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实用版
- 格式:docx
- 大小:60.40 KB
- 文档页数:15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控制因素是安全管理的重要方面。
安全行为的正确性常常由人的行为决策和操作行为决定,这些决策和行为容易受到人的心理所影响。
因此,理解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以及其控制因素是确保安全管理成功的关键。
一.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人类的行为是由很多心理因素所决定的,这些心理因素也会影响到人的安全行为。
1.态度态度是特定行为的心理倾向。
一些人表现出对安全的积极态度,另一些则表现出对安全不够重视的消极态度。
这种态度不仅是综合了传统观念、社会文化因素等的复杂心理反应,而且会影响人的安全行为决策和执行。
2.认知认知是一个人对环境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如果一个人不能完全认知危险环境,那么他的安全行为将会受到影响。
另外,认知偏差也会影响安全行为。
认知偏差是指人由于语言、文化、心理素质等原因而选择性地忽略或歪曲某些信息,从而导致判断错误产生不安全行为。
3.心理压力心理压力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安全行为。
当个人面临很大的压力或心理负荷时,可能无法集中精力和思维以做出正确的决策和执行安全行为,从而产生错误的行为。
二.影响安全行为的控制因素为了控制影响安全行为的心理因素,必须从以下方面入手:1.教育教育是影响形成安全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不断加强安全教育,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增强个人对安全的认知,引导个人正确了解和识别危险,从而形成安全的行为习惯。
2.约束在企业、社会等安全环境中,必须制定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并强制执行。
这些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的执行可以限制人的行为,以确保人们在安全环境中执行安全行为。
3.奖惩制度在企业和社会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奖惩制度。
通过奖励正确的安全行为,惩罚不良的安全行为,可以培养个人的安全意识和要求个人始终遵守安全规章制度和安全标准。
4.安全设备在工作、生活等场所中,应该保证有适当的安全设备,例如:防护用品、消防设备、安全标识、报警器等。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安全生产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需要重视的一项重要任务。
然而,在安全生产中,人们往往容易受到从众心理的影响,从而忽视安全规范和措施。
本文将从众心理在安全生产中的影响入手,探讨从众心理如何影响安全生产,并提出对策。
从众心理是指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情况时,出于追求认同和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会倾向于随大流、跟随群体。
在安全生产中,从众心理可能会导致以下问题。
首先,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于安全规范和措施的忽视。
当某个群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不遵守安全规范时,其他人也会受到影响,认为违反规范是可以接受的。
比如,如果一个工地上的大多数工人都不戴安全帽,其他工人也会认为戴安全帽是多余的,从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
其次,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危险行为的模仿。
当某个群体中的人采取了一种危险行为,其他人也会模仿这种行为,认为这是一种正确的方式。
例如,如果一个工人在高空作业时没有系好安全绳,其他工人也可能效仿这种行为,从而增加了工作中发生事故的风险。
另外,从众心理可能导致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轻视。
当某个群体中的人普遍忽视安全问题时,其他人也会觉得安全问题不重要,从而降低了对安全风险的警惕性。
比如,在一个车间中,如果大多数员工都不重视防护用具,其他员工也可能认为使用防护用具是多余的,而忽视了自身的安全。
总之,从众心理对安全生产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首先,加强安全宣传教育。
通过开展安全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人们对安全规范和措施的认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对安全问题的重视。
同时,通过宣传成功案例和事故教训,引导人们正确对待安全问题,摒弃从众心理。
其次,加强监督和管理。
在安全生产中,组织和管理者应该发挥示范作用,严格要求每个员工遵守安全规范和措施。
同时,建立健全的安全检查和监督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安全隐患,确保安全生产的顺利进行。
最后,建立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个人中树立起安全至上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的分析在工作场所或日常生活中,事故的发生是无法完全避免的。
然而,通过培养良好的安全行为和养成正确的心理状态,我们可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和最小化事故的影响。
在本文中,我将分析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
首先,安全行为是预防事故的关键。
人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遵循相关的安全规定和操作程序。
例如,在工作中,员工应该佩戴安全装备,比如头盔、手套和防护眼镜。
此外,他们还应该正确使用工具和设备,避免跨越安全警示线或接近危险区域。
这些安全行为的目的是确保员工远离危险源,并降低事故发生的风险。
然而,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人们的心理状态有关。
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决策和行为,进而增加事故的发生概率。
举例来说,当人们感到紧张、焦虑或压力巨大时,他们的专注力和注意力可能会下降,导致疏忽和错误决策。
此外,人们的情绪状态也会影响他们的行为。
例如,愤怒或冲动可能导致冒险行为,而沮丧可能降低人们的警觉性和动机。
因此,培养正确的心理状态对于预防事故至关重要。
首先,人们应该学会有效地处理压力和焦虑。
这可以通过放松技巧、冥想或运动来实现。
此外,建立合理的工作负荷和时间管理,以避免过度压力导致疲劳和错误。
其次,人们应该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
比如,采取积极的态度和正面的思维方式,以增强自信和应对问题的能力。
此外,有效的沟通和处理冲突的技巧也是维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关键。
然而,培养安全行为和正确心理状态并非易事。
它需要持续的培训和全员参与。
组织应该提供全面的培训,包括安全意识、操作规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此外,管理层应该树立榜样,并且向员工传达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鼓励员工报告潜在的安全风险和提出改进建议,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
同时,建立积极的工作氛围和支持员工的心理健康也是不可忽视的。
综上所述,事故中安全行为与心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良好的安全行为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而正确的心理状态则有助于人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和行为。
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及控制因素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运用人们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则,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
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们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住症结。
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
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
我们可以利用外部条件从心理活动规律上影响主体的实施,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
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
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①启发式诱导。
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
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断各种事故的发生规律及岗位的危险源和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
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因此,应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法》制定员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
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种方法对固执己见的员工非常有效。
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
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例如,建立模型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
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
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
据国际劳工组织统计,每年全世界发生的工伤事故高达上亿起,有30多万人在事故中死亡。
生产事故,成为仅次于疾病的第二杀手。
因此,加强安全管理,预防和控制事故的发生已成为当前的头等大事。
那么,如何搞好安全生产,怎样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除了加强安全管理,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素质外,人为的因素包括心理因素不可忽视。
下面就情绪、性格、气质等心理因素对事故的影响进行分析。
1 情绪对事故的影响情绪是人从事某种活动时产生的兴奋心理状态,是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所保持下来的一种本能的反映。
随着生活经验的丰富,情绪也在不断变化。
通常人们把基本情绪分为期望、厌恶、喜欢、忧伤、气愤、惧怕、自满、羞愧、轻蔑、怀疑等10种。
人的情绪就像一张白纸,环境的种种变化,都会在它上面留下痕迹。
情绪是受客观事物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心理状态,它对事故的发生产生很大的影响。
心理学上有一种“事故倾向理论”认为:有一些人比另一些人更容易出事故,其主要原因是个人情绪不稳定。
安全管理人员要善于观察分析,工作安排要因人而异,对关键的操作工更要特别注意,最好是安排情绪稳定的人去完成。
下面就周围环境对情绪的影响作简要分析。
1.1 气候气象心理学家指出,人的身体与精神反应都深受气象因素的影响,进而影响到人的行为。
如淫雨霏霏,会使人情绪低落;气压降低,常使人焦躁不安等。
有利的气象条件(气温、湿度、气流、光照等)可使人情绪高涨,干劲充足,效率培增;反之会使人情绪低落,效率下降。
1.2 光线光线暗淡容易使人萎靡不振。
所以,在法国,每当阴雨连绵的季节,一些工厂就用灯光把车间置成旭日东升、曙光万道的景象;临近中午时,华灯齐射,现出万里晴空、“阳光”灿烂;快下班了,又是一番“夕阳”与晚霞的景色。
据说,这样的人造环境能振奋人的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1.3 色彩色彩在客观上是光的一种特性,在主观上是人的视觉,如同嗅觉、味觉、听觉一样,是人的感官对外界刺激的反映。
色彩作用于人的感官,可刺激人的联想,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
安全生产不能有侥幸心理在现代社会中,安全生产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话题,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然而,在生产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人对安全问题持有侥幸心理,认为事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从而忽视了安全的重要性。
本文将探讨安全生产不能有侥幸心理的原因及其影响,并提出应采取的措施来加强安全意识和规范安全行为。
首先,安全生产不能有侥幸心理的原因之一是人们对事故可能性的误判。
有些人认为事故只是偶然事件,发生的几率很低,因此容易忽视安全措施的执行。
然而,事实是事故并非完全的偶然,它往往是由于人们的疏忽、安全措施的不到位或违规操作等原因引起的。
这种对事故可能性的误判会导致人们对安全问题的轻视,进而产生侥幸心理。
其次,安全生产不能有侥幸心理的原因之二是环境对安全意识的影响。
环境是塑造个人思维和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
如果周围的人普遍缺乏安全意识,对安全问题不够重视,那么自身也容易受到影响。
很多人会认为,只要周围的人都这样做,自己也可以这样,这种从众心理容易导致侥幸心理在群体中蔓延。
因此,良好的环境氛围是培养正确安全意识的重要保障。
最后,安全生产不能有侥幸心理还与个人素质、教育水平以及相关制度的完善有关。
个人素质是决定一个人行为表现的重要因素。
如果个人缺乏安全意识,不注重细节,对事故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认识,那么更容易滋生侥幸心理。
另外,教育水平也会直接影响一个人对安全问题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教育部门应在教育中加强安全知识和安全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安全素养。
同时,相关制度的完善对于防止侥幸心理的产生也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安全规定的宣传和培训,有效地约束和引导员工的行为。
针对安全生产中的侥幸心理问题,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加强安全意识和规范安全行为。
首先,个人应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不掉以轻心,对安全问题要有正确的认知。
其次,组织或企业应加强安全培训和宣传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素养和遵守规章制度的意识。
人为因素对安全的影响及控制船舶营运安全与否,直接影响到船公司的经济效益,更关系到船员、船舶、货物、港口的安全和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海洋环境的保护。
随着船舶科学与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船舶正向大型化、高速化和高度复杂化发展,最终将向安全、环保、尖端技术型方向发展。
船舶动力装置也逐步向热能、原子能应用方面转化,轮机管理已由人工操作向机舱集控和驾驶遥控管理过渡,大型船舶和新型船舶进入了自动化无人机舱管理模式的高级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的全面介入,给航运业带来效率和收益,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但由于船上设备和系统构造功能全面而精化,科技含量和自动化程度极高,对航海相关人员在理论知识、技术应用、操作控制和维护管理等方面提出高标准、高要求。
同时高科技产品的不可靠性以及内在难以发现的不足和隐患,常导致设备突发性故障、损坏和系统运作的混乱,给船舶航行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为此,只有通过船员在操作时及时发现设备和系统的不正常情况,经过分析和探讨,熟悉其性能、掌握隐患点,并进行有效调整,然后采取应变措施,充分发挥人的主观因素和直接作用。
1 海上安全人为因素研究的状况IMO在1997年11月27日第20次大会上,通过了A850(20)决议《国际海事组织有关人为因素的范畴、原则和目标》,及附录《人为因素的作用、原则和目标》.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成立了人为因素工作组(WPHE),旨在基于船舶检验研究如何应用人类工程学原理减少潜在人为因素的原则,制定出一系列规则、指南,指导各船级社制定本社的检验规则和从事检验工作,以保证船舶及人命安全,保护海洋生态环境.1.1 关于人的生理、心理特征研究日本山冈正美通过对具有不同经验的航海人员的适任效果的对比,分析得出了在海难事故的人为失误中,由于人的经验、海上工作经历的长短以及人的生理条件的不同可能造成的失误大小也不同的结论.伦敦理工学院的R.G.Curtis利用模拟实验对海员操船所需的反应时间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了在不同的生理条件制约下,从对方船舶改变运动状态到本船采取决策行动所需要的时间.J.Hagart和C.M.Cramshaw利用卡特尔16因素个性测试法和模拟操船的方法对船员个性与操船行为的关系进行了统计研究,探讨了个性外向者与内向者操船行为的不同.根据四类距离(最近通过距离、最近决策距离、平均通过距离、平均决策距离)与外向性的相关系数和标准差相关系数证明,个性外向者通常比内向者较晚采取行动且采取行动时具有多变性.李建明在疲劳对船员行为的影响一文中,以全球海事统计为依据,对海事发生率居高不下的原因进行分析后得出,在人为因素起主要作用的海事中,疲劳因素可能高达75%左右的结论,并提出,建立合理的工作时间制度尤为重要.澳大利亚海上安全机关1997年发表了由A.W.Parker博士等人对该国船员的调查报告.该报告将船员的自然状况、身体条件、工作压力和疲劳状况以及他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造成的行为都列入潜在的危险因素.尽管报告中没有统计由于这些因素造成的船舶事故,但鲜明地阐述了这些因素在造船和船舶运行管理中必须加以考虑.1.2 关于船员行为可靠性的研究日本杉畸昭生等人利用问卷调查和实况调查的方法,运用可靠性理论对船员望行为的可靠性进行了研究,得到了不同会遇状态下船员望的可靠性指标.原洁、翁长一彦分别对船员避让操船行为可靠性和各种视认方法进行了研究,最终提出了各种情况下如何正确采取行动的建议.李少军在海事预防中人的因素的作用一文中,对如何减少人为失误,以预防海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对人为失误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定性分析,提出了利用人为差错率对人的动作可靠性进行定量预测的模型.1.3 关于人员选拔与人为因素关系的研究许多文章定性地分析了在人员选拔和人事安排时考虑船员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尤其是性格、气质、意志等与船上作业关系密切的个人因素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对海员进行心理素质测试的建议.1.4 人类工程学在海运系统中应用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各个海运发达国家的专门机构对人类工程学在航海上的应用均做了大量工作,其中美国ABS已出版了《海运系统应用人类工程学指南》,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具体应用人类工程学方法.1.5 人为失误预测研究世界各国近期对人为因素和人类工程学方法研究很多,但达到实际应用者不多,特别是建立人为失误预测模型更是很少.英国伯明翰大学BARRY.KIRWAN博士对人的可靠性评估研究时,采用了三种人的可靠性量化技术方法,利用这三种方法可建立人为失误预测模型.KIRWAN博士发表了一系列文章,通过实验表明该三种方法可以用于利用人类工程学原理设计的工业系统的预测评估,可达到减少人为事故发生的目的.同时,文章中还指出:这三种方法准确度仅可达到72%,所以,在应用中应与综合分析、失误辨识和数值分析相结合,目前只能达到定性分析水平.2 人为因素研究的目的和意义2.1 有针对性地开展船舶检验工作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人为因素工作组(HE)把人为因素分为五个方面,即技术(包括设计、人类工程学、制造结构、安装、认证、保养、维修、更新等)、人员配备(包括资格、船员人数、船员组成、文化背景、工作语言、胜任状况等)、培训(包括基本安全培训、扩充安全培训、技能、熟悉、个人陆地培训等)、管理(包括安全意识、政策、动机、沟通环节、责任、主管权利、工作计划、意外事故计划、应急反应、手册、步骤、工作方法、检查清单、教育和训练等)及环境(包括有毒物质、人员保护、伤害、工作时间、休息时间、疲劳、生存条件、人机界面等).以上五个方面分布于以下六个领域部门:(1)造船(包括设计院所、设备制造商和供应商、船舶制造商);(2)船舶行业管理(主要包括船级社、海事局);(3)船舶营运管理(主要包括船东、代理、货主);(4)船舶保障(主要包括备件供应、修船、油料供应、物料供应、保险);(5)人员培训(主要包括有关航海院校、各企事业单位培训点);(6)相关部门(主要包括港口、海关、商检、卫检、保险等).其中与船舶检验有关的内容主要是技术和环境两方面所包含的相关项目,在这些相关项目中,目前的船舶检验仅仅是对该类项目进行设备或产品是否符合“规范”要求的检验,而没有进行该类项目中所涉及的人为因素方面的检验,如产品或设备在设计时是否考虑了满足人类工程学的相关要求;设备的结构是否适于人员对其进行保养、维修;需要人员重点管理的设备是否考虑了在人机之间“人”能够最高效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因此,通过对人为因素的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应该把上述哪些项目列入到以后船舶检验中去的问题.2.2 对航运的发展将产生巨大影响从国外的情况来看,美国海岸警备队(USCG)所实施的PTP计划中,将“使用人为失误识别、评估、预防技术作为USCG登船检查的一部分”视为计划的三个要素之一.也就是说在USCG对进入其港口的外国籍船舶进行登船检查时,将运用适当的技术对船上的人为失误风险进行评估.再从港口国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今后的港口国检查将不再限于对船舶和船员证书的检查以及船舶设备的检查,在必要情况下港口国检查官员将对船员的操作水平进行检查.可以看出:人为因素的研究不仅是一个学术上的问题而且是关系到国家的主权和本国航运发展的大问题.其一,关于“适航”船舶的技术标准问题历来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为本国争取利益的焦点问题.发达国家总是利用其具有的技术和经济实力的优势,在制定相关的“规范”问题上片面强调需要“高投入”和“高技术”的所谓“高标准”,并以此把不发达国家的船舶挤出航运市场.而经济不发达国家则坚持所谓“‘高投入’和‘高技术’的‘高标准’”并非是解决目前航运安全问题的唯一和最佳途径,要降低海事发生率仅仅依靠设备的改进、可靠性的提高及船舶航行条件的改善等难以达到目的,且从费效比的角度考虑,过多的投资既不能有效地扼制重大海难事故的发生,也不能为船东所接受,因此,可以对人为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借助适当的有关船员行为的评估模型,实现人为失误的风险预测,达到潜在危险的预先识别,使管理部门能主动采取相关的预防措施,降低海事发生率.目前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进行的人为因素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需要对相应的“规范”进行修改,这又会引发新一轮的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之争.因此,加强对人为因素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掌握人为因素的精髓,并以此为依据在国际航运界坚持我们的观点,争取我们的利益.其二,通过对人为因素的研究,可以有效地促进本国航运界的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安全本身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船舶运输系统不发生事故并不表明该系统是安全的,船舶在人员的操纵下没有发生事故,也不表明人的行为就是安全的,船舶检查的目的就是发现隐患、消除潜在的危险.通过对人为因素研究获得的成果来改变以往的船舶检验仅仅是对设备或系统的硬件进行是否符合“规范”的检验,达到对“人”的检验,最终达到有效地促进本国航运界的安全管理水平提高的目的.2.3 对航运人才教育和培养产生影响船舶运输过程中选择配备高素质人员是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海上风险的必备条件.高素质包括:身体条件良好、掌握充分的安全知识、熟练的海上工作技能和工作语言交流能力、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等条件.根据《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公约)和人为失误造成的海上重大事故调查,IMO在1995年进一步修订了《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公约》(STCW7895公约).中国海事局相应颁布了若干文件,使我国船员培训、发证和值班有较严格的、规范的、系统的管理.我国航海类院校和培训机构也同时对教学计划、要求等做了详细地修改,建立了自己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这必将对21世纪船员培养起到重要影响,为减少海上风险中的人为因素提供基本条件.虽然,非海上工作人员的培养目前尚没有具体的规定和要求,但人们已经意识到经过较高的教育和专门培训的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减少失误、降低风险会起到重要作用.事实上,为减少人为因素失误所必须的法律、安全和环保意识教育已经渗透于教育机构的教学过程中.这使培养出的人才能够基本适应海上安全的需要,对减少人为因素造成海上事故起到积极作用.3 船上安全管理和人为因素IMO以促进航运安全和保护海洋环境为己任,制订了一系列国际公约。
影响安全生产的几个心理因素个性的差异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操作人员的反应速度、手脚的灵巧程度和视力、体力等能力方面,性格、气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是否适应工作的需要。
有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操作时表现为力不从心、失去配合、操作失误、冒险操作等而造成事故。
影响安全生产的心理因素,包括个性、注意、需要与动机、情绪等方面,简述如下:1.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在心理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和经常的特征,是一个全部品质和经历的总和。
心理学把人的个性分为能力、性格和气质三个方面。
人的个性形成,主要取决于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
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经历不同,所以个性各不相同。
例如,有的人善于学习,掌握科学技术和生产技能较迅速;有的人工作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有的人马马虎虎、得过且过;有的人沉着、稳重、老练,有的人则轻浮、急躁、冒失。
个性的差异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操作人员的反应速度、手脚的灵巧程度和视力、体力等能力方面,性格、气质对安全生产的影响表现为是否适应工作的需要。
有时由于个性心理特征的影响,在操作时表现为力不从心、失去配合、操作失误、冒险操作等而造成事故。
2.注意。
人的“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由于“注意”,人才能够清晰地反映周围现实中的一些事物,而避开其余事故。
就操作人员来说,“注意”可分为两类,即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无意“注意”是既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加任何努力。
它是由周围的环境变化引起的。
如强烈的光线、巨大的声响、浓郁的气味、新奇的外形等都容易引起人们的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的“注意”,必要时还需要经过人的主观努力。
例如,操作人员在现场进行作业时,多检查设备、操纵机器、观察各种显示器和周围环境,这是有意识的“注意”。
在劳动过程中,需要人们善于把自己的“注意”有意地集中并保持在作业上,并且要控制无意的“注意”,不为某些事物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即使身体疲倦了,还要强迫自己“注意”,否则,非常容易发生事故。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控制措施人的不安全行为是指个体或群体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偏离安全要求的行为或决策。
不安全行为可能对个体和他人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来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本文将探讨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控制措施。
一、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1.心理因素:许多不安全行为是由于个体的心理因素导致的。
例如,个体可能存在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发生事故;或者存在压力和情绪问题,影响决策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2.规划和设计因素:不安全行为可能是由于工作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存在问题而导致的。
例如,工作场所的布局不合理,存在安全隐患;工具和设备的选择不当,导致操作不安全。
控制措施:对工作环境进行安全评估,及时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选择符合安全标准的工具和设备,并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
3.组织和管理因素:组织和管理的问题常常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之一、例如,工作任务过于繁重,导致个体过度疲劳;缺乏有效的安全规章制度和管理措施;对违规行为缺乏惩罚措施或监督不力。
控制措施:优化工作流程,合理分配工作任务,减少个体的疲劳;建立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加强对规章制度的培训和宣传;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对不安全行为的监督和惩罚。
4.个体技能和知识水平:个体的技能和知识水平直接影响其对安全问题的认识和处理能力。
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可能导致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控制措施:加强个体的安全技能和知识培训,提高对安全操作方法和标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1.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在工作和生活中宣传安全知识,增强个体的安全意识和危机意识。
通过情景再现、案例分析等方式,让个体深刻认识到不安全行为的危害性。
2.制定和完善安全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组织的安全规章制度,详细规定工作流程、安全操作方法和标准。
通过明确的规定和限制,约束个体的行为,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在安全生产中,常常存在一些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这些心理状态如果调整不当,往往是诱导事故的重要因素。
常见的与安全密切相关的心理状态有:(一)省能心理人类在同大自然的长期斗争和生活中养成了一种心理习惯,总是希望以最小能量(或者说付出)获得最大效果。
当然这有其积极的方面,鼓励人们在生产、生活各方面如何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获,如经济学中的“投资-效益最大化原理”。
这里关键是如何把握“最小”这个尺度,如果在社会、经济、环境等条件许可的范围内,选择“最小”又能获得目标的“较好”,当然应该这样做。
但是这个“最小”如果超出了可能范围,目标将发生偏离和变化,就会产生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它在安全生产上常是造成事故的心理因素。
有了这种心理,就会产生简化作业的行为。
如xx年2月某铁厂在维修高炉时,发现蒸气管道上结成一个巨大的冰块,重约0.4吨,妨碍管道的维修。
工人企图用撬棍撬掉冰块,但末撬动,如采取其他措施则费时、费力,于是在省能心理支配下,在悬冻的冰块下面进行维修。
由于振动和散热影响,冰块突然落下打在工人身上,发生人身事故。
省能心理还表现为嫌麻烦、怕费劲、图方便、得过且过的惰性心理。
例如,一运输工在运输中已发现轨道内一松动铁桩碰了他的车子,但懒于处理;只向别人交待了一下,在他第二次运输作业中因此桩造成翻车事故,恰好伤害了自已。
(二)侥幸心理人对某种事物的需要和期望总是受到群体效果的影响,在安全事故方面尤其如此。
生产中虽有某种危险因素存在,但只要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自卫能力,切断事故链,就不会发生事故,因此事故是小概率事件。
多数人违章操作也没发生事故,所以就产生了侥幸心理。
在研究分析事故案例中可以发现,明知故犯的违章操作占有相当的比例。
例如,某滑石矿运输工人不懂爆破知识,为了紧急出矿,抱着侥幸心理冒险进行爆破作业,结果发生事故,当场被炸死。
(三)逆反心理某些条件下,某些个别人在好胜心、好奇心、求知欲、偏见、对抗、情绪、等心理状态下,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不该做的事情。
安全行为管理一、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索素。
人的行为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可望性,因此每个人安全行为是有差异的、复杂的、动态的。
要有效地预防、抑制和消除不安全的行为,并鼓励安全行为,仅仅了解和掌握人的行为规律是不够的,还必须对影响安全行为的多因素进行分析。
影响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类。
1、个性心理因素。
⑴情绪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情绪是每个人固有的、受客观事物影响的一种外在表现,这种表现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
当情绪处于兴奋状态时,人的思维、反应比较灵教;当情绪处于抑制状态时,则人的思维和反应比较迟缓。
从安全的角度来看,当不同的情绪出现或当情绪处于不同的状态时,人们的安全行为是不同的。
⑵气质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气质是人的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人所具有的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
气质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安全行为。
如多血气质的人,敏捷、情绪变化快,他们安全意识较强,但有时不稳定;胆汁气质的人,易于灘动,暴躁,安全意识较前者差;黏液气质的人工作中能坚持不懈,但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抑郁气质的人,工作中能表现出坚持精神,但动作反应慢。
⑶性格对人的安全行为的景响。
性格是每个人所具有的最主要、最显著的心理特征,是人在长期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它表现在人的活动目的上,也表现在达到目的的行为方式上。
理智型性格的人,用理智来支配行动;情绪型性格的人,情绪体验深刻安全行为受情绪景响大;意志型性格的人,有明确的目标,安全责任心强。
2、社会心理因素。
⑴社会知觉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社会知觉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最终目的是要通过对别人所形成的正确印象,从而洞察他人。
安全问题的预防和解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们之间知觉的正确性,即依赖良好的人际环境。
⑵价值观对人的安全行为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每个人的心目中都存在一系列的价值评价标准,并依据这些标准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评价。
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模版安全生产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在安全生产中,我们要特别注意避免从众心理的影响,即不盲从、不随波逐流,而是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
下面,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如何避免从众心理对安全生产的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
安全意识的培养是我们预防事故的基础。
要时刻牢记安全第一,将安全纳入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我们要明确安全是一项责任,是每个人的义务,不论是在生产现场还是日常生活中,我们都要积极主动地关注自己和他人的安全。
这样,我们才能够及时发现问题、防止事故的发生。
其次,我们要注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宣传。
只有增加安全知识的积累,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各种安全风险。
我们可以利用各种途径,比如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宣传等,提高自己的安全意识和应急能力。
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学到的安全知识传播给他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安全知识,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安全水平。
另外,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提高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生产工作中,我们要时刻关注周围的安全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
同时,我们还要时刻保持警惕,不因他人的行为来影响自己的判断,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底线。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要注意遵守各种安全规定,比如交通规则、用电用火的安全操作等,不因他人的懈怠而自己放松对安全的要求。
总之,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模板,我们要扎根于自己的内心,树立正确的安全观念和行为习惯。
我们要注重安全知识的学习和宣传,不断提高自己的安全素养。
同时,我们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解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确保自身安全和周围人的安全。
最后,我希望大家都能够牢记安全生产切记从众心理的重要性,坚持安全第一,不盲从、不随波逐流。
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相信我们能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谢谢大家!。
人类不安全行为的影响因素及控制措施事故产生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二是物的不安全状态。
三是管理上的缺陷。
一般情况下,事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人的不安全行为,企业安全生产的关键是改善人的行为,最大限度的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
导致人类不安全行为的因素大致如下7种情况:一是侥幸心理。
有侥幸心理的人以为,操作违章不一定会发生事故,相信自己避免事故的能力,还会认为别人不一定能发现,就是发现了,认为自己的“动机是好的”,不会受到责备。
二是冒险心理。
有冒险心理的人,或争强好胜、喜欢逞能,或有违反规定未造成事故的经验;或为争取时间,不按规程作业。
有冒险行为的人,甚或将冒险当作英雄行为。
有这种心理的人,大多为青年职工。
三是麻痹心里。
具有麻痹心里者,或者认为这是一份常规工作,习以为常,不感到有什么危险;或没有注意反常现象,照常操作;还有的则是责任心不强,得过且过,沿用习惯方式作业,凭“老经验”行事,放松对危险的警惕,最终酿成事故。
四是捷径心理。
具有捷径心理的人,常常将必要的安全规定、安全措施、安全设备是完成生产任务的障碍,如为了省时间而擅闯危险区,为了方便操作拆掉安全装置等。
这种心理造成的事故,在发生事故中占很大比例。
五是从众心理。
具有这种心理的人,其工作环境内大都存在有不安全行为的人,于是也为之仿效,甚或不从众则感到有精神压力。
如果有人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则不会发生事故,其他人就会跟着不按规程操作。
六是逆反心理。
具有逆反心理的人一般难以受正确的、善意的规劝和批评,坚持其错误行为,它在反情绪意识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种与正常行为相反的异常行为,自恃技术好,偏不按规程办,甚或在不了解物的性能及注意事项的情况下进行操作,从而引发事故。
七是厌倦心理。
有这种心理的人经常因重复工作而感到心理疲劳,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厌倦心理,从而感觉乏味,时而走神,造成操作失误,引发事故。
员工不安全行为的控制应从企业监督和员工自身控制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六项改进措施:一是增加安全投入,改善硬件环境。
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因素及控制措施不安全行为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违反安全规定和程序,从而导致安全事故和伤害发生的行为。
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产生的。
了解这些因素,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地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保障人身安全。
造成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分为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个人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知识水平不够。
个人在缺乏安全知识和技能的情况下,容易产生不安全行为。
解决这个问题的措施是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个人的安全意识和技能。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问题。
有些人对安全问题漠不关心,他们认为遵守安全规定会影响工作效率或者不重要。
这种态度和价值观会导致不安全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通过安全文化建设,培养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和态度。
此外,个人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也可能影响安全行为。
例如,精神状态不稳定、疲劳、情绪波动等都会增加不安全行为的风险。
应对这些因素,可以通过合理安排个人的工作和休息时间,提高个人的心理素质,从而减少不安全行为的发生。
环境因素也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工作环境的不安全因素是导致不安全行为的重要根源。
如:缺乏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工作区域不清洁、噪音、环境不舒适等。
这些因素会引起人们注意力分散、工作失去效率,从而导致不安全行为。
要控制这些因素,首先应该进行安全检查和评估,修复或安装必要的安全设施和装备。
其次,要保持工作区域的整洁和舒适,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
管理因素也是造成不安全行为的重要原因。
例如,缺乏安全制度和规定,不严格执行安全操作流程,缺乏对违反安全操作行为的惩戒措施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人们对安全规定和程序的忽视,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建立健全的安全制度和规定,并严格执行。
同时,对于违反安全操作行为要及时进行惩戒,以警示他人。
综上所述,造成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
要预防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需要针对不同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安全生产心理
《安全生产心理:重视员工心理健康,保障生产安全》
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员工的心理健康更是保障生产安全的重要因素。
在日常的工作中,员工可能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就会给生产安全带来隐患。
首先,企业应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
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更快的生活节奏和更大的工作压力,而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一种常见的现象。
企业应该建立并完善心理健康管理制度,为员工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服务,帮助员工及时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其次,企业需要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与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
员工在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着各种挑战和压力,如果心理状态不稳定,就容易出现疏忽大意和粗心大意的情况,进而导致一些安全隐患的出现。
因此,企业应该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安全意识,提高他们的安全素质,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
最后,企业应该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制度,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支持。
一方面,企业可以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员工对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另一方面,企业还可以建立心理疏导机制,为员工提供各种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服务,帮助员工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心理问题。
总之,安全生产心理关乎员工的心理健康和生产的安全,企业
应该重视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员工的心理状态与生产安全之间的关系,建立健全的心理卫生制度,保障员工的心理健康,从而保障生产的安全。
文件编号:RHD-QB-K2768 (安全管理范本系列)编辑:XXXXXX查核:XXXXXX时间:XXXXXX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示范文本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示范文本操作指导:该安全管理文件为日常单位或公司为保证的工作、生产能够安全稳定地有效运转而制定的,并由相关人员在办理业务或操作时进行更好的判断与管理。
,其中条款可根据自己现实基础上调整,请仔细浏览后进行编辑与保存。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
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
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
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
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及控制措施安全是每个人生命的重要保障。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工作中,保障人身安全都是最重要的一环。
但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时有发生,甚至给自己和他人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不安全行为,我们又该怎样才能有效地控制这样的行为呢?一、人的不安全行为的产生原因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大多源于个人自身和工作环境两个方面。
1. 个人因素(1) 心理素质不够稳定:心理素质不够稳定时,往往容易受到紧张和压力的影响,失去理智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2) 工作习惯不佳:有的人工作习惯不佳,例如不时常检查设备,或者忽视维护,这样就会给自身和他人带来不安全因素。
(3) 个人监管不力:如果个人监管不力,对自身和他人的情况不熟悉,就会导致危险行为的发生,提高隐患概率。
(4) 对个人财产和安全不重视:有的人对自己的财产和安全不重视,从而导致出现行动随意甚至偷懒的情况发生,增加了不安全的概率。
2. 环境因素(1) 工作压力大:工作压力大是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产生的一个常见原因,当人们在高压的工作状态下,他们的判断力和注意力容易降低,从而产生不安全行为。
(2) 工作环境不安全:在工作环境不安全时,人们往往会面临危险和风险,不安全的情况容易引发不安全行为。
(3) 工作时间过长:持续工作时间过长也是一个常见的原因,长时间的劳动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还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
(4) 缺乏安全培训和教育:教育和培训是大家能够减少危险隐患并提高自我安全意识,但是如果缺乏良好的培训和教育,那么很容易形成危险的行为。
二、人的不安全行为的控制措施为了减少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发生,需要采取合适的控制措施来降低风险。
1. 提高安全意识提高安全意识是减少不安全行为发生的第一步。
企业和团队需要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让员工牢记安全是首要任务。
同时,每个人都应该有自我保护的意识,及时发现危险并自觉防范。
YF-ED-J2194可按资料类型定义编号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实用版Management Of Personal, Equipment And Product Safety In Daily Work, So The Labor Process Can Be Carried Out Under Material Conditions And Work Order That Meet Safety Requirements.(示范文稿)二零XX年XX月XX日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与控制因素实用版提示:该安全管理文档适合使用于日常工作中人身安全、设备和产品安全,以及交通运输安全等方面的管理,使劳动过程在符合安全要求的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防止伤亡事故、设备事故及各种灾害的发生。
下载后可以对文件进行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调整使用。
石油化工的生产过程具有易燃易爆、高温高压、有毒有害的特点,生产、检维修操作也具有复杂、多工种同时作业、立体交叉作业多的特点,特别是直接作业环节容易发生事故。
从石化行业各类事故的特点来看,属于“三违”事故的每年都要占相当大的比例,而“三违”事故的根源都可追溯到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为了控制这类事故的发生,研究人的心理对安全行为的影响并在实际工作中进行引导,从而指导安全生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石油化工事故成因中的人为因素1.事故成因与人的关系在事故成因的各要素中,人是主要因素。
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控制的客体,既要靠人去管理,又要对人进行控制。
所以,减少和杜绝“三违”事故就是要对人进行管理。
人的行为是受心理意识支配的。
事故与人的心理和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般来说,人有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就会出现什么样的安全工作状态,如果每个人都从思想上重视安全,熟练掌握了本单位、本岗位的科学知识、操作技能,明确了本岗位的安全生产责任,清醒地认识到了本岗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要性、发生事故的危害性,就能有效地控制、减少甚至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
2.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由于每个人的生理特征、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不同,所处的地位以及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等等,每个人的心理过程都具有自身的特点。
从石油化工生产中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等的安全控制来说,人的不安全行为往往是受消极被动的因素影响而产生的。
人的安全行为,同样基于人的心理作用,往往是在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下,达到控制火灾爆炸、设备事故、人身伤害事故、责任事故的目的。
由于人受到主动积极因素的影响,使人产生安全需要,引起正确的动机,有了安全行为,从而去实现控制事故发生的目的。
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说明人的心理是可以预测的,人的行为也是可以引导的,从这点出发,在石油化工安全管理中强调激发人的内在动力,施加对人的主动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3.影响人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因素人的心理状态与受到的影响密切相关。
因为人不是独自存在的,不可能脱离现实社会。
因此,任何社会现象都会在每个人的心理上得到反映。
人有行动自由,所以人的活动易受环境条件所造成的心理的影响。
主要影响因素有:①受企业管理水平的影响。
这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劳动环境、劳动组织等方面,都容易对企业职工产生较大影响。
如果企业的管理水平、技术水平高,劳动环境舒适,劳动组织合理,就会使职工对本岗位产生兴趣,激发职工对工作的热爱、对事业的信心,从而增强安全责任感。
这对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和各项制度,提高工作效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如果企业领导重视安全生产,并将其融入到全面的企业管理中,也会取得企业的良好发展。
对于石化企业,用“安全第一”的思想指导企业的安全管理是极其重要的。
为了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安全管理体系,企业领导和主管领导必须是一名安全专家,只有这样,“安全第一”的思想才能成为一个企业的核心价值观,而非一个悦耳的口号。
作为企业的安全第一负责人首先必须相信:通过扎实有效的安全管理,创造一个没有伤害产生、没有事故发生的企业环境是完全可能的。
②受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
人工作是为了获取应得的劳动成果,如果企业效益好、管理好,职工的物质生活得到保障、改善、提高,就能促使职工自觉珍惜本岗工作,努力工作,多创效益,同时也会增加职工对企业的依赖性、可信度和工作使命感。
③受生产性因素影响。
主要表现在家庭环境、个人心理状态、居住条件、就业交通、服务质量等方面,也会对人的心理状态造成不可忽视的影响。
④受习惯性因素影响。
单位传统习惯、集体内工作气氛对职工的心理影响非常大。
在一个小团体内往往容易形成一些不成文的、非正式的习惯。
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从众心理,是人们在适应群体生活中产生的一种反映,不从众的人会感到有一种社会的精神压力。
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不安全行为也易被仿效。
如在工作中某一个或者几个人的违章行为没有发生事故,那么其他同事很容易跟着那么做,如果不这样做,可能会被同行说技术不好,胆小、怕死等,所以这种从众心理极易引发事故,严重威胁安全生产。
⑤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一个人所受教育程度如何,对安全生产有较大影响。
受安全教育的程度越高,安全意识越强,对本岗位的危害性认识越清,行为就会越规范,思想往往能与当前安全管理要求相适应。
反之受安全教育程度浅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意识,行为就不一定规范,甚至盲目进行违背客观规律的行为和操作,或者瞎指挥,造成事故。
⑥侥幸心理的影响。
海因里希1:29:300的事故法则告诉我们,伤害事故的发生是一种小概率事件,一次或多次的不安全行为不一定会导致伤害。
所以在生产工作中,一些有着多年从事某一项工作的“权威”员工,在自己的多次违章中没有发生事故,就认为自己这样干了近一辈子工作也没有出过什么事,就会容易凭借经验而忽视各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不考虑生产过程中经常变化的复杂因素,容易引发事故。
这种经验、侥幸心理状态下发生的违章行为实为明知故犯,其危险程度最大,后果也最为严重。
⑦节省能耗心理的影响。
人总是希望以最小的能量消耗取得最大的工作效率,这是人类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有惰性,这种心理给人类进步带来好处,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促使人类不断改进劳动工具,从而使生产向更加自动化的程度迈进,推动了人类生产力的不断进步。
但是,在这种心理因素的指使下,有些操作者在工作中因为嫌麻烦、怕费劲,就会省去一些必要的操作步骤和不使用必要的安全防护设施和劳动用品,从而引发事故。
⑧逆反心理的影响。
在某些时候,人会存在好奇心、好胜心,或对某些事物存在偏见、对抗或抵触,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人常常会产生与常态心理相对抗的心理状态,偏偏去做出一些不该做的事而引发事故二、控制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对策:探讨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掌握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影响因素,目的在于对职工的不安全心理进行预测,对职工不安全行为有效地采取相应的控制、调整。
针对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下职工的不同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对策,消除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以便做好事故的预防,杜绝不安全行为。
控制人的不安全心理和行为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方法和内容如表1所示。
在使用这些方法的过程中,关键是要运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培养其敬业精神。
1.要善于从实际情况出发。
人的心理是极为复杂多变的,它一方面有其共同的规律,另一方面有其差异性,即所谓的个性。
因此,解决安全问题必须从实际出发。
解决人的思想问题要善于抓症结所在。
一个人缺乏责任心的原因可能很多。
必须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对症下药,才会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达到预期目的。
2.坚持正面教育诱导为主。
可以从心理活动规律出发利用外部条件对主体实施影响,启发其自觉地进行思考和判断,因势利导。
对职工进行心理诱导,在日常工作中善于发现职工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情绪及行动意向等,然后根据工作意图,选择有利因素进行适当的诱导。
进行有效的心理诱导方法很多,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4类:①启发式诱导。
设法让职工利用联想推理等思维,独立思考,以领悟事理。
日常工作中可用典型案例,推动全局工作,或者组织反事故演练,举行安全座谈会,进一步提出问题,让职工通过自己所见所闻,了解、分析、推理各类事故的规律及本岗位危险源及安全要求。
②继发式诱导。
职工对于事物的认识有一个进一步深化的过程。
因此要根据企业安全管理活动规律制定职工的活动目标,然后根据职工的现实认识水平,划分若干发展阶段,循序渐进。
③激发式诱导。
利用职工的性格特点进行诱导,这个方法对固执己见的职工是很有效的。
但应以正面教育、启发诱导为主,应主动热情,恰到好处地处理,否则,容易刺伤对方的自尊心,产生反感,反而达不到预期效果。
④激励式诱导。
包括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如树立典型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典型不仅能激励他人,也能激励其本人。
并能给职工指明方向,帮助职工树立信心,传授工作方法。
3.在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上下功夫,在认识过程中印象的产生、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发现,无不有意识在起作用。
顿悟和灵感的出现,也是有目的的系统思维结果。
企业安全工作中职工的安全意识起着明显的作用。
总之,在日常安全管理中,无论采取什么措施都必须在提高思想意识上下功夫,从而控制人的行为。
比如说制定一套科学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依赖制度和操作规范,还需要使职工完全知道每条制度和每项操作规程对保证企业安全的意义,并且要让每个职工随时能够知道自已的行为是否合乎安全要求。
同时正确处理好社会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三者的关系,这样从思想上把企业安全与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就能极大地提高职工做好企业安全工作的自觉性,杜绝“三违”现象,消除事故隐患,实现人的行为安全,达到安全管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