的朴拙,杨万里的活泼,都可视为对唐诗风格陌生化的结果。
宋代诗坛还有一个整体性的风格追求,那就是平淡为美。
苏轼和黄庭坚一向被看作宋诗特征的典型代表,苏轼论诗最重陶渊明,黄庭坚则更推崇杜甫晚期诗的平淡境界,苏、黄的诗学理想是殊途同归的。
苏轼崇陶,着眼于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黄庭坚尊杜,着眼于晚期杜诗的“平淡而山高水深”。
郑州外国语学校2024-2025学年高二上期月考语文参考答案一、现代文阅读(16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6分)1.【答案】B【解析】“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使推理出现瑕疵”错,材料一第一段“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可看出原文是“可能会”。
故选:B。
2.【答案】C【解析】“为了正面证明‘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已经得到了学者的认可和重视”错。
引用鲁迅的话是为了从反面论证单靠逻辑和理性不能正确有效地品读鉴赏诗歌的语言,即“诗人的语言不能用常理来衡量”。
故选:C。
3.【答案】D【解析】先看“无理而妙”。
材料二第一段“语言运用的艺术,在某些情况下,又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的框框的,这不仅无碍于语言运用的正确,而且反而使得语言运用收到更好的艺术效果,这就是‘无理而妙’”。
A.“春风”不知离别之苦,也不能决定柳条是否发青。
李白却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春风不让柳条发青,怕离别之人又饱受别离的苦楚,从物的角度表现“无理而妙”。
B.不忿:恼恨、嫌恶。
思妇久盼归人,出门眺望,未见亲人,把失望迁怒于啼叫的喜鹊,表现其盼归之苦,无理而妙。
C.花不能“弄”影,此处用拟人手法,暗示有风。
一个“弄”字,生动细致地写出晚风吹拂时花影晃动之态,无理而妙。
D.是现实主义表达,没有突破思维逻辑的语言表达,不能体现“无理而妙”的艺术效果。
故选:D。
4.【答案】①材料一从逻辑内涵的角度强调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还是一种理性精神。
②材料二从逻辑运用的角度强调语言艺术可以突破逻辑规律,达到“无理而妙”的效果,而“无理而妙”是建立在深邃的逻辑基础上的智慧和能力。
5.【答案】大前提: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小前提:我是一个身在最高层的人。
结论:我是不害怕浮云挡住视线的。
2013年下半年华忆高级中学第三次月考高二语文试卷(测试时间150分钟卷面总分150分)第Ⅰ卷 (选择题,共36分)一、(18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A. 朝觐.jìn 纂.辑zuǎn 舔舐.shì 睊.睊胥谗juānB. 畏葸.xǐ 恸.哭tîn g 肚脐.jí 涸.辙之鲋héC. 跻.身jī 荷蓧.tiào 精髓.suí 大而无当.dàngD. 水獭.tǎ 牵累.lěi 拘囿.yîu 不慊.于心qiè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 搭讪大相径庭瓦斧雷鸣生灵涂炭B. 缜密一叶障目固步自封槁项黄馘C. 匡正义博云天越俎代庖食不果腹D. 诛连揠苗助长画地为牢风神独具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A. 公车改革不应留漏洞,不能给既得利益者钻空子。
问题是,绝对完善的制度从来不是一挥而就....的。
B. 钱钟书先生用文言文写成的《谈艺录》《管锥篇》博大宏深,技巧精湛多变,而且还以其运斤成风....的笔触,充分展现了文言文词汇的活力和生命力。
C. 校园里感受春意而怒放的花朵,姹紫嫣红,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风姿绰约....地摇摆着,舒展着。
D.直到16日菲方媒体仍坚称,台湾渔船“非法”捕鱼,并企图撞沉菲方公务船,菲方才下令射击误杀洪石成。
菲方的危言危行....,已经引发十分严重的后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A. 中国画的发展,无论是技法变化上还是美学思想上,中国传统哲学都对它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国“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B. 人的生活范围、生活阅历总是有限的,阅读可以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认识社会生活,了解和熟悉我们不曾经历,也不可能经历的一些事。
C. 研究表明,多巴胺是导致酒精上瘾的关键,这种“快感神经递质”的分泌,可使人强烈的产生生理和心理满足感。
福建省厦门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仁是孔子所宣扬的最高道德原则。
《吕氏春秋·不二》云:“孔子贵仁。
”这是符合事实的。
但在春秋时代,孔子以前,仁已经是一个公认的道德准则了。
《左传·僖公三十年》记载,晋大夫臼季云:“臣闻之,出门如宾,承事如祭,仁之则也。
”又《左传·定公四年》记载,楚郧辛曰:“《诗》曰:‘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强御。
’唯仁者能之。
”又《左传·昭公十二年》记载孔子对于楚灵王的评论说:“仲尼曰:‘古也有志:克己复礼,仁也。
’信善哉!”孔子以“克己复礼”为仁,乃是引述“古志”之言。
过去多数学者认为,孔子并没有给出仁的完整界说。
我不同意此种观点,我认为孔子确实曾经给出关于仁的明确界说。
《论语》记载:“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雍也》)这里,孔子区别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子贡误以圣为仁,混淆了圣与仁的不同层次。
孔子区别圣与仁,因而必须讲明仁的完整含义,必须如此才能揭示圣与仁的不同意指。
而且这里“夫仁者”三字也正是确立界说的格式。
所以我认为,“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乃是孔子所讲关于仁的界说。
(节选自张岱年《仁和仁义》,有删改)材料二:孔子“贵仁”,同时也宣扬“义”。
据《论语》所记,孔子尝说:“君子义以为上。
”(《阳货》)“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
”(《卫灵公》)“见义不为,无勇也。
”(《为政》)“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雍也》)“见得思义。
”(《季氏》)孔子所谓义即道德原则之义。
仁是最高的道德原则,义则泛指道德的原则。
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讲仁,又讲义,但据《论语》所载,孔子未尝以仁义相连并举。
雅礼集团2024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二语文时量: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列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
诚然,霍布斯看出了现今的人们对自然的权利所作的种种解释的缺点,然而从他自己所作的解释中得出的结论就可看出,他的解释的着眼点也是错误的。
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是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
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
既然霍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
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
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他们从对恶事的无知中得到的益处,比别人从对美德的认识中得到的益处多得多。
彭山区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5题。
材料一:道家思想的核心是无为,主张顺自然、因物性,而儒家思想的核心是有为,强调制名(礼)教、规范人性。
这两种类型思想的不同和对立是显而易见的,而两者在历史上相互补充、相互吸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基本格局、中华民族的主要精神,同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诚如班固所说,“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相反而皆相成也”。
人们经常把道家的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逃避,什么都不去做。
其实,这很不全面,也不准确。
应当指出,在道家内部存在着消极无为和积极无为两种不同的学说,他们对于无为思想精神的理解是很不相同的。
道家的庄子学派总的说来比较偏向于消极的无为,他们追求一种“堕肢体,黜聪明”的“坐忘”(《庄子·大宗师》)和“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吾丧我”(《庄子·齐物论》)的自我陶醉的精神境界。
而道家的老子学派所说的无为就不完全是消极的了。
老子所谓的无为,主要是“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六十四章)。
他强调的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老子》五十章)和“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老子》二十二章),即不自作聪明、不自以为是、不自居功劳、不自我夸耀。
所以,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为,而是主张为而不恃,是要以退为进、以曲求全、以柔胜刚。
荀子在批评庄、老二家学说时,一则说“庄子蔽于天而不知人”(《荀子·解蔽》),一则说“老子有见于诎(曲),无见于信(伸)”(《荀子·天论》),对于两者思想精神的不同之处,抓得相当准确,点得十分明白。
韩非在吸收老子无为思想时,强调的只是君道的无为,而臣道是应当有为的。
韩非认为,君主的任务主要是把握原则、任用百官,如果事必躬亲,不仅忙不过来,也做不好,而更严重的是,它将极大地妨碍和打击臣下百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2024年9月高二语文月考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满分36分,每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生死交锋吕啸天北方八月的这天夜里,突然下起了一场鹅毛大雪。
汉军驻扎的秃柳营几乎被大雪所覆盖。
锋利的长枪枪头挂满了雪花,在夜中发出炫目的青光,有些刺眼。
骠骑将军霍去病帐下亲兵魏中悄悄地溜出营门,朝匈奴军驻扎的狼子山狂奔而去。
这个时候,匈奴军元帅呼韩武扬正在帐中喝酒。
他一人喝掉了两瓶烈性的胡冰烧,烈酒烧红了他的双眼,但没有驱散他心中的郁闷。
开春之后,他受单于之命,率二十万大军,从西城长驱而入,占领了河西,打通了入侵汉朝的一条重要的也是唯一的通道。
汉军派出两路人马反击匈奴。
前锋八万人马由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后路军五万人马由征西大将军卫青统领。
霍去病率领的前锋八万人马在离河西匈奴军三四十里外的单旗镇扎营。
呼韩武扬这时才相信汉军的前锋统帅是一位二十出头的年轻人。
这位要统兵入侵汉朝、二十余年征战沙场的胡将,兴奋得连呼:今夜就去劫营,杀霍去病一个人仰马翻!呼韩武扬派前锋呼韩元率五万人马连夜突袭汉军。
半夜时分,一脸血污的呼韩元狼狈不堪地逃了回来,说:汉军早有准备,偷袭不成,反而折损了一万人马。
呼韩武扬暗暗惊讶:没想到霍去病年纪轻轻,竟是这样的统兵奇才!在接下来的交锋中,霍去病采用派出小股军队扰乱敌军,敌军追击再用伏兵消灭的办法,打了几场漂亮的胜仗。
匈奴军士气低落,呼韩武扬率兵退驻漠北。
霍去病率兵追击,在漠北匈奴军三十里外的秃柳营扎营。
两军形成对峙局面。
霍去病在等卫青的后路军前来支援,两军会合后,再一举出击,将匈奴军赶出边塞。
匈奴军二十万人马经过几番厮杀,已经折损了近三万人马,寸土未得。
而且对手还是一个年轻的小将和他率领的仅八万人马。
呼韩武扬觉得作为匈奴最骁勇的大将,这是他统兵征战以来遭受的最致命的重创,也是他生命中的奇耻大辱。
呼韩式扬开启第二瓶胡冰烧酒时,声称有重要情报献给元帅以换取千两黄金赏赐的魏中被带进了帐中。
江苏省苏苑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
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并在完成后上交,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劳动文化,是一种伸张劳动的价值和地位、劳动者的尊严和权利的文化,是一种弘扬劳动者的经济政治主体、精神文化主体和社会历史主体地位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一句话,劳动文化是一种属于劳动者(劳有)、依靠劳动者(劳治)、为了劳动者(劳享)的文化。
劳动文化并不是要垄断全部文化,而是要在整个社会文化结构中占有正值、合理的位置。
但是,假如全社会不出现一种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氛围,那么,不论是劳动文化的观念、思想和理论,还是劳动法律和政策,都难以变成现实。
这就须要在全社会范围内作广泛而深刻的劳动文化传播和渗透。
这种传播和渗透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大众传媒的舆论导向和文化普及,二是把劳动文化贯穿于每个人从小到大的教化内容和教化过程之中。
如此一来,劳动教化(以下简称“劳育”)这个概念自然而然就浮出水面了。
当前把劳育列入教化内容,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在我国历史上并非首次。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劳工神圣”文化大潮中,蔡元培首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但这一方针在民国时期并未得到实施。
1957年毛泽东强调德智体三方面得到发展的教化方针,1958年补充教化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化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966年毛泽东强调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学工、学农、学军,高度重视劳育和政治教化。
1995年通过并实施的《教化法》复原了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提法。
1999年《中共中心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化改革全面推动素养教化》的确定,增加美育,提倡德智体美四育并举。
秘密★启用前2026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青桐鸣高二联考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号、座位号、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形成先后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时期和历史阶段,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有人据此提出了是否过时的问题。
能否回答和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传承与弘扬的信心是否坚定、行动是否坚决。
形成过程有限,崇高精神永恒。
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精神,名称、内涵都是具体的,形成的过程也都是与英雄模范、典型地域、历史事件、科技工程紧密相关。
有的以英雄模范的名字命名,如焦裕禄精神、雷锋精神等;有的以典型地域命名,如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有的以历史事件命名,如长征精神、抗美援朝精神等;有的以科技工程命名,如“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
这些精神形成过程虽然有限,但影响和力量无限。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有这样的精神构成其强大精神力量。
时代条件变化,理想事业没变。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精神主题是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浴血奋战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精神主题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艰苦创业精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展现的精神主题是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改革开放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的精神主题是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砥砺奋斗的伟大奋斗精神。
时代条件之变带来了精神主题之变,并没有带来理想事业之变,我们始终在坚守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
高二语文专版(答案在最后)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逃狱专家①传统上将庄子和老子并举,称为“老庄”。
然而庄子和老子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
并称“老庄”,容易让我们理所当然以为“老”在“庄”前,视“庄”为“老”的延伸、开展,因而忽略了他们之间明显的巨大差异。
庄子所描述、所展现的,是一种不折不扣“连续性的世界观”,以这种非主流的世界观来看待、评断他所处的战国乱世。
相对地,老子仍然是站在周文化“不连续的世界观”中,关心、留意如何处理人间关系,如何运用一种逆反的逻辑,在此世人间找到更好的安排。
②虽然都谈“道”,都以“道”来统称整全的、神秘的原理原则,虽然都强调自然,主张人依循自然而生,但庄子的态度,是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找到徜游自然、依道而行的方式,老子关心的却是将自然的道理运用在人世上,来处理人间关系,因而可以在人世上获得更安稳、更有权力、更有把握的人世生活。
③庄子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世的绝对性、独特性,他采取了清楚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务放置到一个广大的、“连续性的”架构中,像是从外太空看地球,还原地球为宇宙天体间的一颗水蓝星球,与其他无数众星并置,因而得到一种开阔的新感受、新智慧。
④庄子来自一个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而殷商遗民又靠近仍然相信山鬼、水鬼、人神杂处的南方楚文化地区,所以他用“连续性的世界观”对周文化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⑤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然而我所看到的世界,比你们看到、你们理解的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感受,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而慌张忙碌,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我不是蚂蚁,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要如何把自己缩进蚂蚁的眼光、蚂蚁的计较中呢?⑥正因为源自那样的“连续性的世界观”,庄子的质疑、批判,也就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材料一:首先,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始终把爱国主义精神作为首要的价值标准,一向主张先爱国,后立家,信奉无国便无家,“家”为小家,“国”是大家。
不管是国泰民安,还是国难当头,都要先大家而后小家。
中华民族历来反对涣散分裂,追求团结统一,强调群体优势,崇尚众志成城。
爱好和平,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向主张“和为贵”,追求天下大国的太平盛世,奉行“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仁”为本,反对战争与暴力,反对冤冤相报,主张以德报怨。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和生命意志。
传统文化歌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信奉“天道酬勤”,勉励人们“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以上独特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风骨,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智慧。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充满着深刻的大智慧,是东方哲学的杰出代表。
这大智慧集中体现在“儒、道、释互补”之中。
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仁”,以仁、义、礼、智、信为主要内容,以“中庸之道”为哲学理念。
“仁爱”与“中庸”,均极富智慧。
道家思想以老庄之道为代表,其核心是“道”,以太极八卦、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为主要内容。
其代表性著作《易经》,是中国学问之根据,《易经》中的智慧渗遗在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而《道德经》和《庄子》,亦为两部智慧奇书,其中的奥妙哲思尤为士人与士文化所推崇。
中华道家文化之“道”,是深邃的大智慧。
佛家思想,即佛教世尊释迎牟尼之佛法,其核心是“空”(佛法博大精深,不可思议,难以言说),以“心性”“色空”“因果”“涅槃”等为主要内容,以揭示生命奥秘,达到“了生脱死”为终报。
高二语文上月考试卷及答案高二语文月考试卷是最能反映出当前语文考试命题方式的一种复习材料,不妨做一些语文月考试卷更好地了解语文月考考试的题型。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高二语文上月考试卷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高二语文上月考试卷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萨满教萨满教本质上是一种作为生存手段被不断重复的巫术的实践。
它具有信仰的统一性,但这个统一性不是以神灵的唯一作为标志的,即使在萨满教发展的兴盛阶段,多神信仰的格局也依然存在。
萨满教信仰的统一性表现在其信仰群体对自己所有崇拜对象的共同认可,而这些对象,作为神圣传统的载体,是共同宗教活动的出发点。
在北方民族里,以血缘联系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同生共长的伙伴,与信仰对象互相服务,相互依存,可以说,社会组织是萨满教必然的信仰群体。
由血缘关系支配的社会制度早已消失,但血缘——地域居住格局却普遍存在,因而社会组织依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并依赖着宗法关系,可以说,宗法关系对萨满教信仰的传承产生着巨大的作用。
例如,萨满作为巫术实践者,纷纷采取以祖先神灵的名义维持传统的形式,常常把对神的引领和某人成为萨满的原因解释成来自祖先的召唤和命令。
再如,虽然萨满们不断地吸收外来神灵,把它们纳入自己的神堂,但总要或是把它们放置在自己祖先系统的神灵之外,或是通过既定仪式使它们在萨满本人死后才获得资格逐渐成为祖先神灵。
今天,在信奉萨满教的满、赫哲、鄂伦春、鄂温克和蒙古等民族中,萨满教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宗法关系的社会背景中仍起着某种作用。
所以,北方民族祭祀祖先的礼仪至今仍然比较普遍,它和人们缅怀祖先、景仰先辈的伦理观念融合在了一起,已经成为得到倡导的民间习惯。
虽然这种祭祀行为已经不很规范,祭礼也不完整,但它作为习俗的一部分保留在了日常生活中。
有的民族,大型氏族、家族祭祀活动的历史刚刚终结,氏族长老和萨满们仍然能够积极配合,熟练地主持萨满教祭祀活动。
扬州中学2023—2024 学年第一学期12 月月考试题高二语文2023.12试卷满分:150 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题。
材料一:按照中国的传统,学习哲学不是一个专门的行业,人人都应当读经书,正如在西方传统看来,人人都要进教堂。
读哲学是为了使人得以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
有些哲学著作,像孟子的和荀子的,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它们的表达还是不够明晰。
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
《老子》全书都是名言隽语,《庄子》各篇大都充满比喻例证。
甚至在上面提到的孟子、荀子著作,与西方哲学著作相比,还是有过多的名言隽语、比喻例证。
名言隽语一定很简短;比喻例证一定无联系。
一个人若不能读哲学著作原文,要想对它们完全理解、充分欣赏,是很困难的,对于一切哲学著作来说都是如此。
这是由于语言的障碍。
加以中国哲学著作富于暗示的特点,使语言障碍更加令人望而生畏了。
中国哲学家的言论、著作富于暗示之处,简直是无法翻译的。
只读译文的人,就丢掉了它的暗示,这就意味着丢掉了许多。
一种翻译,终究不过是一种解释。
比方说,有人翻译一句《老子》,他就是对此句的意义作出自己的解释。
但是这句译文只能传达一个意思,而在实际上,除了译者传达的这个意思,原文还可能含有许多别的意思。
原文是富于暗示的,而译文则不是,也不可能是。
所以译文把原文固有的丰富内容丢掉了许多。
《老子》《论语》现在已经有多种译本。
每个译者都觉得别人的翻译不能令人满意。
但是无论译得多好,译本也一定比原本贫乏。
需要把一切译本,包括已经译出的和其他尚未译出的,都结合起来,才能把《老子》《论语》原本的丰富内容显示出来。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有删改)材料二:“中国有无哲学”的问题本身可以溯源于三十年代金岳霖《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审查报告》中所区分的“在中国的哲学史”还是“中国哲学的史”。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月考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I(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书之为物,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墨迹和纸张,它有体温,渗透着昔者或彼者的生命体验和智慧表达。
正是有这种书中生命的存在,我们才有根据相信英国哲学家培根的话:“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
”因为书中不同的生命方式,搜索着和激发着与之对应的人的生命潜能,读书也就成了在字里行间发现自我、丰富自我、调节自我的心理过程。
当书触动你的生命感觉时,我建议你做好读书笔记。
记笔记是人和书的生命对证。
你读到哪点最有感觉,你觉得哪点最有价值,你感到哪点最为重要,你感到哪点最为可疑,都不妨记录下来。
一字一句地记,可以加强你的印象和记忆;分门别类地记,可以积累你的知识和清理思路;提要钩玄地记,可以在提要中把提要领,在钩玄中深化对意义的理解。
张之洞讲:“读十遍,不如写一遍。
”这也可以用在做笔记上。
笔记本子有个A、B面,最初的记录最后只写一面,然后在继续读书时发现同类问题,写在另一面,跟它对照,比较其间的同和异。
积累多了,你对这问题,就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层次上的材料,然后就可以梳理它的渊源流变,或解释它的多重意义了。
比如读王国维的一段话,觉得耐人寻味,就写在一面,以后不知道哪天读到《道德经》上相似的意思,又记在另一面。
如果发现别的书上也有类似的话,再把它积累下来,相互参证,就可能发现它们之间的传承关系,以及在不同语境中意义的微妙差异。
历史学家吴晗说过:“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所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唐弢先生也认为,大凡读书,一定要做读书笔记,不要自恃年轻时记忆力好,就不做笔记,如果那样,书读多了容易混杂,年纪大后记忆衰退,就难免要吃亏。
唐弢先生晚年写鲁迅传的时候,想找一个材料,鲁迅曾经说过他的父亲喝醉时老打他母亲。
甘肃永登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人教版高二永登一中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测试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完成下列小题。
驿传制度是我国古代以“传命”为主旨,融通信、交通、馆舍三位于一体的命令上传下达机制。
驿传制度伴随着国家政治及交通的发展而产生并逐渐发展。
到了唐代,驿传制度更为严密和完善。
树立起新的制度典范。
对唐王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全唐诗》中有大量与驿传相关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中探析唐代驿传制度的相关内容与特点。
唐王朝“东西长九千五百一十里。
南北宽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旧唐书》卷三八)。
统治者为了对辽阔的疆域实现有效统治。
在中央统一管辖之下建立了各级地方政权及各级交通组织,与此相适应,形成了较完整的文书驿传网。
较之于前代。
唐代驿馆的数量有了较大的扩充。
韩愈在《酬裴十六功曹巡府西驿途中见寄》中写道“四海日富庶,道途隘蹄轮,府西三百里,候馆同鱼鳞。
”用“鱼鳞”来形容唐代驿站的数目繁多,可谓确切而形象。
此外,从王周《路次覆盆驿》“曾上青泥蜀道难,架空成路入云寒,如何却向巴东去,三十六盘云外盘”中可以知道,唐代在最为偏远的地区也设置有驿道和驿站,就诗中所提到的驿站驿馆名称而言,我们很容易发现唐代关于水驿、陆驿、水陆兼办驿的驿传设置。
例如,韩琮的《题商山店》商山驿是为陆驿;王建的《汴路水驿》提到的是为水驿;而武元衡《题嘉陵驿》写道:“悠悠风施绕山川,山驿空濛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
”可以看出,嘉陵驿属于水陆兼办驿。
不少唐代诗人初仕阶段都曾担任县级职官,主持驿传,并留诗以纪。
“云别青山马踏尘,负才难觅作闲人,莫言馆驿无公事,诗酒能消一半春。
”(赵嘏《赠馆驿刘巡官》)诗中看来,驿中生活十分清闲,甚至可谓百无聊赖,。
但这只是对于驿长而言,下层驿使的工作与生活却是另一番景象。
驿使的职责主要有三:一是迎接使客;二是管理驿厅,安顿食宿;三是传送文书,其中最为艰辛的必是舟车劳苦传送文书。
高二语文上学期月考检测题(三)编制:李颖时间:2019.12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1-5题。
材料一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丽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丽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基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摘编自魏家俊《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材料二在高歌民族复兴的今天,怎样认识中国文化传统,是我们的重大课题。
因为体大,自然思纷;为求其真,仁智之见,我们都应该研究。
历览前贤著述,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特质。
和而不同,厚德载物。
重视人与自然之间,族群、民族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统一。
所谓“天人合一”是经过区分天人、物我之后,重新肯定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的是顺应自然而不是片面征服自然。
在观念上形成了“协和万邦”“天下一家”的文化理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善于化解对立,主张仁爱、和为贵。
刚健自强,生生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指人要向天地学习,以“刚毅”的精神,生生不息,奋斗不止。
中国人因此而创造了世界上独特的文明,而且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的文明。
仁义至上,人格独立。
我们以仁义为最高价值,崇尚君子人格,肯定“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弘扬至大至刚的正气,强调人人都有内在的价值与不随波逐流的独立意志,守正不阿,气节凛然,甚至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民本主义肯定人民是主体;人君之居位,必须得到人民的拥戴;保民、养民是人君的最大职责。
整体把握,辩证思维。
中国思维有两大特征,一是整体观,二是阴阳观。
前者从整体上把握世界或对象的全体及内在诸因素的联系性、系统性,反对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后者重视事物内在矛盾中阴阳等关系的对立与平衡。
经世务实,戒奢以俭。
我国有现世与实务精神,强调知行合一,经国济民,兼重文事武备,明理致用,反对空谈高调。
尊重劳动,倡导勤俭节约,力戒骄奢淫逸,鄙视不劳而获。
中国文化精神的这些特质可以成为中国梦的文化底蕴,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文化基础。
实际上,中国古代文化可以作创造性的现代转化。
例如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或者说中国梦,代表话语应是《礼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是谓大同。
”这是儒家所设想的远古时期“天下为公”的“大同”之世。
也可以说是古代中国人的梦想,这就是“天下一家”的社会理想。
两千多年来,平民子弟通过宗族祠堂与家庭教育世代传承的精神信念,其主流价值仍然是仁爱、孝慈、正直、忠信。
百姓接受并影响他人的生活哲学,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忠臣义士的故事和蒙学读物、族谱家训、民谚民谣中的廉洁勤俭、与人为善等观念,如《三字经》《千字文》以及“四书”中的一些内容。
这些价值通过唱戏的、说书的,通过家人乡亲口耳相传,逐渐在民间扎根。
(摘编自郭齐勇《中国文化精神的特质》)材料三信息化、数字化既给传统文化的生存发展带来威胁,也为其重焕生机提供契机。
为什么从前人们喜欢看戏,现在不喜欢呢?这变化的背后就是信息化、数字化的技术力量。
在信息、交通都不发达,文化娱乐活动匮乏时,建立在地域文化基础上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地传承发展。
随着信息和交通的便捷,尤其是进入信息化、数字化时代后,地域色彩浓厚的传统文化面临巨大冲击,当人们打开智能手机,就可以观看电影、电视、视频时,很多人就不愿意走进剧院看那些古老的地方剧种了。
传统戏剧如此。
其他领域和门类的传统文化亦然。
但是,1/7信息化、数字化是一种技术力量。
它们打破了传统文化的传播限制,使其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获取知音。
如3D 全景声京剧电影《霸王别姬》,从2014年登陆好莱坞杜比剧院后热度一直不减。
这种蕴藏着强烈独特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不同的文化语境里被认同、被赞叹,真正走向了世界。
(摘编自封寿炎《数字时代,传统文化如何保护传承》)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人们强调满足人的最基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丽的奢侈。
B.中国文化体大思纷,我们应当充分研究诸多前人观点,才能较为完整地总结出其精神特质。
C.“天人合一”是区分天人、物我之后的人与自然的统一,强调顺其自然而不是征服自然。
D.中国思维具有整体观与阴阳观,其内涵有相同性,都主张内在的联系性、系统性与平衡性。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文化强调民为邦本,“民为贵、君为轻”,民与君的关系恰如“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B.传统美学观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它就将称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C.中国梦是以中国文化精神为底蕴的,“天下为公”“天下一家”是其社会基础。
D.《三字经》《千字文》是带有儒家文化密码的蒙学读物,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3分)()4.A.文化本身也是一种信息,信息越发达文化传播也就广泛。
B.传统文化要在网络文化时代持续发展壮大,就必须有所创新。
C.在数字化信息化背景下,不同文化会彼此冲击,形成干扰。
D.一个民族保存着还是抛弃了自己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是它将要强盛或者衰落的标志。
5.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4分)6.在数字化、信息化时代,我们应该如何保护传承传统文化?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6-9题。
乞丐契诃夫“仁慈的老爷!行行好,请顾念一下我这个不幸的挨饿的人,我三天没吃东西了⋯⋯我当了八年的乡村教师,现在失业了。
请帮帮忙,行行好!”律师斯克沃尔佐夫打量着他,瞧瞧他那件灰蓝色的破大衣,混浊的醉眼和脸上的红斑。
他觉得好像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个人。
“听着,在前天,我好像在花园街遇见过您,”他说,“不过那时您说您是被开除的大学生,还记得吗?这很下流,这是诈骗!”斯克沃尔佐夫大发脾气,毫不留情地痛斥这个求告的人。
这家伙一味说谎,利用别人的仁慈,恰恰亵渎了他出于纯洁的心灵喜欢周济穷人的一片好意。
破衣人起先一再辩解,后来不作声了,羞愧得低下了头。
“先生!”他说,一手按住胸口,“确实,我⋯⋯说了谎!我原来在俄罗斯合唱团里任职,由于酗酒,我被赶了出来。
不说谎又有什幺办法呢?”“什么办法?”斯克沃尔佐夫大喝一声,逼近他,“工作呀,这就是办法!您应该工作!”“这个我自己也明白,可是上哪儿去找工作呀?去当看门人吧,谁也不会要我,工厂也不会要我,工人要有手艺,我却什么也不会。
”“胡说!您总能找到借口!那么,您愚意去劈柴吗?在我家里劈柴您愿意吗?”“好吧,我可以劈⋯⋯”斯克沃尔佐夫高兴地搓着手,把厨娘叫了出来。
对她说;“奥莉加,把这位先生领到板棚里去,让他劈木柴。
”破衣人耸了耸肩,似乎感到纳闷。
话已出口的他犹豫不决地跟着厨娘走了。
斯克沃尔佐夫赶快走进餐室,那里的窗子正对着院子,斯克沃尔佐夫看到他们进了院子。
奥莉加气呼呼地打量她的同伴,打开锁着的板棚,“砰”地一声恶狠狠地推开了门。
那个冒牌教师和冒牌大学生坐到未墩子上,用拳头支着红腮帮,想起心事来。
厨娘把一把斧子扔到他脚旁,破衣人迟疑地拉过一块未柴,把它放在两腿中间,胆怯地用斧子砍下去,木柴摇晃起来,倒了,那人又把它拉过来,很小心地砍下去,木柴又倒下了。
斯克沃尔佐夫的气愤已经消散,他感到有点不安,有点惭愧。
他回到书房里,“我这样做是为了他好。
”2/7一小时后,奥莉加来报告,木柴已经劈好。
“拿着,把这半卢布交给他,”斯克沃尔住夫说,“要是他愿意,让他常来,活总是有的。
”从此,他经常出现:有时把雪扫成堆,有时收拾板棚里的杂物。
斯克沃尔佐夫搬家时,雇他来帮忙。
破衣人没有喝酒,很少说话。
搬运完之后,斯克沃尔佐夫吩咐人把他找来。
“噢,我看得出来,我的话对您起了作用,”他说着,递给他一个卢布,“这是给您的工钱。
我看得出来,您没有喝酒,也不反对工作。
您叫什么?”“卢什科夫。
”“那么,卢什科夫,我现在介绍您去做另一份工作。
您拿上这封信,明天去找我的一个同行,他会给您一份抄写的工作。
好好工作,把酒戒了,别忘了我对您说过的话。
再见吧!”斯克沃尔佐夫很得意;自己总算把这个人拉到了正道上。
两年过去了。
有一天,斯克沃尔佐夫站在剧院的售票处付钱买票,看到身旁站着一个身材矮小的人,翻着羊羔皮领子,戴一顶旧的海驹皮帽子。
“卢什科夫,是您呀?”斯克沃尔佐夫问,“喂,怎么样?现在做什么事?日子过得好吧?”“还可以,现在我在一位公证人那里工作,每月拿三十五个卢布,先生。
”“哦,谢天谢地。
太好了!我为您感到高兴,非常非常高兴,卢什科夫!要知道您在采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我的教子。
要知道这是我把您推上了正道。
”卢什科夫说:“我既感激您,也感激您家的厨娘,求上帝保佑这个善良而高尚的女人身体健康!说实在的,真正救我的是您家的厨娘奥莉加。
”“这是怎么回事?”“当初我去您家劈柴,我一到,她总是这样开始:‘噢,你这个酒鬼!你这个天地不容的人!’然后发起愁来,瞧着我的脸,哭着说:‘你是个不幸的人!你活在世上没有一点快活,就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你这酒鬼,也要下地狱!你这苦命人啊!’您知道,尽是这类的话。
但重要的是,她替我劈柴!先生,我在您家里连一根柴也没有劈过!为什么她要挽救我,为什么我瞧着她就决心痛改前非,这些我对您也解释不清。
我只知道,她的那些话和高尚的行为使我的心灵起了变化,是她挽救了我,这件事我永世不忘。
该入场了,里面正在打铃。
”卢什科夫鞠鹅告辞,找他的楼座去了。
(有删改)7.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A.面对卢什科夫的哀求,斯克沃尔佐夫当面揭穿了他的谎言,并且严词拒绝了他的请求。
这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对欺骗行为的痛恨。
B.卢什科夫先在谎称自己是失业的乡村教师时神情慌张,后来又主动道出了实情,说明卢什科夫撒谎实属无奈。
C.卢什科夫勉强答应干劈柴的活计时,斯克沃尔佐夫“搓着手”——这个细节表现了斯克沃尔佐夫为自己能帮助卢什科夫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