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 格式:pptx
- 大小:6.53 MB
- 文档页数:2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二节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一)事物的普遍联系1﹑联系的涵义:联系是个普遍性极大的哲学范畴,它概括了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是一切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2、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客观性:联系的客观性是指,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客观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的普遍性:联系的普遍性是指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不同部分和要素是相互联系的;第二、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存在,都同其他事物联系着;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3、联系的特点:联系的多样性是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联系方式是极其复杂的和多种多样的。
主要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二)事物的永恒发展1、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发展的含义及实质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前进性的运动。
发展不是一般的运动,而是上升性的运动。
发展具有方向性。
发展的实质是新陈代谢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准,是要看它是否与世界发展的客观趋势相符合不能以出现时间的先后为依据,不能以形式、现象是否新奇为标准,不能以暂时的力量强弱为依据,不能以发展的快慢为依据。
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是由事物发展的辨证本性和新旧事物的本质特征决定的。
由于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代表了社会前进的方向,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腐朽的东西,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一切积极的、合理的因素,所以,新事物具有旧事物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2、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过程就是指事物自身发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
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规律即------------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对立统一规律---------变化发展的源泉动力和方向作为宇宙的根本------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规律,是辩证法------提供根本方法论矛盾分析法核心和实质(二)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普遍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维和存在,究竟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对于这个世界本身的关系是怎样的?思维能否认识或反应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考和理解并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赖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制约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通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通过一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取得实践的成功和胜利,就必须正确认识客观实际的发展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所以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案例1:牛顿与神学牛顿是古典力学的奠基人。
他在自发的唯物论指导下,创立了万有引力的理论,对自然科学特别是对力学和数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但是他在哲学上是个盲人。
他厌恶理论思维,曾自我警告:“物理学,当心形而上学呵!”(当时的形而上学指哲学思维)这是他为了排斥理论思维发出的警告。
事实上他自己也不可能摆脱哲学的影响和支配。
为了解决太阳系最初是怎样开始运动以及行星又是如何绕太阳运转这类问题时,他认为除了万有引力的作用外,还必须有一个“切线力”。
这个力从何而来呢?他陷入了困境。
于是,他提出了“上帝是第一推动力”来作为太阳及行星运动的起因,从而,从自发的唯物论坠入唯心论的泥坑。
晚年,他埋头注释《约翰启示录》,写了130万字的神学著作,妄图用科学的发现来证明上帝的存在。
这就完全作了宗教神学的俘虏,阻碍了他在科学上做出新的贡献。
这件事说明,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如果忽视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就会偏离科学的道路。
企图离开哲学的指导是办不到的。
相关知识点:世界观的重要性;案例2:“心”与“气”(1)[宋] 陆九渊:“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仅曰宙。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象山先生全集·杂说》)[译文] 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
宇宙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宇宙。
千万世以前,有圣人出现,此心相同,此理相同;千万世以后,有圣人出现,此心也相同,此理也相同;东西南北四方有圣人出现,此心都相同,此理都相同。
(2)[宋]张载:“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
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正蒙·太和篇》)[译文]太虚没有固定的形体,它就是气的本来状态。
气凝结聚合为有形的万物,分化解散为无形的太虚,它的聚散变化不定的形态是暂时的。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物质性,广泛联系和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第一部分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一)世界观和哲学基本问题一、哲学(系统化理论化世界观)和哲学的基本问题: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整体见解和根本看法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依据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系统两大类现象: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两大类活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意识和物质、思想和存在,终究谁是世界的本源,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②我们对四周世界的认识关于这个世界自己的关系是如何的?思想可否定识或反响存在的问题。
哲学史上的基本门派:唯物主义和唯物主义。
可知论和不行知论;有神论和无神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联系孤立、发展静止、内部矛盾)社会存在和社会心识的关系问题——社会历史观(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什么是物质?什么是意识?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有何意义?答:物质是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应的客观实在。
物质的独一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久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
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的意义: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将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去思虑和理解而且解决问题。
世界的来源是物质,不单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拥有物质性,世界的真切一致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物质是世界的来源,物质,运动,时间,空间拥有内在的统一性。
人的实践活动依靠于客观世界,客观世界的规律性限制着人的实践活动。
我们经过实践改造世界,就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经过必定的物质手段作用于客观世界。
人们要获得实践的成功和成功,就一定正确认识客观本质的发展规律,依据客观规律做事。
这也就是坚持世界的物质一致性原理。
因此世界的物质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石,全部从本质出发是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意识和物质的关系:意识从本质上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像,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