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DI)是指中国企业在境外投资并持有对外实体企业的股权或投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对外投资方式和领域也日益多元化。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不仅为中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机会,也对全球经济和国际贸易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及其相关研究成果。
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自1979年实行对外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起初,中国企业主要通过政府引导和支持的方式进行对外投资,主要集中在资源开采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投资领域也逐渐扩展到制造业、金融业、科技创新等领域。
2014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出规模首次超过外商直接投资流入规模,成为全球最大的海外投资国之一。
1. 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中国企业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和资源获取途径,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带来了更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中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还有助于推动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2. 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不仅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对全球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的对外投资活动促进了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为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点。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有助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为全球投资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等方面。
1. 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关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模式、动因和效果的研究较为广泛。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述评引言近年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持续增长,成为国际经济领域的热点话题。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积极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一些争议。
本文将从理论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进行述评。
1. FDI的定义和重要性FDI是指企业或个人在境外投资和经营,通过建立子公司、合资企业或控股外国企业的方式,以及购买对外国企业的股权等形式参与境外经济活动。
在全球化进程中,FDI具有重要的经济、政治、社会等多元化的意义。
首先,FDI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通过FDI,中国可以获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渠道,从而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
同时,FDI也促进了国内外市场的联系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对改善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具有积极影响。
其次,FDI对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FDI,在境外投资的同时,中国也为合作国家带来了就业机会和经济增长。
这进一步增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加深了双方的友谊与合作。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起步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升级转型阶段。
起步阶段(1979年-1999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起步阶段,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体,投资规模相对较小。
在改革开放政策的引导下,中国开放了对外投资的渠道,并进行了第一批试点项目。
快速增长阶段(2000年-2014年)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快速增长的阶段。
这一时期,中国积极鼓励企业“走出去”,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的领域和规模。
中国企业纷纷通过并购、设立海外子公司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升级转型阶段(2015年至今)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的新阶段。
在这一阶段,中国加强了对外投资的监管和管理,重点关注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并加强了与相关国际组织的合作。
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和挑战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以下优势:•市场规模巨大,具有较强的资源和消费需求。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研究的文献综述1. 引言1.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指中国企业通过跨国投资等方式,在境外投资建立企业或者购买外国企业的股权,以实现资源整合、市场拓展或者降低成本等目的。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领域也不断拓展,逐渐由传统的资源型投资向技术密集型、品牌推广等领域扩展。
截至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直接投资国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特点包括多样化、区域分布广泛和行业涵盖广泛。
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的行业涵盖领域涉及制造业、金融业、服务业等多个领域,并且逐渐向高附加值、科技密集型领域拓展。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区域涉及亚洲、非洲、欧洲等多个地区,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投资布局。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凸显。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对推动国内产业升级、提升企业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障碍,如宏观环境变化、跨国投资风险等。
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和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背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经济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力日益凸显,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持续增长不仅对中国经济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对外直接投资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还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国家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往。
研究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成为学术界和政策制定者关注的重要议题。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互联互通的背景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可能面临多种挑战和机遇。
了解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发展趋势和机制,分析外部环境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评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效果等问题,对于制定科学有效的对外投资政策,推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说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开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开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展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本钱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传统观点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中发达国家是资本输出的一方,发展中国家则是资本输入的一方。
因此,现有的描述和解释跨国公司行为的理论都将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作为研究对象,并将从中得到的结论和规律推广到所有的跨国公司。
但是,根据世界投资报告的资料表明:许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或已经成为资本输出国。
既然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经济事实,那么这些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目的是什么?它们的竞争优势何在?他们的投资原因是什么?它们的行为有何特点?这些都有待于经济学家提供相应的答案。
为了寻求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依据,国际经济学界从上述四个方面进行了多角度、多侧面地探索,创立了一些新的理论学说。
但能形成较系统、较成熟的理论的却不多。
这些理论成就远远逊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方面的成就。
这些理论虽然在西方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不属于主流理论,但其影响越来越大。
研究这些不同理论流派的思想,可以为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以对外直接投资目的为切入点长期战略理论长期战略理论是鲁伯等人根据对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调查而总结提出的。
他们的调查涉及80多个跨国公司,描述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发现对外直接投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厂商的长期战赂考虑。
他们认为,第一种外国直接投资是以出口导向的投资(10%的产品用于出口)。
该种投资旨在使一个跨国公司容易接近新的投入来源地,即原材料、零部件以及最终产品的来源地。
第二种是市场拓展投资,产品主要在东道国内销售,其经济方面的兴趣在于当地市场的规模及长期的潜力,以及当地的生产成本。
最后一种是政府倡导的投资,该投资主要是东道国各种补贴所引致的。
在上述学者看来,不同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是由不同的因素决定的。
例如,较之注重于东道国市场的投资,以出口导向的投资通常需要较短的回收期或较高的收益率。
但是,如果把各种外国直接投资一并考虑,鲁伯认为,预期的投资利润率(而不是当前的利润率)对投资水平有着根本的影响。
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文献综述1、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FDI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尤其是其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索洛等人基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观点提出了新古典增长模型,又被成为索洛—斯旺模型。
这一模型认为FDI是资本的一种重要来源,其会导致总的投资量上升,而总投资的增加直接影响经济的增长。
而宏观经济增长理论的乘数效应则提出投资的改变会使得产出的倍数发生改变,即当对一国的投资增多时,则该国产出的倍数也会相应的增加。
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不来自于外力的推动,反而依赖于内在的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等要素(Romer,1986,1987;Lucas,1988)。
FDI能够对一国的技术水平、人力资本甚至制度等产生一定的影响,进而对该国的经济增长产生间接影响.此外,通常来说FDI在生产过程中更多的引进和使用新的生产技术,这一方式与国内投资研发相比具有极大的优势。
大量的国外学者就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Lee、Rana和Iwasaki(1986)基于多个亚洲发展中国家私人投资和外国援助数据,探究了二者对该国经济的发展和储蓄的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国私人投资能够有效促进该国的经济增长,而对于储蓄状况的影响相对不显著。
而Firebaugh(1992)则将国内经济与FDI对经济的影响效果做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国内资本和FDI对于国内经济发展均有着显著的影响,但是国内经济对增长的影响作用要大于国外资本的影响。
Borenztein、Gregorio 和Lee(1998)则从探究缘由的角度出发,他们的研究表明FDI为东道国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提供了渠道,且与Firebaugh研究结果相悖,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对经济的贡献已经超过了国内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随着FDI在东道国经济增长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被学者所验证,甚至有的学者将一国经济不景气乃至衰退归结于外国投资的不足。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研究综述摘要: 中国的崛起举世瞩目,在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政策引导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尤其迅猛,而区位选择和区位分布是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首要问题。
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发展时间较短,不论是理论还是政策导向上仍有很大的研究和探索空间。
因此,通过整理和评述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的研究成果,可找出当前研究中存在的疏漏与不足,进而为以后的研究找寻新的方向和角度。
关键词: 对外直接投资; 区位理论; 研究评述;国际直接投资区位理论回答的主要问题是对外直接投资时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即是什么因素决定了选址在某个国家或者地区。
这不同于对外直接投资动因理论。
一般情况下,企业在决定了对外投资以后,才考虑对外投资的地方,但是这个顺序也可能是反过来的,即企业选好了地方,在考虑是否进行投资时,可能投资也可能撤资。
从这个角度说,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理论用来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一个阶段。
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问题,而区位理论主要研究企业的经济活动在国内空间的分布情况,这导致两个理论的交集甚少,这也就解释了早期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没有涉及区位因素的原因。
但是区位因素在国际直接投资研究中越来越重要,只有将区位因素纳入到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才能对更多的问题和现象进行解释。
从21世纪初开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除了扮演重要的引资国,又增加了一个新的角色———对外投资国,并且随着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领域聚焦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这一问题上。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 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OFDI 或ODI) 具有普遍适用的理论规律,例如可以用西方投资理论进行解释,也可以用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说明。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具有其独特的一面,有处于新兴经济体大国背景下的特殊性,不能完全用某一现有理论全面解释。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综述一、引言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国际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方面。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活动越来越频繁。
本文将对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进行综述,分析其发展趋势、影响因素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对外贸易的发展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商品和服务交换的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外贸易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首先,全球化带来了贸易壁垒的降低,使得贸易成本大幅下降。
其次,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国际贸易更加便捷和高效。
再次,跨国公司的兴起为国际贸易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最后,各国政府之间加强了贸易合作,推动了跨国贸易的进一步发展。
然而,对外贸易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抬头使得贸易壁垒逐渐增加,影响了贸易自由化的进程。
其次,不同国家之间的贸易政策存在差异,使得贸易规则和标准不一致,增加了贸易的复杂性。
再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也影响了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
因此,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应对这些挑战。
三、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其他国家或地区投资和控制企业的活动。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国际直接投资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首先,全球化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和跨国并购的增多,使得国际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
其次,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的传播加速了国际直接投资的流动。
再次,各国政府出台了更加开放的投资政策,吸引了更多的外国直接投资。
最后,跨国公司的出现为国际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平台。
然而,国际直接投资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国家对外国直接投资采取了限制措施,影响了投资自由化的进程。
其次,投资环境在不同国家之间存在差异,对外国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也有差异。
再次,国际投资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增加,使得投资者更加谨慎。
因此,各国需要加强合作,改善投资环境,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稳定增长。
四、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关系对外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是密切相关的。
Working Paper No.201204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内容提要】传统的国际经济理论认为,国际资本应当从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流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
然而,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国有企业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参与者,相当一部分企业投向了自己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
上述事实一方面对传统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本文主要从国际生产折衷优势理论、国际生产联系和政府支持等视角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和探讨。
【关键词】 发展中国家 对外直接投资 综述一、 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情况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到了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这使得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企业获得了参与国际化生产的机会。
2007年以来,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掀起了对外直接投资的高潮,而且呈现出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不同的特征。
(一)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迅速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伴随着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经济的快速增长,这些国家(地区)的跨国公司更加渴望在新的市场参与竞争,它们日益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要驱动力量。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创历史新高,达到3,880亿美元,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的份额从2007年的16%上升到2010年的29%。
2010年有6个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跻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排行榜的前20名。
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2013年世界投资前景调查(WIPS )证实,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正成为重要的投资者,而且这一趋势很可能将来继续发展。
在对外直接投资增长速度方面,2010年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2009年增长了11%,其中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10%,发展中国家和转型经济体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1%。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综述一、主流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国际直接投资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理论(Monopolistic Advantage Theory)美国学者斯蒂芬·海默(Stephen Hymer, 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经营———关于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提出了“垄断优势理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
它是一种阐明当代跨国公司在海外投资具有垄断优势的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是最早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的独立的理论,开创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后来金德尔博格(Kindleberger,1969)推进了海默的思想,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
约翰逊(Johnson,1970)从知识资产的占用和使用的角度,阿利伯(Aliber,1970)从货币和资本的角度,卡夫斯(Caves,1971)从产品的异质化能力、知识和技术等核心资产的角度,彭罗斯(Penrson,1976)从规模经济的角度论述了企业的垄断优势。
邓宁(Dunning,1977)进一步把这种优势发展为“所有权优势”。
即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Charles P·Kindleberger)以及其他学者的补充,发展成为完整的垄断优势理论。
垄断优势理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管理技能和销售渠道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方能抵消跨国经营的各项额外成本和由此产生的劣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The Theory of Product Life Cycle)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雷蒙德·弗农(Raymond Vernon)于1966年5月在《经济学季刊》上发表了《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一文,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综述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的对外投资发展迅速,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也逐渐被人所认识,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发展中国家对外投资理论,并结合中国实际提出这些理论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意义。
关键词:发展中国家外商直接投资理论中国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是建立在对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强调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垄断优势。
因此这些理论特别适合解释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之间的直接投资行为。
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并对传统的直接投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为了解释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与动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大批新的直接投资理论纷纷涌现。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邓宁(Dunning)的投资发展阶段论、威尔斯(L·T·Wells)的小规模技术理论、坎特威尔(Cantwell)和托兰惕诺(Tolentino)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理论和拉奥(S·Lall)的技术地方化理论。
邓宁的投资发展阶段论投资发展阶段理论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在发展中国家的运用和延伸,旨在从动态角度解释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国际直接投资之间的关系。
该理论认为,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倾向不仅取决于其O.I.L优势(即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而且其净对外直接投资是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函数。
按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投资发展阶段理论区分了五个经济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美元以下。
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经济发展落后,缺乏足够的区位优势及所有权优势,只有少量的外来直接投资,完全没有对外直接投资,其净对外直接投资额等于零或是接近于零的负数。
第二阶段,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2000美元之间。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国内基础设施有了较大的改进,投资环境得到改善,对外直接投资的吸引力加大。
外国对本国的投资量有所增加,本国的对外直接投资开始出现,但投资水平仍然很低,净对外直接投资仍呈负数增长。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综述摘要:对外直接投资已有近半个世纪的历史并形成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本文对传统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进行了综述,并论述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进展,希望能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关键词:投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综述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是指一国的企业、团体等在国(境)外以现金、实物、无形资产等方式投资,并以控制国(境)外企业的经营管理权为核心的经济活动。
对外直接投资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一个经济体通过投资于另一个经济体而实现其持久利益的目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积极引进外资的同时,也在不断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尝试,特别是近几年来对外直接投资发展较快。
初具规模,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传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一)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对外直接投资起源于发达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研究对象是跨国公司的对外直接投资行为,研究的核心是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决定因素、行为方式和条件等。
目前国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较多,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体系。
1.垄断优势论美国学者海默(Hymer,1960)在其博士论文《国内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对外直接投资的研究》中,运用西方微观经济学中关于厂商垄断竞争的原理来说明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提出了“垄断优势论”,指出大企业凭借其特定的垄断优势从事对外直接投资,开了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先河。
该理论后来经过其导师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1969,1975)的补充发展,现称之为“海默一金德尔伯格传统”。
垄断优势论首次提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不完全竞争出发,在市场不完全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够以自己的各种垄断优势,如技术优势、资金优势、规模经济优势等,对他国进行直接投资。
它研究的对象只是实力厚、具有明显垄断优势的美国跨国公司。
根据该理论,没有垄断优势的企业无法进行对外直接投资。
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没有垄断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兴起, 则对此理论提出了质疑。
另外,垄断优势理论也无法解释产品出口、技术转让与对外直接投资三种参与国际经济活动的适用条件。
2.内部化理论内部化理论是英国里丁大学经济学家巴克莱和卡森(Buckley&Cason,1976) 以及加拿大经济学家拉格曼(Rugman,1981)在他们合著的《多国企业的未来》一书中首次提出的。
两位教授把着眼点放在跨国公司生产经营的交易成本上。
他们认为,由于市场信息的不完全性和中间产品(尤其是专有技术、专利、管理及销售技术等信息与知识产品)价格难以确认,造成市场交易成本过高。
跨国公司只有通过企业内部建立市场,以企业内部市场代替外部市场,从而解决由市场不完善带来的供需交换不能保证进行的问题。
这样才能减少交易成本,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司的利润。
内部化理论给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启示是,跨国公司要努力构建以跨国公司母体为核心的企业网络体系,并在这一网络体系内控制和使用中间产品,从而实现获取高额利润的目标。
3.边际产业转移理论20世纪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Kiyoshi Kojima) 运用比较优势原理,把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以投资国和东道国的比较成本为基础,着重分析对外直接投资的贸易效果,提出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国际产业转移理论。
其基本思想是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于比较劣势的产业—边际产业(也是接受国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依次进行。
小岛清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现象,但我们可以从另外角度去理解和运用这一理论。
处于对外直接投资发展阶段初期的国家,其对外直接投资大部分是以成熟技术和利用发展中国家低廉生产要素开始国际化经营的,因此该理论也可以用以指导对外直接投资初期的社会实践。
这对我国中小企业现阶段对外直接投资也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垄断优势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内部化理论解释了对外直接投资决策问题,但尚无一理论能够解释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向问题。
英国著名的跨国公司问题专家约翰·邓宁(John Dunning) 教授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试图全面探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投资方向三个主要问题。
邓宁综合了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中的资源禀赋学说等理论优点,从所有权优势(即垄断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投资决策和投资方向,对对直接投资有着较为完整的解释力。
国际直接投资的实践也证实了邓宁理论的正确性。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一直被认为是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
(二)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随着国际对外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发展中国家也日益加入到这一行列中。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一些学者逐渐关注对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理论探讨, 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理论和观点。
哈佛大学研究跨国公司的著名教授刘易斯·威尔斯(1983) 提出的“小规模技术理论”, 被学术界认为是研究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的开创性成果。
威尔斯认为,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拥有的小规模制造技术,虽然无法与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相比,但这却正是其特有的优势。
这些技术具有劳动密集型的特征,且灵活性较高,特别适合小批量生产,能够满足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对狭小的市场需要。
发展中国家跨国公司同时具有“当地采购和特殊产品”低价产品营销战略的优势,这也使得他们能够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相竞争。
同时,威尔斯指出“保护出口市场”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机。
由该理论可知,即使是技术不够先进、经营范围和生产规模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企业,也能够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来参与国际竞争,这对发展中国家企业特别是我国中小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英国学者拉奥(Lall,1983)在对印度跨国公司的竞争优势和投资动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后,提出了“技术地方化理论”,认为第三世界跨国公司的技术特征虽然表现为规模小、标准技术和劳动密集型,但是其中却包含着企业自身的创新活动,有自己的“特定优势”。
技术地方化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技术引进不是被动的模仿和复制, 而是对引进的技术加以消化、改进和创新。
正是这种创新活动给引进的技术赋予了新的活力,给引进技术的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从而使发展中国家企业在当地市场和邻国市场具有竞争优势。
坎特威尔和托兰惕诺(Cantwell & Tolentino,1990 ;Tolentino,1993)针对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对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活动,提出了“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理论”,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吸引外资的时候,对引进的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改造创新,进而为本国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
该理论指出技术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且与该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直接相关,并且进一步认为可以预测: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分布和地理分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显示出技术引进对本国产业转换和升级的推动作用。
二、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的最新研究进展2O世纪8O年代以来,FDI理论的研究着重于将现有理论形成一个清晰的对外投资行为的一般均衡模型。
理论研究的思路也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从贸易论、优势论、动因论的角度进行研究外,不少学者从企业投资战略层面、企业自身管理技术水平等微观角度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迈克尔·波特(M.Porter,1990)对竞争优势进行研究后指出,竞争优势是动态变化的,一国想要在全球竞争中战胜对手,国内需要激烈的竞争。
Oviatt 和McDougall(1991,1994)、Mathew(2003)等人从竞争和战略的角度分析后认为,为了能够对世界范围的竞争者的行为和消费者的需求作出快速反应,能够在世界范围内抢先竞争和设立标准,并避免在国内某一行业内激烈竞争和国内市场惰性,企业需要进行对外直接投资,实现国际化。
近年来,中小企业的跨国投资问题成为FDI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P·W ·Lie—sch和G-A-Knight的信息国际化理论。
Liesch和Knight 在分析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行为时,从知识和信息角度对中小企业对外直接投资进行了分析。
他们认为,中小企业在进行FDI之前就已经掌握了信息内部化的优势。
信息国际化理论认为,网络联系和各种战略联盟关系正在代替传统组织形式,给中小企业提供了竞争优势。
国内学者对FDI也进行了不少研究。
孙建中(2000)提出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综合优势理论,指出综合优势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投资动机的多极化;二是差别优势的多元化;三是发展空间的多角化。
刘海云(2000)从理论思考的角度认为,海默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垄断优势对FDI的决定作用。
冼国明等(2003)依据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分析得出FDI与中国的出口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
刘海云、余骇等(2005)在对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等方面的探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
楚建波、胡罡等人(2003)提出跨国投资门槛说,他们认为:企业进行一项对外投资的可行性由企业的投资能力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即投资门槛)共同决定,而具体投资项目的类型和投资内容,以及企业必须跨越的投资门槛的高度,与企业进行该项投资的动机和目的有关。
三、总结从理论研究的内容和角度来看,当前的FDI理论更多的是在产业、地区层面上论述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注重于解释跨国公司FDI的基础、动因、优势和区位选择等。
企业实施FDI并不难,困难的是投资之后如何在东道国立足,如何维持并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因此,跨国公司不仅要考虑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目标,还要考虑东道国的行为机制和自身的约束条件,这种利益和行为机制相互依赖,说明FDI行为是一个典型的博弈过程。
显然,理论在这方面的发展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参考文献[1]孙艺卓,《国际直接投资理论——KK理论评述》,《商业研究》,2006,(9).[2]陈建南.发展中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1,(2).[3]余弦、刘海云,《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趋势分析及评述》,《金融经济》,2006,(2).[4]齐晓华.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及其在国内的研究.经济经纬[J].2004(1).[5]李洪江.对外直接投资理论与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