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开颅手术切口设计 (2)

开颅手术切口设计 (2)

(外科)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

普通外科常见手术切口选择和径路黎沾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教授普通外科手术种类繁多。对于开放手术,选择、设计好切口和径路是极其重要的一步。一个设计得当的切口是手术成功的基本保障。总的要求是: ① 尽量接近病变及拟进行操作的部位,能提供尽量好的显露;② 进入和关闭缝合尽量方便、简单;③ 尽量少造成组织(肌肉、血管、神经)的损伤;④ 手术后疼痛较轻,愈合牢固,不易裂开,形成的疤痕较细,对美容影响较小;⑤ 大小适中;⑥ 一旦需要,便于扩大、延长。切口的设计不限于选择皮肤切口,还包括切开后的径路,计划好如何减少损伤,改善显露,便于操作。对于复杂手术,更要强调个体化。 一、颈部手术切口的选择 甲状腺手术的经典切口是胸骨切迹上二横指顺皮纹的领式横切口,两端一般在胸锁乳突肌外缘处。 沿切口切开颈阔肌和颈深筋膜,向上下分离皮瓣后,从中线分开颈前肌群即可显露甲状腺两叶。如果明确病变就在一侧,也可从病侧肿块中央分开肌层直接显露,更为便捷,缺点是探查对侧不够彻底。 如果因病变范围较大显露不良,还可以切断一侧或双侧颈前肌群,则包括全切除在内的甲状腺所有手术都能完成。遇到甲状腺癌根治需要扩大切除范围,可以添加沿胸锁乳突肌的纵向切口,以充分显露颌下区直到乳突和锁骨上区和气管前区。扩大的颈淋巴结清扫可做类“工”字形切口(注意夹角不能呈锐角),但手术后将留下颇大的功能和外形缺陷,因此目前一般采取改良切口径路: 从乳突开始,沿斜方肌前缘向下,到锁骨上2~ 3cm处转向前方,止于胸骨切迹上方,整个呈“ C”,保留胸锁乳突肌、颈内静脉和副神经。 、乳腺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切口根据病变的性质、部位、大小而定。乳腺良性包块,在乳房上半部可以行放射状切口或弧形切口。弧形切口能提供良好的显露,位于内侧者美容效果优于放射状切口。乳房下半部宜行放射状切口。此外还可以根据部位和大小选择乳晕

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临床研究· 2012年10月第9卷第29期 中国医药导报CHINA MEDICAL HERALD 高血压脑出血(HICH )占脑卒中的10%~15%,一半以上死于发病后48h [1]。本病因血压增高致脑血管破裂脑实质内出血,症状体征短时间内可达到高峰[2]。致死和致残主要原因为急性血肿导致的占位及出血对脑组织的损伤等[3]。目前临床应用较多且创伤较小的手术方式主要有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以及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两种[4]。笔者回顾性分析68例HICH 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外科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HICH 患者68例,其中男46例,女22例,平均年龄(56.3±9.4)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且经头颅CT 、MRI 等确认脑出血。肢体瘫痪37例,意识障碍14例,格拉斯哥(GCS )评分均≥6分。脑出血量根据多田公式计算为15~56mL 。出血 位于基底节42例,丘脑13例,皮质下4例,小脑2例,脑室内或破入脑室7例。除外昏迷、瞳孔散大、呼吸不规则及脑血管瘤、脑血管畸形等其他原因导致脑出血患者。随机分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血压、GCS 评分、脑出血量、临床表现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研究通过,所有患者对本研究均知情,且同意进入研究。1.2方法 1.2.1观察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于头颅CT 显示的血肿层面最大处中心点与颅骨最短连线交点局麻下头颅钻孔,避开功能区和重要血管。钻孔成功后将引流管置入血肿,液化血肿可自行流出,适当抽吸,术后予2mL 等渗盐水+尿激酶1万~2万U 注入血肿腔,夹闭引流管30min 放开。之后根据头颅CT 、引流情况及临床表现可再次予3mL 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 张永兵 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陕西延安 716000 [摘要]目的比较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2011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HICH )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4例。观察 组给予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对照组给予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再出血率及近、远期疗效。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 <0.01);术后再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近期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远期恢复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治疗HICH 显著优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颅骨钻孔引流术;尿激酶;小骨窗开颅术[中图分类号]R743.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12)10(b )-0070-02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ects between skull drill drainage -urokinase perfusion and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hy -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ZHANG Yongbi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the People's Hospital of Yan'an City,Shaanxi Province,Yan'an 716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contrast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application of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 and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HICH).Methods 68patients with HICH in our hospital from May 2009to April 2011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n =34)and control group (n =34),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treated with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then the operating time,hospital stays,rehaemorrhagia rate,short term effects and long-term effects were contrast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Results Operating time and hospital stays in obser -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the differences were all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ll P <0.01),the difference of rehaemorrhagia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5);the difference of short term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5),the difference of long-term effect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as significantly significant (P <0.01).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 perfusion has a better effects for removing the hematoma in HICH than 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and it is safe,reliabl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HICH;Skull drill drainage;Urokinase;Small bone flap craniotomy 70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比较 摘要目的:通过对比小骨窗开颅术与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探讨小骨窗开颅术的优缺点。方法:2010年1月~2011 年1月收治脑出血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小骨窗开颅术血肿清除治疗,对照组给予大骨瓣开颅术血肿清除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gcs评分,术后随访3个月,统计比较两组gos分级情况。结果:患者入院时进行gcs评分,其中研究组平均5.12±2.31分,对照组平均4.97±1.92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gcs评分平均13.15±5.10分,对照组平均9.96±4.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分别与其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3个月后,研究组gos评分良好14 例(46.7%),与对照组8例(2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中度致残例数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重度致残的例数、植物生存的例数、死亡的例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小骨窗开颅术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小、预后较好等优点。 关键词脑出血大骨瓣开颅术小骨窗开颅术 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严重的一种,常起病急骤,病情凶险,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非常高,是目前中老年人常见致死性疾病之一【sup】[1]【/sup】。目前在神经外科临床医学中,手术治疗脑

出血具有彻底清除血肿、解除占位效应、迅速降低脑压等优点。但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有创面较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出血患者30例,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血肿清除治疗,并与同期行大骨瓣开颅手术治疗的30例患者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发现,小窗口开颅术具有创伤小、远期效果好等优点,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月~2011年1月收治脑出血患者60例,男36例,女24例,年龄38~61岁,平均50.7±8.5岁。其中合并高血压46例,合并糖尿病23例,发病到入院时间30分钟~2小时。血肿部位:丘脑28例,基底节32例。入院时浅昏迷4例,昏迷3例,余神志清。入院均经ct或mri证实诊断。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治疗方法:①入院常规治疗:入院后两组均根据病情,治疗原发病,控制血压、降低血糖、脱水降颅压、清除自由基、纠正酸中毒、预防消化道溃疡、吸氧等支持对症治疗,并为手术做准备。②研究组:采用小骨窗开颅术进行血肿清除。术前根据ct或mri检查结果,确定血肿具体位置。手术采用全麻,纵向切开头皮各层,切口长度约5cm。切开头皮后,应用小乳突撑开器暴露颅骨,然后用电钻钻开颅骨后,使用硬脑膜针穿刺进入血肿,并抽吸血肿内的血液,

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全身感染。 第四条本细则适用于本院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工作相关的医师、药师、护士及其他相关人员。

开颅血肿清除术

开颅血肿清除术 适应症:1外伤性硬膜下血肿 2脑血管意外或畸形 3自发性脑出血 严重颅脑外伤伴脑疝 用物准备:开颅包、开颅辅助、脑外显微器械、大衣、小单、大单、冲洗器、头皮夹硅胶引流管双极电凝脑外专用电钻及钻套吸引器0、4、7号丝线、骨蜡 缝合针脑棉(1厘米、1/3、整块棉片)明胶海绵(若干)头网帽输血器 20毫升注射器、伤口敷料 手术体位:根据手术部位而定,有仰卧、侧卧、侧俯卧、俯卧和坐位 手术切口:根据手术部位常有冠状切口、额部和额颞部切口、颞部和颞顶部切口、额顶部切口、顶枕部切口、翼点入路切口。 麻醉方式:一般是气管内全身麻醉 手术步骤: 1.手术野皮肤常规消毒铺单:碘伏消毒皮肤,递大单、小单,铺大洞巾,粘贴手术巾。递布巾钳2把,治疗巾一块做一口袋,固定吸引器,双极电凝。 2.切开皮肤、皮下及帽状腱膜。递手术刀切开皮肤及帽状腱膜层,递头皮夹钳上头皮夹,头皮止血。或递双极电凝止血,递手术刀或纱布,钝性或锐性分离,帽状腱膜下疏松组织层,向皮瓣基底部翻转。用双极电凝于皮肤腱膜瓣内面止血,用纱布垫于基底部外面,递湿的盐水纱布覆盖于其内面,头皮拉勾牵引固定皮瓣。 3.去骨瓣。递骨膜剥离器,沿切口内侧切开和剥离骨膜。递电钻钻孔,血管钳去除颅骨内板碎片。递脑棉填塞在骨孔内暂时止血,递线锯导引板引导线锯依次于两孔中锯开颅骨。递骨膜剥离器插入骨瓣下,向上翻起骨瓣。递咬骨钳咬平骨缘,骨蜡涂抹骨窗、脑棉片或双极电凝脑膜止血。骨瓣用盐水纱布包裹保存。 4.切开硬脑膜。用冲洗器吸生理盐水冲洗硬脑膜。递双极电凝或明胶海绵脑棉片彻底止血后,递脑膜镊提起脑膜、尖刀片在脑膜上切一小口,脑膜剪扩大切口,剪开硬脑膜并用0号丝线小圆针悬吊硬膜。 5.颅内血肿处理。准备明胶海绵若干块,片薄、剪小块备用,小圆针0号线备用,其余根据具体手术进行相应配合 6.血肿处理后,见无出血点,核对缝针和脑棉,递小圆针0号丝线缝合硬脑膜。置硅胶引流管于硬膜下或硬膜外。 7.缝合骨膜。放回骨瓣,递7号丝线角针缝合骨膜。 8.缝合帽状腱膜(圆针)、皮肤(4号丝线)。递碘伏棉球消毒切口周围皮肤,递4#丝线,依次圆针缝合帽状腱膜,角针缝合皮肤。切口再次消毒。 9.包扎伤口。覆盖敷料,包扎。 10.器械护士配合要点(1)按常规开颅术,在整个手术过程中,器械护士应精力集中, 传递手术用物时准确到位,动作轻柔迅速,切忌碰撞医生手臂。 (2)及时擦净双极电凝镊的尖端(勿用刀片刮),保证有效电凝, 根据手术要求调节双极电凝的大小。 (3)术中保持负压吸引通畅,大小适度,根据手术要求及时更换 大小不同的吸引器头,避免吸力过大损伤脑组织。 (4)根据手术要求准备适当规格的棉片并准确清点计数,使用后 及时收回清理,确保无遗漏。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谈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摘要:目的:观察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CT扫描出血量为30~50 ml,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术后尿激酶冲洗血肿腔1~2 d。结果:本组患者术后随访1年,ADLⅠ级3例,Ⅱ级9例,Ⅲ级4例,Ⅳ级2例,Ⅴ级1例,无死亡。恢复良好(ADLⅠ~Ⅲ级)16例,好转率为84.2%(16/19)。结论: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成功率较高,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掌握好适应证。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微创 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目的是及早地清除颅内血肿,解除占位效应,有效降低明显升高的颅内压,减轻或阻断继发性损害,挽救血肿周围受压脑组织的功能[1]。2006年6月~2008年6月采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出血量<50 ml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手术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6月~2008年6月收治出血量30~50 ml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9例,其中,男12例,女7例;年龄43~65岁,平均55.5岁。患者均有明确的原发性高血压病史,病程2~15年,平均8年。患者入院后均行头颅CT扫描检查以明确血肿部位及出血量。血肿部位:基底节区16例,丘脑3例;GCS计分3~5分1例,6~9分17例,10~12分2例。 1.2 方法 患者均于发病后7 h内手术,全身麻醉,根据CT定位选择血肿量最大且距皮层最近处层面为切口位置。纵行切开头皮约4 cm,小乳突拉钩撑开后,妥善止血。颅骨钻1孔,扩大骨窗直径至3 cm左右,骨缘用骨蜡止血之后电凝硬脑膜血管。悬吊硬脑膜后呈十字切开。选择脑皮层表面相对血管少的区域,用脑穿针依CT片上血肿定位及深度穿刺以探明脑内血肿部位、方向及离皮层的距离。电凝烧灼脑皮层之后,在小型脑压板协助下,用湿盐水脑棉保护脑组织,逐渐进入血肿腔,清除全部或大部分血肿(至少80%以上)。对于活动性出血用双极电凝器止血,小的渗血用明胶海绵轻压之,不必要求彻底清除干净,尤其是血肿壁的血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手术及切口分类与伤口愈合分级 一、手术分类 根据手术性质、轻重缓急、范围大小的不同,大致可分为三类。 1.择期手术:选择对病人病情合适的时期进行的手术。实行手术的迟早,不会影响治疗效果,可以有较充分的准备时间。例如无并发症的胃、十二指肠溃疡的胃大部切除术,可复性疝的疝修补术等。 2.限期手术:如各种恶性肿瘤的根治术,准备时间有一定的限度,应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好充分的准备。 3.急症手术:需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进行的手术。例如溃疡病穿孔致急性弥漫性腹膜炎,脾破裂引起腹腔内出血等,应根据病情分清轻重缓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重点地进行必要的准备,。至于极少数如呼吸窒息等十分急迫的情况,就必须争分抢秒地进行紧急手术,以抢救病人的生命。 二.切口分类 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中污染的可能性而划分切口类别。一般分为三类:①清洁切口,用“Ⅰ”代表,是指非外伤性的、未感染的伤口;手术未进入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手术后亦无引流的伤口。及指的是缝合的无菌切口,如甲状腺次全切除术等。②可能污染切口,用“Ⅱ”代表,是指手术时可能

带有污染的缝合切口,如胃大部切除术等。皮肤不容易彻底灭菌的部位、6小时内的伤口经过清创术缝合、新缝合的切口又再度切开者,都属于此类。

③污染切口:用“Ⅲ”代表,是指临近感染区或组织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阑尾穿孔后阑尾切除手术、肠梗阻坏死肠切除手术的切口,局部含有坏死组织的陈旧性创伤伤口等。 三.伤口愈合分级 伤口愈合分级是判定伤口愈合情况的标准。分三级:①甲级愈合,用“甲”字代表,是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②乙级愈合,用“乙”字代表,是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③丙级愈合,用“丙”字代表,是指切口化脓,需要作切开引流。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方案

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方案 1监测目的 分次对全院所有手术切口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及时发现危险因素,重点监测Ⅰ类切口抗生素情况,为将Ⅰ类切口抗生素使用率降低到30%以下打好基础。为临床进一步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 2监测对象:全院所有手术患者。 3监测指标 3.1科室按照标准,填写监测表格。(见附表) 4.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诊断切口感染。并采取科学的的预防控制措施。 5监测方法 5.1前期准备工作 监测开始前对各手术科室主任、护士长进行培训,说明该项目的意义和方法,取得支持和配合。并要求手术室、供应室、及设备科等配合。 5.2 医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 5.2.1科室对医护人员进行专科培训,掌握《手术切口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及相关知识,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5.2.2通过健康教育等,宣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重要性,特别是手卫生的执行,要求患者和陪护人员也应执行手卫生。 5. 2.3确保各参与监测单元的医疗护理质量,以减少和杜绝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

5.3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 为了能保证手术部位感染目标性监测工作顺利进行,资料准确、详尽,需要各级人员积极配合,各级人员职责与任务如下。 5.3.1临床医师 ①严格掌握标准。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正确的执行手术、换药、手卫生等操作规程,合理使用抗生素。及时发现切口感染迹象。科室感控小组协助主管医生并监督执行。填报监测表格。 ②当发生或怀疑切口感染迹象时,积极处理,及时上报医务科、院感科等相关部门。 ③如需要,邀请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进行会诊,制定方案。 ④必须保证所填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 5.3.2护士 ①密切观察患者病情,特别是切口情况。监督患者及陪护人员执行消毒隔离措施等。 ②加强患者护理,认真执行各项操作规程。 5.3.3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 ①对监测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②持续观察各科室患者,直到患者治愈出院。 ③查看医生病程记录、护理记录、体温单、X线检查和微生物学检测结果等,向医师、护士了解情况。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立即采取措施。 ④负责检查监测表格填写,审核表格的正确性和真实性,并签字确认。做好临床科室与相关科室之间的协调工作。 ⑤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调查感染相关的因素,提出临床干预措施。 ⑥将监测数据反馈给监测科室,不断改进质量。

(完整版)手术切口分类

手术切口分类: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野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仅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颅脑手术、心脏手术、眼内手术、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⑤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⑥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 (2)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上、下呼吸道、上、下消化道、泌尿生殖道手术,或经以上器官的手术,如经口咽部大手术、经阴道子宫切除术、经膀胱前列腺手术,以及开放性骨折或创伤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污染手术(Ⅲ类切口):由于胃肠道、尿路、胆道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的手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术前已存在细菌性感染的手术,如腹腔脏器穿孔腹膜炎、脓肿切除术、气性坏疽截肢术等,属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为规范本院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根据创伤和外科手术的切口分类标准,剖宫产手术属于Ⅱ类(清洁-污染)切口手术。剖宫产手术为进宫腔手术,与阴道相通,易发生感染,故需预防用药。 第三条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的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宫腔感染及术中可能涉及的其他器官的感染,但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 摘要目的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8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两组患者均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脑外科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例数、对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和术后恢复治疗时间分别为(87.39±10.36)min、(9.87±1.59)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158.20±23.14)min、(13.42±3.26)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围手术期仅有2例并发症出现,少于对照组的10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对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围手术期护理的满意度为95.2%,高于对照组的78.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防止术后出现各类并发症,缩短治疗时间。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机体不仅仅会受到原发性病变的损害,同时伴随着血肿病灶形成、早期血肿量增大等病理学变化,会产生更加严重的损伤,当药物治疗所产生的效果及脑组织自身代偿能力都不足以能够充分满足对损害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时候,就必须通过手术方式对血肿病灶实施清除处理,使颅内压水平降低,对受压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1,2]。本文主要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的围手术期接受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本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高血压病史1~18年,平均病史(5.6±4.1)年;脑出血发病时间1~14 h,平均发病时间(4.4±3.2)h;男25例,女17例;患者年龄52~86岁,平均年龄(64.7±7.1)岁。观察组患者高血压病史1~19年,平均病史(5.2±4.6)年;脑出血发病时间1~17 h,平均发病时间(4.2±4.3)h;男26例,女16例;患者年龄51~83岁,平均年龄(64.2±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两组患者均采用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进行治疗。对照组在围手术期实施常规脑外科护理。观察组在围手术期实施综合护理干预,主要措施包括:①术前:与患者进行沟通,讲解注意事项,说明手术优势;术前协助患者进行各项常规性检查,准备好必要的器械、药物、工具等;②术中:辅助医生帮助患者选择和更换适宜的体位,熟练准確的进行操作器械的传递和相关设备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邓世强

小骨窗开颅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邓世强 发表时间:2018-12-07T11:11:18.89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2期作者:邓世强 [导读] 目的:讨论小骨窗开颅在高血压脑出血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四川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讨论小骨窗开颅在高血压脑出血里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8年7月我科收78例经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用多田公式法计算血肿体积,这组血肿清除达85%以上者62例, 70%~85%者16例,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达10.3%,70例患者术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7.5月(3~96月)。按平常生活能力(ADL)分级别统计:1级1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10例,5级6例。ADL 1~3级者占79.5%。结论:对于高血压脑溢血患者,采用小骨窗开颅是一种比较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脑出血;高血压;手术治疗 【中图分类号】R65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2-0014-02 【Abstract】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clinical value of osseous window craniotomy in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Methods The clinical data of 78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treated by craniotomy from July 2010 to July 2018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Results The hematoma volume was calculated by the multi-field formula method. In this group, the hematoma was cleared of more than 85 % in 62 cases, 70 % to 85 % in 16 cases, 8 cases of postoperative death, 10.3 % in mortality, and 70 cases in postoperative survival. The average follow-up time after surgery was 27.5 months(from March to June). According to the ordinary living ability(ADL), the statistics are divided into 1 level 12, 2 level 30, 3 level 20, 4 level 10, and 5 level 6. ADL levels 1 to 3 account for 79.5 %. Conclusion I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method to treat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patients by using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Key words】Cerebral hemorrhage; Hypertension; Surgical treatment 减压充分和操作相对简单等特点,是其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3]。现将我科室用小骨窗开颅治疗的7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所进行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 本组78例,男性52例,女性26例。年龄42岁~78岁,平均年龄58.6岁。所有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 1.2 术前意识情况 按GCS计分:3~5分12例,6~8分52例,9~12分14例。 1.3 血肿量和血肿部位 血肿量依照头颅CT片用多田公式来预算血肿的体积,约在30~85ml,其中30~50ml者62例,50~80ml者16例。出血部位:按马氏分型[1]:浅表型(外囊壳核及皮层下)33例,深层型(内囊、基底节区)45例,深层型中15例破入脑室体系。 1.4 方法 全麻后,按照CT排位,定距血肿最近部位,错开较重要功能区和血管区,头皮拉口长约5cm。钻孔后加大骨窗直径到3.0~3.5cm。先行穿刺所定位并减压,然后显微镜下沿穿刺道切开皮质1.0~1.5cm,直视下进入血肿腔,尽量清除血肿,保留与脑组织黏连的血块,严格止血,手术血肿腔留置引流管。术后严格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我们术后一般不采用引流管内注入尿激酶。手术后第二日检查头部CT了解头内的情况。 2.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完成血肿清除术。术后第二天再复查头颅CT,用多田公式计算血肿的体积,比较评价血肿清理的情况,血肿清理率在85%以上者62例,70%~85%者16例。本组术后死亡8例,死亡率10.3%,死亡原因:术后再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3例,肺部感染死亡3例。70例患者术后存活,术后随访时间平均27.5月。按日常生活能力(ADL)分级统计:1级12例,2级30例,3级20例,4级10例,5级6例。ADL 1~3级者占79.5%。 3.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所引起脑损伤有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导致的继发性神经功能损害。生理病理研究说明,30min后一般形成血肿,6h后出现水肿,除了血肿直接压迫而造成一部份微血管缺血梗阻、坏死外,血液凝固过程中所产生的凝血酶、血清蛋白有害毒性作用和局部微血管缺血痉挛、渗漏而造成出现水肿,从而在血管源性脑水肿的基础上出现细胞毒性脑水肿。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12h达到中度水肿.24h 达到重度水肿,从而出现临床症状不断恶化。因此早期或超早期手术清除血肿,解除血肿对脑组织的压迫,阻止脑水肿等一系列继发性改变所致的恶性循环。 常规的开颅颅内血肿清除术是传统的手术方式,手术显露比较充分,在直视下清除血肿,止血比较彻底。但是手术创面比较大,术后恢复比较慢。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是近年来应用较多的手术方式。皮肤一个直切口,长约8~10cm,一个3~4cm的骨瓣,切开硬膜后,根据术前的定位,在选择离皮质最近的脑组织表面进入血肿腔,逐渐清除血肿。术中吸引血肿时要有耐心。吸力不可太大,太大容易引起出血或小血管的损伤;遇坚固的血凝块,采取瘤钳夹碎再慢慢弄出,边冲洗边吸引,动作要温柔,血肿地全部清理后,冲洗看清血点,尽量少用电凝,电凝如加重脑损伤,术后脑水肿严重。血肿腔壁不要破损,控血纱布贴上彻底控制出血,以免手术后又有出血现象,血肿腔止血效果满意后放置引流,起到引流血性脑脊液,以免术后渗血和脑血管痉挛。对于血肿的清除程度,有作者认为并不一定需要完全彻底的清除血肿,但是我们的经验发现,有时候残余的血肿下面可能就是血肿的出血点,如果不处理出血点,就无法彻底止血,术后容易发生再出血。 小骨窗开颅有骨瓣开颅和微创穿刺引流的特征: (1)手术过程一点不复杂,开颅减压速度快,30分钟内就能手术减压,有部分血肿大的病人,经过脑穿针先吸取有部分血肿快速缓和颅内高压。 (2)手术直视下操作,血肿部清理用度重,止血明确彻底。 (3)在用经颞中回或外侧裂入路同时,经常认为经外侧裂损害不大,不如经颞中回直血肿;在病变优于半球时,常会出现敏感性误

常用手术切口

常用手术切口和径路 2008年08月17日星期日6:17 1、腰部斜切口 手术指征 本切口操作较为简单,适用于位置较低的肾脏手术和输尿管上段手术。 术前准备 常规备皮 麻醉 根据手术需要选择 体位 取侧卧位,手术侧向上,健侧腰部对准并升高手术台腰桥,头端与足端降低以张开手术侧腰部。健侧下肢髋、膝关节屈曲、手术侧下肢伸直,二者间填以衬垫并妥为固定。 手术步骤 切口起于l 2肋下缘约1cm之能骶肌外缘,平行12肋斜向前下,终止于髂 前上棘内侧。 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和12肋外侧部分腹内 斜肌。 切开腰背筋膜,用手指于腹横肌下将腹膜从腹膜外脂肪组织推开,以食、中指托起腹内斜肌及腹横肌予以切断,如此不会损及腹膜及内脏。 放置牵开器牵开创缘,将肾周筋膜后层向背侧分离,切开肾周筋膜,分离肾周脂肪组织.显露肾脏。并于肾下极分离可显露出输尿管上段。 术中注意:①切开背阔肌与腹外斜肌时,应保护深面之肋下神经和髂腹下神经,尽量 牵开不要切断。②避免腹膜及内脏受损.切开腹内斜肌和腹横肌时,宜边推开腹膜及腹膜 外脂肪组织在直视下边切开,如此可避免切开腹膜或损伤内脏。 十一肋间切口 手术指征 11肋间切口适用于大多数肾或肾上腺类手术,术野显露满意,目前最为常用 体位 取侧卧位。 手术步骤 切口起于11肋间隙骶棘肌外缘,沿11肋间向前延伸,根据需要可将切口终止于腹直肌外缘。切开皮肤和皮下组织,依次切开背阔肌和腹外斜肌,下后锯肌和腹内斜肌 。 于12肋尖外侧先将腰背筋膜作一小切口至腹膜外脂肪层,以食指伸入推开肾周筋膜及腹膜外脂肪组织,沿切口方向将腰背筋膜和腹横肌做一层切开。 剪断12肋尖端附着的肋横韧带,于l 2肋上缘切开肋间外肌。 用拇指指腹钝性推移肋间内肌,此时已将深层的肋膈窦之胸筋膜向后上方推开。

乳腺良性肿块手术切口的选择

乳腺良性肿块手术切口的选择 目的:探讨乳腺良性肿块各类手术切口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本院收治的155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并对各类手术切口的美容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所有切口术后一期愈合,术后3个月随访时均有不同程度的瘢痕增生,乳晕切口手术瘢痕最不明显,乳房下皱襞切口瘢痕小于放射状切口。结论:通过对乳腺良性肿块各类手术切口术后瘢痕宽度的比较,选择既能达到治疗目的又能兼顾美容效果的手术切口。 标签:乳腺良性肿块;切口;美容;瘢痕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女性的乳房除了具有哺乳的生理功能外还是体现女性美的重要标志之一[1]。任何影响乳房美观的手术切口都会给患者增加痛苦。因此,医生传统观念的转变、审美能力的提高、手术技能的强化都凸显得十分重要。尤其在对乳房肿块活检或良性肿块切除时更应充分考虑到乳房的美学特点,合理选择切口。本院2003年6月~2008年6月对本院收治的155例乳腺良性肿块患者采用手术治疗,并对乳腺良性肿块各类手术切口的美容效果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55 例均为女性,年龄18~55 岁,平均31 岁,切口长度为3~6 cm ,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纤维瘤95 例,囊性增生症28 例,乳腺囊肿7 例,脂肪瘤5 例,其它20 例。共完成乳腺放射状切口68 例(外上象限34 例,内上象限13 例,外下象限15 例,内下象限6 例),乳晕切口42例,乳腺下皱襞切口24 例,上方弧形切口21 例。瘢痕体质和切口发生感染患者,可增加瘢痕形成影响观察比较,不列入本组观察范围。 1.2 方法 1.2.1 切口设计根据乳房肿块的发生部位设计切口,如果肿块位于乳房中央近乳晕处,患者于平卧位时沿乳晕边缘做弧形切口;如果肿块位于乳房下象限,患者平卧位时,于乳房下缘沿皮肤皱褶作弓形切口;其他部位包块选择放射状切口。 1.2.2 手术方法手术野常规消毒铺巾,以2%利多卡因局部浸润麻醉,按设计切口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在乳腺腺体表面向肿块方向分离皮瓣。如肿块表浅,则用拉钩拉开皮瓣,用血管钳牵拉肿块周边腺体,将肿块暴露于切口下,做肿块完整切除。如肿块位置较深,则按体表画线,固定肿块表面的腺体,打开腺体,按术前彩超定位在相应层次找到肿块,作肿块切除,术后需将打开的腺体间断缝合,消灭可能存在的死腔。对于出血点一律采用缝扎止血,5-0 无损伤尼龙线无张力缝合皮肤切口。外置敷料并用绷带加压包扎24 h,避免出血或积液。

1类切口手术2

1类切口手术2 D

普通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管理实施 细则 发表者:韩明锋 (访问人次:16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规范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下称预防用药)的管理,减少细菌耐药,降低医药费用,促进合理用药,依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办医政发〔2004〕285号)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号)等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Ⅰ类(清洁)切口手术的手术野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主要包括:颈部外科(含甲状腺)手术、乳腺手术、血管外科手术、腹外疝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经

第二章预防用药的适应证 第七条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目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和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第八条一般情况下,普外科Ⅰ类(清洁)切口手术不需预防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考虑预防用药:(一)手术范围大、持续时间超过该类手术的特定时间或一般手术持续时间超过2小时、污染机会多;(二)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大血管手术、门体静脉分流术或断流术、脾切除术等; (三)异物植入术,如腹外疝人工材料修补术、异物植入的血管外科手术等;

(四)有感染高危因素者,如高龄、糖尿病、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缺陷或低下(如艾滋病患者、肿瘤放化疗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等)、营养不良等; (五)经监测认定在病区内某种致病菌所致手术部位感染发病率异常增高; (六)经皮肤内窥镜的胃造瘘口术、内窥镜逆行胆胰管造影术有感染高危因素;经皮肤内窥镜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者。 第三章预防用药的选择 第九条选择抗菌药物时要根据手术部位的常见病原菌、患者病理生理状况、抗菌药物的抗菌谱、抗菌药物的药动学特点、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等综合考虑。原则上应选择相对广谱、效果肯定、安全及价格相对低廉的抗菌药物。

手术切口监测调查表

医院手术切口目标性监测调查表 基本信息: 科别:病人姓名:性别:年龄: 住院号:入院日期:手术日期: 手术名称:手术类型:急症择期手术持续时间:手术切口:手术医生: 手术医生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 切口类型:清洁切口清洁--污染切口污染切口(感染切口) 麻醉方式:全麻局麻 危险因素评分(ASA评分):0分1分2分3分4分5分 手术前 手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中: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后: 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一联二联三联及以上 抗菌药物名称:剂量:途径:总天数: 手术切口感染:是否 部位: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手术部位出现:红肿热疼 手术切口渗出物:脓性血性脂肪液化其它 外科引流:是否 瘘管:是否 脓液病原微生物名称: 若感染,部位名称:表浅切口深部切口器官腔隙 出院后随访感染情况:好转无

手术部位感染监测登记表说明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设计本表。监测对象为监测时间段内被选定监测手术的,所有择期手术和急诊手术患者。监测表中患者的住院号、年龄、性别、科室、手术日期、感染日期、感染部位基本信息为必填项目,其他项目可根据实际情况逐项填写 一、监测对象 1、外一科监测开腹阑尾切除、胆囊切除、胆总管切开取石术;外二科监测手术为四肢骨折内固定;妇产科监测子宫切除术(包括次全切除)、卵巢手术;五官科监测白内障、眼内容物摘除术;监测内容包括手术部位感染率,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率及各种不同危险指数手术部位感染率。 2、监测时间为半年:从2017年7月1日-----2017年12月元月31日 二、住院时间 1、入院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的候手术时间,入院至感染发生的时间。填写时注意如果患者在一次住院时间多次手术,应填写多张表格,记录时填写同一入院日期。出院日期用于记录手术患者的住院天数,记录感染发生的时间与住院的关系。 2、疾病诊断:指与手术相关的主要诊断。 3、科室科室为接收患类似疾病的病人或接收类似治疗的病人的诊疗单位。将具有相似危险因素的病人归类,通过科室分类报表可以计算该科室的发病率。 三、手术资料 1、手术日期:进行手术的日期。用于计算入院至手术及手术至发生感染的日数。 2、手术医生:指在手术中执行主要操作的医生。 3、手术名称:指实施手术操作的类型。 4、手术腔镜使用:指手术中是否使用腔镜。 5、手术类型:指患者进行手术的状态,分为择期和急诊。 6、麻醉类型:指患者所采用的麻醉方式,分为全麻和非全麻。 7、切口类型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