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第九单元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
- 格式:doc
- 大小:1.53 MB
- 文档页数:10
数学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三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集合》的内容主要包括集合的概念、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集合之间的关系。
这部分内容是小学数学中的一个新的知识点,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同时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他们已经能够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和关系,但是对于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可能还有一些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具体的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能够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2.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能够通过集合的表示方法来判断集合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集合之间的关系。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动形象的例子和生活情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小组内通过讨论、探究的方式,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采用实践教学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2.准备一些集合的卡片,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情境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
例如,展示一些水果的图片,让学生找出所有的苹果,并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
2.呈现(10分钟)向学生介绍集合的概念和表示方法,让学生了解集合之间的关系。
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表示方法来表示一些物体。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集合的表示方法,加深对集合概念的理解。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Pleasure Group Office【T985AB-B866SYT-B182C-BS682T-STT18】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
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
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
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9单元第1课时数学广角——集合》人教新课标一、教学目标1.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学会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能够进行简单的集合分类和交集并集操作。
3.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集合的概念进行问题求解。
二、教学重难点1.集合的概念和符号表示。
2.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三、教学准备1.课件:包括集合的定义、符号表示、相关示例等。
2.教具:数学教具、图片或实物用于教学辅助。
3.板书:整理清晰的板书内容,包括定义、示例、计算方法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学生通过回顾前几课学习的内容,引入集合的概念,让学生了解集合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授课1.理解集合:讲解集合的概念,引导学生用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
2.集合的分类:通过具体例子,让学生理解如何对集合进行分类。
3.集合的交集并集:讲解集合的交集和并集操作,引导学生通过实际问题运用这些概念进行计算。
3. 操练1.分组练习:让学生分组进行集合的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2.综合练习:布置综合练习题,让学生独立思考解答。
4.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集合的概念、符号表示以及集合的分类和交集并集运算。
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对集合有了基本的认识和应用能力。
六、作业1.完成课堂练习题目。
2.预习下节课内容,做好相关准备。
七、板书设计•集合的定义•集合的符号表示•集合的分类•集合的交集与并集八、教学反思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符号表示以及分类和运算方法。
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思考,加深他们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以上就是今天的教学内容,希望学生们都能够掌握好集合的相关知识,有任何问题都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模版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数量模型,掌握“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关系式,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培养学生的推理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以及理性精神和思维严谨性。
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思考路程、时间和速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自主探究环节让学生在小组内自主探究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并把探究结果记录在笔记本上。
3.合作交流环节让小组内的学生相互交流自己的探究结果,讨论并总结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关系式。
4.巩固练环节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巩固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掌握。
5.拓展应用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行程时间、计算速度等。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练和课后作业,检测学生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的掌握情况。
同时,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内的探究和讨论过程,评价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本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掌握它们之间的应用方法以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构建它们之间的关系模型,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模型思维能力,同时在问题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意识、合作交流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评价设计方面,针对第一个目标,教师将通过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和提出问题,并在全班交流时倾听学生的表达。
对于第二个目标,教师将组织小组内交流、分享,并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同时在学生展示交流时进行评价。
最后,针对第三个目标,教师将利用“练拓展”环节,让学生自主练并进行集体交流,以此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课时划分:5课时多位数的认识-----------------------------------------1课时左右乘法和除法------------------------------------------2课时左右空间和图形------------------------------------------2课时左右统计------------------------------------------1课时左右复习------------------------------------------1课时左右第1课时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备课时间:年月日上课时间:课型:复习课一、教学内容:多位数的认识复习课。
二、三维目标:1、进一步掌握数位顺序,计数单位,读法和写法。
2、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
3、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重点:能正确熟练地读写多位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难点:数中间有0的读写法。
四、教学方法:采用合作探究、推理分析、归纳总结、讲练结合等方法。
五、重点关注学生:六、教学准备:教材光盘、课件、数位顺序表。
七、教学过程:一、复习整理:1、本节课对“多位数的认识”这部分知识进行整理和复习。
板书课题:复习多位数的认识2、打开数学书看第一单元的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习了哪些内容?哪个小组愿意汇报你们组的交流情况?老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问:你认为本单元哪些内容比较难?你最容易出错?二、复习知识点1、复习数位顺序表1)什么叫数位、计数单位、数级2)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有什么关系?10个一万是十万10个十万是一百万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10个一千万是一亿3)每相邻的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十,这种计数方法叫十进制计数法。
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总复习,使学生对本学期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和复习,进一步巩固数的概念,提高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统计观念,获得自身数学能力提高的成功体验,全面达到本学期规定的教学目标。
教材简析:本单元的复习包括本册教材的主要内容,共分为四部分:多位数的认识,乘法和除法,空间和图形,统计。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旨在通过具体的生活实例向学生渗透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初步感受、体会数学的魅力,不作具体要求,因此,在本单元没有单独安排复习内容。
总复习的内容在编排上,基本是按照前面教学内容的顺序进行复习的,同时把有些分散学习的内容适当归并,注意突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便于在复习时进行整理和比较,使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
例如,把一个因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集中编排,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再如,把“角的度量”“平行和垂直”“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集中复习,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这些概念的内在联系,把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
下面就各部分内容的复习做一简要分析。
1.“多位数的认识”的复习。
本学期所学的“多位数的认识”是在二年级下学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亿以内、亿以上数的认识。
对于数的认识,重点仍然是数概念的若干方面,包括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等。
和万以内数的认识相比,在本册教材开始出现数级的概念,利用不同数级上数的读写方法的一致性,使学生了解数的读、写的一般方法,更突出规律性,更强调让学生利用迁移类推的方法进行学习,而迁移类推的依据是十进制计数法。
“四舍五入”法在本册教材中也是第一次出现,也是复习的重点之一。
2.“乘法和除法”的复习。
根据《标准》的要求,笔算整数乘、除法的范围只限于三位数乘(除以)两位数,本学期所学的内容是整数笔算乘、除法的最后阶段。
本单元把乘法和除法的知识集中复习,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功的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
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
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
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
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总复习》主要包括了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统计五个方面的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对这五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复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统计的知识,但在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也会影响到复习效果。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使学生掌握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统计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整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统计的方法。
2.难点: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2.游戏教学法: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包含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统计的教学课件。
2.教学素材:准备相关的生活情境图片、游戏道具等。
3.教学场地:安排宽敞的教室,以便进行游戏等活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回忆所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整数加减法、认识人民币、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和统计的知识点,引导学生逐一复习。
3.操练(15分钟)设计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运用所学知识。
如:人民币换算游戏、长度单位竞赛等。
小学数学教程:一致性教学设计
简介
本文档旨在提供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研究数学知识和技能。
以下是一些基本原则和策略,旨在确保教学过程简单明了,没有法律复杂性。
基本原则
1. 学生参与: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2. 渐进性: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研究能力,逐步引导他们研究新的数学概念和技能。
3. 实际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情境相结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4. 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资源,以满足不同学生的研究需求和研究风格。
5. 反馈和评估: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帮助他们了解自己的研究进展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教学策略
1. 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前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包括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安排。
2. 引导式提问:通过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他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在小组内合作研究,通过互相讨论和合作解决问题,促进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使用教具和技术支持:利用合适的教具、教材和技术工具,增强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5. 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的研究水平和能力,进行分层教学,给予个别学生更多的支持和指导。
以上是小学数学教程一致性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况和学生需求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创新,以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九单元《数与代数》教案教学设计1数与代数第2课时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备课解决方案备教材内容1.本课时复习的内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相关练习题有106页2题,107~108页4~10题。
2.通过完成这些练习,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复习,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
2.提高20以内的加法的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3.提高10以内的加法的口算能力,巩固数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善于把握学生学习的起点,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研究算法,理解算理。
2.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形成数的概念,发展初步的概括能力;初步渗透符号思想和对应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自主探索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合作意识,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备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20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20以内的进位加法。
备知识讲解考点一加减法的计算例1直接写得数。
7+2=10-3=分析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主要利用10以内数的组成来计算。
计算7+2时想:7和2组成几,7和2组成9,所以7+2=9。
计算10-3时想:3和几组成10,3和7组成10,所以10-3=7。
解答97例2计算。
8+6=12+3=分析8+6属于20以内的进位加法,用“凑十法”计算比较简便。
计算时把6分成2和4,先算8+2=10,再算10+4=14。
12+3属于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可以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十位上的数,即先算2+3=5,再算5+10=15。
解答1415例3计算。
5+2+3=9-5-2=14+3-6=分析连加、连减、加减混合都是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依次计算。
计算5+2+3时,先算5+2=7,再算7+3=10;计算9-5-2时,先算9-5=4,再算4-2=2;计算14+3-6时,先算14+3=17,再算17-6=11。
小学数学教学评一致论文第一部分:问题分析与目标设定一、背景介绍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中,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评价体系也在逐步完善。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评价与教学之间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评价结果无法准确反映教学效果,进而影响教学质量。
为此,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实现小学数学教学评价的一致性,以提高教学效果。
二、问题分析1. 评价标准不统一: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教师在评价小学数学教学时,所采用的标准存在差异,导致评价结果缺乏可比性。
2. 评价方法单一:目前,小学数学教学评价主要依赖笔试成绩,忽视了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评价。
3. 评价过程缺乏反馈:评价结果往往只在学期末或学年末反馈给教师,缺乏对教学过程的实时监控和反馈,不利于教学改进。
4. 教师评价能力不足:部分教师对评价理论和方法掌握不足,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无法有效指导教学。
三、目标设定1. 建立统一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提高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可比性。
2. 丰富评价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数学素养,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3. 加强评价过程的反馈机制,实时监控教学效果,助力教学改进。
4. 提高教师评价能力,提升评价质量。
四、实施方案1. 制定统一的小学数学教学评价标准:参照国家课程标准,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评价标准。
2. 多元化评价方法:结合笔试、课堂观察、学生作业、实践操作等多种评价手段,全面评估学生的数学素养。
3. 建立评价反馈机制:定期收集评价数据,分析教学效果,及时向教师反馈,为教学改进提供依据。
4. 开展教师评价能力培训: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对评价理论和方法的理解,提升评价能力。
第二部分:评价标准与评价工具的设计一、评价标准的确立1. 知识与技能目标: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确立知识与技能的评价标准,包括数与代数、几何、统计与概率等领域的核心知识点和关键技能。
数的世界(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
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设计:。
张爱军学教评一致性备课模板小学数学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活动,感受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能判断一个图形或物体的某一个面是不是长方形或正方形。
2、通过观察、测量等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使学生掌握正方形和长方形的特征。
难点:正方形和长方形特征的归纳总结。
教学准备:长方形纸片,正方形纸片,直尺1把,三角尺1块,钉子板,橡皮筋。
教学流程流程一、联系生活,引入课题:1、师(课件出示:教室图):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各种各样的物体,这些物体的表面都有各自的形状。
大家看屏幕,这是一间教室,你能找一找教室里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的?2、(课件逐个点击这些物体的面)师小结:教室里视力表、国旗、黑板的面、粉笔盒的侧面、讲台的侧面、课桌面、电灯开关的面都是长方形的。
广播喇叭的面是正方形的。
其实,何止是教室里有长方形和正方形,生活中长方形和正方形无处不在。
那么它们都有些什么特点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PPT板书课题))研究它们的特征。
(PPT出示课题: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第二段: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流程二、在游戏中初步感知长方形、正方形特征。
1、师:(由现场老师准备一个不透明纸盒,里面装有一些硬纸板做的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老师为每一组同学都准备了一个纸盒子,里面放有一些长方形、正方形以及其他平面图形。
你不用眼睛看,能从中摸出一个长方形吗?每小组的同学轮流试一试。
(暂停)2、师(出示一个三角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3、师(出示一个平行四边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4、师(出示一个梯形):你们为什么不摸出这个图形?(暂停)5、师(出示一个正方形):这个图形有四条边,四个叫都是直角,你们为什么不摸出呢?(暂停)6、师:(出示一个长方形)那你们摸出的一定是这个图形了,对吗?6、师:通过刚才的游戏活动,你们觉得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哪些特征呢?全班交流交流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致性评估模板一、评估目的为确保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致性、科学性和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本模板提供了一套系统、全面的评估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综合评估。
二、评估内容1. 教学目标- 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 是否具有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描述,便于学生理解与达成。
2. 教学内容- 是否覆盖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知识点与技能点。
- 是否注重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 是否遵循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3. 教学方法- 是否运用了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
- 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
- 是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了适当的教学策略。
4. 教学评价- 是否设置了全面、多元的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
- 是否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反馈作用。
- 是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积极的、有针对性的评价。
三、评估方法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进行评估。
评估过程中,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 收集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如教学计划、教案、课件等。
2. 根据评估内容,对教学设计各要素进行逐项分析与评价。
3. 综合评价结果,给出总体评估意见与建议。
四、评估指标体系以下为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一致性评估的指标体系:1. 教学目标(20%)- 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5%)- 明确具体、可操作(5%)- 与学科核心素养相结合(10%)2. 教学内容(30%)- 知识点与技能点覆盖(10%)- 逻辑关系与生活实际联系(10%)- 教学内容安排合理性(10%)3. 教学方法(30%)- 多样化教学方法(10%)- 培养独立思考与问题解决能力(10%)- 适当教学策略(10%)4. 教学评价(20%)- 全面多元评价指标(5%)- 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5%)- 关注个体差异与积极反馈(10%)五、评估结果与处理评估结果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中一致性评价模板一、评价目的为确保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一致性,提高教学质量,本评价模板旨在通过对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评价,从而促进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二、评价内容2.1 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具体、可操作?- 是否与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相一致?- 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2.2 教学内容- 是否全面、系统、有序?- 是否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相一致?- 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2.3 教学方法- 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 是否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4 教学评价- 是否全面、客观、公正?- 是否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相一致?- 是否有利于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三、评价标准- 完全一致:评价内容完全符合要求,无任何问题。
- 基本一致:评价内容基本符合要求,有少量需要改进的地方。
- 需要改进:评价内容与要求存在较大差距,需要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评价流程1. 教师根据评价模板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自我评价。
2. 同行或教研组成员根据评价模板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评价。
3. 教师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反思和改进,不断提高教学设计的质量。
五、评价结果示例- 教学目标:完全一致- 教学内容:基本一致,第3章节的内容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 教学方法:基本一致,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的互动和合作学习活动。
- 教学评价:基本一致,评价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如学生自评、同伴评价等。
以上仅为评价结果的示例,实际评价结果应根据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进行填写。
一、教案标题《(学科)年级(学期)第(单元)第(课时)教学评价一致性教案设计》二、教学背景1. 教学依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学生实际情况。
2. 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设定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
3. 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2. 新课讲授- 结合实例,讲解新知识。
-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 帮助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方法。
3. 课堂练习- 设计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 针对练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难点。
- 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提高学习效果。
5. 课后作业- 设计适量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 作业难度适中,适合不同层次学生。
四、教学评价1. 评价目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发现教学中的不足,改进教学方法。
2. 评价方式:课堂观察、作业批改、学生自评、互评等。
3. 评价内容:- 知识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
- 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等。
- 学习态度:学生的参与度、合作精神等。
五、教学反思1. 教学效果: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总结教学经验。
2. 教学不足:发现教学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3.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对教学的意见和建议,不断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
2. 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等。
3. 教学参考书、网络资源等。
七、教学时间1. 总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
2. 每课时安排: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安排。
八、注意事项1.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保证教学目标的达成。
3. 注重教学评价,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通过以上教学评价一致性教案设计模板,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数学一致性教学方案模板目标本教学方案旨在提供一种小学数学一致性教学的模板,以帮助教师们在教授数学课程时建立一致性和连贯性。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研究动力教学内容年级:小学一年级单元一:认识数字- 研究数字1-10的认读和书写- 研究数字的大小比较- 研究数字的顺序排列- 研究数字的基本运算单元二:加法和减法- 研究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研究加法和减法的运算方法- 研究加法和减法的应用场景单元三:形状和图案- 研究基本的几何形状:圆、方形、三角形等- 研究图案的认知和创作- 研究图案的延伸和拓展年级:小学二年级单元一:整数和分数- 研究整数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整数和分数的比较和转换单元二:时间和日历- 研究钟表的认读和时间的表示- 研究日历的基本概念和使用方法- 研究时间的计算和应用单元三:数据和统计- 研究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研究数据的图表表示和分析- 研究数据的预测和推测年级:小学三年级单元一:乘法和除法- 研究乘法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除法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乘法和除法的应用场景单元二:小数和百分数- 研究小数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百分数的概念和运算- 研究小数和百分数的转换和应用单元三:图形和坐标- 研究平面图形的认读和分类- 研究坐标系的概念和使用- 研究图形的对称和变换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提高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 合作研究: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
- 游戏化教学:运用游戏化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研究动力。
- 多元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评估学生的研究情况。
教学评价- 日常评价: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在课程中创作的图表、图案等作品。
数的世界(1)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
2.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并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加深对负数和小数的认识,能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会比较小数的大小,能正确读、写小数,会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难点:能正确使用负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能用小数描述一些简单的事物,能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设计:数的世界(2)教学目标:学生初步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初步学会根据字母所取的值,求简单的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会化简形如“ax±bx”的式子。
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口算、笔算相应的小数加、减、乘、除法式题。
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
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教学重点: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乘、除法的计算方法,会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能应用运算律和其他一些运算规律进行小数的简单计算,能应用学过的小数四则混合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能根据具体情境合理求出积、商的近似值。
课前准备:教学设计:图形王国教学目标: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的含义,能正确进行土地面积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重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能应用公式正确计算一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三下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速度》【目标确定的依据】1.相关课程标准陈述·结合实例,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环境,提供给学生充分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在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时,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先自主探究,再在小组内合作交流,最后得出“速度=路程÷时间、路程=速度×时间、时间=路程÷速度”三个数量关系。
学生亲自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本节课是在学生理解关系式“一份数×份数=总数”,已掌握解决问题的五步思维基础上,从分析关键句入手,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关系,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课例;同时也为以后的行程问题奠定基础。
核心素养点:推理思维、抽象思维学科德育点:理性精神主要体现在独立思考、探索创新、善于反思思维严谨主要体现在有理有据、思维缜密两方面2.教材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三年级数学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课时《路程、时间与速度》。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运算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跑步比赛等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梳理归纳,并提炼数量关系,感受模型思想。
建立了这个模型,不仅在解决生活中的行程问题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同时也为学生将来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奠定基础。
本课的学习还有一个特别的意义,让学生由第一学龄段的“情景问题串的学习”过渡到第二学龄段的“解决问题的数模学习”。
3.学情分析根据生活实际经验,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他们抽象思维还不健全,可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路程、时间和速度的生活经验,对此,我们做了相关检测。
依据前测数据,我们得到结论,只要引导孩子建立牢固而清晰的表象,就能认识到运算规律的存在。
这一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要求相吻合。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速度、时间、路程的含义,掌握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学会应用这种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经历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速度、时间、路程”概念和建构三者关系模型的过程,发展学生的抽象能力,初步渗透模型思想。
3.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问题解决意识,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实际应用中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厘清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构建行程问题模型。
理解速度的概念以及速度、时间、路程三者的数量关系模型背后的意义。
【评价设计】1.针对目标1:评价任务:在环节1中,借助观察、比较、演示和表达等方式,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
评价方式:在全班交流时倾听。
2.针对目标2:评价任务:根据理解,小组内交流、分享,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评价方式:教师在学生操作时深入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展示交流时倾听。
3.针对目标3:评价任务:在“练习拓展”环节,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评价方式:自主练习与集体交流相结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感受面和面积。
课前调查学生或者学生的家人从网上购买商品的情况。
师:我们所购买的商品是怎样来到我们手中的呢?预设: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可能会谈到快递、邮局邮递等等师:其实快递也是物流的一种,关于物流请大家看一段视频。
(播放有关物流运输的视频资料)正是因为物流中心有这么多的作用,所以那里每天都车来车往。
你们看摩托车、大货车和小货车正在往物流中心运输货物呢!(见图1)学生读摩托车、大货车信息的同时,教师利用触发器动态显示课件。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1 :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预设2 :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设计意图】学生在生活中所接触的有关物流方面最多的应该就是网上购物了,教师以谈话的方式,轻松地创设了有关物流的情景,引导学生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通过视频的播放,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物流中心,头脑中再现车辆运动的现象,为接下来探索新知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二、合作探索,解决问题(一)问题1:摩托车平均每分钟行驶900米, 从车站出发经过8分钟到达物流中心,车站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米?师:仔细读题,接下来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来解决这个问题,先来看看老师给大家的探究提示。
1.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探究提示:第一步:观察信息。
结合所提的问题寻找需要的信息,并结合信息,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二步:独立思考。
根据理解,借助以前的知识与方法动脑思考,厘清数量关系,寻求解决方案。
第三步:合作交流。
将自己的方案在小组内交流、分享。
2.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师:哪个小组同学来分享你们小组的想法?板书:900×8=7200(米)预设1 : 平均每分钟行驶900 米,走了8 分钟到物流中心,所以就是900×8 。
预设2 :900 是每分钟行驶的米数,8 是表示行驶了8 分钟,900×8 就表示一共行驶了多少米。
师:如果我用一条线段表示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距离。
(见图2)动态播放课件:摩托车每分钟行驶900米。
1分钟行驶了1 个900 米,2分钟行驶了2个900米。
3分钟呢? 4分钟呢?5分钟呢?……8分钟呢?师:8 分钟行驶了8 个900 米,所以算式是900×8或者8×900。
师:900表示什么?预设:900表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
师:8表示什么?预设:8表示行驶的分钟数。
师:7200表示什么?预设:7200表示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
板书:900 :每分钟行驶的米数。
8 :行驶的分钟数。
7200:从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
板书:每分钟行驶的米数×行驶的分钟数=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二)问题2:大货车每小时行驶65千米,从西城行驶了4小时到达物流中心,西城与物流中心相距多少千米?师:刚刚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解决了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能自己解决吗?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师:哪位同学来说说你的算式?预设:65×4=260(千米)板书:65×4=260(千米)师:你能像上一个题一样把这个问题的关系式也说一说吗?板书: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行驶的小时数=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设计意图】充分放手学生自主尝试解决问题,借助已有的生活和学习经验独立列出算式并全面分析其中具体的数量关系式,为后面抽象三个数量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打好基础。
同时,借助线段图呈现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直观、形象,易于理解,有助于分析解决问题,也会为下面相遇问题模型的建立打下良好基础,完成目标1。
三、抽象概括,建立基本数量关系模型(一)抽象概括,提炼概念师:仔细观察这两个关系式,你能用更简洁的语言来表示它们吗?预设1:每分钟的米数×行驶时间=总距离预设2:每分钟行驶的速度×时间=路程预设3:速度×时间=路程。
……师:哪种说法最简洁?预设:速度×时间=路程师:这里的速度、时间、路程分别表示什么?预设:“路程”指的是车站到物流中心的米数和西城到物流中心的千米数。
“时间”指的是8分钟、4小时。
“速度”:每分钟行驶900 米,每小时行驶65千米。
师:数学上,我们把从车站、西城到物流中心的米数这种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终点的行驶路线的长度,叫“路程”。
像900、65这样,表示每分钟行驶的米数、每小时行驶的千米数,在数学上称为“速度”。
板书:速度×时间=路程师:每分钟、每小时行驶的路程叫速度,还有哪些时间行驶的路程也叫速度?预设:每秒、每天、每月、每周……师:像每秒、每天、每月、每周……这样的时间都叫做单位时间,那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设计意图】充分放手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思考、提炼、概括等活动,抽象概括出新的数量关系“速度×时间=路程”。
解决问题的过程,即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培养其推理能力,渗透模型思想,完成目标2。
(二)认识速度1.读写。
师:以“每分钟行驶900 米”大货车的速度为例,写作:900米/分,读作:900米每分。
“每小时行驶65千米”,写作:65千米/时,读作:65千米每时。
会了吗?老师考考你!课件出示练习2.练习。
(见图3)(1)你会读吗?(2)你会写吗?(见图4)(3)你会判断吗?①李老师骑自行车行驶了15千米,这里的15千米表示的是李老师骑自行车的速度。
()②刘翔的速度是8米/秒,蜗牛的速度是8米/时,两个速度相等。
()③一列火车行驶的速度为 110 千米/时,“ 110 千米/时”表示这列火车每时行 110 千米。
()(三)推理另外两个数量关系式师:刚才这两道题都是知道了速度和时间,求路程。
根据速度×时间=路程,你能推想出哪些数量关系呢?预设1:时间=路程÷速度预设2:速度=路程÷时间师:说说理由。
预设:根据速度×时间=路程,知道了积和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用除法计算。
师:你能根据前面画的线段图来解释为什么求时间或求速度要用除法吗?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理解用除法计算的道理。
【设计意图】由“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基本数量关系式出发,引导学生推理得出其他两个数量关系并解释其道理,深刻领会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密切关系。
(四)小结师:同学们,我们成功解决了物流运输中的问题,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回顾整理:1.什么是路程?什么是时间?什么是速度?路程:表示从行驶起点到终点的行驶路线的长度。
时间:行驶的时间。
速度:单位时间内行驶的路程就叫“速度”。
像每秒、每天、每月、每周……这样的时间都叫单位时间。
2.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
路程÷时间=速度路程÷速度=时间速度×时间=路程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速度、时间与路程,知道它们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研究的主要内容:速度、时间与路程。
板书课题:速度、时间、路程四、拓展延伸,深化新知。
(一)基本练习先说说速度、时间与路程的关系,再填写下表。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引领分析。
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
指三名学生展台展示自己的作业,讲解解题思路及方法。
2.全班集体评价。
预设1:路程÷时间=速度,列式:30÷2=15(千米/时)预设2:路程÷速度=时间,列式:150÷50=3(小时)预设3:速度×时间=路程,列式:80×6=480(千米)师:只要知道了两个量,根据关系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同学们掌握得非常好!(二)综合练习(见图5)问题:1.轿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它还需要多长时间才能到上海?2.客车经过路牌后2小时到达杭州,它的速度是多少?3.货车的速度是45千米/时,它10小时后距南京还有多少千米?如果再经3小时必须赶到南京,它的速度至少是多少?(1)读题理解题意。