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总复习之 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2.35 MB
- 文档页数:7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重难点:地球的圈层结构重难点1.地球内部圈层具体划分及特点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具体比较见下表。
重难点2.地壳与岩石圈的区别与联系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以上,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的外壳。
岩石圈不同于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二者关系如下图所示:重难点3.地球的外部圈层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科学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探知地球内部结构的。
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有关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震波波速突然变化处,上下层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B.地震波向下传播的过程中,波速一直在增加C.地震波中的横波不能通过软流层,软流层之下只有纵波D.在任一深度都是横波的传播速度大于纵波2.有关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壳和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B.地核部分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C.在莫霍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D.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1.A 2.D [第1题,由于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根据地震波波速的突然变化,可以推测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横波能在软流层中传播;在任一深度,横波的传播速度都小于纵波。
第2题,在莫霍界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在古登堡界面下,纵波的传播速度下降,横波则完全消失。
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
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地壳在海洋中常常缺失B.横波在②层传播速度比③层快C.②是软流层D.①层和②层属于地壳4.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最快的地方是( )A.莫霍界面附近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D.内外核之间3.D 4.C [第3题,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
第三节生物圈与植被课程标准核心素养目标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1.运用生物圈示意图,说明生物圈的分布范围,认识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变化、调节和稳定的重要作用。
(综合思维) 2。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类型并了解其分布范围。
(地理实践力)3。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理解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综合思维)一、认识生物圈1.生物圈的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对地表环境的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和影响。
①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
②生物通过新陈代谢,影响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
(2)对地表环境具有调节和稳定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稳定。
二、识别植被类型1.森林植被(1)常绿阔叶林(2)落叶阔叶林(3)针叶林2.草原植被3.荒漠植被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自然环境影响植被的种类与分布①气候:不同的热量、降水及组合状况,植物种类和植被特点不同.②土壤: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生长。
③地形:海拔不同,会引起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变化。
(2)植物的生长状况及分布可以指示环境:铁芒萁酸性土壤碱蓬碱性土壤2.植被对环境的影响(以森林植被为例)(1)固碳释氧,净化空气。
(2)涵养水源,保育土壤。
(3)积累营养物质,保护生物多样性.(4)防风固沙,减轻灾害.1.植被就是植物. ()2.针叶林中的针叶叶片特征主要是抗寒。
()3.热带草原上没有树木。
4.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贮存水分.5.下列植物能反映出生长环境为碱性土壤的是A.苔藓B.铁芒萁C.碱蓬D.映山红提示:1。
×植被是指自然界成群生长的各种植物的整体. 2.×针叶林中针叶叶片可以抗寒抗旱。
3.×热带草原上也会存在一些乔木或灌木。
4.×荒漠中有的植物茎叶覆盖茸毛,以抵抗灼热.5.C[碱蓬的分布指示碱性土壤环境,铁芒萁、映山红的分布指示酸性土壤环境,苔藓植物的分布能反映阴湿环境。
第7讲 生物圈与植被必备知识知识体系学科素养1.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
2.主要植被类型的特征、分布区及常见树种。
3.环境对植被的影响。
4.植被对环境的影响。
1.区域认知:结合图文材料,分析不同地区的植被特征和气候特征。
2.综合思维:结合具体案例分析植被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3.地理实践力:结合景观图识别植被类型并分析其特征。
一、认识生物圈1.范围:包括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和整个水圈。
2.生物圈对地表环境的作用和影响(1)对地表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①光合作用⎩⎪⎨⎪⎧把无机物合成为有机物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②影响⎩⎪⎨⎪⎧改变了原始大气的成分各种生物通过新陈代谢使化学元素发生迁移影响着水体的组成、土壤的形成和岩石的风化(2)具有调节和稳定地表环境的作用:使地表的平均温度长期保持相对的稳定(地面气温15 ℃左右)。
二、识别植被类型 1.森林植被 (1)常绿阔叶林①分布区:一般分布在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一年四季常青,树冠浑圆,树叶叶面多呈革质,表面光滑、无绒毛,质地较硬。
③常见树种:樟树、椰子树。
(2)落叶阔叶林①分布区:湿润、半湿润的温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夏季葱绿,冬季落叶。
叶片多呈纸质,宽而薄。
③常见树种:桦树、杨树、柳树、榆树、银杏树等。
(3)针叶林①分布区:比较广泛,从寒温带、温带到亚热带、热带都有,主要分布在寒温带(亚寒带)气候区。
②主要特征:叶子呈针状。
③主要类型:包括常绿和落叶、耐寒和耐旱、喜温和喜湿等不同类型。
2.草原植被(1)分布区:主要分布在热带、亚热带以及温带的干旱气候区。
(2)主要特征:大多数植物根系发达,以利于从深层土壤中吸收水分。
生产量很低,生物质积累缓慢。
三、植被与环境的关系 1.环境对植被的影响(1)气候:在热量条件满足植物生长的情况下⎩⎪⎨⎪⎧降水丰富的地区:森林植被降水较少的半干旱地区:草原植被降水稀少的干旱地区:荒漠植被(2)土壤:在亚热带气候区⎩⎪⎨⎪⎧碱性土壤利于紫薇等植物生长酸性土壤利于马尾松、茶树等植物生长(3)地形:海拔不同,植物种类和植被类型不同。
第5讲大气圈与大气运动一、选择题下图为北半球某地不同高度气温的日变化。
据此回答1~3题。
1.据图判断( )A.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B.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C.气温随着海拔上升而逐渐升高D.大气辐射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2.假如该地处于荒漠当中,则该地可能位于( )A.西西伯利亚B.柴达木盆地C.撒哈拉沙漠D.北美五大湖3.该地区9 m和34 m高度的气温白天相差不大,这说明( )A.对流是热量传递的重要方式B.夜间空气运动趋于活跃C.地面热容量大致使气温接近D.空气湿度大,热量散失慢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观察,地面气温在白天时间段比9 m气温高得多,而9 m气温在白天时间段又比34 m气温高,说明距离地面越近气温越高,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
第2题,由图可知,该地地面的气温较高,达60 ℃,且昼夜温差大,选项中符合这一特点要求的只有撒哈拉沙漠。
第3题,白天地面气温很高,导致地面附近空气的对流加强,因此近地面附近不同高度的热量得以交换,从而使温度趋于接近;夜间由于逆温层的出现,空气运动较为稳定;地面热容量小,所以近地面气温的变幅大;根据图示气温的变化无法判断空气湿度的大小。
答案:1.A 2.C 3.A(2021·泰安模拟)下图是我国汉江流域某地大气温度与相邻河水温度1月、7月日变化统计图。
读图回答4~5题。
4.人们利用气温与水温的差异为生活服务,就理论上而言,利用效果最好的是( ) A.冬季利用河水供暖B.冬季利用河水制冷C.夏季利用河水供暖D.夏季利用河水降暑5.该地区大雾天气多,不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大雾最常出现在( )A.夏季的白天B.冬季的夜晚C.夏季的夜晚D.冬季的白天解析:第4题,据图可知,1月河水温度最高为7 ℃左右,比同时期大气温度高,但相差不大,仍属于较低温度,无法用来供暖,更不能用于制冷,A、B错误;7月河水温度相对较低,可以用来降暑,D正确;7月该区域气温在25 ℃以上,不需要供暖,且河水温度较气温低,C错误。
【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总结大全【高考必备】高三毕业班总复习资料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背)第一单元地图专题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23h56m4s周期:①恒星日)外,各地相等0除两极为(②角速度.真正周期)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第8讲 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最新考纲核心素养定位考情报告气压带与风带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1.以区域分布图、统计图等形式,考查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
2.以等值线图为材料,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及季风等。
考查频度高,选择题、综合题的命题形式均有呈现,分值4~8分,难度中等。
[梳 理 知 识 体 系][再 现 基 础 知 识]一、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1.三圈环流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高低纬受热不均地转偏向力影响⇨三圈环流⎩⎪⎨⎪⎧a 低纬环流圈b 中纬环流圈c 高纬环流圈2.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1)七个气压带⎩⎨⎧A 为赤道低气压带⎭⎪⎬⎪⎫C 为副热带高气压带E 为副极地低气压带G 为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2)六个风带⎩⎪⎨⎪⎧⎭⎪⎬⎪⎫B 为信风带D 为盛行西风带F 为极地东风带南、北半球同纬度各有一个(3)季节移动规律:①移动原因: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
②移动规律:就北半球而言,与二分日相比,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易错提示】 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的形成是气温高低造成的,属于热力型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是气流运动造成的,属于动力型气压带。
二、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三圈环流的形成是建立在理想地球(球体、组成物质均一等)基础之上的。
但是,由于地球某某陆分布因素的影响,出现了海洋、陆地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其影响有:①陆地高压(冬季)切断副极地低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冬季风。
②陆地低压(夏季)切断副热带高压带并在亚洲地区形成典型的夏季风。
气压中心M 是亚洲(蒙古—西伯利亚)高压,其切断了副极地低气压带。
心分布与夏季风气压中心N是印度低压,其切断了副热带高气压带。
必修一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第二节大气圈与天气、气候(2)教案编号:009 主备:复备:备课时间:【学习目标】掌握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课前预习】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各纬度获得的太阳辐射能多少不均,造成高低纬度间差异,是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热力环流:⑴原因:。
⑵形成:近地面受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空气的水平运动。
要求:图上标上冷热、气压高低、画上垂直和水平气流运动方向、近地面和高空等压线。
注意:①、高压、低压是的比较。
而在同一地点的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始终越低。
②、近地面气温高、气压低、多阴雨天气;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多晴朗天气(3)应用:(1)判定气温: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等压面上凸),近地面气温高。
(2)判定陆地(海洋)、城市(郊区)冬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海洋夏季: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是陆地城市,近地面等压面下凹(高空上凸)3、常见的热力环流(1)、城市风:城市风是指在大范围气流运动微弱时,由于城市热岛而引起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大气环流,即空气在城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而四周较冷的空气又流向城区,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一个小型的局地环流,称为城市风。
城市风对城市空气的污染产生扩散、稀释作用,同时加剧了城市污染向农村的扩散。
①、城市热岛的成因:ⅰ人口稠密、交通繁忙、工业活动发达且集中,“废热”排放量大ⅱ高楼林立,空气流动不畅,影响散热ⅲ地表组成物质比热熔小,增温快ⅳ城市绿地、湖泊面积小 ②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ⅰ将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布局在下沉距离之外,避免这些工厂排出的污染物从近地面流向城区。
ⅱ将卫星城建在城市热岛环流之外,以避免相互污染。
ⅲ在市区和郊区之间植树造林,起到净化和增湿作用。
(2)、山谷风:白天山顶的气温高于谷地,在山顶和谷地间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的风向是由山谷刮向山顶的;到了夜晚山顶的热量散失的快,山顶气温低于山谷,热力环流的方向改变,近地面风向由山顶刮向山谷。
高考地理超详复习笔记第一单元从宇宙中看地球第一讲地球与地图一、地球与地图1、赤道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其他纬线上经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经线上纬度相差10实地距离大约为111千米。
2、东半球的范围从200W向东到1600E。
3、球面两点的最短距离为两点之间的“大圆劣弧”,常见大圆为赤道、经线圈和晨昏圈。
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北偏,南半球同一纬线上的最短距离向南偏。
4、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就是该地的纬度。
5、有经纬网的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东西方向是相对的,要根据劣弧进行判断。
(劣弧即两点经度差小于1800)二、等高线地形图1、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1)读数值范围,判断地貌类型:海拔在200m以下,等高线稀疏的是平原;海拔在200m~500m,等高线较稀疏的是丘陵;海拔大于500m,等高线密集的是山地;海拔在1000m以上,等高线在边缘十分密集,而顶部稀疏的是高原;四周等高线密集且数值大,中间等高线稀疏且数值小的是盆地。
(2)读疏密程度,判断坡度: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
从山顶向四周,等高线高密低疏,为凹坡,可通视;高疏低密,为凸坡,易挡住人们的视线。
(3)读弯曲状况:等高线凸向高处的是山谷,凸向低处的是山脊(凸高为谷、凸低为脊)。
(4)读局部闭合等高线:等高线闭合,中高周低的地形类型是山峰;中低周高的地形类型为盆地;特殊情况,规律判读为“大于大的”为山坡上的小山丘或“小于小的”为山坡上的小洼地。
(5)基本特征:同线等高;同图等距;相邻两条等高线数值可以相等,如河谷两侧相邻的等高线,也可以递变;任意两条等高线一般不会相交,若相交或重叠则为陡崖。
2、等高线地形图中的有关计算:(1)计算两点的相对高度:先算出最大值和最小值的范围,再进行相减或(n-1)×d<△H<(n+1)×d (2)进行陡崖高度的计算:其相对高度(n-1)×d≤△H<(n+1)×d(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条数,)d 为等高距。
高中地理文综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学习笔本第一讲地球的圈层与地壳物质循环一、地球的圈层结构1. 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地核。
①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②划分依据: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
莫霍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古登堡面,横波消失,纵波减慢。
③地壳的特点:厚度不均(陆地平均33KM,海洋平均6KM);硅铝层不连续分布,在海洋上缺失。
④软流层(400KM):位于上地幔,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⑤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⑥地核中的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
●内部圈层判读方法:先找莫霍面和古登堡面(2900KM),区分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大圈层。
在地幔中找出软流层(400KM),确定出岩石圈(软流层以上),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二、地壳物质循环1. 三大类岩石及其特征岩浆岩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分为喷出岩(玄武岩,表面有气孔)和侵入岩(花岗岩)。
沉积岩经外力作用形成,代表岩石有砾岩、砂岩、页岩和石灰岩。
其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上新下老)和含有化石(常见沉积矿床,如煤、石油、天然气等)。
石灰岩广泛分布地区形成喀斯特地貌,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地下溶洞广布,导致地表水下渗严重。
变质岩经变质作用(高温、高压)形成,如石灰岩变质形成大理岩。
岩层的形成顺序:沉积岩层,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岩浆岩层,岩浆侵入晚于被侵入地层;变质岩层,晚于相应岩浆岩地层。
2. 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岩浆:“三进一出”或“一进一出”,一进是变质岩,一出是岩浆岩。
岩浆岩:一进三出。
沉积物指向一定是沉积岩,岩浆如果出来的是两个箭头,一个是喷出岩,另一个则是侵入岩。
第二讲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一、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它们共同塑造地表形态。
内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内部,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外力作用能量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辐射能,表现为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使地表趋于平坦。
必修1第二单元从地球圈层看地理环境
一、单项选择题
读图,完成1~3题。
1.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
的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P、Q两处地形成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只受外力作用
B.只受内力作用
C.内、外力共同作用
D.强大挤压力作用
3.岩石年龄相近的有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读某地区等温线示意图(单位℃),判断4~6题。
4.该地区及当前的季节为
A北半球冬季 B北半球夏季
C南半球冬季 D南半球夏季
5.P地区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一座山,山上有冰川
B一座山,山顶海拔可能达2000米
C地势低洼,有沙漠分布
D周围广泛分布亚热带常绿林
6.分析某海湾放大图,其中最适宜建港口的位置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读我国某山地1月和7月平均气温垂直分布图。
据此回答7-9题。
7.据图示信息判断.该山最可能位于
A.15°N附近
B.25°N附近
C.35°N附近
D.45°N附近
8.关于该山地气温垂直分布的正确说法是
A.1月气温递减率比7月大
B.1月出现逆温现象
C.7月气温递减率低处比高处大
D.该山顶有永久积雪
9.导致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
A.到达的太阳辐射少 B.到达的地面辐射少
C.到达的大气辐射少 D.大气稀薄-保温作用弱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0~11题。
10.该图反映的是
A.1月气压分布状况
B.4月气压分布状况
C.7月气压分布状况
D.10月气压分布状况
11.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
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
D.冰岛低压
12.我国某高山地区,降水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最可能的是
读四个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完成13~14题。
13.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14.仅分布在大陆东岸的气候类型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5.关于地质构造与资源开采、工程建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隧道工程应避开断层带
B.向斜构造利于储存地下水
C.石油、天然气常储存在背斜构造中
D.断层地带有利于建设水库
16.读右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气压①<②<③<④
B.甲地多晴朗天气
C.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读图,回答17~18题。
17.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
18.有关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B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它圈层中
C.①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中硅铝层在海洋下缺失
二、双项选择题
读地貌素描图,回答19~21题
19.因侵蚀作用形成的地貌是
A 甲、乙
B 甲、丙
C 乙、丙
D 乙、丁
20.属于沉积地貌的是
A 甲、丁
B 乙、丙
C 乙、丁
D 甲、乙
21.分布在干燥地区的是
A 丙、丁
B 甲、丙
C 乙、丙
D 甲、丁
图为P、Q地某时“气温水平分布”和“近地面等压面”示意图,据此判断22~24题。
22.图示地区所属半球和此时
季节是
A.北半球
B.南半球
C.夏季
D.冬季
23.此时,P-Q之间盛行
A.海风
B.陆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24.图示时期,下列叙述可信
的是
A.我国南方进入多酸雨季节
B.非洲草原上动物向南迁徙
C.纳赛尔水库上游来水减少
D.南极上空臭氧层空洞最小
25.若右图是水循环的局部示意图,其中椭圆表示海洋,则
A.箭头①可能表示大气降水
B.箭头①可能表示水汽输送
①②
C.箭头②可能表示蒸发
D.箭头②可能表示地表径流
26.如果下图表示某条河流一年内不同时期
的流量变化曲线,则在这期间可能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发生了厄尔尼诺现象
C.加固了防洪大堤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题号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三、综合题
27.读下图回答(15分)。
(1)填出左图中数码所在地的气候类型名称,并从右图中选择其相应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地点气候类型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气候成因
④
⑧
(2)对比①、②两地的气候特征:从降水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从气温分析:①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分析③和⑥两地气候特征的异同。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2分)。
⑴图中地质构造是_________,其形成原因是
;
⑵A处地形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D处地形为,形成原因是。
⑶A、B、C、D四中,________处地下水最丰富;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⑷你认为该地区曾经发生过哪些地质作用(包括内、外力作用)?(至少3种)
29.读图13,分析完成下列各题(10分)。
⑴P处地形类型为______,若该处此刻出现降雨天气,则形成其降水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
⑵P是重工业城市,工业排放大量烟尘和酸性气体,工业废气对降水有哪些影响?
⑶锋面过境后,P处空气质量是否会有明显改善?为什么?
31.读北半球某区域海平面气压实测值分布图,完成下列要求(12分)。
⑴绘出图示区域等压线,并分析A 、
B 处的气压场类型:A ____ ,B ____ 。
⑵分析完成下表: ⑶尝试对D 地未来几天的天气进行预报。
31.读下面“世界某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甲)”和“某大陆西侧海面年平均水温(℃)分布示意图”(图乙),完成下列各题(11分)。
(1)图甲中a 、b 、c 三条洋流中,属风海流的是 和 ,它们分别是 风带和 风带推动海水所形成的洋流。
(2)图中③处海域为世界著名的 渔场,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3)若有人想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有利条件,乘帆船远航,从A 到B ,又返回到A ,请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往返航行的路线及方向。
(4)图乙所示海面水温分布能否出现在图甲中? 。
图乙中等温线的弯曲是由
地区 天气特点
形成原因
C D
因素造成的,用实线或虛线箭头在图上画出该海区洋流的分布。
必修1第二单元参考答案
⑵降水丰富,而且季节分配比较均匀全年降水稀少,少量降水又多集中在夏季全年温和,气温年、日较差小冬冷夏热,气温年、日较差大
⑶相同点:全年高温。
不同点:③全年少雨,气温年较差大;⑥全年多雨,气温年较差较小。
28.(12分)
⑴褶皱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力,使岩层发生弯曲变形
⑵山脉背斜处岩层向上拱起火山火山喷发物在火山口附近堆积
⑶C A
⑷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流水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等
29.(10分)
⑴盆地暖锋
⑵烟尘充当凝结核,增加降水量;酸性气体多,易形成酸雨等
⑶不会,且可能恶化。
因暖锋过境后,盆地上空受暖气团影响,而盆地内部冷空气难以移走,出现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抑制空气对流;加上盆地地形影响,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30.(12分)
⑴(绘图略)高压脊低压槽
⑵C-有较大的风,阴天、下雨-受冷锋过境影响 D-晴朗、温暖-受暖空气影响
⑶不久,冷锋经过D地,D地出现较大的风和阴天、下雨天气,气温将明显下降,气压升高;冷锋过境后,天气转好,之后气温会逐渐回升。
31.(11分)
(1)a c 西风东北信风
(2)纽芬兰寒暖流交汇给鱼类带来丰富的饵料
(3)(画图略)
(4)能洋流(画图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