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72.00 KB
- 文档页数:4
《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9分)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A.27:32:102 B.27:24:51 C.27:24:43 D.4:3:22.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3O22CO2+2H2O,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7:24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A.Z一定是化合物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4.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16 B.32 C.64 D.965.电解9 g水,得到氢气、氧气的质量分别是()A.2g、7g B.1g、8g C.2g、32g D.2g、16g,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则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O;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2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物质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X反应前质量/g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a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为生成物8.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参加反应的RO2D.2.4gM与5g RO29.在反应A+2B=C+2D中,9.8g A与8g B完全反应,生成14.2g 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质量比为49:40:71:18D.相对分子质量比98:80:142:3610.相同质量的H2、CH4和CO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A.CO最多,H2最少 B.H2最多,CH4最少C.H2最多,CO最少 D.CH4最多,CO最少11.在反应A+2B═C+D中,5.6g A与7.3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 C,现要得到0.6g D,则所需要A的质量为()A.5.6 g B.16.8 g C.21.9 g D.无法计算12.在反应X+2Y═R+2M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A.23:9 B.16:9 C.32:9 D.46:913.分别燃烧下列各组中的有机化合物,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相同的是()A.CH4和CH3OH B.C2H5OH和CH3COOHC.CH4和C2H5OH D.C2H4和CH3COOH二、解答题14.甲醇(CH3OH)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nO2mCO2+2CO+16H2O.若反应生成3.6g水,请计算:(1)m值是;(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规X计算步骤)15.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制备的反应为:2NaOH+SiO2═Na2SiO3+H2O.现以125t石英砂(SiO2质量分数为96%)为原料,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试计算:(1)125t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2)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16.煅烧含CaCO380%的石灰石100t,生成CO2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17.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气体发生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表.反应前反应后(1)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g(结果精确到0.1g,下同).(3)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沪教版九年级全册《化学变化中的定量计算》同步练习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3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9分)1.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铝.在这个反应中,铝、氧气、氧化铝的质量比是()A.27:32:102 B.27:24:51 C.27:24:43 D.4:3:2【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借助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等知识解决.【解答】解:书写相关的方程式分别计算三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和,然后得到结论.4Al+3O22Al2O34×27:6×16:2×(2×27+3×16)则三物质的质量比是:108:96:204=27:24:51,只有27:24:51与之相等正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故选B【点评】此题是化学反应中各物质质量比的考查,解决的关键是对各物质质量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和的比即可.2.乙烯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C2H4+3O22CO2+2H2O,下列关于该反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反应过程中放出大量的热B.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C.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D.参加反应的乙烯和氧气的质量比为7:24【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置换反应及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阅读理解类简答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乙烯燃烧应该放热,化学反应前后各种原子的个数不会增减,此反应属氧化反应,且利用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求各物质间的量的关系.【解答】解:燃烧一定放热,故A正确;任何反应都具有原子个数不变的性质,故B正确;参加反应的乙烯与氧气的质量比是:(12×2+4):(6×16)=7:24,故D正确C中由于反应物是两种,其中一种是单质,生成物也是两种,但没有单质生成,不符合置换反应“一换一”特点,所以C错.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相关问题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意义有较全面的了解,属基础知识考查题.3.下列关于化学反应2X+Y═2Z的叙述,错误的是()A.Z一定是化合物B.在反应中X、Y、Z三种物质的粒子数目比为2:1:2C.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M+N)D.若agX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考点】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化学方程式的概念、读法和含义.【专题】化学计算;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物质质量守恒.【分析】A、化合反应的产物一定是化合物.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粒子个数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会改变.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对物质的质量关系探讨判断即可.【解答】解:A、化合反应的产物一定是化合物,Z中一定含有X与Y 中的多种元素,故此选项说法正确.B、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的粒子个数比是化学计量数之比,在这一化学反应中化学计量数之比是2:1:2,故此选项说法正确.C、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不会改变,若X和Y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M和N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应为,故此选项说法错误.D、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的知识对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X与y的质量应该等于Z的质量,可表明此质量关系正确,故此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化学反应时物质质量关系的探讨,解题的关键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属基础性计算知识考查题.4.在A+3B=2C+2D的反应中,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若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8,则B的相对分子质量是()A.16 B.32 C.64 D.96【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现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出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时消耗B的质量,再根据方程式列比例式求出B的相对分子质量.【解答】解:由14克A完全反应生成44克C和18克D可知B的质量为:44克+18克﹣14克=48克,设B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则:A+3B=2C+2D28 3X14克 48克根据:解得X=32.故选B.【点评】解答本题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在计算相对分子质量时与前面的系数有关.5.电解9 g水,得到氢气、氧气的质量分别是()A.2g、7g B.1g、8g C.2g、32g D.2g、16g【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化学方程式找出水与氢气、氧气的质量比,由水的质量可计算出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解答】解:设生成氢气的质量为x,生成氧气的质量为y.2H2O2H2↑+O2↑36 4 329g x yx=1g,y=8g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较小.,化学反应方程式是2R+3O22CO2+4H2O则由此得出的下列结论,完全正确的一组是()2O;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2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考点】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分析】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根据计算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的质量和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水的质量及其氢元素的质量,确定物质的组成;,可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再计算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2,可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2,可计算R的相对分子质量.2【解答】解: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8.8g××100%=2.4克;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设水质量为x,2R+3O22CO2+4H2O88 728.8g x则,x=7.2克,故氢元素的质量为7.2g××100%=0.8克;碳元素的质量+氢元素的质量=2.4+0.8<6.4,故R应由碳、氢、氧元素三种元素组成;故①错误;,可计算出碳元素的质量为:8.8g××100%=2.4克,再计算R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2×100%=37.5%;故②正确③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设水质量为x,2R+3O22CO2+4H2O88 728.8g x则2O,正确;④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设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y,2R+3O22CO2+4H2O2R 88=,解得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故④R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64,错误故选D.【点评】要求掌握并理解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的作用;求物质中各元素的比值,计算某分子的相对分子质量,求某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都是基本的计算.7.下列判断正确的是()物质乙醇氧气水二氧化碳X反应前质量/g 0 0 0反应后质量/g 0 0 aA.表中a的值为2.6 B.X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C.X可能含有氢元素 D.X为生成物【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依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会减小生成物的质量会增加,且反应物的质量之和应该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然后依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进行分析判断即可.【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a=3.2+11.2﹣7.2﹣4.4=2.8,故错误;B、X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错误;C、7.2g水中含有的氢元素的质量是0.8g;3.2g甲烷中氢元素的质量为3.2g×=0.8g,两者中氢元素的质量相等,故X中不含有氢元素,故错误.D、X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故正确;故选:D.【点评】此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相关量的分析与判断,并进而对反应的类型及质量关系进行探讨.8.在M+RO22N的反应中,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已知1.2gM完全反应生成5.6gN.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B.N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C.参加反应的RO2D.2.4gM与5g RO2【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A、根据RO2为氧化物,相对分子质量是44,可以求出R的相对原子质量;B、根据方程式中RO2和N的质量比,以及RO2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求出N的相对分子质量.C、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应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此反应中参加反应的M和RO2的质量和应等于生成物N的质量,由M和N的质量就可以求得RO2的质量.不会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N的质量小于7.4gN.2【解答】解:A、R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4﹣16×2=12,故A对;B、设N的相对分子质量为xM+RO22N44 2x则,解得x=28;故B对;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RO2质量为:5.6g﹣1.2g=4.4g,故C对.D、设与2.4g M完全反应的 RO2的质量为yM+RO22N2.4g y则故RO2不足,生成N的质量不会是2.4g+5g=7.4g.故D错.故选:D.【点评】此题是一道质量守恒定律知识的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对反应后物质质量的计算,以及应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与相对分子质量的关系进行相关的分析判断.9.在反应A+2B=C+2D中,9.8g A与8g B完全反应,生成14.2g C,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B.质量比为49:40:71:18D.相对分子质量比98:80:142:36【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由题意9.8gA与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可求出反应生成的D的质量,进而计算出各物质的质量比,根据各物质的质量比,再根据化学方程式可求出各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解答】解:A、由题意可知,9.8gA与8gB完全反应生成14.2g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出D的质量为9.8g+8g﹣14.2g=3.6g,故错误;B、根据A中计算可以知道A、B、C、D的质量比为9.8g:8g:14.2g:3.6g=49:40:71:18,故正确.C、根据A中计算可以知道生成D的质量为3.6g,故错误;D、根据B中的计算可以知道,A、B、C、D的质量比为9.8g:8g:14.2g:3.6g=49:40:71:18,根据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可以知道A:2B:C:2D=9.8g:8g:14.2g:3.6g,所以A、B、C、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不等于98:80:142:36,故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需认真分析,找出质量关系,就可以求解.10.相同质量的H2、CH4和CO完全燃烧需要氧气的质量()A.CO最多,H2最少 B.H2最多,CH4最少C.H2最多,CO最少 D.CH4最多,CO最少【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假定质量都是1克,然后写出化学方程式并计算出氧气的质量.【解答】解:假定质量都1克,设和氢气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X,和甲烷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Y,和一氧化碳反应的氧气的质量是Z.2H2+O22H2O4 321克 X═得:X=8克CH4+2O2CO2+2H2O16 641克 Y═得:Y=4克2CO+O22CO256 321克 Z═故选:C.【点评】这个题首先要假设质量的大小,一般假设为1克,目的是方便计算.11.在反应A+2B═C+D中,5.6g A与7.3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12.7g C,现要得到0.6g D,则所需要A的质量为()A.5.6 g B.16.8 g C.21.9 g D.无法计算【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在此化学反应中,A和B的质量和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和,由A和B的质量以及C的质量可以求得D的质量,从而知道此反应中A和D的质量比,再由D的质量为0.6g,就可以求得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设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为xA+2B═C+D所以参加反应A物质的质量为16.8g;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推断的能力,做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在同一个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是一个定值.12.在反应X+2Y═R+2M中,当1.6gX与Y完全反应后,生成44gR,且反应生成的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则在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之比()A.23:9 B.16:9 C.32:9 D.46:9【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①根据化学方程式X+2Y=R+2M和已知条件“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以及R的质量,列出比例式,即可求出M的质量;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生成的Y的质量=R的质量+M的质量﹣X的质量;然后写出两者的比,据此选择即可.【解答】解:①应为根据化学方程式X+2Y=R+2M和已知条件“R和M的质量之比为11:9”以及R的质量为4.4g,设生成的M的质量为a,所以11:9=4.4g:a,解之得:a=3.6g;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Y的质量=4.4g+3.6g﹣1.6g=6.4g;则此反应中Y和M的质量比是6.4g:3.6g=16:9.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化学方程式和质量守恒定律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涉及到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比的关系,是一道计算性的综合题.13.分别燃烧下列各组中的有机化合物,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相同的是()A.CH4和CH3OH B.C2H5OH和CH3COOHC.CH4和C2H5OH D.C2H4和CH3COOH【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根据有机物中碳元素与氧接和生成二氧化碳,氢元素与氧结合生成水,所以得到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相同时,有机物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必须相同,即碳元素与氢元素的个数比相同就行.【解答】解:A、CH4中碳与氢的个数比是1:4,CH3OH中碳与氢的个数比,1:4,所以A正确;B、C2H5OH中碳与氢的个数比是1:3,CH3COOH中碳与氢的个数比,1:4,故B错;C、CH4中碳与氢的个数比是1:4,C2H5OH中碳与氢的个数比是1:3,故C错;D、C2H4中碳与氢的个数比是1:2,CH3COOH中碳与氢的个数比,1:2,故D正确.故选A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决定于碳元素的质量,生成水的质量决定于氢元素的质量.二、解答题14.甲醇(CH3OH)是一种有毒、有酒的气味的可燃性液体.甲醇在氧气中不完全燃烧可发生如下反应:8CH3OH+nO2mCO2+2CO+16H2O.若反应生成3.6g水,请计算:(1)m值是 6 ;(2)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是多少克?(写出规X计算步骤)【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都没有改变.由已知反应物中C原子总数为8,生成物中C原子总数也应该为为8,则可以求得m=8﹣2=6,再由生成物氧原子总数和甲醇中氧原子总数可以求出n=11.(2)由方程式中可以找出参加反应的氧气和生成水的质量比,再由生成水的质量可以求得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解答】解:(1)m=8﹣2=68+2n=6×2+2+16n=11(2)设参加反应的氧气质量为X8CH3OH+11O26CO2+2CO+16H2O11×32 16×18=答:(1)m值是6;【点评】解此类题要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及原子个数不变,分别统计出反应前后有关原子种类及个数,比较分析可以得出m,n 的值;从而可以写出完整的化学方程式,再根据方程式中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就可以求出某种未知的物质的质量.15.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制备的反应为:2NaOH+SiO2═Na2SiO3+H2O.现以125t石英砂(SiO2质量分数为96%)为原料,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试计算:(1)125t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2)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压轴实验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1)根据石英砂中SiO2质量分数为96%,由石英砂的质量计算其中SiO2的质量;(2)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利用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计算反应可生成硅酸钠的质量.【解答】解:(1)石英砂中的SiO2的质量=125t×96%=120t(2)设生成硅酸钠的质量为x2NaOH+SiO2═Na2SiO3+H2O60 122120t x=x=244t答:(1)125t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为120t;(2)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为244t.【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所使用的物质的质量应为纯净物的质量,不可把混合物的质量直接代入进行计算.16.煅烧含CaCO380%的石灰石100t,生成CO2多少吨?若石灰石中的杂质全部进入生石灰中,可得这样的生石灰多少吨?【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根据碳酸钙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由100t含碳酸钙80%的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计算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利用质量守恒定律,用石灰石质量减去二氧化碳质量即可得到含量杂质的生石灰的质量.【解答】解:设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xCaCO3CaO+CO2↑100 44100t×80% x答:生成二氧化碳35.2t,可得到这样的生石灰64.8t.【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时,所使用物质的质量必须为纯净物的质量,本题中的100t为含杂质石灰石的质量,不能直接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17.如图所示,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实验的相关数据如气体发生装置内物质的总质量表.反应前反应后(1)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 1.6 g(结果精确到0.1g,下同).(3)计算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写出必要的计算过程.【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析】(1)根据二氧化锰的作用分析回答;(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3)根据过氧化氢分解的方程式,由氧气的质量求出过氧化氢的质量.【解答】解:(1)二氧化锰是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是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2)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6.8g﹣34.8g=1.6g;(3)设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2H2O22H2O+O2↑68 32答:(1)加快过氧化氢的反应速率;(2)1.6;(3)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的质量为3.4g.【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注意解题的格式要规X,计算的数据要准确.。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课题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教学时间教学目标1.能说出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条件及危害,懂得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了解爆炸发生的条件,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
懂得常见易燃、易爆物的储存、运输、使用的注意点,熟悉相关标志。
3.了解可燃性气体或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
了解爆炸极限的概念。
知道引爆的常见因素(明火、电火花、高温、撞击等)。
教学重点完全燃烧或不完全燃烧的比较教学难点常见火灾的处理方法教学方法讨论比较归纳教学媒体一、回顾、预习与交流【旧知回顾】1.写出下列化学用语两个氢原子,n个铵根离子,三个亚铁离子两个水分子,氧化铁,氯化钠中的阴离子,氯化铁,硫酸铵,硝酸锌,氢氧化铜,高锰酸钾制氧气符号表达式,双氧水制氧气符号表达式,电解水符号表达式,氢气燃烧符号表达式,2.物质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以下几种消防安全标志的意义:【新知导学】(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如等是物理变化。
(3)爆炸极限是什么?可燃物在生活中使用时要注意什么?活动一、含碳燃料的完全与不完全燃烧1.碳燃烧的符号表达式:完全燃烧;不完全燃烧。
2.认识一氧化碳:⑴性质⑵危害⑶中毒机理⑷产生的主要途径⑸如何减少和预防一氧化碳的产生?(6)比较完全与不完全燃烧,知道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知道完全燃烧的重要性活动二、合作、研讨与点拨1.为什么液化气灶、煤气灶、煤炉都留有空气进口?图4-3实验:蜡烛不完全燃烧实验,现象,你的解释:3.蜡烛分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现象有什么差异?产生差异的原因是什么?4.在煤炉的进风口扇风炉火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了燃烧越旺5.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燃烧木材,是将一大块木材直接燃烧,还是怎么做?说明了燃烧越旺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活动三、爆炸现象1、燃烧引起的爆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2、观察老师进行的粉尘爆炸实验,你有什么启发?三、总结、反思与提升1.不完全燃烧的缺点与危害2.请你总结可燃物燃烧剧烈程度的影响因素,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方法使煤燃烧更旺?3.日常生活或生产中,如何防止爆炸发生?知识链接爆炸极限(爆炸极限的概念见课本P96页)燃烧生成另一种碳的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甲烷燃烧生成两种氧化物,写出符号表达式5.可燃性气体与其他气体混合点燃时一定会发生爆炸吗?发生爆炸的条件有哪些?四、自检、反馈与巩固【课堂小结】学生总结,并完成导学案达标检测部分【作业布置】导学案课后训练部分【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B.高压锅驼中压力过大引发的爆炸是化学变化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其目的是隔离可燃物17.如右察到茶杯内壁变黑.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从发生火灾的房间逃离时,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B.成站立姿势跑出C.伏低身子逃出D.淋湿衣服爬出18.身边处处有科学,科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请根据你的生活经验和科学知识判断,下列做法合理的是.A.油锅着火,立即用水扑灭B.在冰箱里放入活性炭,除去冰箱里的异味C.在食品袋里充入氧气,延长食品的保质期D.室内烤火取暖放一盆水,防止CO中毒19.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高层住房着火,在等待救援时打开所有门窗B.森林着火时,要向顺风方向跑,脱离火灾区C.扑灭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的火灾,最适宜的灭火器是干粉灭火器D.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窑前应做灯火实验20.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家里电器着火,立刻用水扑灭B.楼层高的室内着火,立刻打开门窗C.室内着火,火势较大,应该卧着向外爬出D.家里油锅着火,立刻用水浇灭二.填空题(共3小题)21.为探究燃烧所需的条件,某兴趣小组同学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拓展与应用】白磷有剧毒,为了保证安全,烧杯中的白磷必须进行处理,丁丁同学将一支充满某种气体的试管倒插入水中,观察到白磷在水中燃烧,试管内所盛的气体可能是.22.请根据燃烧条件,分析,解释下列生活事实的原因(1)点燃枯柴时,先点燃纸张,再用燃着的纸张引燃枯柴;(2)枯柴堆放紧密时,燃烧不旺,甚至会熄灭;而将柴架起来,中间留空,则燃烧旺盛;(3)扇子能扇灭蜡烛,但扇煤炉却越扇越旺;(4)家庭用煤通常做成中空的“蜂窝状”.23.关于此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有?(1)白磷不与热水反应,且密度比水大(2)说明“达到着点是可燃物着火条件”的现象是“红磷不燃”(3)热水温度最低也要80℃(4)热水只对水中白磷起隔绝O2的作用(5)白磷难溶于水(6)通入O2,白磷燃烧,说明“与O2接触”是燃烧的条件(7)这里的O2可用空气代替.三.推断题(共3小题)24.白磷是着火点很低的自燃物品,回答下列有关白磷火灾的相应间题:(1)白磷着火时应该用低压水扑救,不能使用高压水冲击,为什么?(2)对于喷水冷却后已固化的白磷应如何处理?依据什么原理?25.2015年8月12日,天津滨海新区一仓库先是起火,后来发生剧烈爆炸,据报道剧烈爆炸的原因是仓库中存放大量金属钠.金属钠遇水会生成氢气,容易引发爆炸.所以工业金属钠采用双层包装,外包装为铁桶,内包装为双层聚乙烯塑料袋,包装时应该将袋内空气排净.请问存放金属钠的仓库着火能否用水灭火?阐述理由.26.随着车辆的增加,汽车尾气带给城市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了,用燃气来代替燃油可以大大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某市的加气站某日发生了爆炸,请你分析爆炸的原因.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精心整理】沪教新版九年上册同步测试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下列变化过程中,不包含缓慢氧化的是()A.蔗糖的溶解B.动植物的呼吸C.酒和醋的酿造D.食物的腐烂【分析】根据缓慢氧化的特点是氧化速度很慢,不容易被察觉,不发光但放出热量,属于化学变化,来考虑本题.【解答】解:A、蔗糖的溶解是蔗糖分子运动到水分子之间,发生的是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B、动植物的呼吸是吸入氧气后使体内物质发生氧化分解的过程,包含着缓慢氧化的过程,故错误;C、在酒和醋的酿造过程中会放出热量,这是由于制酒和醋的原料发酵时发生了缓慢氧化而产生的,故错误;D、食物的腐烂是食物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的结果,故错误.故选:A.【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物质的溶解属于物理变化,而缓慢氧化属于化学变化.知道了生活中常见的缓慢氧化的例子.2.根据学过的化学知识判定,下列不属于危险化学品的是()A.石墨B.白磷C.浓硫酸D.煤气【分析】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毒害、腐蚀、爆炸、燃烧、助燃等性质,对人体、设施、环境具有危害的剧毒化学品和其他化学品.【解答】解:A.石墨不属于危险化学品,故A正确;B.白磷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B错误;C.浓硫酸有腐蚀性是腐蚀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C错误;D.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易燃是易燃品,属于危险化学品,故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危险化学品的定义,难度不大,平时注意知识的积累.3.今年5月8日,“祥云”火炬成功登上“世界第三极”﹣﹣珠穆朗玛峰,成为奥运火炬传递史上的一大创举.下列哪项不属于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A.气温低B.气压低C.重力小D.氧气少【分析】珠穆朗玛峰海拔高,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但是对重力的影响较小.【解答】解:人和火炬在登顶时需要克服的困难有气温低、气压低、氧气少,不需要克服的困难是重力小.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海拔高与温度、压强、氧气含量多少等方面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4.关于燃烧和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要使物质燃烧,物质必须是可燃物B.所有物质的燃烧都要有氧气参与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燃烧更旺【分析】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选择.【解答】解:A、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或空气接触;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故A正确.B、氢气在氯气中可以燃烧,故B不正确;C、消防员用高压水枪灭火是利用水吸收热量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故C正确;D、物质在纯氧中比空气中与氧气的接触几率高,燃烧更旺;故D正确;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燃烧和灭火的条件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并将知识灵活应用.5.餐馆里有一道名为“纸锅烧豆腐”的菜,如图,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A.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C.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D.纸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纸的着火点小于100℃,而不是纸的着火点比水的沸点高,故选项解释错误.错误.B、水沸腾温度不变,但继续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C、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热量都被水吸收了,纸没有吸热,故选项说法正确.D、纸锅里的豆腐烧熟了,纸却不会燃烧掉,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纸张的着火点,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燃烧的条件,灵活运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6.暑假里某同学与爸爸在西藏旅游时发现爸爸的打火机打不着火,此时打火机内液体还有一半多,火石发光情况正常打不着火原因是()A.温度低达不到着火点B.气压低丁烷气化太慢C.气压高不易气化D.氧气含量低,丁烷无法点着【分析】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据此分析.【解答】解:可燃物燃烧需满足两个条件: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到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打火机内还有液体,说明有可燃物,火石发光,说明温度能到到着火点,但打不着火,说明缺氧,即空气中氧气含量低.故选D.【点评】掌握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如图所示,烧杯中盛有80℃的热水,杯底放有一小粒白磷,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A.水B.氧气C.可燃物D.温度达到着火点【分析】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物质燃烧条件:可燃物;与充足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分析.【解答】解:因为热水中的白磷没有与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当将一支大试管迅速插入水中并罩住白磷时,白磷立即燃烧起来,是因为与氧气接触了,所以该实验说明燃烧需要氧气.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燃烧的条件,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所以灭火只要消灭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达到灭火的目的.8.下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条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图1铜片上的红磷没燃烧,因为红磷不是可燃物B.图1水下的白磷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C.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也能观察到燃烧现象D.图1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既供热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解答】解:A、红磷是可燃物,图1中铜片上的红磷是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不能燃烧,故A错误;B、图1中水下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没有与氧气接触,故B错误;C、红磷的着火点是240℃,热水不能提供这样高的温度,所以若将图2中白磷换成红磷,不能观察到燃烧现象,故C错误;D、在此实验中我们用热水给白磷和红磷提供热量,使温度能达到白磷的燃点,又使水下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正确.故选D.【点评】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9.有关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物质燃烧必须同时满足3个条件可燃物燃烧只需耍同时满足2个条件.灭火只要破坏1个条件即可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都有关C.物质完全燃烧的条件是氧气浓度大,可采取通风,增大接触面积的方法使燃料完全燃烧D.燃烧一定是化学变化,也一定属于化合反应E.燃烧都是剧烈的,一定会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B、氧气浓度越大燃烧越剧烈;与氧气接触面积越大,燃烧就越容易发生;C、根据促进燃烧的方法分析;D、根据燃烧的概念等分析;E、根据燃烧的现象进行解答.【解答】解:A、燃烧的三个条件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三个缺一不可,可燃物燃烧要满足温度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物质燃烧的三个条件,只要消灭其中之一,就可灭火,故正确;B、燃烧的剧烈程度与可燃物的性质,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氧气浓度等有关,故正确;C、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是:(1)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增大氧气的浓度,故正确;D、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例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所以不属于化合反应,故错误.E、燃烧都是剧烈的,不一定会同时发光放热,有烟有火焰,故错误;故选:ABC.【点评】此题所考是基础的知识点,掌握燃烧的相关知识是解题的关键.10.实验室中将新制得的还原铁粉(颗粒极细)撒落到空气中,可以见到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对此现象认识错误的是()A.燃烧物由于状态不同,着火点可以发生变化B.燃烧物要助燃剂,比如空气C.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D.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分析】A、根据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进行解答;B、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进行解答;C、根据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进行解答;D、根据燃烧放出热量进行解答.【解答】解:A、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性质,它不会随着物质的状态不同而改变,故错误;B、铁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火星,可知燃烧需要助燃剂,故正确;C、铁粉在空气中燃烧有氧气参加,所以该反应一定是氧化反应,故C正确;D、燃烧放出热量,所以铁的燃烧是放热反应,故D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根据题中信息利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书问题的能力,难度不大.11.北方冬天常用煤炉取暖,如果室内通风不好,常会造成煤气中毒.请回答以下问题.12.(3分)根据中毒机理判断,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A.输葡萄糖B.输血C.输氧D.输生理盐水【分析】根据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进行解答.【解答】解:一氧化碳中毒原理是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结合,从而使血红蛋白失去运输氧气的能力,导致机体的组织细胞缺氧死亡,所以当CO中毒时,医生对病人的急救方法是输氧,而不是输葡萄糖、血液、生理盐水等.故选:C.【点评】此题是对煤气中毒的考查,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13.(3分)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则燃烧时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A.3:4 B.3:8 C.1:1 D.1:2【分析】根据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只要氧气的量充足,就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根据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的方程式计算出碳与氧气的质量比.【解答】解:由于碳在不充分燃烧时生成一氧化碳,在充分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是:2C+O2CO2.由方程式可知,碳与氧气的质量比为12:(16×2)=3:8.当煤与氧气的质量比小于或等于3:8.不会生成一氧化碳.所以,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评】要防止煤在燃烧时产生CO气体,就要氧气的量要充足.根据充分燃烧时的方程式计算碳与氧气的质量比即可.14.(3分)为防止煤气中毒,并提高煤的利用率,可采取的措施是()A.减少送风量B.加大煤的用量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D.将煤做成蜂窝状【分析】煤炭不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可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而使血红蛋白失去与氧结合的能力,使人因缺氧而中毒,所以在烧煤炭时,保持空气流通,能防止一氧化碳中毒.再结合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有两个:一是氧气(或空气)量是否充足充足,二是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解答.【解答】解:A、氧气的含有越高物质燃烧越充分,减少送风量,氧气的量会不充足,煤可能会发生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A不正确;B、加大煤的用量,会造成煤发生不完全燃烧产生一氧化碳,B不正确;C、将煤做成实心块状,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较小,不能完全燃烧,C不正确;D、将煤做成蜂窝状,增大了煤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煤完全燃烧,D方法正确;故答案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促进物质充分燃烧的方法,侧重基础知识的应用,难道不大.12.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CO2的排放B.减少酸雨C.减少煤的浪费D.减少氧气的消耗【分析】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CO2的排放,故选项错误.B、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酸雨的形成,故选项错误.C、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减少煤的浪费,故选项正确.D、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能使煤充分燃烧,而不是减少氧气的消耗,故选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或增大氧气的浓度)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3.下列属于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的差异的是()①能否放出热量②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③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④燃烧时所需氧气的量不同⑤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A.①②③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全部【分析】①根据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解答;②根据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解答;③根据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解答;④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解答;⑤根据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解答.【解答】解:①完全燃烧放热,不完全燃烧也放热,故错误;②碳具有可燃性,在氧气不充足,燃烧不充分的条件下生成一氧化碳,充分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燃烧后所得主要产物不相同,故正确;③不完全燃烧时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和烟尘等物质,对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和环境保护的意义不同,故正确;④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所需氧气的量不同,故正确;⑤完全燃烧与不完全燃烧单位质量燃料放出热量多少不同,故正确.答案: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燃烧和爆炸等方面的内容.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气体,放出大量的热,使产生的气体急剧膨胀,就会发生爆炸.14.安全用火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下列做法正确的是()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调小进风口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泄漏,立即打开排风扇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分析】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据此进行分析判断.B、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进行分析判断.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D、用来扑灭图书档案、精密仪器等处的火灾不能有水,否则容易受损.【解答】解:A、燃气灶火焰呈黄色时,说明气体燃烧不充分,应调大进风口,故选项说法错误.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利用的是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液化气泄漏,不能立即打开排风扇,因为打开抽油烟机会产生电火花,可能会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错误.D、存放图书的地方起火,不能用泡沫灭火器扑灭,因为喷出的溶液会损坏图书,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不完全燃烧的现象、灭火的原理、防止爆炸的措施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5.下列情况中,所采取的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用嘴吹灭蜡烛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用水浇灭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分析】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解答】解:A、用嘴吹灭蜡烛,是利用了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B、红磷着火用沙土扑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C、电器因短路起火时,首先应切断电源,为防止触电,不能用水扑灭,故选项说法错误.D、炒菜时油锅着火,立即盖上锅盖,是利用了隔绝氧气或空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16.下列有关燃烧、爆炸、灭火说法正确的是()A.用扇子扇灭火焰,因为隔绝了氧气。
第一章?开启化学之门?同步练习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1.学好化学,能使我们更清晰地相识世界。
以下有关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化学试验是进展化学探讨的重要手段之一。
B.地球上的煤、石油、自然气等资源是有限的、不行再生的C.居里夫妇通过长期的化学试验制造出了具有放射性元素——镭和钋D.干电池工作时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2.“绿色化学〞要求从根本上削减乃至杜绝污染。
以下对农作物收割后留下的稻杆的处理方法中,不符合“绿色化学〞的是 ( )A.就地燃烧 B.发酵后作农家肥C.加工成饲料 D.制造沼气3.“白色污染〞是主要指以下哪一类物质造成的污染 ( )A.白水泥 B.石灰 C.塑料 D.粉笔灰4.以下科学探讨成果是我国科学家在世界上首先研制胜利的是〔〕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导电塑料C.元素周期律 D.生物克隆技术5.人类生活中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以下垃圾处理的方法,你认为不行取的是〔〕A.将垃圾分类回收后进展填埋处理 B.利用垃圾消费“沼气〞C.用垃圾产生的热量发电 D.将垃圾放射到太空以削减对地球的污染6.生活中到处都隐藏着化学学问,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食物放在冰箱里就永不变质B.香烟燃烧时会产生有毒气体影响安康C.用自然气替代煤作为燃料可大大削减大气污染D.喷洒灭蚊蝇药水时,一般要远离食品7.以下现象中肯定发生化学改变的是〔〕A.湿衣服晾干B.食物腐烂C.矿石粉碎D.海水晒盐8.以下改变过程中及另外三个有本质区分的是〔〕A.点燃蚊香驱逐蚊虫 B.冰块的熔化C.水果的腐烂变质 D.铜质门把手上产生绿色斑点9.以下物质的用处及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A.镁粉可以于制造照明弹 B.木材可制成桌椅C.混凝土可以建立房屋 D.钢铁可以用于制作工具、刀具等10.在化学试验中,对于用剩的化学药品,处理方法正确的选项是〔〕A.为节约倒回原试剂瓶 B.带回家做家庭小试验C.倒入下水道以防止污染环境 D.倒在指定的容器中11.有关酒精灯的运用不正确的选项是〔〕A.点燃酒精灯时必需用火柴点燃 B.应用酒精灯的外焰给试管加热C.酒精灯中的酒精量超过容积的2/3 D.熄灭酒精灯时用灯帽盖灭12.在化学试验中,必需遵守试验规那么。
沪教版第4章《认识化学变化》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1、浓硫酸所贴的危险化学品标志是()2、下列反应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金属锈蚀B.塑料老化C.木炭在空气中燃烧D.葡萄糖在人体内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水3、为保护耕地和土壤,提高城市品质,对生活垃圾的源头减量,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置等做了相应规定。
下列对各类垃圾处理不正确的是()4、2019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1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提高灾害防治能力,构筑生命安全防线”。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炒菜时油锅中的油不慎着火,锅中加水灭火B.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C.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119D.为扑灭森林火灾,可将大火蔓廷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5、如图所示,将白磷和红磷分装于Y形试管的2个支管中,管口系牢小气球,将2个支管同时伸入相同深度的热水中。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两处均不燃烧B.红磷不燃是因为没有接触氧气C.此实验能验证燃烧所需的条件D.管口小气球可防止生成产物污染环境6、每年的11月9日是我国的全国消防安全日。
在电话号码中,“119”是火灾报警电话,与11月9日中这3个阿拉伯数字通形同序。
下列图标与“消防安全”不相关的是()7、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了解的生活常识。
下列做法错误的是()A.携带酒精乘坐公共交通工具B.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C.液化气着火,首先迅速关闭液化气罐阀门D.火场逃生时有烟雾的地方用湿毛巾堵住口鼻匍匐前进,寻找安全出口8、点燃下列各组混合气体,一定不会发生爆炸的是()A.一氧化碳和空气B.二氧化碳和氧气C.氢气和空气D.天然气和氧气9、下列对生活和生产中的做法或出现的现象解释正确的是()A.踩瘪的乒乓球用开水烫泡--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B.木柴着火,浇水灭火--降低木柴的着火点C.把煤加工成蜂窝煤--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减轻污染D.面粉加工厂严禁烟火--防止面粉燃烧,造成浪费10、某些化学概念之间存在如图所示关系,下列有关概念间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B.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属于交叉关系C.燃烧与化合反应属于交叉关系D.纯净物与混合物属于并列关系11、认识燃烧原理可以利用和控制燃烧。
【导语】本⽂内容是由⽆忧考为您整理的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册答案【三篇】,仅供⼤家参考。
第⼀章第⼆节课前预习答案
【课前预习】
1、没有新物质⽣成蜡烛熔化有新物质⽣成光合作⽤葡萄糖氧⽓有新物质⽣成
2、物质在发⽣化学变化时表现出来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颜⾊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
3、光热太阳电
第⼀章第⼆节课堂在线答案
【课堂在线】
1、(1)黄3
(2)有⿊⾊粉末熔化化学物理
(3)⽩烟⽯蜡蒸⽓冷凝后的固体⼩颗粒
(4)化学光热
(5)⽯蜡+氧⽓⽔+⼆氧化碳
2、(1)任何⼀种燃烧
(2)⼲电池放电
(3)电池充电
(4)核电站发电
3、氮⽓氧⽓⼆氧化碳⽔蒸⽓
4、⿊⾊固体葡萄糖和⾯粉中都含有碳元素
5、D
第⼀章第⼆节课外拓展答案
【课外拓展】
1-5CDDCB
6-8DBC
9、(1)味道
(2)⽓味
(3)颜⾊
(4)硬度(答案不)
10、⽆⾊透明,具有特殊⽓味,液体,易挥发,能与⽔以任意⽐例互溶,能溶解碘、酚酞易燃烧汽化燃烧⽣成⽔和⼆氧化碳
11、燃烧被弹出燃烧放热,⽓体膨胀做功将橡⽪塞弹出⽕柴不要放多,橡⽪塞不要塞紧爆炸
12、(1)氧
(2)1这时集⽓瓶内温度较⾼,压⼒较⼤,⽔进⼊的量偏少的缘故
(3)⼆氧化碳
(4)氮混合。
第1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一.选择题(共10小题)1.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2.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4.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5.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A.有可燃物 B.有助燃剂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7.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8.“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9.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10.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
九年级化学全套同步练习题(沪教版含答案)第五章金属的冶炼与利用测试题一、选择题1.为增强市民环保意识,变废为宝,人们正逐渐采用垃圾分类回收。
在某些市区街道的垃圾箱中,绿色箱用来装可回收再利用垃圾,黄色箱用来装不可回收的垃圾。
以下能放入绿色垃圾箱的是()①废旧报纸②废铜丝③一次性塑料餐盒④口香糖⑤果皮⑥空矿泉水瓶⑦废铁锅A.①③⑤⑦B.③④⑤⑥C.①②⑤⑦D.①②⑥⑦2.下列变化属于缓慢氧化的是A.铁生锈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C.CO在高温下还原氧化铁D.铁高温下化为铁水3.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并向全世界大力推广,其主要原因是A.化学性质活泼B.含有机物必需的碳元素C.价格便宜D.易使食物中含有人体所需的铁元素4.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铁熔化成铁水B.用二氧化碳制干冰C.铁投入盐酸中D.工业制氧气5.下列物质前者是混合物,后者是纯净物的是A.铁矿石、天然气B.铜、生铁C.铁、不锈钢D.钢、氧化铁6.有关合金的叙述:①合金中至少含两种金属②合金中的元素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③合金中一定含有金属④合金一定是混合物⑤生铁是含杂质较多的铁合金(比钢多)⑥生铁可完全溶解在稀盐酸中。
其中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⑤⑥B.①②C.①③④⑤D.③④⑤7.下列物质不属于合金的是A.球墨铸铁B.三氧化二铁C.不锈钢D.高炉炼出的生铁8.生铁和钢的主要区别是A.生铁含杂质,钢不含杂质B.生铁含碳,钢不含碳C.生铁不含碳,钢含碳D.生铁中含碳2%—4.3%,钢中含碳0.03%—2% 9.金、银、铜常被作为钱币流通,从化学角度来看,主要是利用它们的A.硬度适中B.密度适中C.在自然界里都可得到纯净的单质D.不活泼性10.用作医疗器械和炊具等的不锈钢,是在炼钢时加入了A.硅B.钨C.锰D.铬和镍11.能解释古代铁制品保存至今很少的理由是A.铁元素在地壳中含量较少B.冶炼铁的原料少,冶炼又很困难C.铁易置换出其他金属D.铁易生锈,铁锈对铁制品无保护12.世界卫生组织把铝确定为食品污染源之一。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中,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A.蜡烛完全燃烧后,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质量之和等于蜡烛的质量B.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后,生成物的质量比镁带的质量增加了C.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与反应物的质量相等D.粗盐提纯实验得到精盐的质量和滤纸上砂子的质量之和等于溶解的粗盐的质量2.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煤燃烧后留下的灰烬的质量比煤的质量少了B.白磷在密闭的锥形瓶中燃烧,反应前后质量相等C.50g糖溶于200g水中,制得250g溶液D.加热高锰酸钾制到氧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比高锰酸钾质量少了3.下列装置中,不能用来进行验证质量守恒定律实验的是()4.北京奥运会的“祥云”火炬使用了一种易燃烧、只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液体有机化合物R作燃料,充分体现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环保奥运的理念.据实验测得2.2克R完全燃烧生成6.6克二氧化碳、3.6克水.下列关于R组成的叙述中正的是()A.只含有碳元素和氢元素B.一定含有碳、氢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C.一定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D.无法确定5.已知反应X2+3Y3=2Z,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推知,下列说法一定错误的是()A.Z的化学式为XY3B.若agX2与bgY2恰好完全反应,则生成(a+b)gZC.若X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Y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b,则Z的相对分子质量为(a+3b)D.若agX2完全反应生成bgZ,则同时消耗(b-a)gY26.向一个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的数据如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物质甲乙丙丁反应前质量/g 6 35 5 9反应后质量/g 0 X 5 43A.在该反应中,丙物质一定做催化剂B.该反应是分解反应C.甲一定为单质D.X=77.如图是通过红磷燃烧来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反应前锥形瓶内红磷和氧气的总质量一定等于反应后生成五氧化二磷的质量B.红磷燃烧结束,锥形瓶应冷却后再放在天平上称量C.实验过程中气球先变大后变瘪D.瓶底的细砂起隔热作用8.下列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A+B→C+D,参加反应的A和B的质量分别等于生成的C和D的质量B.水结成冰的前后总质量不发生改变,这有力地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C.镁条在氧气中燃烧后固体增加的质量等于参加反应的氧气的质量D.100克高锰酸钾完全分解所得固体的质量为100克9.某化工厂进行电解食盐水生产,电解食盐水不能得到的是()A.NaOH B.HNO3C.H2D.Cl210.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B.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又重新组合成新物质的分子D.上述反应中反应物为一种单质一种化合物二、填空题11.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表示为:水+二氧化碳--→淀粉+氧气,因此可以推断淀粉组成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可能含有______元素;从这一反应出发,请你提出提高塑料大棚内种植的农作物产量的方法______。
2.用透明的玻璃杯罩住燃着的小蜡烛,观察小蜡烛的燃烧情况小蜡烛慢慢的熄灭随着蜡烛的燃烧,会不断消耗氧气,当氧气耗尽,蜡烛就熄灭,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需要有充足的氧气3.用一根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分别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现象小木条很快就被点燃小煤块没有明显的变化小木条和煤块的着火点不同,小木条的着火点较煤块的低,所以燃烧的条件之三就是温度要达到着火点【补充实验】:如图【观察现象】【交流总结】:铁片上的白磷燃烧起来,放出大量的白烟;而铁片上的红磷及水中的白磷都没有燃烧起来。
【学生讨论】为什么水中的白磷和铁片上的红磷都没有燃烧?【解释及结论】:1).红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红磷的着火点为240度左右,而白磷的着火点只有40度左右,所以相同的温度下,白磷能够燃烧起来,而红磷不能燃烧。
故燃烧的条件之一为温度达到着火点以上。
2).热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起来,是因为在热水中没有足量的氧气,因此燃烧的条件之二就是要有充足的氧气。
【开动脑筋】如何能使水中的白磷在水中燃烧起来?你有那些方法?【观察与思考】【实验】:烧不坏的手绢实验过程:将2体积的95%的酒精与1体积的水混合。
把一块棉布手绢浸入配好的混合液中,浸入后取出,轻轻拧干,用坩埚钳夹持,在酒精灯上点燃,并轻轻抖动手绢。
【观察现象】你观察到什么现象?实验现象:手绢表面迅速燃烧起来,熄灭后,手绢并没有烧坏实验解释:酒精的着火点比棉布要低得多,因此在酒精灯上加热后,在棉布表面的酒精迅速燃烧起来,而酒精液体中含有大量的水,燃烧过程中,水吸收放出的热量而蒸发,使棉布始终不能达到着火点,因此棉布就不能真正的燃烧起来。
【活动探究】水火无情,如何使火熄灭?【总结】灭火的原理(1)将可燃物撤离燃烧区,与火源隔离。
如煤气起火,我们应先迅速关闭阀门;森林火灾时,砍一些外围树木,形成隔离带;“釜底抽薪”等;(2)将燃着的可燃物与空气隔离。
如厨房油锅起火,盖上锅盖;酒精灯熄灭时用灯帽;干粉灭火剂或消防用砂等(3)使用大量的冷却剂,使燃烧物的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如吹灭蜡烛,干冰灭火剂【交流总结】(1)一旦发生火灾,一定不能惊慌,要沉着应付:如果火势较小,则根据拓展实验,巩固燃烧条件必须同时满足。
基础实验3 物质燃烧的条件一、单选题1.如图所示,把同样大小的滤纸碎片和乒乓球碎片分开放在一块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下列实验现象或结论正确的是A.乒乓球碎片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B.实验过程中滤纸碎片先燃烧,乒乓球碎片后燃烧C.铜片导热和滤纸碎片燃烧都是物理变化D.实验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着火点2.下列所示实验中,能证明燃烧需要可燃物的是()A.B.C.D.3.下列课本中的实验均作了一定的改动,改动后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A.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B.验证分子运动C.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探究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4.下列不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金刚石裁玻璃B.粉尘爆炸C.干粉灭火器灭火D.燃烧条件探究5.分析如图所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不正确的是A .抽出罩内的空气后,不能听到闹钟发出的声音,可直接得出真空不能传声B.由A、B、C三个小烧杯中的现象,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C.在细线下悬挂一重物检查墙壁是否竖直,这利用了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D.①③对比可说明物质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6.由下列实验及现象可推出相应结论的是选A B C D项实验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现象瓶子变瘪了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木条复燃结论CO2能与NaCl发生化学反应加热时铁丝在氧气中迅速反应生成四氧化三铁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纯氧支持燃烧A.A B.B C.C D.D7.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甲图可知,O2约占空气质量的21%B.由甲图可知,可以用木炭替代红磷做实验C.由乙图可知,磷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D.由乙图白磷现象可知,燃烧需要达到着火点二、多选题8.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所用白磷的着火点是40℃,红磷的着火点是260℃),将质量相同的白磷和红磷放在薄铜片上,另一块相同的白磷放入80℃的热水中、。
一段时间后发生如图的实验现象。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1.下列关于燃烧的说法正确的是()A.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可使其充分燃烧B.用木材引燃煤,是为了提高煤的着火点C.只有燃烧可将化学能转化为热能D.物质与氧气反应时都会燃烧2.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用水灭火的原理就是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B.当今社会,人类需要的大部分能量是由化学反应产生的C.乙醇汽油的使用可以提高城乡空气质量D.可燃物在有限的空间内燃烧.可能会引起爆炸3.工业上常把煤块粉碎后使其充分燃烧,其目的是()A.减少氧气的消耗B.增大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减少煤的浪费C.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D.减少酸雨的形成4.通过下列图示实验得出的结论中正确的是()5.“蜂窝煤”比煤球更有利于煤的完全燃烧、提高燃烧效率,这主要是因为()A.降低了煤的着火点B.升高了煤的着火点C.提高了氧气的浓度D.增大了煤与氧气的接触面积6.工业上常将固体燃料粉碎或把液体燃料喷成雾状再燃烧,其目的是()A.增加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C.延迟燃料燃烧的时间D.增加燃料与氧气的接触面积7.在科学研究中,常用到“对照”的科学方法,下列实验与这一科学方法不符合的是()A.B.C.D.8.实验室常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烧杯中的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B.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是因为白磷没有与空气接触C.对准烧杯中的白磷通入氧气,热水中的白磷能燃烧D.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9.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A.可燃物只有在空气中才能燃烧B.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C.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10.欣欣把一张硬纸板叠成一个纸盒,并用双面胶把纸盒粘好后,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水.随后她将这个装有水的纸盒悬挂在空中,并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到纸盒下方,这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纸盒没有燃烧!这是因为()A.纸盒不可燃B.纸盒没有接触空气C.装上水的纸盒的温度在它的着火点以下D.纸盒装上水以后着火点提高了11.两同学围绕蜂窝煤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其中依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A.当煤燃烧正旺时将炉门关上,煤层上方发现蓝色火焰.解释:此时氧气不足而产生的CO在燃烧B.煤燃烧完后煤灰质量比煤的质量轻.解释:煤燃烧后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C.在煤炉上方放一壶水不能防止CO中毒.解释:CO难溶于水D.将煤做成蜂窝状就更易燃烧.解释:蜂窝状的煤与空气接触面积增大12.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扇蜡烛会降低蜡烛的着火点B.扇蜡烛会减少火焰周围的氧气C.扇煤炉可增大进入的氧气的量D.扇煤炉会增加可燃物1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可燃物达到着火点就可燃烧B.煤矿的矿井里必须采取通风、严禁烟火等安全措施C.在有易燃易爆的工作埸所,严禁穿化纤类服装D.燃烧和缓慢氧化都是氧化反应14.解释“火上浇油”的说法合理的是()A.增加易燃物,使燃烧更旺B.增大氧气浓度,使燃烧更旺C.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使燃烧更旺D.提高物质的接触面积,使燃烧更旺15.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18.下列是“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活动得出的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A.石蜡浮于水面,说明石蜡的密度小于水B.用小刀可将石蜡切下,说明石蜡的硬度较小C.蜡烛火焰被吹灭,说明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D.将干冷小烧杯罩在火焰上方,有无色液滴出现,说明石蜡中含有氢、氧元素19.科技人员研制出自动灭火砖,砖里压入了一定量的二氧化碳。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全册)同步练习+易错题全集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 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 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這一现象表明, 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 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 因此科学家称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爲“暗物质”.然而, 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 对此, 你认爲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 事实上, 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 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 将爲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 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 仍未发现“暗物质”, 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2.在物理变化中, 一定不变的是()A.分子的运动B.分子间的间隔C.分子的物理性质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3.“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5.下列描述属于随机事件的是()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 不会发生改变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6.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 误将砝码放在左盘, 被称量物放在了右盘.结果读出固体质量爲4.3克(1克以下用游码).固体物质的实际质量爲()A.4.3克B.4.6克C.4克D.3.7克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做出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变化中放出大量的热B.有黑色固体生成C.铁丝是银白色金属D.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10.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B.尿素食盐塑料C.涤纶洗衣粉阿斯匹林D.油橡胶晶体硅11.下列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12.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面四个同学的观点中, 你认爲错误的是()13.海洋是重要的资源, 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全部B.①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②④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柴燃烧B.酒精挥发C.铁丝弯曲D.冰雪融化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液态氮做制冷剂B.碘液检验土豆中含有淀粉C.氢气做清洁高效的新能源D.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用作气体肥料二.填空题(共5小题)16.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 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這种行爲属于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2)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填“深”或“浅”).17.(1)叫做物理变化, 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2)叫做化学性质, 叫做物理性质(3)下列叙述中, 是物理变化, 是化学变化;是物理性质, 是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生锈 ③电灯通电发光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18.叫做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化学变化过程中常伴随有、、等现象发生, 而且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爲吸热、放热、发光等.19.当前, 我国所面临的挑战有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化学家们希望从化学的能源, 通过化学方法解决问题, 爲我国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化学界所研究的课题很多, 其中有:①高效化肥的合成;②新型药品的开发;③在低消耗情况下分解水分子而得到氢所得到氢气作爲燃料;④寻找快速降解塑料、橡胶等化工产品再利用的途径;⑤研制人造血管;⑥在无毒、无害的条件下进行反应;⑦研制开发超导材料;⑧研制高效无磷洗衣粉.把有助于上述问题解决的课题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1)健康问题.(2)环境问题.(3)能源问题.(4)粮食问题.20.小明用量筒量取液体, 量筒放平稳且面对刻度线, 初次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 读数爲18mL;取出部分液体后, 俯视凹液面最低处, 读数爲12mL.则他实际倒出的液体体积6mL.(填“小于”“等于”或“大于”)三.解答题(共2小题)21.判断正误.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1)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有新物质生成(2)使用催化剂能增加生成物的质量.(3)在实验室制取氧气时, 在导管口刚开始冒气泡时, 不宜立即收集.(4)任何物质在氧气中发生的化学反应都属于化合反应.(5)氧气在一个大气压﹣183℃时变成无色液体, 再继续降温又可变成雪花状的固体(6)工业上主要用分离空气的方法制取氧气, 這个过程属于分解反应.(7)要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 必须加入二氧化锰或氧化铁, 否则就不能发生反应(8)把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等按空气的成分混合在一起, 使之发生化合反应即可制得空气.(9)需要加热才能发生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10)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22.在一次探究成果汇报课上, 某同学展示了她的探究实验:取一瓶无色的硫化氢(H2S)气体和一瓶无色的二氧化硫气体(SO2), 然后瓶口对瓶口抽去玻璃片放置(如图), 一段时间后, 两瓶的内壁上均出现水珠, 并且有淡黄色的细微颗粒物附在瓶内壁上(已知是硫单质).试分析此同学的探究活动取得了哪些成果.第1章开启化学之门提高练习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15小题)1.天文学家在研究星系运动方式时发现, 人们所观察到的星系其内部的引力仅占“物质”引力总量的1%~l0%, 其他是大量的非星系内部引力.這一现象表明, 有些“物质”是不可见的, 原因是它们不发光也不反射光, 因此科学家称這些可能存在的物质爲“暗物质”.然而, 直到现在人类仍没有探索到“暗物质”存在的任何证据, 对此, 你认爲下列观点不可取的是()A.“暗物质”是人类虚构出来的, 事实上, 宇宙中根本就不存在B.“暗物质”可能存在, 人类应不断地进行探索, 一旦发现它存在的证据, 将爲人类重新认识宇宙开辟一个全新的视角C.“暗物质”可能存在距地球十分遥远的地方, 科学家可能通过探索“暗物质”产生的粒子的存在而间接证明“暗物质”的存在D.人类探索至今, 仍未发现“暗物质”, 说明“暗物质”是不存在的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化学实验与探究.分析:从引力的观点确定暗物质的存在虽是假设但只能说暗物质可能存在, 原因是找不到存在的证据.解答:解:暗物质的存在与否可能是与人类的技术水平或证据不足的原因造成的, 存在与否只能是假设, 所以不可确定暗物质一定不存在, 故AD均错, 假设有暗物质的存在, 将会开辟一个新的研究空间.故选A、D点评:此题是一道信息给予题, 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中提供的信息大胆的假设, 属于科学探究的新范畴.2.在物理变化中, 一定不变的是()A.分子的运动B.分子间的间隔C.分子的物理性质D.分子的构成和结构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 物理变化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从微观的角度就是分子间的间隔和运动方式的改变, 据此解答.解答:解:A、物理变化中分子的运动要改变, 错误;B、分子间的间隔要发生改变, 错误;C、分子的物理性质要改变, 错误;D、物理变化中分子的构成和结构一定不变, 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物理变化的特点, 完成此题, 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3.“模拟实验”是一种常用的科学研究方法, 以下不属于该研究方法的是()考点: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专题:科学探究.分析:模拟实验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是用模型来做实验, 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解答:解:米勒实验、研究宇宙膨胀实验、研究地球形状实验均爲模拟实验;研究气压与流速实验不需模型, 不属于模拟实验.故选:A.点评:模拟实验不能完全代替实验.主要考查你对科学研究方法等的理解.4.化学上把“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下面对化学变化中“新物质”的解释正确的是()A.“新物质”就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物质B.“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有所不同的物质C.“新物质”就是与变化前的物质在元素组成上不同的物质D.“新物质”就是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可以根据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方面进行分析、判断,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解答:解:A、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也可能属于新物质, 例如对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来说, 水是自然界中存在的物质, 属于该反应生成的新物质, 故A不正确;B、物质在颜色、状态等方面变化可能是物理变化, 不一定有新物质生成, 故B不正确;C、元素相同也可能是新物质, 例如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过氧化氢和水的组成元素相同, 但是它们属于不同的物质, 故C不正确;D、化学变化中生成的新物质是相对于反应物来说的, 即生成了与反应物在组成或结构上与变化前的物质不同的物质, 故D正确.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新物质的含义, 只有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5.下列描述属于随机事件的是()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发生改变B.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 不会发生改变C.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D.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化学反应的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A、根据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考虑;B、根据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考虑;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 也可能不发生爆炸考虑.解答:解:A、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本身不变, 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 所以物理变化过程中分子种类一定不发生改变, 故A不属于随机事件, 故A错;B、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所以化学反应中原子是最小粒子, 不会发生改变, 故B 不属于随机事件;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所以化学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故C不属于随机事件;D、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 也可能不发生爆炸, 必须在爆炸极限之内, 且在有限的空间内剧烈燃烧放出大量气体, 才能发生爆炸, 故D属于随机事件.故D正确.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物理变化中分子本身不变, 变化的是分子之间的间隔或距离, 发生化学变化时, 分子本身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知道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点燃可燃性气体与空气的混合物可能发生爆炸.6.下列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不一致的是()考点:猜想与事实验证;空气组成的测定;探究二氧化碳的性质;氢气、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的验纯.专题:实验操作型.分析:判断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是否一致, 要从实验的结果来看, 实验结果能证明实验目的就说明实验设计与对应的实验目的表述一致.解答:解:A、根据火柴棒的燃烧程度可以比较出火焰各层的温度, 故A正确;B、此操作能检验氢气的纯度, 根据声音的大小可以判断氢气是否纯净, 故B正确;C、此操作能验证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 表述一致, 故C正确;D、此实验是证明分子运动的, 不能探究空气的组成, 故表述不一致, 故D错误.故选D.点评:此题比较新颖, 综合考查同学们对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认识, 直观简洁, 是一道不错的试题.7.某同学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物质时, 误将砝码放在左盘, 被称量物放在了右盘.结果读出固体质量爲4.3克(1克以下用游码).固体物质的实际质量爲()A.4.3克B.4.6克C.4克D.3.7克考点:称量器-托盘天平.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根据天平的使用方法是左物右码, 可知左盘的质量等于右盘的质量加游码的质量, 即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如果放错了, 还要根据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只不过砝码与物体位置交换了, 列等式进行计算.解答:解:由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可知:砝码质量=物体质量+游码的质量, 所以物码反放时物体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即:物体质量=4 g﹣0.3 g=3.7g.故选D.点评:在计算有关天平的题目时, 要谨记左盘的质量═右盘的质量+游码的质量, 由此列等式计算, 不管是左物右码还是左码右物, 都可以算.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考点:加热器皿-酒精灯;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气体的干燥(除水);溶液的酸碱度测定.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进行判断;B、根据氢气的收集分析考虑;C、根据检查气密性需要注意事项进行判断.D、根据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点燃酒精灯时, 切忌用一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 以防引起火灾;故本选项操作错误;B、氢气密度小, 进气管应长, 出气管应短, 故错误;C、导管放入水中, 用手握住试管, 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装置气密性良好.故本选项操作正确;D、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 正确的操作方法爲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 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 以免污染待测液,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C点评:熟悉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与注意事项, 掌握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是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9.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发生了化学变化, 做出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A.变化中放出大量的热B.有黑色固体生成C.铁丝是银白色金属D.剧烈燃烧, 火星四射考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 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 這些变化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但要注意有這些现象时并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在于是有新物质生成, 分析过程要注意不要被变化过程中的现象所迷惑, 要找到本质.解答:解:判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 放出大量的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有黑色固体生成说明有新物质生成, 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故选:B.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 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10.十世纪化学合成技术的发展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下列各组物质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是()A.玻璃纤维素青霉素B.尿素食盐塑料C.涤纶洗衣粉阿斯匹林D.油橡胶晶体硅考点:化学的研究领域.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分析:A、纤维素有天然存在的;B、食盐也是天然存在的;C、涤纶洗衣粉阿斯匹林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D、有些油是天然存在的.解答:解:A、纤维素有天然存在的, 例如棉花中含有纤维素, 故A错误;B、食盐也是天然存在的, 故B错误;C、涤纶洗衣粉阿斯匹林全部由化学合成得到的, 故C正确;D、有些油是天然存在的, 故D错误.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化学研制的范围, 以及化学对人类的贡献.11.下列实验操作不合理的是()考点: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固体药品的取用;浓硫酸的性质及浓硫酸的稀释.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分析:A、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C、根据向试管中粉末状固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D、根据浓硫酸的稀释方法(酸入水, 沿器壁, 慢慢倒, 不断搅)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 不能用嘴吹灭酒精灯, 应用灯帽盖灭,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C、取用粉末状药品, 试管横放, 用药匙或纸槽把药品送到试管底部, 图中所示操作正确.D、稀释浓硫酸时, 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 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难度不大, 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12.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 化学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下面四个同学的观点中, 你认爲错误的是()考点:化学的用途.专题:化学与生活.分析:根据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分析.解答:解:A、不锈钢、塑料属于人造材料, 故A正确;B、研制新的药物中化学发挥重要的作用, 故B正确;C、登月航天服的研制也离不开化学, 故C正确;D、化学研制的过程的会出现一些积极的方面和消极的方面, 所以要利用化学扬长避短, 故D错误.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化学学科的研究内容及范畴, 要牢记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13.海洋是重要的资源, 利用海水可以得到许多产品.①海水“晒盐”;②海水“制碱”;③海水“淡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其中主要利用化学变化的是()A.全部B.①②④C.只有②D.只有②④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 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解答:解:①海水“晒盐”只是水分蒸发,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②海水“制碱”需要通过复杂的化学变化, 制取纯碱, 属于化学变化;③海水淡化是将海水中杂质除掉的过程,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④从海水中提取镁, 需要用熟石灰与氯化镁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 再用盐酸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 再将氯化镁通电分解, 制取镁, 属于化学变化.故选D.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 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14.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木柴燃烧B.酒精挥发C.铁丝弯曲D.冰雪融化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解答:解:A、木柴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B、酒精挥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C、铁丝弯曲的过程中只是形状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D、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的变化,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15.下列物质的用途不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A.液态氮做制冷剂B.碘液检验土豆中含有淀粉C.氢气做清洁高效的新能源D.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用作气体肥料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解答:解:A、液态氮做制冷剂利用液氮气化吸热, 利用其物理性质;B、碘液检验土豆中含有淀粉是利用碘与淀粉反应, 利用其化学性质;C、氢气做清洁高效的新能源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 利用其化学性质;D、二氧化碳在蔬菜大棚用作气体肥料是利用二氧化碳与水反应, 利用其化学性质.故选A.点评:化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是初中化学最基本的概念, 是考查的热点之一, 正确理解定义, 明确二者的本质区别:是否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是解题的关键所在.二.填空题(共5小题)16.如图是摄影师在印尼婆罗洲的卡加岛拍摄到的一幅有趣照片.研究人员猜测.猩猩可能是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 于是学会了用树枝刺鱼的捕猎方式.(1)猩猩的這种行爲属于条件反射.(填“条件”或“非条件”)(2)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填“深”或“浅”).考点:科学探究的意义.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分析:(1)根据猩猩的行爲可知, 是在一定的视觉刺激下进行的活动, 属于条件反射;(2)根据光的折射可知鱼的位置比实际问题要浅.解答:解:(1)猩猩看到当地渔民用长矛捕鱼, 通过视觉刺激, 将活动与鱼联系起来, 属于条件反射;(2)如图, 猩猩看到的鱼的位置比实际位置要浅.故答案爲:条件, 浅.点评:解答此题要明确, 条件反射就是:原来不能引起某一反应的刺激, 通过一个学习过程, 就是把這个刺激与另一个能引起反映的刺激同时给予, 使他们彼此建立起联系, 从而在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反应之间建立起的联系.17.(1)没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有新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有新的物质生成,(2)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3)下列叙述中, ③④是物理变化, ②⑤⑥是化学变化;⑧是物理性质, ①⑦是化学性质.①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②钢铁生锈 ③电灯通电发光④冰雪融化⑤煤气燃烧⑥铜器上出现铜绿⑦镁能燃烧⑧氧化铜是黑色粉末.考点:物理变化的特点;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分析:(1)根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没有新的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解答;(2)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3)可以根据物质的性质分类进行分析、解答。
第1节性质活泼的氧气第3课时用过氧化氢、氯酸钾制取氧气催化剂1.实验室制取氧气时必须满足的条件是()A.必须使用催化剂B.必须用含氧元素的物质作反应物C.必须用排水法收集D.必须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是否收集满2.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B.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相同C.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3.下列关于催化剂的说法正确的是()A.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质量不变B.化学反应前后催化剂的性质不变C.催化剂只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D.没有催化剂化学反应不能发生4.15%的过氧化氢(H2O2)溶液在二氧化锰(MnO2)催化作用下会剧烈反应产生氧气。
实验室欲利用15%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则如图所示装置中,仪器选择和药品放置最合理的是()5.如图是“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氧气”实验的主要步骤,其中操作错误的是()6.实验室中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根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①________,②________。
(2)与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相比,用装置A制取氧气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用过氧化氢溶液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氧化锰的作用是________,收集氧气的装置可以用B或________。
用装置B收集氧气,检验氧气是否集满时应将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
7.实验室部分装置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择制取氧气的发生和收集装置,填写在表中(填字母)。
(2)选用F装置收集气体时,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__________(填序号)。
①反应前,将集气瓶注满水,用玻璃片盖着瓶口,倒立在盛水的水槽中②开始反应后,等到气泡连续且均匀时,再将导管口移入集气瓶③收集完气体后,将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再移出水槽8.根据如图所示装置,结合所学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第一节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加油站必须粘贴的标志是()
A、B、C、D、
2、不能用于扑灭石油油井起火的方法是()
A、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B、使火焰与空气隔绝
C、设法阻止石油喷射
D、降低油井井口的温度
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措施是()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4、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火柴。
其中属于易
燃易爆物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5、下列各组气体混合后点燃,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A、一氧化碳和空气
B、氢气和氧气
C、天然气和空气
D、氖气和氧气
6、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7、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着火点高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火柴梗潮湿
8、煤燃烧时会闻到刺激性气味,这是因为煤成分中有下列元素中的()
A、碳
B、氢
C、硅
D、硫
二、填空题
1、燃烧是一种、的剧烈的反应。
物质燃烧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分别是、、。
2、物质燃烧可以分为和。
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当氧气时,可燃物发生,放出的热量,(填“多”或“少”)含碳元素的燃烧产物主要是。
3、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了解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灭火方式,将其填入表格中。
三、简答题
1、对着一支燃着的蜡烛吹气,蜡烛熄灭;而同样对着一支点燃的蚊香吹气,为何就燃烧更旺?
2、1855年,瑞典人设计制造了世界上第一盒安全火柴。
现在用的火柴盒外侧一般涂上红磷和玻璃粉,火柴梗的头上由氯酸钾、二氧化锰和三硫化二锑组成的引火药。
划火柴时,火柴头蹭一下盒外侧,由于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产生的火星引燃三硫化二锑,三硫化二锑与与空气中氧气反应生成三氧化二锑和二氧化硫,使氯酸钾受热分解放出氧气,同时生成氯化钾,帮助火柴梗燃烧的更旺。
根据以上叙述,回答问题。
(1)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红磷、氯酸钾、三硫化二锑是可燃物
B.划火柴时的摩擦生热使温度达到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C.火柴梗的着火点高于三硫化二锑的着火点
D.三氧化二锑的着火点高于红磷的着火点
(2)试写出火柴、点燃过程中发生的任意3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
②;③。
参考答案
一、1、B 2、A 3、D 4、C 5、D 6、C 7、C 8、D 二、
1、发光 发热 化学或氧化 具有可燃性 与氧气充分接触 达到着火点
2、完全燃烧 不完全燃烧 充足 完全燃烧 多 二氧化碳 不充足 不完全燃烧 少 炭黑和一氧化碳等
3、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灯帽盖灭、隔绝空气;清理可燃物开辟隔离带、取走可燃物;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着火点以下同时隔绝空气。
三、
1、对着蜡烛吹气,把火焰周围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所以熄灭;对着蚊香吹气不仅不能把温度降低至着火点以下,反而提供更多氧气,所以燃烧更旺,
2、(1)A ;(2)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氯酸钾 氯化钾+氧气
碳+氧气 二氧化碳;三硫化二锑+氧气 三氧化二锑+二氧化硫
点燃
加热
点燃
点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