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专题一 第一节 百家争鸣 导学案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一、《百家争鸣》学案
【学习目标】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学习重点】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
【学习难点】联系相关史实,判断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主要意义
【自主探究】:
一:“百家争鸣”的背景
1、经济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政治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阶级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思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儒学及其代表人物(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孔子:_____时期,提出___和______,政治主张____________;教育主张________________
2、孟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荀子: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老庄之学(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老子:______时期,政治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哲学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庄子:______时期,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法家思想(代表______________利益)
1、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悝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商鞅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韩非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法家思想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墨家的主张(代表_______________利益)
1、墨家学说主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百家争鸣的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挑战自我】
1.《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鲁卿),‘八佾’(yì,是奏乐舞蹈的行列。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材料表明孔子强调( )
A. 仁爱思想
B. 忠恕之道
C. 等级秩序
D. 以德治民
2.“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故事蕴含了对立事物能够互相转化的道理.这跟我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不谋
而合。这位思想家是()
A. 老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孙膑
3.春秋战国时期世道衰微,孔子因此提出了“礼”的思想,孟子更为“礼”寻到了颇为深刻的人性依据。这个
依据是
A. 民贵君轻
B. 人性本善
C. 重义轻利
D. 浩然之气
4.史书记载,有一次孔子家的马棚失火,孔子退朝后回家,看到焦土断垣,急切地问:“伤人乎?不问马。”
这体现了孔子
A. 清静无为的思想
B. 以理服人的思想
C. 以人为本的思想
D. 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5.诸子百家中被认为是“乘物以游心”,可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是
A. 孔子
B. 荀子
C. 庄子
D. 墨子
6.孔庙是孔子文化的重要基地,今天我们如果想要去参观孔庙,了解孔子所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精髓,首先必须
要参阅
A. 《春秋》
B. 《论语》
C. 《史记》
D. 《道德经》
7.孔子曾在杏坛传道授业,他向其弟子阐释的内容最有可能是()
A. 清静无为
B. 兼爱非攻
C. 克己复礼
D. 格物致知
8.下面所列均是孔子的主张,其中一项是直接针对执政者提出的。这一项是
A. “仁者爱人”
B. “有教无类”
C. “克己复礼”
D. “使民以时”
9.韩非主张君主专制,黄宗羲抨击君主专制,依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正确的评价是
A. 都是进步思想
B. 前者反动后者进步
C. 都具有民主色彩
D. 都有利于封建统治
10.《论语·学而》中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并由此断定“其为人也孝弟,
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由此可见孔子
A. 主张通过礼仪谋求社会协调有序
B. 认为“仁政”是改善人际关系的关键
C. 已经形成了完整的政治思想体系
D. 主张借助人伦情感维系家国社会秩序
11.冯天瑜著《中华文化史》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
争鸣的私学文化。”下列言论体现两翼思想的是()
A. 清净无为天下正——明主治吏不治民
B. 知其雄,守其雌——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C. 民贵君轻——“以法治国”
D. 反者道之动——治强生于法
12.战国时期,荀子曾说过:“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鳝
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这表明荀子强调( )
A. 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B. 生产工具比较落后
C. 小农经济的水平低下
D.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5.0分)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儒家思想尚未取得独尊地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子就已经是声名显赫的人物了。春秋末一些典籍基本遵循孔子本然形象。战国时期,墨家后学将孔子塑造成乱贼形象,《庄子》将孔子描绘成道家的代言人,《韩非子》将孔子法家化,《孟子》《荀子》则将孔子的思想和形象夸说得愈加伟大,使他由君子变成儒家圣人。孔子“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简直就是庄子的“不言之教”。孔子的为政“必也正名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也下启了韩非的极端尊君、极端维护等级制度的势位思想。
梁启超则说:孔子的为人行事,有时表现为“温良恭让”,有时又表现为“发强恭敬刚毅”;有时表现为“冲淡悟退”,有时又表现为“内热栖皇”,奔走于诸侯之门;有时表现为“无可无不可”,有时又表现为“知其不可而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