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61.50 KB
- 文档页数:3
《思维导图的应用》教学设计
肇庆市第一中学姓名梁立
课型:讲授课课时:1 课时授课年级:高一4班
【教材分析】
本章是信息技术基础。
本章重难点分析:。
思维导图以及其应用
【教学设计基本理念和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基本理念:
教学目标:旨在增强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包括思维的广度与深度),培养总体规划能力,让学生掌握思维运行方式,并掌握发展思维的好工具——思维导图,使其思维方式可以得到最大的解放与更新,提高学习能力、知识组织和表达能力,从而让学生生活、工作、学习更有效率。
【教学策略】
【教学过程】
【教学反思】
实践证明,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还给学生作为学习和考试的主体应有的自主活动的权利,教学各程序中加大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完成的活动,真正做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终身学习能力。克服以往毕业班课
堂教学存在学生活动结构不合理,知识运用过程(即练习)的学生活动偏多,而其他过程的学生活动明显不足的现状,做到为意义建构学习设计教学。
1、自主构建知识网络的活动,加深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理解,提高了复习效率。
从形成学科能力的角度来认识知识的复习,复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网络化的知识是形成学科能力的坚实基础。高考中考查的能力是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知识的复习整理和结构化,显然是十分重要的。本节课着力在相关知识的联系和区别上使学生得到深刻的理解;将一部分知识或全部所学的知识做一个系统化的梳理,建立所学知识的网络结构。本节课成效体现在改变向学生直接呈现知识归纳的网络结果,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网络的构建之中,有学生自己的理解和加工,每一部分知识复习后都能归纳整理出一个知识系统的示意图。这使学生受益非浅,一方面他对每一个部分知识加深了理解,更重要是在他头脑已经形成一个可以运用的知识网络,复习每一个事实、概念、规律时,都能在这个网络上找到它所处的位置和发挥的作用。
例:……………..。
正如现代教育学认为学习的过程就是将各种事物联系的过程,联系的结果便形成了网络,只有对这个知识网络关系清晰明了,学生就会轻松自如地跳跃于网络之间,并能将其自我发展、扩充下去。
2、精编课堂练习,科学训练,提升了学科能力
高考着重学科能力的考查,科学的训练是形成学生学科能力的途径。因为从对外界信息的识别、分析、输入,到对内部存储陈述性知识的检索、提取、迁移,然后按一定的程序有序的组合、加工,最终形成结果。这是一个知识活化运动的复杂过程,这种过程只有多次重复才能被强化,才能形成某种学科能力。在设计本节复习课的教学过程中,在形成知识体系和网络的基础上,选择体现“考试说明”对本单元的能力要求的典型例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按整合的教材主线进行训练,并通过自主“建模”的策略来加强学生对地理事物内在规律的把握。
与此同时,课堂上在教师的带领下的训练做到有针对性、层进性,学生练习中的表现可以得到及时的反馈和指导,给学生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这样不仅对学生起到鼓励和指导作用,同时对能力的提高和升华提供了素材。
3、互动复习方式暴露学生知识的缺陷、思维的障碍,激活学生复习课的参与性。
课堂教学中,实施有效的接受式教学与独立自主、合作交流相结合的学习方式,提供学生思维暴露、思维碰撞空间和时间,激发参加课堂复习的欲望。如在自主完成知识梳理的过程中暴露出学生对气候类型的分布位置含糊不精的知识缺陷,自然带的分布又和气候类型的分布密切相关。导致对自然带分布的不清晰。实质是对气候分布成因的不理解,从而使学生产生加强这方面复习的迫切感。堂上练习的总结归纳,强调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反思,学生通过反馈实现自我调控、自我提高,以达到高考能力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