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分析

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3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时需要把握:体现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词语的意思;迁移学习方法,贯穿于整个单元课文的学习中,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是木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 课文的朗读要重点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读好人物的对话"具体落实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课文第3段以小公鸡和小鸭子的对话构成段落,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怎么都快乐》要指导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教学目标】 (1)课文 1.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 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

3.学习联系上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知道"孤单、快乐、独自、有劲"等词语的意思;初步体会"偷偷地、飞快地"等词语的用法;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 4.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初步体会诗歌的情趣,读出自己的感受。 (2)口语交际 1.懂得自己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 2.在不同情境下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 3.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 (3)语文园地 1.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2.学习独立识字,养成在学习中勤查字典的习惯。 3.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古诗的意思;背诵古诗。 4.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巩固学过的汉字,知道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

小学数学_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会认读秤上的质量,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3.在小组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 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概念,并理解克和千克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天平,2分硬币1个,回形针若干,1千克物品,盐两袋(500克)等。 课前研究: 1、收集生活中物体的具体轻重,并记录。 2、收集生活中有关秤的知识。 教学过程: 游戏:背一背 (三名同学,一名同学分别背另外两名同学) 师:小朋友们,体育课里有一种跑步比赛比较特别,就是必须让每人背上一个同学再跑。如果是你参加比赛,你打算选哪个同学来背?为什么? 一、结合生活情境,导入新课 1、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大家调查了一些物品的轻重,现在我们请同学来展示,谁先来? 生1:一管牙膏是30克,蛋卷是7 5克,火腿肠一根是45克,一袋牛肉干是50克,一袋面粉是1千克。 生2:一包面条1千克,一个果冻30克。 师:通过刚才大家的汇报,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的用可作单位,有的用千克作单位。 2、引出课题 师:看来,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

的质量,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二、体验感受,探求新知。 1、感知1克有多重 师:课前大家调查了这么多物品的重量,做得非常好。那你知道1克有多重吗? 生:不知道 师:像这样的两个回形针就重1克。 师:要想知道它准确的重量,我们需要用天平来称一称。下面我们先来认识一下天平。看,这就是天平。我们把回形针放在天平的左盘中,然后把游码拨到1克的位置,观察指针,指在天平中间,就说明这两个回形针重1克。 (1)掂一掂 师:大家想不想感受一下1克放在手心是怎样的感觉呢?请小组长拿出两个回形针,请大家轮流掂一掂,静静感受,把1克的感觉记在心里,可以吗?开始吧。 (2)说一说: 师:有什么感觉? 生:非常轻 (3)找一找: 师:现在大家知道1克有多重了。你能不能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物品的重量比1克轻。生:一只蚂蚁,棉花,一段线……. 师:虽然1克很轻,生活中也有一些约重1克的物品。(课件出示) 老师今天还带来一枚比1角硬币还要小的硬币2分,像这样的2分硬币重量也是1克。 2、克与千克的关系 师:1枚2分硬币重1克,10枚硬币重?(10克)100枚?(100克)500枚?(500克)我没有这么多的硬币,但是我带来一袋500克的盐。你们猜我是怎么知道它的重量的?(看包装上的重量)大家真聪明,为了方便超市许多物品上都标有重量,像这带盐上面写着500克,两袋盐重多少?(1000克) 师:对,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了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请大家跟我读:1 千克 = 1000 克 3、感知1千克有多重 师:到底1千克有多重呢?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2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5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

第三单元英语教材分析

新版pep小学英语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Unit 3 Last weekend 一、单元教学内容 1、话题:What did you do? 2、功能:动词过去式在具体情境中的基本使用方法。 3、语言结构: (1)句型: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played football/ watched TV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I went fishing/ went to a park … Did you read books? Yes , I did./ No, I didn’t. (2)词汇:watched TV, washed clothes, cleaned the room, played football, visited grandparents, went to a park, went swimming, read a book, went fishing, went hiking.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 (1)能够对过去某人所做的事情进行问答,如:What did you do yesterday? I visited my grandparents. (2)能够用一般过去时的一般疑问句形式询问别人过去某个时间所做的事情并作答。如:Did you go fishing last weekend? Yes, I did. No, I didn’t. (3)能够对某人过去某天所做的事情进行简单地叙述。如:Zhang Peng visited his grandparents yesterday. (4)能够听懂会唱歌曲At the zoo 1.知识目标 (1)能够掌握A,B部分Let’s learn,Let’s talk中的四会单词和四会句子。

(完整版)《克和千克》说课稿

克 和 千 克 说 课 稿 姓名:杨丽丽 学号:140804116 班级:14级初等教育班

《克和千克》说课稿 单位:保山学院姓名杨丽丽 各位尊敬的专家、评委、老师们,大家好!我是保山学院2014级初等教育班,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克和千克》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定位、教学准备、教法运用、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及反思几方面来进行说明: [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克和千克》这一单元的第一节课,主要介绍一些普通生活用品的重量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培养学生用数学观点发现克和千克两个质量单位,为进一步学习有关克和千克之间的联系做好准备。 [学情分析]: 对于活泼好动的二年级孩子来说,物体的重量他们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同时,二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能力较强,可以利用他们对身边物体质量来认识克和千克。有了以上的认识,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拟定为: [目标定位]: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初步认识克和千克,建立克和千 克的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让学生学会看秤培养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和增强生活意识。 教学重难点:通过通过活动正确认识克和千克的关系,知道1克和1千克的关系,难点建立克和千克的意识。 [教学准备]:教具(教师准备天平、盘秤、500克食盐两袋、1千克洗衣粉一袋)、课件 学具(每人各种水果、日用品若干,两分硬币若干) [教法运用]: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他们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本节课我以这一理念为指导,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的特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单元教材分析怎么写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圆柱与圆锥单元目标: 1. 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等活动,认识圆柱与圆锥。了解圆柱与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与圆锥各部分的名称。经历由面旋转成圆柱与圆锥的活动,体会面与体之间的关系,在参与教学活动中积累活动经验,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2. 经历圆柱侧面展开等活动,认识圆柱展开图,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圆柱表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3. 经历“类比猜想-验证”的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体验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体会圆柱、圆锥体积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重点: 1. 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 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 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 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单元难点:

1.能正确描述圆柱与圆锥的特征,认识圆柱和圆锥及其各部分名称。 2.能正确描述圆柱表面积的含义,能正确计算圆柱的表面积。 3.能正确计算圆柱和圆锥的体积。 4.能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正确选择相应的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探索并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圆等一些常见的平面图形的特征,已经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并直观认识圆柱和圆锥的基础上编排的。此前对圆面积公式的探索以及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为进一步学习本单元知识奠定了知识基础,同时也积累了探索的经验,准备了研究的方法。圆柱和圆锥是小学阶段学习几何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与圆锥是基本的几何形体,也是生产、生活中经常遇到的几何形体,这些都是本单元知识学习的重要基础。学习圆柱和圆锥的知识扩大了学生认识形体的范围,增加了形体的知识,促进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从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样由几个平面图形围成的几何体,到认识圆柱和圆锥这样含有曲面的几何体,在图形的认识上又深入了一步。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关于几何体的知识结构进一步得到完善。为今后学习其他立体图形打好基础; 同时,能进一步丰富学生“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中相关形体的兴趣好意识,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及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备课 教材分析: 本组教材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共包括《日月潭》、《葡萄沟》、《难忘的泼水节》、《北京亮起来了》四篇课文和语文园地三。通过这组教材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祖国的辽阔、美丽,并激发学生认识家乡的渴望和赞美家乡的感情。学习这组教材时,可让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教学目标: 1.认识47个生字,会写4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领略不同的民族风情。3.有热爱祖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秀丽风光,领略风土人情。背诵自己 喜欢的部分,积累语言。 难点:学生走出教室,通过观察,访问、调查,自主学习,了解家乡,赞美家乡。 9、日月潭 教材分析: 《日月潭》日月潭是我国台湾省的代表性风景名胜,每当我们看到“日月潭”这三个字,心中总会荡起一圈圈涟漪,因为那里山清水秀,有我们日夜思念的台湾同胞。日月潭令人神往,是因为它在祖国的宝岛台湾,是因为“那里群山环绕,树

木茂盛,周围有许多名胜古迹”,然而更吸引人的还是那被光华岛分成两半的日潭月潭的碧水。作者以清晨与中午两个特写镜头来展示日月潭的迷人风姿,令人陶醉其间,流连忘返。看吧,清晨,在薄雾的笼罩下,晨星、灯光“隐隐约约地倒映在湖水中”,湖光山色,浑然一体,好一幅天然浑成的画卷。再看中午,要是太阳高照,就是一幅明丽的山水画;“要是下起蒙蒙细雨”,那日月潭就成了“童话中的仙境”了。本文结构清晰,景美情浓,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继续查找相关图片,课中利用多媒体课件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美文美读,丰富内心体验,日月潭很美,描写日月潭的词句也很美。除了引导学生积累课后所列词语外,还可以仔细品味文中的佳句,并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提高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逐步提升人文素养。教学目标: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能掌握课文出现的成语,有积累好词好句的习惯。 4、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会认“环、绕”等9个字,会写“岛、展”等12个字。 2、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有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准备:ppt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单元教材分析】 冀教版小学英语教材所设计的内容,一直围绕Li Ming、Jenny和Danny三位虚拟人物的学习和生活为故事主线。本学期《Learning English》将要讲述Li Ming、Jenny和Danny到北京旅行的故事。本单元中,Li Ming计划这次旅行并邀请Jenny 和Danny一起去。本单元复习学生在第2册中已掌握的几种表示交通方式的词汇,增加一些和交通方式相关的新词汇和描述性词汇。同时,通过这次对北京旅行知识的学习,学生可以增加其标准英语短语和词汇总量。本单元内容按照故事主线展开,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所了解,课文多以人物对话为载体,期间渗透重点句型,强调语言的功能性即语言的表达能力。应以激发学生用英语与他人交流的兴趣,鼓励他们主动利用语言环境大胆实践。 【知识与技能目标】 1.关键词汇和重点句型:(设计目标:学生可以读、写、说出并且听懂下列词汇)形容词: about 形容词和形容词的比较级: fast, slow, faster, slower 交通方式: airplane(plane), train, 名词: Beijing(Peking), trip, hotel, 动词: come, go, leave, arrive

重点句型:(设计目标:学生可以说出并且听懂下列词汇) ---May I/We______(动词)? ---Yes, you may. (No, you may not.) ---How far is_____? ---It’s ____kilometres. 2.可以进行简单描述北京景物。 (设计目标:本环节作为本课难点设立;突破方法:针对普通受众教师提示简单对话) 3.根据所学词汇简单的谈论自己的一次旅行或制定一项简单的旅行计划。 (设计目标:本环节针对普通受众与顶尖受众相继展开;突破方法:教师展示提前准备好的计划进行讲解,并组织开展) 【情感、策略、文化目标】 1.本次设计旨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兴趣,锻炼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做到敢于开口、乐于实践。 2.注重创设情景,让不同层次受众有话可说,积极参与,鼓励学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建立学习成就感和自信心。 3.让学生用英语对关于北京景物进行简单的描述,培养学生对首都北京的热爱。 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Unit3《Lesson 17 :Beijing Is Great!》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冀教版小学英语第五册第三单元《A Trip to Beijing》系列学习主题之一。既是第二单元China内容的延伸,又是第三单元A Trip to Beijing故事的开端,具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单元语言艺术 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三组课文的主题是以“语言的艺术”,为专题组织教材,其最大的特点 是在人物语言上见功力。这一组教材选编了多种文学体例,包括两篇精读课文文言文《杨氏之子》和历史小故事《晏子使楚》,两篇略读课文是剧本《半截蜡烛》和相声《打电话》。在以课文学习为主的前提下安排了一次小型综合性学习活动,“发现、积累、学习运用有艺术性、有魅力的语言”,还安排了五下教材中唯一 的一次“展示台”,它是作为展示小综合的学习成果而安排的。 教材着眼于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表达艺术,意图学生通过对不同体裁文 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习得语言的恰当 表达方式,同时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教材在指导学习上有比较 系统的设计,如:在“导语”中点明了学习重点:搜集、积累用得精妙的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在课文学习中,引导学生体会主人公说的话妙在 哪儿;感受剧本、相声的语言特点。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提出日常注意发现、 积累不同特点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提示语、古今笑话等,并鼓励学生试写提示语、广告词。 二、学情分析 由于本单元的课文多为新体裁,且内容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学生会有较强的新奇感。这为教师采用活泼多样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提供了契机。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人物语言的精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语言。三、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通过不同体裁文章的阅读,体味不同风格的语言,了解不同体裁的表达方式。 3.积累优美语言,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四、课例解读及教学建议 《杨氏之子》 《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该书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晋 代士族阶层言谈轶事的小说。故事情节简单,语言幽默,颇有趣味。选编本课的 目的,一是让学生开始接触文言文,对文言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二是理解古文的意思;三是使学生感受到故事中人物语言的风趣机智。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 和机智。 (二)教学建议 1.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要使学生对文言文有初步的感觉,重点抓朗读,释句和背诵。朗读要通过范读,让学生注意停顿,体味语感,而后领读、自读,直至正确、读流 利;释句要借助注释,带领学生疏通文句,要词词落实,句句落实,在此基础上 交流“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以及阅读心得;背诵不仅要正确,还要注意

人教版英语八年级上册(最新版)Unit3 教材分析

(最新版)Unit 3 教材分析 一、教学背景: 英语《新课程标准》提倡的英语课堂,应该是灵活开放,色彩缤纷的舞台,师生,生生的交流活动丰富多彩,书本应成为提供学生自由交往和实践活动的平台,课堂应给予学生个性发展的平台与充分创造的空间,要扩大时间和空间的有效性。同时应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通过学生参与课堂的准备,课内的主动学习,自我与相互的评价与反思,从而真正提升学习的能力,达到优化教学的目的。英语新目标go for it!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主题为I`m more outgoing than my sister 二、教材内容分析: Section A所呈现的是人物之间的特征比较,人物的个性比较。通过不同的比较,展现形容词比较级的一般用法,重读闭音节结尾的,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多音节双音节形容加more的用法。句型A+比较级+than B。…as+形/副+as…。be good at 等等。借用日常交际用语,层层铺垫,展开听说读写,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一切的活动设计都围绕比较级展开。 Section B具体让学生发表自己对朋友要求的观点,比较朋友和自己的相同点,不同点。谈论个自的喜好,性格特征。通过比较的方法,达到对人生完美境界的自我追求。教材内容从基本语言知识到语言综合运用层层递进,听说读写依次展开,以一种循序渐进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在做事中有目的地学习语言。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结构及认知特点,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掌握词汇及形容词比较级的形式。2、掌握形容词比较级的一般用法,特殊用法。3、能用比较级的句型表达不同的或相同的人物、事物的特征。 四、学生学情分析: 调查学生的喜好,从喜欢的话题入手。根据不同的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前准备。让每一个学生上课都有出色的表现。让基础较差的学生预习好单词的读法,去了解一下什么是比较级。 中等基础的学生罗列出形容人物特征的形容词。基础较好的去了解自己与他人的相似点,不同点。

部编版小语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版三(上)语文教案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以“学校生活”为主题,编排了《大青树下的小学》《花的学校》《不懂就要问》3首课文,前两篇是精读课文,第三篇是略读课文。 【本单元教材分析】 《大青树下的小学》描写了一所边疆小学欢乐祥和的校园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民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花的学校》是散文诗,通过丰富的想象,把童真书写得淋漓尽致,表现了孩子和妈妈之间深厚的感情;《不懂就要问》通过孙中山小时候向私塾先生提问的故事,培养学生不懂就要问的学习习惯。 【本单元素养培养目标】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时,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有特色的、自己感兴趣的词句,能主动理解这些词句,交流阅读感受并主动积累。本单元对这个要素进行了系统安排:既有比较开放的提示——在文中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也有具体的指向——注意文中把事物当作人来写的表达;既提示学生自主学习有新鲜感的词句,又提倡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不但重视课内阅读的学习,还关注课外阅读中的拓展。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体会习作的乐趣”。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正式的习作练习。教材以游戏的形式编排了“猜猜他是谁”的活动,要求学生用几句话或一段话介绍自己的同学,旨在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二年级写话的基础上以比较轻松的状态进人习作学习。 本单元教学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第一,在引导学生“关注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的过程中,教师要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指导,不仅让学生说出自己关注的词句,还要进一步谈自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时,教师也要进行相应的点拨,特别要联系与词句有关的课后题。此外,还可以采用摘抄等方式进行积累。 第二,从本册开始,教材编排了略读课文,要注意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要求。相对于精读课文,略读课文的教学更要注意取舍,重在培养学生迁移运用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方法及相略地读课文的能力,不宜采用精细分析词句的方式,学生了解课文大意即可。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交流为主,教师作适当点拨。 第三,从写话过渡到习作,不宜刻意强调习作与写话的不同。应注意避免学生对习作产生畏难情绪,教学要从激趣人手,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产生习作的愿望,树立习作的信心,逐步养成大胆习作的习惯。习作的评改形式要多样,让学生获得成就感, 体会书面表达的乐趣。 第四,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要引导学生关注和阅读篇章页,形成对单元的整体认识,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交流。 1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克和千克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克和千克的认识”。 2、教材分析 “克和千克”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这节课认识质量单位,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质量单位的名称和单位之间的进率,更重要的是了解每一个单位的实际有多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为了做到这一点,教学时我让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比一比、猜一猜、称一称、说一说等实践活动,了解1克、1千克有多重,从而初步建立起1克和1千克的观念。同时使学生了解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秤可以帮助我们知道物品的质量。 二、说教学目标 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教材特点,我制定了一下教学目标: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估计物体质量的意识和判断能力;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知道看、称,培养其动手操作能力。 4、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增强生活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目标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使学生会用天平称一些比较轻的物品的质量”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和学法 针对教学内容,以及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启发式引导法、讲解法、演示法、探究等方法。这样的教法既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及认知规律,本节课主要采用实验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熟悉物品的质量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五、设计理念: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知识,而且质量单位不象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不能靠观察得到。基于这一现状,我在课前布置学生调查并准备一些学习用品及生活用品,并掂一掂,从中学生积累了有关质量的生活体验,然后再学习新课。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平时合作意识较强,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 在设计本节课的过程中,我侧重于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一、注意以学生已有经验为基础,提供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给学生建立初步的质量观念,使学生知道比较东西的轻重不能单靠眼睛观察,必须用手掂一掂或用秤称一称。数学过程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 三步计算文字题是在两步计算文字题的基础的扩展,以提高学生理解数学语言并用算式表达的能力和列综合算式的能力,进一步强化运算顺序。计算三步文字题时,要着重从分析文字叙述人手,先确定最后一步是什么运算,再根据数量关系向前推导,确定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哪一部分在前,哪一部分在后,以及括号怎样使用等,直到列出综合算式。 应用题是本单元的重点,其中两步计算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与第六册学习过的连乘和连除应用题有所不同,特点是未知量可以随两个量的变化而变化。教学时,要从求未知量与两个已知量的联系人手,分析数量关系,得出两种解题思路,进而列式解答。连乘应用题与连除应用题从解题思路上是互逆的,教学时,应加强两种类型题的联系,通过对比练习强化数量关系,并要求会用两种方法解答,能列综合算式解答。 应用题部分还安排了比较容易解答的三步计算应用题,这是原来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发展。这部分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近,数量关系

简单,学生利用两步应用题的基础,通过类推,可以比较容易掌握三步应用题的分析解答方法。 如一年级上册和二年级上册出现的“加减混合”,二年级上册出现的乘加、乘减,二年级下册出现的含有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等等。使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中年级时,再结合解决现实问题,较为系统的介绍四则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这样的编排通过较丰富的现实素材,使学生逐步体会、理解混合运算及运算顺序,同时,在丰富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四年级出现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认知规律,并可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 2、在后面的教材中还会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吗? 在本套课标教材中,我们只在本册安排了“四则运算”这个单元,来教学和梳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在后面的教材中不会再安排“混合运算”的单元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都是在此单元总结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迁移类推。因此,教师在教学这一单元时,根据《课程标准》的精神,应该让学生在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混合运算规定的必要性,从而系统地掌握混合运算的顺序,并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3、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第八册“整数四则运算”单元对四则运算的意义进行系统的概括和总结,在课标教材这一相应的单元“四则运算”中,为什么没有?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教材是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大纲中“理解四则运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课题:The Olympic Games 姓名:Mia Dong 学号:17 专业:英语班级: 4 课程名称:多媒体课件制作与使用技术 学期:2012至2013学年第二学期

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 《The Olympic Games》教学设计 Mia Dong 外语系4班17 一、学情分析 (一)学习者分析 1、一般特征: 学生基本上来自农村,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压力大; 学习策略与方法不合理,有的学生还不喜欢英语。 2、学习风格分析: 对于高中生来说,学习的习惯和方法还是局限于较为死板,习惯于题海战术,很 少有自发的对感兴趣的课题的研究或学习; 学生习惯于上课认真听老师讲解,较少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一直是较为死板地学 习,老师激发学生兴趣,使其主动融进课堂学习。 3、初学能力判断; 既一个学期的高中英语学习后,学生的英语水平能力有提高,但还需继续努力; 关于必修二已经学习了第一、二单元,学生基本可以接受第三单元的学习任务, 前提是必须认真融入由教师带领的学习氛围中。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世界性的体育盛会──Olympic Games 为话题,旨在通过本单元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奥运会的起源、宗旨、以及古现代奥运会的异同。学会用英语表达自己 的兴趣爱好以及如何向别人推荐某一种爱好,同时培养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爱好。二、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一)教学模式 关于第二单元本环节——reading部分,采用教学问答模式、课堂授受模式、指导自 学模式、合作交流模式以及探究学习多种模式交叉运用。 (二)教学策略 主要是使用替代式教学策略,使学生在短期内学习许多内容,提高教学效率。其中 穿插问题引导方式,从而克服单一的替代式教学策略的不足 (三)教学方法 以语言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为主,通过教师和学生口头语言活动及学生独立阅 读书面语言为主,其中使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交叉使用。 四、教学平台 以多媒体课件演示为主,辅之以少量板书,即多媒体课件教室的教学环境。 五、教学计划 本单元用6课时 第一课时: Warming up and listening 第二课时: Speaking 第三课时: Reading 第四课时: Reading 第五课时: Language study 第六课时: Integrating skills (注:本课件为教学计划中的第三课时) 六、教学动力和动机 关于第三单元本环节教学,教师通过展示学生普遍关注的或喜欢的图片调动学习兴 趣,并且共同讨论学习各种有趣的运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告知学生在reading 后有课堂测验,从而使学生感到较小的压力,促进学习积极性,进而完成教学任务 和教学目标。 七、教学具体环节

(完整版)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部编三年级下册语文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主题:可爱的生灵 二、教材解析 (一)课文内容 本单元围绕“可爱生灵”编排了《古诗三首》《燕子》《荷花》三篇精读课文及《昆虫备忘录》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形式多样,有古诗,有名家散文,有科学小品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选取不同事物向学生展示了多彩的春天。 (二)教学目标 1.认识40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掌握形声字的识记规律。 2.学习按一定顺序抓住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抓住特点描写事物的能力,积累好词佳句。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观察春天,了解春天特点。 5.引导学生在具体的口语交际过程中,学习用恰当的语言表现春天的美。 6.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7.通过口语交际中的交流、评价,让学生在增强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丰富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8.能够介绍清楚一种你喜爱的植物。 9.学会动用所有的感官系统,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等方式,多角度了解所观察的植物。 10.要把观察和感受到的写具体。 11.写作的时候,要抓住这种植物的特点,重点写这种植物的形样子、颜色、气味以及其他特性。 12.品味本单元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做到边读边想象。 13..在朗读中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14..学会按汉字偏旁识记生字,并根据偏旁初步认识生字的意思。 15..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何为形旁,何为声旁?各有什么作用。 16..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 (三)教学重难点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体会优美生动的语句。《古诗三首》分别是杜甫的《绝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曾几的《三衢道中》,这三首诗向我们展示了诗人眼中的自然美景。郑振铎的《燕子》描写了百花盛开、绿柳轻扬、燕子飞来的情景,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叶圣陶的《荷花》描写了公园里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 克和千克 教案

第八单元克和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1.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知道1千克=1000克 2.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 课时安排:4课时 1.认识克和千克……………………………1课时 2.解决问题…………………………1课时 3.练习二十…………………………1课时 第一课时:千克、克的认识。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形成重量的概念,认识重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1千克和1克的重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 2、使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称量物品经常用到的秤称。能正确估计出物品的重量。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认识1000克=1千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台秤、2分硬币、花生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口算训练 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乘法和除法的口算题,请你看卡片进行解答。 (指名学生答题) 2、我把做过的乘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左边,把除法题目放在天平的右边。 3、做完了口算题目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四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 1、单元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学习有关天气的单词与句型及相关的法。要求学生能用本单元所学句型与单词进行有关天气的熟练对话。 2、单元教学重点:能听懂会说Let’s tal 部分的内容,并能在适当的情境中运用。如:能正确的用It’s ar in Beiing hat’s the eather lie in Beiing? H abut in Ne r? 等句子描述和谈论天气情况及an I put n …? u an ear …等句型,根据天气情况选着合适的着装与活动项目。能用英语熟练地对衣着不合时令的同学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3、单元教学难点:字母组合ar, al在单词中的发音。 二、单元教学目标:认读Part A and Part B 中的单词;实际情景中灵活运用Let’s tal 中的重要句型。 三、单元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图片、声音、,以及本单元的单词卡。 2、准备一些教师的照片或图片。 3、教师准备录音机及录音带。 四、单元教学措施:

1、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可通过请学生复述老师的话或是复述同学的回答,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引起注意,让学生意识到要仔细听别人的说话。 2、对于学习还不错,但是不愿或害怕发言的学生,堂中教师主动请他们表达其意见,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英语的习惯。 3、充分运用英语名、英歌、儿歌、绕口令、顺口溜、谜语等,给予小学生语言感染的机会。还可开展各种活动,鼓励学生交际。第一时教学目标: 1、能听懂、会说“an I ?”并能在适当情景中应用。 2、在对话中巩固描述天气的词ld,ar,l,ht。 教具准备:教学光盘、单词卡片。 教学重点:句型:an I ear …? es,u an/N, u an’t 词汇:ear an an’t 教学难点:“an I …?” 问答中的人称转换。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题 1、教师播放图像资料,引导学生根据人物服装猜一猜天气情况,复习单词:ar、ht、l、ld。 二、教学新 1、教师根据当时情况说:It’s ht/ar an I ear shirt(seater, sirt, dress…)? 并引导学生回答:es,u an或N, u an’t 并进行板书。 2、学生分小组练习:A:an I ear …?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有四篇课文,其中《我们的民族小学》《金色的草地》《爬天都峰》是精读课文。课文从多个侧面反映了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体现了我国各族儿童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有的讲述了儿童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自由自在、快乐的成长以及它们是如何用儿童的眼光和心灵去观察去感受大自然的;有的通过记述儿童攀登黄山天都峰,反映了儿童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有的赞美了乡村儿童纯朴、勤俭、热爱劳动的好品质。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充满了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童年生活的多姿多彩,感受大自然的生活乐趣。 3.掌握36个生字和46个词语。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我国各族儿童间的友爱团结以及它们幸福的学习生活。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 3.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培养自读能力,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刚刚由低年级升入中年级。开始学习第一组课文,首先考虑的是衔接问题,这一组是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级语文教学的接口处。除了识字还是教学的重点外,还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初步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要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教学的过渡。 设计理念 把学生放在一个大的学习情境中学习,把这个单元的语文学习变为学生语文实践的过程。每一课的学习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教学中要加强整体意识,注意发挥整体优势,使本组教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设计说明 单元学习活动名称:“丰富多彩的儿童生活” 学习活动贯穿整个学习单元,分四个模块: 1.《我们的民族小学》(3课时)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校生活的美好与幸福,并感受到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2.《金色的草地》和《爬天都峰》(6课时)使孩子们感受到大自然带来的快乐,其中《金色的草地》在体验大自然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同时,也增强了孩子们观察自然、了解自然的意识。《爬天都峰》意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3.“体会劳动中的快乐”(1课时)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品质,懂得劳动会给人带来幸福和快乐。 4.“汇报与展示”(3课时)这次活动围绕课余生活这一主题进行。活动要能体现学生课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主要展示学生课余生活的内容和收获。可以设一个班级展示台,把自己收集的课外书、邮票等,和大家一起交流、收获。 5、课文学习中穿插阅读训练若干课时。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