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
- 格式:doc
- 大小:18.00 KB
- 文档页数:5
林黛玉和薛宝钗诗词
哎呀呀,说起林黛玉和薛宝钗,那可真是里两颗璀璨的明珠啊!
林黛玉的诗词,那真真是情感的细腻流露呀!就好比那“花谢花飞
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你听听,这是多么凄美的表达呀!(就像
我们在伤心时,那心底深处最柔软的痛被轻轻触碰。
)她的诗总是带
着一种淡淡的忧伤,仿佛是在诉说着自己的心事。
像“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简直就是把她内心的哀愁展现得淋漓尽致呀!
(这不就像是我们有时候心里的那份惆怅,找不到出口,只能通过文
字来倾诉。
)
再看看薛宝钗,她的诗词则多了一份大气和沉稳。
“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哇塞,这是何等的豪迈呀!(就如同我们在追求梦想时,那股勇往直前的劲儿。
)她的诗中常常透露出一种理智和冷静,不似
林黛玉那般情绪化。
有一次,姐妹们聚在一起作诗,林黛玉那是才思泉涌,一首接一首,让众人都惊叹不已。
薛宝钗呢,则是在一旁静静地思考,然后缓缓吟
出自己的诗句,也是赢得了大家的赞赏。
(这就好像是一场精彩的比赛,两人各展风采。
)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诗词,一个像那潺潺的溪流,细腻而婉转;一个
像那巍峨的高山,大气而磅礴。
(这不正是我们生活中两种不同的美吗?)她们俩用诗词展现出了各自独特的魅力,真的是让人陶醉其中
呀!我觉得她们的诗词都是中不可或缺的珍宝,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欣赏。
从诗词看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薛宝钗是曹雪芹创作的经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女性角色,她是贾宝玉的表妹,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出色的美貌,成为了《红楼梦》中最受人喜爱的角色之一。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的形象凸显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独特身份意识,她的聪明才智和坚定意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来探讨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经典角色。
我们来看一组与薛宝钗相关的诗词,这些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更深入的了解。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被描述为“银牙玉臼”的美貌女子,她一改传统模特,勇敢、敢爱敢恨,是女性形象的鲜明,坚定的代表。
在乾隆初年,诗人蒋士铨将薛宝钗与其他美女相比,写道:“钗放南庭,如来举首,凤栖梧,倚栏袅。
”这首诗中的“如来举首”、“凤栖梧”等意象都是和薛宝钗的美貌相联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蒋士铨是一位充满浪漫情怀、对女性充满崇敬和赞美的诗人。
在他的诗作中,薛宝钗似乎成为了他的心目中的女神,这也从侧面彰显了薛宝钗的卓然品格和引人关注的美貌。
从薛宝钗的诗词中,我们还可以看到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在《红楼梦》中,薛宝钗展现了一个忠诚、善良的女性形象。
在她家族的光荣衰败中,她始终忠诚不渝,尽心尽力地维护家族的尊严和传统。
在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情感纠葛中,她也表现出了对感情的忠诚与坚持。
在一首《贾皇府月夜怀贾菟去世之作》中,她写道:“尊前获首项,谁谓时势恶。
能苦恵乾坤,又在不测期。
痛乐几处,空参差。
半铺书带兴,吉署香醅。
百转恨风驹,千里思泣珠。
“她赞叹贾菟的才华,感叹时势和命运的变幻莫测,表现出了她对感情的执着和忠诚。
薛宝钗是一个充满魅力和坚强的女性形象。
她的诗词表现了她在面对感情和命运的选择时的坚强与坚定,展现了她独立自主、聪慧伶俐的一面,也彰显了她对家庭和情感的执着与忠诚。
通过诗词这一角度,我们更好地理解了薛宝钗的女性身份意识,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红楼梦》中这一经典女性形象的魅力所在。
从诗词中体味钗、黛的性情赏海棠薛宝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冷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自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海棠诗社”社长李纨评论林、薛二人之诗时说:“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把薛宝钗的诗推为诸人之冠。
的确,薛宝钗借花自喻,极写了豪门千金端庄矜持的仪态,合乎“含蓄浑厚”。
诗的开头第一句即体现其“含蓄浑厚”的风格特色。
次联咏花之句却隐喻着薛宝钗的结局。
所谓“招来冰雪魂”,也是借花喻人。
于花则是如冰雪般洁净;于人却是喻凄冷孤寂之处境。
薛宝钗寡居的命运,此中得到透露。
结联两句更表现出薛宝钗“装愚守拙”,以夺取宝二奶奶宝座的心机。
咏白海棠林黛玉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对林黛玉的《咏白海棠》,李纨的评语是:最是“风流别致”。
但李又认为,“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
黛玉的海棠诗,塑造了不同于薛宝钗诗中的海棠形象,显示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首句写看花人。
三、四句直写白海棠的白净,而是它白净如梨蕊,这就在白净的颜色上突出了其高贵品格。
五、六句紧承上联,以比喻笔法继续写白海棠的高洁白净。
“秋闺怨女拭啼痕”同是比喻,感情却有变化,带有愁戚伤感的感情色彩。
是林黛玉乖僻孤傲、多愁善感性格的流露。
最后两句,笔墨重又回到写看花人,写来情景交融,娇羞默默。
倦倚西风、欲诉衷肠的既可是花,也可是人,看花人与白海棠完全融为一体。
它从形神两方面写出看花人亦作者的内心世界,把她寄人篱下、无处倾诉衷肠的感伤情绪刻画得极为深刻。
林黛玉的这首诗不仅是风流别致的,亦是含蓄浑厚的,只不过白海棠形象的内涵是林黛玉鄙弃世俗、纯洁坚贞、乖僻孤傲的性格。
柳絮词唐多令林黛玉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毬。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咏白海棠林黛玉薛宝钗作诗对比
白海棠:
温婉如水,花瓣洁白如雪。
枝条挺拔似玉,荡漾着清新沁人的气息。
蕊心藏于深处,婴儿般纯洁无暇。
她是春天里的骄傲,绽放在花海中央。
林黛玉:
柔情似水,眼波流转如泪。
秀丽的容颜难掩忧愁,闹市里孤寂地行走。
心怀痛苦,思绪悲凉。
她是忧郁的代表,寻找自己的归途。
薛宝钗:
端庄如月,风姿婉约如诗。
宝贵的家族地位,给她负重的责任。
她尽职尽责,言谈举止谨慎。
她是优雅的化身,沉稳地行走在人生起伏之间。
三位女子各有特点,白海棠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代表着无邪和纯真;林黛玉则是忧郁沉重的形象,代表着内心的痛苦和苦闷;而薛宝钗则展现出端庄大方的特质,代表着成熟和稳重。
他们在作品中形成了鲜明对比,各自展示出不同的个性和命运。
红楼梦钗黛合一论【浅析《红楼梦》诗词中钗黛的性格差异】说到《红楼梦》中的诗词作品,人们很自然地联想起林黛玉和薛宝钗。
她们是小说所塑造的众多女性形象中最光彩照人的两个。
同时她们与贾宝玉之间的爱情纠葛也是小说的故事主体。
二人同生活在贾府的红墙绿瓦之中,却走着不同的生命轨迹,最终也走向了不同的人生结局。
然而,两个人纵然有着万般的不同,但在曹雪芹的笔下,却都是聪慧过人的才女,这点从二人的共同爱好――作诗之中就可以体现出来。
通过比较二者的诗歌,我们便可以了解两个形象个体的差异。
本文就《红楼梦》中较有代表性的诗词分析一下钗黛性格的异同。
一、从《大观园题咏》看钗黛不同的志趣和追求薛宝钗所作的是《凝晖钟瑞》:“芳园筑向帝城西,华日祥云笼罩奇。
高柳喜迁莺出谷,修篁时待凤来仪。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
睿藻仙才盈彩笔,自惭何敢再为辞。
”前四句是通过赞美大观园来颂扬元妃,诗的一开头便用了元妃刚刚写完的题诗《大观园绝句》中末句“芳园应赐大观名”的前两字。
而“修篁时待凤来仪”则是语意双关的承上启下,把元妃归省比做凤凰降临栖息,既赞美了大观园,又不失颂扬元妃之意。
接下来的两句则是直接的颂圣,说明由于元妃的归省使得大观园内赋诗的风气更加浓郁,孝悌的教化也更加的隆盛了。
最后则是用自贬的方法,间接说明元妃的文笔非凡,不是一般人可以比拟的。
在诗歌中,薛宝钗堆砌了大量的歌功颂德的辞藻,有意粉饰庄严肃穆的气氛,以及诚惶诚恐的心情。
“文风已著宸游夕,孝化应隆归省时”更是她浸透了封建正统思想,一心待选“才人”的自我表白。
可以看出她的诗从遣词用典到构章立意都是以盛唐时代那些有名的应制诗为楷模的,对她来说,歌功颂德、宣扬孝化之风,完全是发自内心的。
而林黛玉的《世外仙源》和她代宝玉所作的《杏帘在望》表面上虽然也是应景颂扬之辞,但诗中对景物的描绘,语言淡雅脱俗,格调清新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
先看《世外仙源》:“名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
借得山川秀,添来景物新。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黛玉与宝钗——作诗与做人摘要: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在把握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则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宝钗代表当时的一般妇女的理性,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薛宝钗在作诗填词上和林黛玉难分伯仲。
从才学的全面性上去观察,林黛玉难以与薛宝钗相匹。
既能作诗又能做人,既熟史学又谙禅理,既能理家又懂经营,既懂医学又知戏曲,无愧是大观园一绝。
而林黛玉一生以诗为侣,诗是林黛玉的生命所系,灵魂所归。
诗最大程度地体现了黛玉生命的意义,也体现出黛玉生命的美。
关键词: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做人作诗中华文化五千年,人才诗书皆倍出。
然《红楼梦》排古典小说之首,必有其中的原因。
《红楼梦》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引得广大读者都认为贾宝玉与林黛玉才是天生的一对鸳鸯,其中也包括了我。
记得浏览《红楼梦》的白话文,每每读到林黛玉伤心落泪时,我也难过,甚至当林黛玉因病逝世时,我经不住两行眼泪“哗哗”地流。
这是一位才女,但她却不幸地离开世间……而时光流逝,当我再次捧起《红楼梦》,细细地揣摩文章时,我将目光锁定薛宝钗。
久而久之,虽然喜欢林黛玉的心仍不变,但我更加欣赏薛宝钗。
站在现代人的角度,我想替薛宝钗打抱不平。
薛宝钗出身世家,拥有不凡的学识与才华。
在为人处事方面,她注重对社会规范的服从,讲究礼节礼数,善以他人的意愿待人接物,多克己而少任性。
这也让她成为贾府上下口碑最好的人,并最终成全了自己的金玉良缘。
可她却成了家族的牺牲者,婚姻的牺牲者。
她的悲剧更深刻凝重,更具有社会普遍性。
何谓淑女?《红楼梦》刻画薛宝钗才情并茂,突破一般写作手法,刻画薛宝钗的才是为德和为做人服务,着重反映她做人和做学问的理念冲突,以宝玉的'一字师',彰显她德才兼备具有理性,以香菱学诗反映她的做人理念胜过追求文化的理念。
薛宝钗在诗会上夺魁数胜黛玉,《白海棠》皆让蘅芜,《螃蟹咏》众姝称绝,《临江仙》叹为观止,与其说她在作诗还不如说她在做人,以才华横溢的诗句写照了自己的人生命运。
林黛玉薛宝钗对比作文林黛玉和薛宝钗都是出生富贵人家,都是贾宝玉的表妹,林黛玉的父亲林如海是当官的,薛宝钗家里是富商人家,两个人可以说都是上流社会的大家小姐。
第二个共同点是两个人都长得很美,“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是对于林黛玉的描写。
在《红楼梦》第八回中,有写到对薛宝钗的姿容美的描写: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盘,眼如水杏。
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两个人的第三个共同点就是:林黛玉和薛宝钗都很有才华,都是才女级的人物,虽然是深闺小姐,却也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
在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中元妃省亲,命大观园姊妹各起律诗一首,贾妃:“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
”由此可见二人的才情甚高。
林黛玉是一个才机敏高的人,在第三十八回中,湘云作东开诗社题菊,林黛玉之《咏菊》、《问菊》、《菊梦》分夺第一、二、三名,而且黛玉所作的《葬花吟》以及《秋窗风雨夕》等等,都足以说明黛玉是一个才思敏捷的人。
同时,薛宝钗也是博学多才的,元妃省亲,宝玉奉命咏诗,宝钗劝宝玉改“绿玉”为“绿蜡春犹卷”并语之故,这也足以看出宝钗的才华。
在第六十四回中,宝钗论诗所展露的才华就已经足以看见宝钗的学问之深,在第四十二回宝钗论画中也是一样,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以上是黛玉和宝钗的共同点,都是才貌双全的世家大小姐,二人都是才华横溢的才女。
但最重要的,就是二人的不同。
王昆仑在《红楼梦人物论.林黛玉的恋爱悲剧》中说到:黛玉和她的情敌宝钗的性格完全背驰。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法则,黛玉任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宝钗代表当时一般家庭妇女的理智,黛玉代表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
于是那环境容纳了迎合时代的宝钗,而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黛玉的悲剧就是由于这样的性格与时代之矛盾而造成的。
薛宝钗的文学境界和林黛玉的文学境界差在哪里?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读过《红楼梦》的人们都知道,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书“金陵十二钗”中最出彩的人物;二人的关系十分微妙,一些红楼学者经常在二人的品貌、修养以及文化水平中对比二人。
大家俞平伯先生曾说过:二人双峰对立,难分伯仲,二水分流的“兼美”。
我们都知道薛林二人从人物的性格到身世背景,再到文学境界有着天壤之别。
薛宝钗似乎一切都是那么完美,端庄貌美,性格温柔,善解人意,没有王熙凤的凌厉之气;她的美,虽出身皇商,身上却没有一丝铜臭之味;在染缸中的贾府游刃有余。
林黛玉,书香门第,秉稀世之容,才思敏捷;她的美和薛宝钗不同,她的美在骨不在皮,黛玉的美从骨子里散发出的风流婉转之美,是有文化内涵的美,充满灵慧的美。
两位美人都具有不同风情的美;用句现代的话来说: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但笔者认为,二人的灵魂都十分有趣,因为两位美人的外表美和内在美相融,都有异种骨由内而外的神韵美。
一千个人里面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今天,笔者不会为二人比美,比的是二人的文学境界。
到丢谁更高一筹呢?笔者认为,曹翁已经通过贾政和贾宝玉二人,给出了一个我们一个准确的答案。
在《红楼梦》一书中,全书对二人进行好几次对比,其实让人印象最深的就有这么几次。
在红书中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中,贾元春回家省亲时命妹辈应大观园之景,各题一匾一诗。
宝钗写的七律《凝晖钟瑞》,像极了宝钗本人,端庄含蓄;林黛玉著五言《世外之源》构思巧妙,风流别致;二人在妹辈中脱颖而出。
但是,元春点评只说了一句:“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我们可以从贾元春的角度来看,她觉得两个人的水平都很高,但在自己感叹时,说的是先薛后林。
贾元春的天平从诗词水平上已经倾斜了,也是只有这一次,能说明薛的才华在林的之上。
我们再从贾宝玉的角度来看一下。
当时的情景是在第三十七回:秋爽斋偶结海棠社,诗社成立之日,三姑娘探春共邀大家齐聚秋爽斋,众人对着海棠起诗,各写一首七律,以一支梦甜香为限,香毕,若是无诗,便被罚。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从《红楼梦》诗词角度浅谈林黛玉、薛宝钗的性情及其在现代生活的适应性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终身误》有人曾戏称《红楼梦》就是一个男人和一百多个女人的故事,这复杂故事的男主角无疑就是贾府中受尽宠爱、如珍宝般的怡红公子贾宝玉,而在宝玉身边有着极其重要、浓墨重彩的两位女性,一位是他一生独爱的知己恋人——高洁孤傲的潇湘妃子林黛玉,另一位则是被骗成婚的结发妻子——端庄贤淑的蘅芜君薛宝钗。
林黛玉、薛宝钗都是性情中人,各自拥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我们从《红楼梦》中描写二人亦或是二人所作的诗词歌赋,便可洞悉一二林、薛的性情性格,浅谈若是林薛二人走出大观园,来到二十一世纪,她们对于现代生活是要怎样适应呢?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几句诗来自《红楼梦》的正册判词,是对林黛玉、薛宝钗这对姐妹花的描写。
“停机德”说的是薛宝钗具备封建传统社会女性贤良淑德的模样,能操办好家庭里大大小小事务,尽心尽力服侍夫君。
如果薛宝衩穿越来到现代生活,若是她想,定会成为一位成功的家庭主妇,讨婆婆欢心,是丈夫温柔的后盾,孩子甜蜜的港湾,估计会是男性们心中理想的贤内助妻子吧。
不过以薛宝钗的野心、抱负,来到开放、平等的现代社会,说不定她也就不会仅仅满足于当一个幕后默默支持丈夫、在家操持家务照顾小孩的主妇,而是会想要像男人一样,在外打拼事业,依着薛宝钗如此争强好胜的性格,本身又有一定的能力,看重自身利益最大化(这点可以从她一直劝说宝玉走仕途经济道路可见一斑),善于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懂得迎合奉承,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也能和职场同事好好相处,虽说真心的程度不高,她还是很适合现代职场生活的。
家庭、事业,两手都要抓,现代女强人的形象和薛宝钗挺相符的,我想她自己也是会享受这样的一种生活模式,现代社会中女性地位的提升给了她充分的机会去实现她那勃勃的抱负。
浅析?红楼梦?如何用诗词塑造人物形象摘要:曹雪芹在借助诗词等文体样式塑造人物时,充分发挥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作用,?红楼梦?中的大多数诗词都是为小说中的人物所作的,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的性格特征。
本文以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诗词为例,分析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时的作用。
关键词:?红楼梦?诗词人物形象林黛玉薛宝钗曹雪芹在借助诗词等文体样式塑造人物时,充分发挥了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作用,通过诗词造成浓重的抒情场面,激发深沉的感情,让人物直接倾诉出内心的强烈感情,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红楼梦?中的大多数诗词都是为小说中的人物所作,表现了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
如第三十七回中的咏白海棠诗和第三十八回中的菊花诗,各人所作诗歌的内容,均表现了各自的身份、性格和情感。
下面以林黛玉和薛宝钗所作的诗词为例,分析诗词在塑造人物形象中所起的作用。
我们首先分析林黛玉的诗词。
在?红楼梦?所有的诗词当中,黛玉的最多、最好。
除了那些广为流传一题多咏的组诗外,她还有许多名篇如?葬花辞?、?题帕诗?、?五美吟?、?桃花行?等。
这些都是沁人心脾的佳作,和黛玉的形象,以及与其有关的故事情节息息相关。
其中最出色的当推?葬花辞?。
洋洋洒洒的五十二句诗如泣如诉,和泪凝血,字字句句都和黛玉悲惨的命运及其独特的个性特征融合在一起,运用得非常恰当。
?葬花辞?的起因是黛玉夜访怡红院,被晴雯误拒于门外,进而又听见宝玉、宝钗的笑语之声,不禁“伤感起来〞、“悲悲切切、呜咽起来〞。
恰逢第二天是芒种节,园中诸人都来祭饯花神,“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
〞黛玉昨夜“一腔无明火未得发泄〞,今日又有园中诸人的热烈情绪对照自己孤苦无依的身世,不免“又勾起伤春愁思,因把些残花落瓣去掩埋,由不得感花伤己,哭了几声,便随口念了几句〞,于是产生了独步古今的黛玉咏叹调——?葬花辞?。
古人云:“春女悲,秋士悲。
〞黛玉在百花凋零的暮春时节,拟这首?葬花辞?,借花喻己,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红楼梦》金陵十二钗判词解析1.林黛玉、薛宝钗画: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
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解读:书中将林黛玉与薛宝钗放在一起来表述。
第一句说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
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是赞叹宝钗。
第二句是说林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
“咏絮才”指女子咏诗的才华。
第三句倒过来是指“林黛玉”。
好好的一条封建官僚的腰带,沦落到挂在枯木上,是黛玉才情被忽视,命运悲惨的写照。
又暗示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牵挂。
第四句是指薛宝钗如图里的金簪一般,被埋在雪里,也是不得其所,暗示薛宝钗必然遭到冷落孤寒的境遇。
2.贾元春画:一张弓,弓上挂着香椽。
判词: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兄相逢大梦归。
解读:第一句写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多年,对人世间的荣辱甘苦有了新的认识,觉得自己实到了“那不见得人的去处”。
第二句石榴花开在宫廷里,喻元春的荣耀。
写元春从女史到凤藻宫尚书,直至贤德贵妃,荣耀一时,像石榴花盛开时一般火红。
第三句是说迎春、探春、惜春比不上元春的荣华富贵。
第四句就说她在寅卯年之交就要一命呜呼!前三句极力渲染元春的荣耀,突然一句跌落下来,让你出一身冷汗。
元春一死,这个赫赫扬扬经历百载的贵族之家就要迅速土崩瓦解。
3.贾探春画:两人放风筝,一片大海,一只大船,船中有一女子,掩面泣涕之状。
判词: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清明涕送江边望,千里东风一梦遥。
解读:首句指她志向高远,精明能干,清醒精敏,不被富贵蒙昏了头。
第二句写她生于封建社会衰亡的末世,又是庶出的不幸,“才”、“志”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可惜。
三四句暗示探春将在清明时分乘船远嫁海隅,如断了线的风筝般一去不返,往后只能在睡梦中与家人团聚。
4.史湘云画:几缕飞云,一湾逝水。
判词:富贵又何为?襁褓之间父母违。
展眼吊斜晖,湘江水逝楚云飞。
解读:第一句写湘云生于封建侯门富贵之家,但这又能怎么样?所谓“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即指她家。
红楼梦中的诗词之美:薛宝钗与林黛玉的诗作品比较引言《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瑰宝,它由清代作家曹雪芹所创作,以其精美的描绘和深刻的思想而成为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中深受人们喜爱的一方面是它融入了丰富多彩的诗词,其中包含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聚焦于《红楼梦》中两位女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作,探究她们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和文化内涵。
主体H1:薛宝钗的诗作品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位贵族少女,她以端庄优雅的形象和文学才华吸引了许多人的注意。
她的诗作多以写景和抒发情感为主,具有浓郁的女性气息。
H2:薛宝钗的婉约诗薛宝钗的诗作给人留下的印象主要是婉约诗,这种诗歌形式注重修饰和表达女性的柔媚之美。
她的诗作常常以柔情脉脉的语言描绘自然景物,将其与个人情感相结合,形成独特的意境。
H2:薛宝钗的爱情诗薛宝钗在《红楼梦》中是被众多人追求的对象,她的爱情诗作充满了温柔和细腻的情感。
她表达了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心上人的深情厚意,让读者对她的感情世界产生共鸣。
H1:林黛玉的诗作品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另一位重要角色,她是一个敏感而多愁善感的女孩。
她的诗作在整部小说中起到了推动情节发展和表达情感的作用。
H2:林黛玉的忧伤诗林黛玉的诗作常常充满了忧伤和悲凉的情感,她以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内心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感慨。
她的诗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无常和爱情不幸的思考,引起读者的共鸣和触动。
H2:林黛玉的自然诗林黛玉的诗作也包含了对自然的描绘和对自然的情感表达。
她通过诗歌将自然景物与自身的心境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内涵的作品。
她的诗作中常常出现花草树木、天空日月等元素,为读者呈现了一个绚丽多彩的自然世界。
H1:薛宝钗与林黛玉的诗作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的两位重要角色,她们的诗作风格截然不同,却都具有独特的美感。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她们的诗作发现一些共同点和差异。
H2:情感表达的差异薛宝钗和林黛玉在诗作中对情感的表达有着明显的差异。
薛宝钗的诗作更偏向于婉约和柔情,她通过温柔的语言表达自己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和对爱情的向往。
林黛玉和宝钗的诗歌风格林黛玉和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两个重要女性角色,她们的诗歌风格各具特点。
林黛玉的诗歌表达了她的痛苦与忧伤,而宝钗的诗歌则展示了她的智慧和坚韧。
首先,林黛玉的诗歌风格可以被概括为忧郁和哀伤。
作为贾府中的贵族女子,林黛玉从小享受了富贵与荣华,但她内心深处却常常感到孤寂和无奈。
她的诗歌表达了她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展现出了一种忧郁的气息。
林黛玉的诗作常常以关于花鸟、季节和自然的形象为主题。
她通过描绘这些美丽的事物来抒发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
例如在《贺新郎》一诗中,她用"何处春江无月明"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孤独和哀伤。
她的诗歌中常常出现萧瑟、幽寂的景象,暗示着她内心深处的孤独和忧伤。
除了表达个人情感外,林黛玉的诗歌中还常常反映了社会的不公和人世间的冷漠。
她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来抨击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
例如,她在《苦寒行舟将离居》中描述了她的羁绊和无助,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对境况的不满和对封建伦理的质疑。
相比之下,宝钗的诗歌风格则更加坚韧和从容。
宝钗是贾府中的明理女子,她聪明、机智,足智多谋。
她的诗作展现了她的智慧和深邃的思考。
宝钗的诗作常常以哲理和人生智慧为主题。
她通过对人生的思考和体验,表达了对人性的理解和对生活的智慧看法。
例如,在《寄宝琳》中,宝钗将自己的心得与姐妹们分享,通过对泰山等古老智慧的引用,表达了对生活智慧的追求和对人生的思考。
宝钗的诗作中也常常体现出她的恬淡和从容。
她的诗作虽然没有那么激烈和激情澎湃,但却充满着一种淡然和宁静。
她懂得随遇而安,对待人生的起伏和变化都能够心态平和。
在《寄宝琳》的最后,她写道:“人间觅伴难,岁暮中秋,沉云孤云、神女寺与双峰寺,别有一品,推窗信步即独清。
倦迹何妨秋图画,寂寞恐惧年来别。
”这几句诗表达了她对人生经历的淡然看待和享受独处时光的态度。
总的来说,林黛玉和宝钗的诗歌风格各有千秋。
林黛玉以忧郁和哀伤为主题,表达了她内心深处的痛苦与忧伤;而宝钗则以智慧和坚韧为主题,展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红楼梦中钗黛思想性格对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钗、黛思想性格对比在《红楼梦》中,薛宝钗与林黛玉是一组颇具艺术上所谓“对称之美”的人物形象。
早有人指出:“作者自始至终总是对称地、均衡地描写和和刻画钗黛这两个人物……总之,就像是绘画上表现同一个物体的两个不同侧面。
在一种均衡、对称的布局中显出不同的明暗和色调对比。
这比起单独描绘物体的来,自然会更具立体感与厚质感。
”(见邓遂夫《红学论稿·红楼梦主线管窥》)前面,我们花了十四章的篇幅推倒了历史上以拥林派观点为核心的传统红学所强加于宝钗的种种诬蔑不实之词,从根本上还原了曹雪芹笔下一个骨子里愤世嫉俗,喜爱“讽刺时事”,且敢于以个性得罪家长权威,并深受佛、道等“出世”精神影响,具有大慈悲情怀的薛宝钗形象。
那么,行文至此,可能有的感观敏锐的读者已经忍不住想要发问了:跟薛宝钗同为《红楼梦》两大女主角之一的林黛玉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她是否也像历史上那些“反封建”论的“红论”、“红评”所描绘的那样,是什么“清高”、“孤傲”、“反礼教”的“叛逆者”呢?我们所能给出的答案当然也是否定的。
因为书中大量的事实都在表明,其实黛玉自己才是一个看重世俗的名位和势利,且一心要夺“宝二奶奶”之位的人!鉴于钗、黛两个人物形象在艺术上的对称性,我们若不对真实的黛玉形象作一深入的剖析,显然也不能更好地理解原著中的宝钗的形象。
因此,现在我们专门辟出一章的篇幅,特意从钗、黛思想性格对比的角度,来谈一谈原著中黛玉的名位思想,以及她这种思想在她行为习惯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表现。
同时考虑到本书中主题是《论宝钗》,而非《论黛玉》。
故此,本章亦不打算全面铺开。
只重点从四个方面来谈谈黛玉的言行举止跟宝钗的不同:一是钗、黛对待贾母、元春等权势人物的态度,二是钗、黛对待贾府中各色弱势人物的态度,三是钗、黛在耿直孤介和心机世故上的不同偏好和抉择,四是钗、黛这些举止差异背后的价值观上的分殊。
宝钗在做人黛玉在作诗的理解宝钗和黛玉,这俩人真的是大观园里的一对好对比。
宝钗,哎呀,那简直就是个活生生的“人间尤物”,说话温柔,做事细心,简直是个贤妻良母的典范。
她有时候就像那温暖的阳光,让人觉得特别舒服。
你看她跟贾母的关系,真是如胶似漆,贾母疼她,给她很多宠爱,宝钗也从来没有让人失望,简直是个“万事通”。
大家都说她有个好脾气,能包容一切,绝对是个“大气候”。
她那种稳重的气质,特别吸引人,走到哪儿都能把人心里的那种宁静感带出来。
她就像是一杯好茶,喝上一口,满满的都是清香,浑身都舒坦。
反观黛玉,那可真是个“诗仙”般的角色。
她的性格可真是火辣,直接,常常把心里的感受化为诗句,写得真是好啊,简直就是“字字珠玑”。
她一开口,心里的那种情绪就像潮水般涌出,让人不得不感叹“人间真情”。
黛玉虽然有点脆弱,但这份脆弱也让她更显得可爱,真的让人心疼。
她跟宝钗的关系,虽然有些微妙,但你能感觉到她俩之间其实是有一种默契的,宝钗那种包容,黛玉偶尔的任性,简直就是生活中的一对“欢喜冤家”。
你瞧,黛玉在花前月下吟诗,那情景,简直就像是画中人。
她的一首首诗,宛如春风拂面,抚慰人心,能把人带到那个充满想象的世界里,真的是特别美。
这俩人做事风格截然不同,宝钗面对生活的态度总是积极的,往往能让事情变得简单。
她处理家庭琐事那是游刃有余,简直是家里的“大管家”。
听说她能一手掌控家里的各种事情,简直令人佩服。
无论是打理家务还是应付各种亲戚朋友,她都能做到妥妥的。
就连那些难缠的亲戚也对她赞不绝口,仿佛她身上有种特别的魔力,能把所有人都照顾得舒舒服服的。
反观黛玉,她就像是一朵盛开的花,爱在心中,才华在手上,所有的情感都通过诗句表达出来。
她对生活的感受更为细腻,生活在她的世界里,时时刻刻都有诗意。
她的一句“泪珠儿”就能把她那种难以名状的情绪说得淋漓尽致,真是个感性至极的姑娘。
想象一下,要是这俩人一起去旅行,宝钗一定是那个计划严密的人,把一切安排得妥妥当当。
浅谈《红楼梦》中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区别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王姣姣102001020071摘要:对于《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谁更胜一筹?有着很多不同的说法。
曹雪芹赋予他们许多平凡人所不及的特点。
论诗学,一个家学深厚,一个见识广博;论个性,一个率真执着,一个是缜密豁达;论相貌,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
林黛玉与薛宝钗有着不同的待人处事方式,不同的性格,也造就了二者与贾宝玉情感渊源的差别,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
关键词:传说才情性格林黛玉和薛宝钗是《红楼梦》里最为光彩照人的两位女性,他们却代表不同类型的女性,林黛玉代表唯美主义的古代女性,然而薛宝钗代表现实主义的古代女性。
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共同爱上了一个人——贾宝玉。
正是因为两人的价值观念不同,才导致了二人后来不同的遭遇。
一、传说的差异先说黛玉,从传说入手,从黛玉的象征之物入手。
宝玉的象征物是那块玉,他是真石头假宝玉,黛玉的象征物比宝玉要多,黛玉的基本象征物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上的一株小草,由于神瑛侍者每日灌以甘露,得以久延岁月。
绛珠小草后来变成一个女孩,绛珠仙子。
她下凡和贾宝玉有所不同,神瑛侍者是不满天堂生活,他要下凡来享受满足人的物质精神情感需求下来的,所以他有比较强烈的叛逆性。
这种叛逆性也传染给了绛珠仙草,绛珠仙子。
但是绛珠仙子下凡是因为她的恩人下凡了,她要报恩而跟随去了,因此在叛逆性上,她的目的和程度跟贾宝玉是不一样的,就是它有相通的一面,也有不同的一面。
再看宝钗,宝钗有一个金锁,有金玉良缘之说,宝钗也有其它象征物。
薛宝钗住在蘅芜苑,“步入门时,忽然迎面突出插天的大玲珑山石”,这个石头很高,它不仅是一块大的很高的玲珑石,而且四面还有石头。
所以很明显这个石头很大,不是精英美玉,这是真石头,这么多石头,“竟把里面所有房屋皆悉遮住”,全都遮住了。
而潇湘馆里面用的是“遮映”,竹子把房子遮挡了去,但它是相映成趣,而这里“遮住”,就暗示了我们薛宝钗她常常掩饰自己内心真实的东西。
从诗词角度比较林黛玉与薛宝钗——细品《红楼梦》《红楼梦》是一首传唱久远的诗篇,哀怨惆怅,经久不息。
有人甚至说《红楼梦》就是一部诗话了的小说,到处都充满着诗意!《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人物形象的丰富起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诗词描写,人物从诗中站立起来,更加鲜活真实。
《红楼梦》中的诗词对于两位女主人翁的塑造更是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通过读诗咏词就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特征以及思想心理,诗词为我们打开了解读人物的另一扇窗口。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形象如何?通过宝玉之口,我们可以看出。
贾宝玉在《咏白海棠》中有这样一句诗:“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这句话看是咏白海棠,实际上却包含了对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评价。
贾宝玉曾把薛宝钗比作杨贵妃,这里也应是如此,诗中的西子当是指林黛玉,在第三回赞林黛玉的诗中也有这样一句“病如西施胜三分”,所以二人应是一胖一瘦,一丰满一羸弱。
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结局如何,文中在第五回已给予了暗示,第五回的正册判词之一“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是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合做,一方面说明薛宝钗虽然最终得到了贾宝玉的人,但是却没得到贾宝玉的心,因为“玉带林中挂”,他的心仍然在林黛玉身上,金钗(薛宝钗)最终受到冷遇。
另一方面,也说明“无论宝钗之德,还是黛玉之才,都不能使他们避过悲惨的下场,因为一个是‘玉带林中挂’(香消玉殒),一个是‘金钗雪里埋’(守活寡)”,这也是曹雪芹给他们命运的一个安排。
在《红楼梦》曲中,也同样预示了这样一个结局,“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意为宝玉最终娶了薛宝钗(雪即薛宝钗),但是宝玉终究忘不了林黛玉。
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的结局是香消玉殒(世外仙姝暗指她已死)。
《红楼梦》中的诗词究竟是怎样对林黛玉薛宝钗的形象进行展开的呢?首先,得从总体上来把握。
在第六十三回中,怡红院众丫头为宝玉设宴庆生,行花名酒令。
宝钗先抽,抽到的是牡丹,题着“艳贯群芳”,下面又有携着的小字,“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为花王,又是象征富贵之花,雍容大雅,与宝钗雍容大度的性格、大家闺秀的身份都很相称。
但同时,牡丹虽为花王,也只是一朵世俗的花王罢了,凡一切世故者总是缺少浪漫的真情,这也正合了下语中的“无情”,虽则是动人,但是也“冻人”,奇冷无比,缺少温情。
无怪乎在《红楼梦》曲中说宝钗是“山中高士晶莹雪(薛)”,她真正是一位冷美人!也无怪乎贾宝玉形容薛宝钗是“出浴太真冰作影”,既形容她的美,也暗示她的“冷”!也无怪乎她服的丸子也叫做“冷香丸”了,只有这样的名字才配得上这样一位“冷美人”!林黛玉这时抽的是芙蓉,题的是“风露清愁”,下面的诗句是“莫怨东风当自嗟”。
芙蓉是仙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萧逸之花,象征着清丽脱俗,与林黛玉漫天才气、诗意人生、孤高自傲的性格以及理想主义的倾向有着很大的相同。
正因为如此,只有高雅之士才会赏识她,一般人难以接近,也难以了解她的美,这也就是自伤自怜的原因了,所以只能空“自嗟”。
同时,题字中的“愁“和诗中的“怨”字也正好说明她是多愁善感、忧绪满怀的,这也就不难理解她多嗔多怒、多情多泪的性格了。
现实中的一点芝麻绿豆的事,也能触动她的哀思。
所以她在葬花时苦吟“花谢花飞霜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伤花因而自伤;所以她在看见桃花时,伤悼“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让人不忍听闻;所以她在看见秋景时,感叹“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悄然落泪。
这样一个“泪美人”,任谁也心碎!具体来说,薛宝钗和林黛玉这两个人物形象到底有哪些不同呢?这里着重从二人所作的同题或同内容的诗词中进行比较。
在第三十七回“秋霜斋偶结海棠社,蘅芜君夜拟菊花题”中,诸人以“咏白海棠”为题,限“门、盆、魂、痕、昏”韵,各做了一首诗,其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诗胜出。
薛宝钗做的是“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宜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林黛玉作的是“半卷湘帘半卷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李纨认为宝钗诗是“含蓄丰厚”,林黛玉诗是“风流别致”,在脂砚斋评本中脂砚斋主认为“逸才仙品固让颦儿(黛玉),温雅沉着终是宝钗。
”诗品孰好孰坏,姑且不论,单看二人的性格以及思想。
脂砚斋主在评薛宝钗的诗时,在首句后指出,“宝钗诗全是自写身份,讽刺时事。
只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
纤巧流荡之词,绮蘼秾艳之语,一洗皆尽,屑而不为也。
”在“淡极”句后,脂砚斋主批道“好极!高情巨眼能几人哉?正如一鸟不鸣山更幽也”。
所以这首诗无处不是与薛宝钗的身份和性格相符的。
这首诗整个描绘的就是一个遵守礼教的大家闺秀的形象,深处闺阁之中,端庄娴雅、不好嬉戏、矜持自重、温雅沉着,以品行为先、才技为末。
酒令事件后立即在背后对黛玉提出善意的告诫,大观园出了“绣春囊”事件,她立即借口母亲有病搬出大观园等等,都是她“珍重芳姿”的表现。
而“淡极始知花更艳”一句更是表明她对自己内在和外在的美都充满了矜持和自信,第五回里说她“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即是旁证。
以才技为末,在第四十二回薛宝钗告诫林黛玉时说,“所以咱们女孩子家不识字的倒好……你我只该做些针编纺绩的事才是……”即是佐证。
在林黛玉的诗中,我们进一步领略到了黛玉的才情,诗绪飞扬、诗风飘逸,所以脂砚斋主在评黛玉的诗时,说道“虚敲傍比,真逸才也,且不脱落自己”。
这里的“不脱落自己”仍是与林黛玉自己的身份性格相匹配,我们从她的诗中又看到了一朵哀怨的噙着清泪的芙蓉花。
黛玉由于孤芳自赏,与人群隔离,就善于接近自然,体验自然。
“她向外的人世接触圈子越来越小,内心的发展越来越抽象、越深细,于是养成了一种别人所不能琢磨得到的意境生活。
”这样她才能写出“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样飘逸隽秀的诗句来。
而全诗的着眼点仍是一“怨”字,再一次与自己的身世、寄人篱下的生活联系起来,同时将无人依托的苦闷宣泄出来。
而最后一句“娇羞默默同谁诉”更是将无人了解她的心思的郁闷一股脑儿地倾倒出来。
通过两相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是含蓄丰厚,一个是风流别致;一个是浑厚稳重,一个是多愁善感;一个是藏愚守拙,一个是锋芒毕露。
再来比较另外两首同题的咏絮词,在第七十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诸人以柳絮为题,各作了一首柳絮词。
林黛玉作的是《唐多令》:“粉坠百花洲,香残燕子楼。
一团团逐对成球。
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众人看了,俱点头感叹,说:“太作悲了,好是固然好的。
”薛宝钗作的是《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
蜂团蝶阵乱纷纷。
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
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史湘云在看了第一句后,“先笑道:‘好一个‘东风卷得均匀’!这一句就出人之上了。
’”众人在看了这首词后,“都说:‘果然翻得好气力,自然是这首为尊。
缠绵悲戚,让潇湘妃子(林黛玉)’”。
其实,这两首词透露了薛宝钗和林黛玉的爱情观,林黛玉是“一团团逐对成球”,追求的是轰轰烈烈的爱情,只求今生今世与所爱的人在一起,管它什么世俗偏见,管它什么封建礼仪,管它什么女子德行!这就是特别重视感情的林黛玉。
薛宝钗是“任他随聚随分”,爱情于她并不那么重要,跟谁在一起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取得较好的社会地位,能否让她的德行为世人所认可!所以,黛玉要的是宝玉的感情,宝钗要的却是宝玉夫人的地位。
其结果也真如两首词: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但是结果却又是极其感伤的,黛玉得到了宝玉的感情,但过早去世,宝钗得到了宝玉夫人的地位,却没法抓住宝玉的心,最终落得个守活寡的下场。
另外,这两首词也表现了两人的根本不同,林黛玉的词表明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永远生活在诗意的境界里,看到落花会流泪,听到秋风会悲戚,看到柳絮会感伤。
自然中的一事一物都能触动她的哀思!明知道前路艰险,还是拼命去追求。
而宝钗则是一位现实功利主义者,“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始终想着荣华富贵,始终做着宝夫人的梦,始终打着她的如意算盘,幻想着有一天能够凭借王熙凤或贾母的力量登上宝夫人的宝座。
另外,她的现实功利主义还表现在:善于把握现实利益的她总是竭力控制自己的感情,她永远以平静的态度、精细的方法处理着一切。
两相比较,我们发觉,“宝钗在作人,黛玉在作诗;宝钗在解决婚姻,黛玉在进行恋爱;宝钗把握着现实,黛玉沉酣于意境;宝钗有计划地适应社会规则,黛玉在自然地表现自己的灵性。
”于是时代迎合了宝钗,扼杀了违反现实的黛玉。
综上所述,林黛玉与薛宝钗,一个是宦家遗下的孤女,一个是皇家大商人的千金;一个是率直重情的“泪美人”,一个是深沉理智的“冰美人”;一个是飘散着诗意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追求功利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博学多识,一个冰雪聪明;一个孤芳自赏,一个广得人缘;一个成为叛逆者的榜样,一个是为人妻遵守“妇道”的榜样。
两个人的性格和人生完全是背道相驰的。
参考书目:[1]《脂本汇校石头记》,郑庆山校,作家出版社。
[2]《红楼梦诗词赏析》,于振中、雷子著,延边大学出版社。
[3]《脂砚斋批评本》,岳麓书社。
[4]《红楼梦人物论》,王昆仑著,北京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